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流畅不卡精品,在线视频综合站,国产精品137页,亚洲制服丝袜中文字幕在

<td id="urspe"></td>
<small id="urspe"><menuitem id="urspe"></menuitem></small><small id="urspe"><sup id="urspe"></sup></small>

  • <small id="urspe"></small>
    <sub id="urspe"><menu id="urspe"><samp id="urspe"></samp></menu></sub>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歸去來兮辭》的原文及翻譯

    時間:2023-03-23 12:27:17 玉華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歸去來兮辭》的原文及翻譯

      《歸去來兮辭》這篇文章作于作者辭官之初,敘述了他辭官歸隱后的生活情趣和內(nèi)心感受,表現(xiàn)了作者對官場的認識以及對人生的思索,表達了他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歸去來兮辭》的原文及翻譯,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歸去來兮辭》原文

      歸去來兮辭(并序)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缾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于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歸去來兮辭》翻譯/譯文

      序文

      我家貧窮,耕田植桑不足以供自己生活。孩子很多,米缸里沒有剩余的糧食,賴以維持生計的本領我還沒有找到。親友大都勸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這個念頭,可是求官缺少門路。正趕上出使到外地的事情,地方大吏以愛惜人才為美德,叔父也因為我家境貧苦(替我設法),我就被委任到小縣做官。那時社會上動蕩不安,心里懼怕到遠處當官。彭澤縣離家一百里,公田收獲的糧食,足夠造酒飲用,所以就請求去那里。等到過了一些日子,便產(chǎn)生了留戀故園的懷鄉(xiāng)感情。那是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這是勉強不得的;饑寒雖是急需解決的問題,但是違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過去為官做事,都是為了吃飯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悵感慨,心情激動不平,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仍然希望看到這一茬莊稼成熟,便收拾行裝連夜離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喪的心情像駿馬奔馳一樣急迫,自己請求免去官職。自立秋第二個月到冬天,在職共80多天。因辭官而順遂了心愿,寫了一篇文章,題目叫《歸去來兮》。乙巳年(晉安帝義熙元年)十一月。

      正文

      回去吧!田園都將要荒蕪了,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靈被軀殼所役使,那為什么悲愁失意?我明悟過去的錯誤已不可挽回,但明白未發(fā)生的事尚可補救。我確實入了迷途,但不算太遠,已覺悟如今的選擇是正確的,而曾經(jīng)的行為才是迷途。船在水面輕輕地飄蕩著前進,輕快前行,風輕飄飛舞,吹起了衣袂翩翩。我向行人詢問前面的路,恨天亮的太慢。

      終于看到了自己的家,心中欣喜,奔跑過去。家僮歡快地迎接我,幼兒們守候在門庭等待。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蕪了,松菊還長在那里。我?guī)е變簜冞M入屋室,早有清釀溢滿了酒樽。我端起酒壺酒杯自斟自飲,看看院子里的樹木,覺得很愉快;倚著南窗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覺得住在簡陋的小屋里也非常舒服。天天到院子里走走,自成一種樂趣,小園的門經(jīng)常地關閉,拄著拐杖出去走走,隨時隨地休息,時時抬頭望著遠方。云氣自然而然的從山里冒出,倦飛的小鳥也知道飛回巢中;陽光黯淡,太陽快落下去了,手撫孤松徘徊。

      回來呀!我要跟世俗之人斷絕交游。世事與我所想的相違背,還能努力探求什么呢?以親人間的知心話為愉悅,以彈琴讀書為樂來消除憂愁。農(nóng)夫告訴我春天到了,西邊田野里要開始耕種了。有時叫上一輛有帷的小車,有時劃過一艘小船。有時經(jīng)過幽深曲折的山谷,有時走過高低不平的山路。草木茂盛,水流細微。羨慕自然界的萬物一到春天便及時生長茂盛,感嘆自己的一生行將結(jié)束。

      算了吧!活在世上還能有多久,為什么不放下心來任其自然地生死?為什么心神不定,想要到哪里去?富貴不是我所求,修成神仙是沒有希望的。趁著春天美好的時光,獨自外出。有時放下手杖,拿起農(nóng)具除草培土;登上東邊的高崗放聲呼嘯,傍著清清的溪流吟誦詩篇。姑且順其自然走完生命的路程,抱定樂安天命的主意,還有什么可猶疑的呢!

      《歸去來兮辭》注釋

      1、序文注釋

      耕植不足以自給:耕:耕田。植:植桑。以:來。給:供給。

      幼稚盈室,缾無儲粟:幼稚:指孩童。盈:滿。缾:同”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bèng)、甕之類。

      生生所資,未見其術:生生:猶言維持生計。前一“生”字為動詞,后一“生”字為名詞。資:憑借。術:這里指經(jīng)營生計的本領。

      長吏:較高職位的縣吏。指小官。

      脫然:輕快的樣子。有懷:有所思念(指有了做官的念頭)。

      靡途:沒有門路。

      會有四方之事:剛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會:適逢。四方:意為到各處去

      諸侯:指州郡長官。

      家叔:指陶夔(kuí),當時任太常卿。以:因為。

      見:被。

      風波:指軍閥混戰(zhàn)。靜:平。

      憚:害怕。役:服役。

      彭澤:縣名。在今江西省湖口縣東。

      眷然:依戀的樣子。歸歟(yú)之情:回去的心情。

      何:什么。則:道理。

      質(zhì)性:本性。矯厲:造作勉強。

      切:迫切。違己:違反自己本心。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

      嘗:曾經(jīng)。從人事:從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

      口腹自役:為了滿足口腹的需要而驅(qū)使自己。

      悵然:失意。

      猶:仍然。望:期待。一稔(rěn):公田收獲一次。稔,谷物成熟。

      斂裳:收拾行裝。宵:星夜。逝:離去。

      尋:不久。程氏妹:嫁給程家的妹妹。武昌:今湖北省鄂城縣。

      情:吊喪的心情。在:像。駿奔:急著前去奔喪。

      仲秋:農(nóng)歷八月。

      事:辭官。順:順遂。心:心愿。

      乙巳歲:晉安帝義熙元年。

      2、正文注釋

      歸去來兮:意思是“回去吧”。來,助詞,無義。兮,語氣詞。

      田園將蕪胡不歸:田園將要荒蕪了,為什么不回去?胡,同“何”。

      以心為形役:讓心神為形體所役使。意思是本心不愿出仕,但為了免于饑寒,違背本意做了官。心,意愿。形,形體,指身體。役,奴役。

      奚惆悵而獨悲:為什么悲愁失意。惆悵,失意的樣子。

      悟已往之不諫:覺悟到過去做錯了的事(指出仕)已經(jīng)不能改正。諫,諫止,勸止。

      知來者之可追:知道未來的事(指歸隱)還可以挽救。追,挽救,補救。

      實:確實。迷途:做官。其:大概。

      是:正確。非:錯誤。

      舟遙遙以輕飏(yáng):船在水面上輕輕地飄蕩著前進。遙遙,搖擺不定的樣子。以,而。飏,飛揚,形容船行駛輕快的樣子。

      征夫:行人而非征兵之人。以:把(以前路問征夫)后文中:“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也是這樣的。前:前面的。

      恨晨光之熹微:遺憾的是天剛剛放亮。恨:遺憾。熹微,微明,天未大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看見自己家的房子,心中欣喜,奔跑過去。瞻,遠望。衡宇,簡陋的房子。

      稚子:幼兒。

      三徑就荒,松菊猶存: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蕪了,松菊還長在那里。三徑,院中小路。漢朝蔣詡(xǔ)隱居之后,在院里竹下開辟三徑,只于少數(shù)友人來往。后人圖、以“三徑”代指隱士所居。就,近于。

      盈樽:滿杯。

      引:拿來。觴(shāng)。眄(miǎn)庭柯以怡顏:看看院子里的樹木,覺得很愉快。眄,斜看。這里是“隨便看看”的意思?,樹枝。以:為了。怡顏,使面容現(xiàn)出愉快神色。

      寄傲: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傲,指傲世。

      審容膝之易安:覺得住在簡陋的小屋里也非常舒服。審,覺察。容膝,只能容下雙膝的小屋,極言其狹小。

      園日涉以成趣:天天到園里行走,自成一種樂趣。涉,涉足,走到。

      策扶老以流憩(qì):拄著拐杖出去走走,隨時隨地休息。策,拄著。扶老,手杖。憩,休息。流憩,游息,就是沒有固定的地方,到處走走歇歇。

      時矯首而遐觀:時時抬起頭向遠處望望。矯,舉。遐,遠。

      云無心以出岫(xiù):云氣自然而然地從山里冒出。無心,無意地。岫,有洞穴的山,這里泛指山峰。

      景翳(yì)翳以將入:陽光黯淡,太陽快落下去了。景,日光。翳翳,陰暗的樣子。

      扶孤松而盤桓:手扶孤松徘徊。盤桓:盤旋,徘徊,留戀不去。

      請息交以絕游:息交,停止與人交往斷絕交游。意思是不再同官場有任何瓜葛。

      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世事與我所想的相違背,還能努力探求什么呢?駕,駕車,這里指駕車出游去追求想要的東西。言,助詞。

      情話:知心話。

      春及:春天到了。

      將有事于西疇:西邊田野里要開始耕種了。有事,指耕種之事。事,這里指農(nóng)事。疇,田地。

      或命巾車:有時叫上一輛有帷的小車。巾車,有車帷的小車;颍袝r。

      或棹(zhào)孤舟:有時劃一艘小船。棹,本義船槳。這里名詞做動詞,意為劃槳。

      既窈窕以尋壑:經(jīng)過幽深曲折的山谷。窈窕,幽深曲折的樣子。壑,山溝。

      亦崎嶇而經(jīng)丘:走過高低不平的山路。

      木欣欣以向榮:草木茂盛。欣欣,向榮,都是草木滋長茂盛的意思。

      涓涓:水流細微的樣子。

      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羨慕自然界萬物一到春天便及時生長茂盛,感嘆自己的一生行將結(jié)束。善,歡喜,羨慕。行休,行將結(jié)束。

      已矣乎:算了吧!助詞“矣”與“乎”連用,加強感嘆語氣。

      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曷(hé)不委心任去留:活在世上能有多久,何不順從自己的心愿,管它什么生與死呢?寓形,寄生。宇內(nèi),天地之間。曷,何。委心,隨心所欲。去留,指生死。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遑遑,不安的樣子。之,往。

      帝鄉(xiāng)不可期:仙境到不了。帝鄉(xiāng),仙鄉(xiāng),神仙居住的地方。期,希望,企及。

      懷良辰以孤往:愛惜美好的時光,獨自外出。懷,留戀、愛惜。良辰,指上文所說萬物得時的春天。孤獨,獨自外出。

      或植杖而耘耔:有時扶著拐杖除草培苗。植,立,扶著。耘,除草。耘,除草。籽,培苗。

      登東皋(gāo)以舒嘯:登上東面的高地放聲長嘯,皋,高地。嘯,撮口發(fā)出的長而清越的一種聲音。舒,放。

      聊乘化以歸盡:姑且順其自然走完生命的路程。聊:姑且。乘化,隨順大自然的運轉(zhuǎn)變化。歸盡:到死。盡,指死亡。

      樂夫天命復奚疑:樂安天命,還有什么可疑慮的呢?復:還有。疑:疑慮。

      文言知識

      一、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橫”)

      景翳翳以將入(景,通“影”,日光)(實為古今字)

      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

      二、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樂琴書以消憂(琴,書:名詞用作動詞,彈琴,讀書)

      或棹孤舟(棹:槳,這里用作動詞,用槳劃)

      策扶老以流憩(策:名詞作動詞,拄著)

      2、名詞作狀語:

      園日涉以成趣(日:名詞作狀語,每天)

      時矯首而遐觀(時:名詞作狀語,常常)

      情在駿奔(駿:名詞作狀語,像駿馬)

      當斂裳宵逝(宵:夜晚,這里用作狀語,在晚上)

      3、形容詞作名詞: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詞用作名詞,傲然自得的情懷)

      攜幼入室(幼:形容詞用作名詞,兒童、小孩)

      幼稚盈室(幼稚:形容詞用作名詞,兒童、小孩)

      4、動詞作名詞:

      瓶無儲粟,生生所資(生生:前“生”,維持;后“生”,動詞用作名詞,生活)

      審容膝之易安(容膝:動詞用作名詞,僅能容納雙膝的小屋)

      5、使動用法:

      眄庭柯以怡顏(怡:使動用法,愉快,使愉快)

      審容膝之易安(安:使動用法,使……安適)

      6、意動用法:

      樂琴書以消憂(樂:意動用法,以……為樂)

      悅親戚之情話(悅:意動用法,以……為愉快)

      7、形容詞作動詞:

      善萬物之得時(善,羨慕)

      三、一詞多義

      心:

      因事順心(心愿)

      既自以心為形役(內(nèi)心)

      夫:

      問征夫以前路(名詞)

      樂夫天命復奚疑(助詞)

      故:

      故便求之(所以)

      親故多勸余為長吏(故交,朋友)

      之: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到,動詞)

      求之靡途(代“為長吏”,代詞)

      四方之事(助詞“的”)

      悟已往之不諫 (放在句子主語與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奚:

      奚惆悵而獨悲(為什么)

      樂夫天命復奚疑(什么)

      而:

      門雖設而常關(表轉(zhuǎn)折)

      覺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時矯首而遐觀(表修飾)

      鳥倦飛而知還(表承接)

      尋:

      尋程氏妹喪于武昌(不久)

      既窈窕以尋壑(探尋)

      往:

      懷良辰以孤往(去往)

      悟已往之不諫(過往)

      會:

      會有四方之事(恰、逢)

      相如聞,不肯與會(相見)

      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聚集)

      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一定)

      行:

      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將要)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ㄐ凶撸?/p>

      趙王畏秦,欲毋行(前往)

      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執(zhí)行)

      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行為)

      琵琶行(文體之一)

      策:

      策扶老以流憩(拄著)

      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鞭子)

      執(zhí)策映長明燈讀之(書)

      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策略)

      時:

      時矯首而遐觀(時常)

      善萬物之得時(大好時光)

      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時候,時間)

      非:

      覺今是而昨非(錯誤的)

      富貴非吾愿(不是)

      四、古今異義

     。1)于時(風波)未靜

      古義:指戰(zhàn)亂。今義:風浪,常用來比喻糾紛或亂子。

     。2)嘗從(人事)

      古義:指做官。今義:常用義,人的離合,境遇,存亡等情況,或關于工作人員的錄用,培養(yǎng),調(diào) 配,獎罰等工作。

     。3)(尋)程氏妹喪于武昌

      古義:不久。今義:常用義為“尋找”“追尋”等。

     。4)悅(親戚)之情話

      古義:內(nèi)外親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義:常用于與自己有血緣關系的人。

     。5)悅親戚之(情話)

      古義:知心話。今義:男女間表示愛情的話

     。6)于是悵然(慷慨)

      古義:感慨。今義:指大方的行為。

     。7)(恨)晨光之熹微

      古義:遺憾。今義:指一種情感,多為“仇恨”之意。

      (8)將(有事)于西疇

      古義:指耕種之事。今義:指發(fā)生某事。/泛指。

      (9)(幼稚)盈室

      古義:小孩。今義:指不成熟的做法。

     。10)知來者之可(追)

      古義:挽救,補救。今義:追趕,追求。

      (11)策(扶老)以流憩

      古義:拐杖;今義:扶著老人。

      (13)既(窈窕)以尋壑

      古義:幽深曲折的樣子;今義:女子文靜而美好。

     。14)(景)翳翳以將入

      古義:陽光。今義:景色

      5、虛詞的用法

     。1)、以

      A、既自以心為形役 (介詞。使、讓。)

      B、舟遙遙以輕飏(表修飾!岸保

      C、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介詞。把)

      D、樂琴書以消憂(連詞。來,表目的。)

      E、聊乘化以歸盡(連詞,表順承。然后)

      F、園日涉以成趣(連詞,表結(jié)果。)

      G、木欣欣以向榮(連詞,表修飾。“而”)

      H、問征夫以前路(拿)

     。2)而

      A、覺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B、門雖設而常關(連詞,表轉(zhuǎn)折。)

      C、時矯首而遐觀(表修飾)

      D、鳥倦飛而知還(表承接)

      (3)之

      A、悟以往之不諫(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B、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到往)

      C、悅親戚之情話(取獨)

      D、善萬物之得時(取消句子獨立性)

      五、判斷句

      (1)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斷)

     。2)富貴非吾愿

      六、賓語前置

     。1)復駕言兮焉求(“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2)胡為乎遑遑欲何之(“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3)樂夫天命復奚疑(“疑奚”)

      七、省略句

      (1)情在駿奔(省略主語“余”)

     。2)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省略介詞,寓形“于”宇內(nèi)復幾時)

      (3)稚子候門(省略“于”,正常語序應為:稚子于門候)

      (4)耕植不足以自給(省略介詞賓語,耕植不足以“之”自給)

     。5)足以為酒(省略介詞賓語,足以“之”為酒)

      (6)景翳翳將入(省略賓語,景翳翳將入山)

      (7)云無心以出岫(省略介詞,云無心以出于岫)

      八、被動句

     。1)遂見用于小邑(見,被)

     。2)既自以心為形役(為,被)

      九、介賓后置句

     。1)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即“以春及告余”)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2)將有事于西疇(即“于西疇有事)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3)尋程氏妹喪于武昌(即“于武昌喪”)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

     。4)問征夫以前路(即“以前路問征夫”)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

      創(chuàng)作背景

      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仲秋,陶淵明出仕為彭澤縣令,只八十多天便棄官歸田,作《歸去來兮辭》。陶淵明從二十九歲起開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厭惡官場,向往田園。這次辭官回家以后,再也沒有出來做官。據(jù)《宋書·陶潛傳》和蕭統(tǒng)《陶淵明傳》云,陶淵明歸隱是出于對腐朽現(xiàn)實的不滿。當時郡里一位督郵來彭澤巡視,官員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說:“我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即日掛冠去職,并賦《歸去來兮辭》,以明心志。

      陶淵明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為州祭酒,到義熙元年作彭澤令,十三年中,他曾經(jīng)幾次出仕,幾次歸隱。陶淵明有過政治抱負,但是當時的政治社會已極為黑暗。晉安帝元興二年(403),軍閥桓玄篡晉,自稱楚帝。元興三年(404),另一個軍閥劉裕起兵討桓,打進東晉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至義熙元年(405),劉裕完全操縱了東晉王朝的軍政大權(quán)。這時距桓玄篡晉,不過十五年。伴隨著這些篡奪而來的,是數(shù)不清的屠殺異己和不義戰(zhàn)爭。陶淵明天性酷愛自由,而當時官場風氣又極為腐敗,諂上驕下,胡作非為,廉恥掃地。一個正直的士人,在當時的政治社會中決無立足之地,更談不上實現(xiàn)理想抱負。陶淵明經(jīng)過十三年的曲折,終于徹底認清了這一點。陶淵明品格與政治社會之間的根本對立,注定了他最終的抉擇——歸隱。

      《歸去來兮辭》賞析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辭》而已!”《歸去來兮辭》這篇抒情小賦以平易樸素、優(yōu)美流暢的語言來抒寫自己的真情實感,毫無雕琢痕跡。文中駢散相間,將雙聲與疊韻巧妙結(jié)合,讀來瑯瑯上口,音節(jié)鏗鏘,具有和諧感。更令人百讀不厭的是平淡質(zhì)樸的語言中所蘊蓄的雋永深摯的情感。

      陶淵明善于以平淡質(zhì)樸的語言描寫自然景物,從中寄托自己的個性和情操。如“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兩句,就是以物移情,語意雙關的妙句!盁o心出岫”的云象征著自己的誤落塵網(wǎng),“倦飛知還”的鳥則比喻作者的終于歸隱。這兩句既是寫實境,也是寫心境。托意深遠,表現(xiàn)又極為自然。其佳處正如葉夢得所說:“此陶淵明出處大節(jié),非胸中實有此境,不能為此言也!保ā侗苁钿浽挕肪砩希┯秩纭熬棒梏枰詫⑷,撫孤松而盤桓”兩句,描寫自己在夕陽下?lián)崦滤闪鬟B忘返的情景,富有深意。夕陽西下,樹林陰翳,似乎是當時政治黑暗的象征;而作者以孤松相比照,則表明自己在遲暮之年仍將保持高尚的節(jié)操。清陶澍集注《靖節(jié)先生集》說這兩句是“閔晉祚之將終,深知時不可為,思以巖棲谷隱,置身理亂之外,庶得全其后凋之節(jié)也。”由此,也可見出陶淵明的身世之痛。

      陶淵明也善于以平淡質(zhì)樸的語言抒發(fā)人生體驗,酣暢淋漓地表達自己的人生理想。如“悟已往之不可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四句,表達了他對自己過去十三年來誤入仕途的悔恨、自責與自省。他把當官視為“迷途”,而認為辭官歸田才是正確的道路。這既是對自己“以心為形役”的追悔,也是對封建制度的批判。這表明作者具有與世俗讀書人迥然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又如“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四句,坦承自己想斷絕與上層社會的聯(lián)系,只和自己的親戚、鄰居的農(nóng)民共樂田園的生活,可見其高潔志趣。還有“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等句吐露了他對生命短暫的感喟,對自己生不逢時的嗟嘆,對于樂享余生的寬慰。再如“富貴非我愿,帝鄉(xiāng)不可期”兩句表達了他既不追求富貴,也不期待尋訪仙境,而只希望過著逍遙自在的平常生活的愿望。而末二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雖然流露了茍安避世的老莊思想,但從中也可看出他已不再猶豫,下決心歸老田園的堅定態(tài)度。

      總之,本文通過描寫作者辭官歸隱的過程和思想變化,反映了他對仕宦生涯的厭棄和擺脫官場束縛的喜悅,可以說這是陶淵明最后告別上層社會的宣言書。從中不僅可以看出他不肯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可貴精神,也表現(xiàn)了他超凡脫俗的情懷與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作者以平淡質(zhì)樸的語言或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情真意切,深摯雋永。

      文體介紹

      辭,即賦,一種講究句式和押韻的散文。因為起源于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又稱楚辭、楚辭體。又因屈原所作《離騷》為這種文體的代表作,故又稱騷體。到了漢代常把辭和賦統(tǒng)稱為辭賦,后人一般也將辭賦并稱。這種文體,富有抒情的浪漫氣息,很像詩,但押韻和句式都較詩自由,比散文整齊,且篇幅、字句較長,句中多以“兮”字來幫助和諧語氣,表情達意。一般四句一節(jié),每一節(jié)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讀后稍作停頓;六字句為主,都按三拍讀。

      文章題旨

      本文是晉安帝義熙元年(公元405年)作者辭去彭澤令回家時所作,分“序”和“辭”兩節(jié),“辭”是一種與“賦”相近的文體名稱!靶颉闭f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職的原因!稗o”則抒寫了歸田的決心、歸田時的愉快心情和歸田后的樂趣!皻w去來兮”就是“歸去”的意思,“來”、“兮”都是語氣助詞。

      通過對田園生活的贊美和勞動生活的歌頌,抒寫作者脫離官場的無限喜悅,歸隱田園的無限樂趣,表達了對大自然和隱居生活的向往和熱愛。敘事、議論、抒情巧妙結(jié)合;寓情于景,情真意切,富有情趣;文字洗練,筆調(diào)清新,音節(jié)諧美,富于音樂美,結(jié)構(gòu)嚴謹周密。

      文章理解

      讀悟第1段

      在封建社會里,人們要建功立業(yè),要“大濟蒼生”,實現(xiàn)人生價值,往往是和仕途緊緊聯(lián)系起來的,而陶潛不愿為官,難道是當官不好嗎?

      指名朗讀本段。

      思考: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田園將蕪”“心為形役”“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設問:從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當時的心境如何?

      明確:自責(“田園將蕪”),自悔(“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自覺、自醒(“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這里的“心為形役”中的“心”和“役”,顯然不能單純理解為“心意”和“形體”,應該深入理解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為官”的這種行為。

      陶潛的這種“心為行役”,視入仕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詩為證:

      設問:結(jié)合此詩和本段內(nèi)容,可看出陶潛有什么樣的情懷?

      明確:蔑視權(quán)貴,鄙棄官場,向往田園的隱士情懷。

      讀悟第2段

      討論:

      1、歸家途中的迫切體現(xiàn)在哪里?

      2、抵家時的欣喜有體現(xiàn)在哪些語句當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閑適有從何看出?

      明確:

      1、“舟遙遙”“問征夫”“恨晨光”,尤其一個“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載欣載奔”“童仆歡迎,稚子候門”,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樂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來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誰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倫之樂圖!

      3、“引壺觴以自酌……撫孤松而盤桓”,既有室中之樂,也有園中之樂,這是真正的隱士之樂,和劉禹錫《陋室銘》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異曲同工。

      設問:從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潛又有什么樣的隱士情懷?

      提示:與下面的詩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明確:一詩一賦,表達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閑適自在的隱士情懷之二。

      讀悟第3段

      “歸去來兮”“息交以絕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厭惡官場,固窮守節(jié)的堅定決心,也是其隱士情懷之三。

      指定小組朗讀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潛隱居鄉(xiāng)村的生活樂趣,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確:

     。1)、促膝而談的家庭之樂——悅親戚之情話;

     。2)、彈琴消憂的本色生活——樂琴書以消憂;

     。3)、與鄉(xiāng)鄰交往之樂——告余春及,有事西疇;

     。4)、巾車孤舟出游之樂——窈窕尋壑,崎嶇經(jīng)丘。

      中國士大夫?qū)憚趧樱际浅珜e人去勞動,自己是旁觀者,而陶潛是中國士大夫中第一個勞動實踐者,此乃其躬耕田園,詩酒琴書的隱士情懷之四。

      讀悟第4段

      魏晉焦慮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潛是最為焦灼的一個,在第三段結(jié)尾處兩句——“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已見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現(xiàn)?

      齊讀本段。

      明確:“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種情感也有詩為證: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還快然自足于隱士生活?依據(jù)何在?

      明確:“懷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從正反兩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隱居生活的情懷。

      討論:如何正確理解結(jié)尾處兩句話“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明確:陶潛順應自然,樂夫天命超生死,有別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學家,也有別于煉丹學道求長生的道學家,這里邊有他遺世獨立、超脫生死的曠達樂觀精神,也流露出他無可奈何、聽天由命的思想情緒,這是他欲沖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計,也是他人性減弱的一種表現(xiàn)。

      成語總結(jié)

      1、歸去來兮:歸:返回;厝グ伞V笟w隱鄉(xiāng)里。

      2、迷途知返:指迷了路能意識到回來,比喻犯了錯誤能自己改正。迷途:迷路;返:回來。

      3、事與愿違:事實與愿望相反。指原來打算做的事沒能做到。

      4、欣欣向榮:形容花草樹木生長旺盛。比喻事業(yè)蓬勃發(fā)展,興旺昌盛,日漸壯大。

      名家點評

      宋代歐陽修: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

      宋代蘇軾:俗傳書生入官庫,見錢不識;蚬侄鴨栔,生曰:“固知其為錢,但怪其不在紙裹中耳!庇枧甲x淵明《歸去來辭》云,幼稚盈室,瓶無儲粟,乃知俗傳信而有征。使瓶有儲粟,亦甚微矣,此翁平生只于瓶中見粟也耶?

      宋代李格非: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見有斧鑿痕。

      宋代陳知柔:蓋其詞高甚,晉宋以下,欲追躡之不能。

      宋代朱熹:其辭義夷曠蕭散,雖托楚聲而無其尤怨切蹙之病。

      清代劉熙載:屈子辭,雷填、風颯之首;陶公辭,木榮、泉流之趣。雖有一激一平之別,其為獨往獨來則一也。

      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jié)。晉宋之際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東晉名臣陶侃曾孫。少貧病,有高尚之志,博學善屬文。晉孝武帝太元末,曾任江州祭酒,因不堪吏職,自免歸。晉安帝隆安中,任荊州刺史桓玄屬吏,以母喪歸。及桓玄篡位,入劉裕(即宋武帝)幕府,任鎮(zhèn)軍參軍,轉(zhuǎn)江州刺史劉敬宣參軍。又任彭澤令,在官八十余日,棄官回鄉(xiāng),退居田園,無復仕進之意。宋文帝時卒,友人私謚曰靖節(jié)先生。事跡見《晉書》《宋書》《南史》等本傳。其人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一體。其詩風質(zhì)樸、平淡,語言精練而出之以自然,具有較高的藝術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準則”。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后人編為《陶淵明集》。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了解辭的體裁常識;學習疑問代詞及文言虛詞的用法,歸納一詞多義;背誦全文;了解本文創(chuàng)作背景和作者守志歸隱的思想。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理解情景關系,探究陶淵明的歸隱思想。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鑒賞文章的語言美、畫面美、情感美。

      文化傳承與理解。

      了解作者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而辭官歸田,熱愛田園生活的積極精神,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疏通課文大意,積累文言重要詞句。

      通過理解情與景的關系來把握陶淵明歸隱的思想感情。

      一、對話作者

      1、導入:有人曾這樣評價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此文只寫田園可樂,不露外跡,極有含蓄,真有道之言!鼻宕鷮W者吳梯也贊賞其:“字字如肺肝出,遂高步晉人之上!彼麄兌紝Α稓w去來兮辭》的景物描寫和其中蘊涵的情感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確實,“一切景語皆情語”,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就是一篇情景交融的經(jīng)典美文。讓我們一起走進文本,去感受陶淵明的自然世界,去體悟他對田園的喜愛和他的歸隱情懷。

      2、回顧作者: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謚號“靖節(jié)”,世稱靖節(jié)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zhèn)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二、對話文體

      1、讀標題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為我們解讀文本提供了豐富的信息,我們一起來研讀標題。

      歸去來兮辭:歸去,回去;來兮,語氣助詞;辭,一種文體,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兼具詩歌的韻律和散文的抒情。

      2、辭賦:辭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新詩體。用的是楚地方言,內(nèi)容又跟楚地的社會生活,山川風物有關,故又稱楚辭。又因屈原寫作《離騷》為這種文體的代表,又稱“騷體”。其特點是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體以四句為一小節(jié),兩句為一組,以六字句為主,間有長短句,多用語氣詞“兮”,每句三拍。如: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或: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

      到了西漢,賦在辭的影響下產(chǎn)生,是有韻的散文,講究鋪排。而辭仍是詩,重在抒情。

      3、播放多媒體朗讀,感悟文體特點。

      4、朗讀指導:本文朗讀時,應注意語調(diào),語氣和語頓。本文有不少感嘆句、疑問句,應讀出語氣,同時注意語調(diào)(感嘆句讀“↘”調(diào),疑問句讀“↗”調(diào))。

      本文屬“辭”體,每節(jié)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讀后可作較長停頓。少數(shù)四字句按二拍讀,如“乃瞻/橫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六字句按三拍讀,如:

      “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第一二句以反問的語氣表示歸田之志的訣絕,朗讀時用升調(diào),“胡不歸”重讀。“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币环N悔悟和慶幸溢于言外!拔颉⒅、遠、覺”應重讀。第二、三段,自安自樂,有喜悅之情,也有自得之意,基調(diào)是靜謐而愉悅的,應該讀得“氣滿聲高”。在每段的換韻處,停頓的時間應稍長一些。

      5、自由朗讀感悟。

      6、教師配樂范讀,學生跟讀。

      三、對話文本

      1、研讀序文

      齊讀序文。

      小組合作互譯序文,并勾畫出疑難字詞句。

      提出疑難問題,其他小組的同學答疑,教師點評并補充。

      歸納序文內(nèi)容:序文敘述了作者家貧出仕和棄官歸田的經(jīng)過,交代了寫作的原由。

      思考:陶潛辭官歸隱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

      一是“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

      二是“饑凍雖切,違已交病”;

      三是“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四是“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

      結(jié)合全文看,奔程氏妹喪顯然只是表層原因,另外三點才是根本原因。

      2、研讀第一段。

      齊讀第一段。

      小組探究互譯、質(zhì)疑、答疑。

      小組討論歸納第一段內(nèi)容:歸隱之因、歸途之樂。

      3、研讀二、三段。

      自由讀第二、三段,小組探究互譯、質(zhì)疑、答疑。

      小組討論歸納第二、三段的內(nèi)容:抵家之樂、居家之樂、田園之樂、出游之樂。

      4、研讀第四段。

      自由讀第四段,小組探究互譯,針對難點字詞句隨機提問。

      歸納本段內(nèi)容:樂天安命。

      5、全文小結(jié):《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辭官歸隱之際與上流社會公開決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絕大篇幅寫了他脫離官場的無限喜悅,想家歸隱田園的無限樂趣,表現(xiàn)了作者對大自然和隱居生活的向往和熱愛。

      四、對話生生

      1、本環(huán)節(jié)的主要任務是探究文中描繪的三幅畫面:歸家圖、居家圖、田園圖。

      2、任務分配:

      第一幅幅圖景中有哪些詞語用的好?好在哪里?(第一組)

      如果你是一個導演,要根據(jù)文章第二段拍一段MV,那你會關注哪幾個場景?為什么?(第二、三組)

      請用自己的語言全面地描繪出第三幅圖景(第三、四段),并概括其特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第四組)

      3、歸家圖探究要點。

      問題:這幅圖景中有哪些詞語用的好?好在哪里?

      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圖景:遠離官場、如釋重負;晝夜兼程、歸心似箭。

      情感:辭官后的輕松,歸家的急切,對田園生活的向往。

      技巧:寓情于景。

      4、居家圖探究要點。

      問題:如果你是一個導演,要根據(jù)文章第二段拍一段MV,那你會關注哪幾個場景?為什么?

      示范:我會選擇“僮仆歡迎,稚子候門”和“攜幼入室,有酒盈樽”這樣的場景。因為這個場景描繪出了一個和樂溫馨,其樂融融的共享天倫的畫面;它不僅寫了家人迎接主人的熱情,主仆同心,長幼一致的和諧家居生活,尤有情味的是“有酒盈樽”,雖只字是誰準備的酒,但細細品味就會發(fā)現(xiàn),妻子看似沒出場,但她比誰都盛情,滿滿的酒杯里盛著的不僅有美酒,更有妻子對丈夫濃濃的愛意。

      每個小組選擇兩句詩探究并行諸文字,小組長匯報。

      師生一起小結(jié)。

      圖景:主仆俱迎,妻子皆樂;時而倚窗,時而流憩,白云出岫,飛鳥歸林。

      情感:居家享天倫,游園覺自由。

      技巧: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5、田園圖探究要點。

      問題:請用自己的語言全面地描繪出這幅圖景并概括其特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分小組討論后用文字將討論結(jié)果表達出來,小組長匯報。

      師生共同小結(jié)。

      圖景:充滿詩情畫意的勞作和出游的田園。

      感情:悠游自在、恬淡安樂。

      技巧:情景交融、以樂景襯哀情。

      五、對話師生

      1、探究景中情:魏晉時期的農(nóng)耕生活真的如同陶淵明筆下所寫的那么美好嗎?這么寫有何深意?

      明確:小序中“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瓶無儲粟;未見其術;饑凍雖切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也,可見歸隱后的生活并不如文章中寫的那么美好。

      詩詞補充: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歸園田居》(其三)

      開春理常業(yè),歲功聊可觀。晨出肆微勤,日人負來還!陡鐨q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長饑;菽麥實所羨,孰敢慕甘肥!——《有會而作》

      詩人歸隱后躬耕田園,勞作不可謂不辛苦,生活不可聞不艱難。披星戴月,卻時常忍饑挨餓,可見生活并不如所寫那么美好。

      前人評價:周振甫先生的見解:“《序》稱《辭》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為‘追錄’、‘直述’,豈有‘木欣欣以向榮’、‘善萬物之得時’等景色?亦豈有‘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籌’、‘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為未歸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

      錢鐘書先生在《管錐篇》中認為本文自“舟遙遙以輕飏”至“亦崎嶇而經(jīng)丘”,“敘啟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諸況,心先歷歷想而如身正一一經(jīng)”,其謀篇機杼與《詩經(jīng)東山》寫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狀相類。題目“歸去來兮辭”意思是歸去吧!全篇都在在呼喚“歸去來兮”可以看出是虛寫,是想象之景。

      小結(jié):人未歸,情先有,詩人有意將田園生活美化,詩意化,更能凸顯出作者對官場的厭惡之情和對田園的喜愛之情。

      2、探究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層內(nèi)涵:有人認為這篇文章集中表現(xiàn)作者回歸田園之“樂”,有人認為其“樂中有悲”,你認同哪一種說法?請結(jié)合文本并聯(lián)系知識積累,談一談你的看法。

      明確:依據(jù)文本:耕植不足以自給;瓶無儲粟;未見其術;饑凍雖切;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樂琴書以消憂;感吾生之行休;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生活困苦、人生短暫。

      樂中有悲:生活貧苦之悲,人生短暫之悲,濟世不得之悲,理想破滅之悲。

      補充材料:“憶我少年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薄峨s詩》(其五)

      陶淵明直到29歲的才出仕為官,但終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過是祭酒、參軍、縣丞一類的芝麻小官,不僅壯志無法施展,而且還要茍合取容,身心交病。隱居鄉(xiāng)村、貧賤終身,是為了維護自身尊嚴、保持人格獨立。這是一種無奈,也是一種掙扎,更是一種悲號!這是理想破滅、濟世不得之悲。

      3、有人認為“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中的“樂天安命”是積極的,也有人認為是消極的,你更認同哪一種觀點,談一談你的看法?

      觀點一:積極:忠于自己內(nèi)心;真誠直率;對理想的執(zhí)著的追求;是經(jīng)歷過風雨理性的選擇。

      觀點二:消極: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對現(xiàn)實的逃避;謀事在人;膽小懦弱8222;

      補充:尋找依據(jù)。“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薄靶烫煳韪善,猛志固常在!薄靶员緪矍鹕健①|(zhì)性自然。”

      《易傳》: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

      《莊子》: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老師觀點:我認為“樂天安命”是積極的。這句話典出《易傳》:“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意思是:普遍而不流于常態(tài),樂觀地對待自然變化而知道命運規(guī)律,所以能沒有憂愁苦悶。陶淵明在詩篇中直率地表達“性本愛丘山”、“質(zhì)性自然”、“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從“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中可以看出作者真心享受田園生活;從“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農(nóng)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能看出作者雖然辛苦勞作于田間,但內(nèi)心是愉悅快樂的。所以我認為,作者只有投身自然才可以享受到種種人生樂趣,才能寄托心靈。這是他歷經(jīng)人生曲折之后最真實的快樂,也是最本真的達觀,不只是表層的快樂,還有深層理性的達觀。

      4、師生共同總結(jié)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層內(nèi)涵:悲、苦、達觀。

      六、對話生活

      1、對于陶淵明,人們對他有不同評價,有人贊賞他的高潔傲岸,“出淤泥而不染”;有人批評他孤芳自賞,逃避現(xiàn)實,你怎么看待?請結(jié)合本文闡釋理由并結(jié)合自身的閱讀體驗加以說明。

      2、結(jié)合已學過的《歸園田居》《五柳先生傳》等,談談你對古代歸隱現(xiàn)象的看法。

      《歸去來兮辭》說課稿

      一、說教材:

      歐陽修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如此推崇,可見此文自然很值一讀。我今天就來說一下這篇文章,《歸去來兮辭》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五單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作品,描寫了詩人得以辭官歸隱的喜悅心情和對自由、閑適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全篇圍繞著作者的鄉(xiāng)間生活寫著歸隱的樂趣,如顧盼園中之景的悠然自得,如春種秋收的田中之樂。然而在作者快然隱居的背后我們分明看到的是一個孤獨的隱士,是世乏知音的孤寂,還有一絲有些猶疑的灑脫。

      新的《語文教學大綱》規(guī)定:高中生“要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理解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歸去來兮辭》所在的單元也有相應的教學目標:“把握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掌握有關的文言詞語和句式,要重視誦讀和背誦。”根據(jù)大綱要求,結(jié)合本文為自讀課文和這屆高一學生基礎比較好的特點,我設置了一課時內(nèi)容,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ㄒ唬┲R目標:

      1、了解辭的文體特點和詩人所述之志。

      2、背誦課文。

     。ǘ┠芰δ繕耍

      1、鑒賞本文感情真摯,用于樸素,用典自然等特點,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2、疏通文句,歸納本文需要掌握的重要實詞、虛詞、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租不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ㄈ┑掠繕耍

      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隱,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熱愛田園生活的隱士情懷,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其中,落實具體的文言知識及涵詠體味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本篇課文的學習重點,而體味作者在述志中滲透出的或喜或悲、或決絕或猶疑的復雜情感則是本文學習的難點。

      二、說教法:

      在教和學的舞臺上,學生是演員,教師是導演。傳統(tǒng)的“一言堂”和“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已經(jīng)不能適應現(xiàn)代教學發(fā)展的需要,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和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性地位,我設計了一下教學法:

      1、自讀法!稓w去來兮辭》是一篇自讀課文,相對于本單元其他篇目,它的詞句理解難度較低。因此,這堂課可以學生為主,由學生自己完成疏通課文的任務,然后提出自己難以理解的文句,學生之間相互解答,然后師生共同歸納總結(jié)本課的文言常識。

      2、研討法。對于文章體現(xiàn)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結(jié)合時代背景進行分析,針對其復雜情感的流露,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情況給予點撥提示,促使學生往深一層想。

      3、誦讀法。古文,必須通過誦讀才能培養(yǎng)出一種古文的語感,尤其是這篇文章是講求音韻的辭賦。只有通過反復的吟誦,學生才能愈來愈深刻的了解文章的內(nèi)涵。

      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我還會使用到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在介紹文體、背景,歸納重點文學常識時,直接的投影展示,便于學生迅速掌握知識點。

      三、說學法:

      學習之一種主動求知的過程,為了真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想讓學生通過以下方法實現(xiàn)學習目標。

      1、預習法。學習一篇課文,預習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文,知識量大,所需掌握的內(nèi)容多,不經(jīng)預習直接聽課,學生很可能會不知老師所云者何,聽課效果大打折扣。反之,做好課前預習工作,初步了解文章大意,聽課時對文章重難點的把握就會事半功倍。這樣堅持下去,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很有幫助的。

      2、自讀法!笆苤贼~,不如授之以漁”,教學生學文言文,實際上就是為了讓學生學會自己讀懂文言文。《歸去來兮辭》表情達意,筆到意隨,音韻和諧,文辭流暢,天然無飾,便于學生理解品讀。借此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是再好不過了。

      3、探究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其主動性,針對文章內(nèi)涵提出自己的觀點看法,一來可以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二來可以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

      四、說教學過程:

     。ㄒ唬⿲耄海s3分鐘)

      以箏曲《漁舟唱晚》引入課堂。

      提問:聽這首古箏曲,你認為它講述了一種怎樣的生活?

     。ǘ┙忸}:(約2分鐘)

      找一位預習充分的同學,描述辭的文體特征。(教師補充)

      辭,是介于散文與詩歌之間的一種文體。這種文體,富有抒情的浪漫氣息,很像詩,但押韻和句式都較詩自由,比散文整齊,且篇幅、字句較長,句中多以“兮”字來幫助和諧語氣,表情達意。辭和賦還是有區(qū)別的,一般說來,辭重言情,而賦重鋪陳。此外,還要注意題目中的來是虛詞,可當助詞講,無義。

     。ㄈ┳髡吆喗椋海s3分鐘)

      因為初中時學生已經(jīng)學過陶淵明的文章,可以找一位學生來介紹其他學生進行補充。

     。ㄋ模┙處煼蹲x課文,要求學生樹立文章的寫作思路。(凸現(xiàn)文章的骨架,楊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約5分鐘)

      (五)通讀文章,疏通詞句,總結(jié)重點字詞句式:(約20分鐘)

      由于預習充分,在課堂上可給學生少許時間(2分鐘左右),整理一下思路,提出難以理解的詞句,學生之間相互答疑,老師從旁予以糾正。之后,師生共同歸納知識點。(只個過程中,教師要出示多媒體輔助歸納知識點)

     。┖侒w味文章思想感情:(約5分鐘)

      請一位朗誦水平較好的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其他同學完成一項任務:畫出能體現(xiàn)作者情感的語句,要求結(jié)合陶淵明所處的時代背景、從文章的字里行間進行分析。(學生活動、教師做好點評)

     。ㄆ撸┰趯ξ恼卤旧矸治鐾笍刂螅寣W生各抒己見,說說從這篇文章中尼得到什么啟示。(約5分鐘)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既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又可以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教師要做好點評和總結(jié)。

      《歸去來兮辭》是作者訣別官場的宣言書。通過這節(jié)課的品讀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作者的情感世界極為豐富,樂憂互現(xiàn),決絕與猶疑并存,但有一個信念卻是不變的,那就是與官場徹底決裂。因為作者深深知道自己心懷天下,“大濟蒼生”的抱負在那黑暗的官場是無法實現(xiàn)的,因而他更樂于歸隱田園,做一個不問世事的隱士。他的高潔與堅定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ò耍┎贾米鳂I(yè):(約2分鐘)

      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這既是本文的重點,又非常有利于學生的背誦)

      決議辭歸—→歸途—→抵家—→室內(nèi)—→涉園—→外出—→縱情山水—→安度晚年

      《歸去來兮辭》的教學反思

      新課程中的閱讀教學要求教師樹立體驗閱讀、拓展閱讀、創(chuàng)造性閱讀教學觀,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真情,在拓展中不斷積累,在創(chuàng)造中得到提升。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和學生都會獲得成長和發(fā)展,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義。這時“教學在互動中生成,在溝通中推進。與傳統(tǒng)的教學機制相比,最大的差異就是:把學生不只看作是教學的對象,同時還是教學的資源;把教師不只是看作知識信息的傳遞者,同時還是課堂上不同信息的接受者、傾聽者、處理者;不只是把教學看作是預設計劃的執(zhí)行,同時更是師生、生生相互作用的過程!

      教學《歸去來兮辭》時,我首先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掌握必要的文言基礎知識如“胡、奚、曷、焉、何”五個疑問代詞,歸納“行、引、乘、策”等四個詞的一詞多義,了解“以、而、之、兮、來”等文言虛詞的用法;了解辭賦特點;體悟作者超出塵世的隱逸的情感。而教學難點就在于誦讀中體會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

      我采用了誦讀和了解背景的方法,讓學生理解“達則兼濟天下”規(guī)范了多少中國文人的心路歷程,作為我國最早的田園詩人陶淵明,他的“濟世”的確讓人費解。我們一起學習了他的名篇《歸去來兮辭》,看我們能從中找到他醉情于山水田園之樂的原因,并體悟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歐陽修曾有“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的慨嘆。那是因為文中體現(xiàn)的人生態(tài)度,思想感情能引起舊時許多不滿現(xiàn)實而又無可奈何,只能潔身自好的知識分子的共鳴,終于,我比較成功地讓學生理解了作者的復雜的情感,并且使學生能從中得到正面的影響——追求一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同時,現(xiàn)代教育信息技術這一開放的環(huán)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讓學生很容易獲取更多的表象資料,拓寬視野完成知識的重組,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得到充分的發(fā)掘;教師更便于主導學生很好完成學習任務。可以說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很好體現(xiàn),是學習者與教學者、學習者與學習者、學習者與課文內(nèi)容、學習者與教學媒體的和諧互動,使師生都能分享到互動之樂。

      《歸去來兮辭》的讀后感

      前段時間,我讀了出自東晉詩人陶潛之手的《歸去來兮辭》,這篇美文讓我受益匪淺。對于陶潛的遠離官場,只為追求內(nèi)心的寧靜這種做法感到惋惜。當國家重任與個人不幸的沖突時,他毫不猶豫地棄前者奔后者?墒,當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相比,孰輕孰重?我認為:身為國家的一份子,應心系九州,胸納赤誠之志棄小幸而懷大志。

      “三十畝地一頭!笔切腋,“安得廣廈千萬間”是幸福,“珍珠如土金如鐵”也是幸福,“重整江山待后生”更是一種幸福,那“修國齊家治國平天下”又怎么能不是一種幸福?

      當暮靄沉沉時,我們或許彷徨過,想要卸下身上之重任追求自然;當草長鶯飛時,我們或許向往過大雁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陶淵明又何曾不是為了這些世外桃源而放棄了對國家的大志。

      但是,小幸為己,大幸為天下,當國家利益與自身利益相沖突時,應毫不抉擇地選擇前者。因為唯小不壯志而國大幸,推己幸而達家國,方為君子。自古以來前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而天下之樂而樂”的這種兼濟天下的偉大情懷,后有王進喜的“寧可少活二十年,拼死也要為祖國拿下大油田”的這種壯志豪情。只有心系江山之大,胸懷千鈞之任方能忠義于自己的祖國。

      歷為小幸,拋大志者也不是沒有。身為當時秦朝大丞相的李斯,在面對趙高的威逼利誘時,竟然為了其小幸與趙高同流合污。歷史并沒有因他犯下的錯誤而原諒他,最終還是難逃在咸陽城的一刀,這一刀定格了他的歷史與宿命,并且讓他臭名遠昭。這種一心為己的的“上蔡小吏”的意識終究還是會將你毀之于刀下。

      “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出身于貧寒家庭的陳涉“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但卻能“率疲弊之卒,將數(shù)百之眾,轉(zhuǎn)而攻秦”,揭開了第一次農(nóng)民起義的序幕。如果不是胸懷大志,辛棄疾又何會在深夜低吟“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壯志。文天祥又何會在身陷困境中發(fā)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志向。

      我們應向先人學習,發(fā)揚自己,視忠義天下為自任,以鴻鵠之志而自勉。博愛懷仁而心安,開拓分發(fā)則業(yè)成,天下為公則國安。如此,則天下幸甚,中華幸甚。

    【《歸去來兮辭》的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歸去來兮辭原文及翻譯08-05

    關于《歸去來兮辭》原文及翻譯09-05

    歸去來兮辭原文和翻譯注釋12-21

    歸去來兮辭翻譯07-22

    歸去來兮辭原文11-30

    木蘭辭的原文及翻譯07-29

    《木蘭辭》原文及翻譯03-06

    《歸去來兮辭》原文及翻譯(附背景+鑒賞+教學設計)07-24

    歸去來兮辭并序翻譯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