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流畅不卡精品,在线视频综合站,国产精品137页,亚洲制服丝袜中文字幕在

<td id="urspe"></td>
<small id="urspe"><menuitem id="urspe"></menuitem></small><small id="urspe"><sup id="urspe"></sup></small>

  • <small id="urspe"></small>
    <sub id="urspe"><menu id="urspe"><samp id="urspe"></samp></menu></sub>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古詩詞賞析

    時間:2024-05-25 07:48:41 古詩大全 我要投稿

    [必備]古詩詞賞析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說到古詩,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詩準確地來說應該叫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大家都稱贊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詩詞賞析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必備]古詩詞賞析

    古詩詞賞析 1

      [宋]蔣捷

      夜倚讀書床,敲碎唾壺,燈暈明滅。多事西風,把齊鈴頻掣。人共語、溫溫芋火,雁孤飛、蕭蕭檜雪。遍闌干外,萬頃魚天,未了予愁絕。

      雞邊長劍舞,念不到、此樣豪杰。瘦骨棱棱,但凄其衾鐵。是非夢、無痕堪記,似雙瞳、繽紛翠纈。浩然心在,我逢著、梅花便說。

      作品賞析:

      蔣捷在元朝建立之后,一直對統(tǒng)治者采取不合作態(tài)度。他拒絕了元朝要他做官的召見,隱居終老于竹山。他的詞作多婉約其辭,表達愛國思想。這首詞卻是直寫亡國之痛的,但激昂之氣仍很內斂。

      “夜倚讀書床,敲碎唾壺,燈暈明滅!逼鸸P描寫夜晚,靠著讀書床,在暗淡燈光下,和朋友對談,說到激昂處,也有擊節(jié)高歌、敲碎唾壺之概!扒盟橥賶亍敝傅氖峭醵厥拢醵鼐坪笞x曹氏《步出夏門行》詩,激昂之處,情不自己,使鐵如意敲唾壺擊節(jié),使壺口出現(xiàn)許多缺口。這個典故,表達亡國之后,救國無方的憤激心情的。但一吐之后,即收束住,用“燈暈”來沖淡它。“多事西風,把齋鈴頻掣!睆氖覂葘懙绞彝,室外西風吹來,把書齋的`門鈴吹響!拔黠L”指出夜是秋夜,而且這是深秋寒夜。“人共語、溫溫芋火,雁孤飛、蕭蕭檜雪!笔覂扰笥褜φ劊錁啡谌。但只能烤芋充饑,看出生活之慘淡。室外:失群孤雁,不斷哀鳴,誰能為之尋找失去的伴侶。而蕭蕭的檜樹也披霜戴雪。這里的“檜雪”,可能是初降的微雪,或只是月白霜濃的景象。室內些許溫暖之氣,室外就是一片蕭寒了!氨殛@干外,萬頃魚天,未了予愁絕。”室內愁腸,想到室外走走,闌干以外,卻是狀如魚鱗的萬頃云天,談話生起消除不了心中的牢愁。自然界的嚴冷,象征著當時遺民的政治處境。

      “雞邊長劍舞,念不到、此樣豪杰。”“雞邊長劍舞”用晉代志士祖逖聞雞起舞、以鍛煉報國身手的典故。想借古來壯士的凌云豪氣,但處境如此,又不敢更作空洞豪語,只好抑遏壯氣,情調復歸凄婉。“瘦骨棱棱,但凄其衾鐵!薄袄饫狻奔葼钌眢w消瘦,又狀氣骨嶙峋。點明學不成“豪杰”的原因在于身軀之消瘦和生活之窮困。

      “是非夢、無痕堪憶,似雙瞳、繽紛翠纈。”追思亡國之前,何事有利社稷。誰人誤國,因何傾覆?這些是非功過,恍然如夢矣。要追究考察這些問題,也只覺“繽紛”撩亂,象雙眼受著“纈花”瞇住!昂迫恍脑冢曳曛、梅花便說!蓖鰢乱殉蛇^去,但“浩然”之心依然存在,我要等到“北定中原日”。但“壯心”不能當眾傾吐,只能對著“梅花”才說!懊坊ā,是堅持民族氣節(jié),遺民、志士的象征。

      蔣捷這首詞,緊緊圍繞的是一片凄涼的氛圍。只是稍許的激昂之情,恰如雷電一般撕天烏云的一角,讓人感到亮的存在和希望之所在。

    古詩詞賞析 2

      《敕勒歌》原文及翻譯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翻譯:

      遼闊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陰山腳下。天空像個巨大的帳篷,籠蓋著整個原野。

      蔚藍的天空一望無際,碧綠的原野茫茫不盡。一陣風吹過,牧草低伏,露出一群群正在吃草的牛羊。

      賞析

      詩的前六句寫平川,寫大山,寫天空,寫四野,涵蓋上下四方,意境極其闊大恢宏。但是,詩人的描寫全從宏觀著眼,作總體的靜態(tài)的勾畫,沒有什么具體描繪,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悶的'感覺。但當讀到末句——“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進修,境界便頓然改觀。草原是牧民的家鄉(xiāng),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過于豐茂,牛群羊群統(tǒng)統(tǒng)隱沒在那綠色的海洋里。只有當一陣清風吹過,草浪動蕩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閃現(xiàn)出來。那黃的牛,白的羊,東一群,西一群,忽隱忽現(xiàn),到處都是。于是,由靜態(tài)轉為動態(tài),由表蒼一色變?yōu)槎嗖识嘧,整個草原充滿勃勃生機,連那穹廬似的天空也為之生色。因此,人們把這最后一句稱為點晴之筆,對于“吹”、“低”、“見”三個動詞的主動者“風”字,備加欣賞。

      注釋

     、佟峨防崭琛罚弘防眨╟hì lè):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

     、陔防沾ǎ捍ǎ浩酱、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現(xiàn)在的山西、內蒙一帶。北魏時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帶稱為敕勒川。

     、坳幧剑涸诮駜让晒抛灾螀^(qū)北部。

      ④穹廬(qióng lú):用氈布搭成的帳篷,即蒙古包。

     、莼\蓋四野(yǎ):籠蓋,另有版本作“籠罩”(洪邁《容齋隨筆》卷一和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尢焐n蒼:蒼蒼:青色。蒼,青,天蒼蒼,天藍藍的。

     、呙C#哼|闊無邊的樣子。

     、嘁姡▁iàn):同“現(xiàn)”,顯露。

    古詩詞賞析 3

      浪淘沙·疏雨洗天清

      鄧剡

      疏雨洗天清,枕簟涼生。井桐一葉做秋聲。誰念客身輕似葉,千里飄零?

      夢斷古臺城,月淡潮平。便須攜酒訪新亭。不見當時王謝宅,煙草青青。

      注釋

     、僬眙。赫眍^和竹席。

     、诳蜕恚毫髀渲。南唐李煜《浪淘沙》詞:“夢里不知身是客!

     、叟_城:東晉臺城在今南京玄武湖畔。

     、苄峦ぃ汗手吩诮衲暇┦心!妒勒f新語·言語篇》記晉南渡士大夫“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在今南京市南),藉卉飲宴。周侯(顗)中坐而嘆日:‘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導)愀然變色日:‘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

     、萃踔x宅:指東晉王、謝士族的宅邸。

     、逕煵荩罕粺煃够\罩著的草色。

      參考譯文

      疏雨過后,天空明凈如洗,枕席生涼,肅殺秋風吹動梧桐葉,聲似報秋,自己千里飄零,亦如同這風中桐葉。

      一夢醒來,古臺城上,月色已逐漸暗淡,江潮漲得水與岸平。惟愿再追尋昔日新亭的慷慨之聲,如今不惟其人不在,其宅亦不可見,惟見煙草青青。

      賞析

      當時鄧剡(在厓山兵敗)被俘虜,并與文天祥一同被押解北上,在途經建康時,鄧剡作了此詞。該篇詞作上片由悲秋直抒身世飄零之感,下片轉而懷古。

      “疏雨洗天清,枕簟涼生。井桐一葉做秋聲”。暑退寒來之節(jié)氣替代,說出盛極而衰的人生哲理。古話說得好:“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宋室覆亡,故國不在,如瑟瑟寒秋,令人心灰神懶!笆栌晗刺烨濉保欢烨迨啦磺,能奈其何。室內枕席生涼,是實寫秋天到來天氣生涼,氣候更替,室外井桐落葉,既是報秋,又勾起詞人對自己身世的感嘆。此詞一開篇,便給全詞的氣氛作了烘托,深含懷古的幽幽情感。

      “誰念客身輕似葉,千里飄零?”葉隨風飄,說明個人命運的不可把握,也表明作者對邦國淪亡悲哀之情!扒Ю铩笔歉爬ㄔ趶V東被俘到建康的旅程。李后主亡國后所作《浪淘沙》的“夢里不知身是客”,和此詞中所講的“客身”皆指亡國之虜淪落于異域的.生活。

      “夢斷古臺城。月淡潮平!睎|晉臺城在今南京玄武湖畔。無限哀思難以排解。鄧剡把它帶到夢鄉(xiāng),醒來卻發(fā)覺古臺城上夢凄涼。詞中借己情感之轉折,演繹出作詞的生活。詞人的心境本來就很哀傷,但醒來見月色暗淡,海潮泛起,禁不住自己也心潮澎湃,心里更加凄愴。夢醒之后,到哪里去呢,只能去“便須攜酒訪新亭”。王導在當年的新亭會上,還主張“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但自己和文天祥都做了俘虜,宋王朝已徹底亡矣。

      “不見當時王謝宅,煙草青青。”它跟李白《登金陵鳳凰臺》詩“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所表達的意思相符。李白慨嘆歷史之已成陳跡,而鄧剡卻多了一層亡國的實感。從情感之深切,鄧剡實多一層。作為結句,它能融情入景,從而引讀者于審美活動中直接領悟人生哲理。

    古詩詞賞析 4

      1.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過故人莊》

      【賞析】描繪了一幅優(yōu)美寧靜 的農村田園風光:綠色的樹木在村邊環(huán)繞.青翠的遠山在城外斜斜地伸展!熬G樹村邊合”,是近景;“青山郭外斜”,是遠景。由近漸遠,景色越來越開闊,一派清幽恬靜的氣氛.抒發(fā)了一種愉快的心情。

      2.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陶潛《飲酒》

      【賞析】這兩句詩妙在自己無 心見山.遠山自入雙目,心與物游, 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3.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賞析】蒸騰的水汽把江南江北的云夢澤都籠罩了.波濤的聲勢使岳陽城都受到震動。這兩句詩寫出了洞庭湖的壯闊景象和湖波的聲勢。

      4.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水調歌頭》

      【賞析】只希望兩人平平安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這兩句詩可用來向離別親友表達誠摯的慰問及祝愿。

      5.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賞析】大漠無邊,長天空闊,兩相對應,壯闊而單調。在這廣闊的背景上,一 縷輕煙直上青天.滾滾的黃河呼嘯著奔騰而去.在河的盡頭,是一輪又紅又大的 圓圓的落日.好~幅蒼涼壯觀的大漠黃昏圖!“孤”字顯出人煙的稀少、境界的開 闊:“直”字表現(xiàn)初到邊塞的詩人對塞上景色的驚異!伴L河”的形象橫亙在畫面 之中,把畫面分割為兩段,又增加了構圖的活潑感。而“落日圓”則把分割的畫面 涂上統(tǒng)一的色調.顯出渾然一體的氣勢。

      6.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畎住抖汕G門送別》

      【賞析】這兩句詩緊承起句,寫出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兩句中的 二字煉得好!半S”字將群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直接地表現(xiàn)出來,寫 得活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

      7.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賞析】濤人睹物傷情,仿佛開放的鮮花也禁不住悲傷濺淚,鳥兒也因人世間的離別而驚心.

      8.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王灣《次北固山下》

      【賞析】??闊”是表現(xiàn)“潮平”的`結果,寫得恢弘闊大;下一句是“以小景傳大景之神”.把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等大景象表現(xiàn)出來了。

      9.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鸥Α锻馈

      【賞析】這是說大自然集中靈秀之氣在此山,自然有無限神妙。這兩句講山色的變幻。寫出了泰山的宏偉。

      10.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

      【賞析】“曲”、“幽”、“深”三字準確、形象地寫出了景物的特點,表現(xiàn)了禪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靜

      的環(huán)境。這兩句詩不僅再現(xiàn)了詩人踏過曲徑、穿過深幽的花草樹木走到禪院的情景.而且道出了某種審美體驗,藝術地表現(xiàn)了華夏文化對曲折美、搖曳美的追求。

      11.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賞析】從詩中可以看到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兩句詩至今還被人們廣泛引用。以勉勵自己——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艱難險阻,奮力登上“絕頂”。才能享受“一覽眾山小”的勝利的喜悅。

      12.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陶淵明《歸園田居》

      【賞析】這兩句詩描寫出一種月下回歸的美妙意境。為了不使豆田荒蕪,詩人一大早就下地了.到了晚上才披著月光回來。種豆早出晚歸是多么艱辛、多么苦累.然而詩人并不抱怨。

      13.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铎稀断嘁姎g》

      【賞析】“無言”而又“獨上”,使人看到一個孑然一身、“斯人獨憔悴”的孤影。連月也不是圓月.而是殘缺之月,這是仰望之景、天空之景,是使人愁上添愁的景.意境凄清。

      14.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铎稀断嘁姎g》

      【賞析】以絲喻離愁,以千絲萬縷之無法剪斷、無法理出頭緒,形容愁思之紛繁和難解。

      15.莫道不消魂,簾巷西風,人比黃花瘦!钋逭铡蹲砘帯

      【賞析】“莫道不消魂”,意思是此時此地怎么能不令人傷感呢?運用發(fā)問法,醒人耳目。“簾卷西風”。既寫人又寫景.創(chuàng)造了一個凄清寂寥的深秋境界!叭吮赛S花瘦”,既摹形又傳神,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

    古詩詞賞析 5

      別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

      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

      桂嶺瘴來云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夢,長在荊門郢樹煙。

      注:①宗一:柳宗元的從弟,元和十一年春,自柳州赴江陵。越江,未詳所指,疑即柳州諸江也。②桂嶺: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③洞庭:在柳州至江陵途中。

      (1)從題材上看,這首詩是( ),詩眼是( )(4分)

      (2)請簡析尾聯(lián)表達技巧及抒發(fā)的`感情(4分)

      11.(1)送別詩、黯然。理由:首聯(lián)寫自己身世飄零之時又遭逢兄弟離別,黯然神傷;頷聯(lián)回憶自己被貶謫的經歷,憤懣與愁苦;頸聯(lián)寫別后山川阻隔,相見很難,令人傷感;尾聯(lián)寫今后寄以相思之夢,以表思念之苦。四聯(lián)句子無不跟黯然相關。

      (2)表達特色:想象(化實為虛或以虛寫實)、融情于景。作者寫別后以思念入夢,在夢中經常夢見弟弟去的郢一帶的煙樹,(或在迷離恍惚的煙樹間與宗一相見),化實為虛,意境迷離,將思念之意表現(xiàn)得異常深切感人。

    古詩詞賞析 6

      [唐]馮延巳

      窗外寒雞天欲曙,香印成灰,坐起渾無緒。

      庭際高梧凝宿霧,卷簾雙鵲驚飛去。

      屏上羅衣閑繡縷,一餉關情,憶遍江南路。

      夜夜夢魂休謾語,已知前事無尋處。

      注釋:

      【1】寒雞:因天寒而提早司晨的雞。鮑照《舞鶴賦》:“感寒雞之早晨。“雞覺得寒冷,不到天明就叫,所謂”夜半寒雞“。”早晨“,先于晨,亦此意。

      【2】香印:把香研成細末,印成回紋的圖案,然后點火,亦叫“香篆“。唐宋時用以記時辰!跋阌〕苫摇北砻飨阋讶急M,天將破曉。

      【3】渾無緒:全然沒有好情緒。

      【4】庭際高梧:房屋旁高大的梧桐樹。

      【5】宿霧:夜間下的霧。

      【6】“屏上”句:謂心情不好,懶動針錢,羅衣尚未繡完,即搭在屏風上。繡縷,刺繡用的彩線,此用作動詞,即拈針刺繡。

      【7】一餉:片刻、一會兒,通作晌!耙火A“,片刻,亦言”半晌“。

      【8】關情:感情有所牽系。

      【9】謾語:胡亂的'話。謾,欺騙。夢魂謾語,即夢話,卻比囈語稍輕!靶荨埃菀,否定語。

      作品賞析:

      馮延巳描寫男女情事的詞約占集中半數(shù),此類詞往往不注重人、事描述的具體、真切,而長于表達主人公的愁悶與思緒,這首[鵲踏枝]即是這樣。詞中側重寫閨中少婦思念的痛苦。她因相思情深,徹夜未眠,起床后亦慵懶無力,無心一切,未繡完的羅衣被擱置一邊,朦朧的思緒飛到江南,昔日的歡聚如今已化為烏有,忽然醒悟,夢中的盟誓是那樣的虛假而不足憑信。詞中通過場景的變換,將恩婦無由排遣的悵惘與煩悶次第展現(xiàn),情深筆婉,曲折含蓄,頗富情韻。

    古詩詞賞析 7

      《大風歌》

      大風起兮云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xiāng)。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翻譯」

      大風勁吹啊浮云飛揚,

      我統(tǒng)一了天下啊衣錦還鄉(xiāng),

      怎樣才能得到勇士啊為國家鎮(zhèn)守四方!

      「賞析」

      《大風歌》是一首劉邦平定英布叛亂后凱旋而歸故里,擊筑而歌的歌詞。

      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十一年),淮南王英布。秦末漢初名將。六縣(今安徽六安)人,因受秦律被黥,又稱黥布。起兵反漢,劉邦抱病御駕親征。公元前195年,劉邦凱旋而歸,途經故鄉(xiāng)沛縣,乃置酒沛宮,邀家鄉(xiāng)父老子弟歡宴,把酒話舊,感慨萬千,酒酣興起,擊筑(按:一種古樂器)而歌。當時,劉邦且歌且舞,由120 名少年兒童伴唱,群情為之激昂,劉邦歌畢,流下行行熱淚!妒酚洝じ咦姹炯o》:“(高祖)令兒皆和習之。高祖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shù)行下。”高祖駕崩之后,又令沛邑按四季在他的宗廟里歌唱舞蹈。惠帝、景帝、武帝三朝,都把它作為在樂府里經常練習的舊樂章。故漢朝人稱之為《三侯之章》,后人題為《大風歌》(始于《藝文類聚》),并紀其盛,曰“歌風臺”,后漢蔡邕以大篆書歌勒石,至今二千年。

      這首詩歌只有三句,23字,卻字字金石,擲地有聲,其奮發(fā)有為之志,悲壯豪放;建功立業(yè)之心,氣勢磅礴;安邦憂國之慮,凝重深切?芍^壯懷激烈,感人肺腑!

      第一句:大風起兮云飛揚。表意為:大風刮起來了,云隨著風翻騰奔涌!唐代的李善曾解釋說:“風起云飛,以喻群雄競逐,而天下亂也!保彻砰w本李善注《文選》卷二十八))“群雄競逐而天下亂”,顯然是指秦末群雄紛起、爭奪天下的情狀。(按:“群雄競逐”的“雄”,在《文選》有些版本中作為“兇”,則當指漢初英布等人的叛亂,有誤。)

      第二句:威加海內兮歸故鄉(xiāng)。意思是說,這是我平定天下后,威震四海,而榮歸故鄉(xiāng)!威:威力;威武。加:凌駕。海內:四海之內,就是“天下”的意思。我國古人認為天下是一片大陸,四周大海環(huán)繞,海外則荒不可知。兮:表示語氣的詞,類似現(xiàn)在的“啊”。

      從這兩句中,我們可以看出,劉邦坦率承認:他之所以“威加海內”,首先有賴于“大風起兮云飛揚”的局面。但是,風云并非人力所能支配,這種局面并不是由劉邦造成的,而是他的運氣好,偶然碰上了這種局面。后來,他終于登上了帝位,這是他抓住機遇,努力奮斗,充分施展才智的結果。

      這兩句,劉邦以自然界的風云變化,意為把他推上皇帝寶座的客觀條件,顯示了劉邦的躊躇滿志。

      第三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意思是:怎樣得到猛士去守衛(wèi)國家的邊疆!安得:怎樣得到。身為皇帝的劉邦認為,要保住天下,必須有猛士為之守衛(wèi)四方,但世上有沒有這樣的猛士?如果有,能否找到他們并使之為自己服務呢?從平定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諸侯王叛亂事件后劉邦的心態(tài)分析,可見此時的劉邦不但毫無把握,而且深感憂慮和不安,這是一種深層次的思考。

      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知道,楚漢戰(zhàn)爭,是劉邦與項羽的智慧較量。在這場戰(zhàn)爭中,劉邦之所以能夠戰(zhàn)勝項羽,主要是蕭何、韓信、張良等人聚于劉邦麾下,而劉邦又善于用人之長,適才量力謀圖大計。

      相傳劉邦與韓信曾經有過一段對話,從這段對話中就可以看出劉邦在用人方面的過人之處。劉邦問韓信:“寡人能帶多少兵?”韓信說:“不過十萬!眲钣謫枺骸澳阌帜軒Ф嗌俦兀俊表n信回答:“韓信將兵,多多益善!眲钌鯙椴粣。韓信接著又說:“皇上不善將兵,而善將將!眲類偂

      由此可見,用人之道,自古帝王無不重視。但真正能用對人才,用好人才,并取得成功的并不多見,而劉邦就是這樣一位集大成者。有一次,劉邦在洛陽南宮開慶功宴,他坦然地說:“夫運籌策帷帳(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按:即張良)。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餽馕(供給糧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統(tǒng)率)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史記·高祖本紀》)

      當然,在楚漢戰(zhàn)爭中,劉邦之所以能取得勝利,還與依靠許多支軍隊的協(xié)同作戰(zhàn)分不開。這些軍隊,有的是劉邦的盟軍,本無統(tǒng)屬關系;有的雖然原是他的部屬,由于在戰(zhàn)爭中實力迅速增強,已成尾大不掉之勢。但是,這些軍隊也會成為劉邦的一大隱患。項羽失敗后,如果這些軍隊聯(lián)合起來反對劉邦,劉邦是無法應付的。所以,劉邦在登上帝位的同時,他不得不把幾支主要軍隊的首領封為王,讓他們各自統(tǒng)治一片相當大的地區(qū)。可是,這些諸侯絕不可能永遠效忠于劉邦。劉邦也意識到了這一點,當發(fā)現(xiàn)他們一旦有叛亂的跡象,劉邦就會以各個擊破的策略,把他們消滅,以鞏固自己的政權。

      《大風歌》是一首即興而作的歌辭,寓意深刻。使我們既能看出劉邦是一位當取天下的英雄,有遠大的理想與抱負;也能看出他在戰(zhàn)勝西楚霸王項羽,成了漢朝的開國皇帝后,他那興奮、歡樂、躊躇滿志的`情態(tài);更能看出他平定叛亂后內心深處隱藏著的恐懼、憂慮、悲哀的矛盾心理。

      如果說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表現(xiàn)了失敗者的悲哀,那么《大風歌》就顯示了勝利者的悲哀。而作為這兩種悲哀的紐帶的,則是個人力量的渺小和安邦定國艱難的傷感。不是嗎?此時酒酣歌舞的劉邦,想起過去自己怎樣戰(zhàn)勝項羽,后來又怎樣平定韓信、彭越叛亂,這次又怎樣討伐英布叛亂,又想到以后怎樣治理好國家,再上哪兒去找擁戴、效忠于他的猛士來幫他守衛(wèi)疆土呢?這就難怪他借酒當歌“慷慨傷懷,泣數(shù)行下”了。

      古人云:詩言志。從《大風歌》可以看出,劉邦決非草莽之輩,而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遠見卓識的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劍而取得天下,建立大漢基業(yè)的英雄;是一個百折不撓,“能斗智時決不斗力”, 善于處理人際關系,有高超的用人、馭人能力的帝王。

      有一次,項羽、劉邦見到秦始皇的車駕,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也!”劉邦回答:“大丈夫當如是!”可見,不以成敗論英雄。劉邦也好,項羽也罷,都是英雄。因為他們都有英雄的生活。故唐代詩人陳陶《歌風臺》詩曰:

      “蒿棘空存百尺基,酒酣曾唱大風詞。

      莫言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盡解詩。”

      《大風歌》是一首并無文飾的口語化的楚辭體歌謠,宋代陳巖肖說:“漢高帝(祖)《大風歌》不事華藻,而氣概遠大,真英主也。”(《康溪詩話》卷上)南宋朱熹道:“漢高祖的《大風歌》是自千載以來,人主之詞,亦未有若是其壯麗而奇?zhèn)ヒ。嗚呼,雄哉!”(《楚辭集注》卷一)明代的胡應麟更稱譽《大風歌》是“千秋氣概之祖”。(《詩蔽》內編卷三)清代袁枚評價劉邦“馬上歸來句亦工”,意思是說劉邦馳騁疆場歸來,詩也寫得很好。清代王夫之認為《大風歌》其神韻所不待論。(《古詩評選》)由此可見,歷代文人、學者對《大風歌》評價之高,推崇之至。

      因劉邦是中國歷史上創(chuàng)作短歌的皇帝,所以他的《大風歌》被譽為“千古人主第一詞。”

    古詩詞賞析 8

      月下獨酌四首(其一)·賞析·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這首詩大概寫于天寶初李白在長安時,因為當時他政治理想沒有實現(xiàn),所以,心中郁悶孤寂,借這首詩一發(fā)心中的抑郁之情。《月下獨酌》有四首,這是其中的第一首。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詩人在首句描繪了一幅獨飲的畫面,為整首詩提供了一個背景。在花叢間擺放著一壺美酒,這是一個很優(yōu)美的環(huán)境,如果此時兩三個好友相邀在這里談笑歡飲該是很愜意的事情,但是一個“獨”字,遏制了這種可能,詩人是一個人在這里喝悶酒,這美麗的景色反襯了詩人孤獨的身影,詩人越發(fā)顯得孤單。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雖然自己形單影只,但是詩人并不甘心這樣寂寞地獨飲,他看到了天空的明月,還有自己的影子,這樣再叫上自己,那么不就是三個人了嗎?此句一出頓時打破了開場單調孤寂的氛圍,場面變得熱鬧起來。這里詩人想象奇妙,立意新穎,且又自然合理。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雖然詩人盛情邀請明月和自己一起飲酒,但是,月亮畢竟是不懂酒的,而影子也只是空隨詩人,不會飲酒。詩人寫到這里又讓人心中為之一緊,這該怎么辦呢?也許寫到這里詩人可能會陷入孤獨愁苦的情緒吧,但是,沒有。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詩人豁達寫就一筆,暫且讓它們陪我喝酒,在這春暖花開的時節(jié),及時行樂吧。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詩人飲酒漸漸進入醉態(tài),開始載歌載舞起來,詩人歌唱時,看到月亮在天空中徘徊不去,好像傾聽著他的歌聲。身舞影動,因為詩人在酒醉中舞姿很不規(guī)范,所以,在月光下詩人的影子也變得零亂,在模糊中好像詩人在和影子一起跳舞,這是多么熱鬧的場面啊。詩人一個人自娛自樂,把酒言歡,竟然好似比和他人共同飲酒更加歡快、熱鬧,從中可見詩人曠達的心胸!靶褧r同交歡,醉后各分散”,詩人醒時和明月、影子歡娛,非?鞓。待到自己酩酊大醉,停下來的時候,月光和身影才依依不舍地離開。這四句中,詩人與月亮、影子好像相交多年的老友。無情的月亮和影子在這里卻變得滿含深情。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最后,詩人真誠地和明月、身影表白要永結無情游,約定在銀河相見。詩人不忍和它們分離,于是詩人想到這個“無情游”,無情游就是忘掉世間的利害,忘掉自身的存在,也忘掉他人的存在,實現(xiàn)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樣詩人就永遠和月亮、身影不再分離了。詩人和月亮、影子共同去銀河過逍遙自在的快樂生活,這是何等的自由、逍遙啊。

      詩人在這首五言古詩中,運用豐富的想象,將自己獨自飲酒的場景寫得分外熱鬧,但是,熱鬧的`背后也流露出了他的孤獨寂寞,詩人的自娛自樂,讓人備感凄涼。詩人的境況或寂寞或凄涼,但是,從中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消極的李白,而是樂觀追求自由和光明,豪邁曠達的李白。

      【后人點評】

      清人愛新覺羅·弘歷:千古奇趣,從眼前得之。爾時情景,雖復潦倒,終不勝其曠達。陶潛云“揮杯勸孤影”,白意本此。(《唐宋詩醇》卷八)

    古詩詞賞析 9

      作品原文

      新涼①

      徐璣

      水滿田疇②稻葉齊,日光穿樹曉煙低。

      黃鶯也愛新涼好,飛過青山影里啼。

      作品注釋

      ①新涼:指初秋涼爽的天氣。唐韓愈《符讀書城南》詩:“時秋積雨霽,新涼入郊墟!

     、谔锂牐焊斓奶锏亍7褐柑锏。

      作品譯文

      一望無際的稻田里,水波微漾,整齊的稻子如刀削一般。清晨的陽光穿過樹葉,投影在地上,晨霧在樹間繚繞。黃鶯也喜歡早晨的清涼時光,在青山的影子里歡快的啼鳴。

      作品鑒賞

      這首詩前兩句全用白描手法。詩題是新涼,寫的是初秋時分,水灌滿了稻田,稻正當秀穗的時候,葉子挺拔似箭,整整齊齊;清晨,大地籠罩著靄靄輕煙,日光穿透了林木。這一幅初秋清晨的風景圖,使人仿佛置身其中,呼吸著濃重的鄉(xiāng)村氣息!都t樓夢》第四十八回寫香菱學詩,有香菱說的一段話:“詩的好處,有口里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又似乎是無理的,想去竟是有情有理的!庇终f:“‘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這‘余’字合‘上’字,難為他怎么想來!我們那年上京來,那日下晚便挽住船,岸上又沒有人,只有幾棵樹,遠遠的幾家人家做晚飯,那個煙竟是青碧連云。誰知我昨兒晚上看了這兩句,倒像我又到了那個地方去了!贝_實,好詩就有那么股勾魂攝魄的能力,見詩能引起你對往事的回憶;同樣,如果你親臨詩中所述的境界,又會不由自主地想起那首詩來。徐璣這兩句詩,就具有這等魅力,每個有農村生活經歷的人讀了都會浮現(xiàn)自己所見過的這一場景。前兩句寫新涼,通聯(lián)沒有正面說天氣怎么涼,而是通過景色,讓你感受到新涼。三、四句仍不直接寫,而是忽然從翩飛的黃鶯上發(fā)出奇想:那黃鶯是不是因為新涼而高興,所以飛到了青山影里,歡快地啼鳴。詩把自己對新涼的感受移到黃鶯身上,使新涼的境地更加深化,融合進一切生物中去,詩便由景而生情,透出了無邊的靈氣來!皼觥笔且环N“心境”,很不好表現(xiàn),所以,必須采用以“物境”來表達“心境”的手法,通俗一點說,就是化無形為有形,構成詩中的“圖畫”,以渲染氣氛。詩人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三幅小畫面,第一幅是稻田,從它灌滿了水和長得綠油油、齊整整的稻葉中透出涼意。第二幅是樹叢,“曉”字自含涼意,低壓的霧氣也自含涼意,“日”本有熱意,因其初升,故也“滄滄涼涼”,何況其穿樹而來。第三幅是飛鶯,黃鶯兒越過田野,飛向晨霧迷蒙的山陰,納涼去了,詩人的心中仿佛也頓生涼意。把這三幅小畫面合起來,便構成了一幅清新、明快的田園山水大圖畫。由此,“新涼”這一心境,也就從這大圖畫中的每一個組成部分里滲透出來。而那黃鶯的啼鳴,又為這幅大圖畫添上畫外音,呼喚詩人投身其中,共納新涼。詩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一吟即出。寫景詩貴在景中含情,纖巧與渾融相結合,這首詩前兩句工筆繪景,后兩句寄情于景,所以很有感染力。詩中雖然沒有人,但讀后覺得人無所不在。

      作者簡介

      徐璣(1162—1214),字致中,又字文淵,號靈淵,晉江(今屬福建)人。父徐定,娶永嘉(今浙江溫州)鮑氏,遂定居永嘉。歷官建安主簿、永州司理、龍溪丞、武當令,改長泰令,未至官即去世。徐璣與趙師秀、翁卷、徐照并稱“永嘉四靈”,其詩題材狹窄,標榜野逸清瘦的詩風。有《泉山集》,已佚,今傳《二薇亭詩》一卷。

    古詩詞賞析 10

      新晴 劉攽

      青苔滿地初晴后,綠樹無人晝夢余。

      唯有南風舊相識,偷開門戶又翻書。

      夏日初晴,詩人午睡醒來,只看到窗外的綠樹和青苔。忽然一陣南風把房門吹開,又掀起桌上的書頁,詩人說這是他的老相識,來偷偷訪問他了

      1、第四句中的“偷”字一作“徑”,請聯(lián)系詩歌,簡析這兩個字在表情達意上各有什么妙處?(4分)

      “偷”字顯示了南風的頑皮,它仿佛有意要和它朋友開個玩笑,躲開詩人眼目,悄悄地溜進了詩人房間,與后面的“又翻書”這一細節(jié)相輔成。

      “徑”是徑直,直接的'意思,突出了南風的急切爽直,正與“舊相識”相應。兩個詞都用了擬人手法。

      2、這首詩寫出了作者怎樣的心情?請結合有關詩句作簡要分析。(4分)

      “綠樹無人晝夢余”,可知新晴后,詩人在無人打擾的情況下,在白天恬然入夢;而后面的“唯有南風舊相識;偷開門戶又翻書”,把南風寫得情趣十足饒有風趣,進一進烘托了作者久雨初晴后的閑適、清靜,愉悅的心情。

    古詩詞賞析 11

      宮詞

      玉樓天半起笙歌,風送宮嬪笑語和。

      月殿影開聞夜漏,水晶簾卷近秋河。

      注釋

     、怕勔孤哼@里指夜深。

     、魄锖樱褐搞y河。

      譯文

      高入云天的玉樓,奏起陣陣笙歌;

      隨風飄來宮嬪的笑語,與它伴和。

      月宮影移,只聽得夜漏單調嘀嗒;

      卷起水晶簾來,我似乎靠近銀河。

      賞析

      這首宮怨,與其他宮怨詩的不同處,是采用對比的`手法。前二句寫聽到玉樓笙歌笑語;后二句寫自己鎖閉幽宮的孤凄冷落。如此相形比作,即使不言怨情,而怨情早已顯露于言外。

    古詩詞賞析 12

      一、原文

      《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二、賞析

      從詩的體裁看,這是一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皷|臨碣石,以觀滄!边@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坝^”字起到統(tǒng)領全篇的作用,體現(xiàn)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

      前四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與“水何澹澹”寫的是動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與“山島竦峙”寫的是靜景。

      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這是樂府詩《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鼻岸渚唧w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jié),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

      后二句則是對“水何澹!币痪涞倪M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涌起伏。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huán)境,卻無半點蕭瑟凄涼的悲秋意緒。

      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鼻懊娴拿鑼懀菑暮5钠矫嫒ビ^察的,這四句則聯(lián)系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蒙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里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張,展現(xiàn)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勢態(tài)。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過去有人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觀滄!愤@類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也指出這是樂府唱過的。

      三、作者簡介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沛(pèi)國譙(qiáo)縣(今安徽亳[bó]縣)人,是三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曹操一生躍馬揚鞭、南征北戰(zhàn),但手不釋卷,雅愛文學。他的詩繼承了《詩經》和漢樂府的優(yōu)良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以樂府古題寫時事、抒懷抱,體現(xiàn)了一個政治家的思想情懷。

      曹操的詩歌格調慷慨悲涼、沉郁雄健,豪邁縱橫;語言古樸剛健,善用比興。曹操的散文主要是表、令類的實用性文件,在內容和形式上很少受傳統(tǒng)的束縛,下筆無所顧忌,具有自由通暢、質樸簡約的風格,被魯迅譽為“改造文章的祖師”。

      四、詞語注釋

     、排R:登上,有游覽的意思。

     、祈伲╦ié)石:山名。碣石山有兩處,一為《漢書·地理志》所載驪成的大碣石山;一為今河北省昌黎縣的碣石山。[10]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烏桓得勝回師時經過此地。

     、菧妫和ā吧n”,青綠色。

      ⑷海:渤海。

     、珊危憾嗝。

      ⑹澹澹(dàn):水波搖動的樣子。

     、笋抵牛╯ǒng zhì):高高地挺立。竦,高起。峙,挺立。

     、淌捝簶淙~被秋風吹的聲音。

     、秃椴ǎ簺坝颗炫鹊牟ɡ。

     、稳赵拢禾柡驮铝。

     、先簦喝缤,好像是。

      ⑿星漢:銀河,天河。

     、研遥簯c幸。

     、疑酰悍浅。

     、又粒簶O點。

     、孕疑踔猎眨枰栽佒荆簶犯杞Y束用語,不影響全詩內容與感情。意為太值得慶幸了!就用詩歌來表達心志吧。

      五、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那蒼茫的海。

      海水多么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和百草叢生,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fā)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涌著巨大的海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fā)出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我很幸運,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志向。

      六、創(chuàng)作背景

      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余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決定北上征伐烏桓。后來在田疇的指引下,小用計策。大約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zhàn)中,曹操終于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揮戈南下,以期實現(xiàn)統(tǒng)一中國的宏愿。而《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得勝回師經過碣石山時寫的。

      七、后世影響

      《觀滄!愤@首詩,前六句寫的是實景,而后四句則是曹操的想象,最后兩句跟本詩原文沒有直接關系。這首詩不但通篇寫景,且獨具一格,堪稱中國山水詩的最早佳作,特別受到文學史家的厚愛。這首詩寫秋天的大海,能夠一洗悲秋的感傷情調,寫得沉雄健爽,氣象壯闊,這與曹操的氣度、品格乃至美學情趣都是緊密相關的。在這首詩中,情景緊密相連。

      作者通過寫滄海,表達了他統(tǒng)一中國建功立業(yè)的抱負。這種感情在詩中并沒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來抒發(fā)情感,寓情于景中,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八巍绷潆m然是在描繪生機勃勃的大海風光,實際上在歌頌祖國壯麗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目睹祖國山河壯麗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詩人要統(tǒng)一祖國的強烈愿望。

      于是借助豐富的想象,來充分表達這種愿望。作者以滄海自比,通過寫大海吞吐宇宙的氣勢,來表現(xiàn)詩人自己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感情奔放,卻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寫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發(fā)展的高潮。

      宋人敖陶孫說曹詩“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觀滄!愤@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這與一個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風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讀其詩如見其人。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領大軍征伐當時東北方的大患烏桓。這是曹操統(tǒng)一北方大業(yè)中的一次重要戰(zhàn)爭。遠征途中,他寫下了樂府歌辭《步出夏門行》(屬于《相和歌·瑟調曲》)。這一組詩包括五個部分,開頭為“艷”辭,即序詩,以下各篇分別取詩句命名,依次為《觀滄!、《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龜雖壽》。從音樂曲調上說,五個部分是一個整體,從歌詞內容上看,四篇則可以獨立成篇。

      首二句“東臨碣石,以觀滄!,寫詩人于揮師北伐之際來到碣石山下,登高觀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樂亭縣西南(一說在今河北省昌黎縣西北),漢時還在陸上,面對著渤海,六朝時由于地質變動,沉于海中。

      詩人登上碣石山,俯視大海,只見的:“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澹澹,水波動蕩。竦峙,島嶼高聳的樣子。詩人登高遠眺,舉目所及只見一望無垠的大海波搖浪涌,海中的島嶼高高矗立。

      這是多么遼闊、多么壯觀的景象!在歷史上,秦始皇、漢武帝都曾東巡至此,刻石觀海。如今詩人站在秦皇、漢武游蹤所到之處,居高臨下,望著水天相連的蒼茫大海和海中高聳的島嶼,想到中原地區(qū)已經平定,北伐烏桓也已取得決定性勝利,北方統(tǒng)一即將實現(xiàn),心情該是何等激奮!

      這時,詩人的目光注視著海上的島嶼,眼前是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樹木百草,生長十分繁茂,一陣蕭瑟的秋風吹過,海面上涌起滾滾的波濤。盡管蕭瑟的秋風給人以悲涼蕭殺之感,但是疾風勁草,方顯其英雄本色;洪波洶涌,愈見其生命不息!這是對自然環(huán)境的真實描繪,也是詩人主觀感受的具體寫照。曹操在取得一連串的戰(zhàn)爭勝利之后,他覺得自己的雄圖偉業(yè)猶如這樹木百卉一樣,生機勃發(fā),也為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滿生命的活力。

      以下,詩人又展開其豐富的想象,進一步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星漢的宏偉氣魄和博大胸懷!叭赵轮校舫銎渲;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比赵碌倪\行好像出沒于大海的懷抱之中,燦爛的銀河群星好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內。

      請看,這就是大海的氣魄,大海的胸懷。真是太壯觀、太奇?zhèn)チ恕?《觀滄!肥且皇讓懢笆闱樵姟T娙斯串嬃舜蠛M掏氯赵、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xiàn)了開闊的胸襟,抒發(fā)了統(tǒng)一中原建功立業(yè)的抱負。

      雖然其中并無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詞,但是誦讀全詩,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詩人的情懷。通過詩人對波濤洶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動描繪,使我們仿佛看到了曹操奮發(fā)進取,立志統(tǒng)一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觸摸到了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一種典型環(huán)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動。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為歷代讀者所激賞。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評論此詩“有吞吐宇宙氣象”。這是很精當?shù)摹?/p>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边@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笔呛蜆窌r加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lián)系。

    古詩詞賞析 13

      宋代歐陽修的《晚泊岳陽》

      臥聞岳陽城里鐘,系舟岳陽城下樹。

      正見空江明月來,云水蒼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輝,水上人歌月下歸;

      一闋聲長聽不盡,輕舟短楫去如飛。

      【賞析】

      首聯(lián)“臥聞岳陽城里鐘,系舟岳陽城下樹”,點染停舟的地點及周圍的氛圍。先用倒裝句寫出,因“系舟岳陽城下樹”,才有“臥聞岳陽城里鐘”的意境。詩人先以“岳陽城下樹”做為定點,然后,才移動他的視點,從上下、左右把握舟系城外的佳景,寫聽覺的遠聞、近聞,視覺的遠觀、近觀,從左右遠近俯仰的轉向,描摹岳陽城外的月光水色,傾聽城內的晚鐘和水上的晚唱,這一切都顯得灑脫,曠達,毫無貶途中的黯然神傷之情。詩人先從鐘聲寫起,鐘聲喚起了詩人的遐想,他是在貶謫途中于城外聞城內的“鐘聲”,這“鐘聲”令詩人無法閑臥孤舟,那么詩筆就自然移到舟外江面上的天。

      頷聯(lián)“正見空江明月來,云水蒼茫失江路”。“空江”二字,固然指洞庭湖口空曠開闊的景象,也暗示了詩人剛從遐想中醒來時的一片茫然之情,天地的空闊正顯出了孤舟(即詩人)的渺小孤獨無助。但月亮卻是有情有義的,能及時而來,與詩人默然相對,為詩人排解貶謫夷陵的失意情懷!翱战髟隆闭菫閷憽笆Ы贰弊龊昧虽亯|。詩人似乎想到了王勃的“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面對皎皎明月,面對“云水蒼!钡拇蠼娙饲椴蛔越l(fā)出“路在何方”的疑問和嘆惋。

      繼而頷聯(lián)描繪月下晚唱:“夜深江月弄清輝,水上人歌月下歸。詩人的注意力重返現(xiàn)實時,已是夜深月上,眼前呈現(xiàn)一片“江月弄清輝"的美景,令人想起唐代張若虛的詩句,“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月似乎看出了詩人心中的迷茫,于是故弄清輝,照明詩人高潔澄清的本心,提示詩人要堅守超拔脫俗的人生志趣。忽然水上傳來舟子的漁歌,聲音嘹亮悠遠,這歌聲與城里鐘聲又互相融合在一起,晚鐘與晚唱,在浩渺江面上彌漫無際。

      結聯(lián)的“一闋聲長聽不盡,輕舟短楫去如飛”句,勾畫了詩人被觸動的心緒,當他驀然聽到歸舟晚唱時,不禁在寂寞的`旅途中獲得一絲心靈的慰藉,陶醉于清輝江月及水上歌聲之中。但是,由于輕舟短楫,疾去如飛,這一闋歌聲還沒聽完,已經遠逝了,岳陽城外的一切又歸于寧靜。詩人運用交錯的聲色描繪,以江面的歌聲聽不盡和輕舟疾行如飛的動態(tài)意象,給讀者留下綿綿不盡的情思。詩人也以交錯呼應之美,在實景的摹寫中靈動地寄寓他曠達、孤寂的矛盾心境。

      此詩寫旅中思歸,深藏不露;只是句句寫景,然景中自有縷縷情思。以“城里鐘”起,以月下歌止,拓前展后,留下足以使人馳騁想象的空間,同時以有意之“聽”照應無意之“聞”,表現(xiàn)了感情的變化。全詩語句平易流暢,情意深婉曲折。

    古詩詞賞析 14

      支離東北風塵際,飄泊西南天地間。

      三峽樓臺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終無賴,詞客哀時且未還。

      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注解

      1、支離:猶流離。

     。、東北風塵際:指安祿山叛亂時期,作者一直在外流亡。風塵:比喻戰(zhàn)亂。

     。场⑽逑路褐赶艘路煌。五溪:雄溪、芟、西溪、溪、辰溪,在今湖南、貴州兩省接界處,古五溪族所居。

     。、共云山:是說自己與溪人共處。

     。怠Ⅳ珊褐赴驳撋。安祿山父系出于羯胡,也即小月支種。兼指反叛梁朝的侯景。

     。、詞客:指下庾信,也指自己。

      7、且未還:飄泊異地,欲歸不得。

      8、庾信兩句:庾信,梁朝詩人,字子山,新野(今屬河南)人。為梁元帝出使北周,被留,乃仕于周,常懷鄉(xiāng)關之思,曾作《哀江南賦》以寄其意。這里把安祿山之叛唐比作侯景之叛梁,把自己的鄉(xiāng)國之思比作庾信之哀江南。

      譯文

      戰(zhàn)亂之際,我在東北一帶顛沛流離;

      輾轉入蜀,更是居無定處漂泊東西。

      我在三峽的樓臺,留滯了不少日月;

      在湘貴交界,與五溪夷人共處一起。

      羯胡之人事主多變,終究不可信賴;

      詞客常憂亂傷時,我仍然流落外地。

      撫今追惜,庾信的一生最蕭條索寞;

      他晚年的詩斌,驚動江關傳之千里。

      賞析

      這五首是詠古跡懷古人進而感懷自己的詩。作者于代宗大歷元年(766),先后游歷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宮、先主廟、武侯祠等古跡,對于古代的才士、國色、英雄、名相,沉表崇敬,寫下了《詠懷古跡》五首,以抒情懷。

      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開首詠懷的是庾信,這是因為詩人對庾信的詩賦推崇備至,極為傾倒。他曾經說:“清新庾開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另一方面,當時他即將有江陵之行,情況與庾信漂泊有相通之處。

      首聯(lián)寫安史之亂起,漂泊入蜀居無定處。頷聯(lián)寫流落三峽、五溪,與夷人共處。頸聯(lián)寫安祿山狡猾反復,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飄泊異地,欲歸不得,恰似當年的庾信。末聯(lián)寫庾信晚年《哀江南賦》極為凄涼悲壯,暗寓自己的鄉(xiāng)國之思。全詩寫景寫情,均屬親身體驗,深切真摯,議論精當,耐人尋味。

    古詩詞賞析 15

      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出自唐代詩人王維作品《送別》。這是首送友人歸隱的詩,采用問答的方式從友人口中說出歸隱的原因,也表現(xiàn)了詩人復雜的思想感情。詩人對友人關切愛護,既勸慰友人又對友人的歸隱生活流露出羨慕之情,說明詩人對自己的現(xiàn)實也不很滿意。全詩語言看似平淡無奇,但最后兩句卻頓增詩意,可謂詞淺情深,蘊含著不盡的意味。

      作品原文

      送別

      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詞句注釋

     、棚嬀疲簞窬嬀。飲,使······喝。

      ⑵何所之:去哪里。之,往。

      ⑶歸臥:隱居。南山:終南山,即秦嶺,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南。陲:邊緣。

      ⑷但,只。

      白話譯文

      請你下馬來喝一杯酒,敢問朋友你要去何方?

      你說因為生活不得意,回鄉(xiāng)隱居在終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何須再問,看那白云正無邊飄蕩。

      作品鑒賞

      這首詩寫送友人歸隱。全詩六句,僅第一句敘事,五個字就敘寫出自己騎馬并轡送了友人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馬設酒,餞別友人。下馬之處也就是餞飲之地,大概在進入終南山的山口。這樣就把題旨點足。以下五句,是同友人的問答對話。第二句設問,問友人向哪里去,以設問自然地引出下面的答話,并過渡到歸隱,表露出對友人的關切。三、四句是友人的回答?此普Z句平淡無奇,細細讀來,卻是詞淺情深,含著悠然不盡的意味。王維筆下是一個隱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為什么不得意,放在杜甫等人那里一定有許多牢騷,可在這里只是一語帶過,更見人物的飄逸性情,對俗世的厭棄以及對隱居生活的向往。

      “不得意”三字,指出了友人歸隱的原因,道出了友人心中郁抑不平。至于友人不得意的內容,當然主要是指政治上、功業(yè)上的懷才不遇。詩人沒有明確寫出,也不必寫出,留以想象空間。五、六句,是他在得知友人“不得意”后,對友人的勸慰。他勸友人只管到山中去,不必再為塵世間得意失意的事情苦惱,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是無窮無盡的.。這里明說山中白云無盡,而塵世的功名利祿的“有盡”,無常,已含蘊其中。這兩句意蘊非常復雜、豐富,詩的韻味很濃。句中有詩人對友人的同情、安慰,也有自己對現(xiàn)實的憤懣,有對人世榮華富貴的否定,也有對隱居山林的向往。似乎是曠達超脫,又帶著點無可奈何的情緒。從全篇看,詩人以問答的方式,既使送者和行人雙方的思想感情得以交流,又能省略不少交代性的文字,還使得詩意空靈跳脫,語調親切。

      王維這首《送別》,用了禪法入詩,富于禪家的機鋒。禪宗師弟子間斗機鋒,常常不說話,而做出一些奇怪的動作,以求“心心相印”。即使要傳達禪意,也往往是妙喻取譬,將深邃意蘊藏在自然物象之中,讓弟子自己去參悟。王維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吸收了這種通過直覺、暗示、比喻、象征來寄寓深層意蘊的方法。他在這首詩中,就將自己內心世界的復雜感受凝縮融匯在“白云無盡時”這一幅自然畫面之中,從而達到了“拈花一笑,不言而喻”,尋味無窮的藝術效果。

      作者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唐玄宗年號,公元713—741年)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后,降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yōu)游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并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有《王右丞集》。

    【古詩詞賞析 】相關文章:

    古詩詞賞析03-07

    經典的古詩詞賞析10-10

    古詩詞賞析05-23

    古詩詞賞析大全12-06

    《雨》古詩詞賞析09-15

    《江月》古詩詞賞析01-27

    古詩詞原文及賞析06-07

    愛情的古詩詞及賞析09-07

    經典古詩詞名句的賞析08-02

    冬至古詩詞賞析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