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來又構成了一幅色彩絢麗的潯陽山水圖。請分別從寫景的順序和動靜的角度對這首散曲作簡要賞析。(5分)
五、語言運用題(共14分)
17.下面是某學生向老師祝壽時發(fā)言的一個片段,其中有四處不得體,請找出來并加以修
改。(4分)
這次我們專程從全國各地光臨母校,給我們至今健在的恩師俞老師做壽。俞老師視名利
淡如水,看事業(yè)重如山,八十高齡還在作學問。俞老師又把最近出版的大作贈送給我們幾個高足,我們都感到十分欣慰。
(1)將 改為 ; (2)將 改為 ;
(3)將 改為 ; (4)將 改為 。
18.請以“小學、中學、大學、社會”為內(nèi)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寫四個句子。要求每個句子都采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四個比喻在語意上構成一個系列。(4分)
童年是一張白紙,青年是一篇詩歌,中年是一本散文,老年是一部百科全書。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準確提取下面文字里的信息,寫出技術人員修復古畫的實驗步驟。 (6分)
為了挽救博物館的名畫,技術人員想到了用性質非;顫姷膯卧友鮼砬宄彤嬌系那迤崮ぁM瑫r,為了對珍貴的古油畫負責,也讓博物館管理人員放心,技術人員決定先用一張涂有清漆膜的普通油畫來實驗。技術人員把制取的足夠的單原子氧引入放有油畫的真空館做實驗。開始階段,單原予氧撕開了清漆分子中的碳和氧之間的粘合,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氣,隨著這些氣體不斷被真空泵抽出,古油畫表面的清漆越來越薄,不久便舊貌換新顏,而且整幅油畫毫發(fā)未損。
步驟一:
步驟二:
步驟三:
20、閱讀下面材料,然后按要求寫作文。(共40分)
一個生物學家向人們講述他觀察到的螞蟻馱稻草的情形。一只螞蟻馱著的稻草體積比它大100多倍,小小的螞蟻竟能搬動這么大的東西!生物學家饒有興致地看著這只螞蟻在地面上艱難爬行。
“然后,我看到這只螞蟻前進的路上有一條裂縫。這條縫太寬,螞蟻爬不過去。但不必為螞蟻擔心,它自有它的法子。它慢慢地把那根笨重的稻草橫在裂縫上,然后爬到稻草上輕輕松松跨過了這條‘鴻溝’。之后,螞蟻慢慢地把那根稻草從裂縫上拖走,繼續(xù)馱著稻草趕它的路!薄拔乙詾樗W著的是妨礙它行走的負擔,實際上那也是讓螞蟻能跨過‘鴻溝’的橋梁!
要求:①看了這則材料之后,你有何感想?請從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寫出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題目自擬,角度自選。②文中不要出現(xiàn)真實的人名、校名、地名等。③卷面整潔,書寫工整。
語文試題詳細答案
1、B(這是信息篩選題。A項“以大漠戈壁、原始森林為對象”,應“以自然景物為對象”。C項“到人跡罕至的地方去”不符合文意。判斷依據(jù):“有專家說,現(xiàn)在社會上對生態(tài)旅游就是到人跡罕至的地方去的認識是片面的。”D項“既可以讓人親近大自然;又能達到環(huán)保的理想”是生態(tài)旅游業(yè)者主打的賣點,不符合文意,應“以培養(yǎng)旅行者強烈的環(huán)保意識和環(huán)境危機意識為宗旨”。)
2、A(這是文意理解題。A項表述的是‘生態(tài)游’漸成時尚。)
3、D(這是文意理解題。依據(jù):“據(jù)《新科學家》雜志報道,生態(tài)旅游表面上看是喜歡那些珍稀動物,但游客們的行為其實害了它們。人類頻頻接近野生動物,會造成動物心理緊張,壓力增加!
4、C(這是文意推斷題。A項判斷依據(jù):“在擁有生態(tài)多樣性的國家,生態(tài)旅游是不錯的資源!弊髡咧皇菑娬{(diào)生態(tài)旅游之前,一定要做好研究工作,好好收集相關數(shù)據(jù)。并沒有說要剎車。B項判斷依據(jù):“就算細心規(guī)劃和監(jiān)控的生態(tài)旅游,對動物也會有始料未及的影響!盋項判斷依據(jù):“有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已有22%的自然保護區(qū)由于開展生態(tài)旅游而造成保護對象的破壞,11%的自然保護區(qū)出現(xiàn)旅游資源退化!盌項判斷依據(jù):“由于我國對開展生態(tài)旅游缺乏科學管理和監(jiān)督,加之一些自然保護區(qū)偏重于旅游的經(jīng)濟效益……”
5、C 【解析】C中的“惡”是疑問詞,“哪里”“怎么”。從原句看,誠是反問,加強語氣,對訥體弱卻多樵的驚訝,而且“惡”沒有“不”的意思。而A中的“餌”在句中是名作動,結合語境可知準確。B中“值”是“逢著”“遇到”!读凝S志異·農(nóng)人》中有“今相值,決殺不宥”。D中的“頤”的意思在成語中“大快朵頤”仍在。
6、C【解析】A前一個“焉”是兼詞,相當于“于之”。后一個“焉”是代詞,代這件事。B中前一個“何”是“什么”,而后一個“何”是“為什么”。C中的兩個“而”表示承接。D中前一個“以”連詞,相當于“而”,表示修飾,后一個“以”表示目的。介詞。
7、D【解析】要注意題目中的“全都直接表現(xiàn)”和“兄弟情深”的要求。①只表明“誠”的“孝友”。④是老師嘆“誠”的賢,⑥說的是“訥” 創(chuàng)痛不能眠,且不是直接表現(xiàn)的。其余②③⑤合乎要求。
答案:
8、B【解析】從原文看,“余竊面倩鄰婦為者”指自己從家里偷來面然后讓鄰居做成餅,而B中表述和此不同。
1——8選擇題,每題3分,共24分
9、(共8分)答案:⑴哥哥說:“且不說弟弟不能砍柴,縱使能砍柴,還是不能去做!庇谑亲審堈\趕快回家。(采分點:“無論”(兩個單音詞)“ 樵”(名作動)“歸”(使動)各1分,句子通順1分)
、啤拔业牡艿埽煌诒娙说牡艿,況且(他)是為我死的,我怎么還能活著呢!”(張訥)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采分點:“夫人”“為““何”各1分, 句子通順1份)
10、(共6分)虎負人行緩/為訥追及/訥力斧之/中胯/虎痛狂奔/莫可尋逐/痛哭而返(斷對1處得1分,斷錯1處扣1分)
11、(共6分)【答案】第一問:春雨象征著人的童年,下雨象征人的青年,秋雨象征著人的中年,冬雨(雪)象征人的晚年。(1點1分,信息點出自第二段)。
第二問:(1)秋天是成熟的季節(jié)、收獲的季節(jié);(2)也是蕭條的季節(jié)、悲涼的季節(jié),所以“秋天的雨聲”中有“歡樂”也有“憂傷”。(1點1分,信息點在第二段結尾)
12、(共4分) (1)【答案】指的是在雨中回眸人生,用于打開記憶之門,同時也為記憶蒙上雨的色彩。(信息點在第三段結尾部分)
(2)【答案】指的是小孩雖然在雨天出游,但是沒有感受到雨中的樂趣。(第四段和雨中的狗對比,概括得出答案。)
13、(共4分)【答案】第一問(2分):
老人喜歡和娃兒打著傘賞雨,娃兒卻喜歡和狗在雨中賽跑,把自己融入雨中。
第二問(2分):
老人先是受到“我”的啟發(fā),又看見孩子在雨中奔跑后“開心地笑”,終于被感染也笑了起來。(信息點在第四五兩段)。
14、(共6分)【答案】第一問(3分):①雨韻是人生四季的旋律;②雨韻是增強生命記憶的媒介;③雨韻是大自然的美麗樂章。意思答對即可。
第二問(3分):①先議論,談四季之雨與人生四季;②再敘事,講了老人與小男孩在雨天的故事;③最后抒情,表現(xiàn)了作者對雨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15、(共3分)【答案】比喻,如將長江比作白練,江帆比作箭等;對偶,其中一二兩句對偶,三四兩句對偶。比擬(擬人)如說新月學扇。如果答排比,如前四句也可。
16、(共5分)【答案】順序:一二句寫長江萬里,遠山重重,寫的是大處、遠景;三四句寫江上輕帆,山泉飛流,寫的是個體、近景;五、六句則從前四句的白天轉到傍晚,又地面轉到天空。(3分)
從動靜角度看:一二句側重寫江、山的雄偉,是靜態(tài)的;三四句著重寫江帆的迅疾、山泉飛流,是動態(tài)的。(2分)
17、(共4分)【答案】:(1)“光臨”改為“回到”;(2)“至今健在”刪去,或改為“精神矍鑠”;(3)“高足”改為“學生”;(4)“欣慰”改為“高興”。
每找出并改對一處,給1分;只找出而未修改或修改不恰當?shù),不給分。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據(jù)合理程度酌情給分。
18、(共4分)【答案】:小學是一泓清泉,中學是一彎小溪,大學是一條大河,社會是一片大海。
解析:注意不要寫成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是----,每寫出一句比喻,給1分。
19、(共6分)步聚一:制取足夠的單原子氧
步驟二:把單原子氧引入放有油畫的真空館
步驟三:用真空泵不斷抽出生成的氣體(每個步驟2分,共6分)
20、(共40分)
一類文:40-35;二類文:34-28;三類文:27-22;四類文:21分以下。
1、根據(jù)“它慢慢地把那根笨重的稻草橫在裂縫上,然后爬到稻草上輕輕松松跨過了這條‘鴻溝’。”可以立意:善于借助,創(chuàng)造成功。
2、根據(jù)“它慢慢地把那根笨重的稻草橫在裂縫上,然后爬到稻草上輕輕松松跨過了這條‘鴻溝’。之后,螞蟻慢慢地把那根稻草從裂縫上拖走,繼續(xù)馱著稻草趕它的路!笨梢粤⒁猓荷畛錆M挫折、磨難、艱辛……需要我們?nèi)?zhàn)勝。
3、根據(jù)“我以為它馱著的是妨礙它行走的負擔,實際上那也是讓螞蟻能跨過‘鴻溝’的橋梁” 可以立意:負擔也可成橋梁,正確認識負擔。
附錄
5——文言文翻譯
河南有個姓張的,他的先祖是齊國人,明朝末年,天下大亂。齊國張某的妻子被北方兵抓走了,而張本人經(jīng)?途雍幽稀F拮颖蛔プ咭院,張某便在河南娶妻安了家。不久,他們有了個兒子,名字叫張訥?墒牵镁安婚L,沒過幾年,第二個妻子病死了。于是,張某又娶牛氏做繼室,并和牛氏生了個兒子,取名張誠。牛氏性情兇悍,她總是嫉恨張訥,把他當奴仆看待。叫他吃最差的飯菜,卻要他每天砍一擔柴。張訥完不成任務就要遭她鞭打或責罵,簡直叫人難以忍受。對自己的孩子張誠,她百般疼愛,總是把好吃的東西悄悄地給他吃,還送他到私塾讀書。
張誠一天天長大了。他為人厚道,不忍心看著哥哥辛苦,常常私下里勸母親不要那樣對待哥哥,母親不聽。 有一天,張訥照例上山砍柴,但一擔柴沒砍夠,忽然風雨大作,他只好跑到巖石下躲雨。等到雨停時,天色已晚,而且肚子餓得咕咕直叫。他只得背著先砍的那點柴走回家。繼母一看他的柴不夠,很生氣,便不給他飯吃。張訥餓得揪心,便進房躺在床上。張誠從私塾放學回來,見哥哥神色不好,便問他是不是病了,哥哥說是太餓了。張誠問哥哥是什么緣故,張訥便把沒打夠柴被繼母停食的事說了一遍。張誠聽了以后很難過地走了。過了一會兒,他懷揣著炊餅回來了,并拿出炊餅給哥哥吃。哥哥問他炊餅是從哪里來的,他說:“我從家里偷了些面粉,請鄰居家的婦女烙的。你只管吃,不要說出去!别囸I的哥哥大口大口地把餅吃了。哥哥吃完餅叮囑弟弟:“你不要再這樣做了,要是被發(fā)現(xiàn),會連累你的。何況一天吃一頓飯,不會餓死人的!钡艿苷f:“你的身體本來就單薄,怎么能每天砍那么多柴呢?”第二天,吃過早飯后,張誠便偷偷地進了山,來到哥哥打柴的地方。哥哥看見他,大吃一驚。問他來干什么,他說幫哥哥砍柴。哥哥又問誰讓來的,他說是自己來的。張訥一聽,很著急,他對弟弟說:“不要說你不會砍柴,就是你會砍,這樣也不行。”他催弟弟趕快回去,弟弟不聽,并用手和腳折斷樹枝幫助哥哥,他一邊做,一邊說:“明天我要帶把斧子來。”哥哥上前去阻止他,發(fā)現(xiàn)他手指已被劃破,鞋子也被扎了孔。于是難過地說:“你要是不馬上回去,我就用斧子砍死自己!睆堈\這才回家。張訥送他走了一半路程,才返回山上繼續(xù)打柴。砍柴回家后,他又跑到私塾對老師說:“我弟弟年紀小,請老師嚴加管教,不要讓他出門,因為山中有不少老虎豺狼!崩蠋熣f:“不知道今天中午前他到什么地方去了,我已責問過他!睆堅G回來后對弟弟說:“不聽我的話,挨老師打了吧?”張誠笑著說:“沒有的事!钡诙,張誠帶把斧頭又上山去打柴。哥哥看見他又來了,生氣地說:“我已經(jīng)說過叫你不要來,你怎么又來了?”張誠默不作聲,只是一個勁地砍柴,累得滿頭大汗,他也不休息?碀M一擔柴后,他不跟哥哥打招呼就下山了。老師知道后又要責打他,這時,他才向 老師講了實話。老師認為他很懂事,便不再禁止他幫哥哥打柴。哥哥怎么勸他,他都不聽。
有一天,張誠和幾個人上山打柴。突然,來了只老虎。幾個同伴都嚇得趴在地上不敢動,老虎跑過來把張誠給叼走了。老虎嘴里叼著個人,走起路來自然要比平常慢,結果,老虎沒走多遠,就被緊追不舍的張訥追上了。張訥舉起斧頭用力砍去,一斧砍中了老虎的后腿。老虎受傷以后狂奔而去,張訥拚命追,卻怎么也追不上。張訥眼見弟弟被老虎所害,痛哭不已。他對安慰他的人說:“我的弟弟與別人的弟弟不同,何況他是為我而死。他死了,我還活著干什么呀!”說著就用斧頭砍自己的脖子。大家急忙阻止,但為時已晚,斧子已在脖子上砍進一寸深的刀口,鮮血奔涌,眼看著就不行了。同伴趕緊搶救,把他的傷口包扎起來,然后扶他回家。他繼母知道后,又哭又罵,她叫喊著說:“你把我的兒子殺死了,想砍自己的頸子來搪塞嗎?”張訥呻吟著說:“母親您不必煩惱。弟弟死了,我一定不會再活下去的!彼稍诖采希弁措y忍,夜里也睡不著,只是整日整夜靠著墻哭泣。他父親擔心他這樣下去會死,便經(jīng)常到他的床前喂點東西給他吃,牛氏知道后又罵個不休。這樣一來,張訥索性滴水不進,沒過三天就病死了。
15——16題詩歌鑒賞要點
【全曲解析】周德清(1277—1365),字日湛,號挺齋,高安暇堂(今屬江西)人,所著《中原音韻》一書,對語音學和曲律的研究貢獻甚著。《錄鬼簿續(xù)篇》稱其“又自制為樂府甚多,長篇短章,悉可為人作詞之定格”。又云:“故人皆胃德清之韻,不但中原,乃天下之正音也;德清之詞,不惟江南,實天下之獨步也!鄙⑶F(xiàn)存小令1首、套數(shù)三套。
【注釋】: 潯陽:今江西九江市。 即景:寫眼前景物。 練:白絹。 淮山:泛指長江以北淮河流域的山。
淀:同“靛”,即靛青,一種青蘭色染料。 江帆:江面上的船!靶略隆本洌盒略麻_始像團扇那樣圓了起來。 塞鴻:邊地的鴻雁。
【賞析】: 此曲寫潯陽江邊清秋晚景,詞采俊茂,音節(jié)流暢;設喻貼切,形象逼真。通篇用比喻,連用五個“如”字,想象豐富,筆力雄放,確乎“如玉笛橫秋”(《太和正音譜》)。 此曲為寫景之作。作者選擇了宏觀的角度,采用了富有動感的藝術手法,為我們勾勒了一幅生動傳神的潯陽江景圖。全篇七句四十五字,卻尺幅萬里。分則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屏畫,七個風景鏡頭,千姿百態(tài),各放異彩;合則構成潯陽江山的立體壯觀,好似一部名勝風景影片。其間遠近高低,動靜明暗,聲光色態(tài),無不咸備。真是氣象萬千而又和諧統(tǒng)一,壯麗雄奇而又韻味無窮。從作品的表現(xiàn)中可以看出,作者善于捕捉充滿活力的藝術鏡頭,在他的筆下,江舟、山泉、晚云、新月、塞鴻這些景點都呈動態(tài),并且都在萬里長江和數(shù)點淮山這一整體構思中被不露痕跡地融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