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份薪水的散文
我的第一份薪水準確的說是上大學二年級時掙來的。
1983年我考上了大學,那時候上大學還是國家掏錢。如果想上生活費也是國家掏的大學,師范、軍事等院校當然是首選。當時由于家庭條件也不富裕,考的成績也不優(yōu)秀,我便選擇了師范大學。每個月,學校發(fā)23元生活費,母親每月補10元,上學、吃飯,上街基本滿足了。如果想買書,衣服之類的物品,攢幾個月也可以去買。八十年代的時候,國家還以計劃經(jīng)濟為主,那時提出雙軌制,我這個從普通家庭嚴格管理出來的孩子,只為了少讓父母擔心,什么事也不敢做,更不敢昌險了。記憶中干過的事是,逢周末班級幾位同學進城,為了逃兩毛錢的車票,幾個人乘人多,分前中后門上車,由于車上人擠,售票員也擠不動,特別是年青女售票員還害怕乘客碰到自己敏感部位,也不愿意擠。就喊幾聲“買票、買票”。我們幾個人躲在高個人后面,眼睛朝窗外看,裝做有月票狀。等到站了,我們往車門擠。售票員拽住我們中某個人說:“票昵?”“前面買了!”“誰買的?”“郭凱敏”我們都擠下車,售票員還沒反應過來,車已開動走了。當時流行電影《廬山戀》,郭凱敏是街頭巷尾叫熟的名字。逃過來回幾趟票省下的1元錢在學?梢猿陨弦活D不錯的飯菜了。
班里家住城中的`學生,每逢周末,便有男生開始挨宿舍竄掇我們用糧票換球衣,15斤 全國糧票便可換一件印有足球圖案,或各樣漢字,英文字母的球衣。反正糧票在我們手中也閑著,我也前后換了4-、5件。事后,心中挺佩服這幾個男生的。他們把糧票換給經(jīng)常出差的人,用換來的錢買回當時非常時髦的一塊磚錄音機。在宿舍放起了流行音樂時,我們都羨慕,自己也開始心中琢磨做一些事,可終究不得法。
心中的感受自己又無法表述,于是開始在學習之余練習寫一寫豆腐塊文章。嘗試地寄給校報,每月一期的校報是免費發(fā)給各系各班級的,只要報紙放到班級郵箱中,我就迫不及待地找有沒有我的文章。因為校報發(fā)表的文章大多數(shù)是學文,學政治、學歷史的文科人寫的。我是學數(shù)學的人,校報上很少見到文章的。終于有一天,校報的副刊用了1/4的版面登了我寫的一篇文章,并在一個星期后通過數(shù)學系交給我2元稿費。我為發(fā)表的文章高興,也為憑自己的勞動掙來了第一份薪水欣慰。我當時對勞動理解是狹隘的。象那些換糧票的事,我只認為他們腦筋活,膽子大罷了!跟勞動沒有關系。我當時毫不猶豫地給母親寫了一封信,并隨信附了這2元錢。告訴她這是我的第一份薪水,我要孝敬母親,補嘗母親的辛勞。事后,母親沒有同我提過這件事。當我畢業(yè)工作好幾年時,告誡自己的孩子要孝順父母時講起這件事時,母親竟沒了印象。孩子們狐疑起來。這事距今已過20多年了。現(xiàn)在工作也集攢了些錢。給母親20元、200元、甚至2000元都不覺得難得了,可是那第一份薪水的2元錢,錢少我一直珍藏在心中難以忘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