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其五
陶淵明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教材簡說:
陶淵明是東晉開國元勛陶侃的后代。只是到了他這一代,這個家族已經(jīng)衰落了。他二十九歲出仕,在十余年的時間里,幾番進退,仕隱不定,先后任江州祭酒、鎮(zhèn)江參軍、彭澤縣令等職。他這樣斷斷續(xù)續(xù)做了一陣官,無奈靠山不硬,脾氣卻分外高傲,玩不來官場中鉆營取巧的一套。終因抱負不展,又不肯降志辱身與士族階層同流合污,于彭澤縣令上任僅80余日,便以“不能為五斗米折腰”而決然棄職歸隱。此后長期過著躬耕隱居生活。《飲酒》詩一組二十首,就是歸隱之初寫的,大抵表述醉中的樂趣和對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人活在世上,總要找到生命的價值,否則人就會處在焦慮和不安之中。而社會總是有一套公認的價值標(biāo)準(zhǔn),多數(shù)人便以此為安身立命的依據(jù)。拿陶淵明的時代來說,權(quán)力、地位、名譽,就是主要的價值尺度。但陶淵明通過自己的經(jīng)歷,已經(jīng)深深地懂得:要得到這一切,必須費盡心機去鉆營、去爭奪,裝腔作勢,吹牛拍馬,察言觀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這里沒有什么尊嚴(yán)可說。他既然心甘情愿從官場中退出來,就必須對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給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