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文言文
在平時的學習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記得文言文吧,文言文就是白話文的提煉跟升華。還記得以前背過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論語》文言文,歡迎大家分享。
《論語》文言文1
文言文閱讀
、僮釉唬骸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②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圩釉唬骸澳R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有于我哉?”
1、簡介孔子(不超過35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將文中空缺的語句填寫在下面橫線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釋下列句子中字的含義。
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罔:_____________________
殆:_____________________
哉: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述第一則語句給你什么啟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鬃邮俏覈糯鷤ゴ蟮腵思想家和教育家,理論政治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2、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3、先生迷惑不解 危險 “呢”表反問
4、(1)孔文先生憑什么被稱作“文”呢?
(2)聰明而且愛好學習,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看作恥辱的事。(意對即可)
5、“略”。
《論語》文言文2
文言文閱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內(nèi)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為己仁,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項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自己”
1、解釋下列劃線詞在文中的意思.
不亦說乎:( )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
吾日三省吾身:( )
死而后已:( )
2、翻譯句子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說說孔子對弟子講“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愉快;真誠,誠實;反;停止。
2、(1)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思考而不學習就會有害。
。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明智了。
3、告誡弟子,只有不斷磨勵自己,豐富自己,才能得起時間和困難的考驗。
(意對即可)
《論語》文言文3
閱讀下面文言文語段,完成1—4題。
《論語》十則
⑴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圃釉唬骸拔崛杖∥嵘恚簽槿酥\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亲釉唬骸皽毓识,可以為師矣!埃ā稙檎罚
、茸釉唬骸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勺釉唬骸坝,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首釉唬骸叭诵校赜形?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p>
、嗽釉唬骸笆坎豢梢圆缓胍,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套釉唬骸皻q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妥迂晢栐唬骸坝幸谎远梢越K身行之者乎?”
⑽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缎l(wèi)靈公》)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挪灰嗾f乎_________________
、普d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
、鞘侵瞋________________
2、解釋下列句中“而”字的`意思。
擇其善者而( )從之
學而( )時習之
溫故而( )知新
學而( )不思則罔
3、下列加粗字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學而時習之(按時) 人不知而不慍(怨恨)
B、學而不思則罔(迷惑而無所得) 思而不學則殆(危險)
C、不亦說乎(也,也是) 死而后已(已經(jīng))
D、其恕乎(大概,也許)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ò。?/p>
4、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艑懗稣n文中談學習方法的兩個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寫出課文中談學習態(tài)度的兩個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菍懗稣n文中談個人修養(yǎng)的兩個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⑴說同“悅”,高興。 ⑵女同“汝”,你。 ⑶知同“智”,聰明。
2、表目的,來;表順接,并且;表順接,然后;表轉(zhuǎn)折,但是
3、A
4、⑴學而時習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
、浦疄橹,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俏崛杖∥嵘砣瞬恢粦C
《論語》文言文4
原文
第一到第九則為語錄體,第十則為對話體。這里所編的十則分別選自《學而》、《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衛(wèi)靈公》。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保ā稙檎罚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為政》)
5.子曰:“由,誨女(rǔ)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保ā稙檎罚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保ā妒龆罚?/p>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保ā蹲雍保╤ǎn)》)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缎l(wèi)靈公》)
第一則:學習方法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學而》)
孔子說:"學習并且按時地去復習,不也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yǎng)的人嗎?"
重點字詞解釋: (1)子:先生,指孔子。中國古代對于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墩撜Z》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鬃樱ㄇ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xiàn)在山東曲 阜)人。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書等傳統(tǒng)文化典籍。
(3)時習:按時地去復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shù)臅r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薄!傲暋,指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通假字,音yuè,實意“悅”的古體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區(qū)別的:同門(師)為朋,同志為友。
(6)樂:與說有所區(qū)別。舊注說,悅在內(nèi)心,樂則見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8)慍:拼音:yùn,生氣,發(fā)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養(yǎng)的人。
補充詞解釋:
而:連詞。(可譯為并且)例:學而時習之。
轉(zhuǎn)折。(可譯為卻) 例:人不知而不慍。
亦(yì):同樣、也是。
乎:語氣助詞,表疑問語氣,可譯“嗎”。
自:從。
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對于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鞏固的過程,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必須“學”與“習”統(tǒng)一起來。
第2句話講的是學習樂趣。志同道合的人來訪可以增進友誼,并且可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第3句話講的是為人態(tài)度!叭瞬恢,后面省略了賓語“之”,可譯為“我”或“自己”
第二則:為人處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wèi)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 (《學而》)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過了呢? "
重點字詞解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shēn)字子輿,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戰(zhàn)國間魯國南武城(現(xiàn)在山東費縣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后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jù)說《孝經(jīng)》就是他撰寫的。
(2)三。▁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多次檢查;二是從多個方面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shù)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
(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guī)定相互守信,以調(diào)整人們之間的關系。意思是:真誠、誠實
(5)傳不習:傳(動詞用做名詞),舊注曰:“受之于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
補充詞解釋: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檢查,反省。
為:替。
謀:謀劃。
忠:盡心盡力。
信:誠信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第三則:學習方法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孔子說:“復習學過的知識,可從中獲得新的見解與體會,憑借這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重點字詞解釋: 注:本章的“溫故而知新”有兩解。一為“溫故才知新”:溫習已聞之事,并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二為“溫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
我以為合并這兩種解法,也許更為完整:在能力范圍以內(nèi),盡量廣泛閱覽典籍,反復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jīng)聽聞的知識,也要定期復習,期能有心得、有領悟;并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如此則進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退也可以為先賢的智能賦予時代的意義。像這樣融會新舊、貫通古今方可稱是“溫故而知新”。
也有學者以為作“溫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適,因為按字面上解釋,僅做到吸收古今知識而未有領悟心得,只像是知識的買賣者,不足以為師。所以我們就來看看“師”的意義。在論語中師字一共見于14章,其中意義與今日的老師相近者。
故:舊的知識(形容詞用作名詞)。
而:連詞,表順承,就
知:領悟。
可:可以。
以:憑借。
為:作為。
另外詞解釋:
溫故知新(成語):
請注意不是溫故而知新
【解釋】: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xiàn)在。
【出自】:《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漢·班固《東都賦》:“溫故知新已難,而知德者鮮矣!
【示例】:~是學習上的重要方法。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用于學習、工作或其他
第四則: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
重點字詞解釋:
而:連詞,表轉(zhuǎn)折。
則:連詞,相當于“就”、“便”。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殆(dài):這里指有害。本意:危險。
本段講了學習與思考的的辯證關系,認為二者不可偏廢。
第五則:學習態(tài)度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為政》)
孔子說:“仲由啊,讓為師教導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tài)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1、誨女知之乎!
教給你對待知或不知的正確態(tài)度吧!(楊伯峻《論語譯注》)
2、誨女知之乎!
我告訴你什么叫求知吧。ɡ顫珊瘛墩撜Z今讀》)
3、誨女知之乎!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ㄥX穆《論語新解》)
4、誨,女知之乎?
教育(教誨),你知道嗎?(南懷謹《論語別裁》)
5、誨女,知之乎?
我教導你的知識,你都知道了嗎?(徐志剛《論語通譯》)
6、誨女知之乎!
。ㄎ遥┙探o你的',(你)懂得了嗎。ㄑ鹦恰吨袑W生教材全解》)
7、讓我來教教你吧,你可懂得這個道理?(楊潤根《發(fā)現(xiàn)論語》)
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tài)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智慧。
重點字詞解釋:
女:通假字“女”通“汝”,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聰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東西
誨:教,傳授。
乎:語音助詞。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時期魯國卞(今山東泗水縣泉林鎮(zhèn)卞橋村)人,孔子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
本段理解:孔子說這段話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要有誠實、謙虛的態(tài)度,不要不懂裝懂。
第六則:學習態(tài)度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里仁》)
孔子說:“看見有才能的人(德才兼?zhèn)涞娜耍┚拖蛩麑W習,希望能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缺點,有要改正!
重點字詞解釋:
思:希望,想著。
。褐阜词∮袥]有相同的毛病。
齊:看齊
賢:德才兼?zhèn)涞娜?/p>
焉:句末語氣詞
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虛心學習,以人為鑒,取長補短。
第七則:學習態(tài)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要選擇他們的長處 來學習,如果看到他們的缺點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像他們一樣的缺點,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重點字詞解釋:
必有我?guī)熝桑浩渲斜囟ㄓ锌勺鳛槲业睦蠋煹娜。焉,相當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p>
三:泛指多次;
焉:兼詞“于之”,在那里;
之:字指擇其善者而從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第八則: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泰伯》)
曾子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或責任),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xiàn)‘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
詞語解釋:
弘毅:胸懷寬廣,意志堅強 :剛強,勇毅
仁: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已:結(jié)束
第九則:修身做人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說:"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節(jié),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葉的。" 深刻含義:人們要經(jīng)受得住時間的考驗,也以松柏為喻,談人應當具備堅毅的品格!
之:這里的之是結(jié)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變成偏正結(jié)構,不譯或勉強譯作“的”。
歲寒:一年中的寒冷季節(jié),深冬
然后(古今詞):然 ,后。意思是分開來解釋的。然,這樣。后,以后。
士:有抱負的人。
本段理解: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種堅貞不屈、不隨俗流、保持節(jié)操、堅韌不拔的社會現(xiàn)象。
第十則:修身做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wèi)靈公》)
子貢問道:"有沒有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呢? ”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強行加于別人身上。”
重點字詞解釋:
一言:一個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許。。河米约旱男膩硗葡雱e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欲:喜歡,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
評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給別人。它在今天的社會道德修養(yǎng)方面有積極意義,已成為警世格言。
逐則注解
第一則是學習方法和個人修養(yǎng),啟發(fā)人們熱愛學習,加強自律。
第二則是學習方法,講知識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
第三則是學習方法,強調(diào)復習對知識的必要性。
第四則是學習態(tài)度,強調(diào)學習要和思考相結(jié)合,闡明了“學”與“思”的辯證關系。
第五則是學習態(tài)度,通過對話論述了聰敏好學、虛心求教的可貴。
第六則是學習方法,端正學習態(tài)度、提高思想修養(yǎng)。強調(diào)隨時都該反省自己。
第七則是學習方法和個人修養(yǎng),強調(diào)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同時要有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
第八則是個人修養(yǎng),強調(diào)懷有抱負就該有堅毅的意志。
第九則是個人修養(yǎng),強調(diào)要經(jīng)受得住時間的考驗。
第十則是個人修養(yǎng),強調(diào)要學會換位思考。
總共三類: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個人修養(yǎng)。
《論語》文言文5
、僮釉唬骸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保ā稙檎罚
、谧釉唬骸坝,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保ā稙檎罚
、圩釉唬骸耙娰t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保ā独锶省罚
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保ā妒龆罚?/p>
⑤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拮釉唬骸皻q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保ā蹲雍薄罚
1、解釋下面句子中的詞。
學而不思則罔 罔:( )
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
是知也知:( )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p>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而”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學而不思則罔
B、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
C、為人謀而不忠乎
D、擇其善者而從之
4、請從選段中寫出2個至今沿用的.成語
答:_______________。
5、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問題,你是如何對待的?學了選文第②則之后有何感悟?請簡要談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迷惑 ;
剛強,勇毅 ;
通“智”,聰明,智慧
2、(1)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
。2)(碰到)一年最寒冷的季節(jié)時,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落葉的。
3、A
4、見賢思齊;擇善而從;任重道遠;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guī)?/p>
5、感悟應扣住學習要謙虛好學,實事求是來談。(上述主觀題意對即可)
《論語》文言文6
一、文學常識
1.《論語》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
2.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
二、原文
1.子(1)曰(2): “學而時(3)習(4)之,不亦說(5)乎?有朋(6)自遠方來,不亦樂乎(7)?人不知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
2.子曰:“溫故(10)而知(11)新,可以為(12)師矣(13)。”
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14),思而不學則殆(15)!
4.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16)而好(17)學,不恥(18)下問,是以(19)謂之‘文’也!
5.子曰:“默(20)而識(21)之,學而不厭(22),誨(23)人不倦,何有于我哉(24)?”
6.子曰:“三(25)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26)善者而從(27)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曾子曰:“吾日三省(28)吾身(29)--為人謀(30)而不忠(31)乎?與朋友交(32)而不信(33)乎?傳(34)不習乎?”
8.子曰:“見賢(35)思齊(36)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9.子貢問曰:“有一言(37)而可以終身行(38)之者乎?”曰:“其(39)恕(40)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41),任重而道遠!
11.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42)得之,不處(43)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44)也!
12.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1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45),不成人之惡(46)。小人反是!
14.子曰:“富而(47)可求(48)也,雖執(zhí)鞭之士(49),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15.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50)為(51)樂之至于斯也!
16.(點)曰:“莫(52)春者,春服(53)既成,冠者(54)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55)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56)點也!”
三、注釋
(1) 子:古代特指有學問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稱,這里指孔子。(2) 曰:說。
(3) 時:時常,常常。(4) 習:溫習,復習。(5) 說:通“悅”,愉快,高興。
(6) 朋:這里指同一師門的師兄弟。(7) 不亦……乎:表示反問。乎:相當于“嗎”。
(8) 慍:怨恨,心里不滿。(9) 君子:這里指道德修養(yǎng)高的人。(10) 故:舊。這里指學過的知識。
(11) 知:這里有理解、領會的意思。(12) 為:做。(13) 矣:相當于“了”。
(14) 罔:通“惘”,迷惑不解。(15) 殆:危險。這里是“學業(yè)上陷入困境”的意思。
(16) 敏:聰明。(17) 好:愛好,喜歡。(18) 恥:認為可恥。
(19) 是以:因此。(20) 默:暗暗,私下。(21) 識:記,記住。
(22) 厭:滿足。(23) 誨:誘導,教導。(24) 哉:相當于“呢”,表示反問。
(25) 三:在這里表示數(shù)量少,不是確數(shù)(“幾”)。(26) 其:他們,他們的。
(27) 從:采納,聽從。(28) 。簩ψ约旱难孕蟹词∨c檢查。(29) 身:自己。
(30) 謀:謀劃,商量辦法。(31) 忠:誠心誠意。(32) 交:交往。
(33) 信:誠實。(34)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35) 賢:指德、行優(yōu)秀的人,賢人。
(36) 齊:看齊。(37) 一言:這里指一個字。(38) 行:遵守,奉行。
(39) 其:大約。在這里是表推斷的語氣詞。(40) 。河米约旱男膩硗葡雱e人的心。
(41) 弘毅:寬宏堅毅。這里指抱負遠大、意志堅強。(42) 道:方法。
(43) 處:據(jù)有,取。(44) 去:背離,拋棄。(45) 美:好的。
(46) 惡:壞的,不好的。(47) 而:如果,表假設。(48) 求:求得,追求。
(49) 執(zhí)鞭之士:這里意為低微的官職。(50) 圖:料想。(51) 為:作,這里指欣賞。
(52) 莫:通“暮”。(53) 春服:春天穿的單夾衣服。(54) 冠者:成年人。
(55) 詠:歌唱。(56) 與:贊賞。
四、譯文
1.孔子說:“學了并經(jīng)常溫習它,不也很高興嗎?有同門師兄弟從遠方來(與我探討學問),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沒什么不滿,不也算得上君子嗎?”
2.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就可以做老師了!
3.孔子說:“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在學業(yè)上陷入困境。”
4.子貢問孔子說:“孔文子(死后)憑什么被稱作‘文’呢?”孔子說:“聰敏而且愛好學習,向低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而不以為恥,因此被稱做‘文’!
5.孔子說:“默默地記住它,學習而不知滿足,教導別人而不知疲倦,我有哪一樣呢?”
6.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師;選取他們好的東西加以學習、采納,他們(身上)不好的東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7.曾子說:“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謀劃不誠心誠意嗎?與朋友交往不誠實嗎?(老師)傳授的知識不去復習嗎?”
8.孔子說:“看見德行優(yōu)秀的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優(yōu)秀的人也要(對照著)檢查自己!
9.子貢問:“有一個字可以作為終身遵行的準則嗎?”孔子說:“是‘恕’吧!自己不想承受的,不要施加在別人的身上!
10.曾子說:“讀書人不可以沒有遠大的抱負、堅強的意志,承擔的責任重大,艱險的道路還很長!
11.孔子說:“富裕和做官是人們追求的,可如果不是用正當?shù)姆椒ㄈ〉玫?,就不應該擁有。貧窮和低賤是人們厭惡的。講仁義之道反而受窮而卑微,也不應該拋棄仁義之道!
12.子貢請教怎樣才能做一個君子?鬃诱f:“先行動,有關行動的話以后再發(fā)表。”
13.孔子說:“君子應該成就別人的美德,不應該促成別人的惡行。小人與此相反!
14.孔子說:“富裕如果能夠追求得到,即使是低微的官職,我也盡力而為。如果不能追求得到,我就從事愛好的事業(yè)。”
15.孔子在齊地聽了《韶樂》,三個月吃肉都吃不出肉味,感嘆道:“沒有想到對音樂的欣賞竟能達到如此高的境界啊!
16.(曾點)說:“到了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經(jīng)做好了(穿上),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在沂水洗澡,在舞雩臺上吹風,(然后)唱著歌回家!
孔夫子嘆了口氣,說:“我贊賞曾點說的。
五、內(nèi)容
1~3論述了學習方法,4~6論述了學習態(tài)度。
1.提出學習要復習的觀點。
當別人不了解甚至誤解自己時,孔子在《論語》中認為應當采取的正確態(tài)度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在溫習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的過程中,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
3.要辯證地看待學習與思考之間的關系。
4.要謙虛好學。
5.學習要不知滿足,不斷進取。
表明要有正確的教學態(tài)度的句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6.要隨時隨地向人學習,擇善而從。
在生活中,我們要表示應當向有長處的人學習,常用哪一句話表示: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p>
7~9告訴我們:做人要有道德修養(yǎng),多自省,講恕道。
7.做人要從三個方面反省自己。
8.孔子要求人們對待先進與落后的態(tài)度。
9.(孔子回答子貢問題)。
孔子認為有一句話可以拿來作為終生遵守的準則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14告訴我們:做人應該有追求、抱負,對富貴取之有道,要重實踐,能成人之美。
10.做人應該抱負遠大,意志堅強。
11.孔子贊成人們追求富與貴,但要“以其道得之”。
12.表述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標準是先行而后言。
人應該把行為端方和勇于實踐放在第一位(孔子認為言與行的關系):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13.孔子主張“成人之美”。
14.富裕如果能夠追求得到,即使是低微的官職,孔子也盡力而為。如果不能追求得到,孔子就從事愛好的事業(yè)。
15~16告訴我們:人要有藝術修養(yǎng),要親近自然,鍛煉身體。
15.表述孔子聽了美好音樂的感受,要求人應該有多方面的愛好、才能。
16.提倡人的自然常態(tài),人要和大自然親近。
《論語》文言文7
論語十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wèi)靈公》)
課文下面注釋:
1、《論語》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
2、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3、時習:經(jīng)常地復習。
4、說():“悅”的古字,愉快。
5、慍():生氣、發(fā)怒。
6、君子:這里指道德上有修養(yǎng)的人。
7、吾:人稱代詞,我。
8、日:每天。
9、三省():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10、信:真誠,誠實。
11、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12、溫故而知新:溫習學過的知識,可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
13、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14、殆:有害。
15、女:通“汝”,人稱代詞,你。
16、是知也:這是聰明的。是,此、這。知,通“智”。
17、見賢思齊焉:見到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看齊。
18、弘毅:剛強,勇毅。
19、凋:凋謝。
20、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許。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文后練習:
把下列各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并解釋加點詞語的意思。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溫故而知新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士不可以不弘毅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附加練習
1、閱讀理解。
①選文中講學習方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谥v學習樂趣的句子是。
、壑v學習態(tài)度的句子依次是
、苤v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句子依次是
2、寫出出自選文的`六個成語,并任選其中三個造句或?qū)懺挕?/p>
成語:
造句或?qū)懺挘篲_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對此曾有過不同看法。請你聯(lián)系生活體驗,談談自己的觀點。
答案:
1、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谟信笞赃h方來,不亦樂乎
、壑疄橹恢獮椴恢,是知也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p>
、苋瞬恢粦C,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溫故知新見賢思齊任重道遠死而后已擇善而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回答時應該要肯定這種說法。從自己的內(nèi)心出發(fā),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對待他人。
《論語》文言文8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粨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p>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題1】解釋下列詞句中加粗的字的意思。(2分)
是知也 溫故而知新 誨女知之乎 思而不學則殆
【小題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的語句。(4分)
、偃诵,必有我?guī)熝伞?/p>
、谌室詾榧喝,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小題3】用文中的原句回答下列問題。(2分)
①闡述學習與思考的'關系的句子是 , 。
、谝笪覀冊趯W習中應有老老實實的態(tài)度的句子是 , , 。
【小題4】 近幾年美國頒布各種法規(guī)促使國內(nèi)安定和平,卻插手別國內(nèi)政,制造矛盾。對此,我們可以用《論語》中的 , 來勸誡美國政府。(1分)
【小題5】請你任意寫出兩個文中所包含的成語。(1分)
答案
【小題1】(1)通智,聰明的,智慧的(注明為通假字,否則不得分)
(2) 舊的知識。 (3)教導 (4)有害。
【小題2】譯文略 (注意 三人 以為已不亦等詞的準確翻譯)
【小題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小題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題5】溫故知新 死而后已 任重道遠 擇善而從
《論語》文言文9
述而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食于有喪者之側(cè),未嘗飽也。
【參考譯文】
孔子說:“只闡述而不創(chuàng)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東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能有什么因難呢?”
孔子說:“(許多人)對品德不去修養(yǎng),學問不去講求,聽到義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事情!
孔子閑居在家里的時候,衣冠楚楚,儀態(tài)溫和舒暢,悠閑自在。
孔子說:“我衰老得很厲害了,我好久沒有夢見周公了。”
孔子說:“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jù),以仁為憑藉,活動于(禮、樂等)六藝的范圍之中!
孔子說:“只要自愿拿著十余干肉為禮來見我的人,我從來沒有不給他教誨的。”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孔子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不曾吃飽過。
孔子在這一天為吊喪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孔子對顏淵說:“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隱藏起來,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這樣吧!”子路問孔子說:“老師您如果統(tǒng)帥三軍,那么您和誰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說:“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過河,死了都不會后悔的人,我是不會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謹慎,善于謀劃而能完成任務的人!
孔子說:“如果富貴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雖然是給人執(zhí)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貴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還是按我的愛好去干事!
孔子所謹慎小心對待的是齋戒、戰(zhàn)爭和疾病這三件事。
孔子在齊國聽到了《韶》樂,有很長時間嘗不出肉的滋味,他說,“想不到《韶》樂的'美達到了這樣迷人的地步。”
子于是日哭,則不歌。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子之所慎:齊,戰(zhàn),疾。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冉有曰:“夫子為衛(wèi)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比,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痹唬骸霸购?”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子曰:“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子所雅言,《詩》、《書》、執(zhí)禮,皆雅言也。
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語怪、力、亂、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p>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乎!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互鄉(xiāng)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笨鬃油耍疚遵R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于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墩C》曰:‘禱爾于上下神祇!弊釉唬骸扒鹬\久矣!
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冉有(問子貢)說:“老師會幫助衛(wèi)國的國君嗎?”子貢說:“嗯,我去問他!庇谑蔷瓦M去問孔子:“伯夷、叔齊是什么樣的人呢?”(孔子)說:“古代的賢人。”(子貢又)問:“他們有怨恨嗎?”(孔子)說:“他們求仁而得到了仁,為什么又怨恨呢?”(子貢)出來(對冉有)說:“老師不會幫助衛(wèi)君!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shù)氖侄蔚脕淼母毁F,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孔子說:“再給我?guī)啄陼r間,到五十歲學習《易》,我便可以沒有大的過錯了!
孔子有時講雅言,讀《詩》、念《書》、贊禮時,用的都是雅言。
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個什么樣的人,子路不答?鬃(對子路)說:“你為什么不樣說,他這個人,發(fā)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的東西,勤奮敏捷地去求得知識的人。”
孔子不談論怪異、暴力、變亂、鬼神。
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孔子說:“上天把德賦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樣?”
孔子說:“學生們,你們以為我對你們有什么隱瞞的嗎?我是絲毫沒有隱瞞的。我沒有什么事不是和你們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這樣的人!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項內(nèi)容教授學生。
孔子說:“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這就可以了!笨鬃佑终f:“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見到始終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這也就可以了。沒有卻裝作有,空虛卻裝作充實,窮困卻裝作富足,這樣的人是難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孔子只用(有一個魚鉤)的釣竿釣魚,而不用(有許多魚鉤的)大繩釣魚。只射飛鳥,不射巢中歇宿的鳥。
孔子說:“有這樣一種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卻在那里憑空創(chuàng)造,我卻沒有這樣做過。多聽,選擇其中好的來學習;多看,然后記在心里,這是次一等的智慧。”
(孔子認為)很難與互鄉(xiāng)那個地方的人談話,但互鄉(xiāng)的一個童子卻受到了孔子的接見,學生們都感到迷惑不解?鬃诱f:“我是肯定他的進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過分呢?人家改正了錯誤以求進步,我們肯定他改正錯誤,不要死抓住他的過去不放!
孔子說:“仁難道離我們很遠嗎?只要我想達到仁,仁就來了!
陳司敗問:“魯昭公懂得禮嗎?”孔子說:“懂得禮!笨鬃映鰜砗,陳司敗向巫馬其作了個揖,請他走近自己,對他說:“我聽說,君子是沒有偏私的,難道君子還包庇別人嗎?魯君在吳國娶了一個同姓的女子為做夫人,是國君的同姓,稱她為吳孟子。如果魯君算是知禮,還有誰不知禮呢?”巫馬期把這句話告訴了孔子?鬃诱f:“我真是幸運。如果有錯,人家一定會知道!
孔子與別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請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孔子說:“就書本知識來說,大約我和別人差不多,做一個身體力行的君子,那我還沒有做到。”
孔子說:“如果說到圣與仁,那我怎么敢當!不過(向圣與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厭煩地做,教誨別人也從不感覺疲倦,則可以這樣說的。”公西華說:“這正是我們學不到的!
孔子病情嚴重,子路向鬼神祈禱。孔子說:“有這回事嗎?”子路說:“有的!墩C》文上說:‘為你向天地神靈祈禱!笨鬃诱f:“我很久以來就在祈禱了!
孔子說:“奢侈了就會越禮,節(jié)儉了就會寒酸。與其越禮,寧可寒酸。
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jīng)常憂愁!
孔子溫和而又嚴厲,威嚴而不兇猛,莊重而又安祥。
《論語》文言文10
《論語》
、僮釉唬骸皩W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童趣》
、谝蝗,見二蟲斗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數(shù)十,驅(qū)之別院。
1.解 釋下列加粗字的含義。
、傥崛杖∥嵘韄_____________
②鞭數(shù)十_____________
2.選出下列選項中“之”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學而時習之
B.故時有物外之趣
C.觀之,興正濃
D.鞭數(shù)十,驅(qū)之別院
3.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從三句中任選二句)
、贉毓识拢梢詾閹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凵w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标U述的是學與思的辯證關系,請結(jié)合你的學習、生活經(jīng)歷,加上你的'切身體驗和獨特感受來談一談你的認識。(60字以內(nè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①多次進行自我反省
、谟帽拮哟
2.B
3.①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體會,就可以當老師了。
、谥谰褪侵,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③ 舌頭一吐,兩個小蟲就都被它吞了進去。
4.“略”。(言之成理即可)
《論語》文言文11
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
(1)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①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保ā墩撜Z·里仁篇第四》)
(2)冉求曰:“非不說②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③畫④。” (《論語·雍也篇第六》)
【注】 ①尚:超過。②說:同“悅”。③女:同“汝”,即“你”。 ④畫:畫線為界,止而不進。
你認為這兩段體現(xiàn)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孔子認為不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問題,不是“不能”,而是“不為”。這和“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講的是同一個道理。孔子認為為仁不是能力問題,而是一個自覺性和由此帶來的決心和毅力問題。
附【譯文】
(1)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喜歡仁的人,也沒有見過討厭不仁的人。喜歡仁的人,是受人崇敬無法超越的;討厭不仁的人,實行仁德的時候,是不會讓不仁的人對自己有不好的影響的.。有誰能夠用一天的時間把力量花在仁上的呢?我沒有見過力量不夠的人。大概有這種人吧,只是我沒有見過!
(2)冉求說:“不是我不喜歡老師您的學說,而是我的能力有限。”
孔子說:“如果能力不夠的話,那么到半路走不動了才停止前進,現(xiàn)在是你自己畫線為界,止而不前。
《論語》文言文12
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ā墩撜Z·衛(wèi)靈公》)
、谧釉唬翰、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① 。(《論語· 公冶長》 )
、勖献釉唬簮廴瞬挥H,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孟子· 離婁上》)
【注】①是用:因此。希:同稀少,少。
。1)結(jié)合語段①②,請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孔子遠怨的方法。(3分)
答:
(2)請簡要分析儒家反求諸己的修養(yǎng)觀。并聯(lián)系現(xiàn)實談談你的體會。(9分)
答:
參考答案:
19、【參考答案】
(1)嚴以律己(2)寬以待人(3)不計教過去的仇怨(每點1分)
。2) 反求諸己就是自我反省的意思,(1分)孔子強調(diào)自我反省,他認為多責備自己就可以大大減少別人對自己的怨恨。(2分)孟子也強調(diào)自我反省,他認為凡是行為得不到預期的效果,都應該反過來從自身找原因。(2分)聯(lián)系現(xiàn)實(4分):遇到挫折時,切莫責怪他人,而應反過來從自己身上找出問題的癥結(jié),并努力加以改正。每個人都應加強自我反思,多問問自己的良心。
。ㄋc反躬自問(。、嚴于律己、閉門思過等含義相近。)
【譯文】①孔子說: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就可以遠離怨恨了!
②孔子說:伯夷、叔齊不計較過去的仇怨,(人們對他的)怨恨因此就少了。
、勖献诱f:愛別人而別人不來親近,就要反問自己仁的.程度,治理別人卻治理不好,就要反問自己智的程度,禮貌待人,別人卻不理睬,就要反問自己恭敬的程度,行為得不到預期效果的,都要反過來從自身找原因。
《論語》文言文13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題。(5分)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3.3)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弊勇吩唬骸霸杠囻R,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鳖仠Y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弊勇吩唬骸霸嘎勛又。”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保5.26)
小題1:根據(jù)上述內(nèi)容,概括“仁”跟“禮樂”“志”的關系。(2分)
答:
小題2:朱熹引程頤的話:“夫子安仁,顏淵不違仁,子路求仁!敝居写笮≈郑垖θ说摹爸尽弊骱喴u析。(3分)
答: 參考答案:
小題1:“仁”是“禮樂”的'內(nèi)核(本質(zhì)),“志”是“仁”的外在表現(xiàn)(體現(xiàn))。
小題2:子路愿將車馬輕裘與朋友共享,輕財重義,有愛人之心,表現(xiàn)了對仁的追求;顏淵不夸耀自己的功勞,不把勞苦之事加與他人,是心中有仁而不違仁,其境界是子路無法相比的;孔子要讓老人安逸,對朋友信任,關心年輕人,以人為本,心懷天下,境界最高。
《論語》文言文14
、僮釉:“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nèi)自訟者也。”(《論語公冶長》)
、谧釉唬骸耙娰t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論語里仁》)
、勖献釉唬骸皭廴瞬挥H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孟子離婁》)
(1)請簡要概括孔子對“自省”的看法。(3分)
孔子認為人能真誠反省自己的過錯并自責,是很不容易達到的。(1分)他提出人應當養(yǎng)成反躬自省的習慣,看見賢德的人,就應該向他看齊,看見不賢德的人,就要從內(nèi)心自我省察,(1分)這是提高道德修養(yǎng)的'至要渠道(1分)。
。2)如何理解孟子的“反求諸己”?請結(jié)合文段簡要分析。(3分)
孟子的“反求諸己”是反省自己做得好不好的意思。(1分)他把外界的反應,當作是自我反省的參照,認為任何行為只要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就必須反省自己的用心、行為是否有不足之處,(1分)能這樣做,立身行事就會端正,天下人就樂于來親近了。(1分)
譯文:
、倏鬃诱f:“算了吧!我沒有見過一個能夠看到自己的錯誤,便在內(nèi)心自我責備的人!”②孔子說:“看見賢人,應當想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就應該自己反。ǹ从袥]有跟他一樣的毛病)!
、勖献诱f:“愛別人,卻得不到別人親近,就要反過來問自己是否仁愛;管理別人,卻管理不好,就要反過來問自己是否明智;禮待他人,卻得不到別人回應,就要反過來問自己是否夠恭敬。凡是所做的事情得不到應有的效果,都應該從自身找原因,自身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會歸服他!
《論語》文言文15
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為政》)
②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保ā稙檎罚
③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保ā独锶省罚
、茏釉唬骸叭诵,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p>
、菰釉唬骸笆坎豢梢圆缓胍,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拮釉唬骸皻q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保ā蹲雍薄罚
、咦迂晢栐唬骸坝幸谎远梢越K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缎l(wèi)靈公》)
1、解釋句中劃線的詞。
。1)見賢思齊焉()
。2)士不可以不弘毅()
。3)其恕乎()
2、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B、誨女知之乎!
C、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D、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與“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所談?nèi)容基本相同的是哪一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請把上文的七則《論語》按所講內(nèi)容分別填入橫線的對應處。(只填序號)
求知態(tài)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習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個人修養(yǎn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譯句子。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請結(jié)合自身經(jīng)歷或見聞,談談你對“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看齊 相同
。2)剛強,勇毅(胸懷寬廣、意志堅定)
。3)大概、也許
2、D
3、見賢思齊焉,見不暴風驟雨而內(nèi)自省也
4、求知態(tài)度:②③④
學習方法:①
個人修養(yǎng):⑤⑥⑦
5、以實現(xiàn)仁德為自己的.責任,這樣的責任不是很重大嗎?為此理想奮斗終身,這樣的道路不是很遙遠嗎?
6、只有在意外變故、突然災難面前,才能看出君子的操守。
(意對即可)
【《論語》文言文】相關文章:
《論語》文言文15篇11-08
論語為政篇文言文07-08
【精華】論語為政篇文言文06-18
《論語》文言文(通用9篇)09-10
論語十則文言文原文10-17
《論語-衛(wèi)靈公篇》文言文積累07-13
中考語文文言文:《論語·學而篇》07-13
《四子侍坐》論語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