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家鄉(xiāng)孩子的信》評課稿
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書信”單元《給家鄉(xiāng)孩子的信》一文是我國文學大師巴金老人在87歲高齡時寫給家鄉(xiāng)成都小學生們的一封回信。文章語言樸實、感情真摯,殷切希望孩子們珍惜時間,好好學習,讓自己的生命“開花結果”。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祖國、對同胞的深深愛意。
從三位老師同課異構的課堂實況來看,我認為秀娟老師的課堂設計最完美,流暢簡潔,舉重若輕;瑞娟老師的課堂和諧輕松,散發(fā)著濃濃的語文味;而博博老師的課堂似乎不太盡人意,前松后緊,部分重難點知識當堂沒有完成。
秀娟的課堂:
亮點:
1、輔助小資料選擇運用相當精準,可以說是恰到好處,最大限度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比如:巴金簡介小資料中提到入編中小學教材的部分文章一下子拉近了學生和作者的距離;巴金老人的愛心善舉用具體是數字和實例讓孩子們體會到“奉獻愛,讓生命開花結果”的具體含義。)
2、學生學習要求注重細節(jié),反映出教師對課標、教材的準確理解和運用。(比如“利用自己的經驗和工具書把課文讀正確、至少兩遍”既有方法指導,又有具體的數量要求;書信格式用比較直觀的一封信出示出來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建議:
講解部分再節(jié)約一些時間,用五分鐘左右進行測和積累。
瑞娟的課堂:
亮點:
1、課文重點詞句理解細致,學生理解掌握情況很好。(“多么......多么......”去掉行嗎?通過比較理解詞語的表達效果,這應該是我們語文課堂最基本的教學方法,但很多公開課上看不到了;還有對“生命開花結果”的分析重點突出,理解比較到位。)
2、教態(tài)親切溫婉,課堂氣氛和諧,學生參與交流積極性高。
建議:
課堂對話方式相對單一,師問生答,導致后半節(jié)課部分學生略顯疲憊。
博博的課堂:
亮點:
1、備課比較扎實。(教師手里拿著厚厚的幾頁打印的教案紙,里面有很多資料。)
2、重視課堂練筆。(“多么......多么......”仿寫句子,現場效果很好。還有后面的仿寫段落,雖然時間不夠沒有落實,但是設計理念是對的。)
建議:
1、反復研讀教材,吃透教材文本的重難點以及課堂側重點。
2、對于氣氛比較沉悶的課堂,教師要及時調整狀態(tài),要想辦法激勵更多學生參與學習交流。對于極少數愿意主動舉手的同學要多鼓勵,引導說對答案,然后重點鼓勵。而不能更深一問,讓其他學生更不敢開口。
3、課堂問題設計不要太寬泛。(”巴金想告訴孩子們什么內容?“”他是一個怎樣的人?“等問題應該放到相應較小的語境中或者具體段落中讓孩子結合課文回答。)
4、幻燈片的設置一定要提前試播。若發(fā)現問題,及時調整,否則會影響整堂課的氛圍。(今天多虧了張偉)
對于這篇課文,我有幾點自己的想法,和各位老師共議:
1、”感動人物頒獎詞“在課堂中出現很好,及時補充,讓孩子對巴金的理解更近一步。但最好是教師仿照頒獎典禮主持人的語氣讀出來,最好有厚重的背景音樂;
2、課后二題,摘抄并背誦課文中的重點句子,可以在課堂上當堂完成;
3、既然是回信,倘若讓學生猜猜孩子們的來信中說了那些內容,或者讀了這封信之后還有孩子給巴金寫信的內容,一則激發(fā)興趣,二則深化主題。
三位語文老師如果再講這一課的話,可以將秀娟的設計和瑞娟的課堂組織有機結合起來,應該是一節(jié)很有味道的語文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