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尋夢的經(jīng)典散文
走進樂余老街,在城市里匆匆的腳步突然放緩了下來,一幅深藏在民間的老舊的江南小鎮(zhèn)風(fēng)俗畫,在夏日的陽光下緩緩打開
仰望街頭那座高高的牌樓,樂余老街四個鎦金大字在艷陽下分外炫亮。呈現(xiàn)在面前的是一群典型的民國時期建筑,逼仄的街道,灰暗的色調(diào),粉墻、黑瓦、石路、排門,廊檐相對,商鋪林立。牌樓下的碑銘鐫刻著老街的歷史:老街始建于民國24年,為當(dāng)?shù)匾晃幻袕垵u陸的富紳用兩年時間建成,街長不過三百米
走在老街的石板路上,仿佛沿著時光往回走,那些精致的小琉璃瓦,殘紅的廊柱,展現(xiàn)著塵煙遮擋不住的舊日繁華,那些店鋪屋頂上的老虎窗,仿佛站立在時間之外,沉默得如同哲人,見證著小鎮(zhèn)老街的滄桑變化。疊靠在門側(cè)的老舊排門,顯得厚重而又懶散,像是一冊被人遺忘的關(guān)于老街的線裝善本,無言地訴說著老街人家的陳年舊事。
行走在窄窄的老街,恍然走進了歷史的深處,那些抑揚頓挫的商賈市聲、急促的達達馬蹄聲,茶樓酒肆的弦管樂聲尤然在耳。又好像走進了一部老電影的拍攝現(xiàn)場,時常會產(chǎn)生一些入戲太深才會有的錯覺:跨進殘破的門檻,抬頭望望灰暗的店鋪,坐在柜臺后面的是戴著藍印花布頭巾的阿慶嫂,抑或是扎著羊角辮的童年阿嬌?
只是那些穿對襟褂子或者青袍長衫、背著包袱,揣著銅板銀元從四方趕來的生意人,還有算命瞎子、賣小吃者、補碗人、箍桶匠、衣衫襤褸的.乞丐和搖鼓叫賣的貨郎業(yè)已散場,留在老街的只有手拿大蒲扇望著街上發(fā)呆的店家,廊檐下坐在竹椅上唱茶聊天的老人,三三兩兩騎著自行車或電瓶車的路人和我們這些東張西望的過客。
只是舊時的錢莊藥房、漁行布店也已人去樓空或改換門庭,那些老字號的招幌也已隨著排門的油漆剝落在歲月的積塵里,換成了統(tǒng)一樣式的白底黑字的木質(zhì)門牌。
只是老街曾經(jīng)的繁華不再,買賣人的吆喝早已老去,只有店鋪里風(fēng)扇扇葉緩緩轉(zhuǎn)動的聲響和我們留下的零零碎碎的腳步聲。
做秤的老手藝人還在,戴著老花鏡的老人正低頭聚精會神地為秤桿上秤花,明瓦上漏下的陽光照著他鬢角的白發(fā),路人在石板上踏出的聲響和聚焦過來的好奇目光,絲毫沒有影響他的專注,好像在一桿秤面前,時間失去了重量,外面世界的喧囂與嘈雜也變得無足輕重了。
與老秤鋪對門的白鐵皮店還在,店里掛滿了手工制成的鐵皮水桶、水箱、鐵簸箕、鐵勺,鐵盆,店家也是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工匠,正手腳麻利地拾掇散在地上的鐵器。這些農(nóng)耕文化的守望者,手藝代代相承了幾十年甚至百年,讓我們更真切地看到了老街的時光履痕。
老街悠緩的時光和古樸的風(fēng)韻還在,沒有汽車尖銳刺聲的聲浪、沒有喧鬧擁擠的人群、沒有急促趕路的腳步,老街自在、平和、恬淡,堅守著一份寧靜和老派,身處其中,好像面對著一條緩緩流動的歷史河流,那些城市里的繁雜心緒便會像綠茶一樣慢慢沉淀下來,一切都變得閑靜,散淡而又真實。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座老房子,都有一條老街,它們是我們心靈深處無法抹去的夢。對于流落成老街客人的人,或許老街也早已隨著老去的歲月褪色成了一幅幅黑白的回憶,但是,再次踏上老街的土地,那些在城市里匆匆行程中遺失的很多本應(yīng)珍視的東西,在老街卻輕而易舉地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