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學反思
本文是七年級上冊的一篇文章,也是學生進入初中以來的第一篇說明文,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說,說明文是一個新的文體,并且本文又是一片科普性的說明文,對于廣袤神秘的宇宙,學生知之甚少,于是針對這樣的一個情況,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目標。一是了解說明文的相關知識,重點掌握列數(shù)字 、舉例子、分類別 的說明方法;二是激發(fā)學生熱愛科學,探索宇宙的興趣。
目標確定以后,我就尋求本文的切入口,將本文分成三個板塊:一是,初讀課文,了解宇宙;二是,再讀課文,走近宇宙;三是,結(jié)合課文, 拓展延伸
之所以設計第一板塊,是因為要讓學生對本文的內(nèi)容有一個總體上的把握,尤其是讓學生把握說明事物的特征。因為只有把握了事物的特征,才能較好的展開下面的教學。為了避免說明文枯燥無味的特點,我將文中出現(xiàn)的一些星體,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上網(wǎng)收集相關的圖片,并且做成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直觀上對宇宙有所了解。在學生對所說明的事物有一定的了解以后,開始正式走進文本,讓學生來從更深層面認識宇宙,于是我設計了第二個板塊,并且圍繞目標,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對于復雜的宇宙,作者是怎樣把它說的淺顯易懂的呢?”接下來很自然的過渡到今天的重點即說明方法。在處理這個重點時,考慮到我校的學生基礎較為薄弱,再加上是第一次接觸到這種文體。于是,我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上花了一些心思。首先我用幻燈片投影一些簡單的說明方法,讓學生了解認識;然后,根據(jù)此題的要求,我給出了一個比較有典型性的示例,并且做了相應的講解。緊接著,我把課文中運用說明方法的句子摘錄下來,用幻燈片放出來,讓學生根據(jù)老師的示范以及自己的理解來說說使用這些說明方法的作用。由于方法指導到位,學生反應很積極,雖然語言表達上還是有點欠缺,但是總體上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當然,說明文的說明順序也是一個重點,但是考慮到本文的說明對象比較抽象,對我們來說還是比較陌生,于是我就遵循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干脆不講,給這一問題留有空白。
所以,本堂課下來,我自己做了深刻的反思,其實到底怎樣來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總結(jié)自己借鑒別人,不外乎有以下幾點:一是目標明確,但不能求全,一課一得最好;二是能夠圍繞目標設計問題,問題指向一定要明確。三是點評一定要到位。當然,點評需要技巧更需要藝術(sh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這需要長期的磨煉與積累。所以,怎樣來為自己充電,怎樣有效地汲取別人的優(yōu)點和長處,怎樣處理教材,怎樣有效地進行點評就成為必需研究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