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教材
(一)教材背景:
《但愿人長久》是蘇教版小學語文課本第一單元中的第2課,課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大文學家蘇軾詞中的名篇《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過。課文以故事的形式展現(xiàn)了詞意,講述了宋朝大文學家蘇軾在中秋節(jié)的夜晚,仰望皓月,思念弟弟,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故事將這首詞表達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它反映了蘇軾對弟弟的無比思念之情,寄托了祝愿人們和和美美,相親相愛的美好情感。蘇軾的《但愿人長久》這首詞,極富人情味,雖沒有直接描寫月色,卻使人感覺到它的皎潔,它的高貴、和它的清寒。尤其是他借月抒懷,用豐富的想象力,把復雜心理活動——心緒不寧、埋怨、寬慰的內(nèi)心世界,轉化為人間美好生活的祝愿。最后一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被{(diào)是歡樂的,高昂的,充滿對未來的幸福憧憬。反映了他的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廣闊胸襟。
(二)根據(jù)語文新課標的要求,我確立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會寫本課10個生字,認識3個生字。體會理解“手足情深”“形影不離”的含義,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意思,能抓住句子的關鍵字詞“無情”“偏偏”;掌握默讀課文并做記號的閱讀技能;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能聯(lián)系上下文、生活經(jīng)驗和角色扮演等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體會蘇軾的情感發(fā)展變化過程,即體會蘇軾對弟弟的思念之情及豁達開朗的態(tài)度,樹立樂觀向上的積極人生態(tài)度。
通過四年的集中識字,四年級的學生雖然已經(jīng)掌握了一定的詞匯量,但是,在四年級對學生進行字詞教學還是很重要的。特別是一些形近、音近字,更需要教師幫助學生區(qū)分。在學生自學生字詞的基礎上,我也在課文教學時幫助學生理解一些有難度的詞,如嬋娟,人長久等。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的一首流傳千古的詞句,要想幫助學生理解詞的意思,就必須讓學生理解課文,所以我把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作為教學目標之一,課文第四、五、六自然段是重點段落,能幫助學生更好理解詞,所以要求會背。
這篇課文中的故事將這首詞表達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當然也需要學生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才能讀懂詩詞的意思,了解蘇軾創(chuàng)作《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的經(jīng)過。
中秋節(jié)都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自己的淵源和獨特的風俗習慣。讓學生了解這個節(jié)日,體會中國人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思想感情,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根據(jù)教學目標我確立了以下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借助課文中的故事內(nèi)容,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讀懂詩詞的意思,了解蘇軾創(chuàng)作《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的經(jīng)過,感受蘇軾思念親人的情感。
2.背誦第四、五、六自然段。
教學難點:
1.結合創(chuàng)作背景體會詞作豐富深刻的意蘊,體會作者對兄弟蘇轍的思念之情。
2.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二、說教法
1、語文學科是人文性工具行的統(tǒng)一,在語文教學中,要著力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文化的認同感。蘇軾的這首詩,借月抒懷,用豐富的想象力,把人復雜心理活動——沖突、哀怨、惆悵、矛盾的內(nèi)心世界,轉化為人間美好生活的祝愿。語言精練,意蘊深遠。在課堂中,我和學生一起讀讀、背背,感受著他的獨特魅力,課后,讓大家課搜集一些描寫月亮的詩詞,延伸至堂內(nèi)外,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
2、教學時,要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把朗讀訓練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在這堂課中,學生圍繞一個填空,抓住“思念”一詞自主地進行學習,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生借助各種方法理解了詩的意思后,老師又給予了歸納總結,為學生日后的自主學習打下了基礎。我引導學生采用聯(lián)系寫作背景理解重點詞、句。例如: “思念”、“埋怨”、“寬慰”等,并輔之以有感情的朗讀,可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
三、說學法
故事將這首詞表達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因此,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自己來自學,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朗讀、理解,來思考一下當時蘇軾的心理活動。讓學生們反復地朗讀了文本,并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古詩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學會把書本上的語言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言,在課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現(xiàn)有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要求學生從課文出發(fā),采用邊看、邊問、邊想、邊讀、邊說的方法學習。課文以故事的形式展現(xiàn)了詞意,所以我在引導學生感悟文章的同時,讓學生抓住詞人的感情變化,“心緒不寧”“埋怨”“寬慰”,領略古典詞的意蘊,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導入新課
首先,我讓學生看圖上的插圖人物和書上的那首古詩,然后提出問題:你知道這是誰嗎?隨著學生的回答,教師簡單地介紹蘇軾和他的詞,并在黑板上出示課文所引用的名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久,千里共嬋娟!苯又以O下疑問:九百多年前,蘇軾是在什么情況下寫這首詞的呢?文中引用的這兩句是什么意思呢?然后板書課題,引入新課的學習。
(二)認熟生字 初讀課文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先讓學生借助拼音或問同學,把字音讀準、把句子讀通,然后出示生字并組詞,讓學生跟著我學跟著我讀,然后讓學生把讀正確、讀流利的成果展示出來。通過學習了生詞和課前預習過課文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以培養(yǎng)他們的概括和表達能力,同時也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的。
(三)直奔重點 理解課文
首先,我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文包詩課文的寫作點,總結出這一類課文的共同特點,都是在文中有些句子是解釋所引用的詩句的。
先學習1—3自然段,說說蘇軾為什么會心緒不寧?
重點教學第4自然段,我請學生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讀這一段,并討論這一段提到哪些事物?月圓月缺是不是遂人所愿?請找出相關的句子,讓學生找出“無情、偏偏 ”等詞,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說:“在什么時候,有誰會跟人作對,‘偏偏’做什么”?從而理解“埋怨”。
我在第四段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做一做“眼睜睜”這個動作,知道“睜”字跟眼睛有關,所以用“目”字旁,表義,右邊表音,進行生字的教學,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
接著,老師動情地說:“是啊,生活中難免有不順心的事,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心態(tài)去面對呢?”這樣就順利地請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讀第5自然段,再讓他們圍繞“你明白了什么?”來談自己的理解。(明白了:“寬慰”)
為了讓學生理解蘇軾最后為什么又“寬慰”了深入一些,我讓他們聯(lián)系生活實際想一想,有時候全家人在一起共享天倫之樂,有時候又天各一方,從古到今都是這樣的。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反復誦讀引用的第一句詩。然后,老師又過渡:既然明白了“此事古難全”,那么親人朋友之間應該如何互相鼓勵、善待彼此呢?請學生讀這一段的最后一句話,并說說自己是怎么理解的,在這個過程中也順利地理解了“嬋娟”的意思。
之后,師生合作把對名句的理解作一個梳理:老師讀一句名句,學生讀相關的課文句子,再讓學生在音樂的伴奏下反復吟誦所引用的兩個名句,以達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目的。
最后,我讓學生圍繞“在這一節(jié)課的學習中,你有什么收獲”來整理自己的學習所得,然后以“是什么引起蘇軾發(fā)出這樣的人生感慨呢?”來喚起學生對下節(jié)課的學習期待。
(四)總結課文
今年的中秋節(jié)即將到來,在中秋佳節(jié),月圓之季,還有許多人因為生活、工作等原因,漂泊他鄉(xiāng)。不能與親人團聚,讓我們對他們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你想把這份美好的祝愿送給誰?學生不會說的時候,師引導(解放軍叔叔、海外學子、臺灣同胞……)
古往今來,月亮一直是美好、團圓的象征,也是人們相思的寄托。明月觸發(fā)了許多文人墨客的情懷,你知道,哪些有關月亮的詩詞嗎?
課件出示: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靜夜思》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瞑》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盧綸:《塞下曲》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李白:《古朗月行》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竹里館》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出塞》
五、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語文課課練》、《同步導學》。
2.背誦課文4~6自然段。
3.賞析蘇軾《水調(diào)歌頭 ·中秋》。
六、板書設計
2、但愿人長久
心緒不寧:思念弟弟
埋 怨:月圓人不圓
寬 慰:真情留人間
七、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文包詩的課文,其實文的用意應該是讓學生更易理解、掌握詩(詞)的含義,只是現(xiàn)成的文字對詩(詞)句的描述,往往對學生來說會先入為主地理解詩句意思,反而少了一些想象。所以應該先讓學生學習好,牢記住生字詞,做到能對生字詞認、讀、寫。并能熟練的背誦課文要求的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