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是一篇多幕劇,主要講述的是花木蘭替父從軍,英勇作戰(zhàn)的故事。
【2017五年級語文《花木蘭》教學反思1】
《花木蘭》講述了一個流傳至今的經(jīng)典故事。這個故事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所以導入新課我就讓學生聽《花木蘭》片頭曲,自然引出課文第一節(jié)。朗讀課文邊思考花木蘭是誰?學習生字“巾”“幗”“英”,出示古代女子戴著頭巾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巾幗”的意思就是婦女、女子的意思。巾幗英雄就是女子中的英雄的意思。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從哪里可以看出花木蘭是個巾幗英雄”來自讀課文。
一、抓住成語,隨文識字,了解人物。
課文中出現(xiàn)了許多四字成語:女扮男裝、替父從軍、英勇善戰(zhàn)、赫赫戰(zhàn)功,這些成語就可以看出花木蘭是個巾幗英雄,這些成語中又包含了不少生字,在學生回答“從哪里可以看出花木蘭是個巾幗英雄”這個問題時,我將這些成語一一板書在黑板上,然后小組交流學習生字的好辦法,初步理解詞語的意思,也了解了人物。
二、深化問題 朗讀指導
接著我讓學生自己邊讀課文邊說說花木蘭為什么要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從文中劃出相應的句子。她又是怎么立下赫赫戰(zhàn)功的?圈出文中的動詞。通過問題的解答,學生對這些成語的理解更到位了。因為花木蘭的父親年老多病,弟弟年幼,家里再無男丁的情況下,花木蘭勇敢地擔當起重任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可以看出她是一個敬老愛幼的人。花木蘭千里迢迢趕到前線的途中克服了重重困難,通過圈出的動詞,感受她是那樣的堅強無畏。當學生找到以后,就進行朗讀指導,使學生在瑯瑯書聲中鞏固語言,理解語言。
三、朗讀與說話訓練相結合。
整堂課中,我設計了幾處語言訓練點: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說話的語境: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是因為( );當戰(zhàn)士們發(fā)現(xiàn)花木蘭原來是個女的,他們會說些什么?最后讓學生來夸夸花木蘭。學生將文中的一些成語進行了重組,表達了對花木蘭的贊賞之情。這些說話訓練,讓學生在自己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暢所欲言,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
【2017五年級語文《花木蘭》教學反思2】
《花木蘭》是小朋友比較喜歡的一篇課文,執(zhí)教過程中很有心得。
一、善于挖掘教材。
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下,挖掘文中的內(nèi)容,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所設計的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比如在引導學生理解“木蘭為什么女扮男裝替父從軍?”這個問題,我先讓學生通過朗讀,找出體現(xiàn)國家的憂和家里的愁的句子,讀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來協(xié)助學生找出問題的答案,即“國家的憂”是北方經(jīng)常發(fā)生戰(zhàn)爭,朝廷下達了緊急征兵的文書。而“家的愁”是征兵文書上有父親的名字,而父親年老多病,難以出征,弟弟又小,還不夠當兵的年齡。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要替父從軍。繼續(xù)設疑“為什么時候要女扮男裝”幫助學生了解古時候女人是不能參加打戰(zhàn)的,為了替父必須女扮男裝。此外,還深入挖掘課文,組織學生討論“木蘭如何說服家人?”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思維能力的訓練。
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整堂課由始到終,學生學習的熱情都很高,積極讀書,善于思考問題,踴躍回答問題,體現(xiàn)了“教師是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教學理念。
三、適當運用媒體,引入動畫,幫助學生理解“英勇善戰(zhàn)”。
為了形象說明花木蘭的英勇善戰(zhàn),我選取了一段動畫,將花木蘭善于動腦,利用雪崩轉(zhuǎn)敗為勝的場景直觀地展現(xiàn)在孩子面前,有助于學生理解詞語。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說話能力,我組織學生討論“木蘭怎樣說服家人”這一環(huán)節(jié),由于沒做到適當點拔,學生討論不多激烈。
反思后,我認為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這樣設置問題:“當她家人得知她要去從軍會有什么反應,木蘭會對父親、母親、弟弟說些什么?最后才使家人同意她去呢。”組織學生四人一小組進行討論,并確定角色進行小組說話訓練。我想學生會討論得很激烈,說得熱鬧,到匯報時,就會有不同的答案。
也許,留有一點遺憾能促使我不斷地摸索教育教學之捷徑,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