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羅生門》有感
讀此書的時候,不由得贊嘆《羅生門》的表里配《密林中》的里表其中的契合與沿拓,從兩人的相互作用的羅生門,發(fā)展到三為多人但自我剖析的世界——即二到三到無窮,陰暗角落至羅生門至大千世界,善惡的轉(zhuǎn)換到惡的無處不在當真是精彩之極!
遠觀芥川龍之介,不難發(fā)現(xiàn)他的作品一大方向已被這兩篇涵蓋!關(guān)于人生丑惡面以至于產(chǎn)生惡的揭露揶揄!
但是在芥川龍之介心中,他是徹底的鞭撻他筆下的惡么?或者是通由惡的表象實際要揭露的是什么?
記得威廉?戈爾丁的《蠅王》,書中的人物并沒有簡單地被分為“好人”和“壞人”,雖然西蒙和杰克是善與惡的兩個極端的例子?v然拉爾夫彬彬有禮,皮吉通達常情,兩人卻參與謀殺:盡管他們都有自己的準則,然而兩人都心甘情愿地接受獵手捕來的肉食。
戈爾丁提出了人性是復雜的,既有惡的一面【鬼相】,也有善的一面【神相】,更有灰色不明辨的一面【人相】。而芥川龍之介關(guān)注的更是這片灰色的霧靄(又可以說是虛偽面具?)!霧靄之中迷茫的是什么?(虛偽中隱藏的是什么?)它籠罩著怎樣的.心理歷程?或者說由此凸顯出的人性又是怎樣?每個人善的底線是什么?它由什么控制?從何處產(chǎn)生?
芥川龍之介說他自己“一半相信自由意志,一半相信宿命;一半懷疑自由意志,一半懷疑宿命”!肮湃藢⑦@種態(tài)度稱作中庸。我相信,如果沒有中庸之道,就沒有任何幸福”《侏儒的話》。即他用中庸之道來調(diào)和自由意志與宿命的矛盾,而一輩子也掙扎其間。
但是不容忽視的是,除了幼時受中國影響,青年受西方文化影響,他更受處于榮格“集體潛意識”的日本特有的佛道文化的潛移默化。芥川龍之介的遺書上曾經(jīng)有一段:“我也曾把我自己對將來的不安加以解剖,而我在‘某個傻瓜的一生’中也已大致說明過了,雖然加諸在我身上的社會性條件-但是封建時代在我身上的投影,我故意沒寫出來。至于為何故意不寫出來,這是因為到現(xiàn)在我們每個人仍或多或少活在封建時代的陰影中,而我再在那舞臺之外加上背景、照明和登場人物等社會性條件-大多都已表現(xiàn)在我的作品當中,但是,只因為我自己也活在社會性條件中就認定自己一定了解社會性條件是不行的吧!笨梢哉f,在他的作品封建時代的影響無不滲析其間!
在別處摘抄了一段有關(guān)日本佛道文化的善惡觀,雖然其中有些極端偏見之語,但也沒有遠離中心。如下:日本佛教的教義對彼世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主張彼世沒有天堂與地獄的區(qū)別,在能去彼世這一點上,人是完全平等的,即使是干過壞事的人或迷戀現(xiàn)世的人,遲早都能去彼世,只不過做過普事的人可以早點回現(xiàn)世,干過壞事的人要長期留在彼世。日本凈土真宗的開山祖師更是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了“惡人正機”說,從“無戒”的立場出發(fā),認為人們不應該拘泥于佛教廣泛宣傳的勸善懲惡的善惡觀。受這些宗教思想的影響,日本人形成了獨特的善惡區(qū)分不明的善惡觀,一種不加區(qū)別、不分善惡、包容一切的平等精神,一直深深扎根于日本人心目中,“在整個歷史進程中,日本人似乎都缺乏這種認識惡的能力,或者說在某種程度上不愿意抓住這些惡的問題”。事實上,在日本人的實際生活中堂而皇之地存在一種所謂“必要惡”的理論,即善行未必都是需要的,而一些惡舉往往是不可缺少的。
當然,在芥川龍之介的作品中單純的惡沒有被贊嘆或者是無情的鞭撻,而是被憐憫,憐憫之心充乎表里!他要強調(diào)的更可能是一些變態(tài)的道德觀與人性的相互運動。
在芥川龍之介眼中,道德是披著古裝的權(quán)宜的別名,強者蹂躪她,弱者又受她撫慰,但是在他們之間的又受到她的迫害。她是成長于封建時代又受著資本主義的毒化,她恩賜時間與力氣的節(jié)約,損害的是良心!道德并不是善與惡的規(guī)則,不過是懦夫的推諉借口之詞!如果從這方面來看羅生門整本書便別有風致。
【閱讀《羅生門》有感】相關(guān)文章:
讀《羅生門》有感04-19
讀《羅生門》有感2篇01-18
《羅生門》讀后有感800字04-16
《羅生門》讀后感精選11-27
羅生門讀后感01-17
《羅生門》讀后感10-19
羅生門觀后感02-19
《羅生門》讀后感范文01-30
羅生門電影讀后感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