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流畅不卡精品,在线视频综合站,国产精品137页,亚洲制服丝袜中文字幕在

<td id="urspe"></td>
<small id="urspe"><menuitem id="urspe"></menuitem></small><small id="urspe"><sup id="urspe"></sup></small>

  • <small id="urspe"></small>
    <sub id="urspe"><menu id="urspe"><samp id="urspe"></samp></menu></sub>

    八年級語文下冊《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

    發(fā)布時間:2017-03-15  編輯:梁飛藝 手機版

      教學目標:

      1、 整體把握文章框架,了解端午的習俗,探究端午的鴨蛋,感受鴨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風情

      2、 誦讀課文,通過品讀重點字詞句子體會作者的語言風格:平淡而有味、方言表現(xiàn)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3、 體味作者在字里行間蘊涵的情感,對兒時的回憶難忘和對家鄉(xiāng)的熱愛贊美。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請你們猜猜這首句寫的是哪一節(jié)日?

      屈子冤魂終古在, 楚鄉(xiāng)遺俗至今留。

      從哪里可以看出來呢?

      2.端午節(jié)是每年的哪一天?我們這里是怎么過端午節(jié)的?有哪些習俗?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3.你想知道上虞是怎么過端午節(jié)的嗎?

      那么我們就一起欣賞著名作家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

      4.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早年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lián)干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劇。在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上頗有成就,發(fā)表小說《受戒》、《大淖記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選集》。

      二、談談端午的習俗

      1.那么作者家鄉(xiāng)到底有哪些風俗習慣呢?提示: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喝雄黃酒、放黃煙子、吃“十二紅”、掛鴨蛋絡子。(請同學們欣賞作者家鄉(xiāng)風俗的圖片。)

      2.其中與我們這里一樣的是什么?可能與我們一樣的是什么?與我們不一樣的是什么?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 ,貼五毒、貼符、喝雄黃酒;

      放黃煙子

      吃“十二紅” 掛鴨蛋絡子)

      三、品品端午鴨蛋

      1.端午有那么多的習俗,作者為什么不寫一寫,反而寫端午的鴨蛋呢?(是端午的鴨蛋有什么特別之處嗎?)端午和鴨蛋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呢?

      如果我們在端午和鴨蛋兩個詞之間用一個字來連接,可以用上哪些字來表示他們的聯(lián)系?請聯(lián)系文章內容來完成。

      如:端午挑鴨蛋 端午玩鴨蛋 端午吃鴨蛋 ( 端午贊鴨蛋?)

      2.咱們就一起來跟著作者來“挑,玩,吃”鴨蛋,來開展一場“品嚼大餐”,我們既要跟著作者來品味出端午鴨蛋的獨特風味,還要來品味出作者的獨特的語言風味。

      汪曾祺先生曾說:“探索一個作者的思想感情,必須由語言入手,并始終浸在作者的語言里。”讓我們走進汪曾祺先生的文字,來品讀先生的語言特色。

      3.我們先一起來跟著汪先生來挑一挑鴨蛋,怎么挑呢?

      “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殼的。鴨蛋殼有白的和淡青的兩種。二要挑形狀好看的。別說鴨蛋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

      一個普普通通的鴨蛋,在作者筆下居然寫得如此別具一格,這是一般人通常不會注意的,但仔細一想,卻又大合情理?刹皇菃?淡青色的蛋殼就比白色蛋殼更有“格調”,而鴨蛋的形狀也確實有蠢笨與秀氣之別。生活中的情趣是無處不在的。

      4.鴨蛋挑好了,有什么好玩的呢?

      A.掛鴨蛋絡子:挑好了,裝在絡子里,掛在大襟的紐扣上。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愛的飾物。

      B.裝螢火蟲:孩子吃鴨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頭,不把蛋殼碰破。蛋黃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鴨蛋殼里面洗凈,晚上捉了螢火蟲來,裝在蛋殼里,空頭的地方糊一層薄羅。螢火蟲在鴨蛋里一閃一閃地亮,好看極了!

      5.我想最激動人心的最令人難忘的當屬吃鴨蛋了吧。有哪些吃法呢?

      A.帶殼切開吃:鴨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說,帶殼切開,是一種,那是席間待客的辦法。

      B.空頭挖開吃: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曜宇^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

      C.結合炒菜吃:高郵咸蛋的黃是通紅的。蘇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郵鴨蛋黃炒的豆腐。

      D.白嘴隨時吃:鴨蛋絡子掛了多半天,什么時候孩子一高興,就把絡子里的鴨蛋掏出來,吃了。端午的鴨蛋,新腌不久,只有一點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品味:A. “一般是敲破空頭”“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頭”“白嘴”等詞語,都帶有較為鮮明的地方特色。

      B.“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那種繪聲繪色,那種動感,以及快感,從一個“吱”字中得到了活靈活現(xiàn)的表現(xiàn)。)

      C.“我在北京吃的咸鴨蛋,蛋黃是淺黃的,這叫什么咸鴨蛋呢!”淡淡的幽默。

      6.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jīng)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適當?shù)姆窖员憩F(xiàn)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一個小小咸鴨蛋讓我們品嘗到了汪先生在語言上的這種追求:

      ( 平淡而有味 方言表現(xiàn)地方特色 有淡淡的幽默 )

      7.小結:端午的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樂的一天。孩子們挑鴨蛋——裝鴨蛋——掛鴨蛋——吃鴨蛋,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家鄉(xiāng)的鴨蛋在孩子們的手中發(fā)揮了最極致的價值!

      四、悟悟鴨蛋情節(jié)

      1.我們剛才在 “挑,玩,吃”中品嘗到了作者兒時的快樂,童年的有趣,你還能品出了端午的鴨蛋有什么特別之處,或特別之味嗎?

      (贊鴨蛋 ) ( 憶鴨蛋? )

      2.你從哪些地方可以品嘗出來呢?

      如:①“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于腌鴨蛋!眱蓚“多”,一個“善于”寫出了對家鄉(xiāng)人的贊美(勤勞能干)。

     、凇拔易叩牡胤讲簧伲厨喌岸嘁,但和我的家鄉(xiāng)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他鄉(xiāng)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所食鴨蛋多矣”帶有文言性質,增強幽默意味。

     、邸霸硬胚@個人我不喜歡……但是《腌蛋》一條我看后卻覺得很親切,而且‘與有榮焉’!庇悬c愛屋及烏了吧!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鴨蛋,蛋黃是淺黃的,這叫什么咸鴨蛋呢!”淡淡的幽默。

     、荨拔覍Ξ愢l(xiāng)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象我們那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有些嗔怒,也有淡淡的幽默。實際上認為高郵不僅出鴨蛋,還有那么多心靈手巧的勤勞能干的高郵百姓,自豪和贊美之情油然而生。

     、 小時讀囊螢映雪故事,覺得東晉的車胤用練囊盛了幾十只螢火蟲,照了讀書,還不如用鴨蛋殼來裝螢火蟲。

      3.作者津津樂道談鴨蛋,僅僅是在贊美鴨蛋嗎?

      在前面的品嘗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身上分明地有一種“鴨蛋情結”,他究竟要借此表達什么?

      (不僅有作者對兒時生活的懷想,還有對故鄉(xiāng)的贊美和熱愛之情)

      4.小結:家鄉(xiāng)的鴨蛋是與眾不同的,聲名遠播的,歷史悠久的,吃法多樣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鮮艷的……一提起家鄉(xiāng)的鴨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訴說內心的贊美和自豪。這種贊美,這種自豪都緣于作者那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緣于那深深的故鄉(xiāng)情結吧。

      (板書:故鄉(xiāng)情結)

      5.我們再來具體品味一下作者的這種鴨蛋情節(jié)吧。

      材料連接:

      (一). 材料介入:1981年初秋,受高郵市政府的邀請,爸回到了他魂牽夢縈、闊別了42年的故鄉(xiāng)高郵。出發(fā)前他掩飾不住的那股子欣喜勁兒,真如一個赤子將投進母親的懷抱。

      江蘇電視臺為爸拍了一部電視片《夢故鄉(xiāng)》。我記得那次周末回家,爸急不可待地要放這部片子的錄像帶給我們看。汪嘲笑他:老頭兒看過了又要看,幾遍才算夠?看片子的時候,我們一如既往地插科打諢,說爸“表現(xiàn)不俗,可以評一個最佳男主角”,可是沒有像以往一樣聽到他反抗的聲音。我回頭看,一下子驚呆了:爸直直地盯著屏幕,眼中汪汪是飽含著淚,瞬間,淚水沿著面頰直淌下來!

      (二). 材料介入:細想來,汪曾祺的文字,和高郵咸鴨蛋是很相似的,——“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會冒出來了”。鴨蛋只有腌到好處,才能冒紅油;同理,只有胸藏丘壑,才能做出一等一的文章來。汪曾祺一生,寫過的小說散文雖為數(shù)不多,卻無不老到,都可算極品……那個老笑話在腦袋里上了年份,便失了真,這會兒只覺得高郵當真是有咸鴨子的,這咸鴨子,叫做汪曾祺;而他的文字,正是那冒紅油的咸鴨蛋。(路建華《汪曾祺傳》)

      (三).材料介入:爸去世以后,我們兄妹商量,在他的墓碑上寫些什么呢?想來想去,決定了,就寫:…… (《老頭兒汪曾祺》汪明)

      面對材料中的省略號,學生可能回答“高郵咸鴨蛋——汪曾祺”,或“高郵咸鴨子——汪曾祺”,在會意的笑聲中出示“高郵——汪曾祺”,為整節(jié)課畫上意味深長的最后一筆。

      五、課堂小結

      實際上,《端午的鴨蛋》這篇文章包含了作者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家鄉(xiāng)咸鴨蛋的難以忘懷,實際上不是作者個人的心態(tài)。這是人類普遍的心理。兒時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會籠罩一層異樣的光輝。不管一個人走多遠,它都將是引導一個人的方向。童年歲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飽含人生的韻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種種快樂、平淡以及詩意,才算真正體驗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從小小的鴨蛋里嘗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們也會從一片葉、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長的快樂。

      六、課后作業(yè)

      1.回視我們的生活,請介紹你在童年時代最難忘的,有關過節(jié)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2、推薦閱讀

      汪曾淇的《炒米和焦屑》《咸菜茨菇湯》

      附:

      咸菜茨菇湯

      汪曾祺

      一到下雪天,我們家就喝咸菜湯,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為雪天買不到青菜?那也不見得。除非大雪三日,賣菜的出不了門,否則他們總還會上市賣菜的。這大概只是一種習慣。一早起來,看見飄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湯!

      咸菜是青菜腌的。我們那里過去不種白菜,偶有賣的,叫做“黃芽菜”,是外地運去的,很名貴。一般黃芽菜炒肉絲,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腌菜,這時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擔的買來,洗凈,晾去水氣,下缸。一層菜,一層鹽,碼實,即成。隨吃隨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細、嫩、脆、甜,難可比擬。

      咸菜湯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氣,咸菜已經(jīng)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經(jīng)發(fā)酸,咸菜湯的顏色是暗綠的。沒有吃慣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咸菜湯里有時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湯;蛘呓写墓较滩藴,都可以。

      我小時候對茨菇實在沒有好感。這東西有一種苦味。民國二十年,我們家鄉(xiāng)鬧大水,各種作物減產(chǎn),只有茨菇卻豐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真難吃。

      我十九歲離鄉(xiāng),輾轉漂流,三四十年沒有吃到茨菇,并不想。

      前好幾年,春節(jié)后數(shù)日,我到沈從文老師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飯,師母張兆和炒了一盤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兩片茨菇,說:“這個好!格比土豆高!蔽页姓J他這話。吃菜講究“格”的高低,這種語言正是沈老師的語言。他是對什么事物都講“格”的,包括對于茨菇、土豆。

      因為久違,我對茨菇有了感情。前幾年,北京的菜市場在春節(jié)前后有賣茨菇的。我見到,必要買一點回來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愛吃。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個人“包圓兒”了。

      北方人不識茨菇。我買茨菇,總要有人問我:“這是什么?”——“茨菇!薄按墓绞鞘裁?”這可不好回答。北京的茨菇賣得很貴,價錢和“洞子貨”(溫室所產(chǎn))的西紅柿、野雞脖韭菜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湯。

      我想念家鄉(xiāng)的雪。

      炒米和焦屑

      汪曾祺

      ⑴小時讀《板橋家書》:“天寒冰凍時暮,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覺得很親切。鄭板橋是興化人,我的家鄉(xiāng)是高郵,風氣相似。這樣的感情,是外地人們不易領會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買了,咯咯地嚼著。四川有“炒米糖開水”,車站碼頭都有得賣,那是泡著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專業(yè)的作坊做的,不像我們那里。我們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別處一樣,切成長方形的一塊一塊。也有搓成圓球的,叫做“歡喜團”。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說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結的,是“散裝”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來,是自己家里炒的。

      ⑵ 說是自己家里炒,其實是請了人來炒的。炒炒米也要點手藝,并不是人人都會的。入了冬,大概是過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篩子,手執(zhí)長柄的鐵鏟,大街小巷地走,這就是炒炒米的。有時帶一個助手,多半是個半大孩子,是幫他燒火的。請到家里來,管一頓飯,給幾個錢,炒一天;蚨罚虬胧;像我們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齊,沒有零零碎碎炒的。過了這個季節(jié),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著。一炒炒米,就讓人覺得,快要過年了。

      ⑶裝炒米的壇子是固定的,這個壇子就叫“炒米壇子”,不作別的用途。舀炒米的東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個香煙罐頭。我的祖母用的是一個“柚子殼”。柚子,——我們那里柚子不多見,從頂上開一個洞,把里面的瓤掏出來,再塞上米糠,風干,就成了一個硬殼的缽狀的東西。她用這個柚子殼用了一輩子。

     、任腋赣H有一個很怪的朋友,叫張仲陶。他很有學問,曾教我讀過《項羽本紀》。他薄有田產(chǎn),不治生業(yè),整天在家研究易經(jīng),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個人用蓍草算卦。據(jù)說他有幾卦算得極靈。有一家,丟了一只金戒指,懷疑是女傭人偷了。這女傭人蒙了冤枉,來求張先生算一卦。張先生算了,說戒指沒有丟,在你們家炒米壇蓋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時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這樣準,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壇蓋子上呢?不過他的這一卦說明了一件事,即我們那里炒米壇子是幾乎家家都有的。

     、沙疵走@東西實在說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預備,不過取其方便。用開水一泡,馬上就可以吃。在沒有什么東西好吃的時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來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點心。鄭板橋說“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說其省事,比下一碗掛面還要簡單。炒米是吃不飽人的。一大碗,其實沒有多少東西。我們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橋所說“佐以醬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現(xiàn)在歲數(shù)大了,如有人請我吃泡炒米,我倒寧愿來一小碟醬生姜,——最好滴幾滴香油,那倒是還有點意思的。另外,還有一種吃法,用豬油煎兩個嫩荷包蛋——我們那里叫做“蛋癟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這種食品是只有“慣寶寶”才能吃得到的。誰家要是老給孩子吃這種東西,街坊就會有議論的。

     、饰覀兡抢镞有一種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焦屑”。糊鍋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們那里,餐餐吃米飯,頓頓有鍋巴。把飯鏟出來,鍋巴用小火烘焦,起出來,卷成一卷,存著。鍋巴是不會壞的,不發(fā)餿,不長霉。攢夠一定的數(shù)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來。焦屑也像炒米一樣。用開水沖沖,就能吃了。焦屑調勻后成糊狀,有點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宋覀兡抢锏娜思翌A備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來還有一層意思,是應急。在不能正常煮飯時,可以用來充饑。這很有點像古代行軍用的“糒”。有一年,記不得是哪一年,總之是我還小,還在上小學,黨軍(國民革命軍)和聯(lián)軍(孫傳芳的軍隊)在我們縣境內開了仗,很多人都躲進了紅十字會。不知道出于一種什么信念,大家都以為紅十字會是哪一方的軍隊都不能打進去的,進了紅十字會就安全了。紅十字會設在煉陽觀,這是一個道士觀。我們一家?guī)Я艘稽c行李進了煉陽觀。祖母指揮著,特別關照,把一壇炒米和一壇焦屑帶了去。我對這種打破常規(guī)的生活極感興趣。晚上,爬到呂祖樓上去,看雙方軍隊槍炮的火光在東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陣一陣地亮著,覺得有點緊張,也覺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飯,這一晚上,我們是沖炒米、泡焦屑度過的。沒有床鋪,我把幾個道士誦經(jīng)用的蒲團拼起來,在上面睡了一夜。這實在是我小時候度過的一個浪漫主義的夜晚。

     、痰诙欤瑳]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 炒米和焦屑和我家鄉(xiāng)的貧窮和長期的動亂是有關系的


    更多相關文章:

    1.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海燕》教學反思

    2.2016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練習冊答案

    3.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藤野先生》教學反思

    4.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短文兩篇(日,月)》教學反思

    5.八年級(初二)下冊語文課表,課文大全

    6.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我的童年》教學案例

    7.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我的童年》課文

    8.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雪》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