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學反思一
這篇課文是初一學生第一次接觸說明文,對說明文還不是很熟悉。所以我把教學重點放在說明方法和說明文語言的準確生動性上。在分析說明方法和品味語言的環(huán)節(jié)中,我注重對學生的示范作用,然后再讓學生去做,這樣可以給他們指明方向。學生的回答有不盡人意的地方,我在評點的過程中也糾正了。課堂上,學生認真聽講也積極思考,但涉及面還不是很廣,有的學生自始至終都很沉默,這部分學生有沒有掌握,我還不很清楚。這是我以后的教學中要注意的,教育是面對所有學生,而不是某些學生,應該給更多的學生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即使有的同學由于膽怯不敢舉手發(fā)言,我也應該鼓勵他們,讓他們養(yǎng)成踴躍發(fā)言的好習慣。
《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學反思二
《宇宙里有些什么》這是一篇介紹宇宙的有關知識的科學小品。作者以生動的語言說明了宇宙里有些什么和宇宙的特征,在介紹“宇宙之大、宇宙之奇、宇宙之美”的同時,也表達了對大自然的贊美,對神奇的宇宙世界的熱愛,對未知的科學世界的向往。因此在學習本課時,應繼續(xù)激發(fā)學生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初一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階段,對自然界對科學充滿了好奇和幻想。在教學時,師生共同感知課文內(nèi)容,我要求學生從課文出發(fā),采用感知、品味、探究、拓展的學習方法。感知:初讀課文,明確文章寫了什么。品味:再讀課文,理解語言的生動性。探究:思考并回答解決有疑問的問題。拓展:從課內(nèi)跳出課外, 提供有關宇宙的知識的短文,請學生以“我眼中神秘的宇宙”或“未來的宇宙”等話題,暢談自己的感受或看法。 將學生學語文的目光引向豐富多彩的更大空間,使課內(nèi)外結(jié)合。更多的了解有關宇宙的信息,激發(fā)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興趣。
《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學反思三
《宇宙里有些什么》是初中接觸到的第一篇說明文。理解說明文要從這五方面入手:明對象、抓特征、理順序、找方法、品語言。其中最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就是理解說明的方法。說明方法是為了說明事物的特征,常用的說明方法有:
舉例子,即通過列舉具體的事例,把抽象的、復雜的事物說得具體而通俗易懂。這是一種常見常用的說明方法。它比較適用于說明有關事物的形狀、性質(zhì)、功用等。它可以使讀者通過例子來增加對未知事物的感性認識,也可以通過例子去揣摩設想未知事物的形象,把比較籠統(tǒng)、抽象的事物具體形象地解說出來。如文章在說明宇宙時不斷運動的,就舉出了地球和銀河系。。
列數(shù)字,就是通過列舉準確無誤的數(shù)據(jù)來說明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讓讀者對所說明的事物具體可感、清楚明白。如為說明恒星之大,用“十萬萬個”這一具體數(shù)字來加以說明。其實列數(shù)字也是舉例子,不過是用數(shù)字為例來說明。 。
分類別,就是把要說明的事物根據(jù)其形狀、性質(zhì)、成因、功用等各方面的差別,按照一定的標準把它們劃分為不同的類別,然后一一去加以說明。這也是一種屬于認識事物的邏輯方法,它是用來回答“包括什么”的問題。這是復雜說明文中常用的方法。如在說明恒星時,文章將恒星分為大恒星,中等的恒星和小恒星,
作比較,就是通過對兩種事物之間的異同點進行比較,從而達到揭示說明對象的性質(zhì)、特點、原理等目的的一種說明方法!坝斜容^才有鑒別”,通過比較,易于區(qū)別和突出事物的特征。如《宇宙里有些什么》一文中說:“有些恒星的密度大——從上面取火柴頭那么大一點點的物質(zhì),就抵得上十幾個成年人的重量!边@樣一對比,就將其“密度很大”的特征突出了。
打比方,就是抓住事物之間的相似點,把要說明的此事物比作彼事物,使之生動形象、通俗易懂的說明方法。打比方可以使抽象復雜的事物變得淺顯。如作者按照觀察角度的不同,將銀河系比喻成鐵餅,一個環(huán),一條天河,就很具體形象。
授之以漁才能授之以魚,學生掌握方法才能更好的理解并掌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