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語:做練習(xí)可以有利于同學(xué)們鞏固課堂知識,了解課外知識,豐富自身語文知識,下面是七年級上冊《山中訪友》綜合能力測試題,敬請同學(xué)們過來做一做。
一、給下面加粗字注音。
湛藍________ 玄妙________ 清澈________ 禪心________
凝神________ 犬吠________ 憔悴________ 雄渾________
二、找出下面各句中的錯別字,并在后面橫線上訂正。
1.你那從不改變的姿態(tài),讓我看到了一種古老而艱韌的靈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深深扎進泥土和巖層,呼吸地層深處的原氣,我的頭發(fā)長成樹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的思想變成樹汁,在年輪里旋轉(zhuǎn)、流淌,最后長出樹籽,被鳥兒街向遠山遠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釋下面句中加粗的詞語。
1.歲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惟有你堅持著。
一去不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德高望重的老橋,你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
德高望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請你發(fā)揮想像寫一段話,要求:(1)代入下面三個詞語。(2)使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3)要以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4)不要超過100字。
五、閱讀理解。
(一)
■忽然下起雷陣雨,像有一千個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個喝醉了酒的詩人在云頭朗誦,又感動人又有些嚇人。趕快跑到一棵老柏樹下,慈祥的老柏樹立即撐起了大傘。滿世界都是雨,惟我站立的地方?jīng)]有雨,卻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誰能說這不是天地給我的恩澤?俯身凝神,才發(fā)現(xiàn)許多螞蟻也在樹下避雨,用手捧起幾只螞蟻,好不動情,螞蟻,我的小弟弟,茫茫天地間,我們有緣分,也做了一回患難兄弟。
雨停了。幽谷里傳出幾聲犬吠,云嶺上掠過一群歸鳥。我也該回家了。于是,我輕輕地招手,告別了山里的眾朋友,帶回了滿懷的好心情,好記憶,順便還帶回一路月色……
1.請概括上面第一節(jié)的內(nèi)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畫線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辭: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加粗的“恩澤”一詞是什么含義?表達了作者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為什么說我和螞蟻“也做了一回患難兄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結(jié)尾的省略號改成句號行不行,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冬日香山
梁衡
要不是有公務(wù),誰會在這天寒地凍的時節(jié)來香山呢?可話又說回來,要不是恰在這時來,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
開三天會,就住在公園內(nèi)的別墅里。偌大個公園為我們獨享,也是一種滿足。早晨一爬起來我便去逛山。這里,我春天時來過,是花的世界;夏天時來過,是濃陰的世界;秋天來過,是紅葉的世界。而這三季都游客滿山,說到底是人的世界。形形色色的服裝,南腔北調(diào)的話音,隨處拋撒的果皮、罐頭盒,手提錄音機里的迪斯科音樂,這一切將山路林間都塞滿了。現(xiàn)在可好,無花、無葉,無紅,無綠,更沒有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個清靜的世界。
過去來時,路邊是夾道的丁香,厚綠的圓形葉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現(xiàn)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勁枝,頭挑著些已彈去種子的空殼。過去來時,山坡上是些層層片片的灌木,撲閃著自己霜紅的葉片,如一團團的火苗,在秋風(fēng)中翻騰;現(xiàn)在遠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幾乎溶在一起,很難覓到它的音容,過去來時,林間樹下是寸厚的綠草,絨絨地由山腳鋪到山頂;現(xiàn)在它們或枯萎在石縫間,或被風(fēng)掃卷著聚纏在樹根下。如果說秋是水落石出,冬則是草木去而山石顯了。在山下一望山頂?shù)墓硪姵睿谏氖,蜿蜒的石路,歷歷在目。連路邊的巨石也都像是突然奔來眼前,過去從未相見似的?梢韵胍,當(dāng)秋氣初收,冬雪欲降之時,這山感到三季的重負將去,便迎著寒風(fēng)將闊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軟葉;又將山門一閉,推出那些沒完沒了的閑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視大千,靜靜地享受安寧。我現(xiàn)在就正步入這個虛靜世界。蘇軾在夜深人靜時去游承天寺,感覺到寺之明靜如處積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神清氣朗如在真空。
與春夏相比,這山上不變的是松柏。一出別墅的后門就有十幾株兩抱之粗的蒼松直通天穹。樹干粗粗壯壯,溜光挺直,直到樹梢盡頭才伸出幾根道勁的枝,枝上掛著束束松針,該怎樣綠還是怎樣綠。樹皮在寒風(fēng)中成紫紅色,像壯漢的臉。這時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間卻寂然不動了。我徘徊于樹下又斜倚在石上,看著這紅日綠松,心中澄靜安閑如在涅槃,覺得胸若虛谷,頭懸明鏡,人山一體。此時我只感到山的巍峨與松的偉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這兩樣了。蒼松之外,還有一些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綠的針葉,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節(jié)。與松做伴的還有柏樹與翠竹。柏樹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巖,森森然,與松呼應(yīng)。翠竹則在房檐下山腳旁,挺著秀氣的枝,伸出綠綠的葉,遠遠地作一些鋪墊。你看他們身下那些形容萎縮的衰草敗枝,你看他們頭上的紅日藍天,你看那被山風(fēng)打掃得干干凈凈的石板路,你就會明白松樹的驕傲。他不因風(fēng)寒而籠袖縮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慚。我奇怪人們的好奇心那么強,可怎么沒有想到在秋斂冬凝之后再來香山看看松柏的形象。
當(dāng)我登上山頂時回望遠處煙靄茫茫,亭臺隱隱,腳下山石奔突,松柏連理,無花無草,一色灰褐。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圖。焦墨筆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飾只留本質(zhì)。你看這山,她借著季節(jié)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楓樹的火紅,還有游客的捧場,只留下這長青的松柏來作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闃然無人。我邊走邊想,比較著幾次來香山的收獲。春天來時我看她的嫵媚,夏天來時我看她的豐腴,秋天來時我看她的綽約,冬天來時卻有幸窺見她的骨氣。她在回顧與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過眼繁花,只留下這錚錚硬骨與浩浩正氣?恐@骨這氣,她會爭得來年更好的花,更好的葉,和永遠的香氣。
香山,這個神清氣朗的冬日。
1.整體感知全文,具體說說春天、夏天、秋天的香山各有怎樣的特點,再用原文中的一句話說出它們共同的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冬日的香山有著怎樣的性格?這一性格是由什么體現(xiàn)出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3段在寫作上采用________的手法,在修辭上主要采用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寫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4段中寫道“你就會明白松樹的驕傲”,“驕傲”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聯(lián)系上下文,你認為松樹為什么而驕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從文中找出兩處你認為最優(yōu)美的句子,摘抄下來,并簡析其表達作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zhàn xuán chè chán nǐng fèi qiáo hún
二、1.艱—堅 2.原—元 3.街—銜
三、1.走了以后再也不會回來。 2.道德高尚,聲望重。多稱頌?zāi)旮叨忻娜恕?/p>
四、想像合理,使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以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語句通順即可。
五、(一)1.柏下避雨的情景。 2.擬人、比喻 形象生動地描寫了山間景物的美麗情態(tài),更能表達作者對它們的喜愛贊美之情。 3.這里指老柏樹的恩賜惠及作者,如雨澤潤物 表達了作者對老柏樹及山間萬物的感激之情。 4.因為我和螞蟻一起在大樹下避雨,所以說是患難的兄弟,更能突出題目中的“友”字。 5.不行,本文結(jié)尾用省略號,表明景物、情感均未絕,給人回味的余地;用句號則不夠深遠。
(二)1.春天的香山是花的世界,她是嫵媚的;夏天的香山是濃陰的世界,她是豐腴的;秋天的香山是紅葉的世界,她是綽約的。它們共同的特點是:這三季都游客滿山,說到底是人的世界。 2.冬日的香山有著錚錚硬骨和浩浩正氣。這性格是由山的巍峨和松的偉岸體現(xiàn)出來的。 3.對比擬人 冬日香山的特點 4. “驕傲”在這里是“自豪”的意思。和那些“形容萎縮的衰草敗枝”“被山風(fēng)打掃得干干凈凈的石板路”相比,松樹為自己“不因風(fēng)寒而籠袖縮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慚”而驕傲。 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