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2016年2月7號,一年一度的大年三十又到了,今天晚上我吃完年三十的餃子。等到六點(diǎn)鐘路燈亮起來了,我就那上禮花,我找來慶林和永利。我們拿著禮花邁著輕快的步子向村里的廣場走去。
來到廣場,我們?nèi)齻以為走錯了地方,我們尋看了一下是我們村的廣場。廣場四周安上了霓虹燈,在樹上還有許多彩燈,石凳旁邊還有些假花,十分美麗。沒想到在這幾天的時間里大隊里的工作人員竟把廣場弄得這么美麗。
我們玩著玩著看到天空中開起了美麗的禮花,我們?nèi)齻突然想起手中的禮花。我們就來到廣場中央,各自把禮花放好,同時點(diǎn)燃導(dǎo)線,禮花升空了。慶林放的飛毛腿飛到高空中,啪的一聲從圓球里飛出了五顏六色的小球;永利放的流星雨各都飛到高空,五顏六色真像一個個流星劃過天空;而我放的是微型小導(dǎo)彈,它飛到高高的空中,啪的一聲散出了許多黃色的小球,就像一粒粒珍珠似的。
放完禮花后,我一看手表:“不好!
已經(jīng)八點(diǎn)十分了,春節(jié)晚會已經(jīng)演了十分鐘了。”我們?nèi)齻拔腿就往家跑。
篇二:
今晚,除夕之夜,人們通宵不寐,敘舊話新,互相鼓勵,這是為什么呢?原來是為了祝賀來年有個良好的習(xí)慣,聽媽媽說,這叫守歲。它是我國歷代相傳有其積極意義的習(xí)俗。
守歲源于何時?《秦中歲時記》載:“守歲之事三代前后典籍無文,至唐杜甫的《杜位宅守歲》詩云‘守歲阿咸家,椒盤已頌花’疑自唐始!唐詩中對守歲習(xí)俗有不少的描寫。白居易《客中守歲》詩:“守歲尊無酒,思鄉(xiāng)淚滿巾”。孟浩然有“續(xù)明催畫燭,守歲接長筵”的詩句。到了宋朝,守歲之見遍于城鄉(xiāng)。蘇東坡的“兒童強(qiáng)不睡,相守夜歡嘩”,描述了守歲的情景!稏|京夢華錄》記載:“除夕……士庶之家,圍爐而坐,達(dá)旦不寐,謂之守歲。”有趣的是,在日本、越南、泰國等,由于受我國的影響,均有除夕守歲之說,就連歐美和非洲,也有類似的習(xí)俗。常言道:“黃金易得,韶光難留”,愛生命,惜光陰,這也許是普天下守歲之因吧!席振起在《守歲》一詩中云:“相邀守歲阿咸家,蠟炬?zhèn)骷t映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本褪且焕。
守歲的“守”,即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有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懷希望之意!耙灰惯B雙歲,五更分二年”,在除舊布新之際,親朋好友,圍爐而坐;仡欉^去,展望未來,不是沒有益處的。元朝文人辛文房撰著的《唐才子傳》里記有唐代大詩人賈島除夕“祭詩”的一段佳話:每至除夕,賈島“必取一歲之作置幾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終年苦心也。’”他每到除夕,對過去一年得失作一番總結(jié),對我們來說難道不可以借鑒嗎!如果“三十六旬都浪過”,尚不“偏從此夜惜年華”,那么,“守歲”也就失其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