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孔子猶江海的文言文閱讀答案翻譯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我們都離不開閱讀答案,閱讀答案是對有關(guān)閱讀題所做的解答。那么問題來了,一份好的閱讀答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孔子猶江海的孔子猶江海的文言文閱讀答案翻譯,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孔子猶江海
趙簡子①問子貢②曰:“孔子為人何如?”子貢對曰:“賜不能識也!焙喿硬徽f③曰:“夫子事孔子數(shù)十年,終業(yè)④而去之,寡人問子,子曰‘不能識’,何也?”子貢曰:“賜譬渴者之飲江海,知足而已?鬃营q江海也,賜則奚足以識之?”簡子曰:“善哉,子貢之言也!”
【注釋】①趙簡子:趙國開國君主,名鞅。②子貢: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賜,字子貢。③說:同“悅”。④終業(yè):完成學業(yè)。
【譯文】
趙國君主趙簡子問子貢說:“孔子這個人怎么樣?”子貢回答說:“我不能了解他!壁w簡子不高興說:“先生您跟隨孔子學習幾十年,完成學業(yè)才離開他,我問你,你(卻)說不了解,為什么。俊弊迂曊f:“我好像饑渴的人在江海邊喝水一樣,知道滿足罷了。孔子就像江海一樣,我又怎么能夠了解他?”趙簡子說:“子貢的話說得很好!”
【閱讀訓練】
一、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孔子猶江海2.賜不能識也
二、翻譯下列句子。
1.夫子事孔子數(shù)十年,終業(yè)而去之。
2.賜則奚足以識之?
三、請從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
1.謂語提前的倒裝句:
2.疑問代詞“何”作賓語:
四、下列對文章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
A.贊揚趙簡子求賢若渴、不恥下問的作風。
B.稱贊子貢謙虛好學、尊重老師的品德。
C.說明孔子的賢明猶如江海,深不可測。
D.閘述求學問必須知其所以然的道理。
【參考答案】
一、1.如,像2.了解
二、1.先生跟隨孔子學習幾十年,完成學業(yè)才離開他。2.我又怎么能夠了解他?
三、1.善哉,子貢之言也!2.孔子為人何如?
四、C
《開山》文言文閱讀答案及翻譯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殷嶠,字開山,雍州鄠縣人,司農(nóng)卿不害孫也。其先本居陳郡,徙關(guān)中。少好學,遍覽經(jīng)史,性寬厚。圣歷中,車駕在三陽宮,御史大夫楊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慶為東都留守,引嶠為判官,表奏專以委之。方慶善《三禮》之學,茍有疑滯,常就嶠質(zhì)問,必能咸征舊說,訓釋詳明,方慶深善之。又賞其文章典實,常稱日:“掌制誥之選也!痹偎家嘣唬骸按锁P閣舍人樣,如此才識,走避不得。”嶠又與給事中徐彥伯等同修《三教珠英》,諸人依嶠等規(guī)制,俄而書成,遷司封員外郎。
神龍初,再遷給事中。時雍州人韋月將上書告武三思不臣之跡,反為三思所陷,中宗即令殺之。時方盛夏,上表日:“月將誣構(gòu)良善,故違制命,準其情狀,誠合嚴誅。但今朱夏在辰,天道生長,即從明戮,有乖時令。謹按《月令》:‘夏行秋令,則丘隰水潦,禾稼不熟。'陛下誕膺靈命,中興圣圖,將弘羲軒之風,以光史策之美,豈可非時行戮,致傷和氣哉,君舉必書,公其思之,伏愿詳依國典。許至秋分,則知恤刑之規(guī),冠于千載;哀矜之惠,洽乎四海。"中宗納嶠所奏,遂令決杖,配流嶺表。
時監(jiān)察御史李知古請兵以擊姚州西貳河蠻,既降附,又請筑城,重征稅之。嶠以蠻夷生梗,未得同華夏之制;勞師涉遠,所損不補所獲。獨建議以為不便。睿宗不從,令知古發(fā)劍南兵往筑城,將以列置州縣。知古因是欲誅其豪杰沒子女以為奴婢蠻眾恐懼乃殺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潰姚路由是歷年不通。
嶠妻即侍中岑羲之妹,嶠以與羲近親,固辭機密,乃轉(zhuǎn)太子詹事,謂人日:“非敢求高,蓋避難也!奔棒苏D,嶠競免坐累。嶠多識典故,前后修撰格式、氏族及國史等,凡七入書府,時論美之。十七年卒,年七十余,贈陜東道大行臺右仆射,謚曰節(jié)。
(摘編自《舊唐書?殷嶠傳》)
4.對下列句子中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掌制誥之選也。制誥:擬寫詔書。
B.哀矜之惠,洽乎四海哀矜:憐憫慎重。
C.準其情狀,誠合嚴誅誠合:確實應該。
D.嶠競免坐累。坐累:牽累獲罪。
5.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知古因是欲誅/其豪杰沒/子女以為奴婢/蠻眾恐懼/乃殺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潰姚/路由是歷年不通。
B.知古因是欲誅/其豪杰沒/子女以為奴婢/蠻眾恐懼乃殺/知古相率叛/役徒奔潰/姚路由是歷年不通。
C.知古因是欲誅其豪杰/沒子女以為奴婢/蠻眾恐懼/乃殺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潰/姚路由是歷年不通。
D.知古因是欲誅其豪杰/沒子女以為奴婢/蠻眾恐懼乃殺/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潰姚/路由是歷年不通。
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殷嶠博識多聞,富有才華。他年少時博覽經(jīng)史,擔任判官時被委以起草表奏的重任;他參與修撰格式、氏族以及國史等,七次進人書府,受到時論贊美。
B.殷嶠為人正直,敢于進諫。當時韋月將因得罪武三思受其誣陷而被皇上下令處死,殷嶠進諫,認為皇上在夏季行刑不合時令,皇上最終采納了他的表奏。
C.殷嶠思慮周全,很有遠見。李知古出兵攻打姚州西貳河蠻,等到他們歸降以后,又修筑了城池,征收重稅。殷嶠認為不能給蠻夷使用與華夏相同的制度。
D.殷嶠潔身自好,主動避嫌。他的妻子是當時侍中岑羲的妹妹,但他沒有因此而求取高位,而是堅決辭去機要職務;后來岑羲被殺,他也避免了大災難。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O分)
。1)茍有疑滯,常就嶠質(zhì)問,嶠必能咸征舊說,訓釋詳明,方慶深善之。
。2)豈可非時行戮,致傷和氣哉,君舉必書史,公其思之,伏愿詳依國典。
參考答案:
4.B(哀矜:憐憫,同情。)
5.C(李知古因此想要誅殺蠻夷中的豪強,抄沒他們的子女作為奴婢。蠻眾恐懼,便殺了李知古,相繼反叛,服勞役的人奔逃潰散,到姚州的道路由此多年不通。)
6.C(原文是“既降附,又請筑城,重征稅之”,即在徐堅反對的時候,李知古只是請求筑城,征收重稅,選項中卻將請求當作了事實)
7.(1)每當有了疑難之處,常常去詢問殷嶠(到殷嶠那里去詢問),殷嶠必定能征引舊說,解釋詳明,王方慶很喜歡他(對此非常贊許,對他的學問非常稱許)。
5分;每句譯出大意給1分,關(guān)鍵詞翻譯錯誤,該句不得分;關(guān)鍵詞有:“疑滯”(“疑難之處”“疑問”“疑惑不通”等)、“征”(“征引”“引用”“引證”“援引”“用……證明、證驗”等)、“善”(“喜歡”“贊許”“贊賞”“認為是好的”等)三處。
。2)怎可以違背時令而進行殺戮,以至于傷害和氣?君主的舉動必須記載于史書,陛下還是考慮一下?希望詳細依照國家法典。
共5分。每句譯出大意給1分,關(guān)鍵詞翻譯錯誤,該句不得分,關(guān)鍵詞有:“行戮”(“進行殺戮”“施行死刑”)、“其”(“還是”等)、“伏愿”(“私下希望”“我跪地希望”等)三處。
注意:1.關(guān)鍵詞譯錯該句不得分;2.關(guān)鍵詞譯成近義詞也可;3.“關(guān)鍵詞”翻譯從嚴,“大意”翻譯從寬。
附:文言文參考譯文
殷嶠,字開山,雍州鄠縣人,司農(nóng)卿殷不害孫子。他的祖先本來居住在陳郡,(后來)遷徙到關(guān)中。年輕時好學,博覽經(jīng)史,品性寬厚自尊。圣歷年間,皇上在三陽宮,御史大夫楊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慶為東都留守,引薦殷嶠為判官,專意委托他起草表奏。王方慶愛好《三禮》之學,每當有了疑難之處,常常去詢問殷嶠,殷嶠必定能征引舊說,解釋詳明,王方慶很喜歡他。又賞識他的文章典雅充實,曾稱贊說:“殷嶠是撰寫詔令的最佳人選!睏钤偎家舱f:“他是做鳳閣舍人的材料,有這樣的才識,是逃避不了的。”殷嶠又與給事中徐彥伯等人一同修撰《三教珠英》,眾人依照殷嶠等人的體例,很快撰修成書,殷嶠升任司封員外郎。
神龍初年,殷嶠兩次升任給事中。當時雍州人韋月將上書告發(fā)武三思的不軌行為,反而被武三思誣陷,中宗立即命令殺掉韋月將。當時正值盛夏,殷嶠上表說:“韋月將誣告忠臣,有意違背詔命,依據(jù)他的情狀,的確應當嚴厲誅殺。但如今是酷夏季節(jié),天道讓萬物生長,在這時公開殺戮,違背了時令。謹依照《月令》:‘夏行秋令,則會使低濕的地方發(fā)生水澇,莊稼不能成熟!菹鲁惺芴烀,中興圣業(yè),將弘揚伏羲、軒轅的風范,而光大史冊的美名,怎可以違背時令而進行殺戮,以至于傷害和氣?君主的舉動必須記載于史書,陛下還是三思啊。希望詳細依照國家法典,允許等到秋分處決,以使陛下審慎用刑罰的規(guī)范,光照千載;又使陛下哀憐的仁惠,遍及四海!敝凶诓杉{了殷嶠的表奏,便下令對韋月將處以杖刑,流放嶺外。
孔子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鬃邮侵袊糯枷爰摇⒔逃,他開創(chuàng)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
孔子曾受業(yè)于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jīng),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鬃尤ナ篮螅涞茏蛹捌湓賯鞯茏影芽鬃蛹捌涞茏拥难孕姓Z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jīng)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tǒng)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zhì)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后天教育與社會環(huán)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chuàng)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fā)展的趨勢。他主張學而優(yōu)則仕,學習了還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yǎng)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zhì)修養(yǎng),所以孔子強調(diào)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jīng)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fā)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tài)度,要謙虛好學、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guī)范,仁為最高道德準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nèi)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yǎng)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nèi)省、勇于改過等方法。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diào)學習與思考相結(jié)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于社會實踐。
他最早提出啟發(fā)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并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fā)和開導,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征,在此基礎上,根據(jù)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yǎng)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鬃訜釔劢逃聵I(yè),畢生從事教育活動。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為感化學生。他愛護學生,學生也很尊敬他,師生關(guān)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動不但培養(yǎng)了眾多學生,而且他在實踐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態(tài)度,因此對待經(jīng)濟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魯宣公十五年(西元公元前594年)實行初稅畝,從法律上承認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時代的重大經(jīng)濟改革;但是據(jù)《左傳》說,孔子修《春秋》時記載初稅畝,目的是批評其非禮也。而民眾不富足,國君沒有富足的。在《論語堯曰》中還記載,孔子主張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對民眾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張賦稅要輕一些,徭役的攤派不要耽誤農(nóng)時!墩撜Z述而》記載,孔子還對當時的為政者進行說教,要求為政者不要過于奢侈,要注意節(jié)儉。他說: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同時,還主張節(jié)用而愛人。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運用于經(jīng)濟領域。
【孔子猶江海的文言文閱讀答案翻譯】相關(guān)文章:
《孔子猶江海》“孔子為人何如”初中文言文閱讀訓練附答案06-14
《孔子世家贊》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02-01
《項羽》閱讀答案及文言文翻譯03-23
治國猶栽樹文言文翻譯08-24
狼子野心文言文閱讀答案及翻譯08-19
文言文《龍說》閱讀答案及翻譯01-14
畫蛇添足文言文翻譯及閱讀答案01-18
葉公好龍文言文翻譯及閱讀答案01-14
孔子世家文言文翻譯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