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流畅不卡精品,在线视频综合站,国产精品137页,亚洲制服丝袜中文字幕在

<td id="urspe"></td>
<small id="urspe"><menuitem id="urspe"></menuitem></small><small id="urspe"><sup id="urspe"></sup></small>

  • <small id="urspe"></small>
    <sub id="urspe"><menu id="urspe"><samp id="urspe"></samp></menu></sub>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文言文《師說》教案

    時間:2018-02-09 12:41:31 高一 我要投稿

    文言文《師說》教案范本

      《師說》學案一

      教學目標:

      1、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背誦全文。

      2、 掌握積累“師、傳、從”等實詞的含義;掌握虛詞“之、其、所以”等的意義和用法,歸納本文出現(xiàn)的文言現(xiàn)象。

      3、 學生通過探討認識從師的重要意義。

      第一課時

      目標: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識。

      一、基礎(chǔ)知識檢測

      古之學者( )必有師。師者,所以( )傳道受( )業(yè)解惑也。(句式: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能無惑?惑而( )不從師,其( )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 )聞( )道也固( )先乎吾,吾從而( )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吾師( )道也,夫庸( )知其年之( )先后生于吾乎?是故( )無貴無賤,無長無( )少,道之( )所存,師之所存也。(句式: )

      嗟乎!師道( )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 )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 );今之眾人( ),其下( )圣人也亦遠矣,而恥( )學于師(句式: )。是故圣( )益( )圣( ),愚( )益愚(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 )皆出于此乎? 愛其( )子,擇師而教之;于其( )身也,則恥師焉,惑( )矣。彼童子之師,授之( )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 )不知( ),惑之不解(句式: ),或師焉,或不( )焉,小學( )而大遺( ),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 )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 ),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 )也,道相似也,位卑( )則足( )羞( ),官盛( )則近諛( )!眴韬!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 )可怪也歟( )!

      圣人無常( )師。孔子師( )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 ),其賢( )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J枪实茏硬槐兀?)不如師,師不必賢( )于弟子(句式: ),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 ),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 )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 )(句式 ),學于余。余嘉( )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 )之。

      二、梳理積累文言現(xiàn)象

      示例:

      1、通假字

      受: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受,通“受”)

      2、古今異義字

      古之學者必有師(古義:求學的人;今義:學術(shù)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一詞多義

      師、傳、道、之、其、傳、

      4、詞類活用

      吾師道也 (名詞用作動詞,學習)

      5、 特殊句式

      三、課內(nèi)名句

      1、師者,_____________。

      2、吾師道也,_____________?是故無貴無賤,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課時

      目標:素材積累

      1、《師說》背景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書云欲相師,仆道不篤,業(yè)甚淺近,環(huán)顧其中,未見可師者。雖常好言論,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師來蠻夷間,乃幸見取。仆自卜固無取,假令有取,亦不敢為人師。為眾人師且不敢,況敢為吾子師乎?

      孟子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

      屈子賦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逼屯動埂⑹裰,恒雨少日,日出則犬吠,余以為過言。前六七年,仆來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shù)州。數(shù)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wù)。今韓愈既自以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估雪與日豈有過哉?顧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幾人,而誰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鬧取怒乎?

      2、韓愈的作品

     、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其一)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 晚春

      草樹知春不久歸, 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飛.

     、圩筮w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yīng)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2、韓愈的名言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若俯首 貼耳 ,搖尾 而乞憐,非吾志也。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

      讀韓愈 梁衡

      韓愈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寫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讀韓愈其人是從讀韓愈其文開始的,因為中學課本上就有他的《師說》、《進學解》。課外閱讀,各種選本上韓文也隨處可見。他的許多警句,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導我們的行為。

      但由文而讀其人卻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韓公祠,祠依山臨水而建,氣勢雄偉。祠后有山曰韓山,祠前有水名韓江。當?shù)厝苏f此皆因韓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韓愈一介書生,怎么會在這天涯海角霸得一塊山水,享千秋之祀呢?

      原來有這樣一段故事。唐代有個憲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導下國內(nèi)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迎佛骨活動,就是將據(jù)稱是佛祖的一塊朽骨迎到長安,修路蓋廟,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勞民傷財,一場鬧劇。韓愈對這件事有看法,他當過監(jiān)察御史,有隨時向上面提出誠實意見的習慣。這種官職的第一素質(zhì)就是不怕得罪人,因提意見獲死罪都在所不辭。所謂“文死諫,武死戰(zhàn)”。韓愈在上書前思想好一番斗爭,最后還是大義戰(zhàn)勝了私心,終于實現(xiàn)了勇敢的“一遞”,誰知奏折一遞,就惹來了大禍;而大禍又引來了一連串的的故事,成就了他的身后名。

      韓愈是個文章家,寫奏折自然比一般為官者也要講究些。于理、于情都特別動人,文字鏗鏘有力。他說那所謂佛骨不過是一塊臟兮兮的枯骨,皇帝您“今無故取朽穢之物,親臨觀之”,“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舉其失,臣實恥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諸水火,永絕根本……豈不盛哉,豈不快哉!”這佛如果真的有靈,有什么禍殃,就讓他來找我吧。(“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保┻@真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凜然大氣和獻身精神。但是,這正應(yīng)了我們現(xiàn)時說的,立場不同,感情不同這句話。韓愈越是肝腦涂地,陳利害,表忠心,憲宗越覺得他是在抗龍顏,揭龍鱗,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聲把他趕出京城,貶到八千里外的海邊潮州去當?shù)胤叫」佟?/p>

      韓愈這一貶,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為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順,比之李白的懷才不遇,柳永的屢試不第要嚴重得多,他們不過是登山無路,韓愈是已登山頂,又一下子被推到無底深淵。其心情之壞可想而知。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趕出長安,年僅十二歲的小女兒也慘死在驛道旁。韓愈自己覺得實在活得沒有什么意思了。他在過藍關(guān)時寫了那首著名的詩。我向來覺得韓愈文好,詩卻一般,只有這首,胸中塊壘,筆底波濤,確是不一樣: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知汝遠來應(yīng)有意,好收吾骨癉江邊。

      這是給前來看他的侄兒寫的,其心境之冷可見一斑。但是,當他到了潮州后,發(fā)現(xiàn)當?shù)氐那闆r比他的心境還要壞。就氣候水土而言這里條件不壞,但由于地處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習極多極重。農(nóng)耕方式原始,鄉(xiāng)村學校不興。當時在北方早已告別了奴隸制,唐律明確規(guī)定了不準沒良為奴,這里卻還在買賣人口,有錢人養(yǎng)奴成風。“嶺南以口為貨,其荒阻處,父子相縛為奴!逼淞曀子侄喑绻砩瘢胁〔磺笏,殺雞殺狗,求神顯靈。人們長年在渾渾噩噩中生活。見此情景韓愈大吃一驚,比之于北方的先進文明,這里簡直就是茹毛飲血,同為大唐圣土,同為大唐子民,何忍遺此一隅,視而不救呢?用我們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同在一片藍天下,人人都該享有愛。按照當時的規(guī)矩,貶臣如罪人服刑,老老實實磨時間,等機會便是,決不會主動參政。但韓愈還是忍不住,他覺得自己的知識、能力還能為地方百姓做點事,覺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這點冤、這點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連續(xù)干了四件事。一是驅(qū)除鱷魚。當時鱷魚為害甚烈,當?shù)厝擞置孕牛恢渡笠约,韓愈“選材技吏民,操強弓毒矢”,大除其害。二是興修水利,推廣北方先進耕作技術(shù)。三是贖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錢抵債,錢債相抵就給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錢贖,以后不得蓄奴。四是興辦教育,請先生,建學校,甚至還“以正音為潮人語”,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推廣普通話。不可想象,從他貶潮州到再離潮而貶袁州,八個月就干了這四件事。我們且不說這事的大小,只說他那片誠心。我在祠內(nèi)仔細看著題刻碑文和有關(guān)資料。韓愈的確是個文人,干什么都要用文章來表現(xiàn),也正是這一點為我們留下了如日記一樣珍貴的史料。比如,除鱷之前,他先寫了一篇《祭鱷魚文》,這簡直就是一篇討鱷檄文。他說我受天子之命來守此土,而鱷魚悍然在這里爭食民畜,“與刺史亢拒,爭為長雄。刺史雖駑弱,亦安肯為鱷魚低首下心!彼搠{魚三日內(nèi)遠徙于海,三日不行五日,五日不行七日,再不行就是傲天子之命吏,“必盡殺乃止”!陰雨連綿不斷,他連寫祭文,祭于湖,祭于城隍,祭于石,請求天晴。他說天啊,老這么下雨,稻不得熟,蠶不得成,百姓吃什么,穿什么呢?要是我為官的不好,就降我以罪吧,百姓是無辜的,請降福給他們。(“刺史不仁,可以坐罪;惟彼無辜,惠以福也!保┮黄。韓愈在潮州任上共有十三篇文章,除三篇短信,兩篇上表外,余皆是驅(qū)鱷祭天,請設(shè)鄉(xiāng)校,為民請命祈福之作。文如其人,文如其心。當其獲罪海隅,家破人亡之時,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難能可貴了。

      一個人為文不說空話,為官不說假話,為政務(wù)求實績,這在封建時代難能可貴。應(yīng)該說韓愈是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舉儒家旗幟,是個封建傳統(tǒng)思想道德的維護者。傳統(tǒng)這個東西有兩面性,當它面對革命新潮時,表現(xiàn)出一副可憎的頑固面孔;而當它面對逆流邪說時,又表現(xiàn)出撼山易、撼傳統(tǒng)難的威嚴。韓愈也是這樣,他一方面反對宰相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對當時最尖銳的兩個社會問題,即藩鎮(zhèn)割據(jù)和佛道泛濫,深惡痛絕,堅決抨擊。他親自參加平定叛亂。到晚年時還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馬到叛軍營中去勸敵投誠,其英雄氣概不亞于關(guān)云長單刀赴會。他出身小戶,考進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進士,在考官時又三次碰壁,烏紗帽得來不易,按說他該惜官如命,但是他兩次犯上直言,被貶后又繼續(xù)盡其所能為民辦事。這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tǒng),以國為任,以民為本,不違心,不費時,不浪費生命。他又倡導古文運動,領(lǐng)導了一場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載道”、“陳言務(wù)去”,開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駢文這個重形式求華麗的節(jié)外之枝,而直承秦漢。所以蘇東坡說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彼攘I(yè)又立言,全面實踐了儒家道德。

      當我手倚韓祠石欄,遠眺滾滾韓江時,我就想,憲宗佞佛,滿朝文武,就是韓愈敢出來說話,如果有人在韓愈之前上書直諫呢?如果在韓愈被貶時又有人出來為之抗爭呢?歷史會怎樣改寫?還有在韓愈到來之前潮州買賣人口、教育荒廢等四個問題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馬燈似的換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職超過八個月的也大有人在,為什么沒有誰去解決呢?如果有人在韓愈之前解決了這些問題,歷史又將怎樣寫?但是沒有,什么都沒有。長安大殿上的雕梁玉砌在如鉤曉月下靜靜地等待,秦嶺驛道上的風雪,南海叢林中的霧癉在悄悄地徘徊。歷史終于等來了一個衰朽的書生,他長須弓背雙手托著一封奏折,一步一顫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單人瘦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角天涯。

      人生的逆境大約可分四種。一曰生活之苦,饑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懷才不遇;三曰事業(yè)受阻,功敗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處絕境。處逆境之心也分四種。一是心灰意冷,逆來順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騷滿腹;三是見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處之,盡力有為。韓愈是處在第二、第三種逆境,而選擇了后兩種心態(tài),既見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腳踏實地,盡力去為。只這一點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層高明,沒有只停留在蜀道嘆難,江畔沉吟上。他不辭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顯,只是奉獻于民,求成于心。有人研究,韓愈之前,潮州只有進士三名,韓愈之后,到南宋時,登第進士就達一百七十二名。是他大開教育之功。所以韓祠中有詩曰:“文章隨代起,煙癉幾時開。不有韓夫子,人心尚草萊!”這倒使我想到現(xiàn)代的一件實事。一九五七年反右擴大化中,京城不少知識分子被錯劃為右派,并發(fā)配到基層。當時王震同志主持新疆開發(fā),就主動收容了一批。想不到這倒促成了春風渡玉門,戈壁綻綠蔭。那年我在石河子采訪,親身感受到充邊文人的功勞。一個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歷史絕不會陪你哭泣,而它只認你的貢獻。悲壯二字,無壯便無以言悲。這宏偉的韓公祠,還有這韓山韓水,不是紀念韓愈的冤屈,而是紀念他的功績。

      李淵父子雖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沒有聽說哪山哪河易姓為李,倒是韓愈一個罪臣,在海邊一塊蠻夷之地施政八月,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歷朝歷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廟建祠,但哪一塊碑哪一座廟能大過高山,永如江河呢?這是人民對辦了好事的人永久的紀念。一個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當他與百姓利益,與社會進步連在一起時就價值無窮,就被社會所承認。我遍讀祠內(nèi)憑吊之作,詩、詞、文、聯(lián),上自唐宋下迄當今,刻于匾,勒于石,大約不下百十來件。一千三百多年了,各種人物在這里獎韓公不知讀了多少遍。我心中也漸漸泛起這樣的四句詩: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八月為民興四利,一片江山盡姓韓。

      多元思維,話題提煉:

      語文《師說》教案二

      【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關(guān)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qū)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了解文章的整體思路。

      2.學習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教學方法】教師講授;學生自主探究;多媒體輔助。

      【課時分配】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并解題

      初中時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叫《馬說》,《馬說》實際上是“說馬”,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說老師”,說“從師風尚”的文章,叫《師說》。

      “說”是一種文體,偏重于議論,可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

      二、作家作品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郎”。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于《昌黎先生集》。

      韓愈和柳宗元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提出了“文以載道”,“文道結(jié)合”的觀點。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語言質(zhì)樸,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優(yōu)秀散文傳統(tǒng)、倡導古文運動,把當時的文體從矯揉造作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礎(chǔ),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寫作背景

      魏晉以來,門第制度十分嚴格,分為高門和寒門,門第觀念嚴重破壞了從師學習的風氣。到唐代,魏晉以來形成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關(guān)于韓愈寫此文的背景,從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一段可見一斑。柳宗元說:“由魏晉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庇纱丝梢婍n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師道,勇氣可貴,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

      四、初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看書下注釋,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義,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標記。

      2.教師板書需正音的字:

      愚(yú) 句讀(dòu) 諛(yú) 經(jīng)傳(zhuàn)

      郯(tán) 萇(cháng)聃(dān) 蟠(pán) 巫(wū)

      3.請學生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nèi)容,并注意斷句,聲調(diào)等。

      五、分析課文第1段

      (一)朗讀:齊讀;單讀。

      (二)學生根據(jù)注解自己疏通文意。把第一段分為三層,學生分A、B、C三組,每組一層。然后每組推舉代表,向大家翻譯課文。

     。ㄈ┛偨Y(jié)本段的語法文言文知識:

      1.通假字:受-授

      2.古今異義

      學者:古-求學的人;今-在學問上有較高造詣的人。

      無:古-無論;今-沒有。

      眾人:古-普通人;今-很多人。

      3.一詞多義

      之:

     、 古之學者必有師

     、 人非生而知之者

     、 吾從而師之

      ④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⑤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所以:

     、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

      ③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乎:

      ①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 其皆出于此乎

      也:

     、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 吾師道也

     、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師:

     。2)理解分析

     、俦疚牡闹行恼擖c是什么?

      “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教師的職責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蹚睦碚撋详U明從師學習的必要性。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軗駧煹臉藴。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聞道者我就可以拜他為師。

      ⑤從師的原則。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學生當堂背誦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第1段。

      2.課后練習二、三、四。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

      1.課后練習二、三、四。

      2.補充講解

     。1)通假字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受通“授”。

     、诨驇熝,或不焉。

      不通“否”。

     。2)虛詞

     、僦

      古之學者:之,助詞,的。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之,助詞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之,取獨

      句讀之不知:之,倒裝標志

      作《師說》以貽之:之,代詞

     、谄洌

      其為惑也:其,代詞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人稱代詞

      其可怪也歟:其,副詞,表推測

      于其身也:其,人稱代詞

      (3)詞類活用

     、賽u學于師 (形→意動)

     、谖釓亩鴰熤 (動→意動)

     、劬涫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裝)

      二、分析課文

      1.第2段。

      (1)請學生朗讀

     。2)分析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在結(jié)構(gòu)上起什么作用?

      明確:承上啟下。

     、凇皫煹馈敝甘裁?

      明確:“師道”是從師原則和風尚,指上文中所講的“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③從師的風尚不再流傳,是因為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為了批評“恥學于師”的人,作者從哪三個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

      明確:

      a.古之圣人

      今之眾人

      結(jié)論:“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b.愛其子

      于其身也

      結(jié)論:“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c.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結(jié)論: “師道之不復,可知興。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3)背誦

      2.第3段

     。1)學生朗讀。

     。2)分析

     、俦径我每鬃友孕,闡述了什么觀點?

      明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诳偨Y(jié):“圣人無常師”語出《論語?子論》,包含著廣泛學習的意思。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nèi)行人學習,在這方面,孔子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韓愈從“圣人無常師”出發(fā),針對當時社會現(xiàn)實,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觀點,很有意義。

     。3)背誦。

      3.第4段。

     。1)分析:

     、僮髡哂媚男┰捗鞔_表示了他的立場?

      明確:“不拘于時”,表示他反對“恥學于師”的壞風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贊成以道為師的從師風尚。

     、凇肮诺馈敝械摹暗馈敝甘裁?

      明確:儒家道德。

     、郾径蔚淖饔檬鞘裁矗

      明確:說明了寫作緣由。

     。2)背誦。

      三、本文寫作特點

      1.語言上,多用整句,對句,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等。

      2.論證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師職責,擇師標準。(立)

      第2段,師道不傳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論斷。(立)

      3.對比論證。

      四、布置作業(yè)

      背誦全文。

      附:板書設(shè)計

      師 說

      一、解題:說,一種文體。

      二、韓愈及本文寫作背景

      三、分析

      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論據(jù):

      “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

      “愛其子”與“于其身也”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

      四、寫作特點

      1.有破有立 2.對比論證

      《師說》教案三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qū)別古今異義詞語。

      過程與方法 培養(yǎng)學生自讀注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記誦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戰(zhàn)的精神和勇氣。

      2.認識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正確的途徑,端正學習態(tài)度。

      3.認識教師的作用,從師的意義,以及能者為師的道理。

      教學重點

      學習并掌握“傳”、“師”、“從”等多義詞,以及部分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教學難點

       了解韓愈關(guān)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 學 內(nèi) 容 教師手記

     。ㄖ攸c內(nèi)容:學情分析、教法設(shè)計、學法指導、分類推進措施、學生可能行為預見及對策等)

      一、檢查作業(yè)。

      二、誦讀第3段。

     。.齊讀第三自然段。

     。玻寣W生借助注釋用現(xiàn)代漢語語言讀一遍。

     。常處煓z查文言實、虛詞,特殊句式的掌握情況。

     。矗畣枺旱谌闻c第一段關(guān)系怎樣?(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闡述了什么觀點?作出了什么論斷?)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用歷史事例論證第一段中的論點。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第二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

      舉出孔子詢官于郯子,訪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問禮于老耽的事例?鬃友哉撝械摹叭保瑧(yīng)理解實指三人:自己,善者,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體現(xiàn)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予不必不如師,術(shù)業(yè)有專攻”的結(jié)論。

     。.討論:“圣人無常師”這個說法的實質(zhì)是什么?對我們有怎樣的啟示?

     。1)“圣人無常師”出自《論語子張》:“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子貢語)包含著廣泛學習的意思。世上學問門類眾多,人不能盡知,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nèi)行的人學習?鬃酉蜻@么多的人學習,給我們樹立了榜樣。

     。2)人總是有長處也有短處的,用這種觀點來看周圍的人,才善于學習別人的長處,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己。 ⊙只查背誦一題,其余二題在誦讀和總結(jié)過程中自然完成。

      ⊙這段文字淺顯,又富于節(jié)奏變化,易于成誦。誦讀前可作簡要提示,以利迅速記誦。學生能大體背誦下來后就進行討論,在討論中加深理解。

      【板書】三、舉例宣揚從師的好風氣 (例證、引證、因果論證)

      (3)韓愈從這個觀點出發(fā),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論斷,告訴我們要向聞道在先的人學習,向術(shù)業(yè)上有專長的人學習,是很有意義的。

      6.齊誦一遍。

      背誦線索提示:觀點(“古之學者必有師”)—師之責(“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保笾(guī)律(“人非生而知之”)—擇師標準(“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三組對比(古圣人從師,今眾人恥學;其身恥師、替子擇師;“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新師道觀(“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寫作緣由。

      三、總結(jié)全文

      1.本文的思想意義。

      導入:課文題注中指出,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這句話十分重要。唐初,文壇上繼承六朝文風的余緒,寫的是“近體文”即駢體文,以四字、六字為句,上下句相對,又叫“駢四儷六”,這種文體追求形式上的美,很束縛人的思想。為此,韓愈提倡恢復古文的傳統(tǒng),他本人則取法于司馬遷、司馬相如和揚雄;當時有許多人都跟著學,形成了風氣。所以后來就有了“古文運動”這個名稱。

      韓愈寫這篇文章時三十五歲,正在國子監(jiān)(官學)任教。當時的社會是怎樣一副樣子呢?門閥制度下,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的很直白:

      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

      古語有云:“經(jīng)師易尋,人師難覓!彼哉f韓愈作《師說》,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文章正是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讓我們千百年后依然能通過文字發(fā)現(xiàn)“百代宗師”韓愈那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提問:韓愈寫《師說》,跟古文運動有沒有關(guān)系?文中有沒有這個方面的表示?

      明確:文中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確的表示,說明韓愈“抗顏而為師”,是以恢復古文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自任的,通過培養(yǎng)“后學”擴大古文影響。

      小結(jié):本文的思想意義在于:

      (1)明確指出教師的職責的“傳道授業(yè)解惑”,而居首位的是“傳道”;因此,“道”就是擇師的主要標準,“道”在即師在。

      (2)“傳道”就是傳授以六藝經(jīng)傳為代表的儒家道統(tǒng),韓愈既以儒家道統(tǒng)的接班人自居,所以才敢于作《師說》,“抗顏而為師”。

      (3)要恢復儒家道統(tǒng),就要在文風上來一個解放,提倡古文,反對近體文即駢體文。

     。玻疚恼Z言上有什么特點?

     。ǎ保┱渖⒕浣Y(jié)合。

      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

      ⊙蘇軾十分贊賞韓愈的這一番努力,說他“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其時駢體文占統(tǒng)治地位)。古文運動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恢復儒家道統(tǒng)。

      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亦遠也,而恥學于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個意思,多種句式。

      第二段連用三個對比,結(jié)語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與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3)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

      頂真,用上一句的結(jié)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的頭尾蟬聯(lián),上遞下接,有如“連珠“。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瓗熤嬉。這段文章第二句的開頭“師者,……”緊接第一句末尾的“師”字。第三句中的“惑而不從師,……”緊接著上面的“……孰能無惑”。第四、五兩句中的“吾從而師之”緊接著上面的“……固先乎吾”和“……亦先于吾”。象這樣的承接句,有如"連珠"式滾轉(zhuǎn),流暢自然,很好地增強了文章的氣勢。

     。常疚闹v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diào)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yè)”,是“六藝經(jīng)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yè)”的內(nèi)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偏見。

      四.練習鞏固——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讀準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讀音:

     。玻页稣n文中合成的雙音詞:

      學者 句讀 百工 六藝

      3.指出下列加點詞的古今義

      古之學者 古:求學的人 今:有專門學問的人

     。矗懻撝攸c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課文中出現(xiàn)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如一寫馬的對聯(lián):

      馬籠籠馬馬籠松,籠松馬跑;

      雞罩罩雞雞罩破,罩破雞飛。

      此聯(lián)運用了多種修辭方法。“馬籠”與“籠馬”、“籠馬”與“馬籠”,“雞罩”與“罩雞”、“罩雞”與“雞罩”,形成句內(nèi)小回環(huán);“籠松”、“籠松”,“罩破”、“罩破”,是相對應(yīng)的兩組連珠;聯(lián)中的疊字“籠籠”、“罩罩”,前一個字為名詞,后一個字為動詞,又為轉(zhuǎn)類。

      魏正偉先生有一副嵌四“馬”的奇巧聯(lián):

      紫竹園中賞紫竹,紫竹簫吹紫竹調(diào);白馬寺里看白馬,白馬駒嘯白馬圖。

      此聯(lián)調(diào)動了重復、頂真等多種修辭手法,使聯(lián)語工整,有情趣,有韻味。

     、僮髅~,有三種情況:

      老師——古之學者必有師

      專門技藝人——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姓——孔子師郯子……師襄

     、谧鲃釉~,有三種情況:

      學習、效法——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guān)系)

      從師——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guān)系)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或師焉,或不焉

      以……為師,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shù)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賓=以十賓十為十名、形(動)

      如:吾從而師之 名詞 以……為師

      漁人甚異之 形容詞 以……為奇異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動詞 以……為恥

      (2)之(課文中出現(xiàn)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tǒng)一關(guān)系,相當于“這類”、“這些”——郯子之徒;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谧髦~,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jié),無意義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

     、垡郧皩W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示定語后置——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課文中出現(xiàn)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四種情況:

      主謂短語中作主語——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們的)

     、圩髡Z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多么)

      五、總結(jié)課文:

      本文以“師說”為題,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其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強調(diào)了從師學習的必要;“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闡述了能者為師、虛心好學的從師態(tài)度;“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辯證地指出了師生關(guān)系。這些道理,在今天仍然有借鑒意義。當然,韓愈站在封建階級的立場上,他所說的“道”,是指“圣人之道”。他認為“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是“君子不齒”的,“士大夫之族”本應(yīng)比他們高明,這是作者的階級局限。又如,作者重“傳道”,而輕“彼童子之師”的“授書”、“習句讀”,也是片面的。對于這些,應(yīng)適當指出。

      句讀之不知

      古:句子停頓的地方

      今:看字發(fā)出聲音

      小學而大遺

      古:小的方面學習

      今:小學校

      除此之外,我們學習本文后,還應(yīng)樹立起匡正世俗流弊的勇氣,做一個對社會負責的人!

      六、作業(yè)布置

     、鼻宕嵃鍢蛟岢;“學問二字,須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闭埥Y(jié)合自身,談?wù)勀銓@句話的理解。

     、彩炀毐痴b全文。

      板書設(shè)計

      板書設(shè)計

      教學后記

      教 學 問 題 集 錦 解 決 問 題 措 施 及 實 踐 結(jié) 果

      問 題 原 因 分 析 劉振偉

      《師說》課堂實錄3

      師:今天我們學習韓愈的《師說》。哪位同學說說,“師說”這兩個字怎么解釋。

      生:關(guān)于老師的說法。

      生:關(guān)于老師的觀點。

      師:都不準確。這兩個字,課文下面沒有給出注釋。正確的解釋應(yīng)當是——論從師。說,是一種論述文體;師,是從師的意思。

      請記住,這是我們在這篇文章中遇到的第一個“師”字。這篇文章中“師”字多次出現(xiàn),講法不盡相同。我們要注意區(qū)別。

      師:請一位同學再解釋一下作者。

      生:韓愈,著名文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的作品對我國古代散文的發(fā)展有深遠的影響。

      師:他是什么朝代的人?哪里的人?

      生:唐代,河南河陽(現(xiàn)在河南省孟縣西)人。

      師:老師再補充一下,韓愈,是我們韓家的驕傲(學生笑),他是司馬遷之后的又一個散文大家,他的文章“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雄奇奔放而又曲折變化,可說是汪洋恣肆,蘇洵曾說:“韓子之文,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zhuǎn)!

      下面請一個同學把“標題”和“作者”均板書到黑板上。今天,老師有點“犯懶”,不想板書,請同學們自己在筆記上,按照老師往常板書的樣子,整理一個像樣的板書。看看哪位同學整理得有條有理。

      (一個同學黑板上板書“師說”、“韓愈”。)

      師:下面我試試,給同學們背誦一遍課文,看看能不能背誦過全篇。

      (學生鼓掌)

     。◣煴痴b完課文之后,學生熱烈鼓掌)

      師:“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開頭出現(xiàn)了兩個“師”字。這句怎么翻譯?

      生:古代學習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釋疑難問題的。兩個師,都是名詞,是老師的意思。

      師:是不是這樣更好——老師,是承擔傳播思想道理、教授學業(yè)、解釋疑難問題的人。這句是講老師的什么方面?

      生:是講老師的作用。

      師:“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闭堊宰g一下。

      生:人并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而不去從師,那些成為疑惑的東西,最終得不到解決。

      師:這里出現(xiàn)了第四個“師”字,怎么講?

      生:名詞,老師的意思。

      師:有一個“其”字,大家要留心一下。怎么講?你說一下。

      生:其,在這里當“那些”講。

      師:是什么詞性?

      生:代詞。

      師:哪種代詞?

      生:指示代詞。

      師:這兩句講的什么?

      生:應(yīng)當是從師的必要性。

      師:“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生:出生在我前邊的人,他們懂得道理本來先于我,我跟從他學習,拜他為師。出生在吾后邊,他懂得道理如果也先于我,我也跟從學習并拜他為師。

      師:這里又出現(xiàn)了兩個“師”字,各怎么講?

      生:都當“拜師”講。

      師:你聯(lián)系“師之”這兩個字解釋一下。

      生:之,當“他”講。拜他為師的意思。

      師:即,以之為師的意思。具體說說,這是什么語法現(xiàn)象?

      生:是意動用法。

      師:是名詞的意動用法。到此,你們總結(jié)一下“師”字共有幾種用法了?

      生:三種:動詞,當“從師”講;名詞,當“教師”講;名詞的意動用法,以之為師。

      師:其,有幾種用法了?

      生:兩種:指示代詞,那些;人稱代詞,他們。

      師:很好!接著翻譯。

      師:我從師的原則是,哪里去了解他的出生年月先于我,還是后于我呢?因此,無論他身份高貴,還是身份低賤,無論年齡大,還是年齡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生:吾師道也——一句翻譯的不對。應(yīng)該是,我學習的是道理。師,是動詞,學習的意思。

      師:誰的翻譯準確?

      生:后面的翻譯準確。

      師:這是“師”的第幾個用法?

      生:第四個用法。

      師:對,活用為一般動詞,當“學習”講。

      師:“道”的內(nèi)容在當時具體指什么?

      生:儒道吧?

      師:具體說應(yīng)當是儒家的“六藝經(jīng)傳”,是《詩》、《書》、《禮》、《易》、《樂》、《春秋》。這幾句講的是什么?

      生:從師的標準。

      生:從師的原則。

      師:從師的原則。哪句話凝煉地表達了從師的原則?

      生: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師:也就是說,無論地位貴賤,無論年齡大小,誰懂得道理,誰懂得的道理多,就拜誰為師。

      師:注意,又出現(xiàn)了一個“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這個“其”怎么講?

      生:他的。

      師:回頭總結(jié)一下,這段的思路是什么?先講什么,再講什么,最后講什么?

      生:由教師的作用說起,再講從師的必要性,最后講從師的原則。

      師:好,把這個思路在紙上設(shè)計成板書。

      (學生大都歸納成下面的樣子)

      教師的作用

      從師的必要

      從師的原則

      師:把“師”字和“其”字的用法在紙上歸納一下。

     。▽W生大都歸納成下面的樣子)

      師:1)動詞,從師

      2)名詞,教師

      3)名詞的意動用法,以之為師

      4)動詞,學習

      其:1)指示代詞,那些

      2)人稱代詞,他們

      師:很漂亮!下面給大家五分鐘時間,大家把第一段背誦下來。

      (同學們開始瑯瑯背誦。五分鐘后,教師讓全班齊背誦)

      (教師提示學生,背誦出語勢,要把韓愈文章的汪洋恣肆之氣背誦出來。)

      接下來,請一位同學把第二段快速口譯一遍。

      生:(開始口譯。有不少譯錯的地方)

      師:他譯錯了哪些地方?請給他糾正。

      生:“師道之不傳”的“師道”應(yīng)該譯作“從師的風尚”。

      師:也就是說,“道”——在這里怎么講?

      生:當“風尚”講。

      師:這是“道”的第二種用法,上文的“道”作“道理”、“知識”講,要注意。

      師:對了!注意,還有一個“恥”——“而恥師焉”怎么講?

      生:以從師為恥。

      師:都是意動用法。

      我們再注意幾個“其”的用法。譬如,“其皆出于此乎”,“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其可怪也歟”。

      生:“其皆出于此乎”,“其”是“大概”的意思。這句翻譯錯,大概原因就出在這里吧。

      師:我補充一點,這里是表示“揣測”的語氣副詞。

      生:“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中,第一個“其”當“其中”講,第二個“其”當“那些”講,第三個也是當“那些”講。

      師:這里的第一個是特指代詞,“其中”的意思。

      生:“其可怪也歟”中的“其”,當“難道”講。

      師:也是語氣副詞,表示什么語氣?表示反問。也就是說,其,在這里又出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用法。自己再總結(jié)一下:

     。▽W生歸納成下面的樣子)

      其:3)語氣副詞,表示揣測或表示反問。

      4)特指代詞,其中。

      師:“彼與彼年相似也,道相似也”,這里的“道”怎么講?

      生:道理。

      師:當“道理”講,講得過去,但是勉強。從語氣上推斷一下,是“他們所懂得的道理”的意思;進一步延伸,也就是“道德學問”的意思。注意,這是“道”的第三種講法。

      生:老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中的“書”怎么講?

      師:哪位同學知道?

      生:是讀書嗎?

      師:是“文字”的意思。

      師:字詞與翻譯就到這里。下面我們看一看,這段講了幾組對比。

      生:一組對比是,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對比。

      師:怎么對比的?

      生: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的人很遠,還尚且從師;現(xiàn)在的眾人低于圣人很遠,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恥。

      師:這是一組對比。“古圣人從師”與“今眾人恥師”對比。

      誰還能找出一組對比?

      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師:“一般人相師”和“士大夫恥師”。

      是否還有對比?

      生:“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師:“愛其子擇師”和“于其身恥師”。一共是幾組對比?

      生:3組。

      師:下面我們再系統(tǒng)地總結(jié)一下。請大家自己歸納成板書的樣子。

      (學生都組合成下面的樣子)

      古圣人從師 今眾人恥師

      愛其子擇師 與自身恥師

      一般人相師 士大夫恥師

      師:大家再看看3組對比,各是什么類型?

      生:第一組是縱比。第三組是橫比。

      師:第二組呢?

      生:自身矛盾,自身比。

      師:我提一個問題,“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恥”,這里的“君子”怎么解釋?聯(lián)系我們剛學過的《勸學》中的“君子曰:學不可以已”比較一下。

      生:差不多。

      生:都是有地位的尊貴的人。

      師:注意,這兩篇文章出自不同朝代的作者,年代遙遙相隔,理解應(yīng)當完全不一樣。我給大家解釋一下,西周、春秋時期,君子指的是“達官貴族”,春秋末年時的“君子”指的是“有道德、有學問的人”,而韓愈本篇中“君子”,仍然大體沿用了最早的意義,即“世祿之家”、“達官貴族”。

      師:回頭把前面兩段放在一起,總起來看,分別是從怎樣的角度來論證核心觀點的?

      生:第一段應(yīng)該是理論闡述,第二段應(yīng)當是結(jié)合現(xiàn)實進行闡述。

      生:第一段主要著眼于古代,第二段著眼于作者所處的當代。

      師:對,首段從古說起,重點是理論闡述,著眼于正面倡導從師風氣;次段著眼于作者所處的當今,結(jié)合現(xiàn)實,反面指責不從師的不良風氣。

      拿出幾分鐘來,看看誰背誦得快。

      (學生瑯瑯背書,之后齊聲背誦,之后又檢查個別學生單獨背誦。)

      師:進入到第三段和第四段,文字并不難,請一位同學給大家口譯一遍。(一生譯)

      師:第三段又出現(xiàn)了一個“師”字,應(yīng)當怎么講?剛才這位同學已經(jīng)翻譯得非常準確了。“師”是什么用法呢?意動用法。

      剛才大家是否注意到了“于其身也,則恥師焉”,“不恥相師”當中的“恥”,怎么翻譯的?“以拜師為恥”、“不以相互學習為恥”,本段中的“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中的“師”也是“孔子把后面的三人認做老師”。這個表意動的名詞,同賓語并不構(gòu)成支配與被支配的關(guān)系;而是主語把賓語看成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再舉例,譬如“稍稍賓客其父”、“登齊魯而小天下”,其中哪些詞屬于意動用法?

      生:賓客其父,把他的父親看成賓客;小天下,覺得或者認為天下變小了。

      師:好的。本段又提出了一個論點。

      生:“圣人無常師”。

      師:論據(jù)呢?

      生:兩個,一個是“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一個是“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薄?/p>

      師:一個行,一個言。最后得出結(jié)論,也就是最后一句。從全文看,本段的作用又是什么?

      生:讓人們學習孔子的榜樣。

      生:從正面闡述哪些人可以為師。

      師:從正面舉出一個非常有說服力的從師的范例,讓大家思考,學習他。我們再用兩分鐘左右時間背誦本段。

      (于是響起背誦聲音,然后是齊聲背誦。之后個別檢查。)

      師:最后一段,與課文無關(guān)緊要,我覺得可以刪掉,大家同意嗎?剛才講到孔子的范例之后,且又得出一個結(jié)論,正好回應(yīng)首段,非常圓滿。

      生:不同意。最后是又交待一個現(xiàn)實的從師的范例。因為剛才上文已經(jīng)批評了現(xiàn)在人們不從師的風氣,而現(xiàn)在卻還有逆風而行的人。

      生:另外也是交待寫作緣由。

      師:而且這個李蟠才17歲,就“能行古道”,讓讀者感嘆。

      回看全文,論點是層層推論,論證過程是正反對比論證,有條有理,非常嚴整。

      快速整理一下手中的板書設(shè)計,立即背誦最后兩段。

      師:下節(jié)課,我們要重點檢查單個的同學背誦。

      學生整理的板書:

      從師的作用

      理應(yīng)從師 從師的必要 正面提論點

      從師的原則

      古圣人從師 今眾人恥師

      今不從師 愛其子擇師 于自身恥師

      反面論證(對比)

      一般人相師 士大夫恥師

      孔子從師

      從師范例 古之楷模

      孔子之言

      正面論證(兩部分)

      寫作緣由 李蟠行古道 今之榜樣

      論點:層層推論;論證:正反論證

      《師說》教案四

      教學目標

      1.掌握積累文中的文言知識

      2.理解從師的必要

      3.賞析本文的對比證技巧

      4.背誦課文

      一

      教學內(nèi)容:朗讀正音,質(zhì)疑答疑。

      教學過程

      一、解題

      1.審題

     、俣ㄎ捏w。說,文體名稱。

     、诿鲀(nèi)容。題目中“師”的含義是老師,還是“從師之道”?

      ③作者簡介

      讀課文注釋1。

      二、朗讀正音

      1.指名讀。注意字音、句讀、語氣。

      2.齊讀。

      三、質(zhì)疑,解疑

      老師指點方法、技巧。

      二

      教學內(nèi)容:翻譯課文一、二段,知識歸類;指導背誦課文一、二段。

      教學過程

      一、翻譯第一段,知識歸類

      1.齊讀。

      2.歸類解釋如下知識點

      老師板書如下知識點,師生共同解釋。

      ①實詞

      終 聞 固 庸 是故 孰

     、谕僮

      受

      ③虛詞

      之 乎 其 所 所以

     、芄沤癞惲x

      學者 從而

     、菰~類活用

      師

      3.指名翻譯

      一人翻譯,一人點評。每人翻譯兩句。

      二、翻譯第二段,知識歸類

      1.齊讀。

      2.歸類解釋如下知識點

      老師板書如下知識點,師生共同解釋。

      ①實詞

      惑 句讀 遺 之族 若 諛 復 齒

      ②通假字

      不

     、厶撛~

      之 而 乎 其 于 則 所以 猶且

      ④古今異義

      眾人 小學

     、菰~類活用

      師 下 習(使……學習)

     、尬难跃涫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3.指名翻譯

      一人翻譯,一人點評。每人翻譯兩句。

      三、指導背誦

      1.討論:第1段和第2段各自的思路是怎樣的?請梳理出來。

      老師板書

      第1段

      首先亮出觀點——古之學者必有師,然后明確老師的作用,接著一正一反闡明從師的必要性,然后結(jié)合自己對擇師的認識,指出擇師的標準——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第2段

      首先感嘆當下師道不存;然后古將圣人從師而問與今眾人恥學師對比,指出圣益圣,愚益愚的原因;接著以擇師教子與己恥學于師對比,批評其未見明,然后將百工等不恥相師與士大夫群聚而笑對比,感嘆師道不復。

      2.背誦

      三

      教學內(nèi)容:翻譯課文三、四段,知識歸類;指導背誦課文三、四段;理解文章主

      旨,對比論證。

      教學過程

      一、翻譯第三、四段,知識歸類;指導背誦

      1.齊讀。

      2.歸類解釋如下知識點

      老師板書如下知識點,師生共同解釋。

      ①實詞

      常 之徒 攻 如 通 嘉 貽

     、谔撛~

      于

     、酃沤癞惲x

      不必

     、芪难跃涫

      師不必賢與弟子 不拘于時

      3.指名翻譯

      一人翻譯,一人點評。每人翻譯兩句。

      4.指導背誦

      這兩段的思路是怎樣的?

      二、學習課文的主旨及論證思路

      1.本文的觀點有哪些?找出來。

      老師板書

      中心論點 論證結(jié)構(gòu) 分論點

      從師必要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槭裁矗

      從師標準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ㄔ趺醋觯

      古之學者必有師

      恥師可恥 師道不傳久,欲人無惑難

     。槭裁矗

      從師標準 圣人無常師

     。ㄔ趺醋觯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

      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2.討論:①你認為課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怎么論證這一中心論點的?②文章第二段作者感情汪洋恣肆、旗幟鮮明,作者是怎樣傳達這種強烈感情的?請分析。

      學生充分討論、回答。通過回答明確觀點之間的關(guān)系和對比論證方法,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老師根據(jù)學生討論,補充上邊板書。

      老師明確:第2段,首先用一個感嘆句緊承前一段,轉(zhuǎn)入對“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的分析,然后從三方面作對比。先用古今對比,指出從師與不從師的兩種結(jié)果;次用對自己與對兒子的要求不同來對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與“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對比,批判士大夫的錯誤想法,指出這是“師道不復”的.真正原因。從后果、行為、心理等方面逐層深入分析,筆鋒犀利。幾個感嘆句,均有加強感染力的作用。句式也有變化,“其皆出于此乎”,是用推測語氣作判斷;“吾未見其明也”是用肯定語氣作判斷;“其可怪也歟”,是用驚詫語氣作判斷!巴敝杏小白儭保星橐粚颖纫粚訌娏。

      3.明確寫作背景

      作者為什么有這樣強烈的感情呢?文章的寫作背景:這篇文章是針對門第觀念影響下“恥學于師”的壞風氣寫的。門第觀念源于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為代表的門閥制度,重門第之分,嚴士庶之別,士族的子弟,憑高貴的門第可以做官,他們不需要學習,也看不起老師,他們尊“家法”而鄙從師。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廢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為區(qū)分門第的標準。這對擇師也有很大的影響,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著從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反對這種錯誤的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這是有進步意義的。

      4.背誦全文

      5.延伸

      后人評價《師說》成為千古名篇的原因之一是“思想進步”,那么你認為《師說》的思想進步性體現(xiàn)在哪里?談?wù)勀愕目捶ā?/p>

      作者概括而全面地提出教師的職責。強調(diào)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掖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作用。

      三、作業(yè)

      本文對比論證的方法值得學習,請運用這一論證方法寫一片段,論證論點“語文學習需要良好的學習習慣”。

      《師說》導學案

      課時安排:3課時

      【學習目標】

      1、借助工具書和課本注釋讀準字音,翻譯文章。

      2、掌握積累文中文言知識。

      3、學習本文運用正反對比論證、舉例論證的寫作手法。

      4了解韓愈關(guān)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品質(zhì)。

      【學習重、難點】

      1、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2、了解韓愈關(guān)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學習方法】

      誦讀、討論、點撥。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 了解作者、熟讀課文

      2、 學習文章第一段

      3、 積累文言詞匯

      【知識鏈接】

      韓愈,其人:(768——824),字 ,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祖籍河北昌黎縣,所以后人稱他為“ ”。他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過四門博士、國子博士、國子祭酒,直接從事教育和教學工作。凡經(jīng)他教授、指點過的學生,皆自稱韓門弟子,如賈島、孟郊、劉叉等。足見韓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響的教育家。韓愈不僅是唐代的 領(lǐng)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zhì)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后世尊他為“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有作品 。

      其事:1、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jié)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來反對魏晉六朝以來浮華艷麗的文風。

      2、“自魏晉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學生),作《師說》,因抗顏(態(tài)度嚴正不屈)而為師。 “恥學于師”的壞風氣,是在門第觀念影響下產(chǎn)生的。門第觀念源于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為區(qū)分門第的標準。顯貴之家稱“高門”,卑庶之家稱“寒門”。這對擇師也有很大影響,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著“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思想。韓愈針對這種錯誤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是有進步意義的。

      3、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宮中要迎佛骨,韓愈上表反對,要求將佛骨“投諸水火,永絕根本”。唐憲宗是信佛的,覽表大怒,要殺死韓愈,多虧宰相說“愈雖狂,發(fā)于忠懇,宜寬容以開言路”,乃貶潮州——這年韓愈是51歲。他有詩記載這件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政,肯將衰朽惜殘年。”這種胸懷在封建文人中是不可多得的世(世人)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

      【學習過程】

      一、解題:《師說》中“說”是一種表議論的文體,可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如初中學過的《馬說》、《愛蓮說》!皫熣f”意為“解說從師的道理”。

      二、課文朗讀

      要求:1、讀準字音、節(jié)奏。 2、讀準文章語氣、讀出作者的感情。

      給下列生字注音:

      諛( ) 萇( ) 聃( ) 郯( ) 句讀( )

      或不焉( ) 歟( ) 蟠( ) 經(jīng)傳( ) 貽( )

      給下列句子劃分節(jié)奏:

      1、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三、學習第一段

      (一)、字詞釋義: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是故無貴無賤 吾師道也 道之所存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二)、翻譯重點句子:

      師者,所以傳到授業(yè)解惑也。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三)、文言詞匯積累:

      1.通假字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2、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3)吾從而師之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3、 一詞多義

      (1) 師 (2) 乎

     、 古之學者必有師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②吾從而師之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畚釒煹酪

      (3)其 (4)而

     、倨錇榛笠步K不解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②惑而不從師

     、鄯蛴怪淠曛群笊谖岷 ③吾從而師之

      5. 之

     、俟胖畬W者必有師

     、谌朔巧

     、鄣乐,師之所存也

     、芊蛴怪淠曛群笊谖岷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第二三四段2、歸納積累文言詞匯

      一、 字詞釋義:

      其出人也遠矣 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則恥師焉,惑矣

      惑之不解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句讀之不知

      小學而大遺 不恥相師 君子不齒

      圣人無常師 不拘于時 作師說以貽之

      二、翻譯重點句子: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欲也難矣!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 ,其皆出于此乎?

      2、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3、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與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三、文言知識歸納與積累:

      1、通假字

      2、古今異義

      3、一詞多義

      4、詞類活用

      5、特殊句式

      第三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運用正反對比論證、舉例論證的寫作手法。

      2、了解韓愈關(guān)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品質(zhì)

      一、文本探究:

      1、這篇文章韓愈說寫給誰的?何以見得?韓愈為何專門寫文章給他?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2、文中的“古道”指的是什么?第一段又是如何闡釋古人的從師之道的呢?

      3、作者闡釋“古道”僅僅是講道理嗎?有沒有舉例呢?

      4、、韓愈為李蟠寫文章的主要原因還有一個:不拘于時。 當時的社會風氣是怎樣的呢(找出一個以不同面目反復出現(xiàn)的詞語來概括回答)?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分析并批判這種風氣的?用了什么手法?得出什么結(jié)果?

      5、通過這三組對比,韓愈有何感受?你對哪一組對比的感受最深?

      二、思緒拓展:

      這篇文章說是寫給那個叫李蟠的學生的,他還寫給誰看的呢?

      三、總結(jié):

      記得居里夫人曾經(jīng)說過:“我之所以獲得成功,是因為我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這里固然有謙虛的成分,但也到出了一個事實:這個巨人就是韓愈所說的“師”.

      學到這里,相信很多同學思想的火花還在飛濺,意猶未盡,那就請同學們課下把自己的想法也寫成一篇文章來和大家交流。

      四、鞏固提升: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眾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進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罚忉屜铝懈骶渲屑狱c的詞在句中的意思。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B.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

      C.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

      D.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

      8.指出下列句子各屬于什么句式。

      A.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 )

      B.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

      C.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

      D.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

     。梗铝懈骶浼狱c字的意思與例句中加點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

      A.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C.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D.其如土石何?

      10.對本段文字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正面闡發(fā)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B.反面批判了上層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學習的惡劣風氣。

      C.正面闡述了從師學習的重要途徑。

      D. 反面批評古人從師的途徑和擇師標準。

      附:答案

      第一課時

      一、知識鏈接:退之 韓昌黎 古文運動 唐宋八大家 《昌黎先生文集》

      二、1.yú cháng d。 tán dóu fǒu yú pán zhuàn yí

      2、(1)其聞道也/固先乎吾(2)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三、1、本來 ;因此 ;道理; 存在的地方;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涂的問題。

      2、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yè)、解答疑難問題的。

      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

      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四、1“受”通“授” 傳授 2、(1)古義:求學的人;今義:指在學術(shù)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古義:用來……的;今義:表因果關(guān)系的連詞(3)古義:跟隨而且;今義:表目的或結(jié)果的連詞(4)古義:無論;今義:沒有,常為否定副詞

      五、 1 師 ① 名詞,老師 ②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③名詞作動詞,學習 2、乎①介詞,相當于“于”,前一個是“在”的意思;后一個是“比”,表比較 ②語氣助詞,表反問,譯為“嗎”) 3、其①代詞,那些,指代疑難問題 ②代詞,他,指代“生乎吾前”者③代詞,他的 4.、而(1)連詞表承接(2)連詞,表轉(zhuǎn)折 (3)連詞,表承接 5、之(1)結(jié)構(gòu)助詞,的(2)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3)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 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第二課時

      一、超出;比……低下; 以……為恥;糊涂;疑惑的問題、糊涂的問題 ;圣人/圣明;愚昧的人/愚昧;文辭休止和停頓處;小的方面/大的方面;拜別人為師;看不起;固定的;被;贈送。二、翻譯重點句子: 1、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jīng)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也難了!

      2、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圣明,愚人愚昧,大概都是由于這個原因吧!

      3、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則足以感到恥辱;以官大的人為師,則被認為近于諂媚。

      4、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三、(一)通假字1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 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ǘ┕沤癞惲x(1)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義:求學的人;今義:指在學術(shù)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古義:用來……的;今義:表因果關(guān)系的連詞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義:不一定;今義:用不著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古義:無論;今義:沒有,常為否定副詞

     。5)吾從而師之

      古義:跟隨而且;今義:表目的或結(jié)果的連詞

      (6)今之眾人

      古義:一般人;今義:眾多的人,大家

     。7)小學而大遺

      古義:小的方面學習

      今義:指教育的一個階段,也指實施這種教育的機構(gòu)(常指與中學、大學相對的“小學”)

     。ㄈ、 一詞多義

      1 師

      ① 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②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求學)

      ③ 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 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2.傳

     、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動詞,傳授)

     、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zhuàn,名詞,解釋經(jīng)文的著作)

      3.道

     、 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名詞,道理)

     、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有“風尚”的意思)

      ③ 道相似也(名詞,道德學問)

      4.惑

      ① 惑之不解(名詞,疑難問題)

      ②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涂)

     、 惑而不從師(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5. 乎

     。1)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介詞,相當于“于”,前一個是“在”的意思;后一個是“比”,表比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語氣助詞,表反問,譯為“嗎”)

      (3)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助詞,表揣測,譯為“嗎”或“吧”)

     。4)嗟乎!師道之不傳了久矣(語氣助詞,表感嘆,與“嗟”連用,譯為“唉”)

      6. 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連詞,表承接)

      (2)惑而不從師(連詞,表轉(zhuǎn)折)

     。3)吾從而師之(連詞,表承接)

      (4) 擇師而教之(連詞,表承接)

      (5)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連詞,表并列)

      (6) 小學而大遺(連詞,表轉(zhuǎn)折)

      (7) 則群聚而笑之(連詞,表修飾)

      (8) 如是而已(與“已”連用,表陳述語氣)

      7. 之

      (1)古之學者必有師(結(jié)構(gòu)助詞,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5)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 圣人之所以為圣(代詞,指代這件事)

      (8)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助詞,的;代詞,指代童子)

      (9)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10)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這一類)

     。11)郯子之徒(代詞,這,這一類)

      (12)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音節(jié)助詞,起湊足音節(jié)的作用,不譯)

     。13)作師說以貽之(代詞,他,指代李蟠)

      8. 其

      (1)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代詞,那些,指代疑難問題)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代詞,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詞,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

      (5)其可怪也歟(副詞,與“也歟”配合表反問語氣,相當于“這不是……嗎?”)

     。6)于其身也 (反稱代詞,自己)

      9. 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詞,比)

     。2)而恥學于師(介詞,向)

     。3)于其身也(介詞,對于)

     。4)皆出于此乎(介詞,從)

     。5)不拘于時(介詞,表被動,被)

      10. 也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句末語氣助詞,與“者”連用,表判斷)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

      (3)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

     。4)其可怪也歟(句末語氣助詞,與“歟”連用,加強語氣)

     。ㄋ模、 詞類活用

      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狀語

      則群聚而笑之(群,表動作的情態(tài),成群)

      2.名詞作動詞

     、 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 其下圣人也亦遠矣(名詞作動詞,低于)

      3.名詞的意動用法

     、 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 孔子師郯子(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師)

      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

      小學而大遺(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 吾未見其明也(形容詞作名詞,高明的地方)

      ③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詞作名詞,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涂的問題)

     、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形容詞作名詞,卑:卑賤的人、低下的人 盛:勢盛位高的人)

      2.形容詞作動詞

      惑而不從師(形容詞作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3.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而恥學于師(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ㄈ﹦釉~的使動用法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習,使……學習)

      五、文言句式

     。ㄒ唬┡袛嗑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者,……也,表判斷)

     。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表判斷)

     。3)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斷)

     。ǘ┍粍泳

      不拘于時(介詞“于”表被動)

      (三) 倒裝句

      1.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句(狀語后置句)

      (1)而恥學于師(于師學,介賓短語后置)

     。2)師不必賢于弟子(于弟子賢,介賓短語后置)

     。3)不拘于時,學于余(于余學,介賓短語后置)

      2.賓語前置句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賓語前置)

      4. 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賓語)

     。2)吾從(之)而師之(省賓語)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語)

     。4)(師)位卑(者)則足羞,(師)官盛(者)則近諛(省略謂語動詞)

      5. 固定格式

      庸……乎:表反問,難道……嗎,哪里……呢

      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第三課時

      1、寫給李蟠的:作師說以貽之。

      三條原因:①、李蟠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 、②他不拘于時,學于余; ③、能行古道

      根本原因:能行古道 不拘于時

      2、古人的從師學習之道。 分為兩層:①、古道的核心:學者必有師

      ② 、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3、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第二段)

      孔子師郯子、師襄、老聃(倒數(shù)第二段)

      兩個例子點面結(jié)合,說服力增強,同時呼應(yīng)了第一段的說理。使文章對古道的闡釋由抽象到具體,漸漸地清晰化、明朗化。

      4、、韓愈為李蟠寫文章的主要原因還有一個:不拘于時。 當時的社會風氣是怎樣的呢(找出一個以不同面目反復出現(xiàn)的詞語來概括回答)?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分析并批判這種風氣的?用了什么手法?得出什么結(jié)果?

      恥學于師 于其身則恥師焉 不恥相師 恥師:以從師為恥

      古圣人――今眾人; 對子―――對己; 百工―――士大夫; 對比。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小學而大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5、非常痛心(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朗讀時,應(yīng)讀出語氣。

      家長給孩子找家教,而自己不學習;

      學習好的更有動力成績更好;學習差的更厭學成績更差;

      富裕家庭的孩子大多不如貧家子弟學習更刻苦

      二、思緒拓展:

      那些不愿學習的士大夫階層:提醒他們改掉這種壞習慣,否則后果會很嚴重。

      1200多年之后的我們:今天我們身邊還有很多人在重復著唐人同樣的錯誤

      “唐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復哀后人也。”

      四、同步檢測:1.D(A.傳zhuàn B.萇cháng C.蟠pán)2.D(吾從/而師之)3.B(師D(A.有—又,暴—曝B.生—性C.受—授)5.A.老師B.以……為師C.掌握專門學問或技術(shù)的人D.老師 6.C(判斷句)7.A.更加B.以……為羞恥C.丟棄D.不屑一提,看不起8.

      A.賓語前置句B.判斷句C.介賓短語后置句D.介賓短語后置句9.C(例句和C是代詞,ABD皆為語氣詞)10.B

      《師說》導學案

      課題:《師說》

      【學習目標】

      三維目標:

      1. 積累“師、傳、道、受、惑、賤、圣、愚、群、足、攻、經(jīng)”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復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區(qū)別古今異義詞語,了解詞性活用的詞語,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掌握有關(guān)“說”的文體知識。(知識與能力)

      2.了解對比論證在論說作者觀點時所起到的作用。學習正反對比論證方法,學會反復論證來加強說服力的寫法。

      3.訓練有感情的誦讀課文的能力。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調(diào),感受作者在行文過程中的情感起伏。既讀準句讀,又讀出情感。

      4.認識到本文的思想的進步性和局限性,從而逐步培養(yǎng)批判繼承古代文化遺產(chǎn)的能力。

      5.了解作者所論述的老師的作用,從師的重要性,端正學習態(tài)度;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習慣。

      難點:

      作者關(guān)于老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辟論述,其刻含義的體會。

      【激趣資料】

      一、作家作品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為昌黎(現(xiàn)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后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才任宣武節(jié)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jiān)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jié)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nèi)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jīng)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chǔ)。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yōu)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zhì)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了解背景

      我國自古就有尊師重道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但在歷史上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玄學和佛學的興起,儒學一度衰落,師道也就愈來愈不被重視,這種風氣一直延續(xù)到了唐代。當時仍沿襲著一種封建門閥制度,貴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會上產(chǎn)生了一種“恥學于師”的惡劣風氣,求師學道往往會招來路人的譏笑。而韓愈卻不顧流俗,勇為人師,廣招后學,培養(yǎng)文人。并以大無畏的氣魄,抨擊時弊,提倡師道,從而寫下了此文。

      【自主預習】一、解題:

      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罢f”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罢f”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捕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罢f”,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guān)于“從師”的道理,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二.讀準字音(注意后面多音或形近字)

      李蟠(pán) 巫(wū)醫(yī) 針砭(biān) 阿諛(yǘ)

      郯子(tán) 萇弘 (cháng) 師襄(xiāng)

      句讀dòu——讀書dú 或不焉fǒu——不能bù

      經(jīng)傳zhuàn——傳道chuán 老聃dān——冉rǎn

      三.逐段逐句找出文言現(xiàn)象

      【預習檢測】文言現(xiàn)象整理:

      1、列出課文中含有通假字的句子,指出并解釋意義

      2.古今義對比整理

      古之學者 古: 今:

      句讀之不知 古: 今:

      小學而大遺 古: 今:

      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 古: 今:

      吾從而師之 古: 今: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 今:

      3.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 課文中出現(xiàn) 26 次,它的含義和用法整理

     。2)之 課文中出現(xiàn) 25 次,它的用法整理

     。3)其 課文中出現(xiàn) 17 次,用法整理

      4、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shù)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 賓= 以+ 賓+ 為+ 名、形(動),例如:

      吾從而師之 /孔子師郯子

      漁人甚異之

      而恥學于師/不恥相師

      【我的疑問】將自己的疑問寫下來,和小組內(nèi)成員一起討論交流

      【小組疑問】將小組的疑問寫下來,和別的小組一起討論交流

      【合作探究】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師生一起解決

      1、 本文第一段作者提出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又怎樣從理論上作初步論證?

      2、 第二段提出的分論點是什么?主要從哪三方面進行對比論證?與上段什么關(guān)系?

      3、 第三段引述孔子言行,闡述什么觀點?作出什么論斷?

      4、 第四段中作者為什么贊揚李蟠?這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5、 總結(jié)本文在語言、論證結(jié)構(gòu)上的特色

      【當堂檢測】【基礎(chǔ)提升訓練】

      一1、下列句中加線的詞語在文中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古之學者必有師 B. 作《師說》以貽之

      C.吾從而師之 D. 彼與彼年相若也

      2、下列句中沒有詞類活用的一項是( )

      A.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B.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C.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恥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下列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A. 傳 B .絕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古之學者必有師

      C.利 D. 師

      金就礪則利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4、與“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

      A.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B.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C.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D.不拘于時,學于余

      二閱讀下列語段,按要求答題。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其可怪也歟!

      5、解釋加點詞語。

     。1)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

     。2)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6、寫出這段文字批判的三種錯誤態(tài)度及結(jié)果。

      (1)態(tài)度 結(jié)果

     。2)態(tài)度 結(jié)果

      (3)態(tài)度 結(jié)果

      7、對本段意思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

      A.正面闡發(fā)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B.反面批判了上層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惡劣風氣

      C.正面闡發(fā)從師學習的重要途徑

      D.反面批評古人從師的途徑和擇師標準

      【學習反思】總結(jié)本節(jié)課的收獲,尋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找到改進的措施

      怎樣認識韓愈在文中所講的從師的道理?討論后提取文章的精華及糟粕。

    【文言文《師說》教案范本】相關(guān)文章:

    1.文言文《師說》教案

    2.文言文師說教案

    3.《師說》文言文教案示例

    4.文言文《師說》教案設(shè)計

    5.師說高中文言文教案

    6.關(guān)于文言文《師說》的教案設(shè)計

    7.文言文《師說》賞析

    8.文言文《師說》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