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史記·儒林列傳》選文文言文閱讀
上學的時候,我們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相信很多人都在為看懂文言文發(fā)愁,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史記·儒林列傳》選文文言文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言文,完成4~7題。
清河王太傅轅固生者,齊人也。以治《詩》,孝景時為博士。與黃生爭論景帝前。黃生曰:“湯、武非受命,乃弒也!鞭@固生曰:“不然。夫桀、紂虐亂,天下之心皆歸湯、武,湯、武與天下之心而誅桀、紂,桀、紂之民不為之使而歸湯、武,湯、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為何?”黃生曰:“冠雖敝,必加于首;履雖新,必關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紂雖失道,然君上也;湯、武雖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過以尊天子,反因過而誅之,代立踐南面,非弒而何也?”轅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馬肝,不為不知味;言學者無言湯、武受命,不為愚!彼炝T。是后學者莫敢明受命放殺者。
竇太后好《老子》書,召轅固生問《老子》書。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注】書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無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應手而倒。太后默然,無以復罪,罷之。居頃之,景帝以固為廉直,拜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
今上初即位復以賢良征固諸諛儒多疾毀固曰固老罷歸之時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也,薛人公孫弘亦征,側目而視固。固曰:“公孫子,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自是之后,齊言《詩》皆本轅固生也。諸齊人以《詩》顯貴,皆固之弟子也。 (選自《史記·儒林列傳》)
【注】司空,管理囚徒的官;城旦,秦、漢時一種筑城的勞役。
4.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今上初即位/復以賢良征固/諸諛儒多疾/毀固曰固老/罷歸之時/固已九十余矣
B.今上初即位/復以賢良征固/諸諛儒多疾毀固/曰固老/罷歸之時/固已九十余矣
C.今上初即位/復以賢良征固/諸諛儒多疾毀固/曰固老/罷歸之/時固已九十余矣
D.今上初即位/復以賢良征固/諸諛
儒多疾/毀固曰固老/罷歸之/時固已九十余矣
5.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和《詩》《書》《禮》《易》《春秋》合稱為“四書五經(jīng)”。
B.子殺父曰“弒父”,臣殺君曰“弒君”,黃生認為湯、武弒君而取得天下,是犯上作亂。
C.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位,天子朝見群臣,皆南面而坐,“踐南面”就是指登上天子之位。
D.征,指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漢代選拔人才的形式主要是科舉和征辟。
6.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轅固生治學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不同意黃生提出的湯、武得天下是弒君的說法,認為湯、武是順應天下人心而誅殺桀、紂,所以是秉承天命而得到天下。
B.轅固生善于辯論。他以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的例子反駁黃生,得到了景帝的贊同,景帝調(diào)停說,吃肉不吃馬肝不能算不懂味道,學者不談論湯、武受命的事情不算是愚蠢。
C.轅固生敢于直言。竇太后喜歡《老子》,轅固生卻說《老子》不過是普通人的言論,觸怒了太后,被罰到豬圈里去刺殺豬,后經(jīng)景帝暗中幫助才擺脫困境。
D.轅固生治學求真務實。他教導公孫弘,務必以正直的學問論事,不要用邪曲之說去迎合世俗,后來齊人學習和研究《詩經(jīng)》都以轅固生的見解為依據(jù)。
7.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冠雖敝,必加于首;履雖新,必關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5分)
答:(2)太后默然,無以復罪,罷之。居頃之,景帝以固為廉直,拜為清河王太傅。(5分)
答:4.C【解析】根據(jù)句意斷,句意參見譯文。
5.D【解析】應是“察舉和征辟”,《張衡傳》:“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笨婆e制產(chǎn)生于隋朝。
6.B【解析】“得到了景帝的贊同”錯,景帝對二人的爭辯沒有做出明確的評判,后文說,這以后學者再無人膽敢爭辯湯、武是受天命而立還是放逐桀紂篡奪君權的問題了。
7(1)帽子雖然破舊,但是一定要戴在頭上;鞋雖然新,但是一定要穿在腳下。為什么呢?這是(因為)上下有別。(“敝”“關”“分”各1分,句意2分。)
。2)太后無語,沒理由再治他的罪,只得作罷。過不久,景帝認為轅固生清廉正直,任命他為清河王太傅。(“無以”“罷”“居頃之”各1分,句意2分。)
《史記·儒林列傳》選文閱讀分析
【原文選段】
"及高皇帝誅項籍,舉兵圍魯,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弦歌之音不絕。豈非圣人遺化,好學之國哉?于是諸儒始得修其經(jīng)藝,講習大射鄉(xiāng)飲之禮。"
【文言解讀】
實詞釋義:
舉兵:率領軍隊(舉,率領;兵,軍隊)
講誦:講解誦讀(講,講授;誦,朗讀)
弦歌:彈琴誦詩(弦,琴瑟;歌,吟詠)
經(jīng)藝:儒家經(jīng)典與六藝(經(jīng),五經(jīng);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
特殊句式:
"豈非圣人遺化"為反問句式(豈非...哉),意為"這難道不是圣人遺留的教化嗎"
文化常識:
"大射鄉(xiāng)飲"指周代兩種重要禮儀:大射禮(選拔人才的射箭禮儀)與鄉(xiāng)飲酒禮(地方尊賢養(yǎng)老的宴會禮儀)
【文意解析】
司馬遷通過對比手法,在戰(zhàn)亂背景下突出魯?shù)厝迳奈幕瘓允兀?/p>
歷史語境:劉邦戰(zhàn)勝項羽后圍攻魯?shù)兀ń裆綎|曲阜)
反,F(xiàn)象:戰(zhàn)火中儒生仍堅持講學行禮("弦歌之音不絕")
史家評價:肯定孔子教化影響("圣人遺化"),稱贊魯?shù)睾脤W傳統(tǒng)
【思想內(nèi)涵】
文化傳承的韌性:體現(xiàn)儒家"守先待后"的精神傳統(tǒng)
禮樂文明的價值:即使在亂世仍保持文化儀式("禮"的象征意義)
司馬遷的史觀:通過細節(jié)描寫展現(xiàn)文化生命力的延續(xù)性
【閱讀啟示】
這段記載生動詮釋了"禮失求諸野"的文化現(xiàn)象,揭示出:
地域文化傳統(tǒng)的力量(魯?shù)刈鳛槿寮野l(fā)源地的特殊性)
知識分子的文化擔當(儒生在亂世中的堅守)
歷史書寫的深層意圖(司馬遷對文化傳承的特別關注)
建議結合《孔子世家》對照閱讀,可更全面理解漢代儒學的復興背景。
【《史記·儒林列傳》選文文言文閱讀】相關文章:
《史記·穰侯列傳》文言文及翻譯07-09
文言文《明史·列傳》閱讀參考10-16
蒙恬列傳文言文閱讀題及翻譯08-13
《黃琬列傳》文言文閱讀題10-12
史記·彪哥列傳11-10
史記·彪哥列傳10-18
《史記·刺客列傳》閱讀訓練及譯文練習題10-29
《史記高祖本紀》文言文閱讀10-08
滑稽列傳文言文翻譯04-11
屈原列傳文言文翻譯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