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朗讀者那一天觀后感
導語:《朗讀者》用文化、情感感染人,引導觀眾關注閱讀,引導觀眾更加關注閱讀中的人生趣味。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第十一期《朗讀者》的觀后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第十一期朗讀者觀后感【1】
人生路上,我們會遇到很多人。有的人只會陪我們走一程,有的人卻會陪我們走一輩子。
第二期的《朗讀者》,著名配音演員喬榛分享了他的愛情故事。
作為配音界的泰斗,喬榛的聲音陪伴了許多觀眾的成長:《魂斷藍橋》、《安娜·卡列尼娜》、《加里森敢死隊》……但生活中的他,卻與病痛抗爭多年。
數(shù)十年的抗癌史,七次生死邊緣,是妻子唐國妹在一旁默默陪伴。
在《朗讀者》的舞臺上,喬榛動情地說:“沒有她,我活不到今天,她就是我的妻子唐國妹。”
當熟悉的聲音響起,喬榛老師不再演繹別人的故事,而是訴說自己的人生,他與妻子共同朗讀裴多菲的《我愿是激流》。一人聲如洪鐘,一人情意綿綿,朗讀中不僅有年輕時激情的誓言,更流露出細水長流的陪伴。
愛是包容
最近的《朗讀者》,很多人被六十多歲才結婚的羅家英和汪明荃夫婦圈了粉。
曾經(jīng)的不婚主義者在花甲的'年紀決定步入婚姻殿堂,這本身需要莫大的勇氣,而面對婚后的小摩擦,更需要互相包容、互相理解、互相遷就。
節(jié)目現(xiàn)場,夫妻倆有趣的互動讓董卿也樂得合不攏嘴。
羅家英:老婆不要管老公太多,他們不喜歡的。
汪明荃:外面好多聽的都是女生哦。
羅:千萬不要和老婆吵架,你是吵不贏的;千萬不要和女生講理,她們講的都是歪理。
觀眾哄堂大笑,羅家英開始忙著給老婆倒茶轉換話題。看著他們的斗嘴,覺得這對老來伴簡直是在花式秀恩愛。
他們相互謙讓又不失年輕情侶間的推搡俏皮,將《老夫老妻》的朗讀獻給彼此。
“他倆仿佛倒在一起的兩杯水,吵架就像在這水面上劃道兒,無論劃得多深,轉眼連條痕跡也不會留下。”
是呀,生活中,哪有碗不碰瓢呢?在平淡的歲月中找尋熱情,在小摩擦中互相包容,這才是愛情最迷人的樣子。
愛是支持和依戀
第八期的《朗讀者》,終于邀請到了敦煌研究院的院長樊錦詩。作為無愧國家的“敦煌女兒”,季羨林先生都贊她“功德無量”。
但在采訪中,董卿卻透露,之前一直邀請樊院長都被拒絕,因為敦煌工作很忙,樊院長也不喜歡接受采訪,然而,因為老伴彭金章喜歡這個節(jié)目,樊院長最終接受了《朗讀者》的邀請。
“他在電視里看見,他可能高興”,樸素的話語,充滿了她對老伴深深的愛與依戀。
都說一位偉大的科學工作者背后是一個家庭無悔的付出和支持,丈夫彭金章被樊錦詩稱為"這個家的功臣"。
為了敦煌的研究工作,夫妻新婚之后就開始長達19年的分居生活,最終在風沙漫天的大西北,家庭才最終團聚。
相戀在未名湖,相愛在珞珈山,相守在莫高窟,二十多年來,這對敦煌夫妻的深厚感情讓我們感慨:牽你的手,從心動到古稀,年老時我依然愛你。
第十一期朗讀者觀后感【2】
4月29日晚,江疏影作為嘉賓出席了央視大型情感節(jié)目《朗讀者》。該節(jié)目本次以那一天為主題,特別邀請了諸多知名人物前來參加。而江疏影更是作為嘉賓在當天分享生命中最難忘的一天以及讓人感動的驚奇物語,在場的觀眾也被江疏影所經(jīng)歷的往事所感動,不少網(wǎng)友還因此紛紛落淚。
江疏影從小學習藝術體操,16歲開始接拍廣告,2004年以專業(yè)第一的成績考進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本科班。當時她的同學還有陳赫、鄭凱。但是江疏影大學畢業(yè)以后,并沒有和其他同學一樣進入娛樂圈拍戲,而是選擇到英國繼續(xù)深造。
節(jié)目中,江疏影分享早期留學的經(jīng)歷,當時有一本1000多頁的經(jīng)濟學科書,對于從零開始學習英語的江疏影來說簡直是天書,但是她咬緊牙關查字典把每個單詞翻譯成中文寫在書上,最后把這本書“啃”下來了,到了畢業(yè)后這本書舍不得扔,至今保留著。不僅如此,由于自己一人到國外,舉目無親充滿了無助感,一個人在家的時候只能蹭鄰居家的網(wǎng),有時候連不上網(wǎng)甚至會痛哭。雖然當時過得如此艱難,但也不后悔“那一天”的選擇。
回國后27歲“高齡”出道的江疏影,也曾受過外界的質(zhì)疑,但她從來沒有后悔過當年選擇留學的“那一天”,同時感謝道“那段經(jīng)歷,造就了現(xiàn)在的我,造就了有價值的我,造就了我跟其他人不一樣”。
第十一期朗讀者觀后感【3】
《朗讀者》的魅力并不僅僅在于朗讀本身,每位嘉賓在朗讀之前分享的個人故事,同樣很精彩,很吸引人。作為著名作家和茅盾文學獎得主,曾經(jīng)叛逆的麥家,如今面對叛逆的兒子,選擇了理解和寬容。麥家在《朗讀者》節(jié)目中暢談他與兒子之間的矛盾、分歧、隔閡乃至沖突,與觀眾分享他對兒子的教育心得以及與兒子之間的相處之道,令人感慨。濮存昕,在節(jié)目中便自曝小時候曾患過小兒麻痹癥,被同學起外號叫“濮瘸子”,以及誰也不愿意和他在一個組參加體育比賽的往事。
《朗讀者》中嘉賓分享的故事,并非簡單的過往經(jīng)歷,而都有深刻的內(nèi)涵或動人的情感在里面。無論是演員徐靜蕾講她奶奶疼她愛她的平凡故事,還是96歲高齡翻譯家許淵沖講他年輕時為追求女孩翻譯過才女林徽因的詩《別丟掉》的“獨家趣聞”,還是無國界醫(yī)生志愿者蔣勵講她在阿富汗槍林彈雨中迎接新生命的故事等等,均以真摯的情感征服了觀眾,也帶給了觀眾無限的思考。
不少人把《朗讀者》喻為是傳播文化的又一股“清流”,以此肯定該節(jié)目的創(chuàng)辦意義。而節(jié)目中朗讀嘉賓分享各自的動人故事,帶給觀眾文學、文字以外的享受及思考,則讓這股“清流”更加透徹、明亮。正是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呈現(xiàn)及作用,使得原本能打八十分的《朗讀者》,可以打上九十分,甚至更高分。
《朗讀者》、《見字如面》等一系列節(jié)目正是填補上了這處空白。這也許是無心之舉,但結果卻相當有意義。你可能無法想象自己的父母會自行上網(wǎng)搜索《奇葩大會》,并且對其中選手的造型和言語毫無芥蒂。個性張揚的追求對于年輕人們而言是一種宣泄,然而對大多數(shù)的父母輩們而言,這其中的價值觀是有沖擊性的。但《朗讀者》不同,它所傳遞的責任感、溫情符合中國人的傳統(tǒng)價值。因此,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父母乃至爺爺奶奶,對這檔節(jié)目贊不絕口。
這使人看到了文化綜藝節(jié)目的新希望。一個節(jié)目若內(nèi)核浮泛,即使當下再紅火也很快會被厭倦與遺棄。與別的流行綜藝形式不同,文化綜藝節(jié)目天然是有使命感的,它自出生就被寄予傳承和改變的希望,也是區(qū)分此類節(jié)目優(yōu)劣的重要指標。至少目前看來,《朗讀者》做得還不錯。
【觀看朗讀者那一天觀后感】相關文章:
觀看朗讀者青春觀后感05-10
觀看cctv《朗讀者》觀后感03-07
觀看央視《朗讀者》觀后感03-07
觀看《朗讀者》觀后感600字03-11
觀看《朗讀者》董卿觀后感03-11
朗讀者那一天觀后感05-08
觀看朗讀者第十一期觀后感05-07
觀看第九期朗讀者觀后感04-24
朗讀者那一天觀后感400字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