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積累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等文言知識點。
2、把握作者通過游記的形式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3、學習本文因事說理、敘議結(jié)合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1、掌握常見文言詞語的用法。
2、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3、敘議結(jié)合的寫作方法。
教學準備:
課前布置學生預習,初步疏通、理解課文,了解作者觀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引“生”入勝
從文章標題可以看出,本文是一篇游記。游記這種體裁我們并不陌生,初中時我們已經(jīng)學過。如《醉翁亭記》《小石潭記》《登泰山記》等。古代游記的寫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點,濃筆重彩,精描細繪,表現(xiàn)山水之美,抒發(fā)作者感情。王安石在政治上和文學上都是革新派,他反對北宋初年淫靡的文風,主張文章應“有補于世”。他的文章結(jié)構(gòu)謹嚴,說理透辟,筆力雄健,語言洗煉,在“唐宋八大家”中獨樹一幟。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游褒禪山記》,跟以前所學的那些游記會不會有什么不同?會有什么特點?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
二、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或放錄音),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文章是一篇游記,作者一行共幾人?是在什么時間游的山?作者的游蹤是什么?
(2)作者游覽褒禪山有何感想與體會?
2、學生就以上問題展開自由討論并發(fā)言,教師作適當補充與小結(jié)。
提示:
(1)作者一行共五人:王安石、蕭君圭、王回、王安國、王安上。是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四月游的山。作者的游玩路線是從慧空禪院——石碑——華山洞——后洞。
(2)作者借一次沒有盡興的游山,提到兩條深刻啟示:一是世上神奇雄偉、美麗壯觀的景色,常常在艱險,遙遠的地方,必須不避艱險,“盡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已無悔,于人不可譏。這里是借游山喻人生哲理──不論干什么事情,都必須以百折不撓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二是對“華山”的“華”字讀音的謬傳而發(fā)的慨嘆──由于古代文獻資料的散失,后代以訛傳訛,求學的人們對于學問必須“深思慎取”。
三、難點質(zhì)疑,練習鞏固
1、學生自讀課文,質(zhì)疑問難。
2、重點知識以練習的形式進行鞏固加強。(練習題用多媒體幻燈片投影)
(1)找出文中詞類活用的詞語并解釋其意義和用法。(例句從略)
(2)“其”字在文中出現(xiàn)有二十多處,請在文中找出并指出它的意義和用法。
教師總結(jié)點撥: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處之多,大致可分為五種類型:
1)指示代詞,相當于“那”“那個”“那些”
2)人稱代詞,相當于“它”(他)
3)人稱代詞,表領屬關系,作“它的”講
4)人稱代詞,活用為第一人稱。相當于“我”“我們”“自己”
5)語氣副詞,表示反問語氣,可譯為“難道”;表估計時,譯為大概、可能
(3)指出下列各詞的古今異義:
十一:古義為十分之一;今義為基數(shù)詞。
至于:古義為到達、達到,動詞;今義為表示另提一事,關聯(lián)詞。
非常:古義為不同尋常;今義為特別,副詞。
所以:古義表原因或憑借,譯為……的原因、……的憑借等;今義用在因果關系句中表結(jié)果。
學者:古義為讀書人,求學的人,偏正短語;今義為有專門學問的人,名詞。
“古今異義”詞最容易使學習者誤入歧途,學習時需要注意辨析和積累。
四、重點分析,研究探討
1、問題一:本文“敘”多,還是“議”多?為什么?(本文是一篇游記,但是他并不像我們以前學過的游記那樣繪聲繪色地描摹景物、記敘游程,而是更側(cè)重于抒發(fā)感慨,本題著重研究與眾不同的“敘議結(jié)合”的游記方式。)
提示:文章沒有對褒禪山景色進行細致精妙的描繪,不是因為景色不美。這一點從課文注釋和文中“其見愈奇”等句可以看出。其實本文名為游記,可實際正如《古文觀止》評語所云:“借游華山洞,發(fā)揮學道。”這個“道”,我們可理解為治學之道,也可理解為創(chuàng)業(yè)之道。它的具體內(nèi)容正是文中提出的中心論點:“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很顯然,它不是一般記游之作,而是傾吐抱負、借題發(fā)揮的“思想小品”。作者這樣寫,正體現(xiàn)其“所謂文者,務為有補于世”這一主張。因此全文的重點應在后一部分的發(fā)揮議論、闡明道理上。
2、問題二:作者認為“志”“物”“力”三者的關系是什么?你同意嗎?(本題著重研究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1)作者認為要達到“非常之觀”,必須具備“志”、“力”、“物”三個條件,那么作者認為“志”、“力”、“物”這三者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
提示:對于“志”、“力”、“物”三者之間的關系,作者認為首先要有志,雖然有矢志不渝的決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盡管志向堅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沒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強調(diào)了“力”與“物”這兩個客觀條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又強調(diào)了“志”這個主觀因素的關鍵作用,強調(diào)只要盡己之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亦可“無悔”、“無譏”,體現(xiàn)了作者樸素的辯證觀點。作者在這兒所論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學處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業(yè)之道。
(2)遷移討論:你認為“志”、“力”、“物”三個因素,對于達到成功,哪個因素是最重要的?
此題目的討論學生完全可以根據(jù)自身經(jīng)歷,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在討論中互相交流,從而得出結(jié)論。討論應當遵循切合學生實際、實事求是的原則,自圓其說即可,不必一概而論,強求統(tǒng)一。
五、比較閱讀,拓展提升
曾鞏有一篇游記,題為《游信州玉山小巖記》,閱讀這篇游記,說說它與《游褒禪山記》在寫作方法與思想感情上的異同。(《游信州玉山小巖記》一文教師可用多媒體幻燈片投影或者印發(fā)給學生,此處從略。)
提示:王安石游褒禪山和曾鞏游玉山的經(jīng)歷一樣,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窮盡山洞。但這時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鞏大了十幾歲(當時曾鞏只有十八歲),思想也深刻的多,他并不是像曾鞏那樣只是遺憾于“遺泉石之勝”,而是由此事生發(fā)開去,講出一番求學問、做事業(yè)的道理,并辯證地提出了 “志”、“力”、“物”的關系。這篇文章以其所表現(xiàn)出的深邃的思想、高遠的知趣、堅毅的品格給后人以有益的啟示。另外,曾文以對景物的細致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而王文則敘議結(jié)合、以議為主,且敘議前后呼應。
六、布置作業(yè),課外延伸
1、背誦文章二、三段。
2、學習了本文,你有了怎樣的體會?你將如何面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請以“你游‘褒禪’我游‘書!睘闃祟},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