諺語的文化因素
一、中法諺語中的文化因素
法蘭西民族和中華民族都是擁有光輝文明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偉大民族,兩國豐富多彩的歷史與文化孕育了包羅萬象的諺語。由于諺語都是基于一定文化基礎(chǔ)上產(chǎn)生的,因此法漢諺語承載著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各自的諺語都帶有自身的文化烙印,反映了不同的思想觀念。由于地理、歷史、宗教信仰、風(fēng)俗習(xí)慣等諸多方面的差異,許多法漢諺語在形象比喻上、語言結(jié)構(gòu)上、內(nèi)涵寓意上帶有各自的特征。
1.宗教信仰
不同點:法國大約有4500萬名受洗的'天主教徒,占人口的77%,在法國關(guān)于宗教有這樣的俗語:“法國是天主教會的長女!薄胺▏遣嫉赖膰。”由此可見宗教在法國社會中的重要性。公歷紀(jì)元前后,佛教開始由印度傳入中國,經(jīng)長期傳播發(fā)展,而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中國佛教。中國人千百年來多信仰佛教,相信佛祖是仁慈的,同時還掌控著人世間的萬事萬物,因此和佛教有關(guān)的諺語很多,如:“借花獻(xiàn)佛”,“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不看僧面看佛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等。
相似點:ciel(天)在中法文化中都具有神格化、人格化的概念,具有可以操控萬事萬物的最高權(quán)力,在法漢文化中都可以找到有關(guān)“天”的諺語。
Aide-toi,le ciel t'aidera.自助者天助之。Le ciel est bleu partout.天無絕人之路。Le ciel m'en garde.老天保佑。
2.自然現(xiàn)象
不同點:在科學(xué)不發(fā)達(dá)的時代,人類對于風(fēng)雨雷電火等都充滿了好奇與恐懼。在法語諺語中,法國人有時把自然現(xiàn)象運用比喻的手法,闡述生活中的真理。如:Qui sème le vent,récolte la tempête.(播狂風(fēng),收暴雨。)相當(dāng)于漢語當(dāng)中的“玩火者必自焚”。Petite pluie abat grand vent.(小雨息大風(fēng)。)比喻一件小事能平息狂怒,相當(dāng)于漢語中的“小鬼跌金剛”或“小鼠斷大繩”。
3.事物認(rèn)知
不同點:人類的生活離不開動物,人和動物的關(guān)系源遠(yuǎn)流長,中法兩個民族都從動物身上受到很多啟發(fā),總結(jié)出很多關(guān)于動物的諺語來闡釋生活中的某些現(xiàn)象,但有時在描述同一現(xiàn)象時,法中諺語中卻用到了不同的動物。法語諺語C'est la grenouille de la faible qui veut se faire aussi gros que le boeuf.(青蛙想長得如牛大。)如果表達(dá)同樣的意思,中國人會說:“癩蛤蟆想吃天鵝肉!鳖愃浦V語還有Deux moineaux sur un épi ne sont pas longtemps amis.(一穗不容二雀。)一山不容二虎。
相似點:chien(狗)作為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之一,與人類關(guān)系之密切是其他動物難以相比的。雖然狗被譽為人類最忠實的伙伴,但是無論在中國文化還是法國文化中卻有很多關(guān)于狗貶義的說法,如漢語中的“雞鳴狗盜”、“良心狗肺”、“狗口里吐不出象牙”,法語中的un caractère de chien(狗脾氣),quel temps de chien(狗天氣)等。
4.生活習(xí)慣
不同點:法國和中國的飲食文化享譽世界,但又各有特點。法語諺語Un repas sans fromage est une journée sans soliel.說的是“吃飯時沒有奶酪就如同一天中沒有太陽。”又如:Pain tant qu'il dure,mais vin à mesure.意思是“酒要適量,面包多多益善!痹诜▏说纳钪,奶酪、面包、葡萄酒都是飲食中必不可少的;而在中國,人們則是以米飯、饅頭、白酒為主,所以才會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酒香不怕巷子深”等具有中國特色的諺語。
相似點:Mieux vaut son bon voisin que longue parenté。(好的鄰居比遠(yuǎn)親更好。)這和漢語里面的諺語“遠(yuǎn)親不如近鄰”無論在形式上還是意義上都相差無幾。這兩條諺語說明了中法兩國對于搞好鄰里關(guān)系的同等重視程度。Qui dort grasse matinée,trotte toute la journée.(睡懶覺的人整天都要急著跑。)近似于漢語中的“一步慢,步步慢”。
5.歷史文化
不同點:出處不同。法中兩國都有悠久的歷史,很多諺語成語出自歷史典故。Rendre à César ce qui appartient à César,et Dieu ce qui appartient à Dieu.(是愷撒的當(dāng)歸愷撒,是上帝的當(dāng)歸上帝。)出自《圣經(jīng)·新約》,意思是把物品還給原來的主人。漢語中的“物歸原主”表達(dá)了相同的意義!拔餁w原主”出自明·凌蒙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五:“他不生兒女,就過繼著你家兒子,承領(lǐng)了這家私,物歸舊主,豈非天意!
相似點:寓意相同。諺語Réchauffe un serpent dans son sEin,il te mordra.(把蛇暖在懷里,它蘇醒過來就會咬你。)出自《伊索寓言·農(nóng)夫與蛇》,農(nóng)夫發(fā)現(xiàn)一條蛇凍僵了,可憐它,就把它放在自己的懷里。蛇溫暖后,蘇醒過來,恢復(fù)了它的本性,就咬了它的恩人一口,使他受到了致命的傷害。“東郭先生”出自明代馬中錫《中山狼傳》,其救助被人追逐的中山狼,反而幾乎被狼所害。這兩個故事說明對壞人講仁慈、不分善惡、濫施仁慈的人,即使對壞人仁至義盡,壞人的邪惡本性也不會改變。
【諺語的文化因素】相關(guān)文章:
社會與文化英語諺語01-25
冬至各地習(xí)俗與文化諺語大全12-25
中國飲食文化經(jīng)典諺語02-20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諺語精選06-27
中國茶文化諺語大全07-04
柯爾克孜族諺語及民族文化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