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生命的林子》教學設計(精選11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對于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那要怎么寫好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生命的林子》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六年級語文上冊《生命的林子》教學設計 1
教材分析:
《生命的林子》是一篇閱讀課文。課文記述了一個傳說,講玄奘在師父指點下,堅持在高僧濟濟的法門寺苦心潛修,終于成為一代名僧的故事。說明“一個成才的人是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群體的,就像一棵大樹不能遠離森林”。
教學要求:
。、理解、學習生字新詞。
。病⒆詫W課文,了解課文的內容。
。、引導總結文中包含的道理,在競爭中成長。
重難點:
1、領會課文通過某種事物比喻說明一種道理的寫法。
。、引導學生體會課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
課時劃分:
一課時
教具準備:
一塊小黑板,書寫生字新詞。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談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調查學生課外讀書情況。
2、師歸納,講了唐朝和尚唐僧在孫悟空等四個徒弟的保護下,一路降妖除魔,終于取來真經的故事。
3、玄奘功成名就之前又是怎能樣的呢?我們來學習課文。
二、初讀課文,了解詞語意思。
玄奘:俗稱唐僧,是唐朝的高僧,佛教學者。河南省洛陽人。
剃發(fā):這里指給要出家的剃去頭發(fā),成為僧尼,佛教稱為剃度。
晨鐘暮鼓:早上敲鐘,傍晚擊鼓,形容生活十分單調乏味。
香火鼎盛:香火,這里指供佛敬神時燃點的香和燈火。鼎盛,指正當興盛或強壯。
青燈黃卷:青燈,指油燈;黃卷,指書籍。這里指深夜在燈下苦讀經書。
思忖:思考。
秀頎:身子高,修長挺撥。
蕓蕓眾生:佛教里指一切有生命的東西。
鶴立雞群:像鶴站在雞群當中,比喻一個人的才能或儀表在一群人里頭顯得很突出。課文中用來比喻松樹生長在灌木叢中,顯得很突出。
三、默讀課文,了解文章主要內容。
1、學生根據閱讀提示默讀課文。弄清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2、學生匯報后教師歸納。
起因:應酬太繁、不如他人。
經過:方丈以樹喻人開導玄奘。
結果:一代名僧。
四、師生討論,理解文中所闡明的道理:在競爭中成長。
1、讀句子:這些樹就像蕓蕓眾生啊……
2、點明兩處林子的特點:郁郁蔥蔥和零零星星
3、分析兩處林子的.環(huán)境、生長過程、結果及成因。
密林與疏林的士地是一樣的,但密林的樹多,能吸收的營養(yǎng)少,疏林的樹少,能吸收的營養(yǎng)多。
密林的每一棵樹都要爭陽光、爭雨露,它們必須拼命地向上長,所以每一棵都長得挺拔、修直。疏林的每一棵樹都能自由地生長。不必為陽光雨露發(fā)愁,每一棵都可以隨心所欲地生長,所以長得亂枝縱橫、樹干又短又扭曲。
密林存在競爭,疏林不存在競爭。
4、課文最后一句話:是的,一個成才的人是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群體的,就像一棵大樹,不能遠離樹林。
一個人也如樹一樣需要競爭,在競爭中鍛煉、成長,最后成為一棵棟梁之材,所以人不能遠離社會。
五、課堂小結
競爭是殘酷的,正因為殘酷的競爭,人類才會奮發(fā)、努力,有奮發(fā)、努力才會成才。
六、布置作業(yè)
1、熟讀課文,按照139頁的習作要求縮寫文章。
2、課外閱讀《西游記》。
六年級語文上冊《生命的林子》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詞,理解“晨鐘暮鼓”“郁郁蔥蔥”“莽莽蒼蒼”等詞語,并積累這些詞語。
3.能正確、流利地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娓娓談話,激發(fā)興趣
吳承恩的神話小說《西游記》有四個栩栩如生的人物,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一個著名的人物就是唐僧。你們知道唐僧是根據我國唐朝哪個高僧的原型塑造的嗎?
二、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1.請同學自由讀課文,了解課文的大概內容。
2.課文中有哪些人物?他們之間發(fā)生了什么事呢?
生命的林子
玄奘 法門寺 名僧
3.再次快速瀏覽課文。
。1)想一想,玄奘為什么準備離開法門寺?后來為什么又留了下來?結果怎樣?(分段)
(2)從這個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3)將你認為含義深刻的語句畫下來,反復讀一讀,和大家議一議。
4.學生讀書,并展開小組交流活動。
三、熟讀課文,完成作業(yè)。
第二教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文中的比喻句,體會老方丈借喻說理誘導弟子的話語。
3.明白一個人成材離不開它所存在的環(huán)境,離不開競爭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領悟本文語句中所蘊涵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聽寫詞語。
晨鐘暮鼓 香客如流 名滿天下 水深龍多 喧喧嚷嚷 高僧濟濟
2.對照屏幕訂正
3.齊讀生字詞,說說發(fā)現?
交流:法門寺是一個高僧云集的`寺廟,作為一位和尚,你是什么感覺? 如果不是法門寺,而是個普通的小寺,你有什么感覺?
玄藏為什么一開始想離開寺廟?后來又為什么留了下來?
二、新授
1.學生根據老師的要求默讀課文,做出圈劃。
方丈又是怎樣一步一步地啟發(fā)玄藏的呢?請大家瀏覽課文的4—9小節(jié)。
師生交流:方丈是在循循善誘地教導玄藏,他一共問了玄藏幾個問題?
出示:“燭火和太陽哪個更亮些?”“你愿意做燭火還是做太陽呢?”(是方丈想了解玄藏究竟想做什么樣的人?)
出示:“這棵樹是這里最大最高的,可它能做什么呢?”“為什么這里的松樹每一棵都是這么修長,挺直呢?”這棵樹和一片松林有什么不一樣呢?這片林子是什么樣的林子?
三、拓展
后來玄藏又遇到了那位曾經勸他離開的僧人,玄藏又會對他說些什么呢?
生活中需要太陽這樣的人,還需要更多燭火這樣的人。做太陽好,做燭火也一樣了不起,做柴薪也很多,想象一下,當初魯濱遜漂流到小島上更需要柴薪。我們無法逃避競爭,第一要奮力向上,第二要以平凡的心態(tài)面對。在別人眼里我是太陽與燭火都不重要,做棟梁與柴薪也不重要,關鍵是要快樂地活著。
四、板書:
林子 法門寺 玄奘
郁郁蔥蔥 香火鼎盛
遮天蔽日 高僧濟濟 愿做太陽
莽莽蒼蒼 水深龍多 潛心苦修
競爭 香客如流
奮力向上 晨鐘暮鼓
成為棟梁 喧喧嚷嚷
六年級語文上冊《生命的林子》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8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1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從玄奘沒有去偏僻的小寺,而是在法門寺潛心苦修,成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出一個想要成才的人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群體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領悟本文語句中所蘊涵的道理。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娓娓談話,激發(fā)興趣
1、導入:吳承恩的神話小說《西游記》有四個栩栩如生的人物,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一個著名的人物就是唐僧。你們知道唐僧是根據我國唐朝哪個高僧的原型塑造的嗎?
2、提問:誰從課外書或者影視中了解到玄奘是個什么樣的高僧?
3、出示玄奘像及相關圖片,介紹玄奘的生平:
玄奘生平:唐代著名高僧、佛經翻譯家、旅行家。
玄奘(600-664年)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chuàng)始人,佛經翻譯家、旅行家。俗姓陳,名煒。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人。也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翻譯家、旅行家、外交家、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他西行5萬里,歷時17年,到印度取真經,并窮一生譯經1335卷。他的足跡遍布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玄奘:一個真理的朝圣者為孤身求法而西行
公元627年秋,唐貞觀元年,28歲的玄奘法師混雜在逃難的災民中間,悄悄的離開了長安,開始了孤身求法的西行歷程。
十七年中,玄奘備歷艱辛,忍饑挨餓,越沙漠,度雪嶺,頂風暴,斗盜賊,九死一生,從未考慮過回頭。玄奘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去偽經,求真經,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
4、揭題:從以上介紹中,我們知道玄奘之所以能取得令世界所矚目的成就,是和他的頑強意志和勤奮學習分不開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玄奘成為一代高僧之前的一個故事《生命的林子》。
二、 自讀全文,整體感知
1、讀課文,劃出生字詞,讀準字音。
2、再讀課文,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字典并聯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三、檢查自學情況
1、 檢查詞語:(1)指名讀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詞以及新詞。
(2)說說對詞語的理解。(3)齊讀詞語。
2、 讀后交流不理解的問題:
四、理清課文層次,分段。
1、默讀課文。
2、給課文分段,說說段意。
一(1—3自然段):講玄奘決意辭別師父,離開法門寺,準備到偏僻冷落的深山小寺去閱讀經卷。
二(4—9自然段):講方丈啟發(fā)誘導玄奘,玄奘頓悟,表示要留在法門寺。
三(10—11):點出從玄奘潛心苦修,終于成為一代名僧所感悟的哲理。
五、歸納主要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 檢查詞語讀音。
2、 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二、學習第一段。
1、 法門寺是一座怎樣的寺廟?玄奘當初為什么要離開法門寺?快速閱讀課文的第一段,畫出關鍵詞語,說一說。
2、 理解名寺之“名”:香火鼎盛、晨鐘暮鼓、香客如流。
3、 理解玄奘之“難”:靜思養(yǎng)神、潛心修身、青燈黃卷、苦苦習經——想成才,應酬太繁,談經論道遠不如人——難成才。
4、 理解勸說之“對”:名滿天下、水深龍多,出人頭地難;偏僻小寺、閱經讀卷,才華很快顯露。
5、 理解辭行之“決”:想了很久,覺得很對,打點經卷、包裹——求成心切,決意辭別。
點撥:這是一種很普遍的心理,很多人都認為寧可做蛇頭不做龍尾,寧可做雞頭不做鳳尾,正是由于有這樣的心理,玄奘拿定主意要離開。
三、學習第二段。
1、 當玄奘把這個想法告訴方丈時,方丈并沒有說一句挽留的話,卻讓玄奘最終選擇留在了法門寺,讀讀課文,想想方丈用了怎樣的`方法留住了玄奘?和同桌一起讀讀第二段,討論一下。
2、 理解方丈和玄奘的第一次對話。
玄奘認真思忖了好久,鄭重地回答說:“我愿做太陽!”從這句話你讀懂了什么?
3、 方丈帶玄奘看了這樣兩處地方,生長在大林子里的與生長在小山頭上的有什么不同呢?
4、 理解方丈與玄奘的第二次對話。
方丈的話很樸實,很自然,玄奘開始時也不明白,但細細琢磨一下,我們不難發(fā)現其中蘊涵著深刻的哲理。找出方丈的語言,再讀一讀,體會其中深刻的含義,和同學交流。
。1) 指名讀一讀。
。2) 出示重點內容,齊讀:“這些樹就像蕓蕓眾生啊。它們長在一起,就是一個群體,為了一屢陽光,為了一滴雨露,它們都奮力向上生長,于是它們棵棵可能成為棟梁。而那遠離群體零零星星的三兩棵松樹,在灌木中鶴立雞群,不愁沒有陽光,沒有樹和它們競爭,所以,它們就成了薪柴啊。
5、 我感覺方丈很了不起,并沒有說一句要玄奘留下的話,卻讓玄奘留了下來。仔細讀讀課文描寫方丈的有關內容,想一想他的哪些言行特別打動人?
(1) 交流。
(2) 體會方丈的勸解技巧。
(3) 該怎樣讀這段話?試讀,指讀,評議,齊讀。
6、 一個人的成長與松樹的生長有著相同的道理。此時,面對法門寺與山野小寺,你覺得玄奘應該作出怎樣的選擇呢?
四、回歸整體,對比啟發(fā)。
1、 方丈帶玄奘到林子里之前,曾經問他,愿做太陽還是愿做燭火,F在,你覺得玄奘做了太陽還是燭火呢?
2、 玄奘一心想出人頭地,他現在也的確出人頭地了。如果玄奘選擇了山野小寺會出人頭地嗎?這兩種出人頭地有什么不同呢?
3、 聽了方丈的話,玄奘終于走上了成功之路。這則故事,給了你什么啟發(fā)?
五、齊讀課文。
六、布置作業(yè)。
六年級語文上冊《生命的林子》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1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從玄奘沒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發(fā)門寺潛心苦修,成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出一個想要成材的人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群體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齊讀課題。
2、出示詞語,并指名朗讀。(誰能把它讀好?)
3、讀了這些詞語,你有什么發(fā)現?
4、今天就讓我們再次走進“生命的林子”。
二、分析“林子”。
1、這究竟是怎樣的林子?請大家讀讀描寫林子的句子,看看哪片林子給你的印象深刻,把你讀后的體會用簡短的話寫下來。
2、指名談談感受。
生1:這里的林子長得不茂盛。樹干短而扭曲,不能成材,只能做煮菜的薪柴。(板書:樹木稀疏 薪柴)
師:你能讀好這幾個詞嗎?(顯紅“亂枝縱橫”、“又短又扭曲”)
師:誰能用朗讀再現那片林子的樣子?
生2:這里的林子很茂盛,樹干粗壯,挺拔,能成材。(板書:郁郁蔥蔥 棟梁)
師:誰能展現林子郁郁蔥蔥的樣子?
3、顯紅“最高大”和“棵棵”
4、透過這兩個詞,你看出了什么?
生1:第一片林子里最高大的樹也只能做薪柴,更不用說其它的樹木了。
生2:雖然它長得高大,但是卻不能成材。
生3:第二片林子中能成材的樹木有很多。
5、讀到這里,你腦海中浮現出了什么問題?
生:同樣是樹,為什么一片林子的樹只能當薪柴,而另一片林子里的樹卻能成棟梁?
6、(出示方丈的話)請大家讀讀方丈的話,圈圈劃劃,找找原因。
7、你明白了這片林子長得不同的原因了嗎?
生:由于競爭,第一片林子沒有競爭,所以不能成林;而第二片林子由于有競爭,最終成為了棟梁。
。ò鍟焊偁帲
8、你說得真好!那你能好好地讀讀方丈的這段話嗎?
9、同學們,方丈把玄奘帶進林子,說出這么一段關于林子的話。那么,方丈僅僅是在說林子嗎?
三、分析“法門寺”。
1、法門寺和山野小寺有什么不同呢?
生1:法門寺是個香火鼎盛的名寺,每天香客如流,它就像那片郁郁蔥蔥的林子充滿了生機,也蘊含了競爭。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玄奘一定會刻苦習經,一定能成材。
生2:而山野小寺人流稀疏,缺乏競爭,就像那片稀疏的林子不能成材,玄奘走進山野小寺,就永遠不可能成為棟梁。
。ò鍟悍ㄩT寺 小寺)
2、如果你是玄奘,你選擇哪片林子?能說說理由嗎?
3、事實也證明這種選擇的正確性。
4、出示第十自然段,齊讀。
5、學到這兒,你知道課文為什么以“生命的`林子”為題了嗎?
6、出示最后一自然段,齊讀。
7、你能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于這句話的理解嗎?指讀、齊讀。
8、小結:正如同學們所說的,一個胸懷大志的人必須在群體中,在競爭中奮發(fā)向上,只有在競爭中才能成為棟梁,在競爭中實現生命的價值。
四、課后延伸。
1、文章學完了,玄奘的確留了下來。后來,他又遇到了曾經勸他離開法門寺的人,玄奘會對他說些什么呢?請你寫下來。
2、總結:最后祝愿所有的同學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命的林子。在那片生命的林子里奮發(fā)向上,潛心苦學,將來成為棟梁,成為太陽,實現自己生命的價值!
六年級語文上冊《生命的林子》教學設計 5
一、娓娓談話,激發(fā)興趣
同學們喜歡讀《西游記》嗎?在這部小說中吳承恩為我們塑造了四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那么,你們知道唐僧是根據唐朝哪個高僧的原形塑造的嗎?(生答玄奘)你對玄奘了解多少呢?(生介紹自己了解的玄奘)今天我們來把唐僧還原到生活中,來學習他成為一代高僧之前的一個故事——《生命的林子》。同學們,看了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有哪些疑問嗎?(生談疑問)就讓我們帶者這些疑問來讀課文吧。
二、新知探究
。ㄒ唬z測預習,落實基礎
學會本課的八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ǘ、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以你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思考:課文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
。ㄈ、設疑啟發(fā),潛心會文
1、法門寺是一座怎樣的寺廟?你從課文中哪些詞語讀出來的?
積累詞語:香火鼎盛晨鐘暮鼓香客如流名滿天下水深龍多
2、如果你是一個和尚,在這樣的寺廟中修行,你會有什么樣的感受/?這樣的名寺,玄奘卻要離開,這是為什么呢?哪個詞語寫出了玄奘要離開法門寺的決心之大?
生談感受,分析原因,體會“決意”一詞的含義
3、弟子要離開,方丈是怎么做的呢?
分角色朗讀對話
改寫對話,方丈直接對玄奘講道理,勸他留下
兩種方式中體會方丈的語重心長,用心良苦,學習借物喻理的寫法。
積累詞語喧喧嚷嚷郁郁蔥蔥遮天蔽日鶴立雞群莽莽蒼蒼等
4、玄奘領悟了方丈的一翻苦心了嗎?結果怎樣?你從哪里讀出來的?
齊讀課文8,9自然段
小結:要走是因為這樣的法門寺,要留仍然是因為這樣的法門寺。法門寺還是原來的法門寺,玄奘卻已不是原來的玄奘。他的心態(tài)變了,認識變了。
5、學到這里,你能說說文章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嗎?
一個想要成材的人是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群體的,就像一棵大樹,不能遠離森林。
6、合作探究:一個想要成材的人為什么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群體?
7、課文為什么以“生命的林子”做標題?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談理解,師小結。
(三)、拓展延伸,激發(fā)興趣
對玄奘來說,法門寺就是他生命的林子。那么,在你的身邊有這樣的林子嗎?這個林子有競爭嗎?你喜歡競爭嗎?
生談身邊的林子:班級,學校,社會等,談對競爭的認識,師引導。
那么,在太陽與燭火之間,你愿意做什么呢/?為什么?
生談自己的想法及對太陽燭火的認識,師引導
三、總結收獲
學完本課,你們在語言上,寫法上,思想上有那些收獲呢?要用“我知道了,我學會了,我掌握了,我明白了……”這樣的句式來回答。
生談收獲,完成本課學習目標
四、作業(yè)
1、續(xù)寫《生命的林子》
玄奘決定留下之后,又見到了勸他離開法門寺的那個人……
要求:要寫出玄奘在方丈開導之下的認識和轉變,寫出人物的語言,表情和心理,200字左右。
六年級語文上冊《生命的林子》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1、領悟文章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從中受到教育。
2、領會課文通過某種事物比喻說明一種道理的寫法。
3、體會課文種含義深刻的語句。
教學過程:
一、學生一分鐘說話(以《西游記》為說話主題)
二、導入新課
大家一定知道《西游記》,也知道孫悟空的師傅唐僧玄奘,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就是玄奘成為高僧之前的一個傳說。(板書課題)
三、自學指導,整體感知
1、請同學自由讀課文,了解課文的大概內容。(提出讀書要求,把心放到文章當中,有心去體會。)
2、課文中有哪些人物?(唐僧和方丈)他們之間發(fā)生了什么事呢?老師和你們模仿人物對話,好嗎?(老師分別當唐僧和方丈,與多位學生對話,并不斷指導)
3、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課文主要內容的結構圖畫出來。
。◣熝惨曋笇,學生匯報,教師歸納并課件出示結構圖)
4、針對結構圖出示自學要求,學生再次快速瀏覽課文。
。1)、想一想,玄奘為什么準備離開法門寺?后來為什么又留了下來?結果怎樣?(方丈使用什么方法指點唐僧的?讓玄奘自己觀察、比較、感悟)
(2)、從這個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聯系自己的實際跟大家說一說。
。3)、將你認為含義深刻的語句畫下來,反復讀一讀,和大家議一議。
4、學生讀書,并展開小組交流活動。
四、檢查點撥,探尋方法規(guī)律。
1、匯報,(將讀書穿插其中,讀出方丈的'語重心長。)
2、引導學生抓重點段落,詳細分析句子、段意。
3、結合課文說一說,玄奘成為高僧靠的是什么?
(歸納板書:志向+群體+努力==)成才)
五、知識回歸,布置作業(yè)
1、霍金的故事讓我們懂得了人是可以向命運挑戰(zhàn)的,今天通過有關玄奘的傳說,我們又懂得了一個人生哲理。
2、重復出現教學目標,學生結合目標進行反思,是否完成學習要求。
3、模仿著方丈的指點方法,對朋友或妹妹進行教育。可以說一說。
六年級語文上冊《生命的林子》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并積累“晨鐘暮鼓”“郁郁蔥蔥”“莽莽蒼蒼”“香火鼎盛”“水深龍多”等詞語。
3、體會老方丈借喻說理誘導玄奘的話語,感悟一個想要成才的人不能遠離社會群體的道理。
教學難點:
深刻理解“生命的林子”的內涵,激發(fā)奮發(fā)向上的情感。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指導讀題 板書:玄奘 指導“奘”的寫法
2、復習:知道課文寫了玄奘的什么事?誰說說看
3、小結學生發(fā)言 板書:林子 法門寺
4、呈現中心話題:為什么把這片樹林,為什么把法門寺稱為生命的林子呢?請同學們再一次讀讀課文,用心地讀,仔細體會那些寫林子,寫法門寺的句子,畫出關鍵詞語,看一看,這是一片怎樣的林子,這是一座怎樣的寺院。
二、讀“林子”
1、巡視,輕聲讀,一邊讀,一邊想,畫出關鍵的詞語,想一想,這是一片怎樣的林子,這是一座怎樣的寺院
2、指名交流 請學生把相關的詞語寫在黑板上:
郁郁蔥蔥
遮天蔽日
莽莽蒼蒼
3、引導讀好詞語
①把這些詞的生命讀出來了
、谧x著這些詞,你感到這片林子怎樣?
、垡龑钊肜斫猓哼@就是生命的林子的全部含義嗎?請大家讀一讀課文第八節(jié)。
、茏x了方丈的話,你是不是對這片林子有了新的感受?從這里,你讀出了這還是一片怎樣的林子? 指名交流,請學生用紅粉筆寫出相關的詞語:
競爭
奮力向上
成為棟梁
4、小結:是呀,生命的價值不一樣,一個無憂無慮,成為薪柴,一個充滿競爭,成為棟梁。生命在競爭中奮發(fā),在競爭中實現了它最高的價值,這樣的'林子,是真正的“生命的林子”齊讀課題,齊讀第八節(jié)
三、讀“法門寺”
1、我們知道,對玄奘來說,他的生命的林子就是法門寺。從剛才的閱讀中,你知道這是一座怎樣的寺院。你畫出了哪些詞。
2、指名交流并把詞語寫上來,香火鼎盛等
相機指點詞義:水深龍多,高僧濟濟
3、齊讀,F在知道,為什么說這樣的寺院,對玄奘來說,是一片生命的林子呢?
評價語:
四、讀“玄奘”
1、過渡:法門寺的的確確是一座生命的林子,玄奘留了下來,成為一代名僧,實現了生命的價值。但是,是不是每個人進來法門寺,進了這片生命的林子里,都能成為一代名僧呢?那為什么玄奘能呢?請同學們再讀讀課文,注意那些寫玄奘的語句,特別注意玄奘與方丈的對話,從中,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玄奘。
2、指名交流,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玄奘
結合交流相機點撥詞語:潛心苦修
3、相機出示4、5節(jié),我們也來來讀讀這段對話,注意玄奘的話,和他說話時候的神情。指名讀。注意,怎樣的說,什么叫鄭重。你鄭重地讀一讀。一起讀。從這里體會到什么?
從這里我們看到一個怎樣的玄奘。板書:愿做太陽
4、引導,假如玄奘回答說,愿做燭火,方丈還會帶他去那片生命的林子去嗎?
5、小結:是呀,只有玄奘這樣,一個愿做太陽,一個潛心苦修的人,在這片生命的林子里,才能成為一代名僧。
7、出示最后一節(jié)。齊讀,說說自己的理解
8、小結:正如同學們所說的,一個胸懷大志的人必須在群體中,在競爭中奮發(fā)向上,在競爭中能成為棟梁,在競爭中實現生命的價值!
五、拓展:找尋自己的“生命的林子”!
1、同學們,這個故事發(fā)生時,你知道當時的玄奘多大嗎?13歲,跟在座的你們一般年紀。13歲,一個13歲的孩子就懂得了這么深刻的人生哲理,一個13歲的孩子就胸懷成為太陽的偉大志向。長大后,為了尋找更高、更大的林子,為了實現生命的更高的價值,玄奘決定西行,到佛教的發(fā)源地,印度,去求取真經。這就是后來的小說《西游記》的故事來源。但是,玄奘卻沒有白龍馬騎,也沒有沙和尚為他挑擔,更沒有孫大圣和豬八戒為他護駕?,他是孤身一人,西行5五萬里,歷時17年,克服千難萬險,帶回真經635卷。的確,玄奘實現了他的理想,成為太陽一樣的人,他的光輝,從一千年前,一直照到現在。
2、然而,他的起點,就是從法門寺,從這片生命的林子開始的!讓我們再一次齊讀課題。
3、小練筆
同學們,玄奘是幸運的,他來到了法門寺這片生命的林子,法門寺也是幸運的,他擁有了玄奘這樣想做太陽的人。這樣的林子,這樣的玄奘,才造就光照千古的一代名僧。
今天,你們也是13歲,通過這節(jié)課,你們也懂得了這個深刻的道理。你們想做薪柴還棟梁?想做太陽還是燭火。那么,你的身邊也有這樣一座生命的林子嗎?
你們馬上畢業(yè)了,像玄奘一樣,將進入另一片更高、更大生命的林子?你找到了嗎,目標是哪里?拿起筆,寫一寫自己心中的生命的林子,寫一寫在那片林子里,你將怎樣讓自己奮力向上,成為棟梁!
4、指名交流
5、小結:最后祝愿所有的同學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命的林子。在那片生命的林子里奮發(fā)向上,潛心苦學,將來成為棟梁,成為太陽,實現自己生命的價值!
下課!
板書:
林子 法門寺 玄奘
郁郁蔥蔥 香火鼎盛
遮天蔽日 高僧濟濟 愿做太陽
莽莽蒼蒼 水深龍多 潛心苦修
競爭 香客如流
奮力向上 晨鐘暮鼓
成為棟梁 喧喧嚷嚷
六年級語文上冊《生命的林子》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從玄奘沒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門寺潛心苦修,成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出:一個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遠離具有競爭力的社會的。
教學重、難點:
讀懂方丈和玄奘的對話,理解其深刻內涵。
教學準備:
課件、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聽寫詞語:應酬 偏僻 薪柴 喧嚷集體糾正。
2、過渡: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你對玄奘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說。
二、細讀課文,理解感悟
1、學習第一部分,理解玄奘決意離開法門寺的原因。
。1)默讀課文:法門寺是一座什么樣的寺廟?玄奘又為什么要離開法門寺呢?抓住關健詞語說一說。
。2)交流:
a“香火鼎盛、晨鐘暮鼓、香客如流、名滿天下、水深龍多、集納、高僧濟濟”等詞語體會當年法門寺名氣之大。
b第1自然段的描寫,讓學生體會到玄奘覺得法門寺應酬多、壓力大。
c學生自讀有人勸玄奘的話,體會玄奘有報負。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4)正因為如此,玄奘拿定主意要離開法門寺,這與大多數人的心里是一樣的,你能用一句俗語來概括嗎?(寧做雞頭,不做鳳尾。)
過渡:當玄奘去向方丈辭行時,方丈未說一句挽留的話,卻讓玄奘改變了主意,留在了法門寺,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2、學習第二部分。
(1)聽課文錄音,思考:方丈明白了玄奘的意圖后做了什么讓他改變主意,留在法門寺了呢?(方丈先問了兩個問題,然后帶玄奘到寺后的林子里邊看、邊問、邊談。)
。2)方丈先后將玄奘帶到不遠處的山頭上和那片郁郁蔥蔥的林子中去,看到的松樹有什么不同?學生自由讀課文。(抓住“亂枝縱橫、樹干又短又扭曲,只能做煮菜的薪柴”和“郁郁蔥蔥、遮天蔽日、棵棵秀頎挺拔成為棟梁”體會兩者差異。)
(3)出示方丈的話:方丈鄭重地說;“這些樹就像蕓蕓眾生啊。它們長在一起,就是一個群體,為了一縷陽光,為了一滴雨露,它們都奮力向上生長,于是它們棵棵可能成為棟梁。而那遠離群體零零星星的三兩棵松樹,在灌木中鶴立雞群,不愁漢有陽光,沒有樹和它們競爭,所以,它們就成了薪柴啊!弊プ≡~句體會方丈的良苦用心,發(fā)現其中的深刻含義。指導朗讀方丈的話。
。4)一個人的成長與松樹的生長有著相同的`道理。此時,面對法門寺和山野小寺,你覺得玄奘會作出怎樣的選擇呢?齊讀玄奘的活。
。5)分角色朗讀、評議。
3、學習第三部分
。1)指名讀第三部分,質疑你對最后一句話是如何理解的?
(2)出示最后一句:是的,一個想要成才的人中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群體的,就像一棵大樹,不能遠離森林。緊扣課文內容一理解:沒有競爭就沒有活力,沒有競爭,人不能成長,萬物不能生長。
。3)請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對這句話和理解。小組內交流,指名說三、故事拓展,促進遷移。
1、玄奘決定留下之后,又見到了勸他離開法門寺的那個人,他會怎能么說呢?
2、聽了方丈的話,玄奘終于走上了成功之路,成為一代名僧,這則故事給了你什么啟示?指名說。
四、作業(yè):
1、課后搜集有關玄奘的資料,進一步加深對玄奘的了解。
2、小小辯論會:正方:生活中應該勇敢地面對競爭;反方:生活中有時也需要逃避競爭。
板書設計:
生命的林子
無法成名 方丈
潛心苦修決意離開
以林為喻、勸導點撥 終成名僧
教學后記:
本篇課文人物形象鮮明,說理清晰,在教學中,教師主要以學生自學為主,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了,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學生分角色朗讀,通過閱讀一點一滴細心體味,感悟課文中蘊含的深刻人生哲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學生自讀,小組內討論等方式,自悟文章蘊含的深刻道理,并能聯系生活實際加深對其的理解。
六年級語文上冊《生命的林子》教學設計 9
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講解第一段
重難點:
理解唐玄奘要離開法門寺的原因。
步驟:
一、導入新課:
從《西游記》導入,板書課題,啟發(fā)學生提問,簡介玄奘。(5分鐘)
二、初讀課文;(10分鐘)
1、師生互動交換初讀反饋。(讀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文章的主人公除了玄奘還有誰?他們是什么關系?文章講的是關于他們的一件什么事?)
2、小結,找出文章脈絡(打算離開----林中悟道------成為高僧)
三、在自由快讀課文,按脈絡把文章分成三部分。(5分鐘)
四、分析第一部分(打算離開)。(15分鐘)
1、學生讀課文,再評價讀法。
2、提問:誰離開?離開哪里?為什么要離開?法門寺是一所什么樣的寺廟?(啟發(fā)學生用原文中的經典詞語作答)
3、講解生字“剃、酬”,多音字“濟”;講解生詞“晨鐘暮鼓、香客如流、水深龍多”。
4、以“喧喧嚷嚷”、“高僧濟濟”為原型仿寫詞語
五、探究(5分鐘)
你覺得玄奘是個怎樣的'人?
玄奘的這個打算對嗎?為什么?
六、課后作業(yè)(抄寫生詞)
六年級語文上冊《生命的林子》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
⑴ 揣摩詞語,品味語言,理解內容。
、 學習并運用正確的朗讀方法,有感情地誦讀課文。
2、過程和方法:
、 學會畫、注關鍵詞語,快速篩選信息,把握文章思路。
、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因文悟道,引導學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一切生命,進而思考如何讓自己的生命更有價值。
【教學重點】
揣摩詞語,品味語言,理解內容。
【教學難點】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設計】
一、導入課文,引起注意,催動興奮
張海迪最新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絕頂》,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該書自1998年開始創(chuàng)作,耗時四年,共計35萬字。
責任編輯胡玉萍第一次與海迪面對面交談時,心中就擔憂──以她這樣的身體狀況,能完成這部長篇創(chuàng)作嗎?后來,她了解到,張海迪只要身體稍微好一點,就繼續(xù)艱難地創(chuàng)作。張海迪說:每天我都想放棄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來,精心地、像看護一小簇火焰一樣,讓它燃燒,生怕它熄滅,
去年歲末,胡玉萍拿到書稿后,確確實實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著,仿佛是捧著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確乎是沉甸甸的
無獨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歲時染上了類風濕關節(jié)炎,后來病情惡化,她忍著極大的痛苦,高聲呼喊著生命生命!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與她同呼吸,共命運,認識人生的真諦。
(板書課題、作者)
二、朗讀課文,探究研討,走進作者
教師范讀,在范讀課文后三節(jié)時,語氣應有由舒緩到略顯高昂的變化過程,以反映作者經歷了凝重的思考而頓悟的心路歷程。
學生仿讀,這既是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文本的需要,也是在情感上走近作者的需要。
指名朗讀,思考: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題目中的生命一詞為什么出現兩次?去掉一個行不行?為什么?
明確:本文表現了女作家她強烈的生命意識、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學習她珍視生命、堅強勇敢的精神,讓人生更有意義,更有光彩。
題目運用反復的手法,表示強調,表達了強烈的生命意識和對生命的強烈呼喚。
三、品讀課文,探究賞析,走近文本
對一篇文章,除了整體把握之外,更重要的是對一些精彩的內容進行研讀。這樣,對文章所表達的深刻內涵就會有更好地領會,從而更貼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組品讀課文,合作探究:
這篇文章共寫了幾個事例?這三個各圍繞本段中哪一個中心詞展開?
試各用一句簡潔的話概括每個事例。
教師小結過度:無論怎樣微弱的生命,都具有不可思議的生命力。作者從小現象悟出的大道理是很能啟人心智的,同時,作者對生命的思考也由此展開。
由這三個事例引出了作者對人生的思考。那么,引出了哪三點思考?在文中劃出關鍵句。
這三點思考分別側重于哪一方面?
形成板書:
生命 生命
小飛蛾 生之欲望 生命意義
香瓜子 生 命 力 生命價值
心 跳 生 命 珍視奮斗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們,是因為它的思想內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準確、生動的語言來表現的。找出你最喜歡,你認為寫得最精彩的、最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詞語,說說這些詞語妙在何處,并試著有感情地朗讀。
指名朗讀水平較好的三位學生分別朗讀1、2、3小節(jié),全班齊讀最后兩個小節(jié)。要求讀得有感情、有變化、有高潮。
四、跳出文章,拓展思維,陶冶情操
試就作者的.三點思考,從生活中找出一兩個相應的例子。(如歐陽修名揚天下,仍不斷修改自己的文章,別人問其原因,他回答說是怕后生笑話;日寇侵華,梅蘭芳息影舞臺,續(xù)須明志;張海迪高位截癱,自學成才等 。)
結合自己的人生經驗談談你對人生的感悟。要求談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教師總結:文章可以結束,但生命的長河是永無止境的。
冰心老人說:宇宙是一個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葉歸根,我們是宇宙中的一息,我們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成熟發(fā)芽,生命中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與痛苦是相輔相成的。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因為快樂、興奮、痛苦又何嘗不是美麗呢?
冰心老人的話揭示了生命的意義和真諦,愿每一位同學都珍愛生命,珍惜時間,讓人生更有意義。
五、作業(yè)
1、收集有關生命的名言一兩句。
2、課外閱讀克倫·沃森的《生命 生命》并完成課后練習二。
3、課外閱讀張曉風的《敬畏生命》、畢淑敏的《我很重要》、敬一丹的《穆然,謝謝你的笑》(《語文新天地》七年級上、初一)
六年級語文上冊《生命的林子》教學設計 11
教學要求:
1、導讀感悟老方丈借喻說理誘導弟子的話語。
2、從玄奘沒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門寺潛心苦修,成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出一個想要成才的人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群體的道理。
教學難點:
理解方丈的妙喻,引發(fā)學生對成才的理性認識,產生深刻的啟迪。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
1、通過上堂課的學習,你知道法門寺是一座怎樣的寺廟?(板書:名滿天下 水深龍多)
2、法門寺如此名滿天下,香客如流,玄奘為什么想要離開呢?
3、設疑過渡:玄奘、法門寺和生命的林子有什么關系呢?又是什么原因使玄奘決心留了下來,并成為一代名僧的呢?
二、新授
。ㄒ唬⿲W習第二段的林子
1、自讀第二段,讓我們一起跟隨玄奘、方丈去看一看山頭的幾棵松樹和寺后的松林。
你看到了什么?劃出關鍵的詞。
2、交流:
。1)你看到的山頭的松樹是怎樣的?(板書:亂枝縱橫 短而扭曲)
。2)寺后的松林呢?(板書:郁郁蔥蔥 遮天蔽日 莽莽蒼蒼)
3、你能把這些詞讀好嗎?(讀出生命的力量)
讀著這些詞,你感到這片林子怎樣?
4、這就是生命的林子的全部含義嗎?請大家讀一讀課文第8節(jié)。
5、讀了方丈的這段話,你是不是對這片林子有了新的感受?
從這里,你讀出了這還是一片怎樣的林子?而那棵松樹呢?(板書:競爭 奮發(fā)向上)
6、小結:是呀,同是一棵樹,但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追求的目標不同,生命的價值也就不一樣,一個無憂無慮,成為薪柴,一個充滿競爭,成為棟梁之才。生命在競爭中奮發(fā),在競爭中實現它最高的價值,這樣的林子,是真正的生命的`林子。
。ǘ⿲W習第二段的玄奘
1、看了這生命的林子,聽了方丈的話,此時,玄奘會想些什么呢?
2、玄奘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說的,引讀第9自然段。
3、法門寺的的確確是一座生命的林子,玄奘留了下來,最后成為一代名僧,實現了生命的價值。但是,是不是每個人進來法門寺,進了這片生命的林子里,都能成為一代名僧呢?那為什么玄奘能夠呢?
4、交流,得出:
(1)玄奘想做太陽
師:燭火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是一種奉獻,但這種奉獻是短暫的,有限的。太陽光芒萬丈,普渡眾生,更是一種奉獻,而且是一種永恒的無限的奉獻。
(2)有句廣告語叫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玄奘想到了,他又是怎么做的呢?(板書:潛心苦修)
5、小結:玄奘一開始想離開法門寺,是因為想做太陽想成才怕做不到,成不了才,現在他決心留下來,同樣還是想做太陽,想成才,而且他明白,要想成才還必須在這個水深龍多的法門寺才能實現。他做到了,成為了一代名僧,成為太陽一樣的人。他的光輝,從一千年前,一直照到現在。
三、學習第三段
1、出示最后一節(jié)
齊讀,說說自己的理解。
2、小結:正如同學們所說,一個胸懷大志的人必須在群體中,在競爭中奮發(fā)向上,才能成為棟梁之才,才能實現生命的價值。
四、拓展
同學們,玄奘是幸運的,他來到了法門寺這片生命的林子,法門寺也是幸運的,他擁有了玄奘這樣想做太陽的人。這樣的林子,這樣的玄奘,才造就光照千古的一代名僧。當年,玄奘只有13歲,今天,你們也13歲了,你們想做薪柴還是棟梁?想做太陽還是燭火?你的身邊也有這樣一座生命的林子嗎?它是這樣的?
將來,你們會進去另一片更高更大的生命的林子,想一想它又是怎樣的?在那片林子里,你將怎樣實現自己的價值?
五、作業(yè)
續(xù)寫:玄奘留了下來,他又遇到了曾經勸他離開法門寺的人
【六年級語文上冊《生命的林子》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生命的林子》教學設計04-16
六年級語文上冊 《宇宙生命之謎》教學設計11-07
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0-25
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5篇08-31
語文上冊《索溪峪的“野”》教學設計04-15
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5篇)07-16
六年級語文上冊《窮人》教學設計04-09
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04-12
六年級語文上冊《山雨》教學設計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