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訓”最早可追溯至夏商時期的奴隸社會。以后各朝代都有過對學生實施軍訓的記載。
根據(jù)記載,在商代,由于諸侯間戰(zhàn)爭增多,統(tǒng)治者對軍事訓練日益重視,除了對正規(guī)軍隊進行訓練外,還通過學校對各級貴族進行軍事教育。
從西周開始,官學分“國學”與“鄉(xiāng)學”,并有“小學”和“大學”兩級。據(jù)《禮記》《周禮》等記載,西周的大學,以習武為主,教師一般由軍官擔任。軍訓主要內(nèi)容為習射,即學射箭,加駕馭五種戰(zhàn)車的方法等。這是我國古代最早對學生進行軍訓的記載。其中的“大學”,即以“六藝”為標準課程,“禮、樂、射、御、書、數(shù)”成為學生需要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其中的射、御,即為古代的軍訓,教師一般直接由軍官擔任。
軍訓黑板報版面設計
《周禮·保氏》中如是記載:“養(yǎng)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這是我國最早有關“學生軍訓”的文字記載。被后世尊為教育家的孔子,在教學過程中甚至將射御之術看得與禮樂教化一樣重要。孔子指出“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以不教民戰(zhàn),是謂棄之”(《論語子路》),把軍事訓練和教育提到了很高的位置。由于學校實施文武并重的教育,所教學生大多文武雙全。例如,在孔子的3000弟子中,文武兼?zhèn)湔哂?2人。那時,人們都把軍事技能的高下,視為一個人是否賢能的標志,所謂“射御足力則賢”(《國語晉語》)。
春秋時期,對廣大“亦兵亦農(nóng)”的普通國人來說,更主要的軍事訓練和實戰(zhàn)演習是通過參與田獵活動來實現(xiàn)的。除此之外,排演戰(zhàn)斗舞蹈(“武舞”),也是春秋時期列國軍事訓練中的重要項目。參加武舞的人員,一般都手持戈盾,模擬作戰(zhàn)的基本動作,既用來激勵舞者本人和旁觀者的戰(zhàn)斗激情和尚武精神,又促使參加舞蹈者熟悉作戰(zhàn)動作的要領,為實戰(zhàn)作必要的準備。
軍訓黑板報版面設計
更多熱門板報資料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