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15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zhuǎn)化的關節(jié)點。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培養(yǎng)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的寫作特色。
2、過程與方法
在反復誦讀與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掌握文言詞匯,理解文章內(nèi)容。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2)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難點: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景導入
從前,有一條河邊有座寺廟。一天,廟前兩座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幾年后,寺廟里的和尚到哪里能找到這兩座石獸呢?(同學們?nèi)绻A習了文章,就知道是上游)石獸為什么會向上游“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二、新知探究
1、作者簡介:
紀昀,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后,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2、朗讀課文
(1)學生大聲自由朗讀兩遍,做到朗讀無障礙。
(2)再次朗讀,讀出句中停頓。
(3)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理解疑難詞語,嘗試在理解疑難詞語的基礎上翻譯文章。
(4)將不能解決的詞或句標注出來,小組合作探究。
三、交流展示
請學生翻譯課文。
四、綜合運用
1、通假字
曳鐵鈀“鈀”同“耙”,平整土地的農(nóng)具
2、古今異義
(1)二石獸并沉焉。
古義:一起、今義:并列
(2)閱十余歲。
古義:經(jīng)歷、今義:閱讀
(3)是非木柿。
古義:這、今義:判斷動詞
(4)蓋石性堅重。
古義:發(fā)語詞,因為、今義: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5)但知其一。
古義:只、今義:表轉(zhuǎn)折但是,卻
(6)爾輩不能究物理..
古義:客觀事物的道理,規(guī)律、今義:一種學科
(7)河干.
古義:岸,水邊、今義:水分不足,干燥
3、一詞多義
去:豈有為暴漲攜之去、離開
相去甚遠已、距離
為:豈能為暴漲攜之去、被,介詞
必于石下迎水外嚙沙為坎穴、成為,動詞
眾服為確論、認為,動詞
如:如是再嚙、像
如其言、按照
之:
聞之笑曰、代詞,代順流而下尋找石獸這件事。
沿河求之、代詞,代石獸。
一老河兵聞之、代詞,代“求之地中”這種觀點。
當求之于上流、代詞,代石頭。
其反激之力結構、助詞,的。
至石之半結構、助詞,的。
求之下流、代詞,代石獸。
求之地中、代詞,代石獸。
然則天下之事結構、助詞,的。
4、詞類活用
棹:名詞用作動詞、船槳,劃(船)
暴漲:動詞用作名詞,洪水。
五、整合提升
復述故事。
六、檢測鞏固
完成課后思考與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情景導入
概括文章主要內(nèi)容。(復習導入)
二、新知探究
1、文中講到了尋找石獸的哪四種方法?他們各自的根據(jù)是什么?(完成思考與練習一)
2、在尋找石獸的問題上,廟僧和講學家犯了什么錯?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確辦法?
三、交流展示
在尋找石獸的問題上,廟僧和講學家犯了什么錯?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確辦法?
廟僧:
第一種:沒考慮流水、石獸、泥沙的關系
第二種:只考慮到了流水,沒有考慮到石獸和泥沙;
講學家:只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系,忽略了流水。
所以他們都犯了脫離實際、主觀臆斷的錯誤。
老河兵:則根據(jù)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屬性,以及三者之問的關系,作出正確的判斷。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確把握三者的性質(zhì)及其相互關系,所以他提出了正確的辦法,找到了石獸。
四、綜合運用
分析寺僧、講學家、老河兵的代表的三種態(tài)度
寺僧:忽而原地打撈忽而順流而下——代表不深思熟慮而盲目行動的態(tài)度。
講學家:空談事理,脫離實際——代表據(jù)理臆斷的態(tài)度
老河兵:從實際出發(fā),綜合考慮各種現(xiàn)實因素——代表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
五、整合提升
歸納本文的主旨:
本文通過尋找倒塌在河里的石獸的故事,說明許多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僅根據(jù)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觀判斷,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事求是,強調(diào)實踐出真知,不能主觀臆斷。
六、檢測鞏固
課文闡述的事理對我們平時的生活、學習有什么啟示?
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調(diào)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2、更不能主觀臆斷,而應當遵循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
3、同時也詮釋了生活學習中要注意理論聯(lián)系實際,不可做空頭理論家的哲理。
《河中石獸》知識點
一、作者簡介
紀昀(1724~1805),字曉嵐,直隸獻縣(今河北獻縣)人,清代學者、文學家,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堕單⒉萏霉P記》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集,取法六朝筆記小說而又有所發(fā)展變化。他主持編纂的《四庫全書》被稱為文化的“萬里長城”,對保存中國文化有很大貢獻。
二、故事背景
紀曉嵐作為盛清時期的飽學之士、一代文學宗師、《四庫全書》的總編輯,卻沒有為后人留下一篇有哲學思想內(nèi)涵的著作。作為為滿清皇朝服務的漢人,他沒有成為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等哲學家的條件,特別在動輒用“_”“伺候”漢人知識分子的乾隆朝,紀曉嵐的處境就像伺候貓的老鼠,不能有絲毫差錯,特別是言論。作為飽學之儒,他又不想把他的深刻思想永遠帶入墳墓。于是,他最終采取了“測鬼神之情狀,發(fā)人間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見”的方式來表達他觀察當時社會的思想。故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間,他完成了一部志怪小說式的著作《閱微草堂筆記》。
三、文言文知識積累
(一)古今異義
1.是非木古義:代詞,這;今義:判斷動詞,是
2.漸沉漸深耳古義:罷了;今義:聽覺器官,耳朵
3.豈能為暴漲攜之去古義:離開;今義:到某個地方
4.蓋石性堅重古義:發(fā)語詞,放在句首,可譯為“因為”;今義: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東西
5.但知其一古義:只;今義:表轉(zhuǎn)折,但是
6.求二石獸于水中古義:尋找;今義:請求,要求,追求
(二)一詞多義
為:豈能為暴漲攜之去(被,介詞)眾服為確論(認為,動詞)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成為,動詞)
之:聞之笑曰(這件事,代詞)當求之于上流(石獸,代詞)其反激之力(的,助詞)
去:豈能為暴漲攜之去(離開)西蜀之去南海(距離)
臨:一寺臨河干(靠近)執(zhí)策而臨之(面對)
(三)詞類活用
棹數(shù)小舟(名詞用作動詞,“劃(船)”)
(四)特殊句式
省略句
1.以為順流下矣
點撥:省略主語,和尚們;“以為”后面省略了“石獸”。
2.求之地中
點撥:省略介詞“于”。
3.棹數(shù)小舟
點撥:省略主語“僧”。
4.一講學家設帳寺中
點撥:“寺中”前省略介詞“于”。
5.果得于數(shù)里外
點撥:“得”后面省略了賓語“之”。
倒裝句
1.當求之于上流
點撥:介賓短語“于上流”作狀語,后置,正常語序應為“當于上流求之”。
2.果得于數(shù)里外
點撥:介賓短語“于數(shù)里外”作狀語,后置,正常語序應為“果于數(shù)里外得”。
3.求二石獸于水中
點撥:“于水中”作狀語,后置,正常語序應為“于水中求二石獸”。
被動句
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點撥:“為”表被動。
(五)名句積累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
四、課文翻譯
原文: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shù)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
注釋:
臨:靠近。
河干:河岸。干,水邊,河岸。
圮(pǐ):倒塌。
焉:于此,在那里。
閱:經(jīng)過,經(jīng)歷。
棹(zhào):劃(船)。
曳(yè):拖。
譯文:滄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門倒塌在了河水里,兩個石獸一起沉沒在這條河里。經(jīng)過十多年,和尚們募集金錢重修寺廟,在河中尋找兩個石獸,最后沒找到。(和尚們)認為石獸順著水流到了下游。劃著幾只小船,拖著鐵鈀,尋找了十多里,沒有任何石獸的蹤跡。
原文: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注釋:
設帳:設館教書。
爾輩:你們這些人。
物理:事物的道理、規(guī)律。
是:這。木杮:削下來的木片。
暴漲:指洪水。暴,突然。
湮:埋沒。
耳:語氣詞,相當于“罷了”。
譯文:一位學者在寺廟里設館教書,聽了這件事嘲笑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帶走呢?石頭的性質(zhì)堅硬沉重,沙的性質(zhì)松軟浮動,石獸埋沒于沙上,越沉越深罷了。順著河流尋找石獸,不是精神失常嗎?”大家很信服,認為是正確的言論。
原文: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zhuǎn)。轉(zhuǎn)轉(zhuǎn)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數(shù)里外。
注釋:
河兵:巡河、護河的士兵。
蓋:因為。
嚙:咬,這里是侵蝕、沖刷的意思。
坎穴:坑洞。
已:停止。
溯流:逆流。
求:尋找。
如:按照。
譯文:一個巡河、護河的老士兵聽說了這件事,又嘲笑說:“凡是丟失在河里的石頭,都應當?shù)胶拥纳嫌螌ふ。因為石頭的性質(zhì)堅硬沉重,沙的性質(zhì)松軟浮動,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河水的反沖力,一定會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jīng)_刷沙子形成坑洞,越?jīng)_越深,沖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倒在坑洞里。像這樣又沖刷,石頭又會再次轉(zhuǎn)動。這樣不停地轉(zhuǎn)動,于是反而逆著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精神失常了;在原地深處尋找石獸,不是更精神失常嗎?按照他的話去尋找,果然在上游的幾里外尋找到了石獸。
五、問題歸納
1.講學家有怎樣的性格特點?
本題可運用人物性格概括法進行分析。講學家,一知半解而好為人師,自視甚高而驕傲自滿,輕視他人。
2.講學家和老河兵的“笑”分別有什么表達效果?
本題運用關鍵詞語表達效果法。講學家的“笑”包含了對寺僧的嘲諷與自以為是,表現(xiàn)出講學家自恃博才的心理;老河兵的“笑”流露出對講學家自恃博才的一種否定,也表現(xiàn)出老河兵的自信。
3.為什么按照老河兵的方法最后找到了石獸?
老河兵考慮到流水的影響,也考慮到石獸和泥沙的關系,充分把握了三者的性質(zhì)及相互關系。所以根據(jù)他的判斷準確找到了石獸。
4.第4段采用了哪種表達方式?有什么作用?
本題運用記敘中議論作用分析法。議論,結尾通過議論揭示文章主旨,總結全文。告訴我們?nèi)魏问挛锒疾豢芍恢淙欢恢渌匀,更不可主觀判斷。只有經(jīng)得起實踐檢驗的才是正確的。
5.老河兵的判斷看起來不合常理,可為什么是正確的?
寺僧按照常理去找,結果找不到;講學家按照石重沙松的特點,主張到沙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根據(jù)他幾十年的實際經(jīng)驗,主張到上游找,結果找到了。這說明主觀推理是靠不住的,實踐出真知。老河兵常年鎮(zhèn)守河防,了解水、沙、石的特性,他是把理論知識和多年經(jīng)驗結合起來分析的,所以是正確的。
六、課文主題
本文通過寫尋找沉落在河里的石獸的故事,告訴我們許多事情的發(fā)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僅僅根據(jù)自己的一知半解就做出推想,說明了僅有主觀推理是靠不住的,實踐出真知。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2
【教學設計A】
創(chuàng)意說明:
這篇教學設計主要通過閱讀教學,引導學生了解這篇敘事散文同樣回憶了怎樣的童年趣事。理清文章結構,體會文章表達的深刻主題,學習本文生動描寫的方法。
教學步驟:
一、配樂朗讀,讀出文章的感情基調(diào)。
二、分段朗讀,課文賞析。
1.朗讀文章的第1、2兩小節(jié),明確本文的感情基調(diào):“苦中略帶些澀的滋味兒”;明確本文的線索:“我”對柳葉兒的特殊感情。
2.閱讀文章第3~14小節(jié),解決下列問題:
。1)這部分內(nèi)容主要寫了幾件事情?
。〒屃~兒吃柳葉兒)
(2)文章第8小節(jié)寫“我”童年時代的淘氣,有什么作用?
。橄挛呐栏哒~兒作鋪墊)
(3)說說文章第10小節(jié)描寫的景物有什么特點?
。駶、清涼、朦朧、寧靜,充滿詩情畫意)
。4)“我”把太陽看成一個鮮紅鮮紅的大櫻桃,這樣的聯(lián)想說明了什么?
(說明當時的“我”非常饑餓)
。5)“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圓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層肚皮幾乎撐得透明!边@句話說明了什么?
(吃柳葉兒是“我”童年的樂趣;“我”吃得很多;“我”非常饑餓、瘦削)
3.閱讀課文第15小節(jié),解決下列問題:
(1)這一節(jié)采用了什么手法?
。▽Ρ仁址ǎ
。2)這一節(jié)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ㄅc文章開頭相呼應;再次抒發(fā)對柳葉兒的特殊感情)
三、仿照課文第10小節(jié),寫一段話,描寫家鄉(xiāng)清晨的美景。
【教學設計B】
創(chuàng)意說明:
通過比較閱讀,讓學生領會本文所表現(xiàn)的童年之“樂”和“苦中帶澀”的思想感情,從而引導學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學步驟:
一、引導學生泛讀課文,了解課文內(nèi)容。
二、重點閱讀課文的第10~14小節(jié),了解這部分內(nèi)容所寫的兩件事情。
三、用視頻展臺、投影儀將張潔的《挖薺菜》的第10~13小節(jié)展示出來,引導學生考慮:
(1)這部分內(nèi)容與課文的10~14小節(jié)的內(nèi)容有什么相似之處?
(都寫到了采摘的過程和吃的過程)
。2)這兩部分內(nèi)容給人們怎樣的啟示?
。ā读~兒》主要告訴人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挖薺菜》告訴人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時還提出了子女教育的問題)
(3)體會兩段文字中景色描寫的作用。
(《柳葉兒》寫出了鄉(xiāng)間景色的優(yōu)美,當時的“我”絲毫不覺得生活的苦澀,而讀者卻體會到“苦中略帶些澀”的滋味;《挖薺菜》寫出了“我”自由快樂的心情)
四、討論總結:我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學設計C】
創(chuàng)意說明:
本教學設計的目的在于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進行生活素材的搜集整理,同時,引導學生進行合作交流,讓學生自己總結出實踐的結論,有目的地將課堂內(nèi)容延伸到課外。
教學步驟:
一、課前準備:引導學生以小記者的身份,采訪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者周圍經(jīng)歷過艱苦歲月的人,向他們了解當年他們的樂趣是什么,以及是怎樣度過艱難歲月的`,做好記錄。
二、課堂交流:
。保私庹n文內(nèi)容,分析本文所表達的主題。
2.分組交流自己課前采訪的內(nèi)容。
3.每組指派一名代表發(fā)言。
4.引發(fā)學生思考:
。ǎ保┊斈,老一輩生活艱苦的原因是什么?
。2)我們今天的生活樂趣與他們當年的有什么不同?
。3)我們?nèi)绾握湎Ы裉斓男腋I睿?/p>
三、課后作業(yè):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為話題,寫一篇小作文。
【資料整合平臺】
1.張潔的《挖薺菜》。
2.劉紹棠的《榆錢飯》。
使用建設:
引導學生學習對比手法的運用,了解老一輩所經(jīng)歷的苦難生活,啟發(fā)學生珍惜今天這來之不易的新生活。同時,引導學生學習文章清新純樸、富于生活氣息的語言風格。
【口語交際】
1.了解“勸告”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2.了解勸告的方法和技巧。
3.課堂活動:
(1)創(chuàng)設情境
。2)分組練習
(3)班級交流
。4)教師總結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3
教學目標:
體味文章中作者描寫的童年趣事所帶來的感受,結合自己的童年,反復朗讀文章,體會至情至性的人的自由和天性。
教學重點:濃濃親情在文中的體現(xiàn)
教學難點:學習文章借景抒情的寫法和描寫景物的多種手法
教學方法:講讀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濃濃親情,動人心弦,親情是人間真摯而美好的感情。描寫親情的詩文往往最能打動人,在本單元這幾篇課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體驗,寫出了親情的豐富,引起我們的共鳴。而《祖父、后園和我》一文,作者以行云流水般的文字記敘了自己與祖父之間那種濃濃的爺孫情。一個頑皮可愛的孩子,一位慈祥敦厚的祖父和一個充滿樂趣的后園,共同編織了一段自由快樂的童年時光,讓我們一起走進后園,共同感受兒童自由的天性和人間濃郁的親情。
二、作品、作家介紹
《祖父、后園和我》這部作品是蕭紅后期代表作,通過追憶家鄉(xiāng)的各種人物和生活畫面,表達作者對于舊中國的扭曲人性損害人格的社會現(xiàn)實的否定。
蕭紅幼年喪母,父親冷酷暴戾,再婚后基本上對蕭紅不聞不問。蕭紅自小就缺乏父母的關愛。在寂寞的童年里,只有年邁的祖父給她疼愛和溫暖,讓她感到一些人間的溫情。她和祖父之間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他們互相依戀,互相安慰,度過了很美好的一段時光。蕭紅能進學校讀書,也得力祖父的支持。
蕭紅的祖父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他慈愛、寬容、仁厚,由于有了祖父的關愛,蕭紅童年雖然寂寞,卻依然有溫情有快樂,以至于蕭紅“覺得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夠了,還怕什么呢?”祖父一天到晚都在后花園里勞作,于是蕭紅也跟著祖父總在后花園里玩樂,鋤草,吃黃瓜,捉蜻蜓,采花,捉蚱螞,澆菜,玩累了用草帽遮一遮,睡一覺,一切對她來說非常美好。
三、學習新課
。ㄒ唬⿲W生自讀,整體感知課文,注意文中重點字詞:
谷穗衣襟嘴饞玫瑰玩膩了明晃晃毛嘟嘟藍悠悠
。ǘ┮龑в懻,理清課文的情節(jié)
課文以一個充滿樂趣的后園為中心展開情節(jié),敘述了我和祖父在后園的快樂時光,其中又以幾件趣事串聯(lián)。
四、布置作業(yè)
課后練習一
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比較到位的認識和感受到了“我”和祖父在后園度過的自由快樂時光,但是作者是怎樣將童年的美好記憶生動地表達出來讓我們感同身受的呢?本課我們將就這一點展開深一層的.探討。
二、課文分析(教師引導、學生邊閱讀邊討論)
后園:課文所描寫的典型環(huán)境。
依次提出以下四個問題,待同學(可以是小組發(fā)言人)充分發(fā)表意見后,分別給予提示,最后由教師作結。
1、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蜂子則嗡嗡地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圓圓地就和一個小毛球似的不動了。
提問:作者的觀察是否很細致?從哪些詞語中可以看出這一點?
A:作者的觀察很細致,從“金”“綠”“嗡嗡地飛”“滿身絨毛”以及“胖圓圓”等詞語中可以看出。
2、這榆樹在園子的西北角上,來了風,這榆樹先嘯,來了雨,大榆樹先就冒煙了。太陽一出來,大榆樹的葉子就發(fā)光了,它們閃爍得和沙灘上的蚌殼一樣了。
提問:“嘯”“冒煙”是什么意思?作者為什么由發(fā)光的葉子想到沙灘上的蚌殼?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理解土地的誓言的含義。
2、反復誦讀課文,領會作者強烈的愛國、愛鄉(xiāng)情懷。
3、通過閱讀文本,以擬寫“課文對聯(lián)”的形式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課型與課時】
1、讀寫結合課
2、一課時
【預習要求】
1、掌握“熾痛、嗥鳴、斑斕、讕語、怪誕、亙古”等詞的讀音、詞義,學會運用。
2、結合課前提示和文下注釋自讀課文,熟悉課文內(nèi)容。
3、重點朗讀兩個自然段中關于關于家園的描寫,感受作者所傾注的情感。
【課文簡析】
《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紀40年代時寫于“九·一八”事變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發(fā)了作者對飽受日本侵略者鐵蹄踐踏的土地強烈的思念之情,以及對日本侵略者的憤恨之情。為了抒發(fā)這兩種感情,作者運用了各種表現(xiàn)手法。一是運用呼告的手法,直接抒發(fā)自己對土地的熱愛、想念、眷戀。并且江傾訴對象擬人化,隱含將土地比作“母親。如: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薄八偷偷睾魡局业.名字,聲音是那樣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钡鹊取6沁\用大量的排比造成連貫的氣勢。例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當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處。三是運用蒙太奇手法,列舉東北特有的景色,連續(xù)展現(xiàn)出來,形象性強,能借物抒情,避免直接抒情的蒼白無力容量大,能觸發(fā)讀者的聯(lián)想,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但是盡管如此,由于學生沒有家國之痛、民族之恨這些經(jīng)歷和體驗,僅憑文中的文字來激發(fā)他們的情感是不夠的。因此,如何來進行適合學生的教學設計,如何對課文的留白進行補充,顯得至關重要。
【教學創(chuàng)意】
本課的獨特創(chuàng)意就是:以補充的材料和文中的內(nèi)容為依據(jù),在誦讀的基礎上寫“對聯(lián)”。
“課文對聯(lián)”,就是以課文內(nèi)容為載體,在深入了解了文本內(nèi)容以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基礎上,選取文中現(xiàn)有的詞語進行適當?shù)募庸斫M成“對聯(lián)”,其形式多種多樣。就文章組成而言,可以用“對聯(lián)”概括主要內(nèi)容;用“對聯(lián)”概括某一片段,用“對聯(lián)”概括人物形象等。就擬寫“對聯(lián)”的形式而言,可以是學生自擬上下聯(lián);學生互擬,師生互擬。
這種形式,一是能喚起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使他們在實踐中學習漢語、運用漢語,承傳漢文化。二是恰到好處的濃縮文本精華。三是不僅僅停留在感性的讀上,而是停留在理性的寫上,讀寫結合,以讀促寫。
【教學過程】
一、簡潔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著名作家端木蕻良先生所寫的《土地的誓言》。
相信經(jīng)過預習了,同學們都知道如何來解釋文章的標題。
學生回答:面對土地,作者發(fā)出的誓言。(同學們應該能夠回答出文題的含義。理由是文本中具有明顯的誓言特征的句子:我必定為她而戰(zhàn)斗到底。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學生入隊、團宣誓,競選班干部宣誓等,都有我愿意,我發(fā)誓等字樣。)
二、帶著問題讀課文
既然同學知道了“土地的誓言”就是“面對土地,作者發(fā)出的誓言”,那么,請問同學在讀課文,回答下面兩個問題。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5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shù)膶懽魈攸c。
2.了解課文的記敘線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了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shù)膶懽魈攸c。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了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shù)膶懽魈攸c。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精心導入。
導入語: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有一位“長媽媽”,她給魯迅講的故事使我們對百草園更產(chǎn)生了一種神秘感。其實關于“長媽媽”還有很多有趣而令人感動的事情呢!同學們想了解嗎?那么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阿長和〈山海經(jīng)〉》這篇課文。
二、漫談感受。
1.請同學們速讀課文,如有不認識的字,可查字典,自行解決。
2.如對課文有不理解的地方,請?zhí)岢鰜,大家討論解決。(如果學生不能解決,教師可適當點撥,但不宜過于深入)
3.談談自己讀完此文后的感受(不限話題)。
同學們的話題可能涉及到:文章先抑后揚的寫法;阿長的性格特點;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文章的語言特點……
教師歸納。
三、討論形象。
課堂主問題:阿長是一個怎樣的人?(要求:說出理由或舉出例子。)
討論、交流,教師歸納補充:
1.是一個沒有文化的粗人,饒舌多事而又不拘小節(jié):“生得黃胖而矮”;喜歡“切切察察”;對“我”管得很嚴,喜歡到母親那兒告“我”的狀;夏天睡覺喜歡在床中間擺“大”字,擠得“我”無法翻身。
2.是一個很不幸而又熱望一生平安的勞動婦女,淳樸、善良而又迷信:連姓名都不為人所知,不識字,沒有文化;“青年守寡”,在別人家做女工,一年只能告假幾天回家;對生活并無更高的要求,但求“一年到頭,順順流流”;相信兒童金口,鄭重其事地要孩子大年初一睜開眼就向她祝福。
3.是民間文化的載體,知道許多“規(guī)矩”:有迷信的成分,如“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應該走進去”。也有落后的成分,如認為孩子拔草、翻石頭就是頑皮。更多的是有益的成分。如要孩子恭喜、吃福橘,是吉利文化;飯粒落在地上,必須揀起來,是珍惜勞動果實;不要從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鉆過去,是講究形象;不說“死掉”而說“老掉了”,是避諱修辭;而關于長毛的傳說,則是珍貴的歷史資料,有助于我們認識太平軍。
4.是一個傾心關注孩子的人,心地善良、熱心幫助孩子解決疑難:要孩子干凈、安全、有教養(yǎng),總是為孩子操心(討論這一點,要求學生充分調(diào)動自己的生活體驗)。最令人感動的是為“我”買來《山海經(jīng)》——阿長來問《山海經(jīng)》是怎么一回事時,“我”想“她并非學者,說了也無益”,而且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關心“我”,因此她也不會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經(jīng)》的心情,這表明此時“我”對阿長心存隔膜乃至輕視的心理;后來,阿長為我買來《山海經(jīng)》,“使我發(fā)生新的敬意”,“別人不肯做”,即是別人沒有阿長那樣知“我”心,沒有阿長那樣熱心,而且有畫的《山海經(jīng)》很難找,要跑多少路,打聽多少地方,別人“不能做”,“她卻能夠成功”,因此作者說“她確有偉大的神力”;這件事,使作者又驚又喜,感激不盡,也令讀者為之肅然起敬。
第二課時
一、體會感情。
1.設問:作者對阿長的感情變化經(jīng)歷了怎樣的過程?(提示:讀課文尋找關鍵詞語)
討論、明確:不大佩服——產(chǎn)生敬意——憎惡——感激(新的敬意)——懷念
這是文章的線索。
2.設問:1—17段對阿長多用抑筆,大寫他如何“憎惡”“討厭”阿長,但在這些充滿貶義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對阿長的同情與懷念嗎?(提示:讀文中關于阿長的身世,特別是其不的遭遇、生活追求方面的文字)
課堂討論、交流:“憎惡”“討厭”是兒時的心理,魯迅在具體描寫中卻流露著同情與懷念。魯迅透露了阿長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適合兒童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來做女工,沒有別的奢望,但求“順順流流”,魯迅在具體的描寫中飽含同情。
3.朗讀課文最后兩段,體會作者對阿長的懷念、感激之情。
二、探究寫法。
1.詳寫與略寫。
設問:文章哪些部分詳寫,哪些部分略寫,這樣詳略結合的寫法有什么好處?
明確:(詳寫與略寫的內(nèi)容略)略寫的內(nèi)容能使人對長媽媽有個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實地反映長媽媽的一些毛病,但這些并不能削弱對阿長媽媽的敬意,詳寫買《山海經(jīng)》一事,卻令人對長媽媽刮目相看,是文章的動情點,成為作者情思的觸發(fā)點,同時構成文章內(nèi)容的高潮。這樣寫,重點突出,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傳神的描寫。
設問:文章對阿長的描寫有些什么特色?(提示:尋找相關描寫,仔細研讀,體會特色)
討論、交流,教師歸納:
第一、善于抓最富有特征的一兩點來寫。如寫阿長“切切察察”的樣子,既繪形又繪聲。
第二、善用比喻。一個“大”字的比喻,形象地寫出阿長的睡相。
第三、善于修飾語。如寫阿長的叮囑,用“鄭重”一詞,寫阿長因我不開口說恭喜的神情,用“惶急”一詞,準確地寫出阿長的神態(tài)。
小結:魯迅的描寫之所以特別出色,功夫在于選擇、提煉,寫最能表現(xiàn)人物特點的外貌、動作、語言,這是在我們的寫作中需要學習和加強的。
3.擴讀——讀葉至誠的《幾件小事》選段,說說這篇文章在描寫方面的特色。
幾件小事
父親也有管著我的事,譬如讓我遞給他一支筆,我隨手遞過去,不想把筆頭交在了父親手里,父親就跟我說:“遞一樣東西給人家,要想著人家接到了手方便不方便,一支筆,是不是脫下筆帽就能寫;你把筆頭遞過去,人家還要把它倒轉(zhuǎn)來,倘若沒有筆帽,還要弄人家一手墨水。刀子剪子這一些更是這樣,決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對著人家。把人家的手戳破了呢?!”直到如今,我遞任何東西給別人,總是把捏手的一邊交給對方,報紙書本也讓人家接到手就能看。
冬天,我走出屋子沒把門帶上,父親在背后喊:“怕把尾巴夾著了嗎?”次數(shù)一多,不必再用這么長的句子,父親只喊:“尾巴,尾巴!”就這樣漸漸養(yǎng)成了我冷天進出屋子隨手關門的習慣。另外,父親還告誡我開關房門要想到屋里還有別人,不可以砰的一聲把門推開,砰的一聲把門帶上,要輕輕地開,輕輕地關,我也從此遵循到現(xiàn)在。
后來我想:父親不管我的,都是只關系我個人的事,在這方面,父親很講民主,給我極大的自主權,有時侯在我喜愛的事情上幫我一把,譬如為我兒時的集郵冊頁的榆木夾板雕刻篆字題簽,給我們手足三個修改文章,等等;而父親管我的,都是涉及我和他人之間的關系的事,在這方面,父親反反復復地要我懂得,我是生活在人們中間的,在我以外,更有他人,要時時處處替他人著想。
。ㄌ崾荆和ㄟ^細節(jié)表現(xiàn)人物)
三、情感體驗。
設問:雖然我們不是生在魯迅那個年代,但阿長的某些特點卻在我們身邊一些平凡樸實的人身上體現(xiàn)出來,你察覺了嗎?將你的發(fā)現(xiàn)告訴給大家,一定會引起同學們的共鳴,不信你可以試試。(提示:如她饒舌多事不拘小節(jié);她淳樸、善良而又迷信;懂得許多當?shù)氐摹耙?guī)矩”;關注孩子……)
學生思考、課堂交流。
四、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三、四題。
2.寫作:寫一個人物,通過細節(jié)表現(xiàn)人物特點,標題自擬,字數(shù)在400字左右。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6
(一)知識目標:
1.反復誦讀,領悟其中真意。
2.體味作者的語言特點。
(二)能力目標:
1.理解賞析作品。
2.理清思路,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學會閱讀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誦讀中體會其美感,感悟人生真諦。
教學重點:
1.鼓勵學生質(zhì)疑問難,培養(yǎng)發(fā)問精神。
2.把握文章的中心,體會人生哲理。
教學難點:等待中包含的人生百味。
教學關鍵;理清思路,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學會閱讀方法。
教學方法:圈點法,合作探究。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具:多媒體
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讓學生自由說說等待的經(jīng)歷及等待的感受。
二、作者簡介:
三、自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
惆悵倚門萌生希冀蠢人魅力
鏈子依偎迫不及待引人入勝不速之客
四、同學之間互相探討:
1、為什么說“等待”是賊?
2、作者說:“希冀在等待中獲兔的人豈止守株者!弊屑毚@個句子,體會其深刻含義。
3、“人生是條長長的鏈子,‘等待’是各環(huán)節(jié)鏈子間的紐帶!闭垙恼Z言運用的角度賞析這個句子。
4、“等待的未必能獲得……而且絕對取不走,避不開”,這句話蘊含著什么深刻含義?
5、“引人入勝的風景……更遠處有瀑布……”這里的“亭臺”“溶洞”“瀑布”指的是什么?
五、學生探討后,教師明確。
六、課堂練習:
1.課后思考與討論三。
2.吳冠中是一位著名的畫家,他的文章既有畫的.意境,又有詩的韻律。朗讀課文,題為作者的語言特點。
提示:
、傥淖趾喚殻挟嫷囊饩,又有詩的韻律。
、诮栌弥型獾闹V語及俗語。變抽象為通俗。
③語言生動、跳躍、鮮明、空靈。
七、小結:文章以等待為題,意在說明人們常懷希冀,同時也流露出對世事難遂人愿的無奈和歲月催人老的感慨。
八、作業(yè):片斷練習
請用一段文字寫出你對等待的獨特感悟。
板書設計:
等待的滋味
等待包含的人間百味學會等待
等待的況味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7
【教學目標】
1.理解文從字順的涵義,學會模仿,了解用詞準確、連貫表達的重要性。
2.學會觀察,抓住中心,刻畫細節(jié),寫出真事真情。
【教學重點】
1.理解文從字順的涵義,學會模仿,了解用詞準確、連貫表達的重要性。
2.學會觀察。
【教學難點】
學會抓住中心,刻畫細節(jié),寫出真事真情。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在學習本課前,學生應完成相關習作,以提供課堂素材。
(二)第一課時: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出示任務:今天我們學習的內(nèi)容是文從字順,什么是文從字順呢?“文從字順”是寫作的基本要求,從字面上翻譯一下,我們可以說是“文字順從”,它反映著寫作的人駕馭書面語言(即文字)的能力。
那么,我們又為何要做到文從字順呢?大家來看一看下面的內(nèi)容:
“詩言志”——《尚書·堯典》(這個“志”的含義側重指想法、抱負、志向。)
“詩緣情”——陸機《文賦》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寫作文就為的是寫出自己想說的話”——葉圣陶
“我手寫我心”——里爾克奧地利詩人
看到這些內(nèi)容,你了解了文從字順的目的了嗎?是的,我們就是要能夠運用好詞句表達出我們內(nèi)心的思想、情感,表達出我們“自己想說的話”。
反饋指導:導入情節(jié)的創(chuàng)設,是構建學習環(huán)境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要讓學生帶著明確的目標開始思考。
環(huán)節(jié)二:注重積累,準確表達
出示任務:
1.(圖示)小明同學看到校園花圃中開放的格;ㄊ㈤_,想表達對這種花的生命力與美麗的贊嘆,他對同學說:“校園里的格桑花真是好看死了!”但又感覺一句“死了”完全不能表達出他心里的感受,你能幫幫他么?
2.美麗的花朵總能觸發(fā)人們的情感,宗璞在《紫藤蘿瀑布》一文中就生動傳神地描繪了紫藤蘿花開的美好與盛況,語言文字優(yōu)美,用詞準確,表意清晰,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開、下面的待放。顏色便上淺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來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開的花像是一個張滿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帶著尖底的艙。船艙鼓鼓的,又像一個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綻開似的。那里裝的是什么仙露瓊漿?”
(指導學生抓住特點誦讀后)讓我們來仿照這段話,也緊抓格;ǖ奶攸c,來寫一寫我們校園中的格;。
反饋指導:有針對性的`反復朗誦,結合景物特點的適度品讀,關注表達,使自己的用詞更加準確,語言更加有條理。而這一過程更能讓同學們理解積累的方法和重要性。
小結:積累與模仿是非常重要的,能夠很好的提升同學們駕馭文字的能力,積累好詞好句。但想要有條不紊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感,還需要緊抓重點,使句段之間邏輯清晰,直指中心。
環(huán)節(jié)三:細致觀察,條理連貫
出示任務:得到了幫助的小明很高興,他寫了這樣一段話:
“大多格;ǖ闹ρ旧隙加幸欢浠ㄊ㈤_,一朵花待放。怒放的花朵顏色不同,或白或紫卻都那么純凈,每一朵盛開的花都像圣潔的天使,張開了自己的翅膀;ǘ鋱A圓的,又像是孩子們的笑臉,暢快怒放。”
但是老師說只有單純的寫景是不足夠的,我們還要表達出內(nèi)心的情感或者志向,所以讓小明再去觀察格桑花,小明這又犯了難。老師今天給大家?guī)Я藗禮物可以協(xié)助學會觀察,這個禮物就是(掀開紅布)——磚頭。磚頭,大家?guī)缀跆焯炜吹,但如果讓你用語言描述一下你天天看到的東西,你說的出來嗎?
(引導學生從形、色等各方面觀察)
觀察事物,要多角度,僅僅觀察觀察外面還不是真正會觀察,真正會觀察得看出它的作用和本質(zhì)。
(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磚的本質(zhì)是泥土,經(jīng)過燒灼等步驟后才變成磚石,可以用來搭建房屋)
你從磚的燒制中得到什么啟示?
(引導學生得出對于人的思考)
那你再次觀察格;,又能觀察到什么?得到什么啟示呢?
(易成活、晚凋零,感受生命力等)
反饋指導:在本單元學習中,要注意思考作者是如何通過常見事物來表達哲理感受的,“托物言志”的關鍵就在于志與物要有某種相同點或相似點,在“物”與“志”之間建立聯(lián)系,使物能達意,才能表達心中的志向或期望。然后,我們要由課內(nèi)走向課外,關注生活中的常見事物,對常見事、物進行細致觀察,并能在觀察的基礎上形象、有重點地進行描寫刻畫。
小結:寫作就是這樣,細致觀察,抓住重點,理清你要表述的中心,這樣文意就會清晰起來,語句就會連貫起來。
環(huán)節(jié)四:真事真情,主線清晰
出示任務1:學會了觀察,小明又去看格;,他發(fā)現(xiàn)在百花敗落的深秋,在干涸的土地上,格;ㄒ琅f盛放,他被格;ǖ牟磺谄D難的環(huán)境而頑強的生命力所感動,寫了一篇作文,叫永不凋零的格桑花,作文中寫到了自己自由失去了母親,敘述了自己在貧寒的家庭中奮發(fā)圖強的故事,寫完了很得意,拿給老師看。老師看完作文,心疼著小明的不容易,一打聽卻發(fā)現(xiàn)他的母親上午還送他來學校,老師感慨道:“豈能為了感人,犧牲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而在所不惜?”
對于這種現(xiàn)象你怎么看?
反饋指導:在老師的教導下,小明終于明白了真事真情是無法替代的,因為只有真實的經(jīng)歷才能帶給我們一些感人至深的細節(jié)。寫別人的事情,是永遠沒法體驗當事人的情感的。同學們要明確的認識到寫真事、訴真情的重要性。
出示任務2:我們一起讀一讀賈平凹先生的作品《一顆小桃樹》選段。
“黃昏時候,在窗下坐著,一外望,卻看見我的小桃樹。它還在長著,彎彎的身子,努力撐著枝條,已經(jīng)有院墻高了。這些年來,它是怎樣長上來的呢?爺爺?shù)幕ㄊ性绮魂惲辛,花盆一壘一壘地堆在墻根,它卻長著。弟弟說:那桃樹被豬拱過一次,要不早就開花了。他們嫌長的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曾想砍掉它,奶奶卻不同意,常常護著,給它澆水。
啊,小桃樹,我怎么將你撂在這里,而漂流異鄉(xiāng),又漠漠地忘卻呢?看著桃樹,想起沒能再見一面的奶奶,我深深懊喪,對不起奶奶,對不起我的小桃樹!
文中的哪些內(nèi)容打動了你?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反饋指導:文中的一些細節(jié)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偽造出來的,而且也只有真實的事情、真實的情感才能夠文從字順的表達出來,做到我手寫我心。
環(huán)節(jié)五:總結落實
出示任務:一朵花、一片落葉;一個玩具、一盞臺燈;還是一個飾物、一把樂器,這世間總有那么一個東西寄托了一件曾觸動你的事情,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說一說自己想寫什么景或物的哪個特點,想表達什么樣的情感,交流完成后,記錄在筆記本上。
反饋指導:讓學生有一定方法的嘗試去表達,去說真話、說實在話、說自己的話,不要說假話、說空話、說套話!币驗橹挥袑懻嫒、敘真事、描真景、說真話、抒真情,作文才會血肉豐滿,才能“寫出自己心里想說的話”。
作業(yè):請同學們回家后繼續(xù)認真觀察,或者認真回憶,抓住特點,以“我心中的”為題,寫一件曾打動你心靈的故事。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8
【教學目標】
1、理解、積累“澹澹、竦峙、蕭瑟、聽取、別枝、若、次、以、見”等文言詞匯。
2、了解古代詩歌體裁的有關知識和詩歌五首表達的思想感情。
3、準確朗讀并默寫。
4、品味詩句,感悟詩歌意境,培養(yǎng)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yǎng)。
5、了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jié)奏感。
6、反復朗讀中啟發(fā)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難點分析】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像感悟詩歌內(nèi)容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觀滄!罚惺茉娭醒笠缰娘枬M激情,理解情景交融的寫法;學習王灣《次北固山下》敘事寫景的哲理美。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牧私鉅N爛文學入手,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fā)學習興趣)
同學們,誰知道在我國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別有哪種文學體裁發(fā)展得最有成就?(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唐詩、宋詞、元曲)的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以古老的《詩經(jīng)》發(fā)端,優(yōu)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五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二、指導學習《觀滄!
1、解題。(課件,出示曹操畫像)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善詩歌,以慷慨悲壯見稱。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竭后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潮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這首壯麗的詩篇。詩作融會自己昂揚奮發(fā)的精神,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nèi)容沒有聯(lián)系。
2、誦讀。
。1)放錄音,讓學生聽準字音,把握四言詩的誦讀節(jié)奏。
掌握以下字音
碣石(jié)澹(dàn)竦峙(sǒng zhì)蕭瑟(sè)
提示:詩歌節(jié)奏可以按音節(jié)兼顧意義來劃分。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節(jié)拍,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2)教師聲情并茂配樂范讀,通過富有魅力的節(jié)奏、韻律直觀地再現(xiàn)詩的音韻美。學生輕聲跟讀。
(3)指名學生朗讀(或集體朗讀)。
3、研習詩歌內(nèi)容。
。1)學生借助注釋,疏通詩歌內(nèi)容。
、偎五e#汉危嗝。澹澹,水波蕩漾的樣子。
以觀滄海:以,表目的連詞。
山島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幸甚至哉:幸,慶幸。至,極點。慶幸得很,好極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滄海。
、凇叭赵轮,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是古詩文中“互文見義”。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義彼此互見。句中不但說:“日月之行”,也說“星漢之行”;不但說“星漢燦爛”,也說“日月燦爛”。合起來說,“日月星漢之運行與燦爛,均若出于滄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應理解為“鵲驚蟬鳴都出現(xiàn)于半夜明月清風的境界之中”。
(2)品評探究,領會詩的意境美。
①教師講解: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人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xiàn)了開闊的'胸襟,抒發(fā)了統(tǒng)一中國建功立業(yè)的抱負。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開篇點題,交待了觀察的方位、地點以及觀察的對象。“觀”字統(tǒng)領全篇,是詩的線索,以下十句寫觀海所見。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寫從碣石山往下看滄海的情形,從大處落墨,從全景寫起,著力渲染大海那種蒼茫動蕩的氣勢。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萬頃,一望無垠,只有腳下的山島高高地聳立在海心。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接著山島寫草木,充滿了欣欣向榮的景象。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展現(xiàn)了大海波瀾壯闊的氣勢,“涌”字用得尤其出色。從描寫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大海波涌連天的形態(tài),而且仿佛聽到了驚濤拍岸的聲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詩人面對迷人的海上風光,展開了豐富奇特的想像。這四句是全詩的高潮,創(chuàng)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運行不息的太陽月亮,星光燦爛的銀河,竟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何等氣魄!
、趯W生合作探究:哪些語句最能體現(xiàn)作者博大的胸懷?詩人是懷著怎樣的感情繪制大海形象的?
教師點撥:此詩前一部分寫大海景象,視野廣闊,也能見出詩人胸懷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氣象則略遜一籌!叭赵轮小彼木鋵懘蠛,全用虛寫,卻表現(xiàn)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氣概,更顯示了詩人的博大胸懷。
大海的形象正是詩人形象的化身。詩人已經(jīng)削平了北方群雄,現(xiàn)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為即將揮師南下統(tǒng)一中國解除了后顧之憂。在躊躇滿志的時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發(fā)了建功立業(yè)的愿望,寫出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雄渾詩句。
小結:“詩言志”詩人寫滄海,抒發(fā)統(tǒng)一中國建功立業(yè)的抱負。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全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字里行間洋溢著飽滿的激情。寫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后四句寫的是虛景,實景給人身臨其境之感,虛景以其新奇激發(fā)讀者的想像,詩人以滄海自比,表現(xiàn)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4、學生自由誦讀并背誦全詩。
三、研讀《次北固山下》
1、解題。
古時交通不發(fā)達,流落外鄉(xiāng)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chǎn)生故園之思,因此鄉(xiāng)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這首詩就是寫鄉(xiāng)愁的,且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一聯(lián)聞名。作者王灣,生卒年不詳,只知道他是洛陽人,先天元年(712)中了進士,以后曾往來于吳、楚間,不得歸家,故有此作。
次,這里是停泊的意思。
2、誦讀。
。1)放錄音,讓學生聽準字音,把握五言詩的誦讀節(jié)奏。
提示:這首詩意境優(yōu)美,語言淺近而音韻和諧。五言詩一般是三個節(jié)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2)教師領讀兩篇,學生自由誦讀。
3、研習詩歌內(nèi)容。
。1)疏解詩句:
客路,指旅途。鎮(zhèn)江是當時水陸交通的樞紐,故以“客路”與“行舟”相對應。
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鄉(xiāng)書即家書,指詩人寄給洛陽家中的信;舊謂鴻雁可以傳書,故詩人有托書于歸雁之意。
。2)整體把握。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9
一、教學目的
1、學習朗讀課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2、理解排比的修辭手法及其在本文中的作用。
二、課型設計:品讀課
三、預習要求
1、落實字詞,會讀會寫。2、上網(wǎng)了解作者和安塞腰鼓的情況。
四、教學設想
1、安塞腰鼓是產(chǎn)生于北方黃土高原上的—種民間藝術,充滿原始的意味和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對于生活在成都的現(xiàn)代青少年,大都對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體教學,效果會好些。教這樣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調(diào)動學生的想象力,一旦學生進入角色,教起來就輕松多了。
2、這是一篇詩化的散文,有著雄渾偉奇的畫面,更有著與畫面風格一致的氣勢磅礴的語言,所以教學分為兩個板塊:感知氣勢;品味語言。整個過程又以“朗讀”一線貫穿讀、說、析、品、評,不知不覺讓學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學。
3、在語文學習活動中凸現(xiàn)學生主體精神,力避教師煩瑣講解,突出新課程理念。
五、教學過程
第一板塊:朗讀、感知
。ㄒ唬┲獌(nèi)容。
1、放錄像。
安塞腰鼓曾在我國多種大型活動中演出,可把其制成多媒體教學錄像。在正式講解課文時,放出來,給學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
學生邊看錄像邊品味文章的語言,體會其內(nèi)容和形式的高度統(tǒng)一。
2、談觀感。
在學生談觀感時,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適當引導:
、侔踩氖屈S土高原的“絕活兒”,它的粗獷、雄渾、動力十足的風格與當?shù)刈匀画h(huán)境、地理風貌、民風民情等渾然一體,不可分離。
、谒侨、鼓合一的,沒有一種樂器能夠像它這樣要求人和樂器的高度合諧。人的表演和樂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勢,鼓借人威,酣暢淋漓,精、氣、神無阻無礙一脈貫通。
③安塞腰鼓的內(nèi)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瀉;是羈絆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發(fā)、噴涌。
3、讀課文,作評價。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試用“的安塞腰鼓”對安塞腰鼓進行評價。可填詞、短語、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內(nèi)容。
學生各抒己見,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壯闊”“豪放”“火烈”“有力”“元氣淋漓”“驚心動魄”“奇?zhèn)グ蹴纭薄耙淮菲饋砭桶l(fā)狠了,忘情了,沒命了”“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每一個舞姿都使人顫栗在濃烈的藝術享受中,使人嘆為觀止”“好一個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等等。
。ǘ┟鹘Y構。
師生聯(lián)讀課文。
說明:文章按“鼓響前——腰鼓表演——鼓聲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為文章的主體部分,分別從4個角度來展示腰鼓舞的藝術魅力,且這4個角度的分水嶺都是一句話。
學生會很快找出:好一個安塞腰鼓!
明確:這是文章內(nèi)容與結構上的核心句。
。ㄈ⿲っ傈c。
分組朗讀,進行分組尋找美點比賽。用“美,你看(聽)”的句式敘述出來。
學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傩疃l(fā)的后生美,你看,他們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們樸實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風吹動了高梁葉子,也吹動了他們的衣衫。他們的神情沉穩(wěn)而安靜。
、诨鹆业奈璧笀雒婷溃憧,百十個斜背響鼓的后生,如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狂舞在你的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奂ぴ降墓穆暶溃懵,百十個腰鼓發(fā)出的沉重響聲,碰撞在遺落了一切冗雜的觀眾的心上。觀眾的心也驀然變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軗艄牡暮笊溃憧,后生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擊著,疾速地搏擊著,大起大落地搏擊著……
、葑兓玫奈枳嗣,你看,每一個舞姿都充滿了力量,每一個舞姿都呼呼作響,每一個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變幻。
第二板塊:朗讀、品味
。ㄒ唬┨鎿Q式品讀,感受語言的節(jié)奏美、詩意美。
1、學生齊誦第6段。
2、教師示范。教師將大家剛才讀的內(nèi)容改成了另一種文學樣式——詩,(幻燈出示所改之詩)教師范讀。
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
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
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
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
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學生反復朗讀。
3、學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內(nèi)容。如:
愈捶愈烈形體成了沉重而又紛飛的思緒
愈捶愈烈思緒中不存任何隱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歡樂
生活和夢幻擺脫和追求
都在這舞姿和鼓點中
交織!旋轉(zhuǎn)!凝聚!奔突!輻射!翻飛!升華!
4、分小組反復替換朗讀其他段。
。ǘ┰u點式品讀,理解文章語言的意蘊美、情味美。
1、學生任意尋找自己覺得寫得精彩的地方朗讀3遍,要求用“好,好在”這一句式進行評點。
可以從詞、句式、修辭、寫法、結構等各方面進行評點,說得越多越好。
2、分學習小組交流。
3、學習小組匯報員向全班匯報。
4、教師整理學生評點。
從用詞方面說:
(1)“緊貼在他們身體一側的腰鼓,呆呆地,似乎從來不曾響過”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擬人手法形象地寫出了安靜時安塞腰鼓的狀態(tài)。
(2)“茂騰騰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風”中的“茂騰騰”“咝溜溜”用得好,好在疊詞的運用使語言親切富有韻味。
(3)“這腰鼓,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飛濺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變得亢奮了”中反義詞用得好,好在它們對比強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點。
從句式上說:
(1)“一捶起來就發(fā)狠了,忘情了,沒命了”中“發(fā)狠”“忘情”“沒命”用得好,好在它們語意層層遞進,語勢步步增強。
(2)“交織!旋轉(zhuǎn)!凝聚!奔突!輻射!翻飛!升華!”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們使文章語句鏗鏘,氣勢強勁,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但是”與“看”獨立成段好,好在它們特別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畫面由靜到動的急轉(zhuǎn)。
從修辭上說:
(1)“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寫得好,好在比喻使對象更加形象具體,從而鋪排出一系列異彩紛呈的畫面。
(2)文中的反復用得好,好在使語言節(jié)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3)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樣的排比增強了語勢,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氣勢。
本文大量運用排比,有句內(nèi)部、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排比。
句內(nèi)部的排比:“一錘起來就發(fā)狠了,忘情了,沒命了!”
句與句之間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段與段之間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風流做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這些排比句使文章氣勢恢宏,語氣連貫,節(jié)奏明快,語句錢鉆,能表達出強烈的思想感情。
從寫法上說: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后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寫得好,好在它使人產(chǎn)生了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內(nèi)涵。
(2)“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寫得好,好在“以聲寫靜”,更加突出了鼓聲止后的寂靜。
(3)文中開頭的靜態(tài)描寫好,好在它為文章后面寫動設下鋪墊,使文章靜中蘊動,動靜結合,充滿畫面美。
三)自由式美讀
1、小結
2.這篇文章氣勢恢宏,語氣連貫,節(jié)奏明快,語句錫銘,寫出了安塞腰鼓壯闊、豪放、火烈的特點。表達出作者贊美了安塞腰鼓強健的舞姿、沉重的響聲、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強烈的思想感情贊美陜北高原人們粗礦、豪邁、開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處運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氣勢恢宏,節(jié)奏明快,每個詞語都簡潔有力,每個句子都激越豪壯,增強了文章感人力量。
3、美讀
第二板塊:練習,學用課文句式、段式。
請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寫一段話,描述一個表演場面。(可事先準備一個表演錄象)
一、教學目的:
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2.學習文章形、神結合的語言。
二、課型設計(品讀課)
三、預習要求:1.落實字詞,會讀會寫。2.簡單了解作者情況。
四、教學設想:這是一篇詩化的散文,有著雄渾偉奇的畫面,更有著與畫面風格一致的氣勢磅礴的語言,所以教學分為兩個板塊:感知氣勢;品味語言。整個過程又以“朗讀”一線貫穿讀、說、析、品、評,不知不覺讓學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學。
五、教學過程
第一板塊:朗讀、感知
1.知內(nèi)容。自由朗讀課文,用“……的安塞腰鼓’對安要塞鼓進行評價?商钤~、短語、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內(nèi)容。
學生各抒己見,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壯闊”“豪放”“火烈”“有力”“元氣淋漓”“驚心動魄”“奇?zhèn)グ蹴纭薄耙淮菲饋砭桶l(fā)狠了,忘情了,沒命了”“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每一個舞姿都使人顫栗在濃烈的藝術享受中,使人嘆為觀止”“好一個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等等。
2.明結構。(師生聯(lián)讀課文)
說明:文章按“鼓響前腰鼓表演鼓聲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為文章的主體部分,分別從4個角度來展示腰鼓舞的藝術魅力,且這4個角度的分水嶺都是一句話。
學生會很快找出:好一個安塞腰鼓!
明確:這是文章內(nèi)容與結構上的核心句。
3.尋美點。布置分組朗讀,分組進行尋找美點比賽。用“美,你看(聽)….”的句式敘述出來。學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傩疃l(fā)的后生莢,你看,他們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們樸實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風吹動了高梁葉子,也吹動了他們的衣衫。他們的神情沉穩(wěn)而安靜。
②火烈的舞蹈場面莢,你看,百十個斜背響鼓的后生,如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狂舞在你的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奂ぴ降墓穆暶溃懵,百十個腰鼓發(fā)出的沉重響聲,碰撞在遺落了一切冗雜的觀眾的心上。觀眾的心也驀然變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軗艄牡暮笊,你看,后生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擊著,疚速地搏擊著,大起大落地搏擊著……
、葑兓玫奈枳饲v,你看,每一個舞姿都充滿了力量,每一個舞姿都呼呼作響,每一個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變幻。
第二板塊:朗讀、品味
1.替換式品讀,感受語言的節(jié)奏美、詩意美。
析義:所謂替換式品讀,就是將文章加工,變?yōu)閯e的形式再讀,比較、品味其中的美。
、僮寣W生齊誦第6段。
、诮處熓痉丁
教師將大家剛才讀的內(nèi)容改成了另一種文學樣式詩,(幻燈出示所改之詩)教師范讀。
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學生反復朗讀。)
、蹖W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內(nèi)容。如:
愈捶愈烈,形體成了沉重而又紛飛的思緒;愈捶愈烈,思緒中不存任何隱秘;愈捶愈烈,痛苦和歡樂,生活和夢幻,擺脫和追求,都在這舞姿和鼓點中,交織!旋轉(zhuǎn)!凝聚!奔突!輻射!翻飛!升華!
④分小組反復替換朗讀。
2.評點式品讀,理解文章語言的意蘊美、情味美。
、賹W生任意尋找自己覺得寫得精彩的地方朗讀3遍,要求用“好,好在”這一句式進行評點。(可以從詞、句式、修辭、寫法、結構等各方面進行評點,說得越多越好。)
、诜中〗M交流。
③匯總意見。
3.整理學生評點。
從用詞方面說:
(1)“緊貼在他們身體一側的腰鼓,呆呆地,似乎從來不曾響過”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擬人手法形象地寫出了安靜時安塞腰鼓的狀態(tài)。
(2)“茂騰騰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風”中的“茂騰騰”“咝溜溜”用得好,好在疊詞的運用使語言親切富有韻味。
(3)“這腰鼓,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飛濺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變得亢奮了”中反義詞用得好,好在它們對比強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點。
從句式上說:
(1)“一捶起來就發(fā)狠了,忘情了,沒命了”中“發(fā)狠”“忘‘隋”“沒命”用得好,好在它們語意層層遞進,語勢步步增強。
(2)“交織!旋轉(zhuǎn)!凝聚!奔突!輻射!翻飛!升華!”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們使文章語句鏗鏘,氣勢強勁,突出了安塞腰鼓的
(3)“但是”與“看”獨立成段好,好在它們特別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畫面由靜到動的急轉(zhuǎn)。
從修辭上說:
(1)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樣的排比增強了語勢,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氣勢。
(2)“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寫得好,好在比喻使對象更加形象具體,從而鋪排出一系列異彩紛呈的畫面。
(3)文中的反復用得好,好在使語言節(jié)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從寫法上說: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后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寫得好,好在它使人產(chǎn)生了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內(nèi)涵。
(2)“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寫得好,好在“以聲寫靜”,更加突出了鼓聲止后的寂靜。
(3)文中開頭的靜態(tài)描寫好,好在它為文章后面寫動設下鋪墊,使文章靜中蘊動,動靜結合,充滿畫面美。
第三板塊:練習,學用課文句式、段式。
教學目的:
1、整體感悟,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2、品味排比句式的節(jié)奏、氣勢與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3、學習本文由寫實到寫意的寫作手法。
教學重、難點:
本文既用寫實的筆觸描繪了氣勢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觸可感的藝術形象,又用更多的筆墨寫意。如何引導學生借助文字描繪再現(xiàn)形象領略意境是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品讀描繪形象、揭示內(nèi)涵的排比句,從不同角度、層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發(fā)表對課文的見解即教學的重點。
教學方法:
1、多媒體助學2、誦讀導學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安塞腰鼓是我國北方具有代表性的優(yōu)秀民間舞蹈之一。有人這樣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來有股能勁,揮槌有股狠勁,踢腿有股蠻勁,跳躍有股虎勁,轉(zhuǎn)身有股猛勁,全身使出一股牛勁,看了叫人帶勁,聽了給人鼓勁,實實在在足勁!”今天我們學習陜北作家劉成章寫的《安塞腰鼓》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動描摹,跟著安塞腰鼓的節(jié)奏,體會它的氣勢,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動。
二、研習課文:
。ㄒ唬┦紫日埓蠹倚蕾p全文朗讀,在整體感知的同時,根據(jù)板書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1、看表演片斷,聽全文朗讀(配樂、配畫面)。
2、引導學生劃分結構層次。
3、劃出文中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話:
“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么一股勁!”
。ǘ┲v讀,重點突破。
1、過渡: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與力量的禮贊,為了表現(xiàn)生命掙脫束縛、沖破羈絆、撞開閉塞的雄渾粗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與內(nèi)容的和諧。我們重點品讀其中一個片斷,感受作者是怎樣造成一種快速躍動的節(jié)奏、排山倒海的氣勢,來與所要歌頌的生命的力量相輔相承的。
2、精讀第二部分第一層次。
播放范讀片斷(配樂、配畫面),指導朗讀,結合具體語境感受分析排比修辭的表達效果。
(1)問:本文段突出地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種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ㄅ疟。給人一氣呵成之感,語言暢達,節(jié)奏感強,有氣勢,能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2)請同學朗讀本文段的排比句,要求讀準重音,讀出節(jié)奏、氣勢。
一捶起來就發(fā)狠了,忘情了,沒命了!(增強氣勢)
。3)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節(jié)奏感強,渲染動感形象)
黃土高原上,爆出一場多么壯闊、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ǜ星槌渑,富有感染力)
。4)這腰鼓,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飛濺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變得亢奮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后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層層推進,一氣呵成)
。5)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么一股勁!
(排山倒海,氣勢磅礴)
小結:本文段使用排比,將安塞腰鼓的力與美推到極致。(配合音樂、看畫面齊聲朗讀。)
安塞腰鼓不僅帶給我們視覺形象上的刺激,更帶來思想情感上的震撼?磥硭囆g欣賞不僅要察其形,更要重其意。我們再來探究一下作者是如何將寫形與寫意結合起來,從不同角度、側面展示安塞腰鼓的美的。
如驟雨,如旋風,如亂蛙,如火花,如斗虎——這是安塞腰鼓的“形”;
掙脫了束縛、沖破了羈絆、撞開了閉塞——這是安塞腰鼓的“意”;
“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聯(lián)想和想象是聯(lián)結“形”與“意”的紐帶。
3、小結:作者利用排比句式的節(jié)奏、氣勢與激情,再現(xiàn)“安塞腰鼓”的恢弘氣勢,又運用由寫實到寫意的藝術描摹手法,揭示了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F(xiàn)在請大家快讀文章其他部分,品味精彩語句,說說自己對安塞腰鼓的感受。(解決課后練習三)
三、布置作業(yè):
自由選擇文中某一精彩片段朗讀、背誦。
。ǜ剑┌鍟O計:
。o)安靜的腰鼓
。▌樱┗鸨难摹
。o)寂靜的腰鼓
如驟雨、如旋風、如亂蛙、如火花、如斗虎(寫實)
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聯(lián)想和想像)
掙脫了束縛、沖破了羈絆、撞開了閉塞(寫意)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10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的生字和新詞。
2、理解重點詞句,積累語言并有感情地誦讀課文。
3、感受生命的存在與珍貴,激發(fā)敬畏生命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引發(fā)對生命的思索。
1、引出課題。
師:我們先來看幾張圖(課件播放有關生命的圖片)看著這些圖片,你的腦海中躍然浮現(xiàn)了哪個詞語?(板書:生命)我們一起來讀讀。
二、初讀課文,感知生命的含義。
師:每個人對生命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這節(jié)課讓我們一起欣賞臺灣作家杏林子的散文作品《生命生命》
1、生自讀課文。
師:文章不難,不足400字,相信讀通讀順是難不倒你們。請同學們自由地,大聲地朗讀課文,待會兒把自己覺得讀得最流利的句子讀給大家聽一聽。
2、生交流讀句子,師相機正音。
3、理清事例。
師:是什么給了杏林子啟發(fā),使她下定決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呢?我分別請三個同學讀讀課文。
師:誰能概括一下,這段文字寫了什么干什么?(飛蛾求生、瓜苗生長、靜聽心跳)
三、細讀事例,領悟生命真諦。
1、默讀2-4自然段。
師:請同學們靜靜地、用心地默讀課文2-4自然段,讀著讀著,哪個畫面最觸動你的心?可以把你的感受寫在旁邊,也就是做好批注。
▲但它掙扎著,極力鼓動雙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動,那樣強烈!那樣鮮明!
師:讀到這個句子,你有什么感覺?(生說)你再來讀讀,讀出飛蛾求生的渴望!
師:你是從哪些詞語中感受到飛蛾對生命的珍愛?為什么?(生說)把你的這種感覺讀出來!能不能用你的朗讀讓我們也感受到……?
師:如果讓你給“躍動”換一個詞,你會用哪個詞語?(跳動、跳躍)
師:我們把跳動換進去,你覺得這兩個詞語的意思一樣嗎?用心讀讀這兩個句子,可以把你的體會告訴左右前后的同學。(生討論,生交流)
師小結:說得好!想跳不能跳,不能跳卻仍要跳!這就是——(躍動)男同學們,你們就是那極欲沖破縛束的飛蛾,一起讀!
師:小飛蛾啊,小飛蛾,我想問你,你為什么這么奮力掙扎,鼓動雙翅?(生說)你不知道,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你就不能動彈了嗎?你為什么還要躍動?(生說)作為飛蛾,你的壽命只有一個月,甚至更短,人生苦短,還是算了吧!(生說)
師小結:就是在飛蛾那一次次掙扎,一次次躍動中,我們分明聽到了它對生命的吶喊,讀——▲瓜苗發(fā)芽。
師:為什么這個畫面特別能觸動你?(生說)把你的驚訝(佩服)放進去讀讀吧!
師:照常理,植物的生長有哪些必須的條件?(陽光、水、土壤)可是,一粒小小的香瓜籽,竟然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發(fā)芽了!女同學,你們就是那看似軟弱,卻如此堅忍不拔的香瓜子!拿起書本一起來讀讀。
師小結:這就是生命!在危險中不隨意放棄,不論條件多么惡劣也要頑強生長!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四、走進杏林子,感受生命的'意義。
師:一只柔弱的飛蛾,一顆毫不起眼的種子尚且如此珍惜生命,何況人呢?讓我們一起走進作者,走進杏林子——引讀。
1、理解“糟!,感受生命珍貴。
師:知道“糟!笔鞘裁匆馑紗?你可以想到“糟!笔裁?對于你來說,怎樣才是不糟蹋生命?
2、介紹杏林子及作品。
師:在很多人看來,杏林子是最有理由放棄生命的。我們一起看看這張美麗的照片,看著這滿臉陽光燦爛的笑容,誰能想到——(課件)
師:看到這里,你有什么話想說?(生說)
師:是啊,杏林子是在提醒自己,也是在提醒大家——(讀:這就是我的生命,單單屬于我的……)
3、生讀《杏林小記》節(jié)選。
師:這是杏林子人生的真實寫照。在與重病抗爭的近五十年里,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像飛蛾一樣脆弱,病魔能夠在瞬間奪走它;她也知道自己的生命像種子一樣頑強,雖然生存條件差,但依然堅定不移!于是,她寫下了這樣一段話——(讀第五自然段)
五、真情寫話,頓悟生命。
1、寫話。
2、結課。
師:面對命運的不公,杏林子再一次不屈不撓地呼喚(板書,讀:生命)即使你只是一株小草,或是一只螞蟻,只要你是生命的存在,就有權利大聲呼喊。(指板書讀:生命生命)
3.作為生命形式的級別,人類更要自愛自尊,活好每一天,創(chuàng)造出精彩的人生。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11
知識目標:
1. 有感情地誦讀并熟練地背誦課文。
2.掌握基本的文言詞匯,能正確翻譯翻譯文言文。
3.能理解文章的主題。
能力目標:
1. 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2.培養(yǎng)探究精神,能多角度理解課文。
情感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時思想感情。
2.理解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強烈愿望和頑強的意志。
學習重點
1. 積累文言詞匯,熟讀課文,背誦《夸父逐日》。
2. 體會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學習難點 能多角度理解課文內(nèi)涵。
知識超市 《山海經(jīng)》是中國先秦古籍。一般認為主要記述的是古代神話、地理、物產(chǎn)、巫術、宗教、古史、醫(y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nèi)容。有些學者則認為《山海經(jīng)》不單是神話,而且是遠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鳥獸。
《山海經(jīng)》全書十八卷,其中“山經(jīng)”五卷,“海經(jīng)”八卷,“大荒經(jīng)”四卷,“海內(nèi)經(jīng)”一卷,共約31000字。記載了100多邦國,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國山水的地理、風土物產(chǎn)等訊息。其中《山經(jīng)》所載的大部分是歷代巫師、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記錄,經(jīng)長期傳寫編纂,多少會有所夸飾,但仍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山經(jīng) :第一卷《南山經(jīng)》 第二卷《西山經(jīng)》 第三卷《北山經(jīng)》 第四卷《東山經(jīng)》 第五卷《中山經(jīng)》
海經(jīng) :第一卷《海外南經(jīng)》第二卷《海外西經(jīng)》 第三卷《海外北經(jīng)》第四卷《海外東經(jīng)》第五卷《海內(nèi)南經(jīng)》
第六卷《海內(nèi)西經(jīng)》第七卷《海內(nèi)北經(jīng)》 第八卷《海內(nèi)東經(jīng)》
大荒經(jīng):第一卷《大荒東經(jīng)》第二卷《大荒南經(jīng)》 第三卷《大荒西經(jīng)》 第四卷《大荒北經(jīng)》
海內(nèi)經(jīng):第一卷《海內(nèi)經(jīng)》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12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2、體會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感情。
3、領會課文按空間順序安排材料的寫法。
4、學習課文細致觀察、抓住特點,具體、真切、生動地描寫事物。
【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掌握本文的寫景的筆法,了解寫景的基本原則和常用手法。
2、從語言入手理解課文中的寫景和抒情。
【教學難點】
1、弄懂插敘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別是理解插敘后的一段議論的含義。
2、正確理解魯迅對三味書屋生活的態(tài)度。
【課時安排】
3個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童年,是一個多么令人向往的快樂歲月,可是,每個人都必須告別童年,成長為一個大人,當一個成人回顧童年時,他的心里會想些什么呢?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是一篇此類題材的名篇。魯迅先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人,已學過他的作品《風箏》,哪一位同學來介紹一下有關魯迅的情況?
二、簡介作者和作品
魯迅(1881~1936)是我國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稄陌俨輬@到三味書屋》寫于1926年9月18日,當時魯迅先生正在廈門大學任教。這篇文章最早發(fā)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題下面寫了一個副標題為《舊事重提之六》。后來魯迅先生把它和《舊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編入《朝花夕拾》這個散文集子中。這組散文是在魯迅生活中輾轉(zhuǎn)流徙,心情最苦悶的時候,為了“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借舊時的美好事物,來排遣目前的苦悶。尋一點“閑靜”,寄一些安慰而寫的,可以說《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時代的一曲戀歌。百草園,紹興城內(nèi)魯迅家房屋后面的園子。三味書屋,在魯迅家附近,魯迅小時候(12歲到17歲)在這里讀書。
三、題解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憶自己童年、少年時代生活的。寫這些文章時魯迅先生已經(jīng)40多歲了,這本散文集題名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課題用“從……到……”兩個介詞有以下的含義:
1、“百草園”“三味書屋”點名全文記敘的兩個地方!皬摹健北砻魑恼率前础鞍俨輬@”在前,“三味書屋”在后的時間和空間順序來寫的,很明顯就是把文章分為兩大部分內(nèi)容。
2、全文敘寫了作者童年兩處的生活片段。第一部分,記敘百草園的生活;第二部分,記敘三味書屋的生活。
3、表明了作者由由童年的游戲、玩樂到長大讀書的成長過程。
四、檢查預習
1、給加黑的字注音、正音:
確鑿 záo桑葚 shèn腦髓 suǐ珊瑚 shān hú 菜畦 qí油蛉 líng陌生 mò倜儻 tìtǎng 斑蝥 máo纏絡 chán覓食 mì竹篩 shāi攢 cuán秕谷 bǐ書塾 shú淵博 yuānbó豁 huò系 jì傳授 shòu蟋蟀 shuài斂 liǎn蟬蛻 tuì宿儒 rú人聲鼎沸 dǐng竇 dòu厥土 jué繡像 xiù人跡罕至 hǎn拗 ǎo金叵羅 pǒ盔甲 kuī錫箔 xī
2、釋詞:
輕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枕而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鑒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跡罕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整體把握
1、通讀課文,然后解決下面問題:
、畔嚷犱浺,然后指定學生朗讀全文,默讀課文思考問題:
、偾昂髢蓚生活片段各傾注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趦蓚生活片段中各寫了哪些好玩的事情?說說你們的印象。
、迫Τ瞿悴徽J識的或不理解的字詞,畫出你不理解的句子。
2、文章哪一部分寫百草園,哪一部分寫三味書屋?
⑴第一部分(1~8)敘述百草園是我兒時的樂園。
、频诙糠(9~24)敘述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
3、結合課后練習一⑶談談作者的感情。(這節(jié)課的重點:體會作者的感情)
提問:把前后兩部分聯(lián)系起來思考,討論:這篇文章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種說法可供參考:
、庞冒俨輬@的自由快樂襯托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脫離兒童實際的私塾。
、朴冒俨輬@的自由快樂同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作對比,表現(xiàn)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
⑶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現(xiàn)作者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
引導:百里草園里有哪些好玩的東西?
六、布置作業(yè)
1、生字生詞在作業(yè)本上抄寫三遍。
2、熟讀全文三遍,并反復朗讀課文第2自然段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13
一、導學
1、情景(問題)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讀了春,賞了春,這節(jié)課,我們要隨著朱自清的筆墨,品味春天,領略春天的美!
2、目標導學
、、賞析語言,學習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寫景物的方法。
⑵、學習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1、
二、自學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找出認為寫得最美的句子畫出來,體會美在哪里
用"我認為_________這句美,因為________”的形式說話、
學生分小組讀,說感受、
如:我認為“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這句美,因為寫了草的動態(tài)和顏色、
我認為“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這句美,因為寫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嬌艷;它們爭春比美,互不相讓。
我認為“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這句美,因為這三個比喻非常貼切,不展示了雨的特點,而且能表達對春雨的喜愛。
我認為“呼朋引伴的鳥兒唱出宛轉(zhuǎn)的曲子,牛背上牧童吹著嘹亮的短笛”這句美,因為通過視覺和聽覺繪出了一副明快優(yōu)美、賞心悅目
教師總結:同學們說的很好,尤其是特點抓得很準、今后同學們也要向作者一樣仔細觀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
三、助學
品味課文。(導讀促學,授知授法)
以第一部分(盼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小節(jié)(總寫春回大地)為例,指導學生品讀的方法。
1、簡析“盼春”。
出示問題組:
春天來了沒有?(通過“近”字可以看出春天還沒有來)
作者是以怎樣的心情去迎接春天的?(“盼望著”)
為什么疊用“盼望著”?(作者心情急切)
這一小節(jié)有兩個詞“著”和“了”構成了四個詞尾,有什么作用?(給人柔和的感覺)
2、分析全文第二自然段。
接下來作者就用了比較多的筆墨來描繪春天的美景。
從哪兒可以看出是總寫呢?(“一切”)
在這一小節(jié)里,作者分別選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用了哪些詞語來描述他們?
作者抓住了“山、水、太陽的臉”來總寫春回大地。分別用“朗潤”、“漲”、“紅”來描述他們。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朗潤”、“漲”、“紅”的特點。朗潤是明朗潤澤的意思,因為陽光照在上面,明亮起來了,山清水秀。冬天的水是枯的,冰雪消融之后,所以水“漲”起來了!凹t”字不僅寫出了太陽的顏色,也寫出了太陽的溫暖。同時,教師利用課件出示兩幅畫面的比較,加深學生的印象。
小結:作者在這一小節(jié)中抓住了主要景物的主要特點,寫出了春天的總體景色,然后又選取了五幅畫面來具體描繪春天的美景。(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
(這一部分的學習應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經(jīng)過小組交流、討論、達成共識。然后引導學生反復誦讀,仔細品味,揣摩其內(nèi)涵。)
學生品讀、揣摩語言
在教師教給學生方法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從五幅圖畫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幅圖畫,并劃出自己最喜歡的語句,然后說明理由。
這一部分的學習,主要采取分組合作的方法,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同學之間討論交流,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反復誦讀作品,仔細品味語言,使“教”與“學”均置身于作品所設置的意境之中。教師要抓住重點語句,以“讀”促“學”。引導學生進行探究、體驗性學習。
3、春草圖(第3自然段)
、俚3段共四個句子,各是從什么角度描繪春草的?
明確:第1句是從“點”上描繪,第2句是從“面”上描繪,第3句寫孩子們的游戲,側面寫春草帶給人的歡樂,第4句以風襯草,從感受的角度表現(xiàn)春草的可愛。(由點到面,由近及遠,從正面到側面。)
、谶@一段用詞非常準確。試舉例說明。
明確:
A、“偷偷”,這里是悄悄地、不知不覺的意思。表現(xiàn)出小草在春的催發(fā)下,在人們難以察覺的情況下,不生不響的生長狀態(tài);
B、“鉆”表現(xiàn)出春草沖破土層的擠勁兒,寫出了小草的生命力的頑強。
C、“嫩嫩的”表現(xiàn)出質(zhì)地柔軟,“綠綠的”寫出了顏色的鮮艷。
D、“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采用反復的修辭方法,以口語化的詞語使人似乎看到春草遍地萌發(fā)的旺盛長勢,感到春草的勃勃生機。
E、寫人的動作“坐、躺、滾、踢、跑、捉”,抓住了兒童最喜愛的,而且是適宜于草地上開展的幾種活動來寫。寫兒童的活動實際上是寫草對兒童的吸引力,突出草這一中心。寫兒童的天真活潑,歡聲笑語又給草地增添了生活氣息,使大自然充滿生機。用了“坐”“躺”“打滾”“踢”“賽跑”“捉迷藏”等動詞。側面表現(xiàn)春草帶給人的歡樂。
F、“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借風襯草,照應開頭“東風來了”,又為下文鋪墊,給人以柔和的感覺。
、圻@一段在寫景的層次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這一段在寫景的層次上也很有特點。先正面寫,第一句用擬人的手法,第二句由近及遠,把春草人格化,顯示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綠綠的”,從質(zhì)地顏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鮮的特點,“滿是的”用口語顯示出春草生機勃勃的特點;然后側面寫,第三、四句寫春草給人的歡樂感受,充滿活力。
4、春花圖(第4自然段)
、儆懻撟髡呤前词裁磳哟蚊鑼懘夯ǖ摹
明確:在寫景的層次上:由樹上到花下到遍地,從高到低地描寫春花的。同時色與味、虛與實、動與靜相結合。
、谌绻粚憽澳悴蛔屛,我不讓你,趕趟兒”,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確:“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運用了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百花爭艷、生機盎然的熱鬧景象。
、邸凹t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這三個句子順序能不能顛倒?為什么?
明確:不能顛倒。因為這三種顏色是和上句桃樹、杏樹、梨樹的花的色彩一一對應的!凹t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鮮明。
、茏髡呤菑哪膸讉角度寫“樹上”的花的?
明確:花朵多,花色艷,花味甜!胺路稹币辉~由實及虛,由春花聯(lián)想到果實,表現(xiàn)花兒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荨棒[”改為“飛”好不好?為什么?
明確:不好。因為“鬧”字中不僅有嗡嗡的聲響,而且呈現(xiàn)出一派喧鬧沸騰的景象;如果用“飛”字,則無聲無息,只能表現(xiàn)飛時的形態(tài),而不能表現(xiàn)聲響和景象。
、迣憽盎ㄏ隆敝粚懥嗣鄯浜秃,這與寫花有什么關系?
明確:寫“花下”的蜂鬧蝶舞是側面表現(xiàn)花兒的多、艷、甜。
、摺氨榈亍焙汀半s樣兒”從什么角度寫野花?
明確:“遍地”寫野花的數(shù)量多,“雜樣兒”寫野花的種類豐富。
、囿w會“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這兩個比喻的妙處。
明確:這兩個比喻描繪了陽光下野花閃閃爍爍、逗人喜愛的樣子。這里沒有明寫陽光和風,但已寓于描寫之中了。因為有陽光,野花才會像眼睛、像星星一樣亮;因為“風輕悄悄的”,野花搖搖擺擺,才會像眼睛、像星星一樣“眨呀眨的”。這兩個比喻又互補:眼睛和星星都有“眨呀!钡墓残,但眼睛沒有星羅棋布的特點,不能照應“遍地”,星星又無眉目傳情的妙處,兩者一結合,真把野花寫活了。
5、春風圖(第5自然段)
、俅猴L是無形的,看不到、摸不著,作者是從哪幾個感官角度把春風寫得有形、有味、有聲的?
明確:借助其他事物,從觸覺、嗅覺、聽覺三個角度來寫春風。
※解說:六種感官角度:觸覺、嗅覺、聽覺、味覺、視覺、感覺。風是無形的,但可以感覺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別用觸覺、嗅覺、聽覺寫春風。首先從觸覺方面,作者引用詩句,又打一比方,讓人感覺到春風是溫暖的。然后寫“泥土的氣息”、“青草味兒”“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從嗅覺的角度寫春風,仿佛讓人聞到春風的芳香。接下來寫鳥鳴的清脆、婉轉(zhuǎn),風聲和水聲的輕盈,笛聲的嘹亮,從聽覺的角度來寫,仿佛讓人聽到春風的柔和。這些聲音應和著,構成了一曲非常動聽的春天的交響樂,和諧優(yōu)美,此起彼落。風是無形的,可在作者的筆下卻有形、有味、有聲、有情。
、谝弥灸虾蜕械脑娋洹按得娌缓畻盍L”有什么作用?
明確:引用是一種修辭!按得娌缓睂懘猴L的溫暖;“楊柳風”(拂動楊柳的風)寫春風的柔和。
、邸跋衲赣H的手撫摸著你”寫出了春風什么特點?
明確:采用比喻寫出了春風的溫暖和柔情。
④春風本身是無味的,作者又是怎樣寫出春風的味兒的呢?
明確:作者寫了風里帶來的“新翻的泥土的氣息”,再“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這就化無味為有味了,而這些味道都是春天所特有的。
⑤這些味兒和前文的“春草圖”“春花圖”有沒有關系?
明確:“青草味兒”照應了“春草圖”,各種花的香照應了“春花圖”。風里帶來的“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總的是從嗅覺角度寫春風特有的芳香。
⑥春風“輕悄悄的”,本身也沒有什么聲響,作者是怎樣化無聲為有聲的?
明確:作者寫了春天里特有的幾種聲響——清脆、宛轉(zhuǎn)的鳥的歌聲,輕風的聲音,流水的聲音,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聲。
四、用學
1、《春》是一篇優(yōu)美的________散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點,準確、生動地描繪出________的春天特有的景象。抒發(fā)了________之情,表達了作者________的情懷。
2、為下列加粗字選擇正確的義項。
、俸襞笠閇]
A、指引B、牽引
C、引申D、招引
、谛佬廊粡堥_了眼[]
A、然而B、的樣子
C、這樣D、對
、垡荒曛嬙谟诖篬]
A、計算B、主意計謀
C、打算D、策略
、芨p風流水應和著[]
A、聲音相呼應B、依照別人的樣子做
C、和諧D、和悅
3、沒有使用兩種修辭方法的一句是[]
A、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B、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zhuǎn)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著。
4、“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边@一句描寫的是________,表現(xiàn)了它的________。
5、“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jīng)滿是桃兒、杏兒、梨兒”一句中“仿佛”是________的意思,本句是否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________。“仿佛”一詞能否刪去?為什么?________。
五、評學
1、指出下列語句的修辭方法。
、排瓮瓮,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⑵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羌t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2、閱讀。
A、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zhuǎn)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著。
B、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
C、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
D、“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
、艦樯厦嫖淖职丛捻樞蛑匦屡判颍篲_______________。
⑵注音:窠巢()清脆()
、墙庠~:賣弄:宛轉(zhuǎn):
⑷這段文字從感覺方面把春風描寫得有聲有色,有形有味,極其生動,按下面要求,從文中摘抄相應的詞語填在橫線處(每空至少寫兩個詞語)。
、儆|覺方面:________________。②嗅覺方面:________________。
、勐犛X方面:________________。④視覺方面:________________。
⑸春風特有的芳香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概括這段文字的主要內(nèi)容(不得超過5個字)。
3、布置作業(yè):①有感情的誦讀課文,并背誦課文及相關的詩詞句。
、诟餍〗M在找出自己所負責段落中找出,自己認為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畫出來?梢詮男揶o方法、表現(xiàn)手法、情感表達、詞語特點等多角度分析,體會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下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探討。
4、仿寫文末寫“春天”的三個比喻句子寫“秋天”,突出秋天的特點。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14
學習目標:
1.激發(fā)孩子對家人的愛心。
2.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體會塑造人物形象的多種方法,感受文學作品的寫作特色。
學習重點、難點:
1.傳授學生揣摩課文語言的方法,體會文學作品中感人的片段,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家人的熱愛,體會親情的概念。
2.中重點語句的揣摩,以及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
課時:兩課時
教學方法:賞析 誦讀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閱讀《童年》的開頭段落,結合圖片,介紹作者。烘托一種沉重的氛圍。然后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感受“我”的外祖母在“我”的生活中的重要。板書課題,扣住“朋友”,整體體會的要旨。
二.點撥
1.朗讀課文,說說 “外祖母”和我的關系。
學法指導:①要了解一篇的主旨,重要的是要抓住的“文眼”。即的關鍵句。在記敘文中,就要多觀察文題和的最后一段。②在每讀完一段時,要及時概括段落的中心意思,這樣就能盡快的把握的中心意思。
[明確]:
外祖母是我終身的朋友,最知心的人,最了解、最珍貴的人。……
2.讀課文,結合人物描寫片段,說說你所認識的外祖母。
學法指導:人物描寫的方法有:語言描寫;外貌描寫(肖像);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神情描寫……另一種分類:正面描寫;側面描寫。所有的描寫都是為了刻畫人物的性格。
[明確]:
外貌描寫:
頭發(fā)——多、密、長、黑、厚
眼睛——光芒(氣憤、愉快、永不熄滅的、快樂的、溫暖的)小、圓
臉——皺紋(但年輕、明朗) 嘴唇——歪扭
鼻子——松軟、大、紅 牙齒——堅固、雪白
身材——肥肥胖胖
分析: 健康 慈愛 樂觀 堅毅
語言描寫:
溫暖而柔和;用心唱歌,像鮮花一樣溫柔、鮮艷、豐潤
分析:對話的內(nèi)容有關頭發(fā);睡覺的事情;打碎牛奶瓶的事情。生活并不令人滿意,但只要和“我”說話就顯出輕松,平等,和藹;關愛(朋友);比喻句說明外祖母的每一句話都充滿了對“我”的愛,“我”完全體會出了這里的愛。
動作描寫:
梳頭、編辮子、嗅煙草
分析:反襯她眼睛的明亮。
神態(tài)描寫:
快活
總之:“我”的外祖母是一個飽經(jīng)生活的艱難卻永遠年輕、樂觀、慈愛的老人。
三.課后消化
1.朗讀全文3遍
2.仿寫訓練
寫人最好是寫眼睛,課文三次寫了外祖母的眼神。體會這些描寫表現(xiàn)了人物怎樣的內(nèi)心世界。你能用幾句話寫出父親或母親(也可寫其他人)對你進行教育時的眼神嗎?試試看。(課后完成)
板書設計:
外貌描寫:頭發(fā)——多、密、長、黑、厚
眼睛——光芒(氣憤、愉快、永不熄滅的、快樂的、溫暖的)小、圓
臉——皺紋(但年輕、明朗) 嘴唇——歪扭
鼻子——松軟、大、紅 牙齒——堅固、雪白
身材——肥肥胖胖
語言描寫:溫暖而柔和;用心唱歌,像鮮花一樣溫柔、鮮艷、豐潤
動作描寫:梳頭、編辮子、嗅煙草
神態(tài)描寫:快活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復習整體讀課文抓中心的方法和人物描寫的方法。
二.揣摩外祖母對“我”的影響。
1.外貌描寫中感受到對“我”的影響。
[明確]:突出老人的特征,對生活的不如意,與對我的態(tài)度的溫和做個對比;在對比中表現(xiàn)對我的深愛;開朗的性格,年輕開朗的'心態(tài),是外祖母成為“我”的朋友的一個主要原因。在如此困難的并不順心的生活中,外祖母如此樂觀,必然對“我”的性格形成具有重大的影響,也賦予“我”在人生中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信心和力量。
從一個孩子的視角來觀察和描寫人物。外祖母的微笑、牙齒、衣服、眼神等,都寄寓著“我”對外祖母的愛。特別是比喻句,表現(xiàn)“我”和外祖母“朋友”的關系。
2.從議論的語句匯總體會“我”對外祖母深厚的感情。
[明確]:最后一段的抒情議論,表達“我”對外祖母的感激,寫出了外祖母對“我”一生的重大影響。
“她從來……花邊”,運用形象的比喻告訴我們,沒有外祖母,“我”的生活是黑暗的,沒有溫暖,沒有陽光,外祖母的“愛”把“我”從黑暗中帶到光明的世界里,是外祖母的愛使“我”的世界豐富多彩。
“她馬上……朋友”,三個修飾語,表現(xiàn)了外祖母在“我”生活中的極為重要,也極為特殊的位置。
“是她……生活的”。外祖母對我無私的愛,對生活的愛,和她那樂觀的精神和堅毅的性格,使我的精神世界更加豐富,使我有了戰(zhàn)勝生活中一切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3.完成課后練習。
三.小結:
這篇自傳體小說,通過“我”的體驗與感受,表現(xiàn)外祖母這個人物形象,他富有活力,充滿幽默感,對年幼的“我”關心備至,用平等、關愛的心態(tài)關注著我的成長,給了“我”最大的支持與安慰,是“我”“最珍貴”的“終身朋友”。通過具體、細膩的描寫,把人物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獨具魅力。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15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松樹金龜子,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動物的思想感情。
2、學習觀察動物的特點,感受課文中準確的說明,生動、形象、細致的描寫,學習準確、生動的說明。
二、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觀察動物的特點,感受課文中準確的說明,生動、形象、細致的描寫,學習準確、生動的說明。
三、教學內(nèi)容及步驟
(一)導入新課
設計方案一: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學習法國昆蟲學家、作家法布爾寫的一篇說明文《松樹金龜子》。同學們,你們認識金龜子嗎?(教師拿出一只金龜子)這就是金龜子,當然它不是松樹金龜子,它是我們這個地方的金龜子。全世界的金龜子大約有三萬多種,我國有一千三百多咱。俗稱“瞎撞子”,幼蟲稱為“蠐螬”,也有“地蠶”、“土蠶”、“枋桃蟲”等。在我們小的時候,這還是一種美味呢!(教師談一談小時與此有關的事情)。它是什么樣子的,你仔細觀察過它嗎?它有什么習性,你了解嗎?我想大大概沒有。今天我們學習這篇課文看看作者是怎樣觀察這種動物的,是怎樣描寫這種動物的。
設計方案二:關于金龜子是一種什么樣的動物,我們備課組曾做過一番探究,有說是“金!钡,有說是別的什么的等,最后通過查資料搞清楚了就是俗語說的”瞎撞子“。也可以用對這種動物的探究作為導語,目的能夠激發(fā)學生探求的精神和意識。
二、自主學習
朗讀課文,然后完成下列問題
1、讀準下列生字
鍬 炫耀 無動于衷 打擾 鞘翅
2、說說下列詞語的意思
無動于衷 抑郁 儀表堂堂
3、在這篇課文里,法布爾把自己對松樹金龜子的一些發(fā)現(xiàn)告訴了大家。你認為法布爾有哪些主要發(fā)現(xiàn)?它為什么會有這些發(fā)現(xiàn)?
4、說明文是一種知識性較強的文體,其目的是讓人“知”,因此這種文體在語言上最主要的特點是準確。你能舉一些例子來說明本文語言的準確性嗎?另外,讀了本文后,你覺得本文在語言上還有什么特點?(生動) 請你結合全文并找了出一些句子,來簡要分析一下。
三、探究交流
說明:自主學習分兩步走,1——3題為一步,因為這三個題主要是整體感知性的題目,另外也包括了一定的探究的內(nèi)容,像第3題的最后一問;第4題作為一步。
1、2 (略)可讓學生把一些不理解的詞語提出來,問一問。
3、法布爾的主要發(fā)現(xiàn)是:松樹多龜子的習性,特別是它的婚戀與發(fā)音原理。在說明這些發(fā)現(xiàn)的時候,應該具體一點來說。他之所以有這些發(fā)現(xiàn),是他走出實驗室的'結果,是他走進田野,深入昆蟲的生活,進行長期、仔細觀察的結果。應該讓學生找出一些表現(xiàn)出作者認真、仔細觀察的語句來體會、感悟。例:“我抓住機會跟蹤它們,觀察它們”等。
4、這個題目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應該作示范,讓學生學會一種分析的途徑和方法。
(1)語言的準確性。
示范舉例:“大多數(shù)金龜子嘴里啃著松針,后瓜鉤著樹枝”,其中的“啃”、“鉤”用得就很準確,如果換成了“吃”、“抓”就會大為遜色。再例“點綴著一些白色斑點”中的“一些”起修飾限制作用,如果刪去就會影響說明的準確性。
(2)語言的生動性。
示范舉例:“松樹金龜子長得儀表堂堂,它身披黑色或棕色外,外面閃著金屬的光澤……”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金龜子的外形。
說明:對于通過作者對金龜子的關愛之感情來顯示出的語言的生動性,是一個難點,學習不易把握,教師應簡要的講一下。為了體會感受語言的生動性,應讓學生讀一讀。
(三)梳理
讓學生談一談學習了此文后的收獲(引導學生從基礎知識與情感等多方面進行總結)。
(四)探究性作業(yè):
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稱贊法布爾是“難以效法的觀察家!钡美谜n余時間,觀察一種生物,然后寫一篇觀察筆記。
說明:此題應該給學生較為充足的時間,并隨時抽查一些學生的觀察情況,以避免讓此作業(yè)成為一種形式。
補充說明:
關于作者法布爾的經(jīng)歷應該是很感人的,教師應向?qū)W生介紹,對于什么時間介紹,教師應靈活處理,如可放在自主學習的第3個題的后面
《松樹金龜子》復習要點
1、法布爾和《昆蟲記》
2、詞語提示:
掠過()鍬()顎()枚()卵()翼()天賦()點綴()炫耀()
獻媚()抑郁()鞘翅()螽斯()
炫耀:夸耀。
獻媚:為了討好別人而做出的某種姿態(tài)或舉動。
無動于衷:一點也不動心。衷:內(nèi)心。
抑郁:心有憤恨,不能訴說而煩悶。
3、中心思想:本文科學地介紹了松樹金龜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婚戀、發(fā)音、死亡與繁衍等方面的
情況.滲透著作者對昆蟲的人文關懷。
4、全文結構:全文共2l段,可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介紹松樹金龜子的外形特征。
第二部分(第4至20段),介紹松樹金龜于的生活習性、婚戀、發(fā)音、死亡與繁衍。這是教學設計>文章的主體部
分.可以分為四層。
第一層(第4段),介紹金龜子的生活習性。“出世”“奔向”“拜訪”這些擬人化詞語用得準確而又風
趣。
第二層(第5至7段),介紹金龜子的婚戀生活。
第三層(第8至18段),側重介紹松樹金龜子的唱歌、發(fā)音原理、唱歌的原因。
第四層(第19、20段),說明金龜子的死亡與繁衍。
第三部分(第21段),從松樹金龜子與農(nóng)作物的關系,呼吁人們“別去打擾它”,滲透了作者對金龜子的
人文關懷。
5、寫作特色:
(1)從觀察人手,進行科學的說明。
這是本文最大的特點。人們曾稱法布爾是“昆蟲觀察家”,這篇課文可以看作是一篇科學觀察報告,作者在觀察,同時也帶領讀者在觀察,在細致地觀察。他介紹的情況和結論都來自觀察。對觀察的結果,作者以科學的態(tài)度進行介紹。可以確定的,用肯定的語言,如說雄金龜子的折扇“是發(fā)育成熟可以求偶的標志”;對推測得到的,用不確定的語言,如“它們可能要到深夜才繁殖”,“它們是有可能一唱一和”,“我無法作證”,對沒弄清的,也明白地告訴人們,如對昆蟲為什么叫的問題,作者明確地說:“還沒有搞
清楚。”
(2)生動形象的語言。
《昆蟲記》被認為是“科學與詩的完美結合”,課文在表現(xiàn)手法上,主要采用擬人的手法。課文在許多地方把松樹金龜子當作人來寫,使之具有人的愛憎感情和思想行為,讀來感到十分親切。把金龜子人格化,又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直接把金龜子當作人來描述,在課文中是主要的。作者使用的詞語,幾乎全部是寫人的詞語,如“儀表堂堂”“慈母職責”“大獻殷勤”“視而不見”“舞蹈表演”“炫耀”“獻媚”“無動于衷”“大喊大叫”等等。特別是第7段,雄蟲向雌蟲求愛的場面寫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二是通過作者跟松樹金龜子的關系或?qū)ζ鋺B(tài)度的描述反映出來。作者對金龜子的外表、習性、婚戀、繁衍和死亡的描述中無不滲透著人文關懷。全文充滿了對生命的關愛之情,充滿了對昆蟲的贊美之情。結尾的“別去打擾它吧!”一句充滿對松樹金龜子的愛心!八鞘钐炷荷狞c綴,是夏至那天鑲在天幕上的漂亮首飾!弊髡吆喼笔窃谟迷姷恼Z言來贊美金龜子的美麗?傊,這篇科學小品注入了作者的靈魂,融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于一體。法布爾不僅是位杰出的昆蟲學家,而且是位出色的文學家。他的科學小品差點兒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3)語言的準確性與說明事物的準確性融為一體。
為了科學地說明松樹金龜子的生態(tài),作者準確地選用了動詞。如:“大多數(shù)金龜子嘴里啃著松針,后爪 鉤著樹枝,露出很滿足的樣子。有的甚至咬著松針在那里打瞌睡。直到黃昏再次降臨,它們才重新在空中飛 舞!奔狱c的動詞用得多么準確,如果把“啃”換成“吃”,把“鉤”換成“抓”,把“咬”換成“嚼”,那么就會大為遜色。用詞的準確,也表明了說明事物的準確。如:“點綴著一些白色斑點”,“至少也跟堆蟲一樣需要有高度靈敏的感覺器官”,“慢慢地老死”等,加點的這些詞語起著修飾作用、限制作用,如果把它們刪去,就會影響說明的準確性
《松樹金龜子》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是法布爾《昆蟲記》中的片段,作為一篇科學小品文,我設計時主要想達到以下教學目標:
1、結合課文內(nèi)容,能體會本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形象性。
2、結合語句感受作者善于觀察、實事求是的精神并學習這種精神。
3、能用準確、生動的語言介紹一種動物的外形和動態(tài)畫面。
在45分鐘的課堂結束后,我反思了整堂課。覺得基本完成了任務,但也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主要體現(xiàn)在:
1、應留點時間給學生質(zhì)疑。
“學貴有疑”環(huán)節(jié)只有老師設疑,沒能鼓勵學生設置疑問,然后大家共同探討。雖然老師設置的疑問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學生如果有疑問還是應該給時間他們交流一下,也許還能生成更精彩的內(nèi)容出來。
2、推薦課外短文時應引導學生品味其準確而生動的語言。
在給學生推薦課外的《昆蟲記》時應再一次感受法布爾的寫作特色,他善于觀察,能用準確而生動的詞描繪出他所看到的事物。這樣在老師給學生們推薦這本書時就更有說服力了。
3、點評學生時教師語言應力求多變。
師:你從法布爾身上學到了什么?
生14:我從法布爾身上學到了:沒有實踐就沒有發(fā)言權。
生15:要實事求是地對待身邊的事物。
生16:我從這節(jié)課中學會了:使用修辭手法可以使文字更生動。本文就使用了大量的擬人修辭手法。
生17:科學地觀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生18:要關注細節(jié)。
師:同學們剛才說得真好。老師也很高興你們學到了這些。
當時對學生的評價太籠統(tǒng),沒能做一個歸納,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提升一下。因為有的學生獲得的是能力上的提升,有的學生是從寫作方法上獲得了提升,有的學生是從意識的角度得到了提升。教師在總結的時候應從這些方面鼓勵大家的收獲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03-23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案03-01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05-15
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11-25
七年級語文下冊《愛蓮說》教案08-25
七年級下冊語文《愛蓮說》教案07-21
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04-24
七年級下冊語文《竹影》教案11-26
馬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11-08
語文版七年級下冊教案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