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和翻譯(精選21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記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廣為流傳的經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文言文和翻譯,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文言文和翻譯 1
曾子殺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汝殺彘!逼捱m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彼炫脲橐玻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字。
、僭又拗 ②顧反為汝殺彘
、厶嘏c嬰兒戲耳 ④今子欺之
。2)翻譯下面的句子。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3) 這一則小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4)從“曾子殺彘”這個故事,可以看出曾子怎樣的教子思想?
參考答案:
。1)去,往; 通“返”,返回; 開玩笑; 你
(2)母親欺騙孩子,孩子如果不相信他的母親,這樣就不能教育好孩子。
(3)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要言行一致,教育孩子誠實守信。
(4)言行一致,或言而有信,或父母對孩子要起到表率、示范作用。
二:
1.下列各句中加點詞意義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曾子妻之市 之:往 B.顧反,為女殺彘 反:.同“返”
C.妻適市反 適:往 D.特與嬰兒戲耳 特:特別
2.請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這個句子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
3.試概括這則寓言的寓意或簡要說說它給你的啟示。
參考答案
1. D(應為“只是”之意)
2. 現(xiàn)在你欺騙他,這是教他學會欺騙啊。(錯譯“欺”、兩個“子”字每個扣0.5分;后一句的“是”字所表達的意思和判斷句的特點未譯出要扣1分。)
3. 無論是教育子女還是做人,都必須講個“信”字,要說到做到,不能說謊。(只要大意對即可)
注釋:
1.曾子(前505~前432):曾參,春秋末年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輿,被尊稱為曾子。性情沉靜,舉止穩(wěn)重,為人謹慎,待人謙恭,以孝著稱。曾提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主張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yǎng)方法。據(jù)傳以修身為主要內容的《大學》是他的.作品。
2.彘(zhì):豬
3.適:往、回去
適市回:從集市上回來
4.戲:開 玩笑
5.非與戲:不 可以開玩笑
6.待:依賴
7.子:這里是第二 的法定您”的意思。
8.而:則,就
9.非所以成教也:這不是正確的教育方法!
10.之:到
11烹(pēng): 烹飪,煮。
12.是:這
13.反:同“返”,返回
14.顧反:等到回來。
15.特:只、僅、獨、不過。
16.女:同“汝”,你的意思
17.殺:宰。
18.曾子之妻之市: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之,前一個作助詞"的",后一個作動詞"去".市,集市.
19.欲:想要
20.止:阻止。
21.遂:于是,就
翻譯: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兒子跟隨著她在她后面邊走邊哭。曾子的妻子對兒子說:“你先回去,等我回來后殺豬給你吃。”妻子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想抓只豬準備殺了它。他的妻子馬上阻止他說:“我只不過是跟兒子開了個玩笑罷了。”曾子說:“不可以與兒子開玩笑。兒子什么都不懂,他只學習父母的,聽從父母的教導。現(xiàn)在你欺騙了他,這就是在教育他欺騙人。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會再相信他的母親了,這不是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于是曾子就煮豬給孩子吃了。
寓意:
不論在教育子女,還是做人,要注意言傳身教,不能以欺騙作為手段,做任何事都要說到做到,不能說謊。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這樣才能獲得他人信任.
啟示:
曾子用自己的行動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誠實待人,這種教育方法是可取的。
文言文和翻譯 2
狼
作者:蒲松齡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時,一狼徑,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shù)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翻譯
一個屠夫傍晚回家,擔子里面的肉都已經賣完,只有剩下的骨頭。路上遇見了兩只狼,緊跟著走了很遠。屠夫害怕了,把骨頭扔給狼。一只狼得到骨頭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著他。屠夫又把骨頭扔給狼,后面得到骨頭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頭的狼又趕到了。骨頭已經扔完了。但是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擊。屠夫看見田野里有一個打麥場,打麥場的主人把柴草堆積在打麥場里,覆蓋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過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lián)幽闷鹜赖。兩只狼不敢上前,瞪著眼睛朝著屠夫?/p>
一會兒,一只狼徑直走開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時間長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閉上了,神情悠閑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腦袋,又連砍幾刀把狼殺死。屠夫剛想要走,轉身看見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鉆洞進去,來攻擊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經鉆進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從狼的后面砍斷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殺死了。屠夫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這種方式來誘惑敵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只狼都被殺死了,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給人們增加笑料罷了。
蒲松齡簡介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xiàn)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qū)洪山鎮(zhèn)蒲家莊人。出生于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補博士弟子員。以后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shù)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0年,直至1709年方撤帳歸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創(chuàng)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文言文和翻譯 3
原文
前秦苻融,為冀州牧。有老姥于路遇劫,喝賊,路人為逐擒之,賊反誣路人。時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融見而笑曰:“此易?知耳?啥瞬⒆,先出鳳陽門者非賊。”既而還入,融正色謂后出者曰:“汝真賊也,何誣?人乎!”賊遂服罪。蓋以賊若善走?,必不被擒,故?知不善?走者賊也。蓋辨誣之術,唯博聞、深察,不可欺惑,乃能精焉。苻融驗走而得其實,可謂察之深而辨之明矣。
翻譯
前秦的苻融任冀州牧時,有個老婦人在路上遇到了強盜,大聲呼喊捉賊。一個過路人追上去替老婦人抓賊并抓住了賊,可是賊卻反誣過路人是賊。當時天色已經昏黑,無法辨認他們誰是賊,只好一并送到官府。苻融見了,笑著說:“這是容易查清的?梢宰尪速惻,先跑出鳳陽門的就不是賊。”一會兒,兩人跑完了回來,苻融嚴厲地對后跑出鳳陽門的人說:“你是真正的賊,為什么要誣賴別人呢!”賊于是認罪。原來這是因為賊如果擅長奔跑,必定不會被人抓住,所以知道不擅長跑的.人是賊。大概辨明誣陷的方法,只有見聞廣博,觀察深刻,不被欺惑,才能夠精通。苻融通過檢驗跑步而查清了事實,可以說是觀察深刻,辨析明了。
注釋
1、前秦:晉朝末年氐族人在中國北部建立的秦國。
2、為:做,擔任。
3、冀州牧:冀州的行政長官。冀州,古州名,在今河北一帶。
4、姥:年長的婦人。
5、于:在。
6、喝賊:拉長聲音喊“有賊”。
7、逐:追逐。
8、乃:于是,就。
9、既而:過了一會兒。
10、正色:用嚴肅或嚴厲的神色。
11、誣:冤枉。
12、走:跑。
13、故:所以。
14、善:善于,擅長
15、孰:誰,哪一個。
16、易:容易。
道理
世事萬象,迷惑甚多,如果平時對生活沒有深切的觀察和思考,遇事則難作判斷。苻融驗走,雖然方法簡單,但靈感并不是憑空而生,得出這一方法的過程卻來自生活中深厚的積累。因此要多觀察注意生活中的積累,多思考,只有見聞廣博,觀察深刻,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文言文和翻譯 4
文言文
裴佶①嘗話:少時姑父為朝官,有雅望。佶至宅看其姑,會②其朝退,深嘆曰:“崔昭何人,眾口稱美,此必行賄者也。如此安得不亂?”言未竟③,閽者④報壽州⑤崔使君⑥候謁⑦。姑父怒呵閽者,將鞭之。良久,束帶強出。須臾,命茶甚急,又命酒饌,又命秣馬飯仆。姑曰:“前何倨而后何恭也?”及入門,有得色,揖佶曰:“且憩學院⑧中!辟ノ聪码A,出懷中一紙,乃昭贈官絁(shi)千匹。
翻譯
裴佶曾經說過,小的時候姑父在朝做官,有很好的名望和口碑。裴佶去他姑父家看望他的姑姑,正好碰上他姑父退朝回來,深深嘆息說:”崔昭是什么樣的人啊,居然大家都贊美他,這必定是善于行賄的人,像這樣的人在怎么不亂朝綱啊?”話還沒說完,有看門的人來報告說壽州的崔使君在等候允許拜見。姑父生氣地呵斥看門人,準備(用鞭子)鞭打他。過了好久,扎上腰帶整理好衣冠勉強出去見他。不一會,催著命令下人上茶,又命令準備好的酒菜,又命令給客人的馬喂食,給客人的仆人吃飯。裴佶的姑姑說:“開始時怎么那么倨傲,后來(卻)又怎么那么恭敬呢?”等姑父會客完了回來時,面有得意之情,對裴佶揮手示意說道:“請在書房中休息。”裴佶還沒有走下臺階,看到他姑父的懷里落出一張紙來,原來是崔昭送的.幾千匹做官服的合乎標準的綢子啊。
注釋
、迸豳ィ鹤趾胝频伦跁r官至工部尚書。
⒉會:恰逢
3.言未竟:話沒說完。
4.閽者:看門人,“閽”讀hūn.
5.壽州:治所在今安徽壽縣
6.使君:對州郡長官的尊稱
7.謁:拜見
8.學院:書房
9.絁(shi):綾絕。即粗綢。唐制,每丁每年向國家交納綾絕二丈。
10.千匹:四千丈。古代以四丈為一匹。
11.秣馬:喂馬。
12.輯:揮手示意。
13.官紽(tuo):合乎標準的綢。
主旨
《崔昭行賄事》是一篇幽默的文言文,諷刺了那種平時滿口原則、道貌岸然,一遇到私利則表現(xiàn)出貪婪、無恥的小人。
文言文和翻譯 5
文言文
孔子曰:“吾死之后,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痹釉唬骸昂沃^也?”子曰:“商好與賢己者處,賜好說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識其地,視其草木。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
翻譯
孔子說:“我死之后,子夏會比以前更有進步,而子貢會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問:“為什么呢?”孔子說:“子夏喜愛同比自己賢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養(yǎng)將日有提高);子貢喜歡同才智比不上自己的人相處,(因此他的道德修養(yǎng)將日漸喪失)。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親就知道(孩子將來的情況)了,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圍的朋友就可以了,不了解主子,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況看本地的草木就可以了。所以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種植芝蘭散滿香氣的屋子里一樣,時間長了便聞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經充滿香氣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賣咸魚的.店鋪,時間長了也聞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環(huán)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時間長了會變紅,藏漆的地方時間長了會變黑,所以說真正的君子必須謹慎地選擇自己處身的環(huán)境!
注釋
(1)吾:我。
(2)商:孔子弟子,即卜商,字子夏!翱组T十哲”之一。
(3)日: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地,日漸,日益。
(4)益:長進。
(5)賜:孔子弟子,即端木賜,字子貢。儒商之祖。“孔門十哲”之一,
(6)損:減損。
(7)曾子:孔子弟子,即曾參,字子輿。繼承了孔子的衣缽,據(jù)傳是《大學》《孝經》的作者。
(8)何謂:為什么這么說。何,語氣副詞,為什么。謂,說。
(9)好:喜好;喜歡。
(10)賢己者:省略介詞“于”,表示比較,即“賢于己者”。比自己賢良的人。
(11)處:相處;結交。
(12)說:談論。
(13)不若己者:不如自己的人;比不上自己的人。若,動詞,比得上;趕得上。
(14)知:了解。
(15)視:看,比照。
(16)其人:那人,指那人的品質、德行修養(yǎng)。
(17)友:朋友。
(18)君:國君。
(19)所使:所派遣的使者。
(20)故:所以。
(21)居:交往;在一起。
(22)如:好像;如同。
(23)芝蘭之室:種植芝蘭散滿香氣的屋子。比喻良好的環(huán)境。
(24)即:就(是)。
(25)與之化:與之交融(融合),即與芝蘭本身的香氣融合在一起。化,同化,與……趨向一致。
(26)鮑魚之肆:賣咸魚的店鋪。比喻小人集聚的地方。鮑魚,咸魚。肆,商店;店鋪。
(27)丹之所藏者:收藏儲存朱砂的地方。漆之所藏者:收藏儲存漆的地方。
(28)赤:形容詞作動詞,變紅。黑:形容詞作動詞,變黑。
(29)是以:介詞“以”的賓語“是”前置,以,因為。是,此;這。因此;所以。
(30)君子:有德行有修養(yǎng)的人。
(31)慎:慎重;謹慎。
(32)其所與處者:自己所結交的人和所處的環(huán)境。其,自己。與,動詞,結交;親附。處,居,置身。者,助詞,……的(人、事、物)。
(33)焉:句末語氣詞。
(34)丹:朱砂
道理
1、擇友要慎重,因為與什么樣的人相處,自己也會不知不覺地受其影響。所以我們要認真地選擇朋友,慎重地選擇居處的環(huán)境。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靠著朱砂的變紅,靠著墨的變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變好,接近壞人可以使人變壞。指客觀環(huán)境對人有很大影響。形容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朱和赤:可以釋義為紅色的東西;而墨和黑即是說黑色的東西。紅與黑相對,紅可以理解為紅是正義的,好的。黑則相對是邪惡的或不好的。不管你跟著其中任意一方的人,都會被其擁有的品行所感染。換句話說就是跟好人學好,跟壞人學壞。赤的另一種說法是在古代形容將士〔將軍和士兵〕。比如說赤子,你和他們在一起就會和他們一樣擁有一顆赤紅的心從而成為一個為國家拋頭顱撒熱血的將士;而你若跟著那些墨者〔即書生〕耳濡目染自然也就會被其書氣所陶冶成為一個讀書人。
作品出處
《孔子家語》又名《孔氏家語》,或簡稱《家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孔門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犊鬃蛹艺Z》一書最早著錄于《漢書·藝文志》,凡二十七卷,孔子門人所撰,其書早佚。
文言文和翻譯 6
原文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眹说乐,聞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注釋
、龠x自《呂氏春和·慎行覽·察傳》。
②溉汲——從井里打水澆地。溉:音gai,澆灌。汲:音ji,從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車说乐汲堑娜苏務撨@件事。國:古代國都也稱“國”。
、萋勚谒尉@件事被宋君聽到了。之:代詞,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聞”的賓語。于:介詞:當“被”講,引進主動者。宋君:宋國國君。
、迒栔诙∈稀蚨∈蠁栠@件事。于:介詞:當“向”講。
⑦使——使用,指勞動力。
譯文
宋國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沒有井,須到外面打水澆地,因此經常有一個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對別人說:“我家打井得到一個人!
有人聽到這話,傳播說:“丁家打井打出了一個人!倍汲堑娜硕颊務撨@件事,一直傳到宋國國君那里。
宋國國君派人去問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說:“得到一個人的勞力,并不是從井中挖出一個人來呀! 早知道是這個結果,還不如不問。
穿井得一人
故事講的是春秋時代的宋國,地處中原腹地,缺少江河湖澤,而且干旱少雨。農民種植的作物,主要靠井水澆灌。
當時有一戶姓丁的農家,種了一些旱地。因為他家的地里沒有水井,澆起地來全靠馬拉驢馱,從很遠的河汊取水,所以經常要派一個人住在地頭用茅草搭的窩棚里,一天到晚專門干這種提水、運水和澆地的農活。日子一久,凡是在這家住過莊稼地、成天取水澆地的人都感到有些勞累和厭倦。
丁氏與家人商議之后,決定打一口水井來解決這個困擾他們多年的灌溉難題。雖然只是開挖一口十多米深、直徑不到一米的水井,但是在地下掘土、取土和進行井壁加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丁氏一家人起早摸黑,辛辛苦苦干了半個多月才把水井打成。第一次取水的那一天,丁氏家的人像過節(jié)一樣。當丁氏從井里提起第一桶水時,他全家人歡天喜地,高興得合不上嘴。從此以后,他們家再也用不著總是派一個人風餐露宿、為運水澆地而勞苦奔波了。丁氏逢人便說:“我家里打了一口井,還得了一個人哩!”
村里的'人聽了丁氏的話以后,有向他道喜的,也有因無關其痛癢并不在意的。然而誰也沒有留意是誰把丁氏打井的事掐頭去尾地傳了出去,說:“丁家在打井的時候從地底下挖出了一個人!”以致一個小小的宋國被這聳人聽聞的謠傳搞得沸沸揚揚,連宋王也被驚動了。宋王想:“假如真是從地底下挖出來了一個活人,那不是神仙便是妖精。
非打聽個水落石出才行。”為了查明事實真相,宋王特地派人去問丁氏。丁氏回答說:“我家打的那口井給澆地帶來了很大方便。過去總要派一個人常年在外搞農田灌溉,現(xiàn)在可以不用了,從此家里多了一個干活的人手,但這個人并不是從井里挖出來的。”
穿井得一人的故事說明,凡事總要調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輕信流言,以訛傳訛,造成視聽混亂。
文言文和翻譯 7
《虞初新志》,短篇小說集,清初張潮編輯,收集明末清初人的文章,匯為一編,共20卷。孝乞出自《虞初新志》,孝乞文言文翻譯和出處,一起來看看。
原文
丐不如其鄉(xiāng)里,明孝宗時,嘗行乞于吳。凡丐所得,多不食,每貯直之竹筒中。見者以為異,久之,詰其故,曰:吾有母在,將以遺之。有好事者欲窺其究,跡之行。行里許,至河旁,竹樹掩映,一蔽舟系柳陰下。舟雖蔽,頗潔,有老媼坐其 中。丐坐地,出所貯飲食整理之,奉以登舟。俟母舉杯,乃起唱歌,為兒戲,以娛母。母食盡,然后他求。一日乞道上,無所得,憊甚。有沈孟淵者,哀而與之食,丐寧忍餓,終不先母食也。如是者數(shù)年,母死,丐不知所終。丐自言沈姓,年可三十。
譯文
一個乞丐的生活狀況不如他的同鄉(xiāng)人。明孝宗年間,這個乞丐曾經在吳地行乞。每次乞到的食物多數(shù)都不吃,把它儲存在一個竹筒中?匆姷娜硕紝@件事感到很奇怪,時間長了,就有人問乞丐這是為什么,乞丐說:我還有老母親在世,但是已經命在旦夕。有好事的人想知道究竟,于是跟著乞丐走了一段路到了河邊,在一片柳陰下系著一葉小舟,雖然很破落的小舟但是很干凈。有一個老婦人坐在里面。乞丐到了以后拿出儲存的食物整理一下,然后端到船上,等母親吃的時候,他唱歌作樂,使母親高興,等母親吃完了才作別的`。有一天乞丐什么也沒有乞到,很郁悶,有一個叫沈孟淵的看他可憐給他食物,但是乞丐寧可餓著也要先給母親吃,這樣過了多少年后,乞丐的母親去世了,以后也再看不到乞丐了,聽說乞丐說自己姓沈,當年三十歲左右。
出處
虞初新志
《虞初新志》,短篇小說集,清初張潮編輯,收集明末清初人的文章,匯為一編,共20卷。《虞初新志》所收篇章大抵真人真事,不盡是子虛烏有。如王思任《徐霞客傳》、吳偉業(yè)《柳敬亭傳》都是實有其人其事!队莩跣轮尽匪展适碌念}材很廣泛,其中的不少篇章用小品文的筆調,一般都帶有一些奇異的情節(jié)或不尋常的事件和人物,引人入勝。
作者
張潮,字山來,號心齋居士,歙縣(今安徽省黃山市歙縣)人。原居婺源(今屬江西),十世祖于北宋天圣六年(1028)遷居歙之滿田。后有一支移居廣德州建平縣(今安徽郎溪),自石橋府君(?—1607)“卜筑”縣南蔣國村(今蔣固村)。府君生二子,長者復生二子。其子一名習孔(1606—?),一名法孔(1610—1640),前者即為張潮之父。習孔字念難,號黃岳,十一歲喪父,忍饑受寒,成人后“貧劇無聊,漫然回徽”。明崇禎年間為諸生,清順治六年(1649)中進士。從此走上仕途,始家道中興,歷官刑部郎中、按察使司僉事充任山東提學,時在九年(1652)。不幸僅數(shù)月即丁母憂,“自此見世途崄巇,絕意仕進”,僑居揚州,一心經營家業(yè)。在其四十五歲即順治七年(1650)時,張潮出生。
張潮成長在“田宅風水、奴婢器什、書籍文物”
1一應俱全的優(yōu)裕環(huán)境里,因著父親嚴格的家教,沒有沾染官宦富貴人家子弟常見的紈绔習氣。自幼“穎異絕倫,好讀書,博通經史百家言,弱冠補諸生,以文名大江南北”。他雖出生貴介、富于資財,然其“性沉靜,寡嗜欲,不愛濃鮮輕肥,惟愛客,客嘗滿座;茨细簧檀筚Z惟尚豪華,驕縱自處,賢士大夫至,皆傲然拒不見。惟居士開門延客,四方士至者,必留飲酒賦詩,經年累月無倦色;貧乏者多資之以往,或囊匱則宛轉以濟:蓋居士未嘗富有也,以好客,故竭蹶為之耳”。只可惜累試不第,“以貲為翰林郎,不仕,杜門著書”,先后自著詩文、詞曲、筆記、雜著數(shù)十卷,輯成《檀幾叢書》(康熙三十四年刊)、《昭代叢書》(康熙三十六年刊)等中大型叢書。在康熙中后期,人稱其“著作等身,名走四海,雖黔、滇、粵、蜀,僻處荒徼之地,皆知江南有心齋居士矣”
2。而給其生前身后帶來海內外聲譽的,則首推《虞初新志》一書的編纂;此書一出,便奠定了其文言小說編選家和批評家的歷史地位。
文言文和翻譯 8
北人食菱
明代:江盈科
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殼入口;蛟唬骸笆沉忭毴。”其人自護所短,曰:“我非不知,并殼者,欲以去熱也!眴栒咴唬骸氨蓖烈嘤写宋锓?”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非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譯文
有個出生在北方不認識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個人)連角殼一起放進嘴里吃。有人對他說:“吃菱角必須去掉殼再吃!蹦侨藶榱搜陲椬约旱娜秉c,(護住自己的無知),說:“我并不是不知道,連殼一起吃進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熱解毒!眴柕娜苏f:“北方也有這種東西嗎?”他回答說:“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塊地沒有呢?”
菱角生長在水中,(他)卻說是在土里生長的`,這是因為他為了裝作有學問,硬要把不知道的說成知道的。
注釋
1.北人:北方人。
2.識:知道。
3.菱:俗稱菱角,形狀像牛頭,紫紅色,水生植物,果實可以煮著吃。性喜溫暖和充足陽光,盛產于我國 中部和南部。果實有硬殼。
4.仕于:(仕途)在……做官。于, 在。
5.席:酒席。
6.啖:吃。
7.并殼:連同皮殼。
8.或:有人。
9曰:說。
10.食:食用,在這里可以指吃。
11.去:去除,去掉。
12.護:掩飾。
13.短:缺點,短處,不足之處。
14.并:一起。
15.欲:想要。
16.以:用來。
17.答:回答。
18.何:哪里。
19.而:表示轉折,此指卻
20.坐:因為,由于。
21.強(qiǎng):本文中指“勉強”。
寓意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如果強不知以為知,就會鬧出笑話,被人恥笑。世界上的知識是無窮無盡的,而每個人的學識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虛心潛學,才能得到真知。
諷刺的生命在于真實。這則小故事不僅在情節(jié)構思上遵循了生活的真實,更在于北人強不知以為知的做法與表現(xiàn)在現(xiàn)實生活中極具普遍性與代表性。
道理
知識是無窮無盡的,人不可能什么都懂,因此不能不懂裝懂。如果不懂裝懂,就難免露餡出丑,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反而不會有人笑你,應實事求是,才能弄懂問題。
文言文和翻譯 9
簡介
本文猶如一幅月夜郊游圖。作者以清新簡潔的筆墨,為我們勾勒出朗、夜深、林幽、人靜的意境,而燈火的顯隱、流水的悲鳴更增添了月夜的靜謐氣氛。
原文
元豐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吳興來杭,東還會稽。龍井有辨才大師,以書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寧,遇道人參寥,問龍井所遣籃輿,則曰:“以不時至,去矣。”
是夕,天宇開霽,林間月明,可數(shù)毫發(fā)。遂棄舟,從參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澗,入靈石塢,得支徑上風篁嶺,憩于龍井亭,酌泉據(jù)石而飲之。自普寧凡經佛寺十五,皆寂不聞人聲,道旁廬舍,燈火隱顯,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鳴,殆非人間之境。行二鼓,始至壽圣院,謁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還。
譯文
元豐二年,中秋節(jié)第二天,我從吳興去杭州,(然后)再向東趕回會稽。龍井(這個地方)有位辨才(注:法號或人名)大師,通過書信邀請我到(龍井)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陽已經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寧,碰到的道人參寥,問(參寥)龍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傭)的轎子 ,(參寥)說,“(你)來的不是時候,(轎子)已經離開了!
這天晚上,天空晴朗,樹林間月光很明亮,(甚至連)頭發(fā)都能數(shù)清。于是(我)便放棄坐船,跟著參寥拄著拐杖沿著湖邊慢走。過了雷峰塔,渡過南屏一帶,在惠因澗(注:山溝)洗腳(注:意為赤腳涉過惠因澗),進入靈石塢,意外發(fā)現(xiàn)一條小路(,就沿著它)上到了風篁嶺,在龍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著山石便喝了起來。從普寧到龍井亭總共經歷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靜,聽不到人的聲音,路邊的燈火若隱若現(xiàn),草木長得蓊蓊郁郁,水流得很急,發(fā)出悲愴的聲響,這大概不是人間有的地方。(我們繼續(xù))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壽圣院,在朝音堂拜謁辨才大師,第二天便回去了。
注釋
龍井:在今浙江杭州市西風篁嶺上,本名龍泓,原指山泉,龍井是以泉名井。附近環(huán)山產茶,即著名的西湖龍井茶。題名:題寫姓名,以留作紀念。
元豐二年:即公元1079年。
吳興:今浙江吳興縣。過杭:經過杭州。
會稽:今浙江紹興。
辨才:法號元靜,曾在靈隱山天竺寺講經,元豐二年(1079)住壽圣院。辨才和下文提到的參寥,都是蘇軾的朋友。
比出郭:等到出城的時候!氨取,及!肮,外城;這里指杭州城。
日夕:將近黃昏。
航:渡。普寧:寺廟名。
道人:即僧人。參寥:法號道潛,自號參寥子,有詩名。
“問龍井”三句:意謂我詢問辨才大師派來的`轎子在哪里,參寥便說,因我沒有按時到達,轎夫已經抬回去了!盎@輿”,竹轎。
天宇開霽(jì):天空晴朗!办V”,雨過天晴。
杖策:拄著手杖。并湖:沿湖。
雷峰:峰名,在杭州西湖南岸夕照山,舊有塔,即雷峰塔。
南屏:山名,在杭州清波門西南九曜山東。
靈石塢:山名,在杭州小麥嶺西南,一名積慶山。
支徑:小路。
憩(qì):休息。龍井亭:辨才法師所建。
酌泉:舀取泉水。據(jù)石:靠著石頭。
廬舍:房屋;颍洪g或,有的。隱顯:忽明忽暗。
激激:形容水流迅疾。
“殆非”句:意謂這一路的情景,恐怕不是人間所有的。
行二鼓矣:快二更天了!靶小保瑢⒁。
始:才。壽圣院:寺院名,離龍井約一里地。
謁(yè):拜見。
賞析
秦觀(1049一1100),字太虛,改字少游,別號邗溝居士,世稱淮海先生。揚州高郵(今江蘇高郵)人,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進士,授定海主簿。哲宗元祐時,官至國史院編修官;紹圣、元符年間,屢次被貶,流轉郴州(今湖南郴州)、雷州(今廣東?担┑鹊;兆诶^位,遇赦內遷,途中死于藤州(今廣西藤縣)。秦觀年輕時得到蘇軾的賞識,是“蘇門四學士”之一,他以詞著名。有《淮海集》。
本篇選自《淮海集》,寫于元豐二年(1079)秋。這年春天,秦觀要去會稽探望伯父,恰好蘇軾自徐州調任湖州途經高郵,他們便一路同行,到吳興(湖州州治所在地)分手。秦觀到會稽后,聽說蘇軾被捕下獄,又渡江到吳興問訊,而后再經杭州返回會稽。本篇記述“中秋后一日”夜上風篁嶺訪辨才法師,當是這次路過杭州時的事。第一年,辨才、參寥派人到黃州慰問已被貶官的蘇軾,并捎去了秦觀寫的這篇《龍井題名記》。蘇軾看后寫道:“覽太虛題名,皆予昔時游行處,閉目想之,了然可數(shù)!保ā肚靥擃}名記》)
《淮海集》中另有一篇《游龍井記》,也是元豐二年所作。文中著重敘述有關龍井的文獻記載和傳說,解釋風篁嶺為什么多泉水,對所謂在龍井求雨有靈也發(fā)表了看法。比較起來,《龍井題名記》以入山訪友為線索,具體地記述了出郭、渡湖、穿林、登山的行蹤,描寫了月下西湖山林的景物,“游”的味道顯然濃一些。雖然這是一篇游記散文,但對景物的細致觀察與描繪,以及善于創(chuàng)造清幽的氣氛,同樣也體現(xiàn)了詞人秦觀的氣質和藝術特色。
文言文和翻譯 10
作者:酈道元
原文
自(1)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2);重巖疊嶂(3),隱天蔽日,自非(4)亭午夜分(5),不見曦(6)月。
至于夏水襄陵(7),沿溯(8)阻絕;蛲趺毙9),有時朝發(fā)白帝(10),暮到江陵(11),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12),不以疾也(13)。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14),回清倒影(15)。絕巘(yǎn)(16)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17),清榮峻茂(18),良(19)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20),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21),空谷傳響,哀轉久絕(22)。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注釋
。1)自:在,從
三峽:指長江上游重慶、湖北兩省間的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峽全長實際只有四百多里。
。2)略無:完全沒有。闕:通“缺”,中斷 。
(3) 嶂(zhàng):高峻險拔如屏障一樣的山峰。
(4)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
。5)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6)曦(xī):日光,這里指太陽。
。7)襄(xiāng),上。 陵,丘陵,小山包
。8)沿:順流而下(的船)。溯(sù):逆流而上(的船)。
。9)或:有時。王命:皇帝的圣旨。宣:宣布,傳達。
(10) 朝發(fā)白帝:早上從白帝城出發(fā)。白帝:城名,在重慶奉節(jié)東。朝:早晨
(11)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
。12)雖:即使。 奔:奔馳的馬。御:駕著
(13)不以:不如。此句謂和行船比起來,即使是乘奔御風也不被認為是(比船)快,或為“以”當是“似”之誤。(見清趙一清《水經注刊誤》) 疾:快。
。14)素湍:白色的急流。素:白色的。綠潭:碧綠的潭水。
。15)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
。16)絕巘(yǎn):極高的山峰。絕:極高。巘:山峰
(17)懸泉:懸掛著的泉水瀑布。飛漱:急流沖蕩。漱:沖刷。
。18)清榮峻茂:水清,樹榮,山高,草盛。
(19) 良:實在,的確。
(20) 晴初:天剛晴。霜旦:下霜的早晨。
。21)屬引:連續(xù)不斷。屬(zhǔ):動詞。連接。引:延長。凄異:凄涼怪異。
。22)哀轉久絕: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絕:消失。
。23)巴東:漢郡名,在現(xiàn)在重慶東部云陽,奉節(jié),巫山一帶。
(24) 沾:打濕。
(25) 三聲:幾聲。這里不是確數(shù)
(26) 裳(cháng):衣裳。
翻譯 在七百里長的三峽中,兩岸都是相連的高山,中間沒有空缺的地方。重重疊疊的山峰像屏障一樣,遮住了天空和太陽。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陽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兩岸的丘陵的時候,順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 如果有時皇上的命令要緊急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出發(fā),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騎著奔馳的快馬,駕著風,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懸掛著的瀑布沖蕩在巖石山澗中,水清、樹榮、山高、草盛,實在是有許多趣味。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時候,樹林山澗一片清涼寂靜,經常有猿猴在高處長嘯,叫聲不斷,聲音凄涼怪異,空蕩的山谷里傳來了回聲,悲哀婉轉,很長時間才消失。所以打魚的人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劃分朗讀節(jié)奏: 名字:“三峽”
自 / 三 峽 七 百 里 中 , 兩 岸 / 連 山 , 略 無 /闕(quē) 處 。 重(chóng) 巖 / 疊 嶂(zhàng) , 隱 天 / 蔽 日 。 自 / 非 亭 午 夜 分 , 不 見 曦(xī )月 。
至 于夏 / 水 襄(xiāng) 陵 , 沿/ 溯(sù) 阻 絕 。 或 / 王 命 急 宣 , 有 時 / 朝(zhāo )發(fā) 白 帝 , 暮 到 / 江 陵 , 其間(jiān )/ 千 二 百 里 , 雖 / 乘 奔(bēn )御 風 , 不 以 / 疾 也 。
春 冬 之 時 , 則 / 素 湍(tuān) / 綠 潭 , 回 清 / 倒 影 。 絕巘(yǎn) / 多 生 怪柏(bǎi) , 懸 泉 / 瀑 布 , 飛 漱(shù) / 其 間 。 清 / 榮 / 峻 / 茂 , 良 多 趣 味 。
每 至 / 晴 初 霜 旦 , 林 寒 / 澗 肅 , 常 有 / 高 猿 長 嘯 ,屬(zhǔ )引 /凄 異 , 空 谷 / 傳 響 , 哀 轉 / 久 絕 。 故 / 漁 者 歌 曰 :“ 巴 東 三 峽 巫 峽 長(cháng), 猿 鳴 三 聲 淚 沾 裳 (cháng) !
古今異義詞
1.或王命急宣 (或 古義:有時
今義:常用于選擇復句的關聯(lián)詞)
2.至于夏水襄陵 (至于 古義:一個動詞“到”和一個介詞“于”【 連詞】承上啟下(到了)
今義:常連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3.雖乘奔御風 (雖 古義:即使
今義:雖然)
4.淚沾裳 (裳 古義:古人的下衣
今義:衣服)
5.不以疾也 (疾 古義:快
今義:疾。
6.良多趣味 (良 古義:真,實在
今義:好)
7.屬引凄異(屬 古義:連續(xù)
今義:屬于)
8.猿鳴三聲淚沾裳(三聲 古義:幾聲,不是確數(shù)
今義:三聲)
文言文和翻譯 11
1、文言文
劉道真遭亂,于河側為人牽船,見一老嫗操櫓,道真嘲之曰:“女子何不調機弄杼?因甚傍河操櫓?”女答曰:“丈夫何不跨馬揮鞭?因甚傍河牽船?”又嘗與人共飯素盤草舍中,見一嫗將兩小兒過,并著青衣,嘲之曰:“青羊引雙羔。”婦人曰:“兩豬共一槽!钡勒鏌o語以對。
2、翻譯
劉道真遭遇社會動亂,在河邊給別人拉船,見一老婦在這里搖船,他嘲諷說:"女人怎么不織布?為什么到河上來搖船?"女人答道:"男人怎么不騎馬揮鞭?為什么來到河上拉船?"又有一次,劉道真與人共用一個盤子在草房中吃飯,看見一個老婦女領著兩個孩子從門前走過,都穿的`是黑衣裳,他便譏(嘲)諷人家道:"黑羊牽著兩只小羊。"那婦人說道:"兩頭豬共用一個槽。"劉道真沒有話來回答。
3、注釋
(1)遭亂:遇到社會動亂
(2)嫗:老婦人
(3)操櫓:用櫓劃船。
(4)調機弄杼:指在織布機上織布;杼,織布用的梭子。
(5)丈夫:男子
(6)嘗:曾經
(7)素:白
(8)將:帶領
(9)并著青衣:都穿的是黑衣裳
(10)無語以對:無話可說。
4、啟示
不要隨意取笑他人,做人應該學會尊重別人,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文言文和翻譯 12
螳螂捕蟬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游于后園,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不知黃雀在其旁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有患也!眳峭踉唬骸吧圃!”乃罷其兵。
翻譯:
吳王要進攻楚國,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于進諫,就叫他死!”有一位年輕的宮廷侍從,想諫又不敢,他就懷揣彈弓到后花園去,露水灑濕了衣裳,這樣過了三個清晨。吳王知道后說:“你來,何苦把衣裳淋濕成這個樣子?”他回答道:“園子里有樹,樹上有蟬,蟬在高高的樹枝上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后。螳螂俯著身子向前爬去要捉蟬,而不知黃雀在它身旁。黃雀伸著頭頸要啄螳螂,而不知在它的下面有我手中張開的彈丸。這三者都想得到自己的好處,而不顧身后隱藏著禍患啊!”吳王說:“您說得好。 庇谑峭V褂帽
整體含義
這個成語諷刺了那些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后禍患的人。對鼠目寸光、利令智昏、不顧后患這類人提出警告。也比喻有人一心想暗算別人,卻沒想到有人也想暗算他。 告訴我們在考慮問題、處理事情時,要深思熟慮,考慮后果,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而不顧后患。
螳螂捕蟬:蟬:知了。螳螂捉蟬,不知潛在危險。比喻目光短淺,沒有遠見。
黃雀在后:比喻伺機從后面襲擊,也比喻有后顧之憂。
課文:
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墒菂峭豕虉(zhí)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聽了大臣們的.議論,想去勸說吳王。可是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怎么辦呢?
第二清晨,他拿著一只彈弓,在王宮花園里轉來轉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了三個早晨。
少年終于被吳王發(fā)現(xiàn)了。吳王問道:“你早晨跑到花園里來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濕啦!”
少年回答說:“稟報大王,我在打鳥!
吳王問:“你打著鳥了嗎?”
少年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吳王來了興趣,問:“什么事?”
少年說:“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它的身后!
吳王夸獎說:“你看得真仔細!那黃雀要捉螳螂嗎?”
少年接著說:“是的,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我拿著彈弓在瞄準它呢。蟬、螳螂、黃雀,它們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他說:“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于是便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文言文和翻譯 13
朝代:明代
湖心亭看雪原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余挐 一作:余拏)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翻譯
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邊。大雪接連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飛鳥的聲音都消失了。這一天晚上八點左右,我撐著一葉小舟,穿著毛皮衣,帶著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彌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皚皚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的兩三粒人影罷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見有兩個人鋪好氈子,相對而坐,一個小孩正把酒爐(里的.酒)燒得滾沸。(他們)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說:“想不到在湖中還會有您這樣的人!”(他們)拉著我一同飲酒。我盡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們道別。(我)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時候,船夫喃喃地說:“不要說相公您癡,還有像相公您一樣癡的人啊!”
作者簡介
張岱(1597年~1679年)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漢族,明末清初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精于茶藝鑒賞,明亡后不仕,曾參加過抗清斗爭,后“披發(fā)入山”著書以終[3] 。張岱為明末清初文學家、史學家,其最擅長散文。他的小品文,多為描寫江南山水風光,風俗民習和自己過去的生活,常追憶往昔之繁華,從中流露出對亡明的緬懷。文筆干練,豐神綽約,著有《瑯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三不朽圖贊》《夜航船》等絕代文學名著。被稱為“都市詩人”。史學名著《石匱書》亦為其代表作,李長祥以為“當今史學,無逾陶庵”。
文言文和翻譯 14
黔之驢(1)
作者:柳宗元
原文
黔無驢,有好事者(2)船載以入(3)。至則(4)無可用,放之山下;⒁娭,龐然(5)大物也,以為神(6)。蔽林間窺之(7)。稍出近之(8),慭慭然(9),莫相知(10)。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11),遠遁(12),以為且噬己也(13),甚恐。然往來視之(14),覺無異能者(15)。益習(16)其聲,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17)。稍近(18)益(19)狎(20),蕩倚沖冒(21),驢不勝(22)怒,蹄(23)之;⒁颍24)喜,計之(25)曰:“技止此耳(26)!”因跳踉(27)大闞(28),斷其喉,盡其肉,乃(29)去(30)。
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注釋
1,選自《柳河東集》。黔(qián),即唐代黔中道,轄境相當于今湖南沅水澧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重慶黔江流域和貴州東北一部分。后來稱貴州省為黔。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運動的主導者,與韓愈并稱“韓柳,世稱柳河東。
2,好(hào)事者:喜歡多事的人。
3,是指船載以入:用船裝運(驢)進黔。船,這里指用船的意思。
4,則:卻。
5,龐然,是指巨大的樣子。
6,以為神:以為,以(之)為。以,把。為,作為。神,神奇的東西。把它當做神
7,是指蔽林間窺之:藏在樹林里偷偷看它。蔽,隱蔽,躲藏。窺,偷看。
8,是指稍出近之:漸漸的接近它。稍:漸漸。
9,慭慭(yìnyìn)然:小心謹慎的樣子。
10,莫相知: 不了解對方(是什么東西)。莫,不。相,這里表示動作偏指一方,即一方(虎)對另一方(驢),不是雙方互相的樣子。
11,大駭:是指非常害怕。
12,遠遁:是指逃到遠處。 遁:逃走。
13,以為且噬己也。 且:將要。 噬:咬。
14,然往來視之。 然:然而,但是。 往來:來來往往。 視;觀察。
15, 覺無異能:覺得(驢)沒有什么特別的本領。
16,習:同“悉”熟悉。益:漸漸。 益習其聲:逐漸習慣了驢的叫聲。
17,終不敢搏:始終不敢撲擊它。 搏:擊,撲
18,近:(1)稍出近之。近:形容詞用作動詞,接近。
。2)稍近,益狎。稍:漸漸。近:走進,靠近。
19,益:是指更加。
20,狎(xiá ):是指態(tài)度親近而不莊重。
21,蕩倚沖冒:是指碰撞靠近沖擊冒犯。蕩,碰撞。倚,靠近。沖,沖擊,沖撞。冒, 冒犯
22,驢不勝怒。 不勝:不堪,禁不住。勝,能夠承擔或承受
23,蹄:名詞作動詞,用蹄子踢。
24,于是,就
25,計之:是指盤算這件事。 之:指驢子生了氣只能踢的情況。
26,技止此耳:技:本領,技能 。止:只,僅。 此:如此 。 耳:罷了
27,跳踉(liáng):跳躍。
28,闞(hǎn):同“吼”,怒吼。
29,乃:才。
30,去:離開。
通假字:
1.技止此耳 “止”通“只”,只,不過。
2.益習其聲 “習”同“悉”,熟悉。
古今異義:
1.稍出近之 稍,古義:漸漸 今義:稍微
2.因跳踉大闞 因,古義:于是 今義:因為
3.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去,古義:離開 今義:前往
一詞多義:
1、以為
A.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把……當作)
B.以為且噬己也(認為).
2、然
A.慭慭然,莫相知。/龐然大物 (!臉幼樱
B.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然而,但).
3、之
A.黔之驢(的,結構助詞)
B. 虎見之(它,代詞,代驢)
C.蹄之(它,代詞,代老虎)
D.虎因喜,計之曰(指上文所說驢生了氣只能踢的.情況)
4、益
A.益習其聲(漸漸)
B.益狹(更加)
翻譯
黔這個地方沒有驢,有個喜好多事的人用船運載了一頭驢進入(黔地)。運到后卻沒有用處,便把它放置山下。老虎見到它,一看原來是個巨大的動物,就把它當作了神奇的東西。于是隱藏在樹林中偷偷地窺探它。老虎漸漸地走出來接近它,很小心謹慎,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東西。有一天,驢叫了一聲,老虎大吃一驚,便逃得遠遠的;認為驢子將要咬自己,非常害怕。然而老虎來來往往地觀察它,覺得驢子好像沒有什么特殊的本領似的。(老虎)漸漸地聽慣了它的叫聲,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動,但始終不敢向驢子搏擊。老虎又漸漸靠近驢子,更加隨便地戲弄它,碰撞、倚靠、沖撞、冒犯。驢忍不住發(fā)起怒來,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欣喜,心中盤算此事想著:“驢子的本領只不過如此罷了!”于是老虎跳躍起來,大聲吼叫,咬斷了驢的喉嚨,吃光了它的肉,方才離開哎呀!外形龐大好像有德行,聲音宏亮好像有能耐,假使不使出它的技能,老虎雖然兇猛,(但)多疑、畏懼,終究不敢獵取( 驢子) 。如今像這樣的下場,可悲啊!
文言文和翻譯 15
昔有庖夫(1),甚(2)迂(3)。于市(4)巿(5)雞及肉歸,置廚中。適有友人造訪(6),遂(7)入室聚談。友人去,見犬貓嚙雞、肉。庖夫亟(8)曰:"爾何不仁?吾何損(9)爾?" 其似不聞,嚙之愈(10)甚。庖夫又曰:"吾素(11)忠厚,向(12)善待汝,今欲欺吾耶?"移時(13),敗骨殘肉狼藉(14)滿地,犬貓掉(15)尾而去;(16)曰:"迂哉,庖夫!此乃(17)犬貓也,何得視之以(18)人,當責己乃(19)是(20)。"
翻譯
從前有一個廚師,十分愚蠢。他在集市上買了雞和肉并返回家中,把它們放置于廚房中。恰逢當時正有幾位友人前來拜訪,于是他就進屋與朋友相聚交談。當朋友離開時,廚師看見貓、狗正在偷吃雞和肉。廚師立刻說:“你們怎么這樣不仁義?我何時虧待過你們?”貓、狗好像沒有聽見的樣子,吃得更兇了。廚師又說:“我一向為人忠厚,待你們一向還好,現(xiàn)在你們想欺負我嗎?”沒過多久,滿地都是吃剩的骨頭,一片狼藉,貓、狗擺動著尾巴跑了。有人說:“這個廚師迂腐啊!這可是貓和狗啊,怎么能像對待人一樣對待它們呢?應該責備自己才對啊!
注釋
(1)庖(páo)夫:廚師。
(2)甚:很。
(3)迂:迂腐,愚蠢。
(4)市:市場。
(5)市:買。
(6)造訪:前來拜訪。造:前來,訪:拜訪。
(7)遂:于是。
(8)亟(jí):急忙,趕快。
(9)損:虧待。
(10)愈:更加。
(11)素:向來。
(12)向:向來,一向。
(13)移時:不多時。
(14)狼藉:縱橫散亂。
(15)掉:擺動。
(16)或:有人。
(17)乃:是。
(18)以:把。
(19)乃:才。
(20)是:對。
文言文和翻譯 16
原文
范式字巨卿,山陽金鄉(xiāng)人也,一名汜。少游太學,為諸生,與汝南張劭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歸鄉(xiāng)里。式謂元伯曰(說):“后二年當還,將過拜尊親,見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請設饌(zhuàn)(酒食)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別,千里結言,爾何敢信之審邪?”對曰:“巨卿信士,必不乖違!蹦冈唬骸叭羧,當為爾釀酒!敝疗淙,巨卿果至,升堂(登上大廳)拜飲,盡歡而別。
譯文
范式字巨卿,山陽金張(今山東金山縣)人。年輕時在太學求學,與汝南元伯是好朋友。兩人一起學習,后來都請假離開太學返鄉(xiāng),范式對張劭說,"二年后回到太學讀書,(我)將到你家拜見你的父母,見一見你的幼子."于是一起約好了日期。當約好的日期快到的時候,張劭把這件事告訴他母親,請他母親準備酒菜招待范式。母親問:"兩年前分手時,千里之外約定的話,你就那么確定他會來拜訪嗎?"張劭回答:"范式是一個講信用的人,他一定不會違約的。"母親說,"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我就為你釀酒。"到了約好的`那日,范式果然來到。大家登上大廳一起飲酒,最后開心的分別了。
注釋
1.范式:東漢金鄉(xiāng)人,歷任荊州刺史、廬江太守等職,有才華和威名。
2.元伯:張劭,字元伯
3.太學:漢朝設在京城的最高學府。
4.諸生:許多求學的人。
5.汝南:在今河南省。
6.尊親:指張劭的父母。
7.孺子:小孩子,指張劭的子女。
8.游:游學,學習。“游”后省“于”字。
9.告歸:請假回家。
10.過:拜訪、探望
11.克(kè)約定。
12.儒子 :幼子。
13.具:詳細。
14.設饌:安排食物。
15.以:后省“之”。
16.白:告訴。
17.審:確定,確實。
18.結言:口頭訂約。
19.審:確定。
20.乖違:違背。
21.醞:釀酒。
22.牒:文書。
出處
《后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文言文和翻譯 17
項脊軒志原文: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shèn)漉(lù),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余稍為修葺(qì),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楯(shǔn),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迨(dài)諸父異爨(cuàn),內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páo)而宴,雞棲于廳。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家有老嫗(yù), 嘗居于此。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撫之甚厚。室西連于中閨,先妣嘗一至。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眿炗衷唬骸叭赕(zǐ)在吾懷,呱呱(gū)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闭Z未畢, 余泣,嫗亦泣。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zhí)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 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余扃(jiō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懷清臺;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區(qū)區(qū)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 余既為此志,后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 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后二年,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項脊軒志翻譯:
項脊軒,是過去的南閣樓。屋里僅僅一丈見方,只可容納一個人居住。這是已有上百年的老屋子,(屋頂墻上的)泥土從上邊漏下來,雨水也往下流;每當移動書桌時,左看右看沒有可以安放的地方。又朝北,不能照到陽光,天一過中午就已經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從上面漏土漏雨。在前面開了四扇窗子,院子四周砌上圍墻,用來擋住南面射來的日光,日光反照,室內才明亮起來。又在庭院里錯雜地種上蘭花、桂樹、竹子等,往日的欄桿,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書架擺滿了書籍,我安居室內,吟誦詩文,有時又靜靜地獨自端坐,聽到自然界各種各樣的聲音;庭院、階前卻靜悄悄的,小鳥不時飛下來啄食,人到它前面去也不離開。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懸,照亮半截墻壁,桂樹的影子交雜錯落,微風吹來,花影搖動,很是可愛。 然而我住在這里,有許多值得高興的事,也有許多值得悲傷的事。 在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為一體。等到伯父叔父們分了家,在室內外設置了許多小門,墻壁到處都是。東家的狗對著西家叫,客人得越過廚房去吃飯,雞在廳堂里棲息。庭院中開始是籬笆隔開,然后又砌成了墻,一共變了兩次。家中有個老婆婆,曾經在這里居住過。這個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給兩代人喂過奶,先母 對她很好。房子的西邊和內室相連,先母曾經常常來。老婆婆常常對我說:“這個地方,你母親曾經站在這兒!崩掀牌庞终f:“你姐姐在我懷中,呱呱地哭泣; 你母親用手指敲著房門說:‘孩子是冷呢?還是想吃東西呢?’我隔著門一一回答。”話還沒有說完,我就哭起來,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淚。我從十五歲起就在軒內讀書,有一天,祖母來看我,說:“我的孩子,好久沒有見到你的身影了,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這里,真像個女孩子呀?”等到離開時,用手關上門,自言自語地說:“我們家讀書長久沒有得到功效,這孩子長大,就可以有指望了呀!”不一會,拿著一個象笏過來,說:“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間拿著去朝見皇帝用的,以后你會用到它!”回憶起舊日這些事情,就好像發(fā)生在昨天一樣,真讓人忍不住放聲大哭。 項脊軒的東邊曾經是廚房,人們到那里去,必須從軒前經過。我關著窗子住在里面,時間長了,能夠根據(jù)腳步聲辨別是誰。項脊軒一共遭過四次火災,能夠不被焚毀,大概是有神靈在保護著吧。 我說:“蜀國的寡婦清繼承并守住了朱砂礦,利潤天下第一。后來秦朝皇帝為她建造了懷青臺。劉備與曹操爭奪天下,諸葛亮從隆中起家,當諸葛亮和清在角落不被人知道的時候,世人怎么能夠知道他們兩?我渺小地在項脊軒,正揚起眉毛眼睛一睜一閉,以為會有奇特的景象,知道這種情況的人認為我和淺井的青蛙有什么區(qū)別。 我已經作了這篇志,過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來,她時常來到軒中,向我問一些舊時的事情,有時伏在桌旁學寫字。我妻子回娘家探親,回來轉述她的小妹妹們的話說:“聽說姐姐家有個小閣樓,那么,什么叫閣子呢?”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項脊軒破敗沒有整修。又過了兩年,我很長時間生病臥床沒有什么(精神上的)依靠,就派人再次 修繕南閣子,格局跟過去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多在外邊,不常住在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樹,是我妻子去世那年親手種植的,現(xiàn)在已經高高挺立,枝葉繁茂像傘一樣了。
《項脊軒志》原文及翻譯僅供參考,希望對于同學悶得文言文學習有所幫助!
《項脊軒志》賞析:
項脊軒,歸有光家的一間小屋。軒,小的房室。歸有光的遠祖曾居住在江蘇太倉的項脊涇。作者把小屋命名為項脊軒,有紀念意義。
“志”即“記”,是古代記敘事物、抒發(fā)感情的一種文體。接記物、事來表達作者的感情。 擷取日,嵤,通過細節(jié)描寫,來抒情言志。
他的風格“不事雕琢而自有風味”,借日常生活和家庭瑣事來表現(xiàn)母子,夫妻,兄弟之間的感情。此文是歸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第一段,寫項脊軒修葺前后的不同變化,以“喜”貫穿。修葺前,項脊軒狹小、陰暗、破漏;修葺后,項脊軒明亮、幽雅、安靜。在這段,作者意在表現(xiàn)自己青少年時期讀書生活過的書齋,可愛、可親、可美,以表達自己深深的眷戀之情,而作者欲揚先抑,先極力敘述原來的`項脊軒的舊、小、漏、暗,為下文寫修葺后的項脊軒的優(yōu)美可愛作鋪墊。
修葺后的項脊軒迷人可愛,令人留戀之處,不僅僅表現(xiàn)在修葺后的明亮、不漏和安靜等方面,更表現(xiàn)在作者的生活情趣上,與周圍環(huán)境的自然融合上。 作者筆下修葺后的項脊軒,充滿了詩情畫意:原來陰暗的小屋變明亮了,是因為陽光照射在新修的圍墻上,從新開的四扇窗戶反射到室內;原來院前普通的圍攔因主人在周圍種植了蘭花、桂樹、修竹而增添了無限美景;白天,在小屋或仰或躺,或長嘯或吟唱悠然自得;有時,靜靜地獨自端坐,可以清晰地聆聽大自然各種各樣美妙的聲音;庭院前幽靜的環(huán)境,吸引著小鳥常來覓食,有人來了也不愿飛走;每當農歷十五的晚上,皎潔的月光照亮了院前半截墻壁,桂樹的影子交雜錯落在墻上,有如一幅清淡優(yōu)美的水墨畫,而且是活的水墨畫!——微風吹來,花影搖動,美麗可愛之極。
第二段,敘寫項脊軒的變遷,回憶母親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貫穿!岸嗫上惨喽嗫杀,家世之痛,思親之情。先回憶“諸父異爨”引起庭院的變化,反映家庭的敗落,筆墨中無不浸透著作者無限的“悲”情;通過老嫗憶母,再現(xiàn)了慈母的音容笑貌,使作者禁不住潸然淚下(“余泣”);憶及幼年讀書時,祖母來軒看望自己,那真摯感人的情景,那諄諄的囑咐,那沉甸甸的期望,更是讓自己忍不住要大哭一場。 這一段,作者情感由“悲”到“泣”,再到忍不住“大哭一場”,無不緊扣“亦多可悲”來寫,回憶中隱含著作者對家庭變遷的悲嘆,對親人的深切懷念,對自己懷才不遇、有負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
第三段,敘寫自己閉門苦讀的情景及小軒多次遭火未焚的事情,是寫“悲”的進一步補充,同時,字里行間,又透露出作者埋頭苦讀,要實現(xiàn)理想的期望。 第四、五段,是補寫,通過補敘,表達對亡妻的懷念之情。這一部分意在寫悲,卻先極力敘寫當年兩人在軒內唱和相隨的歡樂,以“喜”襯“悲”,襯托今日喪妻的悲哀。最后,托物抒情,借亭亭如蓋的枇杷樹,寄托對亡妻深深的懷念之情。 三世變遷——文中作者是怎樣描寫歸家三代變遷的情況的? 此文通過記作者青少年時代的書齋,著重敘述與項脊軒有關的人 事變遷,借“百年老屋”的幾經興廢,將與項脊軒有密切聯(lián)系的往事交織成篇,以生活中的一樁樁瑣事,盡現(xiàn)了祖母、母親、妻子三代人與作者的情誼,同時也反映了歸家中三世變遷的滄桑。這里,重點從歸家家庭衰落的一些表象描寫中加以分析。 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細節(jié),來描寫一個封建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狀,反映歸家家庭的敗落。歸家原本庭院南北相通,是一個整體。自從“諸父異爨”后,設置了許多小門,墻壁到處都是(四分五裂之狀)。先用籬笆相隔,后來更用一堵堵墻壁阻斷往來(“始為籬,已為墻”)。尤其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廳’非‘庭’也)”,寥寥幾筆,將一個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產生的頹敗、衰落、混亂不堪的情狀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另外,寫祖母到項脊軒來,鼓勵作者讀書求仕,光宗耀祖這件事,同樣可透析出歸家家道衰落的狀況。歸有光祖母的祖父曾在宣德年間擔任朝廷官員(太常寺卿),而如今,“吾家讀書久不效”,兒輩們科舉無望,反以分家為能事,鬧得個鐘鳴鼎食之家四分五裂,烏煙瘴氣,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孫兒歸有光的身上了。
最后一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苯栉锸闱,表現(xiàn)了作者對妻子深深的懷念之情,也表明了作者在項脊軒年日之久。
文言文和翻譯 18
諫太宗十思疏
唐代:魏征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望國 一作:思國)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偞耸,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yǎng)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譯文
我聽說想要樹木生長,一定要穩(wěn)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厚積道德仁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根系不牢固卻想要樹木生長。道德不深厚卻想要國家安定,我雖然地位低見識淺,(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您這)聰明睿智(的人)呢!國君處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間尊大,就要推崇皇權的高峻,永遠保持政權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環(huán)境中想著危難,戒奢侈,行節(jié)儉,道德不能保持寬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這也(如同)挖斷樹根來求得樹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遠啊。
。ü糯┧械牡弁,承受了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他們沒有一個不為國家深切地憂慮而且治理成效顯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國君的品德就開始衰微了。國君開頭做得好的確實很多,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難嗎?過去奪取天下時力量有余,現(xiàn)在守衛(wèi)天下卻力量不足,這是為什么呢?通常處在深重的憂慮之中一定能竭盡誠心來對待臣民,已經成功,就放縱自己的性情來傲視別人。竭盡誠心,雖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結成一家,傲視別人,就會使親人成為陌路之人。即使用嚴酷的刑罰來督責(人們),用威風怒氣來嚇唬(人們),(臣民)只求茍且免于刑罰而不懷念感激國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內心里卻不服氣。(臣民)對國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們像水一樣)能夠負載船只,也能顛覆船只,這是應當深切謹慎的。疾馳的馬車卻用腐爛的繩索駕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
做國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夠做到一見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東西就要想到用知足來自我克制,將要興建什么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來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謙虛并加強自我約束,害怕驕傲自滿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樣能夠(處于)眾多河流的下游,喜愛狩獵就想到網三面留一面,擔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終,擔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虛心采納臣下的意見,考慮到(朝中可能會出現(xiàn))讒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罷黜奸邪,施加恩澤就要考慮到不要因為一時高興而獎賞不當,動用刑罰就要想到不要因為一時發(fā)怒而濫用刑罰。全面做到這十件應該深思的事,弘揚這九種美德,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選好的意見而聽從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獻出他的謀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愛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誠信的人就能獻出他的忠誠。文臣武將爭先恐后前來效力,國君和大臣沒有大事煩擾,可以盡情享受出游的快樂,可以頤養(yǎng)得像赤松子與王子喬那樣長壽,皇上彈著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說什么,天下人就已經都有教化了。為什么一定要(自己)勞神費思,代替臣下管理職事,役使自己靈敏、明亮的耳、眼,減損順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注釋
1、長(zhǎng):生長。
2、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樹根。
3、浚(jùn):疏通,挖深。
4、在下愚:處于地位低見識淺的人。
5、明哲:聰明睿智(的人)。
6、當神器之重:處于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時認為“君權神授”,所以稱帝位為“神器”。
7、域中:指天地之間。
8、休:美。這里指政權的平和美好。
9、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10、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景,大。
11、殷憂:深憂。
12、實:的確。
13、克終者蓋寡: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蓋,表推測語氣。
14、傲物:傲視別人。物,這里指人。
15、吳越為一體:(只要彼此竭誠相待)雖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結成一家。胡,指北方;越,指南方。
16、骨肉為行路:親骨肉之間也會變得像陌生人一樣。骨肉,有血緣關系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無關系的人。
17、董:督責。
18、振:通“震”,震懾。
19、茍免而不懷仁:(臣民)只求茍且免于刑罰而不懷念感激國君的仁德。
20、怨不在大:(臣民)對國君的怨恨不在大小。
21、可畏唯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應寫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諱而寫作“人”。
22、載舟覆舟:這里比喻百姓能擁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統(tǒng)治。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23、見可欲:見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東西。出自《老子》第三章“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下文的“知足”、“知止”(知道適可而止),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24、將有所作:將要興建某建筑物。作,興作,建筑。
25、安人:安民,使百姓安寧。
26、念高危: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危,高。
27、則思謙沖而自牧:就想到要謙虛并加強自我修養(yǎng)。沖,虛。牧,約束。
28、江海下而百川:江海處于眾多河流的下游。下,居……之下。
29、盤游:打獵取樂。
30、三驅:據(jù)說古代圣賢之君在打獵布網時只攔住三面而有意網開一面,從而體現(xiàn)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種解釋為田獵活動以一年三次為度。
31、敬終:謹慎地把事情做完。
32、慮壅(yōng)蔽:擔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壅,堵塞。
33、想讒邪:考慮到(朝中可能會出現(xiàn))讒佞奸邪。讒,說人壞話,造謠中傷。邪,不正派。
34、正身以黜(chù)惡:使自身端正(才能)罷黜奸邪。黜,排斥,罷免。
35、宏茲九德:弘揚這九種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剛、柔、和、固、貞、順。
36、簡:選拔。
37、效:獻出。
38、松喬:赤松子和王子喬,古代傳說中的仙人。
39、垂拱:垂衣拱手。比喻很輕易的天下就實現(xiàn)大治了。
40、無為:道家主張清靜虛無,順其自然。
衍生成語
居安思危:居,處于,處在;思,想,考慮。處在安樂的環(huán)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險。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禍患。
載舟覆舟:載,承載;覆,顛覆。民眾猶如水,可以承載船,也可以傾覆船。比喻百姓能擁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統(tǒng)治。
擇善而從:從,追隨,引申為學習。指采納正確的建議或選擇好的方法加以實行。
善始善終:做事有好的開頭,也有好的結尾。形容辦事認真。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費力;治,平安。古時比喻統(tǒng)治者不做什么,卻能使天下太平。多用來稱贊帝王無為而治。
戒奢以儉:戒,戒除;奢,奢侈;儉,節(jié)儉。用節(jié)儉來消除奢侈。
賞析
《舊唐書》曾贊揚魏征的奏疏“可為萬代王者法”。對于魏征這篇奏疏,唐太宗非常重視,說它是“言窮切至”,使得自己“披覽亡倦,每達宵分”。他還曾使用“載舟覆舟”的比喻來訓戒太子。宋、明、清三代的一些君主,也經常拜讀這篇奏疏,用以規(guī)戒自己。由此可見它在封建時代的重要意義。即使到了現(xiàn)代,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觀點,也仍有值得借鑒的意義。
這篇奏疏,在寫作上很有其特色,它有很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文章根據(jù)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績之后,逐漸驕傲自滿,生活日趨奢靡地情況,指出了他“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不可以“竭誠以待下”,必然會使“骨肉為行路”,最后導致至親疏遠,君臣解體,離心離德,難于保守天下。奏疏不僅把“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危害的道理講得清清楚楚,而且還對癥下藥,提出“十思”的措施,既明確具體,又實用而不空泛,針對性很強。
奏疏從頭至尾,多用駢偶,或相對為文,或排比論述,辭工文暢,音律和諧,鏗鏘成韻,讀來如覺連珠滾動,文章一氣呵成,論述步步為營,氣勢雄健有力,警示振聾發(fā)聵。
《諫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諫議大夫魏征寫給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鑒不遠,故能勵精圖治。隨著功業(yè)日隆,生活漸加奢靡,“喜聞順旨之說”,“不悅逆耳之言”。魏征以此為憂,多次上疏切諫,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先以比喻開篇,通過成敗得失的比較推論,歸結到“可畏惟人” ,指出了爭取人心的重要性。在這篇文章中,魏征緊扣“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規(guī)勸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終,虛心納下,賞罰公正;用人時要知人善任,簡能擇善;生活上要崇尚節(jié)儉,不輕用民力。這個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安邦治國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論述,其主題是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國家長治久安,君王必須努力積聚德義,具體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等十個建議。寫得語重心長,剴切深厚。
魏征敢于直諫,在貞觀年間先后上疏二百余道,強調“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對唐太宗開創(chuàng)的千古稱頌的“貞觀之治”起了重大作用。而全文主要闡明的是為人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主旨!吨G太宗十思疏》的精神,主要是規(guī)勸唐太宗在“貞觀之治”取得成就以后,仍要牢記隋亡的教訓,“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善始”、“克終”,以“積其德義”,使國家達到到長治久安的局面。
《古文觀止》評價:通篇只重一“思”字,卻要從道義上看出,世主何嘗不勞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義,則反不如不用思者之為德也。魏公十思之論,剴切深厚可與三代謨、誥并傳。
魏征這篇諫疏是規(guī)勸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文章第—段即開宗明義,用樹木、河流作比,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是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第二段分析“取易守難”的道理,并從“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入手,得出守成之君“所宜深慎”的結論,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說服力。第三段提出“十思”的具體內容。所謂“十思”,歸納起來,即戒奢安民、思危反滿、寬容仁慈、慎始善終、虛心納言、拒邪黜奸、刑賞以法。
以“固本思源”為喻,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開篇并沒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內容,而是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打開話題!俺悸劇钡目跉獠槐安豢,令人警醒。先從正面說,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題:“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比齻排比句,兩個作比喻,一個明事理,淺顯易懂,不容置疑。再從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望國之治,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這樣就加重了強調意味。反問的一句,差不多帶有“挑釁”口吻,正是“忠言逆耳”之處。接著,進一步明確指出,“人君”地位高,責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要想國家長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一樣荒誕。這一段的結尾,照應前面,又充分利用了“木”與“水”的比喻。
第二段
總結歷史經驗,并從創(chuàng)業(yè)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钡牡览怼!胺舶僭,承天景命,善始者始繁,克終者蓋寡!遍_頭幾句,寥寥數(shù)語,就概括了歷代君主能創(chuàng)業(yè)不能守成的普遍規(guī)律,這雖說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國之安”,就必須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來,作者以“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設問,引出更為具體的分析論證,指出“殷憂”與“得志”的不同心態(tài):殷憂,則竭誠待人;得志,則縱情傲物。而“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對人的態(tài)度不同,其結果反差強烈,這說明能否恭儉下人是事業(yè)成敗的關鍵。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動用嚴刑也無濟于事!霸共辉诖螅晌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這里借鑒古人的論述,將君和民的關系比作水與舟的關系,發(fā)人深省。
第三段
提出“居安思!钡木唧w做法,即“十思”。“十思”的核心內容是正己安人,但具體又有所側重!皩⒂凶,則思知止以安人”,這兩條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興土木,勞民傷財?shù);“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盈,則思江海下百川”,這兩條是戒驕戒躁,勸皇帝要恪守職分,不驕不躁,虛懷若谷,從諫如流;“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是勸皇帝不要放任自己的欲望,要持之有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是勸皇帝勤勉政事,處置謹慎,不要怠惰;“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是說“兼聽則明”,放低身段,多聽取臣下的意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是說“偏聽則暗”,自己有傾向直臣,罷黜小人;“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是說賞罰要按國家尺度實行,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頗!笆肌本褪鞘畻l勸戒,語語坦誠,字字驚心。文章最后從正面論述做到“十思”的好處,描繪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從用人,納諫,賞罰,多方來講、其中提到的“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即“用人”“納諫”策略,實際上成為初唐的治國方略,創(chuàng)造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
魏征提出的“十思”能給我們哪些寫作的啟示呢?
一是陳述意見的針對性。這奏疏是給皇帝看的,是用來勸諫皇帝的,所以“十疏”所陳述的內容無一不針對帝王的易犯病,又無一不為“垂拱而治”的封建統(tǒng)治著想,使唐太宗樂于接受。二是思考問題的全面性。這“十思”的內容涉及到與帝王冶國興邦有關的十個問題。從生活到政治,從人個欲望以品德修養(yǎng),凡存在的主要問題作者全都考慮到。不但指出問題,而且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真是面面俱到,煞費苦心。三是安排條款的序列性。“見可欲”“將有作”“念高!薄皯譂M溢”“樂盤游”“憂懈怠”“慮雍蔽”“懼讒邪”“恩所及”,排列井井有條,多而不亂。四是語言表達的齊整性!笆肌笔,句式大致相同,構成排比,一氣呵成,形成齊整,氣勢磅礴。顯然,這篇古代佳作給我們帶來很多有益的寫作啟發(fā)。
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即使用嚴酷的刑罰督責人們,用威風怒氣恫嚇人們,結果只能使人們圖求茍且以免于刑罰,卻不會懷念國君的恩德,表面上態(tài)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氣。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百姓像水一樣,可以載船,也可以翻船,這是應該特別謹慎的。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想要樹木生長,一定要是它的根系牢固;想要河流長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頭;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多聚積道德仁義。
文言文和翻譯 19
蜀道難
原文: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蠶叢和魚鳧是古蜀國的帝王,他們開國的事業(yè)何等茫然。從古到今四萬八千年,秦蜀二地從不通人煙。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鳥飛的路線,可以通往峨眉山巔。多少壯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條天梯似的棧道互相鉤連。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嵋?guī)p。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方鉤連。
上有那駕著六龍的日車也要回頭的高峰,下有那奔騰澎湃的激流也要倒退的迴川。連高飛的黃鶴也不得過啊,猿猴要過也無法攀援。青泥嶺上路,盤旋又盤旋,百步九折繞山巒。抬起頭來不敢出大氣,手摸星辰頭頂天。只好坐下來手按胸口發(fā)長嘆:“西行的人啊,你什么時候回來呢?這可怕的蜀道,實在難以登攀!”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
譯文:
噫,哎呀,好高啊好險!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蠶叢和魚鳧是古蜀國的帝王,他們開國的事業(yè)何等茫然。從古到今四萬八千年,秦蜀二地從不通人煙。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鳥飛的路線,可以通往峨眉山巔。多少壯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條天梯似的棧道互相鉤連。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嵋?guī)p。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方鉤連。
上有那駕著六龍的日車也要回頭的高峰,下有那奔騰澎湃的激流也要倒退的迴川。連高飛的黃鶴也不得過啊,猿猴要過也無法攀援。青泥嶺上路,盤旋又盤旋,百步九折繞山巒。抬起頭來不敢出大氣,手摸星辰頭頂天。只好坐下來手按胸口發(fā)長嘆:“西行的人啊,你什么時候回來呢?這可怕的蜀道,實在難以登攀!”
【文言文的翻譯要求】
一、文言文翻譯的要求
翻譯文言文要做到“信、達、雅”三個字!靶拧笔侵缸g文要準確無誤,就是要使譯文忠于原文,如實地、恰當?shù)剡\用現(xiàn)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斑_”是指譯文要通順暢達,就是要使譯文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把拧本褪侵缸g文要優(yōu)美自然,就是要使譯文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
二、文言文翻譯的原則
在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xiàn)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后語意不暢,還應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盡量達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譯的失誤形式
。ㄒ唬┎恍璺g的強行翻譯。在文言文中凡是國名、地名,人名,官名、帝號,年號、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譯時,可以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不用翻譯,因為這些詞一般都無法與現(xiàn)代漢語對譯。如: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
譯成:晉國侯王和秦國霸主包圍鄭國,因為鄭國對晉國無禮。
。ǘ┮越窳x當古義。有的`詞語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意義已經變化了,有的詞義廣大,有的詞義縮小,有的詞義轉移,有的詞感情色彩變化,有的名稱說法改變。因此,要根據(jù)原文的語境確定詞義,且不可以今義當古義。下面幾例翻譯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段鏖T豹治鄴》
譯成:這個女子品質不好……應該再找個品質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語以讓單于!短K武傳》
譯成:使者聽了很高興,按照;菡f的來辭讓單于。
3、(虎)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譯成:老虎咬斷驢子的喉嚨,吃完驢子的肉,才到樹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譯成:先帝(劉備)不認為我卑鄙無恥。
這四句翻譯均犯了以今義譯古義的毛病。例1的“好”屬于詞義擴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現(xiàn)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質,對人、對事、對物都可以修飾限制。譯句應改成“這個女子長得不漂亮”。
例2的“讓”屬于詞義縮小,在古代漢語中既可以表“辭讓、謙讓”之意,又可表“責備”之意,而現(xiàn)在只用于“辭讓、謙讓”的意思。譯句中的“辭讓”應改為“責備”。
例3的“去”是詞義轉移,由古義“離開某地”的意思,后來轉移為“到某地去”。意義完全相反。譯句中的“才到樹林中去”,應改為“才離開”。
例4的“卑鄙”屬于感情色彩變化。在古代這個詞是中性詞,指地位低下,見識淺陋,F(xiàn)在是貶義詞,指人的行為或品質惡劣。譯句中的以今義當古義,應改為古義。
。ㄈ┰撟g的詞沒有譯出來。例如: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譯成:以藺相如的功勞大,拜他為上卿。
譯句沒有把“以”譯出來,應當譯成“因為”,也沒有把“拜”譯出來,應當譯成“任命”才算正確。
。ㄋ模┰~語翻譯得不恰當。例如: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
譯成:不愛惜珍珠寶器肥田沃土。
譯句中把“愛”譯成“愛惜”不當,“愛”有愛惜之意,但在這個句子中是“吝嗇”的意思。
。ㄎ澹┰搫h除的詞語仍然保留。
例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譯成:從師學習的風尚也已經很久不存在了。
譯句中沒把原句中的“也“刪去,造成錯誤。其實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語氣助詞,起到舒緩語氣的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在翻譯時,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頓、湊足音節(jié),或者起語氣作用的助詞,或者起連接作用的虛詞,它們沒有實在的意義,雖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譯時,因為沒有相當?shù)脑~可以用來表示它,應該刪除不譯。比如表示判斷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譯時應該從譯句中去掉,并在適當?shù)牡胤郊由吓袛嘣~“是”。
(六)省略成分沒有譯出。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沒有必要翻譯出來,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須翻譯出來語意才完全。如:
權以〈 〉示群下,莫不響震失色。(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譯成:孫權給群臣看,沒有誰不嚇得改變了臉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書信,而譯句中沒有譯出來,應該在“孫權”的后邊加上“把曹操的書信”,語言才顯得清晰完整。
。ㄆ撸┰撛鎏淼膬热輿]有增添。在翻譯時,有時為了文句符合現(xiàn)代漢語習慣,必須增添一些內容,才算恰當,如:
今劉表新亡,二子不協(xié)。
譯成:現(xiàn)在劉表剛剛死亡,兩兒子不團結。
在數(shù)詞“兩”后邊加上量詞“個”,語氣才顯得流暢。再如: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譯成:因此,先主劉備就去拜訪諸葛亮,總共去了三(次),才見到他。譯句中在數(shù)詞“三”后加上量詞“次”字。
。ò耍o中生有地增添內容。一般說來,文言文翻譯必須要尊重原文的內容,不能根據(jù)個人的好惡增添一些內容,以至違背原文的意思。否則,就會造成失誤,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p>
譯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潔,學有專長,樂于助人并且可以當我老師的人在里面。
譯句中的“品行高潔、學有專長,樂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沒有這個內容,是翻譯者隨意加進去的,應刪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ň牛⿷斪g出的意思卻遺漏了。沒有把全句的意思說出來,只說出了一部分意思。例如: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譯成:孔子說:“學習后要復習,不也是很高興的事嗎?”
譯句把“時”的意思漏掉了,應該在“復習”前加上“按時”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譯句。
。ㄊ┳g句不符合現(xiàn)代漢語語法規(guī)則。在古代漢語中,有一種倒裝句,這種句子在翻譯時,一般說來,要恢復成現(xiàn)代漢語的正常句式,例如:
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譯成:尋找人可以出使回報秦國的,沒有找到。
這個句子翻譯的不妥,因為原句是定語后置,在翻譯時必須把定語放回到中心詞前邊,正確的翻譯是:
尋找可以出使回報秦國的人,卻沒有找到。再如: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譯成:蚯蚓沒有爪子和牙齒的鋒利,筋骨的強壯。
這個譯句沒有按定語后置的特點來譯,正確的翻譯應該是:
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壯的筋骨。
文言文和翻譯 20
原文:
后生才銳者,最易壞。若有之,父兄當以為憂,不可以為喜也。切須常加簡束,令熟讀經學,訓以寬厚恭謹,勿令與浮薄者游處,自此十許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慮之事,蓋非一端。吾此言,后生之藥石也,各須謹之,毋貽后悔。
譯文:
才思敏捷的孩子,最容易學壞。倘若有這樣的情況,做長輩的應當把它看作憂慮的事,不能把它看作可喜的事。一定要經常加以約束和管教,讓他們熟讀儒家經典,訓導他們做人必須寬容、厚道、恭敬、謹慎,不要讓他們與輕浮淺薄之人來往。就這樣十多年后,他們的志向和情趣會自然養(yǎng)成。不這樣的話,那些可以擔憂的事情就不會只有一個。我這些話,是年輕人治病的良藥,都應該謹慎對待,不要留下遺憾。
陸游的介紹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今浙江紹興人,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曾著《放翁家訓》,是了解他家訓思想的重要文獻。《放翁家訓》由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寫于乾道四年(1168)五月十三日,時年陸游44歲,后一部分他自述吾年已八十,故可知當寫于開禧元年(1205)前后。
陸游44歲時寫的前一部分家訓,僅六百多字,主要追述陸氏家族的歷史,要子孫繼承祖先宦學相承、清白儉約、注重節(jié)操的家風。陸游歷數(shù)陸家世代傳承的良好家風:陸家在唐代為輔相者就有六人,他們廉直忠孝,世載令聞,五代時因為不愿事偽國、茍富貴,以辱先人,于是棄官不仕,舉家東徙,淪為平民。即便為百姓,陸家也是孝悌行于家,忠信著于鄉(xiāng),家法凜然,久而弗改。宋朝建立以后,陸家百余年間,文儒繼出,有公有卿。然而,這樣一個顯貴之家,卻始終保持著清廉的家風。陸游的高祖陸軫出入朝廷四十多年,但一生沒有超出日常用度之外的財產;陸游的祖父陸佃,官至尚書左丞,可生活極其簡樸。
陸游撰寫這部分家訓時,正值因極力支持抗金名將張浚北伐而被罷官在家,因此他在家訓中諄諄告誡子孫要繼承家族的優(yōu)良家風,歸納起來,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勤勞節(jié)儉、為官清廉的美德,他說陸家雖是世家顯族,但自己所憂慮的正是子弟的奢侈,他認為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約,而敗于奢靡;二是保持高尚的節(jié)操,陸游談到自己之所以寫此家訓,是擔心子孫受不良習俗的影響,怕優(yōu)良的家風不能傳之后代,他告誡子孫要遠離世俗的影響,以屈志從人求富貴、用市儈手段謀利為奇恥大辱,永遠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
陸游還在家訓中就處世之道對子孫進行教誨,其主要內容一是要子孫為善,使世世有善士,過于富貴多矣,此吾所望于天者也;二是要子孫力戒懶惰,抓緊時光干些事情,免得至老必抱遺恨;三是要子孫不可為飽口福而濫殺動物;四是要子孫不可貪得無厭;五是要子孫力戒與人爭訟;六是要子孫平等待人,他告誡子孫有與吾輩行同者,雖位有貴賤,交有厚薄,汝輩見之,當極恭遜。己雖官高,亦當力請居其下。
在中國古代詩歌發(fā)展史上,以詩教子、訓子,且數(shù)量最多者,非陸游莫屬。據(jù)統(tǒng)計,現(xiàn)存陸游9300多首詩中,專門訓子或者言及教子的就有200首之多。陸游的教子詩,與他的《放翁家訓》一樣,是其一生生活經驗的總結,是一個負責任的家長,對子孫苦口婆心的囑告。字里行間,既洋溢著這位偉大愛國詩人的拳拳報國之心,又飽含著一個慈祥的父祖對子孫們的濃濃親情、深深愛意。
陸游的教子詩,涉及的領域非常寬泛,內容極其豐富,歸納起來,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
第一,盡忠愛國的激勵和囑托。
出生于廉直忠孝,世載令聞的仕宦之家的陸游,從小就深受忠君愛國思想的熏陶,抗金愛國、恢復中原的思想深深植根于他的心中,這不僅是陸游的畢生信念和為之奮斗不已的人生目標,而且體現(xiàn)在他對兒輩一以貫之的教育之中。
陸游殷切地期望兒輩要關心國家大事,念念不忘祖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乾道元年(1165),陸游因大力宣傳和支持抗金名將張浚北伐,獲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被免去隆興府通判職務。即便是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陸游仍不計個人得失,教育兒子以國家大事為重。這體現(xiàn)在這一年他寫的《示兒子》一詩中,詩中化用王羲之父母墓前自誓的典故,表明自己雖因愛國被黜但時刻準備出仕為國效力,借屈原流放喻自己雖不在位而仍心系國事:
父子扶攜返故鄉(xiāng),欣然擊壤詠陶唐。墓前自誓寧非隘,澤畔行吟未免狂。雨前北窗看洗竹,霜清南陌課剶桑。秋毫何者非君賜,回首修門敢遽忘。
陸游教子愛國詩中最令人贊嘆的,是他去世前一年冬天寫的最后一首教子詩,也是他的遺囑: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首響遏行云、氣壯山河的《示兒》詩,在我國幾乎婦孺皆知,不僅激勵著陸游的子孫為國盡忠,也激勵著一代代中華兒女為捍衛(wèi)祖國獨立尊嚴而浴血奮戰(zhàn)。
第二,報國恤民的為官之道的訓誨。
陸游在許多教子詩中都向兒子們進行為官之道的教育,其中《送子龍赴吉州掾》是論述最為全面系統(tǒng)的一首。嘉泰二年(1202)初,陸游次子陸子龍去吉州任司理參軍,掌管訟獄等事,在這首長詩中,陸游結合子龍的官職特點,分四個方面對兒子進行了教育:首先,判理訟獄要公正細心,不可濫用酷刑。其次,庭參亦何辱,負職乃可恥,不可以官職卑微謁見上司而覺得羞恥,不能履職盡責才是奇恥大辱。再次,汝為吉州吏,但飲吉州水;一錢亦分明,誰能肆讒毀,為官應當清正,不貪分毫,陸游告訴兒子,堂堂正正做官,靠自己的俸祿撫養(yǎng)教育子女,不要惦念生活窘迫的老父親。最后,要多向品德高潔、學問精湛的師長學習,不斷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陸游在詩中還囑咐子龍到任后去看望自己的故交舊好周必大、楊萬里、陳希周、杜思恭,這些人為官為文都值得兒子學習,他要求兒子與他們相從勉講學,事業(yè)在積累。仁義本何常,蹈之則君子。
第三,重節(jié)崇德的處世之道的傳授。
在《放翁家訓》中,陸游非常注重對子孫進行重視節(jié)操、重視道德修養(yǎng)、繼承清白家風的教育,將其視為為人處世最重要的部分。這種思想也同時貫穿于他的家訓詩中。
陸游極為看重做人的氣節(jié)與風骨。他以堂堂正正做人、保全節(jié)操為榮,八十到頭終強項,欲將衣缽付吾兒。他認為吾儕窮死從來事,敢變胸中百煉剛,就是窮困而死,也決不改變自己的初衷和堅強的意志。紹熙三年(1192)他寫的'《示兒》詩中,回憶起淳熙十六年(1189)受誣罷官的事,告誡兒子生活再窮,也要保持讀書人的節(jié)操:
斥逐幞被歸,招喚振衣起。此是鄙夫事,學者那得爾。前年還東時,指心誓江水。亦知食不足,但有餓而死。
陸游反復囑告子孫,不要貪圖富貴,要永遠保持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清白家風,如:為貧出仕退為農,二百年來世世同。富貴茍求終近禍,汝曹切勿墜家風。他要子孫們不慕名利,甘于淡泊,達觀處世,如天爵古所尊,榮名勿多占,先須挽取銀河水,凈洗人間塵霧心。
陸游78歲那年,奉旨到京編修國史。在寄給兩個在外做官的兒子的詩中,他回憶起自己一生坎坷的仕途生涯,告誡兒子要如自己一樣靠本事做官,不要為做官而自我束縛,不要學習那些挖空心思、鉆營做官的人:得官本自輕齊虜,對景寧當似楚囚。識取乃翁行履處,一生任運笑人謀。
第四,耕讀傳家的生活理想的灌輸。
耕讀傳家、為仕為農是陸氏家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陸游的生活理想。他一生幾次罷官復官,生活貧困,但回鄉(xiāng)后卻能安然躬耕田畝,讀書教子,雖苦猶樂,這不能不說是其生活理想的支撐。他在紹熙二年(1191)寫的《示兒》詩中,生動地描繪了自食其力的勞作之余,與兒子們一起讀書學習、鉆研學問、談論國家大事的快樂恬淡的田園生活:
舍東已種百本桑,舍西仍筑百步塘。早茶采盡晚茶出,小麥方秀大麥黃。老夫一飽手捫腹,不復舉首號蒼蒼。讀書習氣掃未盡,燈前簡牘紛朱黃。吾兒從旁論治亂,每使老子喜欲狂。不須飲酒徑自醉,取書相和聲瑯瑯。人生百病有已時,獨有書癖不可醫(yī)。愿兒力耕足衣食,讀書萬卷真何益!
陸游一生好學不倦,71歲時為表明活到老、學到老的心志,他將自己的書房取名為老學庵。他寫自己在大雪紛飛、殘燈如豆的夜晚,不顧年老體衰,與書鏖戰(zhàn),教育兒子堅持苦讀,不要感嘆逢時不遇:病臥極知趨死近,老勤猶欲與書鏖。小兒可付巾箱業(yè),未用逢人嘆不遭。
陸游為兒孫們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他也反復教育子孫努力學習,以便用自己的知識報國恤民。這種勉學勸學詩占了他訓子詩的相當部分。他勉勵兒子要珍惜時光,勤奮學習:我今僅守詩書業(yè),汝勿輕捐少壯時,已與兒曹相約定,勿為無益費年光,我老空追悔,兒無棄壯年,何似吾家好兒子,吟哦相伴短檠前。
陸游在詩中還向子孫們傳授了許多學習方法:一要勤奮,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六藝江河萬古流,吾徒鉆仰死方休。二要踏實,他在《讀經示兒子》中教導他們要從基本功抓起,弄通每個字的字形、字義,鉆研學問要一絲不茍,他還教導子弟做學問要有追根窮源的精神,文能換骨余無法,學但窮源自不疑。三要力行,人人本性初何欠,字字微言要力行,學貴身行道,儒當世守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盡管他所講的力行主要指儒家的倫理道德,但他強調知識與實踐的結合及實踐的重要性,還是很有價值的觀點。四要向生活學習,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五要虛心,他要子孫像偉大的孔夫子那樣,虛心向別人學習,永不自滿,巍巍夫子雖天縱,禮樂官名盡有師。
縱覽陸游的家訓文與家訓詩,其樸實無華的哲理語言、平等開明的訓喻方式、親情愛心的濡染浸潤,在我國古代家訓史上形成了鮮明的特點。陸游的兒子個個都很孝順,知書達禮。他的長子子虞和三子子修官都做得很好,尤其是子虞,他在淮西做官時,清正廉潔,頗有政聲,故任滿離職,百姓挽留,州郡長官上表朝廷,贊揚其政績。
總之,在家庭教育上,陸游應該稱得上是一個成功的家長;在家訓史上,他的家訓尤其是卷帙恢宏、別開生面、永遠值得我們借鑒的詩體家訓,寫下了彪炳千秋的濃重一筆!
文言文和翻譯 21
狼
作者:蒲松齡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時,一狼徑,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shù)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翻譯
一個屠夫傍晚回家,擔子里面的肉都已經賣完,只有剩下的骨頭。路上遇見了兩只狼,緊跟著走了很遠。屠夫害怕了,把骨頭扔給狼。一只狼得到骨頭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著他。屠夫又把骨頭扔給狼,后面得到骨頭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頭的狼又趕到了。骨頭已經扔完了。但是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擊。屠夫看見田野里有一個打麥場,打麥場的主人把柴草堆積在打麥場里,覆蓋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過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lián)幽闷鹜赖。兩只狼不敢上前,瞪著眼睛朝著屠夫?/p>
一會兒,一只狼徑直走開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時間長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閉上了,神情悠閑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腦袋,又連砍幾刀把狼殺死。屠夫剛想要走,轉身看見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鉆洞進去,來攻擊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經鉆進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從狼的后面砍斷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殺死了。屠夫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這種方式來誘惑敵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只狼都被殺死了,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給人們增加笑料罷了。
蒲松齡簡介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xiàn)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qū)洪山鎮(zhèn)蒲家莊人。出生于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補博士弟子員。以后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shù)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0年,直至1709年方撤帳歸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創(chuàng)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文言文和翻譯】相關文章:
文言文和翻譯08-30
文言文和翻譯06-13
文言文和翻譯最新08-12
文言文翻譯和原文01-20
《鄭人買履》文言文和翻譯04-10
《狼》文言文和翻譯11-24
(熱門)文言文和翻譯06-14
文言文的翻譯方法和口訣10-13
《山市》文言文和翻譯07-17
鑿壁偷光文言文和翻譯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