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流畅不卡精品,在线视频综合站,国产精品137页,亚洲制服丝袜中文字幕在

<td id="urspe"></td>
<small id="urspe"><menuitem id="urspe"></menuitem></small><small id="urspe"><sup id="urspe"></sup></small>

  • <small id="urspe"></small>
    <sub id="urspe"><menu id="urspe"><samp id="urspe"></samp></menu></sub>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語文高一教案

    時間:2024-06-22 22:05:35 惠嘉 高一 我要投稿

    語文高一教案(通用21篇)

      作為一名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jīng)驗,不斷提高教學質(zhì)量。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高一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高一教案(通用21篇)

      語文高一教案 篇1

      知識與技能:

      1、了解作家海明威的生平與文學功績

      2、掌握內(nèi)心獨白對任務形象塑造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在分析情節(jié)的過程中來把握人物——桑提亞哥這位硬漢子形象,找出文中人物的內(nèi)心獨白,進一步明確人物的永不屈服的精神和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通過教師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從而把握課文的知識點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學習老人的永不服輸?shù)念B強精神

      教學重點:

      分析故事情節(jié),找出人物內(nèi)心獨白,把握人物“硬漢”形象

      教學難點:

      掌握內(nèi)心獨白對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教學方法:

      情境法、啟發(fā)法、問題探究法、討論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及過程:

      (一)導入

      [以課前視頻欣賞導入]

      同學們,剛才欣賞的是大家熟悉、喜歡的電視劇《亮劍》中的精彩片段----李云龍論述什么是“亮劍”精神?同學們聽后覺得好不好?牛不牛?“亮劍”精神簡單理解就是敢于與強大的敵人(對手)做斗爭,無論對手多么強大,都要滿腔勇氣和信心,永不放棄、永不言敗,要敢于亮劍……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世界100部文學作品之一、美國里程碑式30部文學作品之一的世界名著——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看看主人公桑提亞哥“硬漢”性格和李云龍“亮劍”精神有么相似的地方。(請同學們翻到課文,課件顯示課題《老人與!)

      (二)課前小測試(積累文學名著中的名言名句)[課件展示]

      (三)作者簡介[課件展示]

      (四)故事梗概[課件展示]

      海明威因《老人與海》這篇小說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素材來源于一位古巴老漁夫的親身經(jīng)歷。這篇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非常簡單。小說敘述的是古巴一位飽經(jīng)滄桑的老漁夫桑提亞哥已經(jīng)八十四天未捕到魚了,在第八十五天,他又一個人出海遠航,在海上經(jīng)過三天兩夜的搏斗,終于捕到了一條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馬林魚。然而,在歸航途中,馬林魚卻被鯊魚吃掉。本文節(jié)選的是主要是老人與鯊魚搏斗的情景,是小說臨近結(jié)尾的部分,也是小說情節(jié)的。

      (五)梳理課文情節(jié)

      因為小說節(jié)選的部分比較長,共有幾段?(97)那我先給大家一些提示,大家可以根據(jù)五次與鯊魚搏斗、兩次搏斗后的心理活動、最后返港回家把全文分為八個部分。[學生從文中找,討論交流后明確][課件展示]

      (六)問題探究:

      1.老人在什么狀況下與鯊魚接二連三進行搏斗的?

      年老體衰精疲力竭頭昏眼花右手受傷

      左手抽筋沒有食物缺乏武器孤立無援

      2.小說為什么要描繪鯊魚的兇殘?

      鯊魚:接二連三成群結(jié)隊兇殘強悍

      對比——力量懸殊的對抗

      3.老人先后幾次與鯊魚搏斗?結(jié)果如何?

      ①用魚叉殺死一條鯖鯊

     、谟玫蹲託⑺纼蓷l星鯊

     、塾玫蹲託⑺酪焕珙^鯊

      ④用短棍擊退兩條星鯊

     、萦枚坦髋虺扇乎忯~

      每次勝利都付出慘重的代價,最終遭到無可挽救的失敗。

      4.如何理解老人與鯊魚的搏斗?

      人—--自然(象征:不幸厄運困境)

      弱----強(象征:敢于挑戰(zhàn),永不屈服、永不言敗)

      5.你如何看待桑地亞哥的失敗?

      這是一場人與自然搏斗的驚心動魄的悲劇。老人每取得一點勝利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最后遭到無可挽救的失敗。但是,從另外一種意義上來說,他又是一個勝利者。因為,他不屈服于命運,無論在怎么艱苦卓絕的環(huán)境里,他都憑著自己的勇氣、毅力和智慧進行了奮勇的抗爭。大馬林魚雖然沒有保住,但他卻捍衛(wèi)了“人的靈魂的尊嚴”,顯示了“一個人的.能耐可以到達什么程度”,是一個勝利的失敗者,一個失敗的英雄。這樣一個“硬漢子”形象。小說中的大海和鯊魚象征著與人作對的社會與自然力量,而老人在與之進行的殊死搏斗中,表現(xiàn)了無與倫比的力量和勇氣,不失人的尊嚴,雖敗猶榮,精神上并沒有被打敗。可以說,這樣一個形象,完美地體現(xiàn)了作者所說的“你盡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的思想。

      6.桑地亞哥是個怎樣的人?(人物形象分析)

      硬漢形象:孤獨,背運,貧窮,年老體衰,但是他樂觀,自信,堅韌

      忍著饑餓,疼痛,貧窮,竭盡全力,不屈不撓,頑強

      (一個面臨厄運甚至絕境永不屈服永不放棄……的硬漢子!)

      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桑地亞哥

      7.文中的獨白有什么特點?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本文除了有關老漁夫桑地亞哥與鯊魚搏斗場面的描寫,還有大量人物的內(nèi)心獨白,它們忠實地記錄了桑地亞哥的內(nèi)心活動,寫出他在海上漂泊的這幾天的心態(tài),通過自由聯(lián)想的方式,真實地再現(xiàn)了老人的思想與感受。這些內(nèi)心獨白不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那內(nèi)心的自豪感、堅毅以及尋求援助的孤獨感,而且閃爍著深邃豐富的哲理光彩,豐富了小說的思想,構(gòu)成小說的重要特色。海明威早期小說中的硬漢子多是“啞巴公!,言語不多,缺乏思想,而老漁夫桑地亞哥卻具有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具有堅強的理性,是用思想支配行動的人,因此成為海明威小說中刻畫最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從刻畫人物性格和表現(xiàn)文章主題兩方面分析)

      語文高一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故鄉(xiāng)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

      2.體會“鄉(xiāng)土情結(jié)”賦予的時代內(nèi)涵

      3.體味散文的語言藝術,鑒賞文本的意蘊美。

      【重點難點】

      1.梳理課文結(jié)構(gòu)層次;

      2.通過賞析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學用具】

      多媒體

      【教學方法】

      在教會學生評點的基礎上,學生感知、研習文本,對文章進行評點,課上師生、生生展開互動交流。

      【課時課型】

      賞析課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檢查字詞預習

      1.給加點字注音

      魂牽夢縈(yíng)忐忑(tǎntè)不安怯(qiè)生生

      田塍(chéng)

      悠邈(miǎo)崎嶇(qíqū)三匝(z。

      蕞(zuì)爾

      鎩(shā)羽而歸謫(zhé)居欷歔(xīxū)

      方興未艾(ài)

      桑梓(zǐ)屹(yì)立搭訕(shàn)

      褪(tuì)色

      發(fā)軔(rèn)濠(háo)水翰苑(yuàn)

      締(dì)造

      翹(qiáo)首殺戮(lù)諦(dì)聽

      2.解釋下列詞語

      侘傺:失意的樣子。

      鎩羽而歸:指失敗或不得意,灰溜溜地回來。

      田塍:田埂。

      蕞爾:形容小(多指地區(qū))。

      寄人籬下:比喻依靠別人過活。

      功敗垂成:快要成功的時候遭到失敗。

      良辰美景:美好的時光,美好的景致。

      忐忑:心神不定。

      含辛茹苦:經(jīng)受艱辛苦難。

      方興未艾;事物正在發(fā)展,一時不會終止。

      翹首:抬起頭來望。

      發(fā)軔:比喻新事物或某種局面開始出現(xiàn)。

      二、作家背景介紹

      1.作家介紹

      柯靈,浙江紹興人,現(xiàn)代著名作家。曾任《文匯報》副社長兼副總編輯、文化部電影劇本創(chuàng)作所所長、《大眾電影》主編、中國作家協(xié)會理事、作協(xié)上海分會書記處書記、上海影協(xié)黨組成員兼常務副主席、上海電影局顧問等職。建國后主要著作有雜文散文選集《遙夜集》,短篇小說集《同伴》,散文集《暖流》,電影文學劇本《腐蝕》《不夜城》。他的散文文字精致清雅,立意高調(diào)極品。根據(jù)夏衍的劇本改編的《秋瑾傳》等。

      2.背景介紹

      每個人都有鄉(xiāng)土情結(jié)。作為一位世紀文化老人,柯靈早年輾轉(zhuǎn)各地,飽受戰(zhàn)爭與災難的離亂之苦,對家園之思有特別的體會。因此,在《香港文學》創(chuàng)刊七周年之際,柯靈是懷著真摯深厚的情感寫下了《鄉(xiāng)土情結(jié)》這篇散文。

      三、文本研讀

      1.作者為什么把鄉(xiāng)思稱為“情結(jié)”?結(jié)合第二段內(nèi)容,談談你的認識。

      之所以稱為“情結(jié)”,是因為它像烙印、像蠶繭、像文身一樣不能化解與消退。一個人的出身地不僅給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給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為這樣的人,而不是另一個人,故鄉(xiāng)的文化起了決定性作用。

      2.鄉(xiāng)土給人們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請整合第二段內(nèi)容作答。

      所謂“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時代留給人們的那些最深刻的記憶:父母親戚的愛;家鄉(xiāng)的山水草木;悲歡離合的家史;鄰里鄉(xiāng)情四個方面。

      3.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寫的少年離別家鄉(xiāng)的情況有哪幾種?請概括說明。

      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氣息,為追求理想開創(chuàng)事業(yè)去闖世界。

     、诙鄶(shù)人是沉重的現(xiàn)實主義格調(diào),為維持最低生活被打發(fā)出門。

      4.年少離家后有哪些可能的遭遇?結(jié)合第四段內(nèi)容談談。

      可能的遭遇:有的一無所有而回鄉(xiāng),有的流連在外;有的厭倦闖蕩、銳氣消盡,有的淡薄名利、渴慕歸隱;有的窮困潦倒,有的春風得意。

      5.談談引用韋莊、孟浩然、項羽等詩文的作用。

      韋莊的“未老先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寫出了離鄉(xiāng)闖蕩的人怕歸鄉(xiāng)的心態(tài);孟浩然的“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寫出不得志后的思鄉(xiāng)之情和少年豪情的消滅;項羽的“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寫出闖蕩有成者志得意滿,意欲回鄉(xiāng)炫耀的迫切心情。

      6.第五節(jié)段好像和“鄉(xiāng)土情結(jié)”關系不大,請你談談你的看法。

      第五節(jié)寫了戰(zhàn)爭、放逐等災難引發(fā)的超越思鄉(xiāng)情結(jié)的愛國情懷。這一段寫的表面上看不是鄉(xiāng)土情結(jié),實質(zhì)是建立在鄉(xiāng)土情結(jié)上的,并且是對鄉(xiāng)土情結(jié)的超越,表現(xiàn)了作者對仁人志士高尚情懷的由衷贊頌。也就是說作者把僅僅只是表現(xiàn)為對家的思念的鄉(xiāng)土情結(jié)逐漸把升到愛國情懷的高度,是鄉(xiāng)土情結(jié)新的時代內(nèi)涵。

      7.本文寫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浮海遠游的潮流,并贊頌他們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獻,與祖國休戚相關。請你結(jié)合鄉(xiāng)土情結(jié),分析這樣寫的作用和好處。

      ①把鄉(xiāng)土情結(jié)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來認識,豐富并深化了鄉(xiāng)土情結(jié)的內(nèi)涵。

     、诰唧w說明鄉(xiāng)土情結(jié)不因時間的久遠(歷史)和空間的阻隔(地理)而褪色。

     、奂日諔饲拔,也使文章的主題得到了深化。

      8.文中一連用了四個比喻寫游子,有何作用?

      “失恨的蘭花,逐浪的浮萍,飛舞的秋蓬,因風四散的蒲公英”這四個比喻,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遠離鄉(xiāng)土的游子們孤苦無助的境遇。

      四、總結(jié)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什么是鄉(xiāng)土情結(jié)。

      第二部分(2-6):按人的成長的時間順序?qū)戉l(xiāng)土情結(jié)的形成、發(fā)展、表現(xiàn)及升華。

      江蘇省淮安中學《鄉(xiāng)土情結(jié)》教案6(蘇教版必修一),

      第三部分(7):歸納全文,點明主旨,升華主題。一方面強調(diào)鄉(xiāng)土之戀不會消失;另一方面,又在鼓勵祖國強盛的時代應有大展宏圖的志向,極富時代氣息。

      五.布置作業(yè)

      1.完成《學習與評價手冊》相關內(nèi)容,

      2.課后收集有關寫家園之思的名句。

      3.寫一段以“思鄉(xiāng)”為話題的短文。準備課后交流。

      六、附:《鄉(xiāng)土情結(jié)》古詩文資料

      1、雜詩王維

      君自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

      來日①綺窗②前,寒梅著花③未。

      【注解】①來日:指動身前來的那天。②綺窗:雕飾精美的窗子。③著花:開花。

      【評析】這是一首抒寫懷鄉(xiāng)之情的詩。原詩有三首,這是第二首。詩以白描記言的手法,簡潔而形象地刻劃了主人公思鄉(xiāng)的情感。對于離鄉(xiāng)游子而言,故鄉(xiāng)可懷念的東西很多。然而詩不寫眷懷山川景物,風土人情,卻寫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細微處見精神”,寓巧于樸,韻味濃郁,栩栩如生。

      2、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牡丹亭》

      【說明】這曲詞,是《牡丹亭驚夢》中杜麗娘所唱的妙文。杜麗娘于“姹紫嫣紅開遍”之時,看到了“斷井頹垣”,想縱是“良辰美景”,也難抵韶光易逝,繁華背后的蒼涼,一個“遍”字,看透了人間!

      這《牡丹亭》的戲文也讓大觀園里的黛玉暗自神傷。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艷曲警芳心”中,黛玉聽到梨香院內(nèi)女孩子們演習《牡丹亭》戲文:“‘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聽了這兩句,不覺心動神搖。又聽道:‘你在幽閨自憐……’等句,亦發(fā)如醉如癡,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塊山子石上,細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個字的滋味!摈煊衤牭竭@八個字,真切感受到生命的美好與短暫,嗟嘆花自飄零水自流,于是“不覺心痛神癡,眼中落淚”。

      3、洛陽秋風

      秋思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說明】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借助于細節(jié)描寫傳達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詩中“復恐匆匆說不盡”是寫人的心理活動,“行人臨發(fā)又開封”則是一個有高度典型性的細節(jié),也是心理活動的必然結(jié)果。這個生動的細節(jié)使抽象的“鄉(xiāng)思”變得具體可見。

      4、夜雨寄北①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②夜雨時。

      【注釋】①寄北:一作“寄內(nèi)”,“內(nèi)”,指妻子。 ②巴山:泛指巴蜀地區(qū)。

      【說明】獨剪殘燭,夜深不寐,在淅瀝的.巴山秋雨聲中閱讀妻子詢問歸期的信,而歸期無準,其心境之郁悶、孤寂,是不難想見的。作者卻跨越了這一切去寫未來,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于是未來的樂,自然反襯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時的樂。四句詩,明白如話,卻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雋永,余味無窮!

      5、唐代詩人賈島(據(jù)《全唐詩》四七二卷一作劉皂詩)有詩云:“客舍并州數(shù)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并州是故鄉(xiāng)。”

      他說“我”在并州做客已經(jīng)數(shù)十年了,不分日夜思念的是長安附近的咸陽,如今“我”渡過桑乾河來到更遠的地方,回首并州,倒仿佛并州也是我的故鄉(xiāng)了。

      6、旅次朔方劉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

      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并州是故鄉(xiāng)。

      這是一首寫羈旅愁情的七絕。前二句寫久客并州的感觸。作者客居并州已十年,十年是一個很長的時間,所積累起來的鄉(xiāng)愁,對一個異鄉(xiāng)客居的人來說,是煎熬得夠難受的,“歸心日夜憶咸陽”,深刻地表現(xiàn)了作者日夜思鄉(xiāng)的愁苦心情。

      可是,命運好象與詩人作對似的,他非但不能回咸陽,反而又踏上更遙遠的征程。后二句接著寫北渡桑乾河后的心情。

      桑乾河離并州二百余里,由此北行,便是荒寒的朔漠地帶,這對詩人來說,無異于是遠去天涯,這思鄉(xiāng)之情,變得更為深重了。既是如此,作者為什么不返回故鄉(xiāng),反而要遠赴朔方呢?這原因沒有點明,但從詩中的“無端”二字,卻頗可玩索!盁o端”就是無緣無故,沒來由之意,也就是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的意思。果真如此嗎?只不過是極其含蓄地表露出一種求取功名富貴未遂、進退兩難、身不由己的感慨罷了。當時一般讀書人,為了仕宦,不得不離開父母妻子,流寓異鄉(xiāng),甚至到邊遠地區(qū)去游宦。詩人也是如此。十年以前,他遠游并州,只望求得個一官半職,而十年過去了,卻依然故我,這對他來講,心情是很抑郁難堪的。所以雖然日夜思歸,卻是有家難歸。≡谶@種情況下,就不得不忍受痛苦,另覓出路了。所以他遠赴朔方,也還是為了功名富貴,這真是事與愿違了。但既以心為形役,就只得忍受內(nèi)心日夜被煎熬的思家的痛苦了。詩中“更渡”二字,正包含有事與愿違之意。

      由于離家日遠,思鄉(xiāng)之情也就更為深切,所以當渡桑乾河北去的時候,詩人不禁回首南望,以至于“卻把并州作故鄉(xiāng)”了。產(chǎn)生這種心情,看來似乎有點微妙,其實也是非常自然的。過去作者客居并州十年,只憶念故鄉(xiāng)咸陽,覺得并州可厭不如歸去,因為并州究竟是他鄉(xiāng),與咸陽相比,感情自然不及對咸陽深。但現(xiàn)在離開并州,遠赴朔方,不僅不能回到咸陽,而且連并州也不能回了。并州在唐代曾稱北都,繁榮一時,后設太原府,是著名的城市,與荒寒的朔方相比,近故鄉(xiāng)得多,也好得多了。況且作者在并州一住十年,在這長期客居之中,自然也有了感情。事實上,它在詩人心中,已經(jīng)成了第二故鄉(xiāng),所以回首南望并州,自然也就感到親切而懷念起來,正象在并州時憶念咸陽的心情一樣了。這種微妙心情,凡是長期羈旅異鄉(xiāng)的人,想來都有同感。

      這首詩通過移居來抒寫羈旅之思,顯得宛轉(zhuǎn)曲折,自然真切,富于情味。施補華《峴傭詩話》認為,此詩與李商隱《夜雨寄北》一詩都是“曲折清新,風格相似!薄短魺粼娫挕氛f:“非東西南北之人,不能道此!痹斦f甚是。

      7、渡漢江①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jīng)冬復歷春②。

      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注解】①漢江:即漢水,這里指流經(jīng)湖北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②嶺外:五嶺以南的地區(qū),即今廣東、廣西一帶。

      【評析】此詩為宋之問從瀧州(今廣東羅定)貶所逃歸,途經(jīng)漢江時所作。詩人被貶嶺外,家中音訊早已中斷,漫漫嚴冬過去,又經(jīng)歷一個春天。戰(zhàn)禍頻仍,父母年邁,都使詩人歸心似箭?墒,離家越近,越怕聽到不好的消息!扒印、“不敢”,將欲問又不敢問,復雜微妙的心理極真切地表達了出來。

      《渡漢江》是宋之問詩中流傳最為廣泛的一首小詩,它之所以動人,自有其獨到的地方。宋之問一生曾經(jīng)歷兩次流放,第一次流放嶺南是在神龍元年(705)春被貶為瀧州(今廣東羅定縣)參軍,第二年便逃歸洛陽,匿居友人張仲之家里。這首小詩就是他逃歸途中所作。廣東羅定縣與廣西岑溪縣接壤,地處偏遠的群山之中,西有云開大山,東有大云霧山,古時交通極為不便,音書難達。詩的開頭“嶺外音書斷”,就是指詩人貶羅定后,與家人斷絕了音信?墒窍戮湔f:“經(jīng)冬復歷春”,從寒冬到新春這漫長的時日里,未得到家里一點消息,豈能不掛懷?這似乎有為自己北逃作辯解之意。第三句反說:“近鄉(xiāng)情更怯”,既是渡漢江,又是近鄉(xiāng),這個地方必是襄陽無疑了。襄陽是唐代東西兩京通向江南、嶺南必經(jīng)的要道。過襄陽向北即是河南境。正所謂,“便下襄陽向洛陽”。洛陽南郊有宋之問的陸渾山莊,洛陽已經(jīng)指日可達,詩人很自然地產(chǎn)生了“近鄉(xiāng)”的感覺。經(jīng)歷了千辛萬苦翻山越嶺,終于接近家鄉(xiāng)了,本該萬分激動,一個“怯”字,完美地表現(xiàn)了詩人當時的心態(tài)、情態(tài)與形態(tài)。他怯生生的不敢向從家鄉(xiāng)來的人問訊,擔心自己會聽到不幸的或可怕的消息。同時因自己被貶謫又逃歸的特殊身份,更使他心情復雜,不敢見鄉(xiāng)人。

      本詩影響深遠。李商隱《無題》詩也抒發(fā)過相同的心情:“樓響將登怯,簾烘欲過難!边@些詩句,都把欲聽、盼聽而又怕聽和欲見、急見而又怕見的微妙心情表現(xiàn)得很出色。宋之問此詩,情真、語真、意真,故能打動讀者。

      8、長干行(其一)崔顥

      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

      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xiāng)。

      【注解】

      (1)長干行:一作“長干曲”,屬樂府《建筑材料曲歌辭》,原為長江下游一帶的民歌,內(nèi)容多寫船家婦女生活的。

     。2)君:你,指男方。

     。3)妾:女子自稱。橫塘:堤名。三國時吳國,沿秦淮河南筑堤至長江口,稱為橫塘。舊址在今南京市西南。

     。4)借問:請問別人。

     。5)或恐:也許,表示猜測的意思。

      【評析】從文字上看寫得極為樸實平白,并不深奧,但情感真摯,清新自然。此詩用白描的方式塑造了一位船家女大膽、熱情和聰慧的形象。

      9、長干曲(其二)崔顥

      家臨九江水,來去九江側(cè)。

      同是長干人,生小不相識。

      【詩文】我家臨著九江水,來往在九江邊。我們雖然同是長干人,從小卻沒有見過面。

      【注解】九江:指長江下游一段。

      【評析】這是一首男子應答的詩,是針對著“長干行(其一)”中女子的問題而回答的。男子回答得坦率誠懇,一句“生小不相識”表面是惋惜沒能青梅竹馬,實際是相見恨晚心情的表現(xiàn),流露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本詩與“長干行(其一)”都具有濃郁的民歌風味,浪漫熱烈,樸素健康,稱得上上乘之作。

      《長干曲》屬樂府《雜曲歌辭》,由長江沿岸建康(今南京市)的一處街坊長干里而得名,多表現(xiàn)這一帶婦女的生活狀況和思想感情。崔顥的《長干曲》共有四首,對古辭既有模仿,又有發(fā)展。這里選的是其中第一、第二兩首。詩篇描寫舟行途中男女問答,風格極似民歌。

      我國民歌歷來有男女唱和的傳統(tǒng),形式生動活潑,早在先秦古籍《詩經(jīng)》里面,就有了像《鄭風東門之墠》這樣的男女對歌,《樂府詩集》的《清商曲辭吳聲歌曲》,也保存了許多民間男女互相贈答的歌辭。崔顥這兩首詩深受民歌影響,用的也是男女對唱的形式。第一首是女子的問辭。航行在長江中的女子停船向?qū)Ψ桨l(fā)問:“君家何處?”接著自我介紹:“妾住在橫塘。”也是女主人公聽到了對方帶有鄉(xiāng)音的言語,因此就產(chǎn)生了“或恐是同鄉(xiāng)”的想法。第二首是男子的答辭!凹遗R九江水”回答了“君家何處住”的詢問!皝砣ゾ沤瓊(cè)”表明自己也長年往來江上,兩人情況相同。“同是長干人”則證實了女子“或恐是同鄉(xiāng)”的猜想。兩人都生長在長干里一帶,但因幼時就離家外出,所以雖然是同鄉(xiāng)卻并不相識。兩詩通過對唱形式,記敘了青年男女在舟行途中的友好相處。男女唱和的詩篇形式活潑生動,易于充分表達作品主人公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感情,具有親切動人的藝術感染力。這兩首詩采用白描手法,格調(diào)清新自然,不刻意藻飾,沒有艷麗的色彩渲染,不加無謂的妝飾映襯,也不用多余的背景烘托,而是以質(zhì)樸的口語、簡練的文筆、對唱的形式,來勾勒男女主人公的形象,表現(xiàn)他們互認鄉(xiāng)親的“真意”。

      第一首詩描寫女主人公在向?qū)Ψ桨l(fā)出問話之后,不等答復就自訴“妾住在橫塘”,于是,這位女子天真純樸的神態(tài)就在問辭中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第二首詩男主人公在欣然表示我倆本是同鄉(xiāng)的答辭之后,發(fā)出“生小不相識”的惋惜,以突出他們今日相逢的可貴,從而使他在旅途中喜遇同鄉(xiāng)女子的感情心態(tài),也自然地得以展現(xiàn)。

      詩篇全用白描手法,無絲毫雕琢痕跡,格調(diào)清新自然,如一泓清水。清代詩論家沈德潛在《說詩晬語》中,稱之為“五言絕句”中的“絕調(diào)”。

      詩篇雖用語簡明而淺近,含意卻完備而深遠。如在女子產(chǎn)生“或恐是同鄉(xiāng)”的想法前,并未寫她聽到對方的聲音,這里省略了女子聞鄉(xiāng)音的情節(jié),意思卻是完備的。而女子因聞鄉(xiāng)音就停舟相問,也反映了她此時此地的處境和心境。她往來江上,漂泊孤零,處境凄涼,內(nèi)心寂寞,此刻忽聞鄉(xiāng)音,不覺欣慰萬分,不顧對方是位素不相識的男子,脫口發(fā)問。因此詩的語言雖然淺近,蘊含的意思卻很深遠,深刻地展示了這位女主人公的個性特征。對此,清代學者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緒論》內(nèi)編中稱贊說:“論畫者曰:‘咫尺有萬里之勢!弧畡荨忠酥。若不論勢,則縮萬里于咫尺,直是《廣輿記》前一天下圖耳。五言絕句,以此為落想時第一義。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住何處?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xiāng)。’墨氣所射,四表無窮,無字處皆其意也!笨芍^深得其中三味。

      10、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①,報得三春暉②。

      【注釋】①寸草心:小草。莖中抽出的嫩芽。②三春暉:三春,指孟春、仲春、季春。即陰歷正月、二月、三月。暉,陽光。

      【評析】蘇軾《讀孟郊詩》云:“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這一首,真是從肺腑中流出的。寫的是最普通的慈母縫衣場景,選的是最常見的陽光照耀小草的比喻,用的是樸實無華、通俗如畫的語言,歌頌的是人人都感受過的母愛,但由于這是從一個渴望報答母愛于萬一的好兒子的肺腑中流出,所以感人肺腑。

      11、菩薩蠻韋莊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

      【評析】這首詞描寫了江南水鄉(xiāng)的美麗風光和當?shù)嘏拥拿利惾菝。贊美依戀江南為本詞主旨。游子每每思鄉(xiāng),而這兩句卻一反常情。何故?關鍵在“未老”兩字。青春年少游興正濃,離開如此迷人之地,豈不是要愁腸寸斷?依戀江南勝過故鄉(xiāng)之情,一語道盡。其潛臺詞是:希望老年能回鄉(xiāng),但“中原沸亂”,實在是有家難歸!

      12、留別王維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注釋】

      (1)寂寂:指處境落寞,毫無希望.竟何待:還等待什么呢.

      (2)朝朝:天天.

      (3)欲尋芳草:指回去隱居

      (4)惜:可惜,即舍不得的意思。故人:指王維。違:分離.

      (5)當路:指居重要地位的人,即當權者。假:寬假,這里指援引的意思.

      (6)知音:知心朋友,這里指王維.

      (7)寂寞:指寂寞清貧的生活.

      (8)掩:關上.

      【評析】這首詩是孟浩然離開長安,留別王維而作的。在這即將離開帝京長安,向友人告別的時候,心情自是抑郁和憂傷的。全詩語言明凈,情致深婉,直抒胸臆,自然真摯。

      13、歸園田居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①,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中②,一去三十年③。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④!

      【注釋】①適俗:適應世俗。韻:情調(diào)、風度。②塵網(wǎng):指塵世,官府生活污濁而又拘束,猶如網(wǎng)羅。這里指仕途。③羈鳥:籠中之鳥。池魚:池塘之魚。鳥戀舊林、魚思故淵,借喻自己懷戀舊居。

      【說明】《歸園田居》共五首。這一首詩自述辭官歸田是適合本性的,體會到擺脫官場的羈絆在農(nóng)村過著淳樸生活的樂趣。他所寫的寧靜和平的田園景物,并不是久經(jīng)戰(zhàn)亂的柴桑農(nóng)村的真實面貌,而是他當時心境的形象反映。這種形象化的心境,正是他對污濁朝市、險惡環(huán)境的批判,是他對“塵網(wǎng)”、“樊籠”厭惡的表現(xiàn)。

      本詩語淡味濃,如話家常,毫無斧鑿痕跡,卻把落第后的凄苦、辛酸、失望、怨忿的心

      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頗為感人。

      14、項羽在焚燒秦都咸陽后一心想東歸,說道:“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項羽本紀》)項羽的這番話很有代表性,道出了絕大多數(shù)人的心理。司馬遷也寫了許多人衣錦還鄉(xiāng)的場面,蘇秦、劉邦、司馬相如、主父偃等人的傳記都有這方面的記載。蘇秦富貴還鄉(xiāng),笑視兄弟妻嫂前恭后踞的變化,抒發(fā)對世態(tài)炎涼的感慨。(《蘇秦列傳》)劉邦當了天子之后回到故鄉(xiāng),慷慨悲壯高唱《大風歌》,坦露對故鄉(xiāng)刻骨銘心的思念之情。(《高祖本紀》)

      15、顧炎武的名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表達了強烈的愛國心和責任感。

      漢代大將霍去病,在抵御匈奴侵擾獲得一些勝利后,漢武帝為表彰他的功勛,要為他建造華麗的宅邸,霍去病卻慨然道:“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他毅然拒絕。在匈奴騷擾,邊陲時有兵禍之秋,身為大將的霍去病,胸中只裝著國家的安危,而把一己的安富尊榮視如敝屣。這種先國后家,先憂后樂的精神,在霍去病之后,作為我們中華民族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不斷發(fā)揚光大。

      16、南園①李賀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②?

      語文高一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了解蘇軾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詞的寫作背景;學習辛棄疾精選典故使語言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運用技巧;品析語言,把握《聲聲慢》的意象及愁情;感受豪放派和婉約派的詞風。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理解詞中寫景、詠史、抒情融為一體的寫作手法,提高學生鑒賞能力;理清詞的脈胳結(jié)構(gòu),揣摩辛棄疾借古諷今的寫法;學會想象和聯(lián)想。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學會鑒賞詩詞的方法,提升審美能力。

      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蘇軾渴望為國效力的思想與壯志未酬的苦悶;領悟辛棄疾的抗敵救國的雄心壯志和報國無門的憂憤;在學習優(yōu)秀詩詞中體悟、浸染,提升文化品位。

      教學重點理解詞作的內(nèi)容,體會蘇軾渴望為國效力的思想與壯志未酬的苦悶;品味詞中典故,通過典故的賞析深入了解辛棄疾的內(nèi)心所思;把握意象,體會李清照的愁情。

      教學難點掌握借古詠懷詩、借古諷今詩的鑒賞方法;領悟辛棄疾的雄心壯志和報國無門的憂憤;深入探析李清照表現(xiàn)“愁”的藝術手法,并能遷移運用。

      教學方法誦讀品悟法、合作探究法、情感體驗法、對比閱讀法。

      教學課時

      4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宋詞鑒賞概述。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一顆巨鉆,在古代文學的閬苑里,她是一塊芬芳絢麗的園圃。她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態(tài)的豐神,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妍,歷來與唐詩并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勝。遠從《詩經(jīng)》、《楚辭》及《漢魏六朝詩歌》里汲取營養(yǎng),又為后來的明清對劇小說輸送了有機成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著人們的情操,給我們帶來很高的藝術享受。

      二、開展研習

      學習活動一:了解宋詞及流派

      活動引領:宋代是詞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聳立著爭雄對峙、相映生輝的兩座奇峰:這就是以柳永、李清照為旗幟的婉約派和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的豪放派。請大家說說這兩個派別的區(qū)別。

      題材的廣闊和狹窄是豪放派與婉約派最顯著的區(qū)別?v觀婉約派“以婉約清麗為宗”的詞人作品,數(shù)量浩繁而題材狹窄,絕大部分是寫傷離送別、男女戀情、酣飲醉歌、惜春賞花之類。而豪放派則完全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tǒng)藩籬。蘇軾以一個革新者的勇氣,把詞從“娛賓遣興”的工具改造發(fā)展為獨立的抒情藝術;把詞從“樽前”“花間”推向較為廣闊的社會人生。

      在詞的形式上,婉約派與豪放派也走著兩條不同的路子。婉約派詞人一般都更注重詞的形式,視音律上的規(guī)則為法度,視語言上的清規(guī)戒律為法寶。他們的作品醉心于諧音合律,刻意于雕章鑿句,而豪放派則不為形式所羈,而是充分調(diào)動形式,為表現(xiàn)內(nèi)容服務。

      在詞的題材、內(nèi)容的廣闊上豪放派超出了婉約派,在藝術上兩派各有長短。婉約派在形象的描繪刻畫方面有獨到之處,尤其是白描手法的運用,能夠達到“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六十一家詞選例言》),在豐富詞的藝術表現(xiàn)方法上是一大貢獻,在抒情的委婉含蓄上有成功之處,能造成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顯得典雅工麗,然失之纏綿悱惻,無昂揚之氣。而豪放派熔寫景、抒情、議論于一爐,結(jié)構(gòu)上跳躍動蕩,縱橫瀟灑,造成一種開闊、健朗的藝術境界,格調(diào)顯得清超豪邁,為婉約派所不及,但在具體形象以及人物心理狀態(tài)的細致描寫和刻畫上稍遜于婉約派。俞文豹《吹劍錄》有一段記載: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耆卿?”對曰:“郎中詞,只好十七八女子,執(zhí)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边@段話是對婉約派與豪放派不同詞風的形象概括和生動說明。

      學習活動二:介紹作者及背景

      活動引領:師生共同搜集、整理詩歌作者和創(chuàng)作背景知識,展示如下:

      1、蘇軾(1036—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xiàn)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2、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濟南人。南宋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辛棄疾生于金國,早年與黨懷英齊名北方,號稱“辛黨”。青年時參與耿京起義,抗金歸宋,獻《美芹十論》《九議》,條陳戰(zhàn)守之策。由于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數(shù)次起落。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yè)自許,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但他始終沒有動搖恢復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滿腔激情寄于詞中,其詞以豪放為主,風格多樣,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婉;其詞題材廣闊,善于化用典故,抒寫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zhí)政者的屈辱求和多有譴責。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

      3、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diào)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diào)協(xié)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

      4、《赤壁懷古》創(chuàng)作背景:這首詞寫于元豐五年(1082)。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差點丟了性命。后經(jīng)多方營救,免于死刑,同年年底被貶到黃州,任黃州團練副使。1080年至他游覽黃州城外的赤壁磯,1082年再次游覽赤壁山水時,詞人面對赤壁遺跡,觸景生情,思緒萬千,吟唱出了這首千古絕唱。

      5、《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寫作背景:本詞寫于宋寧宗開禧元年,當時辛棄疾六十六歲。韓侂胄當宰相,積極籌劃北伐,閑置已久的辛棄疾被起用為浙東安撫使,后又受命擔任鎮(zhèn)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從表面上看,朝廷對他似乎很重視,實際上是利用他那主戰(zhàn)派元老的招牌作為號召而已。辛棄疾到任后,積極布置軍事進攻的準備工作,但他又清楚地知道自己很難有所作為。辛棄疾支持北伐抗金的決策,但對獨攬朝政的韓侂胄輕敵冒進的做法憂心忡忡,他認為應當做好充分準備,絕不能草率從事,否則就會重蹈覆轍。辛棄疾的意見沒有引起南宋當權者的重視,他來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懷古憶昔,心潮澎湃,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詞中佳作。

      6、《聲聲慢》創(chuàng)作背景:此詞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具體寫作時間待考。有人認為作于南渡以后,正值金兵入侵,北宋滅亡,丈夫去世,一連串的打擊使她嘗盡了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苦痛,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頭,無法排遣,于是寫下了這首《聲聲慢》。有人則認為是中年時期所作。

      學習活動三:誦讀詩歌

      活動引領:四讀詩歌,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讀明情感。

      一讀,讀準字音,讀清句讀

      字詞正音:

      故壘(lěi)綸巾(guān)檣櫓(qiánglǔ)早生華發(fā)(fà)

      初嫁了(liǎo)還酹(huánlèi)佛(bì)貍祠下舞榭(xiè)

      巷陌(xiàngmò)金戈(gē)元嘉(jiā)戚戚(qī)

      二讀,同桌互讀,讀出語氣

      三讀,教師范讀,把握情感

      四讀,師生共讀,初步感知

      附: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鑒賞《念奴嬌赤壁懷古》。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

     。ㄒ唬┘と

      播放《三國演義》片頭曲(“滾滾長江東逝水”)視頻。

      那些曾經(jīng)叱咤風云的英雄,就像這滾滾東流的江水,一去不復返,他們隱藏在文學作品中,幻化成歷史的回聲,在我們的耳邊回蕩。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就和一段歷史有關。

     。ǘ┙忸}釋意

      這首詞的題目是什么?

      明確:《赤壁懷古》!澳钆珛伞笔窃~牌名,詞牌名是詞的格式的名稱,它限定了一首詞的字數(shù)、句數(shù)、韻律(平仄、用韻、韻腳)!俺啾趹压拧笔窃~的題目,它是一首詞主要內(nèi)容的集中反映。

     。ㄈ┟鞔_懷古詩鑒賞方法

      1.從題目中可知這首詞屬于什么詞?

      明確:懷古詞。

      2.懷古詩概述。

     。1)定義:詩人以歷史事件、人物、陳跡為題材,借登高望遠、詠嘆史實、吟詠古跡來達到感慨興衰、寄托哀思、借古諷今等目的。

     。2)賞析方法:了解史實——明確意圖——體悟情感——掌握技巧。

      (3)寫作思路:眼前景(事)→昔日事(景)→心中情(抒懷∕諷今)。

     。4)關鍵:在鑒賞懷古詩詞時要抓住歷史人物或事件與時局和詩人自己身世之間的連接點。

      3.當蘇軾登上赤壁磯,面對滾滾而逝的長江水,他想到了哪些古人?由這些古人引發(fā)了什么身世之感?

      二、文本研習

      學習活動一:整體把握

      活動引領:自由朗讀詩歌,初步理解詩歌內(nèi)容。

      1.自由朗讀詩歌。

      2.提問:這首詞寫了什么內(nèi)容?

      明確:上片寫游赤壁所見之景,下片緬懷古人,抒發(fā)人生感慨。

      學習活動二:賞古跡美景

      活動引領:師生共同賞析詩歌上闕景物。

      1、男生齊讀上闋。

      2、提出問題,小組討論后,抽學生作答:

     。1)在詞的上片,作者看到了哪些景?

      明確:大江故壘赤壁亂石驚濤千堆雪

      (2)“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這三句中哪幾個字用得非常妙,作者為什么描繪這些景象?

      明確:“亂”——寫出岸邊巖石山崖之險怪;“穿”——寫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驚”——本意為馬受驚狂奔,寫出了江水的洶涌;“拍”——突出了驚濤駭浪與江岸搏擊的力度;“卷”——突出了波濤力量之浩大。

      這三句運用對偶、夸張、比喻等修辭手法,從姿態(tài)、氣勢、色彩等方面描繪赤壁的奇景和長江的氣勢,也暗寫了下片赤壁之戰(zhàn)驚心動魄的場面,表現(xiàn)了作者豪邁的意氣,渲染了氣氛。

     。3)“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這兩句在全詞起什么作用?

      明確:這兩句承上啟下。“江山如畫”表達了詞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激情,由寫景過渡到寫人,總結(jié)上片,引起下闋。

      3、小結(jié)上闋:作者先以波瀾壯闊的長江為背景,點出赤壁戰(zhàn)場之所在,寫了它的險要地勢,對當時的英雄緬懷,充溢著對建功立業(yè)的渴望。

      集體朗讀并試背上闋。

      學習活動三:解胸中塊壘

      活動引領:解讀詩歌下闋,理解詩人寄寓。

      1、女生齊讀下闋。

      2、提出問題,小組討論后學生作答:

     。1)下闋扣題寫“懷古”,詠懷的對象是誰?請同學們勾畫出描寫“詠懷對象”的句子,理解這些句子,看看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這一形象的?這一形象有什么特點?

      明確:作者詠懷的對象是周瑜!斑b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寫周瑜幸福美滿的婚姻;“羽扇綸巾”寫周瑜的打扮,表現(xiàn)了周瑜的儒雅風流;“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寫周瑜的功業(yè),表現(xiàn)了周瑜的英姿勃發(fā)?傊,作者筆下的周瑜是一位英姿勃發(fā)、儒雅風流、功成名就、生活美滿的大英雄。

     。2)作者詠懷周瑜的目的是什么?其中寄寓了詞人怎樣的情感?請結(jié)合蘇軾的生平和這首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來分析。

      這首詞寫于元豐五年(1082)。蘇軾(1036—1101),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同,受小人陷害,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差點丟了性命。后經(jīng)多方營救,免于死刑,同年年底被貶到黃州,任黃州團練副使。1080年他游覽黃州城外的赤壁磯,1082年再次游覽赤壁山水時,詞人面對赤壁遺跡,觸景生情,思緒萬千,吟唱出了這首千古絕唱。

      宋哲宗時,舊黨當權,蘇軾被召還為翰林學士;新黨再度秉政后,他又被貶惠州,再貶儋州,后死于常州。蘇軾曾總結(jié)自己一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

      周瑜PK蘇軾

      人物周瑜蘇軾

      年齡34歲47歲

      婚姻幸福美滿三十喪妻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華發(fā)

      職務東吳都督團練副使

      遭遇功成名就功業(yè)未成

      明確:通過描寫周瑜少年英雄的形象,抒發(fā)了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感慨。周瑜年僅34歲就在赤壁之戰(zhàn)中取得勝利,成為英雄。而自己年將半百,卻身遭貶謫,功業(yè)無成,怎能不在感慨萬分中生發(fā)仰慕之情呢?蘇軾對周瑜進行贊美,也是在慨嘆自己。詞人寫周瑜“雄姿英發(fā)”,而自己“早生華發(fā)”,懷古思今,對比鮮明,反差強烈,既顯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顯出自己的壯志未酬,意在感慨自己報國無門,渴望自己能夠建功立業(yè)。

      3、總結(jié)下闋內(nèi)容。

      第一層描寫周瑜的形象,第二層抒發(fā)對身世的感嘆,詠史、抒情自然結(jié)合。

      學習活動四:悟詩人情懷

      活動引領:在理想與現(xiàn)實的沖突中,作者發(fā)出了“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感慨,你認為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

      分小組討論,派代表發(fā)言。

      老師總結(jié):盡管有“人生如夢”的感嘆,但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還是比較灑脫的,“一尊還酹江月”,作者在懷古中表達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在飲酒賞月中實現(xiàn)了對人生挫折的超脫,用達觀來解決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人生短暫,江月永恒,壯志難酬,豪情長存。

      三、總結(jié)提升

      1、以《念奴嬌赤壁懷古》的鑒賞為例,總結(jié)懷古詩詞的特點:

      (1)懷古實為傷今

     。2)多將當時的國事身世寫入

     。3)上片多為寫景,下片多為抒情議論

     。4)多用典,借歷史人物事件諷喻現(xiàn)實

      (5)風格多為雄渾豪放悲壯

      2、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和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這兩首都是懷古之作,都是借景抒發(fā)自身的感情,但從人文精神、人生體驗上著眼,二人有沒有差別?

      明確: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主要是悲嘆自己華發(fā)早生,壯志未酬。

      這是對于自我人生價值的關照,是道家個體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

      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主要是對于國家命運、前途的擔憂,是對社會的關照,這是儒家“居高位則憂其民,退居江湖則憂其君”的兼濟天下精神的體現(xiàn)。

      附:板書設計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鑒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提到辛棄疾,我想用一個的網(wǎng)絡流行語來形容他:行走的荷爾蒙。此言不虛,有詩文為證:

      “少年握槊,氣憑陵、酒圣詩豪余事!薄翖壖病赌钆珛伞

      “我識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殺人,幸勿殺我。”——義端和尚

      “眼光有棱,足以照映一時之豪;背胛有負,足以荷載四國之重!薄讶岁惲

      由此可以看出辛棄疾是一代英雄,今天讓我們走近《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去了解這位英雄的真性情。

      二、文本研習

      學習活動一:誦讀詩歌

      活動引領:反復誦讀詩歌,感悟詩歌情感基調(diào)。

      1、學生自讀。

      2、教師范讀,學生學讀。

      3、教師提問:這首詞的感情基調(diào)?

      明確:悲涼、悲壯、悲憤,可見辛棄疾是一個悲情英雄。

      學習活動二:理解詞意

      活動引領:結(jié)合注釋,疏通生詞,讀懂大意。

      1、解釋詞語

      風流總被英雄的業(yè)績

      金戈鐵馬兵強馬壯

      元嘉草草草率、倉促行事

      贏得倉皇北顧落得

      可堪回首不堪,哪堪

      尋常巷陌普通

      烽火揚州路宋時行政區(qū)域名稱

      2、疏通詞意。

      學習活動三:探討用典

      活動引領:用典是辛棄疾詞的特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用典極具代表性。請同學們用圈點勾畫法找出文章的用典,并指出這些典故的來源及其作用。

     。ㄒ唬┏踝R典故

      小組合作探究:

      1、有幾個典故?

      2、在文中分別是哪一句話?

      3、它們分別與誰有關?

      4、請分別用一句簡練而完整的話來概括這些典故及其用典意圖。

      老師總結(jié):本詞中共用了五個典故,它們分別是:

      古人古事意圖

      孫權建都京口,雄踞一方嘆英雄后繼無人

      劉裕起兵北伐,騎士如虎表建功立業(yè)雄心

      劉義隆草率出師,倉皇而逃勸為政者勿草率

      拓跋燾率兵追擊,建立行宮諫為政者勿忘本

      廉頗年紀雖老,尚且能戰(zhàn)望為政者用人才

      備注1:孫權其人

      曾經(jīng)在京口建都的孫權。孫權是三國時吳國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吳都,并且打垮了來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軍隊。孫權以區(qū)區(qū)江東之地,抗衡曹魏,開疆拓土,造成了三國鼎峙的局面。在此引用孫權之典,不但是即景生情,而且是對南宋政權茍且偷生,偏安江左的極大不滿,是對長期以來投降主和派的強烈譴責。

      備注2:劉裕其人

      劉裕曾在京口住過,兩次從京口起兵,生擒了燕王和秦王,成就了北伐的大業(yè)。作者借贊揚劉裕,諷刺南宋主和派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表現(xiàn)出作者抗金的主張和恢復中原的決心。

      備注3:劉義隆其人

      劉義隆是劉裕的不肖之子,好大喜功,冒險北伐,結(jié)果大敗,北魏軍一直追到長江邊,劉義隆只落得倉皇北顧!摆A得”二字沉痛萬分,悲憤之至。這三句暗指南宋近事,隆興元年(1163)宋孝宗用張浚北伐,在符離集遭到大敗。作者希望當局接受歷史教訓,不要輕舉妄動。引用這一典故有力地證明了辛棄疾在北伐中有正確的戰(zhàn)略思想及講求實際,他力主用兵又決不茍同韓侂胄之冒進。

      備注4:拓跋燾其人

      佛貍是拓跋燾的小名,曾追擊王玄謨的軍隊至長江北岸的瓜步,在瓜步山上修建了一座行宮,后成佛貍祠,佛貍祠是侵略者武功的象征,而瓜步山下的同胞卻早已忘掉這一點,在那里歡天喜地地祭社,在這“喜慶”之中包含了多少麻木與恥辱。作者寫此情景在于從反面激勵人們只有收復失地,光復祖廟,才能使同胞免除災難,同時也是指責南宋統(tǒng)治者偏安一隅,忘了收復失地。

      備注5:廉頗其人

      秦國攻打趙國,趙王想起用廉頗,于是派使者去察看,廉頗在使者面前一頓飯吃了一斗米飯,十斤肉,然后披甲上馬,顯示自己尚能為國效力。報者卻云:“一飯三遺矢!苯K未被用。辛棄疾雖身居抗戰(zhàn)前線卻并未受到重用,政敵在時刻窺探著任何可利用的機會迫害他,所以他不禁想起了廉頗。辛棄疾以廉頗自比,表示自己年事雖高,尚有余勇,為國效力。

     。ǘ┥钛械涔

      此詞用典繁富,雖偶有人評曰:“微覺用事多耳”,但明代楊慎在《詞品》:“辛詞當以《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為第一”,更多的人盛贊辛詞用典貼切,請同學們認真研讀本詞,找到典故之間的聯(lián)系。

      第一組:孫權和劉裕兩典切題中之“京口”

      孫權建都京口,以一個帝王的身份打敗了來自北方侵略他的曹操,確保國土不受侵犯。

      劉裕出生在京口,為了恢復中原,率兵北伐,氣勢好像猛虎一樣,把盤踞中原的敵人一下子都趕回北方去了。

      不同之處在于一個是貴族英雄,一個是草根英雄,兩個例子類舉,并不顯得重復。

      第二組:劉義隆和拓跋燾切國家時勢兩個典故之間是因果關系

      劉義隆的草率出兵,結(jié)果大敗,被拓跋燾追至江蘇六合縣的瓜步山上。

      同時劉義隆的北伐失敗又和其父親劉裕的勝利北伐形成了對比。

      第三組:廉頗的典故

      作者雖然年紀老大,可仍然有一顆力圖收復中原的進取之心,但是一個“憑”字寫出了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傷,作者自比廉頗但又不如廉頗,廉頗尚且有人去問一問,而自己連個問的人都沒有。

      教師總結(jié):由此可以看出辛棄疾用典可謂環(huán)環(huán)相扣,使整首詞呈現(xiàn)出含蓄沉潛的藝術魅力。

      三、總結(jié)拓展

      1.歸納主旨

      作者通過追憶孫權建功立業(yè)、劉裕北伐的英雄壯舉,表達了對英雄的仰慕之情;通過回想劉義隆草率北伐慘遭失敗的情景,告誡當朝的北伐者應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通過回憶當年南下之時的情景,表達了自己雖年事已高,卻雄心不老,仍渴望建功立業(yè)的志向。

      2.描摹英雄

      北固亭上的辛棄疾已經(jīng)不是簡單的一幅圖片,一個剪影,他已然化為了一個符號,孤獨的悲情英雄的符號,下面同學以《北固亭上的辛棄疾》為題寫一段話,來描摹英雄形象。

      示范展讀:

      北固亭上的辛棄疾

      登亭遠眺,殘陽如血,晚風吹來,吹動了你的衣衫,卻吹不散你心頭的憂傷——英雄難覓,故土難收,知音難遇,讓擁有一腔熱血、一身武功,滿腹韜略的你黯然神傷,兩行熱淚奪眶而出,又有誰來替你拭去。

      光陰似箭,流年如水,四十三年了,你一直做著自己的英雄夢,夢回吹角連營,夢里金戈鐵馬。那義薄云天說的是你嗎,那熱血難涼說的又是你嗎?是的,“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說的正是錚錚鐵骨的你,只可惜你生在了一個錯誤的時代。

      一個人的怒吼抹不開一個時代的蒼涼。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見,玉環(huán)飛燕皆塵土”;你痛苦,“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你期待,“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但是,一個錯誤的時代只能成全一個偉大的詞人,卻不能成全一個偉大的英雄。

      在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我依稀看到了你橫溢的才華化為縷縷墨跡,在紙上虎嘯生風、橫刀立馬,我依稀聽到了你豪放的歌聲,在格律中,化為劍嘯,至今鏗鏘!

      3.布置作業(yè)

      《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都是詠史懷古詞,請進行比較閱讀,然后思考兩篇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藝術手法有何異同。

      附:板書設計

      第四課時

      教學要點鑒賞《聲聲慢》。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

      1.導入新課

      她是臨水照花的亂世美神,她是憂時傷世的赤子精魂,她是登峰造極的滄海愁人,她是曠古絕今詞壇奇女,她是兩世之交最偉大的詞作家、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女詞人!安煌礁┮暯韼剑庇麎旱鬼毭肌,她就是李清照!

      2.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詞人,號易安居士,濟南人。她工詩,能文,更擅長詞,且通曉金石鑒賞。

      (1)少女不知愁滋味

      李清照生于北宋,父親李格非兼通文史,母親王氏也能文,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使她自幼便具有良好的文化修養(yǎng),早有文名。她十九歲結(jié)婚,丈夫趙明誠當時在太學做學生。他們志趣相投,生活幸福美滿。

     。2)中年識盡愁滋味

      公元1127年金人攻破洛陽,徽、欽二帝被擄,高宗即位,建立了南宋小朝廷。不久,李清照一生的收藏幾乎全部被焚毀。兩年后趙明誠不幸病死,這時李清照四十六歲,從此開始了國破、家亡、夫死的悲慘旅程。她的作品也失去了年輕時清新可人、淺斟低唱的風格,轉(zhuǎn)為沉郁凄婉!堵暵暵繁闶沁@時期的代表作。

      二、文本研習

      學習活動一:初讀感知“愁”情

      活動引領:學生朗讀詩歌,初步感知詞作的感情基調(diào)。

      一讀:用低沉舒緩的語調(diào)和語氣吟讀。

      提示:“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如今有誰堪摘”“怎一個愁字了得”這幾句,要在字里行間滲透的感情:低沉舒緩,在低沉中有激情,舒緩中有快慢緩急。

      二讀:突出詞句中的重音。

      提示:例如,“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中的“冷冷”“慘慘”、“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中的“最難”、“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中的“正”“卻是”“舊時”、“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中的“獨自”“怎生”等,要重讀。

      三讀:讀出慘淡的意境、凄清的氛圍。

      提示:字字含情意,寂寞的處境、悲慘的心境、凄清的環(huán)境等,要滲透在沉郁、舒緩、抑揚有致的語氣語調(diào)中,通過對重音、語氣、語調(diào)的把握和對意境的感受,以聲傳情,表情達意。

      學習活動二:解讀通曉“愁”意

      活動引領:四人一組合作探究,解讀詩意。一人朗讀詩歌,一人解釋重點字詞,一人疏通詞意,一人改詞成文。

      1、了解字詞:這首詞用口語寫作,好懂好讀。

      2、詞義檢測。

      戚戚:悲愁、哀傷的樣子。

      乍暖還寒:忽暖忽冷,氣候變化無常。

      將息:養(yǎng)息,休息。

      黃花:菊花。

      敵:對付、抵擋。

      憔悴損:枯萎、凋零殆盡。損,在詞中相當于“極”,表示程度很深。

      有誰堪摘:有誰能與我共摘?堪:可以,能夠。

      獨自怎生得黑:一個人怎樣挨到天亮。怎生:怎么、怎樣。

      次第:光景,狀況。

      怎一個愁字了得:一個“愁”字怎么能概括得盡呢?

      3、理解詞意

      教師點撥:從語言層面疏通詞作大意,是把握詩歌內(nèi)涵的基礎。那么,怎樣理解詩歌的字面意思呢?常用的方法是“四字綜合法”,即:調(diào)——調(diào)整語序;補——補充空白;刪——刪減反復和表意不實的詞;意——妙解修辭。比如“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應調(diào)整為“正傷心,雁過也,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應調(diào)整為“黃花憔悴損,堆積滿地,如今有誰堪摘”。

      4、改詞成文

      請同學們在自主理解的基礎上,把全詞改寫成一篇優(yōu)美的現(xiàn)代抒情散文。要求:忠實原作,語言優(yōu)美。

      學習活動三:研讀品味“愁”心

      活動引領:“愁”,是《聲聲慢》的主旋律,這無處可尋、無處不在、無可奈何的憂愁,是怎么表現(xiàn)出來的呢?詞人是怎樣寫愁心、愁緒、愁情的?

      提示:可以從字、詞、句入手,可以從意象、意境入手,可以從表現(xiàn)手法入手,可以從結(jié)構(gòu)入手。請選好一個點進行賞析,然后互相交流。

      學生交流的內(nèi)容預設:

      1、妙用疊詞抒發(fā)悲情。

     。1)渲染了悲涼氛圍,奠定了哀婉、凄涼、愁苦的感情基調(diào)。

     。2)加強了語氣,極有層次地表現(xiàn)了詞人愁苦的心情。

      (3)增強了詞的音韻效果,富有節(jié)奏感和音韻美。

      “尋尋覓覓”寫動作,“冷冷清清”寫環(huán)境!捌嗥鄳K慘戚戚”寫內(nèi)心的孤獨、寂寞和哀傷。七組疊詞的運用,很獨特,這是高妙的筆法。

      2、在完整的敘事中抒發(fā)哀情。

      作者在這首詞中用了“賦”的手法,賦,就是鋪敘,就是描述,通過細膩地描寫一個故事來抒發(fā)感情。這個故事是她一個人的故事:一個人喝酒,一個人遐想,一個人看著長天大雁飛過,一個人看滿地黃花零落;一個人獨守窗前,追思過往,聽雨打梧桐,徹夜難眠。這就是她的故事,在完整的敘事中抒發(fā)了哀情。

      3、巧用意象,托物寄意。

      全詞通過淡酒、秋風、過雁、黃花、梧桐、細雨等意象,營造了冷清凄美的意境,傳遞出孤寂愁苦的心情。

      淡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濃,酒力壓不住心愁。

      晚風: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晚風渲染愁情。

      孤雁:象征悼亡之悲、懷鄉(xiāng)之思。

      黃花:比喻憔悴的容顏、孤苦飄零的晚景。

      梧桐:一葉知秋,牽愁惹恨。

      細雨:雨滴梧桐,敲碎人心,是哀傷、愁絲的象征。

      4、運用聯(lián)想、想象,虛實結(jié)合,追憶深情。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边@是想象和聯(lián)想,是虛寫,有雁飛過,作者心生感慨,就聯(lián)想到,這可能是曾經(jīng)為我們傳書的那只鴻雁啊!它曾經(jīng)見證過我們的美好生活和愛情,而現(xiàn)在看到我這樣孤單悲愁憔悴的樣子,它會不會也感慨萬千呢?

      這幾句的意境因想象使詞作的境界陡然升華。更顯得開闊,更顯得浪漫。

      5、直抒胸臆,極言愁情。

      “怎一個愁字了得”,直抒胸臆,吐露無限愁情。

      當李清照沉浸在這種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時,她發(fā)出了呼告:“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此時此地,此情此景,已經(jīng)不單單是用一個“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作者為何而生愁,到底命運在李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就讓時間老人來告訴我們答案吧!

      1084年:李清照生于齊州章丘(今山東章丘)。

      1101年:李清照18歲,與時年21歲的太學生趙明誠在汴京成婚,婚后兩人情投意合,共賞文物。

      1127年:金滅北宋,夫婦所存的十余屋金石書畫在戰(zhàn)火中焚為灰燼。

      1129年:趙明誠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此時李清照46歲。

      1130年:李清照追隨帝蹤,流徙浙東一帶,孤苦飄零。

      1156年:李清照沒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離開了人世;無人知道死于何時,葬于何處。

      由亡國到喪夫,孤苦飄零,晚景凄涼,沒有子嗣,孤獨離世。了解這些史實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苦了吧?到底《聲聲慢》中的愁是一種什么樣的愁呢?

      明確:情愁——獨居之寂寞家愁——喪夫之哀國愁——亡國之恨。

      這首詞綜合運用多種手法來渲染悲愁,運用多種手法來寫孤獨、哀傷、悲情,寫得情文并茂。

      學習活動四:擴讀拓展“愁”情

      活動引領:我們再來看幾首李清照國亡南渡、夫死孀居階段的詞,就會發(fā)現(xiàn),那簡直就是一個愁的天地,一個愁的牢籠,可謂是愁腸百結(jié)。

      “愁”情對對碰(老師讀題目,同學們讀詞句)

      悼亡凄慘的《臨江仙》: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凋零。

      感時傷身的《永遇樂》: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

      思鄉(xiāng)借醉的《菩薩蠻》:故鄉(xiāng)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沉水臥時燒,香消酒未消。

      愁苦無眠的《添字丑奴兒》: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愁,不僅重得載不動,濃得化不開,廣得沒有邊?梢,“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實在是詞人無比悲愁的人生最痛苦的哀嘆。

      最后,化用她的同鄉(xiāng),同樣是南渡詞人辛棄疾的詞句,對風華絕代卻命運凄慘的李清照,掬一把心酸的、敬仰的淚水——“更能消、幾番風雨”?

      李清照,你無限的悲愁,要經(jīng)歷幾番風雨才能消解?

      李清照,你絕代的才情,又豈是幾番風雨所能消磨!

      三、比較賞析

      本課三首詞剛好代表了豪放和婉約兩大流派的風格,請閱讀后分析,三首詞的豪放或婉約的風格是如何體現(xiàn)出來的?

      學生討論發(fā)言后明確:

      ①從題材上看,蘇詞描寫的是古戰(zhàn)場情形,表現(xiàn)作者對古代豪杰的憑吊,字里行間透露出豪壯雄渾之感;辛詞由京口風光引出歷史人物,將寫景、敘事、抒情融為一體,筆調(diào)沉雄凄婉,意境蒼涼悲壯;李詞則以眼前庭院內(nèi)秋景寫出了處境的冷清,心境的清冷,悲苦愁絕。

     、趶闹黝}上看,蘇詞反映了意欲建功立業(yè)的豪情壯志,盡管壯志難酬,但詞中并未露出哀婉之情;辛詞表達了雄心猶在但不受朝廷重用,難以盡展其才的苦悶心情;李詞則流露出強烈的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偏居之苦。

     、蹚谋憩F(xiàn)手法上看,蘇詞和辛詞都是借古抒懷,托古喻今;李詞則用細膩的白描、委婉抒情。

      ④從語言上來看,蘇詞和辛詞都是讀來豪氣干云,壯麗之情油然而生;李詞讀來感傷婉轉(zhuǎn),是一種怨苦凄悲之感。

      語文高一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現(xiàn)象;

      2.學習文章曲折回環(huán),思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1.在誦讀的基礎上,落實字詞,疏通文章,熟知課文內(nèi)容。

      2.通過討論、辨證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會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掌握、積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詞語,了解古今異義現(xiàn)

      2.理解本文記敘的順序、詳略,體會本文優(yōu)美、精煉的語言。

      3.了解本文反映了一種怎樣的社會理想。

      【教學難點】

      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樣一種社會理想。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探究討論法、情境設置法

      四、教學手段

      PPT課件、圖片

      五、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圖片欣賞:云南風景名勝:文山文筆塔、丘北普者黑、富寧駝娘江、硯山裕仙湖、廣南八寶田及世外桃源、麻栗坡老山。

      有一群人在秦朝時躲進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那時候起,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這里生活,直到東晉末年才被一個漁人發(fā)現(xiàn)。這個隱匿了五六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欣賞完這一幅幅優(yōu)美的圖片,無不讓人心生向往。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再訪桃花源。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

      豁然開朗(huò)屋舍儼然(yǎn)阡陌交通(qiānmò)

      黃發(fā)垂髫(tiáo)便要還家(yāo)劉子驥(jì)詣太守(yì)

      2疏通詞句

      為業(yè):靠……謀生。

      緣:沿。

      夾岸:夾著溪流兩岸。

      雜:別的。

      鮮美:鮮艷美麗。

      異:詫異。所從來:

      窮:窮盡。

      舍:舍棄,放棄。

      豁然:開通、敞亮的樣子。

      開朗:開闊明亮。

      平曠:平坦開闊。

      屬:類。

      悉:全。

      信然自樂:喜悅,心滿意足。

      咸:都。

      問訊:打聽消息。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兒女。

      邑人:同鄉(xiāng)人。

      不復出焉:不再從這里出去。

      焉:于之,從這里。

      間隔:斷絕了往來。

      嘆惋:感嘆,惋惜。

      延:請。

      語告:告訴(他)說。

      不足:不值得。

      志:做記號。

      詣:拜見。

      如此:像這樣。

      遣:派。

      欣然:高興地。

      鮮美:古義:鮮艷美麗

      今義:(味道)新鮮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

      今義:交通運輸

      妻子:古義:妻子兒女

      今義:指男方的配偶

      絕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義:不管(連詞)

      緣:古義:沿

      今義:緣故,緣分

      延:古義:請

      今義:延長、延伸

      津:古義:渡口,這里問津指探訪。

      今義:口液

      3.找出難譯的語句討論作答,合作完成全文通譯。

      (三)精讀課文,理清脈絡

      1.結(jié)合注解默讀課文,準確把握敘事線索和故事情節(jié)。

      明確:課文以武陵漁人的行蹤為線索,可以按照逢桃花源、訪桃花源、尋桃花源的順序來復述。

      2.概括桃花源給大家留下的印象

      桃花源美在何處?請以“這里美,你看!睘榫涫浇o大家描繪一番。(例:這里屋舍美,你看房屋整整齊齊。)

      3.總結(jié):桃花源風景真是美不勝收: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美在環(huán)境幽雅,風景秀麗,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靜謐祥和。

      4.桃花源神秘在何處?

      桃林神秘: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狀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結(jié)局神秘:不復得路,探訪未果。

      5.桃花源的幸福表現(xiàn)在何處?

     、冱S發(fā)垂髫:怡然自樂(和平安定、豐衣足食)

     、谀信和鶃矸N作(沒有戰(zhàn)亂,安居樂業(yè))

     、蹪O人(側(cè)面烘托):殺雞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總結(jié):桃花源幸福表現(xiàn)在生活和平安定,豐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四)品味語言,體會情感

      1.小組合作學習,探討主題

      (1)桃花源美在風景秀麗,美在民風淳樸,美在生活幸福,美在平等自由。不過,請同學們想—想,在東晉時代,這么美的'地方真的存在嗎?

      (2)有人說陶淵明的

      2.拓展延伸,深化課堂

      學生聯(lián)系現(xiàn)在的生活現(xiàn)實,談談自己理想的生活是怎么樣的,讓學生感受到現(xiàn)在生活的幸福,老師適時補充世界并不太平的數(shù)據(jù)資料,讓學生體會和平安定的生活不僅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渴望,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渴望,從而引導學生珍惜生活,努力學習,把我們的家園變得更加美好、富足、祥和。

      六、小結(jié)作業(yè)

      作業(yè):背誦全文。

      語文高一教案 篇5

      一、目的要求:

      1、明確《高中語文教學大綱》關于語文教學的目的要求及語文學習的特點。明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即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

      2、初步明確怎樣才能學好語文,怎樣培養(yǎng)學語文的興趣。

      3、明確高考對語文學習的要求。

      二、教學重點:初步明確怎樣才能學好語文,怎樣培養(yǎng)學語文的興趣。

      三、教學難點:明確語文學習的特點。

      四、教學設想:

      高中生面臨與初中階段不同的學習,要讓學生明確高中語文學習的特點,明確高中語文學習的目的,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提高語文學習的興趣,不斷提高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以及應對高考的的能力,語文的第一節(jié)課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在第一節(jié)課讓學生明確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并結(jié)合高考試題,讓學生明確應考的要求,都是有必要的。第一節(jié)課的準備工作,可以將《高中語文教學大綱》以及20xx年高考試題印發(fā)給學生,先讓學生預習,思考初中是怎樣學語文的,有哪些好的學習方法,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

      準備工作:印發(fā)《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及20xx年語文高考試題。(一課時)

      五、教學步驟:

      1、由高中《語文教學大綱》中關于語文的性質(zhì)導入新課: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里有兩層意思:第一,交際工具,即交際性,實際上也就是它的實用性,這符合大語文教學觀,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對于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zhì)、科學文化素質(zhì),對于學好其他學科、今后的工作和繼續(xù)學習,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第二,文化性,傳承人類文明,對于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和吸收人類進步文化,提高國民素質(zhì)。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2、引導學生從這兩個方面談談學語文的體會。

      3、講述語文學習中興趣的.培養(yǎng)以及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發(fā)展健康個性和形成健全人格。

      首先,興趣是人類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人們對天空有興趣,才會用望遠鏡去觀察天際,用宇宙飛船去星際遨游,用無線電信號進行星球?qū)υ,進而去發(fā)現(xiàn)宇宙的全部奧秘。人們對足下的土地感興趣,才會建起無數(shù)宏偉壯觀的建筑,創(chuàng)造了金字塔、萬里長城這樣的偉績。人們對生活感興趣,才會去發(fā)掘生活的美,去謳歌生活,留下眾多不朽的詩篇。

      對語文感興趣,就要多讀多寫多感悟,這樣才能提高語文的交際水平,才能使自己有豐厚的文化底蘊。

      其次,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是對過去的遺忘,是對現(xiàn)在的不滿,是對未來的憧憬。沒有創(chuàng)新精神,他的心靈就“如同一溝絕望的死水,春風吹不起半點淪漪”。

      大家都還記得,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文藝晚會的一個節(jié)目,問羅丹的一個雕塑作品《思想者》中的人物為什么沒穿衣服,我們的大人們暝思苦想,不知怎么答為好?珊⒆觽儏s 不加思索的回答到:他大概是在想他應該穿什么衣服。例如,一位大學的教授,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圈,問這是什么,大學生們又是暝思苦想,最后有一個同學吞吐著說,大概是一個不規(guī)則的圓吧。同樣的問題讓幼兒園的孩子們回答,答案卻是豐富多彩的(太陽、月亮、地球、月餅、眼睛等等)。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我們的思想被封閉了,我們越學越死了,沒有了想象力,沒有了創(chuàng)造力。

      近年來的語文高考試題,特別注重對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考查,如近幾年的全國語文作文試題:“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答案是豐富多彩的”,“面向大!,“買鏡”等等,這些作文題目,如果沒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就很難寫好這類的文章。創(chuàng)新精神的顯現(xiàn),在學語文中不要僵死的答案,可以發(fā)揮想象,也就是說答案可以豐富多彩。如在一道小學語文測試題中讓學生回答“雪化了變成了什么”?標準答案是“雪化了變成了水”,可有的孩子回答:“雪化了變成了春天”,老師竟判了零分。這樣做就扼殺了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20xx年全國語文高考試題,就出現(xiàn)了這樣的問題:“你是否同意這一說,為什么?”“是否同意”,就是說不要統(tǒng)一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就行。

      再者,發(fā)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近幾年的高考題,無論是閱讀題,還是作文題,都注重了幫助學生提高識別真善美和假丑惡的能力,加大疏導正誤、優(yōu)劣的力度,提高辯證思辨能力,以達到完善學生人格,提高審美情趣的目的。如奉獻愛國、勇敢忠貞、淡泊忍讓和儉樸改過、尊老愛幼、文明禮貌的修身之道,又關心反對腐敗、廉潔愛民、剛直守正、嚴于利己、寬于待人、求賢若渴、任人唯賢的為政之法,還重視刻苦勤奮、嚴謹惜時、求真務實、注重方法、多觀察、善思考、勤積累的求學之道,更應具備自強自立、勇于探勇于拼搏、堅持實踐、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

      4、講述高中語文教學的目的:

      《大綱》規(guī)定:高中語文教學,要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的文字的水平,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可現(xiàn)代文閱讀的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學獎賞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養(yǎng)成自學語文的習慣,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繼續(xù)學習和終身發(fā)展打好基礎。

      請同學們看《20xx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tǒng)一考試語文卷》,完全是按照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所出的試題。有關語文教學內(nèi)容和要求,請同學們認真看《高中語文大綱》的高中語文教學的目的。(序號的黑體字部分需板書)

      同學們結(jié)合老師講的,談一談初中是怎樣學語文的,有哪些好的學習方法,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

      5、具體要求:

     。1)《大綱》后面列出的課外閱讀的書目,有條件的同學把這些書全買到,可終身受用。也可以在班級組織圖書角,同學們將這些書集在一起,互相傳閱。還加上這樣一些篇目:《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選》、《水滸傳》等等,以及大家喜愛的優(yōu)秀的書籍。必須準備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古漢語詞典》。

     。2)準備一個周記本、練習本、作文本。

      (3)成立語文興趣小組,包括:成立文學社團,辦文學小報。平常還可結(jié)合語文單元教學舉行一些語文課外活動,如演講比賽、詩歌朗誦比賽、口頭作文比賽、辯論賽等等。還可以開展每天講一個小故事、每天背一首小詩、每天三分鐘的演講等活動。

      6、結(jié)束語:宋代理學家朱熹告訴我們:“博學之,審問之,審思之,明辯之,篤行之!边@是做學問之道,在語文學習中只要我們廣泛的涉獵,一點一點的積累,深入的思考和鑒賞,我們一定感到有無窮的樂趣,到那時我們遨游在語文這個廣博的學海中,一定能收獲到許多,一定會受益無窮。

      最后讓我們在散文《尋找語文》、《與語文同行》中結(jié)束今天的課。(可讓學生課前準備,然后朗誦)

      7、布置作業(yè):寫一篇體會:我這樣學語文

      語文高一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掌握生字詞,能夠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

      2、體味詩歌的內(nèi)涵

      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反復朗讀,讓學生體會詩歌特有的節(jié)奏及韻律,同時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詩意,感悟詩境。

      2、分析詩中的景物描寫,體味情景交融的意境,賞析作品的意境美。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陶淵明的田園詩平淡自然,通過學習,陶冶情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教學重點

      體味詩歌的情感內(nèi)涵。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鑒賞陶淵明田園詩的能力 。

      教學方法

      1、誦讀法。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同時有利于學生把握詩歌的內(nèi)容和理解作者情感,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

      2、講授法。抓住關鍵的詩句進行分析、講解,啟發(fā)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3、知識遷移法。通過兩首詩的學習和比較,擴大學生的視野,加深學生對陶淵明和《歸園田居》組詩情感的理解。

      教具準備:黑板、粉筆、圖片

      課時字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展示一些充滿詩情畫意的圖片,從而引導學生進入詩意的田園風光,進入一個世外桃園,引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和他的思想。

      提問:看到這些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圖有什么感覺?你們喜歡嗎?這有沒有讓你們想到世外桃園?我們上個單元也學過一篇有關世外桃園的文章,記得是哪篇課文啊,誰寫的?(《桃花源記》陶淵明)請同學們根據(jù)學過的內(nèi)容談談對陶淵明的理解。

      找學生回答,教師總結(jié)。陶淵明(365--427),東晉著名詩人。名潛,字元亮,世號靖節(jié)先生,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桃花源記》向我們描述了一個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對美好社會的向往,批判了現(xiàn)實社會的黑暗。從《愛蓮說》里知道他是一個隱士。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陶淵明隱居田園的生活過得怎樣,F(xiàn)在我們一起來學習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

      二、朗讀詩歌

      1、學生自由朗讀詩歌,而且要注意下面的注釋,對詩歌有一個總體感知。

      2、全班有感情的齊讀課文,教師正音。

      三、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介紹作者:(同上)

      寫作背景:詩人曾幾度出仕做官、歸隱,在官僚與隱士中徘徊。直到公元405年,陶淵明擔任彭澤縣令時,郡督郵來縣巡察,縣吏告訴他,應該穿戴得整整齊齊地去恭迎郡督郵。陶淵明嘆息說:“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即日授印去職 。此后他堅定了隱居的決心,一直過著隱居躬耕的生活。歸來后,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nóng)村生活的淳樸,抒發(fā)歸隱后的愉悅心情。課本中所選是第三首。

      四、重點分析詩歌

      1、解題:文章和詩歌的題目就好像人的眼睛,它往往能傳達出或暗示許多信息。提出題眼——歸(以“歸”字為核心來解讀詩歌)。標題只是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田園生活,那么在這個明示信息下面還潛藏著哪些隱性信息,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師生共同歸納:從何而歸?歸去何處?歸去如何?為何而歸?

      2、感知詩意:讓學生自讀詩歌,想象詩中景物構(gòu)成的畫面。讓學生帶著“歸去如何”這個問題在詩中找答案,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想象中的畫面。提問:“為什么會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從中體會到什么?教師抓住學生答案中的關鍵字句進行分原,將學生帶入詩句的理解中。

      3、理解情感:提問:陶淵明的田園生活很艱苦,他對此有什么感覺呢?從哪句詩可以看出來?(“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為”)教師指導學生著力挖掘“愿”的深層內(nèi)涵,點出作者的主旨。

      五、課外延伸

      為了加深同學們對《歸園田居》的理解,下面請同學們用同樣的方法自主學習《歸園田居》其一,解決四個問題:從何而歸?歸去何處?為何而歸?歸去如何?教師簡單講解。

      六、課堂小結(jié)

      這堂課我們主要學習了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我們主要是圍繞著四個問題展開,主要是訓練同學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堂課的重點是理解詩人的情感,體會情景交融,賞析意境美。請同學們回去之后好好體會體會。

      七、布置作業(yè)

      1、《歸園田居》其三中,“但使愿無為”的“愿”具體是指什么?根據(jù)學過的內(nèi)容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寫100字的小短文。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八、板書

      歸園田居

      陶淵明

      1、從何而歸(官場)

      2、歸去何處(田園)

      3、為何而歸(官場黑暗 )<

      4、歸去如何(愿無為)

      [ 內(nèi) 容 結(jié) 束 ]

      語文高一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2、認識山市的形成及山市的“變”“奇”“美”.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原理,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順暢誦讀,培養(yǎng)文言語感。

      2、熟悉文中的描寫用語,培養(yǎng)學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3、反復誦讀,用簡練的語句概括寫景的內(nèi)容和層次。

      4、學習本文按時間順序?qū)懢暗姆椒ā?/p>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激發(fā)并培養(yǎng)對科學的探究精神。

      教學重點

      發(fā)揮想象,體會山市這一自然現(xiàn)象的神奇并再現(xiàn)山市.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及想象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方法

      誦讀法(采用多種方式朗讀)

      討論法

      情境設置法(充分利用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播放海市蜃樓的圖片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進行字、詞、句解釋大比賽;小記者采訪的形式體味山市之奇.)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多媒體顯示海市蜃樓圖片,然后請同學們說說圖片中最神奇的是什么,并適時引導.現(xiàn)實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間出現(xiàn)一座城市嗎?讓我們走進<

      二.整體感知(檢查預習)

      1.學生介紹作者及《聊齋志異》,課件出示資料助讀。

      2.師生競讀

     、俪橥瑢W朗讀,其他同學評價。(字音、停頓、斷句)

      ②教師配樂朗誦,學生體會停頓、語調(diào)、情感.

      學生發(fā)表觀點,教師總結(jié)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把握節(jié)奏準確斷句、讀出情味.

     、圻x派學生代表與老師比賽,學生評論并說明理由.

     、芗w有感情朗讀.

      3.譯讀(字、詞、句解釋比賽)

      注:在比賽中,老師提出重點字、詞、句。

      (一切烏有數(shù)年恒不一見居然城郭塵氣莽莽然

      危樓一座往來屑屑或憑或立高插青冥歷歷在目

      碧瓦飛甍高垣睥睨風定天清直接霄漢黯然縹緲

      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未幾,高垣睥睨,連亙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

      而樓上人往來屑屑,或屏或立,不一狀。)

      3.品讀

      (1)體會山市之“變”.

     、僬页霰硎緯r間的詞語。這些時間很短暫,看來山市瞬息萬“變”。

      ②隨著時間推移,山市呈現(xiàn)怎樣的景象?(學生熟悉文中的描寫用語,用自己的話描述)

     、凵绞凶兓娜^程分為幾個階段?請簡練概括。

      (2)想象山市之“奇”.

      ①分組討論所看到的山市奇觀.同學們都是山市的目擊者,派小記者下組采訪.

      參照采訪提綱:你看到怎樣的景色?

      它有變化嗎?怎樣變化的呢?

      你覺得這些美嗎?美在哪里?

      教師以記者采訪的方式與小記者交談,總結(jié)小記者所了解到的山市奇景.

      (3)品味山市之“美”。

     、偌w朗讀一段課文,有感情的描繪這部分景色,共同品位山市奇觀.(多媒體出示圖片欣賞)

      ②師生評說山市景色之美,探究由哪些詞語、句子體現(xiàn)出來。

      (高插青冥、碧瓦飛甍、高垣睥睨、直接霄漢、暗然縹緲)

      三.討論研究

      為什么那時的人把山市稱作鬼市?山市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學生思考、議論、自由發(fā)表個人見解。引導明確:古代的人無法解釋這種現(xiàn)象,所以才歸結(jié)為鬼在作怪。實際上我們現(xiàn)代科學已經(jīng)完全能夠解釋這一現(xiàn)象了。自由組成研討小組。搜集相應資料或故事,討論、探究其中科學道理。

      四.課堂練筆

      學生欣賞煙花綻放情景的圖片,然后用筆有順序、抓特征、運用美的語言去描繪。

      五.作業(yè)設計

      1.用自己的話向家長描述美麗神奇的山市.

      2.給蒲松齡先生寫信說明山市形成的原因。

      語文高一教案 篇8

      教學目的

      一、積累一定量的文言實詞、虛詞。了解一些常見的文言句式。

      二、體會作品開合自如的章法和說理的手法;指導學生有意模仿,進行寫作。

      三、指導學生學習文中對事物的分析方法,觀察思考問題。

      教學安排

      本課擬用三課時講授:

      第一課時,疏通文意;

      第二課時,分析作品;

      第三課時,指導背誦,加強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完成課后練習。

      教學設想

      基于學生對這段歷史有所了解,理解課文的難度較先秦散文小,打算采用以朗讀帶動文意疏通,以背誦帶動對作品鑒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xx設計

      同學們大概聽說過弱肉強食這一成語吧,在自然界這似乎是一條法則,但在人類社會,這條法則常常會被打破。在兩千多年前,秦朝國力還是那樣的不可一世,一場農(nóng)民戰(zhàn)爭就打破了開國者千秋萬代的夢想,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漢的政治家、文學家賈誼為我們闡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過秦論》。過秦就是指出秦的過錯,那秦之過是什么呢?

      二、作者簡介

      賈誼,西漢政治家、文學家。他的散文有戰(zhàn)國縱橫家的風格,他的賦作趨向散文化,所以有開漢賦之先聲者之稱。作品有《過秦論》、《鵬鳥賦》、《吊屈原賦》等。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教師范讀課文,提示學生注意朗讀節(jié)奏,依據(jù)朗讀節(jié)奏推知意群,進而理解詞句意義。

      2.學生自讀課文。逐段讓學生提出自己難以理解的詞句,教師點撥學生猜度詞義,并將重點詞語形成板書。

      3.學生已能初步理解作品文字意義基礎上朗讀課文,通過糾正學生朗讀節(jié)奏的錯誤,指導學生正確理解作品內(nèi)容,檢查學生對詞、句的理解、掌握。

      4.指導學生在筆記上總結(jié)重點實詞、虛詞、通假字、詞類活用現(xiàn)象、重點文言句式。

      第二課時

      一、xx設計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可以把握本文的大意,現(xiàn)在我們一起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分析作品謀篇布局的特點。

      二、分析文章構(gòu)思精巧

      提問:文章題目為過秦論,在文章中真正指責秦之過的文字有多少?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作品內(nèi)容?

      明確:只有全文最后一句。

      (第二問學生不易答出,可引導學生思考下列問題:

      提問:作者在文中設計幾組實力對比?對比的結(jié)果是什么?

      明確:秦國與九國實力比較,陳涉與九國賢士、謀臣比較。秦國實力不比九國聯(lián)合起來的實力大,但秦統(tǒng)一了中國,陳涉的實力不能與九國君臣相提并論。

      提問:請同學們回憶我們在學習現(xiàn)代文閱讀時講到的理清思路的方法,理清本文的思路。思考作者結(jié)構(gòu)安排的獨具匠心之處。

      明確:秦的逐步強大秦統(tǒng)一中國為鞏固政權在政治、軍事、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陳涉起義對陳涉實力的分析分析秦滅亡的原因。

      秦王朝的實力>秦國的實力>九國中任何一國的實力>陳涉的實力,但陳涉不畏秦王朝的強大,反抗強秦,導致秦的滅亡,可見強權不能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

      文章第一段敘秦之興,第二段敘秦之亡,這兩段的史料敘述占了絕大部分篇幅,作者卻絲毫沒有議論。但事實勝于雄辯,經(jīng)過這兩段生動的記述,讀者對秦的盛世轉(zhuǎn)瞬即逝景況已深深印在腦中,對秦滅亡的`原因不是外部因素引起,而是內(nèi)因?qū)е乱延姓J識,只是還未明確,此時作者將論點擺出,自然令讀者信服。所以金圣嘆說:秦過只是末句仁義不施之語,便斷盡此通篇文字。這足見文章構(gòu)思精巧。

      三、指導學生朗誦課文,體會課文的主題思想

      主要側(cè)重在對感情、聲調(diào)、課文整體節(jié)奏方面的朗讀指導。

      四、指導學生體會文章開合自如的章法和說理的手法

      可提兩個提示性問題引導學生討論:

      1.本文是一篇論說文,但記敘多于議論,這樣安排內(nèi)容是否得當,理由是什么?

      2.作者在寫作本文時,應用了哪些寫作技巧,值得我們借鑒?

      (提示:寫作手法的選用,如夸張、渲染、襯托、對照等手法的巧妙運用,駢、散句的運用,結(jié)構(gòu)安排方面的特點。)

      第三課時

      一、結(jié)合課后練習第二題,指導背誦

      指導學生在把握全篇的基礎上,了解后三段段與段間的關系,進而理清這三段的寫作思路,方便背誦。

      注意語言特點、句式特點,準確背誦。

      二、介紹《阿房宮賦》,比較閱讀,加強學生對本文的理解

      比較閱讀的目的在于品味兩文在辭采上的不同,更好地體會西漢散文的特點。

      三、總結(jié)本課的知識點,完成課后練習

      附:板書設計

      語文高一教案 篇9

      學習目標:

      1、學習文言知識

      2、體會作者感情,領悟作者思想。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先看一組大家耳熟能詳?shù)某烧Z。滄海一粟 遺世獨立 不絕如縷 正襟危坐 取之無盡 用之不竭 水光接天 成語是我們民族語言的瑰寶,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而如此多的成語竟然出自同一篇文章《赤壁賦》,由此可見這篇文章的生命力之旺盛。今天我們就共同走進這篇文章。

      二、誦讀。

      1、讓我們在朗朗書聲中走進文本。要求標畫出體現(xiàn)作者感情變化的字眼,同時標畫出和你產(chǎn)生共鳴或者電到你的句子。

      2、學生交流自己標的句子,讀給同位聽,之后站起來讀給大家聽。老師作出點評。同時告訴大家誦讀的幾個層次:讀準字音——學會斷句(語法結(jié)構(gòu)、句首句末語氣詞)——控制語速——融入感情。

      3、老師可以給學生示范背誦第二段。

      前三個層次只是技術層面的,最后才是讀書的最高境界,需要心靈的參與。讓我們更加的接近蘇軾,走進心靈。

      三、感情概況

      剛才大家已經(jīng)把有關情感的字眼標畫了。是哪幾個詞語呢? 樂——悲——喜(考驗大家的篩選能力)。

      這里有賦的寫法:往往采用主客問答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悟,其實很多時候就是作者內(nèi)心的一種斗爭,或者為了便于表達自己復雜在情感。那么作者為何而樂,為何而悲,又為何而喜呢?

      四、賞析“樂”

      1、作者為何而樂?賞到了美景。如何表達自己的樂?喝酒、吟誦、唱歌。

      2、大家選取一句表現(xiàn)“樂”的句子。先解釋,之后賞析給同位聽。溝通交流。達到悟讀。

      3、文言知識:縱……凌……:替代法翻譯。

      4、指導賞析的角度:翻譯、內(nèi)容、字詞的表現(xiàn)力(語言)、情感、聯(lián)想(詩詞、東坡其人、自己經(jīng)歷體會)。

      老師示范賞析: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寫出了喝酒唱歌的場面,一個甚字寫出了自己快樂的程度,而扣舷的動作則表現(xiàn)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心情。這讓我忽然就想到了笑傲江湖里面的一個場景,一群人圍坐篝火旁齊唱“滄海一聲笑”,當時看了非常感動,滄海?為何還笑?那種經(jīng)歷江湖一切險惡之后笑看蒼生的心態(tài)體現(xiàn)了出來。

      5、快樂到一定程度,人們都會唱起來。那么蘇軾唱了什么呢?體會唱詞,前后四人一起研討,一個同學按照自己體會的感情讀出來,其他三人一起分析。讀析融為一體。

      1兮:來自屈原,屈原經(jīng)常嘆息,所以此字要拉長讀,屬于長嘆。

      2美人:來自屈原,往往以香草美人入詩,香草自比,美人則是自己在理想或者圣主賢臣的代表。對美人什么態(tài)度?從悲傷中我們體會出蘇軾那種不放棄人生追求的精神?什么追求?還是有儒家思想的入世精神。所以我們要從悲傷的歌聲中體會出這種昂揚向上。

      寫作此文,作者被貶偏遠的黃洲做團練副使,相當于被流放,遠離都城。這時他已年邁半百,站在磯頭,望著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yè)的抱負也付之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lián)翩,寫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蘇軾又兩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賦》、《后赤壁賦》。(知人論世)

      五、賞析“悲”

      1、想起自己的遭遇,本來還喝酒唱歌的作者忽然悲從心來。那么,作者悲傷哪些內(nèi)容呢?在朗讀中體會并且賞析,有體會你先別告訴別人,一會兒考考別人。提問要具體。

      2、文言知識:渺:渺小。哀:哀傷。羨:羨慕(補字翻譯法)

      侶魚蝦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結(jié)構(gòu)分析(對文:結(jié)構(gòu)相似的上下兩句,相同位置上的詞語其意義或相同或相反。

      3、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表達了人生的短暫與渺小。在歷史的長河中,在浩瀚的宇宙中,我們到底算什么?這個問題引發(fā)古今中外無數(shù)人的感慨。比如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比如陳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比如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比如楊慎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4、方其……而今安在哉!:

      1讀出前后情感的變化。最后一個句子重讀以表達感慨之情。

      2體現(xiàn)了蘇軾的什么情感?有欽佩,有羨慕,有悲哀。為何欽佩?因為自己也希望有象曹操一樣的功業(yè),強烈的入世思想的.體現(xiàn)。

      到這里如果文章結(jié)束,那就不是蘇軾了。他的偉大之處在于能夠在這種無路可走的時候,找到一個突破口,從而超越自己,從而也就超越了別人。正如莫泊桑所言:人的一生,不像你想的那么好,也不像你想的那么壞。關鍵看你如何突圍。

      六、感悟“喜”

      蘇軾如何超越了自己呢?他的超越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討論給你帶來什么感悟。

      (1)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回扣了首段,一開始作者本來就沉浸在美景之中的;貧w自然,回歸純凈,回歸自我。

      (2)“物與我皆無盡也”如何理解?物是永恒的,但人為何也說永恒呢?

      從儒家思想來說,人可以不朽,但需要通過一些途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達到三者任何一個,都算作永恒。

      從道家思想來說,講究“一死生”,注意道家思想和道教的區(qū)別。道家尊崇崇尚自然,順應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種方式。

      佛家思想的禪宗:講究生死輪回,生命完成一次生死如同月亮完成一次圓缺,生生死死循環(huán)不止,生命的輪回讓人不再感覺生命的短暫。

      (3)茍非吾之所有……:輕視物質(zhì)的東西,輕視有限的時空!队^棋》:勝固欣然,敗亦可喜!抖珊!罚浩澯纹娼^冠平生。當別人都在關心你到底能飛多高的時候,有個人還在關心你飛的累不累,這就是友情。

      (4)這里的“喜”和開頭的“樂”內(nèi)涵一樣嗎?區(qū)別是什么?

      樂:面對突來的美景的欣然反應,未經(jīng)思考的接受,側(cè)重感官的體驗。如同當今很多人登山后的“啊……啊……”。但我們已經(jīng)看到“樂極生悲”。

      喜:是理性思考之后達到的一種精神的解脫,是感情淬火后發(fā)自內(nèi)心的欣喜,這里的喜是“喜從悲來”。

      七、自我救贖

      作者在入世與出世,在積極與消極的斗爭中,完成了對自我的救贖。儒釋道多種文化的浸潤,三種思想完整的融入了蘇東坡的內(nèi)心并達到了和諧與統(tǒng)一。為何會達到這種和諧?作者的對中國文化的深入理解。按照現(xiàn)在的說法就是情商比較高。當然情商的來源還是一個人不斷的積累。

      當年蘇軾從海南回內(nèi)陸,運河夾道千萬人觀看,他們看的哪里是蘇軾,他們的表現(xiàn)只能解釋為對文化的敬仰,對一種豁達人生態(tài)度的執(zhí)著,這觀摩的人群在空間上的延伸我們不可考,在時間的延伸上我們也是觀摩者之一。這充分的說明了蘇軾的不朽,中國文化的不朽。當年蘇軾看到這種情況,他怎么反應?既沒有揮手“同志們好”,也沒有受寵若驚。他的一句“莫非看殺軾否”,以蘇東坡式的豁達與幽默表達了自己的思想和精神。

      八、背誦你最喜歡的句子。

      語文高一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寫一件生活小事,清楚地交代記敘文的六要素。

      2.進行適當?shù)拿鑼,還原生活情景,抒發(fā)真情實感。

      3.培養(yǎng)學生留心生活的寫作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學重難點

      1.抒發(fā)真情實感,生動具體敘事。

      2.使學生學會敘事記敘文的六要素,掌握敘事記敘文的寫作方法。

      3.使學生能夠從身邊的小事中發(fā)現(xiàn)素材,并能思路清晰、中心明確地敘述一件事。

      課時分配

      2課時

      艚萄設計(設計者:)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今天我們來學習寫一件小事,其實要求很簡單:我們寫作中的人物、時間、地點這些記敘要素,就在我們的身邊,應該是我們很熟悉的。以“我”為人物圓心,以“今天”這個時間為半徑,圍繞“家庭、學校、社會”中的某一個具體的地點為范圍畫圓。請同學們一定要深入細致地去搜尋,不放過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中的點點滴滴,進行選擇與組合,寫好一件小事,要注意安排好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

      當然要寫好也不簡單:請同學們用第一人稱的手法寫作,回歸自我,明確自己寫作的目的;還要捕捉身邊小事的細節(jié)進行細致的描寫,回歸生活,才能更真實地表達親情、友情、師生情,以及其他人帶給你的真情。

      二、課文引路

      記敘文應該是以記敘和描寫為主的文章,首先讓我們回顧學過的課文,是怎樣將這兩種表達方式巧妙地結(jié)合的呢?

      1.請同學們回顧在第一、二單元的課文中,哪些課文只記敘了一件事?用一句話說出文章的主要事件,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重點引導:

      《散步》寫“我”一家四人在春天去田野散步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表現(xiàn)了一家人其樂融融,尊老愛幼,中年人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等。

      ……

      2.教師小結(jié):這三篇課文都是用一件小事來表現(xiàn)生活,抒發(fā)了作者豐富的感情,呈現(xiàn)多元化的主題,耐人尋味,具有以小見大的效果,值得我們細讀深思,看來真的是小事不小啊。

      3.這三篇文章還有一個突出的亮點,就是用細致入微的描寫在小事上做透了文章。請找出并分析《散步》《秋天的懷念》中最值得你學習的描寫方法。

      學生各抒已見,教師適時引導:

      《散步》中第四段和第七段的景物描寫,能夠很好地表現(xiàn)春天的美好環(huán)境,烘托一家人散步的愉悅心情,映襯家人之間的和諧溫馨,表達作者對生命的贊美、對生活的熱愛。

      《散步》多處運用對稱句描寫人物的語言和“我”的心理,更加真實可感。

      《秋天的懷念》,回憶了幾件與母親有關的事,都是“我”的親身經(jīng)歷,字里行間滲透著對母親的摯愛和懷念,以及對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讀后令人感傷不已。

      ……

      4.教師小結(jié):一件平平淡淡的小事,能夠表現(xiàn)意味深長的主題,主要得益于描寫。雖然事件平常,但只要過程有波折,描寫很細膩,主題也會豐富,感情也會真實。

      三、片段作文導練與點評

      1.魯迅說: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走別人的老路,還是走未選擇的路呢?請同學們把自己身邊的雞毛蒜皮的家常小事說一說。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適時點評:

      比較常見的`有:送雨傘、考試后被家長批評、洗衣服、做菜、感冒生病等。

      比較新鮮的有:折疊被子,乘坐電梯的風波,不慎遺失自行車等。

      2.教師小結(jié):有的材料比較新鮮,有的事件也很陳舊,我們要更細致地去觀賞生活,盡量找到一些新點子。在沒有創(chuàng)新的情況下,就更要在描寫方面下功夫,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

      3.選材是寫作的關鍵,你要先確定自己所站的角度,然后找準切入點。請同學們欣賞這三個小片段,體會創(chuàng)意的妙處,領略描寫的效果。

      片段一:社會生活示例

      太陽底下。我翻開一塊土坯,隨即掀翻了一個世界:一群螞蟻四散奔匿;一只多足蟲,張皇著,邁不開腿;另幾只叫不上名字的蟲子,嫩嫩的,白白的,像幾截草芽,僵臥在陽光下,動彈不得;蛟S,剛才在土坯下,螞蟻們在納涼,多足蟲在打盹,而那幾只草芽般的蟲子,只愿守著它們的嫩與白,與這個世界靜靜相望。xxxxxxxxxxxx。

     、儋p析:寫一件小事,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請賞析場面描寫的妙處。

      明確:將一個小小的土坯當作一個世界,以小見大,體現(xiàn)我對生活的仔細觀察,對生命的無限熱愛。

     、谘a寫:用一句話描寫出我此刻的心情。

      學生交流后展現(xiàn)教師范例:

      我輕輕地,把土坯蓋回到原處。有夢的塵世,多么希望不被打擾。

      ③教師小結(jié):要深入生活,保持一顆童心。

      片段二:家庭生活示例

      爸爸驅(qū)車帶我回老家去,一路上全是柏油路,很平整,走到村口時,爸爸突然一打方向盤,從旁邊一段坑坑洼洼的路繞了過去。我不解地問爸爸:“怎么拐了一下,走這條泥巴路?”“哦,那邊有幾顆石頭。”

      “有石頭怎么啦?”

      “石子被輪胎碾軋后可能會彈起來。”

      “那又怎么啦?總比這泥巴路舒坦啊!”

      “哦,旁邊有幾個下棋的老人!卑职值卣f。

     、儋p析:“我”和爸爸的語言描寫,表現(xiàn)人物什么心理?

      明確:表現(xiàn)爸爸的善解人意,關心他人,以及對孩子的正確引導,這是一位有涵養(yǎng)的人,也是一位注重言傳身教的好父親。

     、跀U寫:請給這個片段適當添加景物描寫,完善對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描寫,使故事情節(jié)一波三折,完整地表現(xiàn)人物形象,表達作者的感情。

      ③教師小結(jié):要多角度思考,呈現(xiàn)一顆善心。

      片段三:學校生活示例

      優(yōu)美的下課鈴敲動了我們期待已久的心,正在聽課的同學們條件反射似的坐不住了。六十雙眼睛可憐巴巴地望著數(shù)學老師,希望能夠得到他的“恩典”,可是,數(shù)學老師還沉浸在自己的數(shù)學思路中,依舊孜孜不倦地講著講著。突然,數(shù)學老師反應過來,轉(zhuǎn)過身信誓旦旦地對我們說:“這是必考題,我敢保證期中考試試卷上有這種題型的題目,大家要不要聽呢?”“要!”全班同學無可奈何且口是心非地應答到。其實老師所講的內(nèi)容,我一句也聽不進去,哎呀,可惡的老師!

     、儋p析:從老師的神態(tài)、動作、心理體會老師的敬業(yè)精神。從學生的角度感知學生真實的煩躁不安,對老師的不滿意等等。

     、诟膶懀簩嫏M線處的消極情緒,運用描寫的表達方式進行改寫,注意保持積極心態(tài),傳遞正能量,使你的結(jié)尾達到一舉多得的效果。簡要闡述改寫理由。

      學生交流后展現(xiàn)教師范例:

      于是數(shù)學老師又開始滔滔不絕,講得眉飛色舞,忘記了時間也忘記了自我。是啊,這是必考題,數(shù)學老師的拖堂理由也這樣富有匠心啊!

      改寫理由:這一句既委婉地批評了老師拖堂的事實,也含蓄地表達了學生的智慧,還有師生間的和諧與理解。

     、劢處熜〗Y(jié):要懂得幽默,表現(xiàn)生活情趣。

      四、精彩定格

      (一)出謀劃策

      讀一位同學的作文,他記敘了一件最常見的什么小事?(明確:送雨傘。)

      雨中送傘

      ①那天,是一個同往常一樣的一個星期五,但那天的天氣卻很差,下著瓢潑大雨,刮著呼呼的風,天空中時不時地傳來轟轟的雷聲。

     、诤屯R粯,向家里打一個電話,但接聽電話的卻不是爸爸,也不是媽媽。一聲顫抖的“喂”震撼了我,電話那邊傳來一個斷斷續(xù)續(xù)的聲音,“是亮亮嗎?”我連忙答道:“嗯,爺爺,沒什么事,再見!”說罷就掛掉了電話。

     、垡粋人坐在向家駛?cè)サ钠嚿,心中想著:“接電話的為什么不是爸爸媽媽,哦,他們今天肯定不在家,但為什么不要爺爺來接我呢,下車的地方到家的那一段路怎么走?淋雨就淋雨!

     、芙K于到了,想到自己將在這昏黑的地方,冒著風雨奔跑,卻又有一些恐懼。不過,隨即在不遠處的屋檐下,看到了一抹鮮紅,一個矮小的身影,撐著一把鮮紅的傘,雖然陳舊但仍然醒目,不時的踱著步,搓著手。

     、菸乙谎郾阏J出了那是爺爺,于是我下車后迅速地繞開了爺爺。準備獨自離開,爺爺卻似乎真的比我想象的敏銳的多。他先開口叫住了我。我故作驚訝地說道:“啊,爺爺,你怎么在這?”爺爺說道:“我來接你啊!我還以為我來遲了呢,在家洗澡換衣服花了不少時間!毖矍暗臓敔敶_實讓我驚訝,穿著整潔的衣服,還穿了一雙皮鞋,或許爺爺知道,我不喜歡他穿著灰仆仆的衣服,和充滿煙味的衣服吧!不過更讓我驚訝的是爺爺瘦了,瘦得只剩下皮包骨,我實在難以想象,他是如何走到這兒來的,說不定一陣風就能將他掀翻。

     、逘敔斢终f道:“亮亮,走回家吧!蔽易叩綘敔攤阆。那柄鮮紅的傘為我撐起了一片新的天空,里面陽光燦爛,充滿著溫馨的氣息,“哈欠”,由于衣服穿得太少,我不禁打起了噴嚏,爺爺見了,連忙說道:“來,孫子,披上我的夾衣,我來給你背書包!睜敔?shù)囊路先匀粴埩糁唤z煙味,但我卻覺得能從中嗅出爺爺?shù)膼。就這樣,爺爺用顫抖的手努力平穩(wěn)的撐著傘。

      ⑦爺爺雖然已離我而去,但雨中的那一抹鮮紅卻是我永遠的記憶,無論何時,那淡淡的煙味都讓我無法忘記,爺爺永遠活在我心里。

      (二)揚長避短

      怎樣使這篇文章更加真實細致呢?請同學們說說其優(yōu)點、缺點、修改建議。

      1.優(yōu)點:記敘事件清晰,表現(xiàn)了爺爺對我的理解與關心。

      2.缺點:事件太常見,描寫不細致,主題少新意。

      3.改進建議:文章的開頭,要給人一見傾心的感覺,即使是舊的材料,也要在語言上達到一目了然的效果,讓人眼前一亮。對一些不真實不合理的地方進行修改、調(diào)整;充分運用細節(jié)描寫,刻畫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表現(xiàn)人物的心理;適當運用景物描寫,烘托人物的心情,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運用鋪墊的手法,使情節(jié)更加真實自然;運用欲揚先抑的手法,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運用對比的手法,使作者的感情更加強烈;運用一語雙關的方法結(jié)尾,寫出走路踏實,也表現(xiàn)心中的踏實,從而含蓄地揭示文章主旨,從送傘的過程中,感受到爺爺愛孫子,孫子也愛爺爺。

      (三)翻陳出新

      全班齊讀升格佳作,體會描寫的作用,以及“人有我新”的寫作特點。

      那一刻,我很踏實

     、贍敔攼鄢闊,那淡淡的煙味,飄得滿屋子都是,那鮮紅的煙火,緊跟著爺爺時明時暗的,讓我很厭煩,所以常常避著他,也希望離爺爺遠一點再遠一點。

     、诳墒乾F(xiàn)在,爺爺真的永遠地離我而去了,我的心中除了無盡的思念與悔恨,唯有那一刻的記憶,永遠留在我的心靈深處,給我一份安慰、一點幸福。

      ③那個星期五,下著瓢潑大雨,刮著呼呼的風,時不時地傳來轟轟的雷聲。和往常一樣,我向家里打電話,讓爸媽來接我,可是打了幾遍,始終沒有人接聽。

      ④一個人坐在向家駛?cè)サ钠嚿希巴饩o鑼密鼓的雨點,心中想著:爸爸媽媽不在家嗎?也許是他們早就到路口等我了。他們該不會讓爺爺來接我吧?下車的地方到家的那一段路怎么走呢?唉,淋雨就淋雨!

     、萁K于到站了,該下車了,想到自己將在這昏黑的地方,冒著風雨奔跑,卻又有一些恐懼,還是先到旁邊的人家躲一會雨吧!正當我準備沖向不遠處的屋檐時,看到了一把醒目的紅雨傘,那佝僂的身影,有點像爺爺,但似乎更瘦,應該不是爺爺,他最近身體不太舒服。

     、蘅蔂敔敱任蚁胂蟮拿翡J得多,他早已看到我了,開口叫住了我。我驚訝地問:“啊,爺爺,您怎么在這?您不是犯了x病,要在家休息的嗎?”爺爺微笑著說:“我來接你啊!我還以為我來遲了呢,爺爺知道你討厭我的煙味,在家洗澡換衣服花了不少時間!毖矍暗臓敔敶_實讓我有點認不出來了,一身整潔的衣服,一雙干凈的雨靴,手里還拿著一把新雨傘,那一剎間,我發(fā)現(xiàn)黑夾衣裹著的爺爺更消瘦了,說不定一陣風就能將他吹倒,我實在難以想象,他是如何走到這兒來的。

      ⑦爺爺在催我了:“亮亮,走,快回家吧!”我接過新傘,踉踉蹌蹌地走向雨中,那柄漂亮的花雨傘為我撐起了一片新的天空。

     、嗄酀舻男÷飞,爺爺一手舉著雨傘,一手擎著香煙,深一腳淺一腳地往前走著,我擔心爺爺走得不穩(wěn),于是收起我的新雨傘,擠進他的傘下,扶著他慢慢地往前走,那煙頭的光亮一閃一閃的。在暗淡的黃昏里,那一朵火紅的煙圈,格外養(yǎng)眼,爺爺?shù)臒熚端坪醪⒉荒敲醋屛矣憛捔,那微弱的光亮、清淡的熏香,讓我感覺很親切。那一刻,我陪爺爺一起走得很踏實,一步一個腳印。

      五、寫作實踐

      以《那一次,我真xxxxxxxxxx》為題,先將題目補充完整,然后寫一篇以記事為主的作文。不少于500字。

      語文高一教案 篇11

      【教材定位】

      《勸學》是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六單元第10課的第一篇課文,這一課的兩篇文章都是我國古代探討學習問題的名篇。學習這兩篇文章時,要通過熟讀課文,找出并推敲文中的名句,并在此基礎之上把握兩篇課文關于學習的主要觀點。《勸學》選自《荀子》,勸,即鼓勵的意思。荀子通過這篇本章表達了自己對于學習的認識和態(tài)度。

      在學習這篇文章時,要注意把握整篇文章的中心論點,分析并概括荀子從哪些角度去探討了學習這件事。同時,注意分析本文的論證特色,學習荀子的論證技巧。

      【素養(yǎng)目標】

      1、掌握文中重點文言實虛詞,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并背誦全文。

      2、了解荀子的生平、成就,及其思想主張,積累文化常識。

      3、了解學習的意義、態(tài)度和方法,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4、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學習并掌握本文的論證手法

      【教學方法】

      點撥法、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時代的快速發(fā)展,人類的多元融合,讓“終身學習”的理念大步跨進了新紀元。從小我們就受到“學習使人進步,知識改變命運”的熏陶,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勸學》,看看荀子對于學習的看法。

      二、知人論世

      1、了解荀子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時人尊稱為“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寫作“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官祭酒,后為楚蘭陵令。韓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學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說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zhì)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書共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

      2、了解《荀子》

      《荀子》是戰(zhàn)國時期荀子和弟子們整理或記錄他人言行的哲學著作。全書一共32篇,其觀點與荀子的一貫主張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幾篇,如《議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學生整理而成的。荀子文章擅長說理,組織嚴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強議論的氣勢,語言富贍警煉,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3、解題

      4、寫作背景

      荀子主張人性本惡,他認為,人的本性是好利惡害,如果任人順性發(fā)展,人與人之間就會互相爭奪,使社會陷入混亂;必須由圣人制定禮義,進行教化,才能使人轉(zhuǎn)而為善,使社會正常安定。所以他認為人性是惡的,而善則是后天人為教育的結(jié)果;善不是性,而是“偽”。他強調(diào)學習、積累,注重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風氣給人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勸學》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

      5、了解荀子的思想主張

      天道自然的思想

      荀子將“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觀化與規(guī)律化,見于他的《天論》一文!傲行请S旋,日月遞炤,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yǎng)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

      在荀子看來,天為自然,沒有理性、意志、善惡好惡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陰陽風雨等潛移默化的機能叫做神,把由此機能所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萬物自身運動的結(jié)果。

      “人之性惡”

      荀子最主要的努力是確認人在道德修養(yǎng)和治理國家中的主體地位。在道德修養(yǎng)方面,作為前提與起點的,是荀子主張的性惡論。荀子從天人相分的立場出發(fā),否定而人性中先驗的道德根據(jù)。在他看來,所謂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所謂“生之所以然者”。其自然表現(xiàn)為“饑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其實質(zhì)就是人天然有的抽象的自然生物本能和心理本能。

      荀子認為人的這種天然的對物質(zhì)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禮儀規(guī)范相沖突的。他認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紛亂理而歸于暴”。所以說人性是“惡”,而不是“善”。

      三、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ㄒ唬╊A習檢查:

      1、給加點字注音:

      木直中繩(zhòng)輮(róu)槁暴(gǎopù)就礪(lì)

      參省(cānxǐng)須臾(yú)跂(qǐ)楫(jí)

      跬步(kuǐ)騏驥(qíjì)駑馬十駕(nú)鍥而舍之(qiè)

      金石可鏤(lòu)螯(áo)蛇鱔(shàn)

     。ǘ┏踝x感悟

      熟讀課文,把握節(jié)奏,疏通文意。

      四、文本研究

      思考1、解讀第一段

      1、解釋下列詞語

     、倬樱河袑W問、有修養(yǎng)的人

     、谝眩和V

      2、概括第一段的內(nèi)容及作用。

      明確提出勸學主張論點——學習不可以停止,總領下文。

      思考2、解讀第二段

      1、解釋下列詞語

     、偃≈谒{,而青于藍:第一個“于”,從;第二個“于”,比。

     、谥欣K:合乎,木匠用的墨線

      ③輮:同“煣”,用火烤木材使之彎曲

     、芷淝幸(guī):彎曲的弧度

      ⑤雖:即使

      ⑥有:同“又”

     、唛卤簳窀

     、嗖粡屯φ撸褐

      ⑨輮使之然也:這樣

     、饨穑褐附饘僦频牡陡

      就礪則利:接近,靠近;磨刀石

      君子博學:廣泛地學習

      而日參省乎己:檢驗;省察;相當于“于”。

      9知明:同“智”,見識

      2、研讀第2段,找出三層比喻的本義和比喻義。

      明確第一層:青、冰比喻。本義:事物經(jīng)過變化,可以提高。比喻義:人性經(jīng)過學習是可以提高的。

      第二層:木直為輪。本義:事物經(jīng)過改造,可以改變。比喻義:人性經(jīng)過學習是可以改變的。

      第三層:木、金比喻。本義:事物經(jīng)過檢驗,可以完善。比喻義:君子經(jīng)過學習,可以智慧明達,行無過失。

      思考3、解讀第三段

      1、解釋下列詞語

     、仝枺乎谄鹉_后跟

     、诩玻簞偶

      ③彰:清楚

     、芗伲航柚,利用

     、堇悖荷朴诒甲

     、拗拢旱竭_

     、咚河米鲃釉~,游水

     、嘟^:橫渡

     、嵘和靶浴,資質(zhì)、稟賦

     、馕铮和馕,指各種客觀條件

      2、研讀第3段,思考它論證了什么問題,又是如何論證的。

      明確第3段論證的是學習對于君子成長所起的作用,采用了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分三層展開論述:

     、訇U述學習的重要作用,有時學習比思考更重要;

     、谟盟膫比喻,從見、聞、行路、渡河等方面闡明了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條件而起到的重要作用,從而說明人借助學習,能彌補自己的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

      ③得出“君子善假于物”的結(jié)論。

      思考4、解讀第四段

      1、解釋下列詞語

     、亠L雨興焉:兼詞,相當于“于此”

     、谏衩鳎悍欠驳闹腔

     、圩缘茫韩@得

      ④跬步:跨出一腳;跨兩腳。

     、轃o以:沒有用來……的

     、奘{:一天的行程

     、吖υ诓簧幔荷釛

      ⑧鍥:刻

     、徵U:雕刻

     、恻S泉:地下的泉水

      用心:因為心思

      跪而二螯:腿;蟹鉗

      寄托:藏身

      用心躁:浮躁,不專心

      知識拓展:

      而

     。1)連詞:并列關系。例句:知明而行無過矣。

      (2)連詞:修飾關系。例句:吾嘗終日而思矣。

     。3)連詞:轉(zhuǎn)折關系。例句: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連詞:順接關系。例句: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2、細讀第4段,完成下面的表格。

      形象化的表述說理的方法闡明的道理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

      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蚓無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明確

      形象化的表述說理的方法闡明的道理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比喻論證(正面)學習重在積累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比喻論證(反面)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比喻、對比論證學習貴在堅持

      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蚓無爪牙之利……用心一也比喻、對比論證學習成在專心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思考5、概括梳理整篇文章

      明確第1段:開門見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揭示了題旨。

      第2段,闡明學習的重要意義。

      第3段:闡明學習的重要作用。

      第4段,闡明學習應持的方法和態(tài)度。

      思考6、對比閱讀

      閱讀下面兩段文字,完成各題。

      勸學

      秦觀

     、儆枭贂r讀書,一見輒能誦。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負此自放喜從滑稽飲酒者游旬朔之間把卷無幾日。故雖有強記之力,而常廢于不勤。

     、诒葦(shù)年來,頗發(fā)憤自懲艾,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每閱一事,必尋繹數(shù)終,掩卷茫然,輒復不省。故雖有勤勞之苦,而常廢于善忘。

     、坂捣!敗吾業(yè)者,常此二物也。比讀《齊史》,見孫搴答邢(邵)詞曰:“我精騎三千,足抵君羸卒數(shù)萬!毙纳破湔f,因取“經(jīng)”“傳”“子”“史”之可為文用者,得若干條,勒為若干卷,題曰《精騎集》云。

     、茑!少而不勤,無知之何矣。長而善忘,庶幾以此補之。

      (節(jié)選自《精騎集序》)

      勸學

      《荀子》

     、倬釉唬簩W不可以已。

     、谇,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畚釃L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芊e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ニ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問題】秦觀《勸學》中讀書的故事可否論證荀子“學不可以已”的觀點?請作出判斷并闡明你的理由。

      明確秦觀敘述了年少時憑記性好貪圖玩樂,年長因善忘而毀壞學業(yè)的故事,可以從反面論證讀書時學時輟導致的后果,適合用來論證積累對成就學問重要性的觀點。

      五、技巧點撥—探究說理方法

      【任務引導】“譬稱以喻之,分別以明之”是荀子主張的“談說之本”。本文鮮明地體現(xiàn)了這一說理特色——善用比喻。除了比喻論證,本文還綜合運用了其他的論證方法,做到了條理清晰,論證充分,入木三分。

      【任務活動】試分析概本文在說理上的特點

      明確①大量運用比喻闡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點。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體,深入淺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達效果。第二段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重要意義;第三段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個比喻,說明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這些比喻有的用同類事物相襯托,如:“登高而招”與“順風而呼”,“假輿馬”與“假舟楫”,“積土成山”與“積水成淵”;有的用相反情況相對比,如“騏驥一躍”與“駑馬—卜駕”,“朽木不折”與“金石可鏤”等。比喻說理明白透徹,深入具體,使人信服。

     、谡撟C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后分段論證。每段說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后歸結(jié)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于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后反,有時先反后正。靈活而有變化,使論辯生動有力。

     、鄱嘤脤ε,夾用排比。排比句使文章氣勢充沛,說理流暢。本文中排比句與大量對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齊對仗、節(jié)奏和諧,又參差錯落、變化流暢,反映了茍文議論透辟、筆勢雄健的特點

      六、明晰主旨

      《勸學》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從不同的角度和側(cè)面來闡述“學不可以已”的道理,表達了對學習的作用、意義,以及方法態(tài)度的獨到見解,對后世具有啟發(fā)意義。

      七、拓展閱讀

      在先秦美學中,荀子美學不但和老莊美學很為不同,而且和孔孟美學也不同。與孔孟老莊美學相比,荀子美學有它的優(yōu)越之處,但也有它的弱點。

      荀子美學的最大優(yōu)越之處,在于它不像孔孟老莊那樣諱言人的功利欲望的滿足,它直截了當?shù)匦Q美的要求是人的各種欲望當中的一種,把人的審美要求放到了完全現(xiàn)實感性的自然生命基礎之上。雖然荀子不認為自然欲望的滿足就是美,但荀子所說的美決不排斥在符合禮義的前提之下的各種欲望的滿足。如荀子所講的訴之于耳目的種種美,就同統(tǒng)治階級的“養(yǎng)目”、“養(yǎng)耳”、“養(yǎng)口”、“養(yǎng)體”等等的生活享受分不開。此外,荀子所說的美同后期奴隸主企圖“富有天下”的種種積極的努力和實際活動不可分地聯(lián)系在一起。一部《荀子》用大量的篇幅具體地講了富國強兵之道,講了統(tǒng)治者如何才能“富有天下”的種種辦法和措施,無異于為后期奴隸主提供了一個富國強兵、王天下的百科指南。而荀子所說的美,離不開這些富國強兵、王天下的實際活動。

      在中國美學史上,荀子第一次強調(diào)了美同人的努力,同人征服外部世界的活動的密切關系;強調(diào)了美的產(chǎn)生和占有與人的活動分不開。如果說孔孟所說的美主要是個體人格在道德上的完善狀態(tài),老莊所說的美主要是超功利的精神自由境界,兩者都基本上是內(nèi)向的而非外向的,那么荀子卻可以說是把美的追求引向了外部世界。雖然荀子也照樣在講個體人格在道德上的完善,并且也同樣以此為美,但這并非荀子美學的主要特征。而且荀子講人格修養(yǎng)處處重視實際的磨練,重視“行”、重視“積”,同孟子所倡導的“養(yǎng)吾浩然之氣”是大異其趣的。對荀子來說,美主要存在于建功立業(yè)、富貴尊榮的外向的活動中,而不是存在于個體人格內(nèi)存精神的崇高之中。即便是儒家強調(diào)的“樂”,在荀子這里,也主要不是同個體人格的完善相聯(lián)系,而更著重于它的廣泛的“移風易俗”的社會功能。完全可以說,荀子把美空前地世俗化了。連荀子所寫的《成相》和《賦》也都顯示了這種特點。這應該說是荀子美學的又一貢獻。因為美本來不應脫離人在外部世界的多樣的活動,不應脫離人同外部世界多方面的關系,不應脫離世俗的各種各樣的生活。

      但是,正是在荀子美學表現(xiàn)其優(yōu)越性的地方,又恰好存在著荀子美學不及孔孟老莊美學的特點。這弱點在于荀子美學忽視了美同個體人格精神的自由的關系,忽視了美的超功利的特征。在孔孟那里,個體人格的道德的完善,人的不可屈服的尊嚴,完全壓倒了功利欲望的滿足;在老莊那里,對精神的自由的追求更是把功利欲望的追求和得失的考慮看作是人的精神枷鎖,而必須加以拋棄。雖然孔孟諱言利,老莊主張超功利,都有消極作用,但由于具有肯定個體人格精神不為功利壓倒的崇高價值這一方面,便剛好開啟了通向?qū)徝赖拇箝T。荀子則不然,他考慮的全部問題是如何把“欲”同“禮”統(tǒng)一起來,使欲望的滿足不違背“禮”。所以,荀子所追求的美的境界同孔孟老莊相對要低一些,他對審美和藝術的特征的把握也比孔孟老莊要差一些。

     。ü(jié)選自李澤厚《荀子美學與孔孟老莊美學的比較》)

      【問題】相比于孔孟老莊美學,概括荀子美學的優(yōu)越之處。

      明確(1)它把人的審美要求放到了完全現(xiàn)實感性的自然生命基礎之上。

     。2)把美的追求引向了外部世界,強調(diào)了美同人的努力,同人征服外部世界的活動的密切關系;強調(diào)了美的產(chǎn)生和占有與人的活動分不開。

      八、荀子名言積累

      1、以善先人者,謂之教。

      2、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3、以治氣養(yǎng)生,則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則配堯舜。

      4、思索以通之。

      5、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輕師而賤傅。

      6、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過不肯悔,讒夫多進。

      7、積土而為山,乘之而后高,積水而為海,積之而后深。故圣者眾之所積也。

      8、良農(nóng)不為水旱不耕。

      9、尊嚴而憚,可以為師。

      九、隨堂鞏固

      1、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勸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點出君子要通過廣泛學習來提升自己。

     。2)《勸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表明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學習收獲大的道理。

      (3)《勸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表明君子并非天資過人,只是他們善于利用外部條件來彌補自身的不足。

     。4)儒、道兩家都曾用行路來形象地論述積累的重要性!独献印分姓f:“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勸學》中則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勸學》以蚯蚓為例,論證了為學必須鍥而不舍,堅持不懈;同篇中與之相反的例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確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2)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3)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4)(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翻譯句子

     、偾,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诰硬⿲W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鄯e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④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明確①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jié)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

      ②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聰明機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

     、鄯e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品德,自然會心智澄明,圣人的精神境界也就在這里具備了。

     、茯球緵]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

      十、作業(yè)

      完成同步習題。

      語文高一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qū)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痹谥袊,自古以來就有從師的風尚,但是唐朝時候,人們卻以從師為恥。

      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

      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表n愈倡言師道,觸犯流俗、勇氣可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著名的文章《師說》。

      二、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jié)合”的觀點。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yōu)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zhì)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解題

      “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罢f”與“論”相比要隨便些。

      像《捕蛇者說》《馬說》都屬“說”一類文體!罢f”,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稁熣f》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四、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學生自讀課文,查字詞典疏通文字,并根據(jù)注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義。教師巡回指導。

      (2)請學生統(tǒng)計本課的生難字詞,并注音解釋,可將有關的內(nèi)容整理在筆記本上,教師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將自己整理的內(nèi)容寫出,然后全班同學一起訂正、補充。

      2.具體研習,突出重點難點。

     。1)請學生自由翻譯課文,要放聲翻譯,提倡討論。

     。2)學生相互討論,將自己的疑難問題提出,以求教于周圍同學,最后全班統(tǒng)一討論

      請同學向全班學生和老師詢疑問難,教師或引導學生回答,或親自回答。

      (3)學生朗讀課文。

     。4)教師范讀課文。

     。ㄕf明:本課主要任務是在理解寫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礎之上把握文意,以學生自學為主,培養(yǎng)其獨立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誦讀也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通過誦讀可以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風格。)

      五、布置作業(yè)

      完成課后練習第一題。

      語文高一教案 篇13

      【教學目的】

      1.欣賞文章中富有趣味性的寫人記事(重在細節(jié))的特點。

      2.品味本文平實而有韻味的語言風格。

      【教學重難點】

      1.欣賞文章中富有趣味性的寫人記事。

      2.品味平實而有韻味的語言。

      【教學方法】文本研習、自讀探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文

      金岳霖是著名的國學大師,作者對老師充滿敬愛的感情,本文即是這種感情真誠流露的見證。但是作者寫作本文,采取了一種輕松活潑、幽默滑稽的筆法,讓世人看到一個極其富于個性的活生生的金岳霖。

     。ò鍟念}) 出示資料金岳霖介紹。

      金岳霖(1895—1984),中國現(xiàn)代哲學家、邏輯學家。字龍蓀,湖南長沙人。1926年在北京清華大學任教授,創(chuàng)辦清華大學哲學系。1954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1979年被選為中國邏輯學會會長。1953年加人中國民主同盟,曾任中央委員、中央常委。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54年后歷任全國政協(xié)第二、四、五、六屆委員,還曾被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金岳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學和學術研究上。發(fā)表了幾十篇哲學和邏輯論文,出版了《邏輯》《論道》《知識論》3部專著。在哲學本體論方面,他提出了“道”“式”“能”三個基本哲學范疇,認為個別事物都具有許多殊相,而殊相表現(xiàn)共相。個別事物還具有一種不是殊相和共相的因素,這就是能。那些可以有能但不必有能的“樣式”就是可能。由所有可能構(gòu)成的析取就是式。他認為。能出入于式中的可能是事物的變動生滅乃至整個現(xiàn)實世界的過程和規(guī)律,也就是道。在認識論方面,金岳霖肯定有獨立于認識主體的本然世界。金岳霖是把西方現(xiàn)代邏輯介紹到中國的主要人物。他推動了中國對現(xiàn)代邏輯的研究,并培養(yǎng)了許多邏輯學者。

      今天我們學習生活中的感性的金岳霖先生,不再崇高不再離我們那么遙遠。

      二、附:作者介紹:

      汪曾祺(192O~1997) 現(xiàn)、當代作家。江蘇高郵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聯(lián)合大學中文系,深受教寫作課的沈從文的影響。1940年開始發(fā)表小說。

      1943年大學畢業(yè)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學國文教員和歷史博物館職員。1946年起在《文學雜志》、《文藝復興》和《文藝春秋》上發(fā)表《戴車匠》、《復仇》、《綠貓》、《雞鴨名家》等短篇小說,引起文壇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聯(lián)、中國民間文學研究會工作,編輯《北京文藝》和《民間文學》等刊物。1962年調(diào)北京京劇團(后改北京京劇院)任編劇。著有小說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說選》、《晚飯花集》、《寂寞與溫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橋集》、《塔上隨筆》,文學評論集《晚翠文談》,以及《汪曾祺自選集》等。另有一些京劇劇本。短篇《受戒》和《大淖記事》是他的獲獎小說。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介紹到國外。他以散文筆調(diào)寫小說,寫出了家鄉(xiāng)五行八作的見聞和風物人情、習俗民風,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顯現(xiàn)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

      三、在學課文之前,先掃清字詞障礙(略

      四、文本研習:

      1、這是一篇回憶性散文,第一段總領全文,其中有個句子是全文的核心句,這核心句中有個詞是全文的文眼,請讀第一段找出來?

      明確: “西南聯(lián)大有很多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文眼是:有趣。

      2、金岳霖先生是如何有趣的呢?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出體現(xiàn)先生有趣之處!

      明確:

      a.樣子有點怪——讓人莞爾

      b.提問方式別出心裁——今天穿紅毛衣的女同學回答問題

      c.幽默的答問——以希奇古怪的'問題回答希奇古怪的提問

      d.枯燥的學問——他覺得好玩

      e.對話式教學——像蘇格拉底一樣,興之所至、自由隨意

      f.講座時停下來捉跳蚤把玩——不拘小節(jié)大有六朝名士捫虱而談的餓遺風。

      g.他和云南斗雞同桌用餐和教授的孩子比試水果的大小——孩子氣十足,充滿了赤子之心、童心未泯。

      小結(jié):這個學術上聰明過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確是個讓人發(fā)笑,率真可愛,不拘小節(jié),自由隨意,孩子氣十足充滿了赤子之心的有趣的金先生正是因為特別的率真。

      3、“有趣”是金先生的主要特色,在其身上,還有重情的一面,試作分析。

      五明確:

     。1)給逝去的人林徽因過生日——重于情深于情。其情也特別的深特別的純粹特別的真摯特別的偉大。第十段中說金先生是個單身漢,這緣于他對林徽因的真摯深沉的感情!

      林徽因是個建筑學家,曾參與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她還是個詩人、中國現(xiàn)代作家,風華絕代、聰明過人,她嫁給梁思成后,金先生為她終身未娶,將愛情轉(zhuǎn)化為友情,與梁林夫婦結(jié)為友誼深厚的朋友,和他們一家始終比鄰而居,給他們照顧孩子。在林徽因死后還給她過生日,可見金先生重于情深于情!妒勒f新語》上說:“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如果這個我輩能囊括一些人的話,金先生算一個吧,我們也就算最下不及情的那一類吧。

     。2)金先生重情不僅是對林徽因?qū)ζ渌艘彩侨绱。文中還有一個細節(jié)體現(xiàn)了金岳霖先生重情,是那個地方?

      明確:在第五段中林國達溺水而亡后,一向有趣的金岳霖先生在嘆惋林國達死了很不幸之余,竟然一節(jié)課都沒有笑容。

      這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在講座時停下來,當著學生的面捉跳蚤把玩,也是一個在林徽因死后還給她過生日的人,讓我們用什么話來評介他呢!也許我們無從說起,那么還是用汪曾祺的文字來概括吧!請同學們找出文中可以用來概括金先生特點的那句話?

      明確:誰又能想到坐在平板三輪車上東張西望的老人是這樣一位一肚子學問,為人天真熱愛生活的大哲學家。

      就讓我們借這來看作對金岳霖先生一生的特點的概括吧。

      一肚子學問”前文沒有說明,在第十三段中作了說明,請同學們齊讀第十三段!

      4、通過以上有關金岳霖先生行事的描寫,表現(xiàn)了人物怎樣的性格特點?

      明確:金岳霖具有特殊的性格、特殊的外貌、特殊的言行,他的性格較為復雜,在學術上聰明過人,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諳世故,頭腦單純;他待人真誠、坦蕩,但學生覺得他很可笑。他一心只想學問之事,以致對社會人事的感受理解與眾不同,于是從內(nèi)心到外表都特立獨行,沒有想到要從眾從俗,也正是這種孤獨精神和單純心理,才使他靜心做學問,成就了他的學問品格。

      六、這種沖淡雋永同時還體現(xiàn)在字里行間,使本文的語言呈現(xiàn)什么特色?

      明確:本文語言平實而有韻味,像朱自清的《背影》一樣自然而然少做作,文字簡練,不事夸張,只求辭達而已,但卻能很好地表現(xiàn)人物的本來面目,表達作者的寫作意圖。

      讀讀課文第九——十一段體會一下。

      也許老作家行文至此,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具有感染力的簡潔而暢達的文風已凝聚在字里行間,使全文恬淡而有韻味克制而有神采。

      七、 作業(yè)

      同學們上學多年,一定遇見過許多老師同學,他們一定有許多有趣的、有特點的、讓人發(fā)笑的言行舉止。當堂講講。

      語文高一教案 篇14

      【學習目標】

      1.了解“攝影散文”這一新興的文體。

      2.找出找出至少兩處文中最能表明作者對人生看法的句子,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能說出“人生是一場苦旅”的深刻內(nèi)涵。

      3.了解反彈琵琶的寫作特色。

      【評價方案】

      1、檢查學生是否將閱讀體會寫在“對話欄”;

      2、能說出反彈琵琶的手法的作用。

      【課前準備】

      1、了解曹文軒;

      2、閱讀文章,思考本文有哪幾個主要觀點?

      3、在對話欄中寫出自己的閱讀體會。

      【課堂學習】

      一、導入:

      要求學生仔細看課本上的圖片,從中看到了什么?學生各抒己見。曹文軒作家也看到了很多,想到了很多,寫下了攝影散文《前方》。攝影散文是一種新興的文體,顧名思義,它是由攝影和文字構(gòu)成的。它兼具了兩種表達手段的審美特點,即攝影的視覺性、對瞬間畫面逼真的再現(xiàn)能力和散文體運用語言來表達對象時的自由,散文可以不受影像的限制,展開聯(lián)想。所以,成功的攝影散文不應該被攝影作品束縛,不應該成為呆板的毫無生氣的文字解說,而應該有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創(chuàng)造和生發(fā),這樣才能使兩者相互影響,互相補充,成為一個有機的藝術整體。曹文軒先生在觀賞了一組以“遠行”為主題的攝影作品后,由作品《前方》引發(fā)了對人生的思考而寫了此文。

      二、作者簡介:

      曹文軒,1954年1月生于江蘇鹽城。中國作家協(xié)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北京大學教授、現(xiàn)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主要文學作品集有《憂郁的田園》、《紅葫蘆》、《薔薇谷》、《追隨永恒》、《三角地》等。長篇小說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紅瓦》、《根鳥》、《細米》等。《草房子》、《紅瓦》、《根鳥》以及一些短篇小說分別被譯成英、法、日、韓等文字。獲省部級學術獎、文學獎30余種。其中有國際安徒生提名獎、中國安徒生獎、國家圖書獎、中國圖書獎、宋慶齡文學獎金獎、中國作協(xié)兒童文學獎、冰心文學大獎、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獎、中國電影華表獎、德黑蘭國際電影節(jié)“金蝴蝶”獎、北京市文學藝術獎等獎項。日本先后推出了《草房子》的日文版和電影。繼20xx年《紅瓦》入選韓國中央日報網(wǎng)站“10本好書”之后,《紅瓦》的第九章又被韓國“語文教師協(xié)會”編入“全國高中通用教材”。曹文軒反對文學過多的貼近生活,力圖表現(xiàn)生活純凈的美。他創(chuàng)作的傾向就是對人類精神家園的構(gòu)建。那么,在這篇文章中有沒有對人類精神家園的.探詢呢?

      三、文本研讀

      環(huán)節(jié)一、了解文章的本體布局

      文章從畫面切入,但對畫面本身并未作細致具體的描摹,而是直接展開聯(lián)想,寫感想,寫感觸,最后又回到畫面上來。即:畫面——聯(lián)想——畫面。

      環(huán)節(jié)二、呈現(xiàn)研討文本需要解決的幾個重要問題,然后由學生自行選擇探討補充解決,并闡述自己的感受。

      1、找出文中最能表明作者對人生看法的幾句話,并找出作者作此看法的依據(jù),也可增加自己的依據(jù)或闡述自己的看法。

      明確:

     、僦饕^點:“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愿望!薄叭松鷮嵸|(zhì)上是一場苦旅。”“人的悲劇性實質(zhì)……”,其中“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愿望”是核心觀點。

      ②關于“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愿望”的原因:出于古老的天性,外面世界的誘惑,出自無奈,理想的誘惑。

     、圩髡哒J為“人生實質(zhì)上是一場苦旅”的原因:肉體的痛苦和精神的返鄉(xiāng)之旅。

      此看法可追加一問題:“人生實質(zhì)上是一場苦旅”中的“實質(zhì)”能否去掉?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確:不能。路上并非都是苦旅,但從本質(zhì)上講他們同樣是想達到目的地而不能達到,想實現(xiàn)理想而不能實現(xiàn)自己所有的理想,實質(zhì)上還是一場苦旅。

      2、作者認為“人的悲劇性實質(zhì)”有哪些具體內(nèi)容。

      語文高一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根據(jù)文體特點和語言特色進行誦讀。

      2.在反復誦讀中體會燭之武對國家強烈的責任意識。

      3.在把握詞義、句義的基礎上,體會燭之武的游說藝術。

      4.從字音、停頓、語氣語調(diào)、表情達意等方面總結(jié)文言文誦讀方法并在誦讀中體驗。

      教學預設

      一、引入

      ppt:春秋無義戰(zhàn)”

      1.師講述:春秋時期諸侯國為了獲得自己最大的利益,以強凌弱、攻伐攻伐兼并。這是一個戰(zhàn)爭頻繁的動亂年代。有一本書比較具體生動地記述了當時諸侯國之間的政治軍事斗爭,這就是《左傳》。(板書)

      2.生讀注釋,解釋“傳”的含義。

      二、誦讀

      1.大家都感覺文言文學習很困難,今天老師給大家一把解決這個問題的鑰匙,那就是:誦讀法。

      ppt:“先之以高聲朗誦,以昌其氣;繼之以密詠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進,使古人之聲調(diào)拂拂然若與我喉舌相習!薄鴩都矣枴

      2.師引起開頭段,開頭主要是交代背景,敘述語句的朗讀中速,語調(diào)平緩,若一位老者在向你娓娓的敘述那段歷史。

      生齊讀:(教師點評,從字音、句讀、情感上引導)。

      3.檢查文言詞語落實

      ppt 1.詞類活用:晉軍函陵、越國以鄙遠、共其乏困、既東封鄭、闕秦以利晉

      2.古今詞義不同:東道主、行李、夫人

      3.特殊句式:夫晉,何厭之有?

      重點引導:“封”甲骨文封字,像用手培土植樹的樣子,其本義為培土植樹,又有聚土成墳的意思,引申為堆、冢之義。古人封土植樹的目的是為了劃分田界和疆域,所以封字還有疆界、界域之義。古代帝王把土地或爵位賜給臣子就叫做封,而諸侯或大夫所分得的土地就稱為封地、封邑。

      4.體味語氣

     。ǎ保┍容^閱讀:刪去 “虛詞”

     。ǎ玻┥磸妥杂勺x,特別要讀出“虛詞”的味道。

      (3)大家試著揣摩一下這三個說話時的語氣,結(jié)合句意,從這些虛詞中讀出了怎樣的情感與人物形象?(選擇幾個有體會的詞說說)

      參考交流:

      佚之狐:“矣”(心情沉重)“必”( 堅定、胸有成竹)

      鄭伯:“也”( 心平氣和、引咎自責、情真意切)“然”“焉”(語意轉(zhuǎn)折,以情感人)

      燭之武:“猶”“矣”“也”(壯志未酬的傷感、無奈、委屈、牢騷)

     。ǎ矗┰趯W生表達基礎上,教師可作點撥。

     。ǎ担┓纸巧x。

      三、品讀

      1.秦晉圍鄭,鄭國的形勢怎樣?(文本依據(jù))

      明確:危在旦夕,國運懸于一線。依據(jù):

      “圍鄭”“晉軍函陵,秦軍氾南”“夜縋而出”(解釋“縋”義)——進一步說明了鄭國形勢之嚴重。秦、晉已完全包圍了鄭國,連城門也打不開了。從側(cè)面襯托燭之武這一形象,突出他的勇敢。

      2.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難之際的燭之武,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卻使秦晉盟散約毀。那么,請問:那么燭之武是怎樣勸退了秦軍的.呢?

      ppT 燭之武()退秦師,在()加上一個詞或短語。

      勇退、智退……(板書)

      3.活動:清代散文家魏禧少好《左傳》,他贊嘆“如此辭令,真無一字不妙,無一著不老靠圓密(穩(wěn)妥可靠,完備周密)”。請你結(jié)合具體詞句加以印證。

      4.示范品讀: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先由學生表達,教師適時補充。

      ppT批注:(1)站在秦的立場上,替秦的利害著想,自然會引起秦伯的好感,“既”點出鄭國自知會滅亡,顯現(xiàn)弱勢,使之解除戒意,從而為進一步打動秦伯提供了可能。(2)前面的敘述都是先說普,后說秦,而這里,說成“秦晉圍鄭”, 讓秦伯充當鄭國命運主宰者的角色,含有對秦伯的恭維之意。(3)“執(zhí)事”運用敬辭。(4) “若”一詞言外之意是:“亡鄭”于你并無益處。這是以退為進

      板書:以退為進措辭委婉

      5.布置學生自主學習任務,老師到學生中間去,隨時解答學生問題。

      6.交流:

     。1)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批注(1)“厚薄”對比,言亡鄭有害于秦,這不能不讓秦伯動心,秦國當然不會幫助晉國成就霸業(yè)而使自己的國力相對削弱。秦與晉的盟約關系動搖。(2)攻鄭與友鄭的利弊對舉,是以利益引誘秦伯了。(3)為秦穆公描繪了一幅美好的圖景:秦國的使者出入往來于鄭國,鄭國熱情款待,禮節(jié)周到,秦國可以把鄭國當作東方一個可靠的盟友,讓秦有利可圖,得到實惠,這有什么不好呢?(4)君知其難也”,替秦伯作了仔細的盤算,用語熨帖,令人心服。

      板書:利弊對舉 利益引誘

     。2)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批注:(1)進一步引史為鑒,說明晉國曾對秦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自然會使穆公頓生“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的感慨。(2)“且”:況且,遞進關系,層層遞進,“而”:表承接,強調(diào)時間之快,揭示晉的虛偽面目(也可以理解為“轉(zhuǎn)折”)。(3)“夫”,發(fā)語詞,“那”的意思,表達對晉貪得無厭的反感。(4)“既……又……”“肆”強調(diào)了晉的貪得無厭,唯:句首語氣詞,表示希望,誠懇地提請秦伯定奪。

      板書:引史為鑒 層層遞進 揭示虛偽

      小結(jié):剛才同學們都對文本做了自己的解讀,初步感悟了說辭的魅力。燭之武精妙的說辭和周密的言語策略語驚四座、言震天下,真可謂“一言之辯勝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蔽覀儊砜纯垂湃说脑u點。清金圣嘆說:“妙在其辭愈委婉,其說愈曉暢!鼻辶衷沏懺u論說:“燭之武為國起見,說秦之詞,句句悚動,有回天之力,其中無限層折,猶短兵接戰(zhàn),不慮秦伯不落其彀(gòu)中也!

      當然,無論說辭多么精妙,無論言語策略多么周密,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實情至理的基礎上,惟有如此,才能使說辭具有更強的說服力,這一點,《燭之武退秦師》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典范。(板書:至情至理)

      7.朗讀指導,生齊讀。

      四、結(jié)語

      著名的中語特級教師韓軍說過:沒有文言,我們找不到回家的路。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我們了解不了,更談不上繼承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并把它發(fā)揚光大。他強調(diào)中學生一定要多學一些文言文。對此我深信不疑。作為一名中國人,最主要的不是因為我們具有中國籍,更重要的是我們肩負著中國的文化傳承的使命,這包括繼承我們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文化,開拓我們嶄新的未來文化。

      教學反思

      在當前的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文言文教學如燙手的山芋,摸涅不得。因為在文言文中承載著比較多的內(nèi)容,有語言文字,也有人文的,要想在一堂課內(nèi)很好的完成這些任務比較困難,而且有兩個問題必須引起重視:一是教師習慣于越“文”講“言”,強調(diào)各種古漢語語法規(guī)律,以為總結(jié)種種規(guī)律便能多快好省的學好文言文,忽視了對教學內(nèi)容的審美觀照;二是學生誦讀感悟文本的時間被教師疏解文言字詞句所擠占了。由于課堂教學“文”與“言”不能兼顧,以致教學效果嚴重削弱,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極為不利。

      有鑒于上述情況,如何實施文言文教學呢?我認為文言文教學既要教“言”,也要教“文”,言文兼顧。首先要注重文言文語言教學,著力于必要的文字梳解、語言品味,走出了“重文輕言”的誤區(qū);其次要促進學生積淀民族優(yōu)秀文化,要探究語言文字中的文化信息,挖掘教材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并實現(xiàn)教學實施中的文化傳遞,走出“有言無文”的誤區(qū);最后要重視反復誦讀,模仿練讀,想象品讀,實現(xiàn) “文”“言”融合”。我認為張必錕先生提出的“一個轉(zhuǎn)變”和“一個轉(zhuǎn)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個轉(zhuǎn)變”是課堂教學要從教師講解為主轉(zhuǎn)變?yōu)橐詫W生練習誦讀為主;“一個轉(zhuǎn)移”是把立足點從講翻譯、談語法轉(zhuǎn)移到指導學生誦讀上來。通過誦讀以“文”引言,以言帶文,實現(xiàn)“文”“言”兩個要素的交融合一。海仙師姐評價我的上課風格是“男人天生的大氣和女人自然地細膩”,這或許就是我在文言文教學中所要追求的。

      當課堂進入品味燭之武最精彩的勸辭環(huán)節(jié)時,教室里的空氣凝滯了。在試講的幾節(jié)課中都在這時出現(xiàn)問題。這是為什么呢?我曾經(jīng)有過很多改變的策略:小組合作交流、標注關鍵詞,教師引導示范批注但這些做法基本是徒勞。華為師兄的一席話讓我驚醒:“教什么呢?指導意見說得很清楚,在朗讀中品味勸辭的魅力,因聲求氣是這一課要教的重點。品味不是本課的教學內(nèi)容”是呀,我居然沒有明白編者把這篇文章放在此處的意圖,連教的內(nèi)容都有問題,還談什么課堂效率呢?“因聲求氣”“以讀帶言”,朗讀才是實現(xiàn)文言交融的最佳途徑,如此精彩的勸辭脫離了朗讀,理性的品析顯得多么的枯燥乏味呀!

      師傅以他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指出文言文的處理要做到“文與言的相融相生,文與言的并舉”可以用“以文率言”“以言悟文”“因氣求聲”“以讀帶文”四種有效的方式。對于師傅的教誨我們要“牢記在腦海里,融化在血液里,落實在行動中”。

      語文高一教案 篇16

      一、教材分析

      《過秦論》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節(jié)選自賈誼的《新書》,原著分為上、中、下三篇,這里選的是上篇。作者通過對秦王朝興起、強盛、衰亡過程的敘述,議論了秦王朝成敗的緣由,以借古諷今。

      通過單元提示,我們知道,《史記》和《漢書》等紀傳體史書的出現(xiàn),標志著我國歷史散文取得了空前偉大的成就。要通過本單元的學習進一步引導學生欣賞古典文學作品,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其中《過秦論》是本單元的重點課文,學習時,要把握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著重了解賈誼對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讀和背誦過程中,注意掌握有關的文言文詞語和文言句式。

      二、分析學生

      我們的學生現(xiàn)在還延續(xù)初中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只滿足于盲目背誦,只顧掃清課本中的文字障礙,無法把課內(nèi)學到的知識轉(zhuǎn)化為能力,學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試前只是盲目機械地做題,考試時全憑主觀猜測,越是這樣越是缺乏興趣。針對這一現(xiàn)狀,本課教學將著眼于文學與歷史相融合,借文釋史,借史釋文,把語文與歷史學科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從歷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語文課本中所涉及的作品為基礎,來說說如何幫助學生實現(xiàn)文史互動,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三、教學目標

      1、歸納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結(jié)構(gòu)層次,探究文中“敘”與“論”的關系,體會本課敘事時極力鋪張渲染,議論時使用對比論證的寫作特點,學習事實論證、對比論證等論證方法。

      3、分析本文的.語言特點:多重排比、夸張、對偶、對比、同義疊句的運用,使文章顯得氣勢非凡,而又耐人尋味。

      4、了解賈誼對秦王朝迅速滅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諷今、實施仁政的意義。

      設計依據(jù):高一階段,學生文言知識體系尚待完善,對古代歷史散文接觸不多。因此,教學中要進一步增加文言知識積累,并通過朗讀指導,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欣賞古代歷史散文的能力,養(yǎng)成思辨的習慣。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為:

      1、識辨課文中通假字,活用詞,古今異義詞,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及多義詞,積累文言詞句知識。

      2、理解文章結(jié)構(gòu)層次及寫作意圖,賞析本文的語言特點。

      本課的教學難點為:

      注意對“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中心論點的正確理解。

      設計依據(jù):從學生文言知識薄弱的現(xiàn)狀出發(fā),與高考中文言知識比重比較大相結(jié)合,主要為學生閱讀其它的文言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教學方法

      1、提問討論法

      2、講練結(jié)合法

      3、范讀背誦法

      六、教學程序

      第二課時的要點是:解讀3、4兩段的文意,詳細深入理解文章結(jié)構(gòu)層次,在此基礎上掌握秦由盛而衰的原因,為準確理解本文主旨———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作準備。

      設計依據(jù):《過秦論》篇幅較長,文言知識較豐富,文章豐厚,因此我設計用三課時教學本文。

      七、教具安排

      用投影儀打出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使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做到心中有數(shù);用錄音范讀課文,使學生受到情景教育,從內(nèi)心深處產(chǎn)生美感,激發(fā)學習興趣。

      設計依據(jù):體現(xiàn)教具的直觀性。

      八、教學過程

      1、對所學知識進行及時復習,以加深理解,為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

      2、對3、4段的學習仍應結(jié)合本地區(qū)學生基礎較差的實際,著重從熟讀入手,落實字詞(尤其古文言教學更應如此),在此基礎上深化對教材內(nèi)容的理解。

      3、在復習鞏固與總結(jié)過程中,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和課文的完整性,切忌將文章講的支離破碎,影響其藝術美。

      九、板書設計

      ―――――始強(內(nèi)、外)

      【攻】 ―――――日強(締交結(jié)盟)

      ―――――極盛(廢道焚書)

      語文高一教案 篇17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把握文章抒情線索,學習象征手法,理解文章內(nèi)涵。

      2.過程和方法目標:啟發(fā)引導學生把握文脈,深入課文,體會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妙處。

      3.思想和情感目標:體會作者深沉的愛國情感,理解不屈的民族精神,樹立積極的生命價值觀。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體會作者由“愛綠”到“囚綠”再到“釋綠”的情感的變化。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鑒賞方法。

      2.教學難點:理解‘綠’的象征意義,升華思想。

      三、教學設想:

      從形式到內(nèi)容逐漸深化,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理清文章結(jié)構(gòu),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領會“綠”的象征意義,提高感悟能力。

      四、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要求學生用成語說出看后的感受。如心曠神怡、賞心悅目、生機勃勃、朝氣蓬勃等。綠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僅是蕓蕓眾生喜歡的顏色,也是文人墨客歌詠的顏色。這樣充滿生命力的綠色,我們“求”之不得,可有人卻偏偏要“囚”住它。要想理清其中緣由,請讓我們一起走進陸蠡的《囚綠記》

      2.研讀課文

      第一塊:與陸蠡相識

      學生根據(jù)自己搜集的資料談作家作品。

      巴金回憶一位作家時說,他有“優(yōu)美的性格和黃金的心”,同他談話,“仿佛聽完一曲貝多芬的交響樂,因為,我是和一個崇高的靈魂接觸了”。

      陸蠡是一位真誠勇敢的作家,也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研讀陸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綠記》,去接觸他那崇高的靈魂。

      第二塊:走近那抹綠

      1.綠是什么?“我”為什么如此熱愛這抹綠?

      (圓窗外面長著常春藤。當太陽照過它繁密的枝葉,透到我房里來的時候,便有一片綠影。)

      (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我忘記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許多不快的記憶。人是在自然中生長的,綠是自然的顏色。)

      2.為什么要“囚”綠?

      (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郁的年華。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

      3.我“囚”住了那抹綠嗎?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來觀看這被幽囚的'綠友'時,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細葉,一莖卷須,都朝原來的方向。永遠向著陽光生長的植物。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得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第三塊:評論那抹綠

      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背景,對作者“囚綠”的行為,對這位被囚的“綠囚”你是如何理解的?

      前后四個人討論后回答。

      本文是作者在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一年后寫的,作者回顧了一年前在北平寓所將窗關的常春藤囚禁起來的事。

      (因為綠蓬勃向上,充滿生機;因為綠永遠向著陽光,固執(zhí),堅持已見;因為綠使處于孤獨、寂寞、苦悶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勵,所以,他深深地愛綠——一株常春藤,因而想將它“囚”住。作者那份對綠的渴望,表現(xiàn)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對光明的向往。常春藤的不屈不撓;顯示了生命不可侵犯。)

      全班交流中明確,形成板書:

      蓬勃 生命、希望

      綠 向陽 象征 向往光明、自由

      固執(zhí) 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

      小結(jié):作者借一株常春藤,抒發(fā)了對光明與自由的向往之情。作者以一株常春藤為線索,牽出無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綠色生命之歌。綠色是自然給予人類的審美心理需求,它給人以和平安寧的象征,給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

      古詩詞中就有不少寫“綠”的名句,能背幾句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新泥。 白居易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楊萬里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白居易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賀知章

      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杜甫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白居易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杜牧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

      ……

      句中寫到綠,體現(xiàn)了詩人獨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傳頌。綠在視覺上給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悅,安寧。這就是一般人都喜歡綠,愛綠的原因。而我們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時刻,不僅寫愛綠,更賦予綠以時代需要的象征意義。我們從中窺見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喚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靈魂”。他確實有一顆——“黃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國的年代,《囚綠記》確實像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民族的心靈。

      第四塊:拓展“那抹綠”

      其實我們每個人就是一抹綠色,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難和痛苦囚住。遺憾的是,有的沒有能夠永遠向著陽光生長,枯萎了!就以一些作家藝術家為例吧……

      你能舉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難“囚住”了但“永遠向著陽光生長”的“常春藤”嗎?

      自由發(fā)言。

      正面的有司馬遷、張海迪、史鐵生、海倫凱勒、保爾柯察金、蘇軾、李白等。反面的有海子、梵高、海明威、川端康成等。

      總結(jié)語:

      藝術家的心靈和靈魂大都是純凈、復雜、深邃又有很多有痛苦的,有一些人自殺了,原因雖然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對自己對人類對這個世界感到絕望。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有一顆追求真善美之心,擁抱善良和純真,善待生命,珍視生命,善待他人和世界,像司馬遷、張海迪、史鐵生、海倫凱勒、保爾柯察金一樣,在人生的風風雨雨里,讓生命之樹永遠向著陽光生長!

      結(jié)束語(生齊讀):

      當我們的生命之綠被囚住時,我們不能失去生機,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遠向著陽光生長!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麗和輝煌!

      第五塊:抒寫“那抹綠”

      請同學們從表現(xiàn)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寫一段200字左右的鑒賞文字。(作業(yè)布置)

      語文高一教案 篇18

      【教學目標】

      1.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作家、作品及相關史實,積累文言常識,學會辯證性地分析人物,評價人物。

      2.通過角色扮演和人物對照的方式,體會鮮明的人物性格,樹立正確的讀史觀。

      3.學習司馬遷隱忍發(fā)憤的著書精神,從容面對人生道路上的各種困難;理解項羽失敗和劉邦勝利的原因,領悟性格決定命運的人生道理。

      【教學重點】

      通過角色扮演和人物對照的方式,體會鮮明的人物性格,樹立正確的讀史觀。

      【教學難點】

      學習司馬遷隱忍發(fā)憤的著書精神,從容面對人生道路上的各種困難;理解項羽失敗和劉邦勝利的原因,領悟性格決定命運的人生道理。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導入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歷史上無數(shù)英雄隨著時光流逝而一去不返,可是他們卻給后人留下了耐人尋味的故事,讓后人代代咀嚼和品味,一個個故事凝成了厚重雋永的華夏文化哺育著后人。兩千年前,項羽和劉邦的一次宴會,不僅給后人留下了富于傳奇色彩的歷史典故,而且宴會上成敗得失還不斷啟示著后人。今天這節(jié)課咱們就一起學習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鴻門宴》。

      2、作者簡介

      司馬遷(約前145年—?),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被后人尊稱為“史圣”。其父司馬談學識淵博,曾在漢武帝時任太史令。司馬遷20歲開始游歷,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繼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年)開始編寫《史記》。司馬遷發(fā)憤著書,大約在55歲那年完成了《史記》的撰寫和修改工作。

      3、《史記》簡介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后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對后世史學和文學的發(fā)展都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chuàng)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后來歷代“正史”所傳承。

      4、課文簡介

      《鴻門宴》節(jié)選自《史記項羽本紀》,故事發(fā)生在公元前206年.陳涉起義后,出身于楚國貴族世家的項梁,項羽叔侄和出身農(nóng)民又當過亭長的劉邦也先后起兵反秦.陳涉失敗后,項梁等擁立楚懷王之孫,仍號楚懷王.項,劉同為楚懷王所轄的主力軍.項梁死,劉項分別戰(zhàn)于黃河南北.楚懷王曾與諸將相約,誰先入關,就是關中王.項羽在巨鹿一帶消滅秦軍主力,劉邦則從黃河以南打進函谷關,攻下咸陽.

      5、背景簡介

      劉邦攻下咸陽后,吞并霸上,遣將把守函谷關,不納諸侯,欲稱關中王.項羽聽說后非常惱火,立即破關直抵新豐鴻門。鴻門宴也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舉行的,它揭開了“楚漢戰(zhàn)爭”的序幕,這次宴會隱含殺機,是一場尖銳復雜的斗爭,“鴻門宴”一詞今天也成了隱藏殺機的政治談判的代名詞。

      二、新課學習

      1、學生分角色誦讀;小組討論讀后感受;

      2、教師引導學生翻譯全文。

      3、文言知識

      (一)通假字

      因擊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坐”是指“跪坐”姿態(tài),不是通假字。此姿態(tài)最容易受到攻擊,是最佳的刺殺時機,而站立時更容易躲避攻擊,刺殺困難。)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參”通“驂”,貼身衛(wèi)士)

      沛公奉卮酒為壽(“奉”通“捧”,獻上)

      拔劍切而啗之(“啗”通“啖”,吃)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具:通“俱”,全、都。)

      沛公不勝杯杓(杯杓:通“杯勺”,杯子勺子,指酒力)

      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

     。ǘ┰~類活用

      A名詞用作動詞

      沛公軍霸上(駐軍)/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說)/不可不語(告訴)

      籍吏民(造戶籍冊或登記)/吾得兄事之(侍奉)/范增數(shù)目項王(示意,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勝(懲罰)/道芷陽間行(取道)/沛公欲王關中(稱王)

      若入前為壽(走上前)/沛公奉卮酒為壽(祝(項伯)身體健康)

      B名詞用作狀語

      項伯乃夜馳之(在夜晚)/于是項伯復夜去(連夜)/吾得兄事之(像對待兄長那樣)

      日夜望將軍至(每日每夜)/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鳥張開翅膀那樣)

      頭發(fā)上指(向上)/四人持劍盾步走(徒步)/道芷陽間行(從小路)

      C動詞使動用法

      項伯殺人,臣活之(使……活下來)/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nèi)(止:使……停步內(nèi):使……進入)/拔劍撞而破之(使……破)/樊噲側(cè)其盾以撞(使……側(cè)過來)/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使……為王)/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使……跟從)

      D形容詞用作動詞

      素善留侯張良(與……交好)/秋毫不敢有所近(靠近)

      E形容詞用作名詞

      此其志不在。ㄐ〉姆矫妫/君安與項伯有故(舊交情)

      F動詞用作名詞

      此亡秦之續(xù)耳(后繼者)

      F形容詞作名詞

      沛公今事有急(急,危急的事)

     。ㄈ┕沤癞惲x

      沛公居山東時(古:崤山以東今:指山東。

      約為婚姻(古:兒女親家今義:由結(jié)婚而形成的夫妻關系)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古:進來,偏義復詞今:進出)

      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古:黃河以北,黃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省)

      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古:小人離間之言今:仔細說來)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古:現(xiàn)在別人,指劉邦今:現(xiàn)在的人)

      沛公已去(古:離開今:從自己一方到另一方)

      所以遣將守關者(古:之所以……是因為……今: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沛公奉卮酒為壽(古:敬酒今:歲數(shù)大)

      我為魚肉(古:魚和肉今:魚的肉)

     。ㄋ模┮辉~多義

      如:

      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動詞,好像)/沛公起如廁(往,到……去)/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

      意: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圖、意愿)/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料想)

      舉:

      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舉起)/殺人如不能舉(全、盡)

      謝: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道歉,動詞)/噲拜謝(感謝)

      乃令張良留謝(告辭,告別)/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謝罪)

      三、深入探究

      1.文章的主題思想是什么

      鴻門宴是項羽和劉邦在滅秦之后長達五年的斗爭的開端。雖是開端,卻在某種程度上預示了這場斗爭的終結(jié)。這樣說,是因為作者通過對這次宴會全過程(包括會前斗爭和會后余波)的描寫,生動地揭示了項羽的悲劇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婦人之仁"。這種性格不改變,他就必然以失敗告終。而劉邦在宴會上能化險為夷,跟善于利用對方性格弱點也是分不開的。從這段史實可以看出領袖人物的性格在歷史發(fā)展重要關頭上所起的作用。

      2.文章的主要情節(jié)可以分為幾部分?

      本文按情節(jié)的發(fā)展過程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交代鴻門宴的由來。文章先指出劉、項兩軍的駐地及雙方兵力,表明項羽占有絕對優(yōu)勢,戰(zhàn)爭的主動權在他手中。戰(zhàn)爭似乎已經(jīng)迫在眉睫,卻忽然出現(xiàn)了轉(zhuǎn)機。項伯為報私恩夜訪張良,劉邦于是拉攏項伯,以謊言為自己辯護。項伯同意調(diào)停,于是有了鴻門宴上的.斗爭。

      第二部分(第3、4段),寫鴻門宴上的斗爭。節(jié)奏發(fā)展得快,氣氛的變化也快。開始很平和,劉邦卑詞“謝罪”,項羽說出告密人,可見怒氣全消,有和解意,且設宴招待劉邦。但范增蓄意殺死劉邦,繼而命項莊舞劍,使氣氛越來越緊張。于是張良出招樊噲。樊噲為了將眾人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來,不僅一切做得合乎禮法,而且忍辱吃了生彘肩。然后借項王“能復飲乎”之問慷慨陳詞,又就席間舞劍一事指責項王"欲誅有功之人"。故"項王未有以應",反而賜坐。至此氣氛又進一步緩和,但危機仍未解除。這是宴會斗爭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述會后余事,包括劉邦逃席,間道至軍;張良留謝,項王受璧而范增破斗;劉邦誅殺曹無傷。

      本文情節(jié)按項羽是否發(fā)動進攻、劉邦能否安然逃席兩個問題逐層展開,波瀾橫生,矛盾迭出,扣人心弦。故事首尾相應,以曹無傷告密、項羽決定進攻始,以項羽受璧、曹無傷被誅終,雖屬節(jié)選,亦有相對的完整性。

      3.對比文中的人物性格

      項羽在優(yōu)勢下恃勇驕橫,毫無遠慮。劉邦則在劣勢下忍辱負重,善于保全自己。項羽剛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應變。劉邦則善于采納意見,虛心細致,隨機應變。項羽用人唯親,致使謀臣不能施其謀,將士不能效其力。劉邦則知人善任,謀臣能從容定計,將士能見危受命。項羽養(yǎng)奸遺患,又自絕敵營內(nèi)應,劉邦則有奸必除,又能收敵為其所用。

      4.分析本文的寫作特點

     。ㄒ唬┰诿芏窢幹锌坍嬋宋。作者塑造項羽的形象主要抓住四個問題:是否對劉邦發(fā)動進攻;是否在席間殺死劉邦;對樊噲的越禮行為采取什么態(tài)度;對劉邦逃席又采取什么態(tài)度。這些,上面已有分析。這里附帶說說樊噲。樊噲在危急的關頭不顧衛(wèi)士阻攔,闖入中軍帳,表現(xiàn)了極大的勇敢。但入帳后的種種行動都是有禮有節(jié)的,先"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以引起項羽注意;項羽賜酒,他先拜謝,然后站著喝,隨后連生彘肩也吃了;他借機譏諷項王,卻又替劉邦求賞,暗寓尊崇項羽之意,這又說明他粗中有細。

     。ǘ┻\用對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如:劉邦和項羽;張良和范增。

      5、分析文章脈絡

      無傷告密——夜訪張良——項伯說情——沛公赴宴——鴻門飲宴——項莊舞劍——樊噲闖帳——樊噲力斥——沛公逃席——誅殺無傷

      四、鞏固練習

      1、下列加點字解釋全正確的一組()

     、倌克祁,意(神情)暇甚②項王則受壁,置(擺設)之坐上

      ③卮酒安足辭(推辭)④此亡秦之續(xù)(連續(xù))耳

     、萜湟(目的)常在沛公也⑥大禮不辭小讓(謙讓)

      ⑦沛公起如(往)廁⑧沛公則置(安置)車騎

      A.①③⑤⑦B.②③⑥⑧

      C.②④⑥⑦D.①④⑤⑧

      答案:A

      2、下列句子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組()

     、倬嚓P,毋內(nèi)諸侯②沛公不勝桮杓

     、墼覆哐猿贾桓冶兜垄芊对鰯(shù)目項目

      ⑤令將軍與臣有郤⑥秋毫不敢有所近

     、甙蝿η卸⒅鄰埩汲,要項伯

      ⑨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A.①③④⑤B.②⑤⑦⑧C.②④⑥⑧D.①②⑤⑨

      答案:D。①距通拒,內(nèi)通納;②桮通杯;③倍通背;⑤郤通隙;⑧要通邀。⑨蚤通早

      3、下列句中加點字的用法分類正確的一項()

      ①沛公軍霸上②黨以身翼蔽沛公

     、鄯对鰯(shù)目項王④籍吏民,封府庫

     、菥秊槲液羧,吾得兄事之⑥項伯殺人,臣活之

      ⑦爽心悅目

      A.①③④/②⑤/⑥⑦B.①②⑤/③④/⑥⑦C.②⑥⑦/③④⑤/①D.③⑥/⑤⑦/①②④

      答案:A。①駐扎,名作動;②象鳥的翅膀一樣,名作狀;③使眼色,名作動;④登記,名作動;⑤象對待兄長一樣,名作狀;⑥使……活,使動用法;⑦使……爽快,使……愉快,使動用法。

      4、下列句子不屬同類句式的一項()

      A.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

      B.藉何以至此

      C.因擊沛公于坐

      D.得復見將軍于此

      答案:B。

      A、“以事”,狀語后置;B、“何”作賓語,前置;C、“于坐”,狀語后置;D、“于此”,狀語后置。

      5、寫出下列語句所含的成語

      A.秋毫不敢不所近()

      B.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C.勞苦而功高如此()

      D.項莊拔劍舞,其意在沛公()

      答案:

      A、秋毫無犯B、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C、勞苦功高D、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語文高一教案 篇19

      教材分析:

      《秋水》是《莊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對話的形式,討論了“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的問題。

      課文節(jié)選《秋水》開頭的一段,以河神見海神為喻,說明個人的見識有限,經(jīng)過比較,就會顯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這篇文章本是作為重點篇目入選高中教材,語文版初次把它編入初中教材里面,且編排在九年級(上)第六單元的第一課,可見其在課本中的重要位子。新課標對文言文的要求即是:能流利、準確、有節(jié)奏地朗讀,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內(nèi)容,把握文意、理解主旨,積累一定量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因此課程目標如下。

      課程目標:

     。ㄒ唬┲R與技能

      1、 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

      2、學習對比的寫作方法。

      3、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式。

     。ǘ┻^程與方法

      1、制知識卡片積累文言字詞。

      2、背誦全文。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 理解課文闡發(fā)的人生哲理,力戒驕傲。

      教學設想:

      這篇課文篇幅短小,文字淺顯,學生在課上自讀、研討,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疑難處,教師適當講解、點撥。課文語脈清晰,層次清楚,前后形成鮮明對比,利于背誦。教學中可充分利用課文內(nèi)容和結(jié)構(gòu)的特點,指點背誦的方法。指導學生理解、積累和正確使用成語“望洋興嘆”“貽笑大方”并制作知識卡片。

      教學時數(shù)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語:

      著名學者南懷瑾這樣說:“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倒,否則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飯吃,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

      千百年來,道家思想對亂世中飽經(jīng)創(chuàng)傷的心靈給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莊子,魯迅先生曾在《漢文學史綱要》中這樣評價過他:“其文則汪 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苯裉煳覀兙蛠砀惺芷湮恼瞒攘。

      二、介紹莊子.(師生共同完成)

      莊子名周,戰(zhàn)國時宋國蒙人,大體與孟軻同時或稍后。他繼承并發(fā)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稱“老莊”。

      莊子的思想屬主觀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別,在認識上走向相對主義。莊子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是一切順應自然。莊子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莊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構(gòu)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

      《秋水》是《莊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對話的形式,討論了“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的問題。

      課文節(jié)選《秋水》開頭的一段,以河神見海神為喻,說明個人的見識有限,經(jīng)過比較,就會顯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ㄒ唬┱w感知

      1.教師范讀或聽錄音朗讀。

      2.組織學生進行三次誦讀

      第一遍齊讀(要求正音、疏通句意)。

      學生簡述課文內(nèi)容,其他同學補充糾正。教師將暴露出來的問題寫在黑板上。

     。ǘ├斫庖呻y詞句,學生質(zhì)疑,課堂討論,教師講解,學生制作卡片。

      1.通假

      不辯牛馬(辯,通“辨”)

      涇流之大(涇,通“徑”)

      2.古今異義

      至于:古義,到了。今義,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面目:古義,臉。今義,臉的形狀,相貌。

      大方:古義,深明大道的人,或轉(zhuǎn)通某種學問的人。今義:①不吝嗇;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氣。

      河:古義,特指黃河。今義,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3.詞性活用

      秋水時至(名詞做狀語,按時。)

      順流而東行(名詞做狀語,向東。)

      東面而視(名詞用為動詞,面對。)

      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形容詞為動詞,小看;輕視。)

      4.特殊句式

      聞道百(定語后置)

      以為莫己若(賓語前置)

      我之謂也(賓語前置)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

      4.成語

      望洋興嘆(望洋,仰視貌!巴蚺d嘆”“望水興嘆”屬生造。)

      見笑大方(貽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

     。ㄈ┑诙握b讀,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課后練習一)

     、俸硬谑裁辞闆r下欣然自喜?

     、诤硬疄楹巍笆夹涿婺浚笙蛉舳鴩@”?

      ③河伯為什么認為自己“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3.指導學生背誦課文,討論以下問題

      (1)全文可以分為幾個層次?大意各是什么?(以下開始板書)

      層意連接語

      第一層:黃河的寬闊;河伯的驕傲自滿于是焉

      第二層:北海的壯闊;河伯自愧弗如于是焉

      (2)河伯引“聞道百,以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評自己“以天下之美盡在己”的狂妄自大。

      (3)河伯引“少仲尼之聞,輕伯夷之義”的作用是什么?

      批評自己的盲目崇拜。

     。ㄋ模⒗斫馑枷雰(nèi)容

      課堂討論:這則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啟發(fā)學生敞開思路,大膽發(fā)表看法。下述觀點都符合文意:

      A、人貴自知之明; B、謙受益,滿招損;

      C、自大由于無知; D、知恥近乎勇;

      E、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F、有比較才能有鑒別。

     。ㄎ澹、第三遍誦讀、指導背誦

      這篇課文結(jié)構(gòu)簡單,層次清楚,可采用關系法背誦。先劃分層次,概括層意。第一層上有兩句,第一句寫黃河的壯闊,第二句寫河伯驕傲自滿。兩句之間的連接語是“于焉”。

      第二層也是兩句,第一句寫北海的廣闊,第二句寫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組合。利用關系法把握語言結(jié)構(gòu),有利于背誦。

      還可采用排詞法。課文用對比方法寫河伯認識的前后變化?商崛 ⑴帕袃上鄬φ盏'詞語:河與海的比較,河伯認識的變化。

      課后練習還介紹了問題法。所提的三個問題恰好針對三個內(nèi)容要點,邏輯性強。運用此法掌握內(nèi)容梗概,利于背誦。

      課上背誦練習:

      個人默記一兩遍后,由老師帶領集體背誦。集體背誦好,互相提醒,腦記耳聽口誦,可加強記憶。

     。┩ㄟ^這篇課文,你認為莊子的文章有什么特點?

      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想象豐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創(chuàng)造性,善用對比。

      總結(jié)、擴展

      《秋水》我們學的只是開頭的一段!肚锼啡囊院硬秃H魧υ挼男问剑懻摗皟r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的問題。莊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對話來討論玄妙的哲學問題。課文這一段河、海的對比,實際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貴賤之類的看法,然后一層深一層地引到漫無邊際的認識海洋。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外閱讀《秋水》全文。

      另外,莊子作為我國古代八大笑星之一,他的很多言行都是很特立獨行的,大家可以多閱讀一些他的故事,這樣可以更深刻地體會他的哲學思想.

      四、布置作業(yè)

      1.制作詞語、句式卡片。

      2.筆譯全文。

      3.寫讀后感。

      板書設計

      秋水

      《莊子》

      黃河寬闊不辨牛馬北海壯閱不見水端

      ↓于是焉↓于是焉

      河伯自大欣然自喜望洋興嘆

      為盡在己――狂妄自大始吾弗信――盲目崇拜

      語文高一教案 篇20

      教學目標

      體會詩歌主旨的多樣性。

      重點難點

      本詩的畫面感和抒情性的結(jié)合是教學中的重點。

      教學過程

      一、作者與寫作背景

      裴多菲是19世紀的匈牙利愛國詩人。他當過兵,作過流浪藝人。1849年7月在職和沙皇軍隊的一次戰(zhàn)斗中英勇犧牲,年僅26歲。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寫下了許多優(yōu)美的愛情詩。尤其是在1846年愛上森德萊尤麗亞以后,寫了不少優(yōu)美的愛情詩。1847年裴多裴與心愛的人結(jié)成伉儷。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可以看出愛情的表達。

      《自由》: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二、內(nèi)容大意

      全詩共五節(jié),采用的都是“我愿意……”開頭的格式。詩人把自己說成是“激流”“荒林”“廢墟”“云朵”“破旗”。把愛人比作小魚小鳥長春藤火焰夕陽構(gòu)成五個有層次的充滿活力的藝術畫面,蘊含了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

      三、鑒賞要點

      1、多樣解讀

      首先將其看作一首愛情詩,它抒發(fā)了對愛人深摯的戀情,歌頌了純潔而高尚的愛情;其次看作一首政治抒情詩,它委婉地表現(xiàn)出19世紀40年代匈牙利人民的解放斗爭事業(yè)。歌頌了為民族解放事業(yè)獻身的精神和執(zhí)著追求理想的精神。詩中的“我”可能指詩人自己,也可能指革命戰(zhàn)士們;“愛人”可以是詩人的.愛侶,也可以是詩人追求的革命理想?梢愿鶕(jù)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

      2、意象的獨特性排列:

      本詩沒有空泛的說教,而是通過一系列鮮活意象的排列,遞進,營造了一個情感流動的回旋天地,層層遞進,使詩人情感富于變化,呈現(xiàn)出多側(cè)面多層次,產(chǎn)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板書

      我愿是我的愛人是

      急流(崎嶇)小魚(魚水之情,是你的生命之源)

      荒林(狂風)小鳥(是你的可愛家園)

      廢墟(荒涼)常春藤(是你的一生依靠)

      草屋(打擊)火焰(是你的抒情小屋)

      云朵(破旗)夕陽(是你的,相依伙伴)

      在我的懷抱中接受我的關愛與呵護,我們相依相伴,我愿為你奉獻一切。

      注意修飾詞語的暗色調(diào),可體現(xiàn):

      1、生活的艱難

      2、男人的勇敢

      3、也可能是革命斗爭的艱難

      《籬笆那邊》

      自讀導言

      1.理解本詩中“草莓”和“上帝”指代的具體內(nèi)容及詩歌蘊涵的寓意。

      2.擴展閱讀:賞析芒克的詩《陽光中的向日葵》,理解詩中蘊涵的寓意。

      (解說:這是一首蘊涵著深刻寓意的哲理詩,理解詩歌的寓意是學習本詩的重點,也是難點。)

      自讀程序

      一、總體把握,理清思路

      討論:這首詩從表層意象看,寫了哪幾個層面?

      明確:兩個。一是小孩想摘草莓而又有所顧忌,另一個是上帝如果也是小孩,也會爬過籬笆去摘草莓。

      二、研讀全詩,討論以下問題

      1.詩中的草莓指代什么。

      明確:草莓指代世間美好的事物。思考這一問題應從草莓的特點入手。草莓色澤鮮艷,圓潤可愛,在外形上給人以美感;味道酸甜可口,是人們所喜愛的一種水果。

      2.“我”想不想爬過籬笆?為什么?

      明確:想。因為那兒“有草莓一棵”,而且“草莓,真甜!”

      3.“我”能不能爬過?為什么?

      明確:能。因為“如果我愿/我可以爬過”。

      4.那么,“我”愿不愿爬過?為什么?

      明確:不愿。因為“臟了圍裙/上帝一定要罵我!”

      5.上帝又指代什么?

      明確:上帝號令一切,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他是權威的代表,又是正統(tǒng)思想的化身。思考這一問題應從上帝特殊的身份入手。

      6.如何理解“我”“想爬過”、“能爬過”卻又因為怕臟了圍裙挨上帝的罵而不愿爬過?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談你的感受。

      明確:“想爬過”“能爬過”,是“我”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和能力,而怕臟了圍裙挨罵則說明“我”在追求美好事物的過程中有種.種顧慮,擔心會遭受責備。歸根到底,這一切是“上帝”的行為約束、思想禁錮造成的。

      聯(lián)系實際示例:

      孩子本是純真無邪的,他們活潑好動,對一切美好的事物抱有強烈的好奇心,這其中蘊藏著多少創(chuàng)造的萌芽啊。但我們現(xiàn)存的教育制度,不允許孩子有任何不合常規(guī)的行為,用很多清規(guī)戒律來束縛他們的思想,壓制他們的個性,從而扼殺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

      (解說:以上提供的只是示例,并非惟一的標準的答案。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深入思考討論,只要言之成理,教者即應加以肯定,答案不強求一致。)

      7.作者安排“上帝”這個形象有什么深刻的寓意?

      明確:由上面分析可知,“上帝”是權威的代表,是正統(tǒng)思想的化身,是別人思想的禁錮者;其實“上帝”又何嘗不是禁錮者呢?只要他愿意并且有決心拋開一切束縛,走下神壇,重新?lián)焓捌鸺冋,他也會按自己的本性自主行事,去追求心目中美好的東西。

      (解說:這一層次的理解是這首詩的深刻之處,學生不容易理解,如“上帝”也是被禁錮者這一點,教者要作適當?shù)奶崾尽?

      語文高一教案 篇21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圣、愚、群、足、攻、經(jīng)”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復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2、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3、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

      二、能力訓練目標:

      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三、德育教育目標:

      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設想

      一、本文是針砭時弊的作品,因而教師應對寫作緣由作簡單介紹,可用柳宗元當時說的話來說明。同時本單元有兩篇“說”文體的課文,因而就要聯(lián)系初中學過的課文,歸納“說”的文體知識。

      二、明確本文的教學重點:第二段用三種人進行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三、教給學習方法。除有關字詞句的學法外,把本文與《捕蛇者說》作比較,教給比較閱讀方法。

      四、引導學生注意文言實詞的單音詞和雙音詞、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一、本文的教學目的;二、作者介紹、解題;三、有關詞的讀音、單音詞和雙音詞、古今異義、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四、分段;五、意動用法。

      教學過程

      一、討論本文的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導入新課。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從師的風尚,但是唐朝時候,人們卻以從師為恥。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界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可用投影形式將其原文介紹給學生)韓愈倡言師道,觸犯流俗、勇氣可貴。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著名的文章《師說》。(板書題目)

      四、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jié)合”的觀點。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yōu)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zhì)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jié)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nèi)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四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jīng)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yōu)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zhì)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之首。

      《師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為師,世界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庇纱丝梢,《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tài)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五、解題.

      “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說”與“論”相比,隨便些。像《捕蛇者說》、《馬說》都屬“說”一類文體!罢f”,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稁熣f》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蟋,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六、指導自讀課文。

      要求學生借助提示、注釋、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讀懂課文。學生自學、質(zhì)疑,老師點撥指正。

      1.讀準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讀音:

      句讀dòu——讀書dú或不焉fǒu——不能bù

      經(jīng)傳zhuàn——傳道chuán聃dān——冉rǎn

      2.找出課文中合成的雙音詞:

      學者句讀百工六藝

      3.指出下列加點詞的古今義

      古之學者古:求學的人今:有專門學問的人

      句讀之不知古:句子停頓的地方今:看字發(fā)出聲音

      小學而大遺古:小的方面學習今:小學校

      4.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

      課文中出現(xiàn)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僮髅~,有三種情況

      A.作“老師”講古之學者必有師

      B.作“專門技藝人”講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C.作“姓”講孔子師郯子……師襄

     、谧鲃釉~,有三種情況

      A.作“學習、效法”講

      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系)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B.作“從師”講

      或師焉,或不焉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系)

      C.作“以……為師”講意動用法(下面專講)

      (2)之

      課文中出現(xiàn)25次,它的用法如下:

     、僮鞔~,有兩種情況

      A.指代人或事物擇師而教之

      B.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tǒng)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

      郯子之徒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谧髦~,有四種情況

      A.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古之學者

      B.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C.表示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

      D.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jié),無意義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

     、垡郧皩W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A.作代詞,指代自己君將哀而生之乎

      B.作助詞表示定語后置蚓無爪牙之利

      C.作動詞,“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課文中出現(xiàn)17次,用法如下:

     、僮鞔~,有三種情況

      A.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B.復指,作主語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C.作定語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們的)

     、谧髡Z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A.表猜測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B.表感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欽(多么)

      七、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shù)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賓=以+賓+為+名、形(動),例如:

      吾從而師之名詞以……為師

      漁人甚異之形容詞以……為奇異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形容詞以相師為恥

      八、布置作業(yè)。

      1.結(jié)合注釋理解詞句,讀懂課文。

      2.書面作業(yè):“練習”二——四題。

      3.預習思考題:

      (1)本文是怎樣論述中心論點的?

      (2)在第二段中作者怎樣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繼續(xù)研習課文。

      1、討論分析、理解課文

     、俦疚牡闹行恼擖c是什么?

      討論后明確:“古之學者必有師”,這句開門見山,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nèi)容、范圍。

     、诜治龅谝欢危鹤髡咴鯓訌睦碚撋蠈χ行恼擖c作初步論證的?

      討論后明確:第一層:提出中心論點;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鄯治龅诙

      A.說說這一段與第一段是怎樣聯(lián)系的?

      討論后明確:批判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通過針砭時弊,從反面論證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論點。

      B.這一段的分論點是什么?

      討論后明確:第一句: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C.為了論證分論點,為了抨擊“恥學于師”的人,作者從哪三個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

      討論后明確:

      a.縱比

      古之圣人:從師而問

      今之眾人:恥學于師

      作者的議論: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b.自比

      對其子:擇師而教

      對其身:恥學于師

      作者的議論: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c.橫比

      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觀點:師道這不復,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芊治龅谌

      A.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闡述了什么觀點?作出了什么論斷?

      討論后明確: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圣人無常師”的論點,最后作教師備注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的結(jié)論。

      B.本段的分論點?所用的論證方法?

      討論后明確:圣人無常師。舉例論證。

     、莘治龅谒亩

      提問:a.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 b.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討論后明確:a.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從師。

      b.說明寫作本文的原因。

      2.欣賞品味

      問題:本文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討論后明確:

      (1)整句散句結(jié)合: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

      (2)一個意思,多種句式。第二段結(jié)語一句比一句重。

      (3)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二、課堂訓練。

      背誦全文

      三、布置作業(yè)。

      寫一篇《師說》讀后感,題目自擬,字數(shù)不限。

    【語文高一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高一教案12-08

    高一必修三語文教案01-07

    高一語文必修一教案01-11

    師說高一語文教案01-16

    高一語文必修二教案12-15

    人教版高一必修語文教案11-07

    高一語文教材教案10-22

    高一語文《鳥啼》教案11-06

    高一語文《死水》精品教案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