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一
《李時珍夜宿古寺》一文重難點是引領學生體會李時珍為編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認真的踏實作風。
文章分別從三部分入手來體會李時珍嚴謹認真,不怕吃苦,為民造福的高貴品質。在備課時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了課文,確定文章思想的主線是“以苦為樂”,整節(jié)課我也以這條主線循序漸進地安排著教學流程。
一、朗讀,感悟“苦”
語文的生命是讀出來,沒有了讀,語文實際上就是不動的文字。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反復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越讀越深入。如在讀“李時珍笑著問徒弟:“龐憲,覺得苦嗎?”……”一段話時,我緊抓一個“笑”字,進行多角度點撥,學生每讀完這段話都有一個不一樣的感受,隨著閱讀的深入,把課堂的舞臺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做主角,這樣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的關系。像這樣的品讀在教學中有多處,我深深覺得,學生在朗讀中的體驗逐漸加深,感情變得豐富起來,對人物及情感的把握越來越準確。
二、想象,訴說“苦”
在學生體會了喝山泉、啃干糧已經很苦后,練習填空,讓學生發(fā)揮想像,A、這天忙著趕路,又一次錯過了的客店,他們只能在路旁的雨棚里過夜了,他想:……B、滿眼寒霜,冷月還在天上,李時珍這時候又起早趕路了,他想:……C、歲月不饒人,50歲了,天天和水啃干糧,李時珍的胃病又犯了,生生的疼,他想:……D、已經在外好幾個月了,中秋月明,李時珍不禁思念起深愛的母親、妻子和兒女,他想:……李時珍的高大形象就在心目中樹立起來了。
三、討論,體會“苦”
在第二課時設計中,我緊扣課題《李時珍夜宿古寺》,抓住了三個關鍵問題展開課文,1、李時珍為什么要投宿在古寺? 2、李時珍夜宿的古寺是怎么樣的?3、李時珍在古寺中做了哪些事?在讓學生分別尋找問題答案的同時,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有關詞句,還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和李時珍的生活做了對比,使學生體會到李時珍吃這么多苦是為了萬民得福這個崇高的理想。
另外,在對文章中多處景色描寫在教學中顯現的略輕些,如在處理時13節(jié)時,可引導學生對這處描寫在文中起到的作用加以引導、探究。這樣教學過程不留遺憾,卻又理解了文本。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二
《李時珍夜宿古寺》是一篇人物故事,課文表現了李時珍為修好《本草綱目》不怕吃苦、一心為民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認真的踏實作風。針對今天上課情況,學校幾位有經驗的老師對我提了許多寶貴意見,現做如下反思:
一、板書時“苦”字的間架結構擺放不好,板書時速度過快、字跡不夠工整美觀。要想改變這一狀況,首先要苦練基本功,多練字、寫好字。在此基礎上,課堂教學要更加從容,課堂教學時板書要速度適中。
二、在上課過程中,我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字“苦”展開討論,著力讓學生自讀自講,卻沒有讓學生結合相關語句中的重點字詞來理解,所以學生往往只是針對找的句子泛泛而談,缺乏針對性,給人以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感覺。
三、在討論完李時珍和龐憲的“苦”之后,我三言兩語就將李時珍的精神品質給總結了,然后匆匆給學生拓展李時珍的其它故事,卻忽略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就是引領學生體會李時珍的精神品質。而分析李時珍的精神品質就要抓住關鍵段落第七小節(jié)來講,我在第七小節(jié)用時過少。
四、在與學生討論李時珍的精神品質時,學生都談到李時珍是個甘于吃苦、樂于奉獻的人,我就只板書了這兩個詞。其實,在文章的第12小節(jié),有描寫李時珍親自品嘗藥草的細節(jié),這里可以體現出李時珍是個嚴謹認真的人,我沒有引導學生展開描述,因而沒能講出李時珍還是個嚴謹認真的人。
五、在課堂最后,我有意識的給學生拓展了李時珍開棺救人的故事,本意是想豐富學生知識、讓學生體會到李時珍的醫(yī)術高明。但所選故事與文章內容聯系不大,因此給人較為突兀的感覺。其實選擇古今中外其他人物的故事也無妨,只要該人物也具有甘于吃苦、樂于奉獻的品質就行,這樣就能和文章內容緊緊聯系在一起。
六、在講讀文章的過程中,我只關注文章內容,卻忽略了語文的工具性:學語文是為了在生活中用語文。文章大范圍描寫人物的苦,其實最終目的就是襯托人物的精神品質。
“勵進杯”賽課已經結束,老師們的熱心指導讓我獲益良多,愿反思后再上此類課時能有所長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