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什么》教學反思
《我是什么》是一篇科普短文,采用擬人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的敘述方式,生動形象地介紹了自然界水的不同形態(tài)和對人的利弊關(guān)系。下面反思一下課堂教學的情況:
一、猜謎語入,整體感知課文
為了吸引學生興趣,我采用學生很感興趣的猜謎語活動。接著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內(nèi)容,感知課文大意,從而讓學生明白課文要日講的主角就是“水”。本節(jié)課讓學生和我一起進入這個角色,用師生互動的方式來讓學生盡快投入到角色中,按課文特點進行教學。這樣,不但使學生以最快的速度進入學習狀態(tài),而且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
二、將信息技術(shù)與課堂教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教學《我是什么》這篇科學短文時,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化難為易。學習第一自然段引導學生看課件理解各種云:“白云”、“烏云”和“霞”。學習第二自然段描寫“雨、雹子、雪”的句子時,通過看課件給學生直觀感性的認識,知道了“雨”是天上落下來,“雹子”是從天上打下來,“雪”是從天上飄下來。通過比較,學生知道了在讀“雹子”“打下來”要重點;讀“雪”“飄下來”要輕點,慢慢的;讀“雨”“落下來”不慢不快!奥洹薄按颉薄帮h”用詞的準確性。學習第三自然段可利用課件展示“平靜的池水、緩緩流淌的小溪、奔騰的江河、波濤洶涌的大!,學生一下子就理解了。第四自然段是讓學生了解水“溫和與暴躁”的不同性格,尤其是它有危害人類的一面,應該讓學生有較為直觀的認識,他們因年齡和生活環(huán)境的局限無法看到的實景,可以運用多媒體來展現(xiàn)。如,灌溉農(nóng)田的情景、水電站、洪水爆發(fā)等錄像資料。
三、不足之處
1、四人小組的作用沒有得到發(fā)揮。在四人小組朗讀第二自然段時,很多學生之顧著分任務,而不是在朗讀,浪費了讀書的時間?磥硭娜诵〗M的合作學習,我應該在平時更加注重培養(yǎng)組長的指揮能力,讓學生明確任務,按老師提出的要求合作交流。
2、學生的朗讀不到位。這個問題得在平時的課堂中解決。在以后的教學中,我不僅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而且要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真正起到示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