導(dǎo)語:多做練習(xí)可以有效鞏固課堂知識,有利于我們掌握所學(xué)知識,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項羽之死》練習(xí)題,敬請同學(xué)們過來做一做。
項羽之死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dāng)?shù)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慨,自為詩曰: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數(shù)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于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馀人,直夜?jié)铣,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馀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 及之。項王乃復(fù)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shù)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zhàn),所當(dāng)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今日固決死,愿為諸君快戰(zhàn),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
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dāng)?shù)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绷钏拿骝T馳下,期山東為三處。于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shù)里。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fù)圍之。項王乃馳,復(fù)斬漢一 都尉,殺數(shù)十百人,復(fù)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 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dāng)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 以賜公!蹦肆铗T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zhàn)。獨籍所殺漢軍數(shù)百人。項王身亦被十余創(chuàng)。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
司馬遷 《史記·項羽本紀》
8.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組是( )
A.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 期:約定
B.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 罪:罪惡
C.與其騎會為三處。 會:會合
D.項王身亦被十余創(chuàng)。 被:遭受
答案:B,錯誤
9.下列加點的字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組是( )
A.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 一人還。 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B.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 項王乃馳,復(fù)斬漢一 都尉。
C.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 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族秦矣。
D.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答案:D。均為“沒有用來……(的辦法)”的意思。A.前為“況且”,連詞;后為“再說”之意。B.前為“才”,副詞;后為“就”,副詞。C.前為“于是”,副詞;后為“就”,副詞。
10.下列對本文分析,不正確的一組是( )
A.“項王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逼渲械摹澳堋弊謸Q為“敢”字,這句話的意思沒有變化。
B.本文中,項羽主演的“東城快戰(zhàn)”,表現(xiàn)了項羽是自負豪爽、勇猛無敵的人。
C.四面楚歌之時,項羽驚而起,起而飲,飲而歌,歌而泣。有人認為“項羽失天下的最后時刻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寶馬”,這種看法是不對的。
D.項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現(xiàn)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沒有遮掩顧忌、不計利害成敗地把它表現(xiàn)出來,因此在“成者王敗者寇”這樣一種歷史傳統(tǒng)中,項羽依然能得到人們的憑吊和同情。 ——易中天論項羽
答案:A!澳堋弊趾蜑椤案摇弊郑憩F(xiàn)了項羽的不同的情景。所以意思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