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流畅不卡精品,在线视频综合站,国产精品137页,亚洲制服丝袜中文字幕在

<td id="urspe"></td>
<small id="urspe"><menuitem id="urspe"></menuitem></small><small id="urspe"><sup id="urspe"></sup></small>

  • <small id="urspe"></small>
    <sub id="urspe"><menu id="urspe"><samp id="urspe"></samp></menu></sub>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儒家經(jīng)典名句

    時間:2024-09-01 10:13:41 名言警句 我要投稿

    [熱]儒家經(jīng)典名句

      1、德者事業(yè)之基!恫烁丁返赖率鞘聵I(yè)的基礎(chǔ)。

      2、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周易.坤》做好事的家庭必給后代流下幸福,貫做惡事的家庭必給后代留下禍殃。

      3、德不孤,必有鄰!墩撜Z.里仁》

      4、作德,心逸日休;作偽,心勞日拙!渡袝.周官》講道德,心安理得;做壞事,心勞日拙。

      5、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尚書.周官》財富可以修飾房子,道德可以滋潤人身,使人心寬體胖。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尊敬我的長輩,繼而推廣到尊敬別人的長輩;愛護我的子女,繼而推廣到愛護別人的子女。

      7、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離婁下》愛別人的人,別人永遠愛他;尊重別人的人,別人永遠尊重他。

      8、克己復禮為仁。 《論語·顏淵》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禮,這就是仁。

      9、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 《荀子·榮辱》先顧禮義后求利益才算光榮,先求利益而不顧禮義便是恥辱。

      10、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戰(zhàn)國策·魏四》別人對我有恩德,不應(yīng)該忘懷;我對別人有恩德,不應(yīng)該不忘懷。

      11、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 《禮記·曲禮上》對自己喜歡的人要看到他的缺點,對自己憎惡的人要看到他的優(yōu)點。

      12、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論語·學而》與朋友相交往,說話要守信用。

      13、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論語·顏淵》君子以文章來交朋友,以朋友的幫助來培養(yǎng)自己的仁德。

      1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自己作風正派,不發(fā)命令政教也能順利實行;自己的作風不正,即使三申五令,別人也不聽從。

      15、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 《禮記·儒行》 廣泛地學習永不滿足,身體力行永不懈怠。

      16、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jié)網(wǎng)!稘h書·董仲舒?zhèn)鳌妨w慕水中游魚,不如回家織網(wǎng)。

      17、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孔子家語.顏回》君子用行動說話,小人用舌頭說話。

      18、在上不嬌,在下不諂,此進退之中道也。 宋·王安石《上龔舍人書》處在上位不驕慢,處在下位不諂媚,這是進退的正確態(tài)度。

      19、美曰美,不一毫虛美;過曰過,不一毫諱過。 明·海瑞《治安疏》有幾分美就說幾分,一絲一毫不虛夸;有幾分過就說幾分過,一絲一毫不諱飾。

      20、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清·朱柏廬《治家格言》做了好事就希望別人看到,這便不是真正做好事;做了壞事唯恐人道,這便是做了大壞事。

      21、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迷亂心意,貧賤不能改變志氣,威武不能屈節(jié),這才叫大丈夫。

      22、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jié)。 《孔子家語·在厄》 17、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述而》 君子心地寬闊,小人經(jīng)常憂愁。

      2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抖Y記·學記》玉如不琢磨就不能成為器物;人如不學習,就不懂道理。因此,古代賢君,建國治民,都把教育放在首位。

      24、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荀子·勸學》青色從藍草中提取,但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由水變成的,但比水更寒冷。有成語“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25、養(yǎng)子不教父之過,訓導不嚴師之惰。 宋·司馬光《勸學文》

      26、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唐·韓愈《師說》歷來求學的人一定要有老師。老師,就是傳授道理、講解知識、解答疑難。

      27、雨澤過潤,萬物之滅也;情愛過義,子孫之災(zāi)也。 明·呂坤《呻吟語·禮制》雨水超過了需要即成萬物之災(zāi)害,寵愛過頭,這是子孫的災(zāi)難。

      28、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尚書·旅獒》 造一座高山,如果少最后一筐土,則將前功盡棄。

      29、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為政》 溫習舊知識能有新收獲,便可以做老師了。 8、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

      3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分晝夜。” 《論語·子罕》 意謂時光易逝,當自強不息。

      31、人之于文學,猶玉之琢磨也。 《荀子·大略》 人們對于文化知識,要象雕磨玉石那樣精益求精。

      32、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梁·沈約《長歌行》

      33、積財千萬,無過讀書。 《顏氏家訓·勉學》 積聚萬貫家財,抵不上讀書有益。

      34、天下未有不學而成者也。 《中說·禮樂》 世界上沒有不經(jīng)過學習就能成功的人。

      35、富貴比于浮云,光陰逾于尺璧。 唐·楊炯《王子安集·原序》 富貴尤如天上浮云,光陰才是無價之寶。

      36、知不足者好學,恥下問者自滿。 宋·林逋《省心錄》 知道自己不足的人一定好學,以下問為恥的人常常自滿。 16、人不可以不學,猶魚不可以無水。宋·陸九淵《與黃循中》 17、勿謂今日不學而有來日,勿謂今年不學而有來年。 宋·朱熹《勸學文》

      37、學無早晚,但恐始勤終惰。 宋·張孝祥《勉過子讀書》 學習無早晚,只怕開始勤奮后來怠惰。

      38、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學道者須加力索。 《菜根譚·后集百九》

      39、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40、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 《論語·子張》

      41、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 《近思錄·為學類》 膽要大而心要細,智慧要全面而行為要端正。 2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小雅·鶴鳴》

      42、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 《禮記·中庸》

      4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 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這是真正的聰明。 2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 《論語·為政》 只讀書而不思考無所收獲,只空想而不讀書,也只會疲憊不堪。

      44、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子·勸學》

      45、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宋·蘇軾《送安惇秀才失解西歸》

      46、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 清·劉開《孟涂文集·問說》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不學就不會產(chǎn)生疑問,不問就不能增長學識。

      47、詩言志,歌永言。 《尚書.舜典》 詩表達志向,歌抒發(fā)情懷。

      48、不學《詩》,無以言!墩撜Z.季氏》 不學習《詩經(jīng)》,就不會說話。

      49、萬卷山積,一篇吟成。 清.袁牧《續(xù)詩品.博習 只有積累豐厚學問,才能寫出一首好詩。

      50、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清.王國維《人間詞話》詞以境界高為最好,境界高格調(diào)自然就高,自然就有名句。

      51、文章,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 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文章是治國安邦的偉大事業(yè),是傳之不朽的大事。

      52、所謂詩,所謂文,實國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系焉。 宋.鄭思肖《心史總后敘》所謂詩歌文章,實際上都與國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相聯(lián)系的。

      53、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葉。 《朱子語類》 道是文章的根,文是道的枝和葉。

      54、觀其文可以知其人。 清.袁牧《讀書 看一個人的文章就可以知道這個人的思想品德。

      55、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論語.泰伯》

      56、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 《周易.乾》 同類的聲音互相應(yīng)和,屬性相同的互相吸引。

      57、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盾髯.論禮 天地相合而萬物產(chǎn)生,陰陽相接而變化發(fā)生。

      58、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 《荀子.天論 天有四時,地有資材,人有治理自然與社會的能力。

      59、天道之常,一陰一陽。陽者,天之德也:陰者,天之刑也。 《春秋繁露.陰陽義》自然界的常規(guī),是一陰一陽。陽是天的美德,陰是天降的災(zāi)禍。

      60、進有退之義,存有亡之機,得有喪之理。 《貞觀政要.征伐》 前進之中有后退的含意,生存之中有滅亡的因數(shù),得到了還有喪失的可能。

      61、貧生于富,弱生于強,亂生于治,危生于安。 《潛夫論.浮侈》貧窮來自富有,脆弱來自堅強,混亂來自太平,兇險來自安全。

      62、物極則反。 唐.孔穎達《周易.乾》疏 事物發(fā)展到了頂點就向自身的反面轉(zhuǎn)化。

      63、無小而不大,無邊而不中。 唐.王勃《釋迦如來成道記》 沒有細小就無所謂巨大,沒有邊緣就無所謂中間。

      64、天下之事,不進則退,無一定之理。 《近思錄.治體類》 天下的事情,不前進就會后退,沒有靜止不動的道理。 10、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衛(wèi)靈公》 一個人如果沒有長遠的考慮,就一定會遭遇突然出現(xiàn)的禍殃。

      65、愚人千慮,必有一得。 《晏子春秋.內(nèi)篇雜下第十八》 愚笨的人只要勤于思考,也會有對的時候。成語“千慮一得”和“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本此。

      66、公生明,偏生暗。 《荀子.不茍》 公正產(chǎn)生明察,偏見產(chǎn)生昏暗。

      67、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唐.韓愈《原道》 坐在井底看天,說天是小的 ,其實并不是天真的小呢。 14、有名而無實,則其名不行;有實而無名,則其實不長。 宋.蘇軾《策別安萬民》徒有虛名而無實際,其名聲不會傳之久遠;有實際而不加以播揚,實際也會萎失消亡。

    【儒家經(jīng)典名句】相關(guān)文章:

    儒家經(jīng)典名句03-06

    儒家經(jīng)典名句150句03-14

    儒家的養(yǎng)生觀08-25

    儒家思想的核心06-26

    儒家哲學與感恩思想06-08

    儒家十三經(jīng)01-16

    儒家的經(jīng)典警句160句02-27

    儒家關(guān)于道德的名言警句02-06

    孔子與儒家思想的知識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