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文言文閱讀理解(附答案)
在日復(fù)一日的學(xué)習(xí)中,許多人都對一些經(jīng)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漢語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五四”運動以前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相信還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閱讀理解(附答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言文閱讀理解附答案1
唐太宗論弓矢
上謂太子少師蕭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dāng)?shù),自謂無以加,近以示弓工①,乃曰‘皆非良材’,朕問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②,弓雖動而發(fā)矢不直!奘嘉蛳蛘弑嬷淳。朕以弓矢定四方,識之猶未能盡,況天下之務(wù)③,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書內(nèi)省,數(shù)延見④,問以民間疾苦、政事得失。
導(dǎo)讀:唐太宗治下的“貞觀盛世”,其主要成因就是他能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治理天下是這樣,讀書上進不也如此嗎?
注釋 :①近以示弓工:近來把它給造弓的工匠看。②脈理皆邪:木頭的紋理都不正。脈理,指木紋。③務(wù):事務(wù)。⑩數(shù)延見:經(jīng)常召見。數(shù)(shu ),屢次。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上謂太子少師蕭瑀曰( ) 2.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
3.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 ) 4.況天下之務(wù),其能遍知乎( )
5.聯(lián)少好弓矢( )( )
二、翻譯
1.自謂無以加。
2.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書內(nèi)省,數(shù)延見,問以民間疾苦、政事得失。
三、唐太宗說:“以弓矢定四方,識之猶未能盡,況天下之務(wù),其能遍知乎?”
1.“識之猶未能盡”指的`是什么?
2.從這段話評價唐太宗的為政。
【參考譯文和答案】
92.唐太宗論弓矢
皇上對太子少師蕭瑀說:“我年少時喜歡弓箭,得到好弓數(shù)十張,自認(rèn)為沒有比這些更好的了,近來把它們給造弓的工匠看,卻說‘都不是良材’,我問那原因。工匠說:‘木心不直,則木頭的紋理都不正,弓雖然強勁,但射出的箭不直。’我這才明白先前的分辨不精了。我憑弓箭平定天下,辨別它還不能詳盡,何況天下的事務(wù),能夠都知道嗎?”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在中書內(nèi)省值班休息,多次召見,向他們詢問民間的疾苦、朝政事務(wù)的得失。
一、1.教皇太子讀書的官員 2.從前 3.不正 4.事務(wù) 5.皇帝自稱 箭
二、l.自認(rèn)為沒有比這些更好的了。2.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在中書省值
班休息,經(jīng)常召見,詢問民間百姓的疾苦、國家政事的得失。三、1.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弓雖勁而發(fā)矢不直。 2.這段話說明唐太宗不但能正視自己的不足,而且善于觸類旁通,從自己的不足中發(fā)現(xiàn)問題,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xùn),以此來改進自己的執(zhí)政手段,這樣他治天下可以說“雖不中,亦不遠(yuǎn)矣”。這也是形成唐代貞觀之治的主要原因吧。
文言文閱讀理解附答案2
閱讀文言文,回答11—13題。(11分)
(甲)晏子將使楚,楚王聞之,謂左右曰:“晏嬰,齊之習(xí)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對曰:“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踉唬骸巫?’曰:‘坐盜’!标套又痢3踬n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王曰:“縛者曷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曰:“圣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ㄒ遥R景公為高臺,勞民。臺成,又欲為鐘。晏子諫曰:“君者,不以民之哀為樂。君不勝欲,既筑臺矣,今復(fù)為鐘,是重斂于民也,民必哀矣。夫斂民而以為樂,不祥,非治國之道也!本肮酥埂
【注】為:筑 復(fù):又 斂:征收
小題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2分
齊之習(xí)辭者也 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君不勝欲 既筑臺矣
小題2: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圣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君者,不以民之哀為樂
小題3:甲文中晏子運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反擊楚王,乙文則反映晏子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2分)
小題4:讀完甲乙兩文你認(rèn)為晏子是個怎樣的人。(3分)
參考答案:
小題1:熟練、善于 只、僅僅 經(jīng)得住 已經(jīng)
小題2:課內(nèi)略
做君主的是不能把老百姓的悲哀當(dāng)做快樂的。
小題3:橘化為枳 關(guān)心民生或愛國憂民
小題4:機智勇敢 能言善辯,以國事為重,以民為本的人 意對即可
小題1:
試題分析:做此題時,課內(nèi)重點字詞的解釋要嚴(yán)格按照注釋來答,而課外字詞的解釋一是要以課內(nèi)相關(guān)詞語為基礎(chǔ),二是要結(jié)合所在句子的.整體意思來理解。做此類題,關(guān)鍵是平常的積累,在學(xué)習(xí)課內(nèi)文言文時,對重點常用字詞的解釋和用法要掌握牢固,并能靈活運用。
小題2:
試題分析:翻譯句子1時,要注意“非”不要漏譯,以及“焉”的用法;翻譯句子2時要明確這是一個判斷句,同時要注意“以……為……”這一句式的翻譯方法。翻譯文言語句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文言語句的翻譯一般有兩種方法,直譯和意譯,中考時常采用直譯。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關(guān)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呈現(xiàn)出來。文言語句的翻譯首先要知道文言詞語的意思,當(dāng)然課外的文言語句翻譯時,放到語境中,根據(jù)上下文推斷也不失是一種較好的方法。翻譯文言句子時要關(guān)注每一個詞的意思,同時還要注意特殊句式。
小題3:
試題分析:此題主要考查了對文章內(nèi)容的概括和對人物形象的分析,細(xì)讀甲文不難概括出故事內(nèi)容,由文中人物表現(xiàn)也可以推斷出人物的特點。
小題4:
試題分析:此題主要考查了對人物的評價。兩文均講了晏子的故事,所以在評價人物時要結(jié)合兩篇文章的內(nèi)容進行分析,結(jié)合人物的言行舉止,很容易分析出人物機智、善辯、以國事為重等特點。
文言文閱讀理解附答案3
曹州于令儀者,市井①人也,長厚不忤物,晚年家頗富裕。一夕,盜入其家,諸子禽之,乃鄰舍人子也。令儀曰:“汝素寡悔②,何苦而為盜耶?”曰:“迫于貧耳!”問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庇诹顑x如其所言與之。既去,復(fù)呼之,盜大恐。謂曰:“爾貧甚,夜負(fù)十千③以歸,恐為人所詰。留之,至明使去!北I大感慚,卒為良民。
(摘自《澠水燕談錄》)
【注】①市井:指做生意。②寡悔:很少做對不起自己的事。③十千:指十貫銅錢。
【小題1】下列各句劃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1分)A.諸子禽之禽:通“擒”,抓獲B.汝素寡悔素:一向,平時 C.問其所欲欲:欲望 D.卒為良民卒:最終
【小題2】請將文中畫線句子“爾貧甚,夜負(fù)十千③以歸,恐為人所詰”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2分)
【小題3】請簡要概括于令儀的性格特點。(1分)
答案
【小題1】C
【小題1】你太窮了,晚上背著十貫銅錢回家,恐怕會被人責(zé)難的。
【小題1】寬厚大方,處處為別人著想。
解析【小題1】試題分析:C、問起所欲 欲:想要。
考點:本題考查對文言字詞的理解的理解能力。
點評:文言實詞的考查,最常見的命題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個詞讓考生作解釋。要求解釋的詞,一般為常見實詞,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往往是命題的重點,當(dāng)然也應(yīng)該成為同學(xué)們備考的重點。在理解時,除了根據(jù)具體的語境,還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題1】試題分析:翻譯時,注意“爾是你的意思,甚是非常的意思,負(fù)是背的.意思,為是被的意思,詰是責(zé)備的意思”,還要使句子流暢以及整個句子的準(zhǔn)確性。
考點:本題考查學(xué)生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
點評:文言翻譯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文言翻譯的標(biāo)準(zhǔn)是三個字:信、達、雅。對于初中生而言,能達到前兩個標(biāo)準(zhǔn)“信”(準(zhǔn)確無誤)和“達”(通順流暢)就很不錯了。因為中考要求文言翻譯要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對關(guān)鍵詞語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斷要求較高。
【小題1】試題分析:鄰人偷竊他家的東西,于令儀非但沒有責(zé)備,反而給了鄰人十千錢,而且還讓他白天走,免得別人說閑話,可以看出于令儀是一個“寬厚大方、為他人著想”的人。
考點:本題考查學(xué)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點評:分析人物的形象,根據(jù)文章中對這個人物的具體描寫來分析即可。如本文中于令儀的形象,根據(jù)他對鄰人的具體表現(xiàn)來分析即可。
文言文閱讀理解附答案4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1、解釋下面句中劃線字詞的的含義。
。1)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
(2)或異二者之為( )
。3)然則何時而樂耶( )
。4)進亦憂,退亦憂( )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斯人,吾誰與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選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聯(lián)系全文看,這里的“古仁人”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了對比。
4、“微斯人,吾淮與歸?”是一個反問句,他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闡明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fù);與他同時代的'歐陽修則在《醉翁亭記》中以樂字貫穿全篇,抒寫情懷;東晉陶淵明卻在《桃花源記》中描繪一幅與世隔絕,怡然自樂的凈土。請將句子補充完整,(要求補寫后的句子能分別體現(xiàn)這三篇文章的中心,限七個字)。
。1)范仲淹: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歐陽修: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淵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曾經(jīng)
(2)行為,作為
。3)既然這樣,那么
(4)提升
2、(1) 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2)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重點詞語翻譯正確,意對即可)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遷客騷人
4、一是對朋友的勉勵,二是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我們應(yīng)當(dāng)不要過分看重身外物,應(yīng)有一個豁達開闊的心胸。(意對即可)
5、(1)先天下之憂而憂;
。2)與民同樂;
。3)怡然自樂
文言文閱讀理解附答案5
彭越者,昌邑人也,字仲。陳勝、項梁之起,少年或謂越曰:“諸豪杰相立畔秦,仲可以來,亦效之。”彭越曰:“兩龍方斗,且待之!本託q余,澤間少年相聚百余人,往從彭越,曰:“請仲為長!痹街x曰:“臣不愿與諸君。”少年強請,乃許。與期旦日日出會,后期者斬。旦日日出,十余人后,后者至日中。于是越謝曰:“臣老,諸君強以為長。今期而多后,不可盡誅,誅最后者一人。”令校長斬之。設(shè)壇祭,乃令徒屬。徒屬皆大驚,畏越,莫敢仰視。
漢王追楚,為項籍所敗固陵。漢王乃發(fā)使使彭越。使者至,彭越乃悉引兵會垓下,遂破楚。項籍已死。春,立彭越為梁王。十年秋,陳豨反代地,高帝自往擊,至邯鄲,征兵梁王。梁王稱病,使將將兵詣邯鄲。高帝怒,使人讓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謝。其將扈輒曰:“王始不往,見讓而往,往則為禽矣。不如遂發(fā)兵反!绷和醪宦牐Q病。梁王怒其太仆,欲斬之。太仆亡走漢,告梁王與扈輒謀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覺,捕梁王,囚之雒陽。上赦以為庶人,傳處蜀青衣。西至鄭,逢呂后從長安來,欲之洛陽,道見彭王。呂后白上曰:“彭王壯士,今徒之蜀,此自遺患,不如遂誅之!鄙夏丝桑煲脑阶谧,國除。
【小題1】下列句中劃線的“之”與“逢呂后從長安來,欲之洛陽”中的“之”的意義和用
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A.汝心之固,固不可徹B.屬予作文以記之C.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DD.水陸草木之花
【小題2】下列對原文概述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2分)A.彭越出身江洋大盜,卻極富軍事才能。面對“澤間少年”及其眾人,他以“后期者斬”予以約束;以誅最后者一人,來殺一儆百,震懾了這伙亡命之徒。 B.彭越雖是一介武夫,但有勇有謀,在高帝討伐陳狶時,他按兵不動, 想借機謀反。 C.劉邦既有雄才大略,又很陰險,功臣彭越被誅與韓信被誅都耐人尋味,正如韓信所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D.彭越攻城略地,屢立戰(zhàn)功,一生轟轟烈烈,僅僅因漢王征兵未親自前往就獲罪,后又由于呂后進“誅之”言,而遭到夷其宗族的命運。
【小題3】解釋下列句中劃線字。(4分)
①諸豪杰相立畔秦 ( ) ②遂破楚( )
、塾酝x( ) ④太仆亡走漢( )
【小題4】翻譯下列句子(2分)
與期旦日日出會,后期者斬。
答案:
【小題1】C
【小題1】B
【小題1】①通“叛”背叛 ②打敗 ③道歉,謝罪 ④逃跑
【小題1】跟他們約好第二天太陽出來集合,遲到的.人殺頭。
解析【小題1】C與例句“之”都是“去、往”。
【小題1】“想借機謀反”說法不夠合理。
【小題1】學(xué)生對文言文中重點詞語的釋義掌握要具體、精確,更要培養(yǎng)課內(nèi)向課外遷移的能力,達到學(xué)以致用,準(zhǔn)確地理解課外文言文的重點字詞。
【小題1】文言翻譯要求意思正確、句意完整、語句通順。注意對句子中關(guān)鍵詞的理解和重點句式的調(diào)整。如:期、旦日。
文言文閱讀理解附答案6
[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乙]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經(jīng)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選自《世說新語?任誕》)
【注釋】①山陰:今浙江紹興。②眠覺:睡醒。③左思《招隱詩》,表現(xiàn)隱居的樂趣。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⑤剡(shàn):縣名今浙江嵊縣。⑥就:拜訪、訪問。⑦經(jīng)宿:一整夜。⑧造門:這里是到門口的意思。
1. 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 欣然起行( )
、 念無與為樂者( )
、垡蚱疳葆( )
、苋藛柶涔( )
2. 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發(fā)揮奇特的.想象用了兩個新奇的比喻來描寫月色。請你寫出一句他的其它作品中關(guān)于描寫“月亮或月色”的詩句或語句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兩段文字都寫了月色、月夜請說說它們什么異同點(可從目的、原因、結(jié)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愉快地,高興地 2.想到,思考 3.于是 4.原因
2.月色灑滿庭院,如同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各種水草交叉錯雜,原來是竹子、柏樹的影子。
3.明月幾時有,……;月有陰晴圓缺,……;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千里共嬋娟。/缺月掛梧桐,漏斷人初靜
4.兩段文字都表現(xiàn)了他們那種曠達的胸襟,都是觸景而想找自己的好友;目的和起因不同:甲段文字為了找好友一同游玩,找同樂者,最終找到了;乙段文字注重找的過程,是想念好友,最終沒找到。
文言文閱讀理解附答案7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題目。(10分)
牛頭馬肉①
靈公②好婦人而丈夫飾③者,國人盡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飾者,裂④其衣,斷其帶!绷岩聰鄮,相望而不止。晏子見,公問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飾,裂斷其衣帶,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對曰:“君使服之于內(nèi)⑤,而禁之于外,猶懸牛首于門而賣馬肉于內(nèi)也。公何以不使內(nèi)勿服,則外莫敢為也。”公曰:“善。”使內(nèi)勿服,不逾⑥月而國莫之服⑦。
【注釋】①選自《晏子春秋.內(nèi)篇雜下》。②靈公:齊靈公,公元前581—554年在位。③飾:服飾,裝 飾。④裂:作動詞,撕破,撕毀。⑤內(nèi):內(nèi)宮。⑥逾:越,過。⑦莫之服:即“莫服之”。之 ,代指“男子飾”。
小題1:用“/“給文中畫線句子劃分朗讀節(jié)奏(只劃一處)。(1分)
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飾
小題2:解釋文中劃線詞語。(2分)
、艊吮M服之( ) ⑵相望而不止( )
小題3:說說“猶懸牛首于門而賣馬肉于內(nèi)也”的意思。
小題4:全國女扮男裝的事屢禁不止,齊靈王非常苦惱,晏子為他出了一個什么主意?理由是什么?(用自己的話說)
小題5:請用簡明扼要的語言評價一下晏子和齊靈公。
參考答案:
小題1: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飾
小題1:婦女穿男子的衣服 停止
小題1:這就好比是肉店門口高懸牛頭的招牌, 而里面賣的卻是馬肉一樣的道理。
小題1:首先禁止內(nèi)宮女扮男裝,然后再禁止宮外女扮男裝。因為上導(dǎo)下行,內(nèi)外統(tǒng)一,臣民自然心服口服,自然效仿。
小題1:晏子聰明機靈、能言善辯、思維敏捷、治國方略層出不窮;齊靈公善于禮賢下士,善于知人善用,善于采納他人的意見和建議,辦事當(dāng)機立斷、雷厲風(fēng)行。
譯文
齊靈公喜歡內(nèi)宮的'婦女女扮男裝,結(jié)果上行下效,一時成風(fēng),全國婦女都穿起男服來。齊靈公使官吏禁止,下令說:“凡是女扮男裝的,一律撕毀所穿衣服,扯斷所系帶子!比欢,盡管人們親眼看到有人受罰,女扮男裝的風(fēng)氣還是煞不住。齊靈公對此很傷腦筋。這天,晏子進見,齊靈公問道:“我讓官吏嚴(yán)禁國中女扮男裝,還下令毀掉她們的衣帶,這一切人們都親眼所見,為什么還禁止不了呢?”晏子回答說:“您允許宮廷嬪妃女扮男裝,卻對外禁止,這好比肉店門口高懸牛頭的招牌, 而里面賣的卻是馬肉。您為什么不首先禁止內(nèi)宮女扮男裝呢?那樣,外面的人就不敢犯了! 齊靈公聽了,說:“好!庇谑牵铝罱箤m中女扮男裝。不過一個月,果然全國便沒有人再敢女扮男裝了。
文言文閱讀理解附答案8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12分)
(一)村陌有犬為人所棄者。張元見之,即收而養(yǎng)之。其叔父怒日:“何用此為?”將欲更棄之。元對日:“有生之?dāng)?shù),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殺,自然之理。今為人所棄而死,非其道也。若見而不收養(yǎng),無仁心也!笔甯父衅溲,遂許焉。明年,犬隨叔父夜行。叔父為蛇所嚙,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聲不已。張元怪之,隨犬出門,見叔父幾死。速延醫(yī)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視犬如親。
(二)李家洼佃戶董某父死,遺一牛,老且跛,將鬻①于屠肆。牛逸,至其父墓前,伏地僵臥,牽挽鞭捶皆不起。村人聞是事,絡(luò)繹來視。忽鄰叟劉某憤然至,以杖擊牛日:“其父墮河,何預(yù)于汝?使隨波漂流,充魚鱉食,豈不大善!汝無故多事,引之使出,多活十余年,致其奉養(yǎng),病醫(yī)藥,死棺斂。且留此一墳,歲需祭掃,為董氏子孫無窮累。汝罪大矣!就死汝分,牟牟②者何為?”蓋其父嘗墮深水中,牛隨之躍入,牽其尾得出也。董初不知此事,聞之大慚,自批其頰曰:“我乃非人!”急引歸。數(shù)月后,病死,泣而埋之。
[注]①鬻(yù):賣。 ②牟牟:通“哞哞”,牛叫聲。
小題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2分)
A.張元怪之 ( 責(zé)備 )B.速延醫(yī)治之 ( 邀請 )
C.遺一牛,老且跛 ( 留下 )D.引之使出 ( 牽,拉 )
小題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今為人所棄而死不足為外人道也
B.若見而不收養(yǎng)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C.將鬻于屠肆欲有求于我也
D.以杖擊牛曰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fù)之效
小題3: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叔父感其言,遂許焉。 ②歲需祭掃,為董氏子孫無窮累。
小題4:人與動物亦可心靈相通。請結(jié)合兩文內(nèi)容,簡要分析兩篇文章共有的思想意義。(4分)
參考答案:
小題1:A(2分)
小題2:B (2分)
小題3:①叔父被他的話感動,就同意(收養(yǎng))了。(2分,大意對1分,“感”、“許”各0.5分)②(這墳?zāi)?每年都要祭掃,給董家子孫帶來無窮的麻煩。(2分,大意對1分,“歲”、“累”各0.5分)
小題4:第一篇寫張元和其叔父收養(yǎng)棄犬,當(dāng)叔父被蛇咬時,犬奔家告知,使叔父獲救;第二篇寫董某得知老牛曾救過其溺水之父,因而善待老牛。兩文無論是寫人還是寫動物,都表現(xiàn)其注重情義、知恩圖報的思想。(4分,分析2分,結(jié)論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小題1:
試題分析: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弄清各句中的.意思,判斷各項中字義,注意辨析詞義和用法的變化,進行比較。A句中“怪”是意動用法,意為“感到奇怪”。
小題2:
試題分析:解題思路同上。根據(jù)自己對加點的常用虛詞的了解,結(jié)合句意判斷各句的加點詞的含義,進行比較。B項中“而”都是“卻”的意思。
小題3:
試題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語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釋清楚關(guān)鍵詞語“感”“許”“歲”“窮累”“安樂”,最后疏通句子。
小題4:
試題分析:疏通兩文文字,了解內(nèi)容,概括情節(jié)內(nèi)容判斷故事的寓意,從“報恩”這個意義上來概括即可。
文言文閱讀理解附答案9
、汆u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fù)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yuǎn)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谟谑侨氤娡踉唬骸俺颊\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蹦讼铝睿骸叭撼祭裘,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④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1.給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①形貌昳麗( )
、诟Q鏡而自視( )
2.《鄒忌諷齊王納諫》選自________,這本書相傳是西漢時期________整理而成的。
3.解釋下列加粗詞的含義。
(1)今齊地方千里________
。2)宮婦左右,莫不私王________
。3)能謗譏于市朝________
(4)時時而間進________
4.翻譯下面的句子。
。1)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鄒忌從妻、妾、客對自己的評價悟出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聽了鄒忌的分析,齊威王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了怎樣的`效果?(引用原文的話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俗話說:“忠言逆耳利于行!北菊n中鄒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齊威王痛快地接受了。請問,這句俗話是不是錯了?你怎樣看待這一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yìkuī
2.《戰(zhàn)國策》(《戰(zhàn)國策.齊策一》) 劉向
3.(1)土地方圓(2)沒有誰(3)指責(zé),諷刺(4)偶爾
4.(1)命令剛剛下達時,大臣們都來進諫,宮廷里像集市一樣。
。2)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在朝廷上戰(zhàn)勝別國。
5.人們由于種種原因,往往不會說出事情的真相(進一步悟出治國的道理,即要廣開言路,虛心納諫,才能實現(xiàn)大治)
6.時時而間進;雖欲言,無可進者。
7.那句俗語沒有錯。我們可以有新的理解。勸誡別人要看對象,有人適合聽順耳之言,有人則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一定要講究勸誡方式。既然是給別人提建議或意見,又希望被別人接受,最好選擇一種讓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
文言文閱讀理解附答案10
銓四齡,母日授四子書①數(shù)句。苦兒幼不能執(zhí)筆,乃鏤竹枝為絲斷之,詰屈作波、磔②點畫,合而成字,抱銓坐膝上教之。既識,即拆去。日訓(xùn)十字,明日,令銓持竹絲合所識字,無誤,乃已。至六齡,始令執(zhí)筆學(xué)書。
記母教銓時,組繡紡③績之具,畢陳左右;膝置書,令銓坐膝下讀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讀,咿唔之聲,與軋軋相間。兒怠,則少加夏楚④,旋復(fù)持兒而泣曰:“兒及此不學(xué),我何以見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擁被覆雙足,解衣以胸溫兒背,共銓朗誦之;讀倦,睡母懷,俄而母搖銓曰:“可以醒矣!”銓張目視母面,淚方縱橫落,銓亦泣。少間,復(fù)令讀;雞鳴,臥焉。
【注釋】①四子書:《大學(xué)》、《中庸》《論語》、《孟子》。②波、磔(zhé):漢字書寫筆畫。③組繡紡:即編織結(jié)線。④夏(jiǎ)楚:用于責(zé)打的大條等。
10.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4分)
(1)母日授四子書數(shù)句( )
(2)苦兒幼不能執(zhí)筆( )
(3)無誤,乃已( )
(4)與軋軋相間( )
11.下列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抱銓坐膝上教之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鄒忌諷齊王納諫》)
B.旋復(fù)持兒而泣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馬說》)
C.兒怠,則少加夏楚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
D.解衣以胸溫兒背 以衾擁覆,久而乃和(《送東陽馬生序》)
12.翻譯下列句子。(6分)
(1)至六齡,始令執(zhí)筆學(xué)書。
(2)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與朱元思書》)
(3)忠之屬也?梢砸粦(zhàn)。(《曹劌論戰(zhàn)》)
13.蔣母嚴(yán)于教子的做法,與孟子關(guān)于“天將降大任于是人”的觀點是相通的,你贊成這樣的做法嗎?為什么?(3分)
答案:
10.(1)每天 (2)苦于 (3)停止 (4)間雜 11.D
12.(1)到了六歲,母親才命令我拿筆學(xué)寫字。
。2)像鶯鳥一樣極力追求功名刺激的人,看到(這雄奇的)山峰,就會半息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 (3)這是盡可本職的`一類事情,可以憑著這一條打一仗。
13.贊同。“看不清楚”蔣母嚴(yán)于教子,正是“苦其心志”,孟子強調(diào)困境造就人才,兩者是一致的。因為往往是憂患使人成才,安樂使人走向滅亡,一個人從小要有吃苦的精神和憂患意識才能立足于社會,成就一番事業(yè)。
文言文閱讀理解附答案11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袝r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山獻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小題1】、《三峽》的作者 ,字善長,北魏地理學(xué)家、散文家,其著作《 》是一部記錄全國水道簡要提綱的地理書。(2分)
【小題2】、解釋下列劃線的詞。(4分)
、俾詿o闕處( ) ②不見曦月( )
、哿级嗳の叮 ) ④乘奔御風(fēng)( )
【小題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谒赝木G潭,回清倒影。
【小題4】、作者從哪些方面描寫三峽自然景觀的?如何寫得?(4分)
【小題5】、三峽適合修建水力發(fā)電站,可以從本文找出兩條理由,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并寫出文中印證理由的原句(4分)
理由1: 原句:
理由2: 原句:
答案
【小題1】(2分)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
【小題1】(4分) ①絲毫 ②太陽 ③實在 ④奔馳的馬
【小題1】(4分)①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的時候,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谘┌椎募绷,碧綠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小題1】(4分)先寫山,后寫水。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jié)的不同景象。
【小題1】(4分)理由1:水流急 原句: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
理由2: 落差大 原句: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解析【小題1】此題考查的是文學(xué)常識,平時應(yīng)注意積累、牢記,更應(yīng)注意名篇、名家、名作的積累。不要把人名、作品名寫成錯別字。
【小題1】此題考查的是文言實詞的詞義,平時應(yīng)多積累、牢記,那么回答此題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現(xiàn)在的意思解釋,解釋時結(jié)合所在句子進行。
【小題1】此題考查的是句子翻譯,一般以直譯為主,注意不要用現(xiàn)在的意思解釋。
【小題1】此題考查的是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先理解文意,再按要求進行概括。
【小題1】此題考查的是對文章內(nèi)容的概括能力和篩選信息的能力。結(jié)合寫水的語段來概括篩選。
文言文閱讀理解附答案12
二世元年七月,發(fā)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xiāng)。陳勝、吳廣皆次當(dāng)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dāng)立,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shù)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蛞詾樗,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yīng)者!眳菑V以為然。
1.下面句子朗讀停頓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發(fā)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
B.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
C.上使/外將兵
D.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
2.下列與“陳勝、吳廣乃謀曰”中“乃”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A.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
B.乃行卜
C.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D.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
3.下面各句中加橫線字意思與眾不同的一項是:
[ ]
A.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B.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C.今亡亦死
D.廣故數(shù)言欲亡
4.找出選文中一個通假字并加以解釋。
通 解釋:
5.下面的.問題要用選文的原句作答并將該原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陳勝、吳廣起義的直接原因是:
譯文:
。2)陳勝、吳廣起義的根本原因是:
譯文:
6.從選文中找出與“當(dāng)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yīng)陳涉”相照應(yīng)的語句是 ,它表現(xiàn)陳涉
A.陰險狡詐 B.貪圖富貴 C.才略膽識 D.謀劃精當(dāng)
7.試辨析下面兩組加橫線的字的意思。
。1)A.陳勝、吳廣皆次當(dāng)行 ( ) B.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
(2)A.扶蘇以數(shù)諫故 ( )B.車六七百乘,卒數(shù)萬人( )
參考答案:
1.A 2.B 3.B
4.唱通倡,倡導(dǎo)
5.(1)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譯文:正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計已經(jīng)誤了期限。誤了期限,按秦王朝的軍法,就要斬首。
(2)天下苦秦久矣。譯文:天下老百姓苦于秦朝的暴政已經(jīng)很久了
6.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yīng)者。 C
7.(1)編次;臨時駐扎 (2)屢次、多次;幾
文言文閱讀理解附答案13
下面文言語段,完成7—10題。(12分)
【甲】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舍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當(dāng)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fā),眾妙畢備。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cè)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乙】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fēng)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yīng)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zhàn)戰(zhàn),幾欲先走。
【小題1】.給下列劃線的詞注音并加以翻譯。(3分)
⑴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
⑵曳屋許許聲( )
⑶幾欲先走( )
【小題2】.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 一時齊發(fā),眾妙畢備。
⑵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
【小題3】.作者逼真地描寫了口技表演之后,寫了聽眾的神態(tài)和動作。請在甲、乙段中各找出一個句子,并說明其作用。(3分)
句子:甲段中的句子如:_____乙段中的句子如:_____作用:_____
【小題4】.選出下列表述有誤的一項(2分)
A.【甲】段描摹了深夜一家四口由醒入睡的過程!疽摇慷蚊枘×艘患矣墒Щ鸬骄然鸬膱雒。
B.“遙聞深巷中犬吠”一句模擬了遠(yuǎn)處“深巷”里傳來的狗叫聲,在文中起到了以動寫靜的作用,營造出夜深人靜的氛圍。
C.【乙】段中連用了五個“百千”,濃筆重彩點染了由于失火從屋內(nèi)臥室到鄰近火場而傳來的.很多人和物發(fā)出的各色聲響。
D.【甲】段中的“既而”與【乙】段中的“俄而”都是表示時間的詞語,前者表現(xiàn)兩種情況相繼發(fā)生;后者則表示過了很短的時間又發(fā)生。
答案
【小題1】3分;(1)jiàn 夾雜⑵yè 拉⑶ī幾乎
【小題1】4分,⑴ 同時都發(fā)出來,各種聲音都表演得維妙維肖。⑵ 即使一個人有上百張嘴,每張嘴里有上百條舌頭,也不能說出其中的一個地方來啊。各2分。
【小題1】3分;找句子各1分,作用1分。甲段: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cè)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乙段: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zhàn)戰(zhàn),幾欲先走。作用:表現(xiàn)了口技表演對聽眾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的表演效果,從側(cè)面突出了口技表演者的技藝高超。
【小題1】2分 A
文言文閱讀理解附答案14
霍子衡,字覺商,南海人也。舉萬歷①中鄉(xiāng)試②,歷袁州知府。及官太仆③時,紹武清兵入城,而廣州不守。子衡乃召妾莫氏及三子應(yīng)蘭、應(yīng)荃、應(yīng)芷,語④之曰:“《禮》‘臨難毋茍免’,若⑤輩知之乎?”三子皆應(yīng)曰:“惟大人命!”子衡援筆大書“忠孝節(jié)烈之家”六字,懸中堂,易朝服,北向拜,又易緋袍⑥,謁⑦家廟。先赴井死。妾從之,應(yīng)蘭偕妻梁氏及一女繼之,應(yīng)荃、應(yīng)芷偕其妻徐氏、區(qū)氏又繼之。惟三孫得存。
【注釋】①〔萬歷〕明神宗朱翊公元的年號(公元1573—1619年) 。②〔鄉(xiāng)試〕明清兩代在省城舉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試,考中的.稱舉人。③〔太仆〕官名。④〔語〕對……說。⑤〔若〕你。⑥〔緋袍〕紅色官服。⑦〔謁〕拜見,祭拜。
小題1:用“/”給文中畫線句子劃分朗讀節(jié)奏(只劃一處)。(1分)
子衡乃召妾莫氏及三子應(yīng)蘭、應(yīng)荃、應(yīng)芷
小題2:解釋文中劃線詞語。(3分)
。1)及官太仆時( ) (2)惟大人命( ) (3)易朝服( )
小題3:用自己的話說說“《禮》‘臨難毋茍免’,若輩知之乎?”的意思。(2分)
小題4:霍子衡在兵敗臨死之前有怎樣的行為表現(xiàn)?(2分)
小題5:霍子衡身上體現(xiàn)出怎樣的性格特點?(2分)
參考答案:
小題1:子衡/乃召妾莫氏及三子應(yīng)蘭、應(yīng)荃、應(yīng)芷
小題1:(1)等到,到了 (2)只,只有 (3) 交換
小題1:《禮》上說“面臨國難,我們決不要茍且活著”,你們知道這道理嗎?
小題1:寫下六個大字“忠孝節(jié)烈之家”,把字掛在中堂,換上朝服,向北拜謝,接著又換上紅色官服,拜祭祖廟。
小題1:要點:面對敵人,視死如歸;盡忠國家,盡忠百姓;剛烈,孝道。
譯文:霍子衡,字覺商,廣東南海人。萬歷年間,鄉(xiāng)試高中舉人,歷任袁州知府。后來,召為太仆卿,合家在廣州城,紹武年間清兵攻打廣州,城破后,子衡于是把老婆莫氏和三個兒子應(yīng)蘭、應(yīng)荃、應(yīng)芷召集過來,對他們說:“《禮》上說‘面臨國難,我們決不要茍且活著’,你們知道這道理嗎?”三個兒子都應(yīng)聲回答說:“聽從大人了命令!” 霍子衡接著寫下了六個大字“忠孝節(jié)烈之家”,把字掛在中堂,換上朝服,向北拜謝,接著又換上緋袍,拜祭祖廟。自己投井而死。他的夾子也跟隨而去,長子應(yīng)蘭帶著妻子梁氏和一個女兒相繼而去,次子應(yīng)荃、三子應(yīng)芷都帶著妻子徐氏、區(qū)氏也相繼隨他們而去。只有三個孫子幸免生存。
略
文言文閱讀理解附答案15
閱讀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yuǎn)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
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fù)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成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問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 ”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小題1】解釋下列劃線詞語的意思。(4分)
(1)屋舍儼然 ________________ (2)便要還家 ________________
(3)遂迷 ________________ (4)尋病終 ________________
【小題2】下列各項劃線字與現(xiàn)在意思一樣的是( )(2分)A.武陵人捕魚為業(yè)B.阡陌交通,雞犬相聞C.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D.不足為外人道也
【小題3】請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題4】下面對文章理解不正確的是( )(2分)A.本文采用層層設(shè)疑的寫法,既表達了作者希望在現(xiàn)實中看到一個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也能激發(fā)讀者的興趣。 B.見到村中人的生活狀況,漁人“乃大驚”,說明眼前的場景是他先前所未見過的.。C.漁人“處處志之”,卻“遂迷”,讓故事亦真亦幻,具有較濃的傳奇色彩。D.對于桃花源,劉子驥之后就無人“問津”,似乎也表達了作者無可奈何的嘆惋之情。
【小題5】作者在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樣的社會理想,今天我們應(yīng)該怎樣看待這個理想?(3分)
答案
【小題1】(1)整齊的樣子(2)“要”通“邀”,邀請;(3)于是、就(4)不久
【小題1】A
【小題1】略
【小題1】B
【小題1】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平等,人們過著安居樂業(yè)的生活。在當(dāng)時無法實現(xiàn),只是人們的美好愿望。
解析
【小題1】學(xué)生對文言文中重點詞語的釋義掌握要具體、精確。
【小題1】A中“捕魚”古今意思相同。
【小題1】文言翻譯要求意思正確、句意完整、語句通順。注意對句子中關(guān)鍵詞的理解和重點句式的調(diào)整。
【小題1】B中應(yīng)是桃源人“乃大驚”。
【小題1】學(xué)生通過感知文本內(nèi)容,繼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題以及作者所要抒發(fā)的感情。
文言文閱讀理解附答案16
比較閱讀甲文《答謝中書書》和乙文《記承天寺夜游》,完成問題。
【甲文】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fù)有能與其奇者。
【乙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用/為文中畫線句子標(biāo)出停頓。
解衣欲睡月色人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釋下列加粗的詞。
(1)曉霧將歇( )
。2)未復(fù)有能與其奇者( )
(3)懷民亦未寢( )
。4)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沉鱗競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與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
。1)甲文寫景動靜相襯,其中通過生命活動的描寫,為景增添動感的語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乙文寫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兩文都寫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繪了__________之美,乙文描寫了__________之美。但兩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則把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復(fù)雜的`思想感情濃縮在文中__________的語句中。
參考答案: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2.(1)消散(2)參與,這里指欣賞(3)睡覺(4)只是
3.(1)潛游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
(2)我們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4.(1)猿鳥亂鳴 沉鱗競躍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山川月色(月夜) 熱愛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對即可)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文言文閱讀理解附答案17
。祝┦烙胁畼罚缓笥星Ю锺R。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ㄒ遥┕笙壬唬骸俺悸劰胖,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①死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③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谑遣荒芷谀辎,千里之馬至者三。今王誠⑤欲致士⑥,先從隗始。隗且見事⑦,況賢于隗者乎?豈遠(yuǎn)千里哉?”
注解:①安事:要……何用②捐:棄③之:指死馬④期年:滿一年⑤誠:真心⑥致士:納賢士⑦見事:被侍奉
1.解釋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思。
。1)策之不以其道 策______________
。2)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 市______________
(3)買其首五百金 其______________
。4)鳴之不能通其意 之______________
2.結(jié)合你對選文的理解,說說甲乙兩文中“千里馬”的共同喻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借伯樂相馬的故事,發(fā)出了“_____________”的感慨,表達的主題是_______________,乙文借“古之君王”費盡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購得已死千里馬的`故事,表達的主題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將下邊兩個句子譯為現(xiàn)代漢語。
。1)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用鞭子打;(2)買;(3)它(的);(4)助詞,沒有實在意義。
2.表面看是指馬,其實是喻指人才。
3.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對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不重視人才、摧殘人才以及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慨。應(yīng)該重視人才,用誠心吸納人才,才能得到人才。(言之有理即可)
4.(1)唉!是真的沒有好馬嗎?這是不識好馬呀。
(2)我要買的是活馬,為了一匹死馬而丟掉五百金有什么用?
文言文閱讀理解附答案18
歐陽修,幼敏悟過人,讀書輒成誦。及冠,嶷然有聲①。得唐韓愈遺稿于廢書簏中,讀而心慕焉。
修始在滁州,號醉翁,晚更號六一居士。天資剛勁,見義勇為,雖機阱②在前,觸發(fā)之不顧。放逐流離,至于再三,志氣自若也。方貶夷陵時,無以自遣,因取舊案反覆觀之,見其枉直乖錯不可勝數(shù),于是仰天嘆曰:以荒遠(yuǎn)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爾,遇事不敢忽也。
學(xué)者求見,所與言,未嘗及文章,惟談吏事,謂文章止于潤身,政事可以及物。凡歷數(shù)郡,不見治跡,不求聲譽,寬簡③而不擾,故所至民便④之;騿枺簽檎䦟捄,而事不弛廢,何也?曰:以縱為寬,以略為簡,則政事弛廢,而民受其弊。吾所謂寬者,不為苛急;簡者,不為繁碎耳。
(節(jié)選自《宋史·歐陽修傳》)
【注】①嶷(yí])然有聲:人品超群而享有聲譽。②機阱:陷阱。③寬簡:寬松簡易。④便:安逸、安適。
【小題1】用斜線(∕)標(biāo)出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共兩處)。(2分)
因 取 舊 案 反 覆 觀 之
【小題2】寫出下列句子中劃線詞的意思。
。1)讀書輒成誦( )
(2)晚更號六一居士( )
。3)雖機阱②在前( )
。4)或問為政寬簡,而事不弛廢,何也?( )
【小題3】用同代漢語寫出文中畫線句子的意思。(4分)
得唐韓愈遺稿于廢書簏中,讀而心慕焉。
【小題4】當(dāng)有文人來訪,歐陽修為什么不與他們談?wù)撐恼?請用文中語句回答。(2分)
【小題5】閱讀選文第三段,結(jié)合下面的鏈接文字,具體說說歐陽修具有怎樣的.從政思想。(4分)
【鏈接】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ü(jié)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答案
【小題1】因∕取舊案∕反覆觀之
【小題1】(1)就 (2)改變,更換 (3)即使 (4)有人
【小題1】(歐陽修)在一個廢書簏中發(fā)現(xiàn)了唐代韓愈留下地書稿,讀后對韓愈十分仰慕。
【小題1】因為歐陽修認(rèn)為文章止于潤身,政事可以及物。
【小題1】因為歐陽修認(rèn)為文章止于潤身,政事可以及物。
解析【小題1】本題考查學(xué)生劃分文言句子節(jié)奏的能力。劃分句子節(jié)奏時除了要遵守結(jié)構(gòu)原則,還要遵循意思原則,比如劃分此句的節(jié)奏就要弄清楚因的意思。
【小題1】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認(rèn)知能力。結(jié)合具體的語境來理解即可,有時還要注意加點字的特殊用法,有的需要從從課文中遷移過來。
【小題1】本題考查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譯句子時注意關(guān)鍵字、語序,有時還要補出舍去的主語才行。此句翻譯時除了要注意關(guān)鍵字于焉等字,還要注意語序于廢書簏中得唐韓愈遺稿以及省略的主語歐陽修。
【小題1】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根據(jù)第三文段的內(nèi)容來談歐陽修為什么不與他們談?wù)撐恼碌脑蚣纯伞?/p>
【小題1】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歐陽修從政思想的能力。根據(jù)第三文段歐陽修對待政事的態(tài)度以及連接材料中眾賓合歡的場景來理解歐陽修從政思想即可。
文言文閱讀理解附答案19
歐陽修 署之東園,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糞瘠溉枯,為蔬圃十?dāng)?shù)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
春陽既浮,萌者將動。園之守啟曰:“園有樗注焉,其根壯而葉大。根壯則梗地脈耗陽氣而新植者不得滋葉大則陰翳蒙礙而新植者不得暢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腫疏輕而不堅,不足養(yǎng),是宜伐!币虮M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凡其根庇之廣可六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修曰:“噫,今杏方春且華,將待其實,若獨不能損數(shù)畦之廣為杏地邪!币蛭鸱ァ
既而悟且嘆曰:吁,莊周之說曰:樗、櫟以不材終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見傷夭。今樗誠不材矣,然一旦悉翦棄;杏之體最堅密,美澤可用,反見存。豈才不才各遭其時之可否邪?
他日,客有過修者。仆夫曳薪過堂下,因指而語客以所疑?驮唬骸笆呛喂中啊7蛞詿o用處無用,莊周之貴也;以無用而賊有用,烏能免哉。彼杏之有華實也,以有生之具而庇其根,幸矣。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蓋有利之者在死,勢不得以生也。與乎杏實異矣。今樗之臃腫不材,而以壯大害物,其見伐誠宜爾。與夫‘才者死、不才者生’之說,又異矣。凡物幸之鳥不幸,視其處之而已!笨图热,修善其言而記之。
注:樗(chū):臭椿樹。
1.下列語句中,加粗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署之東園,久茀不治 茀:雜草叢生。
B.然一旦悉翦棄 翦:修剪,修整。
C.莊周之貴也 貴:看重,崇尚。
D.以無用而賊有用 賊:侵害,妨害。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粗的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①其根壯而葉大 ②視其處之而已
B.①以杏故,特不得蔬 ②夫以無用處無用,莊周之貴也
C.①桂、漆以有用而見傷天 ②美澤可用,反見存
D.①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 ②才者死、不才者生
3.下列語句編為四組,與莊子“才者死、不才者生”的態(tài)度完全相反的一組握( )。
、伲ㄩ耍┎蛔沭B(yǎng),是宜伐
、谝孕庸,特不得蔬,是亦宜薪
、劢衩氛\不材矣,然一旦悉翦棄
④杏之體最堅密,美澤可用,反見存
、萑艄、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
、薹参镄抑c不幸,視其處之而已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②⑤⑥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守園人向作者建議把東園里的一些樹木砍去,使園子更加宜予種植蔬菜。
B.改造東園時,作者生出疑問,覺得園內(nèi)樹木的去留原則與莊周之說相反。
C.在客人看來,樹木的去留要看它的'地位作用,有用者留之,無用者去之。
D.作者記伐樹事,主要意圖是反思自己的主觀和片面,主張看問題應(yīng)客觀。
5.用斜線(/)給下文畫橫線的部分?jǐn)嗑洹?/p>
根 壯 則 梗 地 脈 耗 陽 氣 而 新 植 者 不 得 滋 葉 大 則陰 翳 蒙 礙 而 新 植 者 不 得 暢 以 茂 又 其 材 拳 曲 臃 腫疏 輕 而 不 堅
參考答案:
1.B
2.C
3.A
4.D
5.根壯則梗地脈/耗陽氣/而新植者不得滋/葉大則陰翳蒙礙/而新植者不得暢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腫/疏輕而不堅
【文言文閱讀理解附答案】相關(guān)文章:
文言文《教子》閱讀答案附翻譯08-15
《退讓賈誼》文言文閱讀答案附翻譯06-08
文言文《三峽》節(jié)選閱讀附答案10-29
明史熊鼎傳文言文閱讀答案附翻譯07-25
文言文《擬峴臺記》的閱讀答案附翻譯09-18
李生論善學(xué)者文言文閱讀附答案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