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流畅不卡精品,在线视频综合站,国产精品137页,亚洲制服丝袜中文字幕在

<td id="urspe"></td>
<small id="urspe"><menuitem id="urspe"></menuitem></small><small id="urspe"><sup id="urspe"></sup></small>

  • <small id="urspe"></small>
    <sub id="urspe"><menu id="urspe"><samp id="urspe"></samp></menu></sub>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赤壁賦》文言文翻譯

    時間:2024-12-05 15:44:30 賽賽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赤壁賦》文言文翻譯

      在平日的學習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記得文言文吧,文言文作為一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沿用了兩三千年,從先秦諸子到明清八股,都屬于文言文。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赤壁賦》文言文翻譯,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赤壁賦》文言文翻譯

      《赤壁賦》文言文翻譯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清風緩緩吹來,江面水波平靜。于是舉杯邀客人同飲,吟詠《詩經·陳風·月出》一詩的“窈窕”一章。一會兒,月亮從東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間徘徊。白茫茫的霧氣籠罩著江面,波光與星空連成一片。我們聽任葦葉般的小船在茫茫萬頃的江面上自由飄動。多么遼闊呀,像是凌空乘風飛去,不知將停留在何處;多么飄逸呀,好像變成了神仙,飛離塵世,登上仙境。

      于是,喝著酒,快樂極了,敲著船舷唱起來。歌詞說:“桂木的棹啊,蘭木的槳,拍打著清澈的江水啊,船兒迎來流動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懷,仰望著我思慕的人兒啊,她在那遙遠的地方!笨腿酥杏写刀春嵉,按著歌聲吹簫應和。簫聲嗚嗚嗚,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傾訴,余音悠揚,像一根輕柔的細絲線延綿不斷。能使?jié)摬卦谏顪Y中的蛟龍起舞,孤舟上的寡婦啜泣。

      我不禁感傷起來,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著,問客人說:“為什么會這樣?”客人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孟德的詩嗎?向西望是夏口,向東望是武昌,山川繚繞,郁郁蒼蒼,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圍困的地方嗎?當他奪取荊州,攻下江陵,順著長江東下的時候,戰(zhàn)船連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灑酒祭奠,橫端著長矛朗誦詩篇,本來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況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魚打柴,以漁蝦為伴,與麋鹿為友,駕著一葉孤舟,在這里舉杯互相勸酒。只是像蜉蝣一樣寄生在天地之間,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顆谷粒。哀嘆我生命的短暫,而羨慕長江的流水無窮無盡。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與明月一起長存。我知道這是不可能經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簫聲的余音寄托給這悲涼的秋風!

      我說:“你們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嗎?(江水)總是不停地流逝,但它們并沒有流走;月亮總是那樣有圓有缺,但它終究也沒有增減。要是從它們變的一面來看,那么,天地間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發(fā)生了變化;要是從它們不變的一面來看,萬物同我們一樣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羨慕它們呢!再說,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為我所有,即使是一絲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這江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到了才成其為聲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為顏色,占有它們,無人禁止,使用它們,無窮無盡,這是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寶藏,而我能夠同你們共享!

      客人聽了之后,高興地笑了,洗凈杯子,重新斟酒。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盤雜亂地放著。大家互相枕著靠著睡在船中,不知不覺東方已經亮了。

      前赤壁賦鑒賞

      第1段,寫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懷抱之中,盡情領略其間的清風、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興之所至,信口吟誦《詩經·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卑衙髟卤扔鞒审w態(tài)嬌好的美人,期盼著她的冉冉升起。與《月出》詩相回應,“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辈⒁鱿挛淖髡咚宰鞯母柙疲骸巴廊速馓煲环健保楦、文氣一貫!芭腔病倍郑鷦、形象地描繪出柔和的月光似對游人極為依戀和脈脈含情。在皎潔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霧氣籠罩江面,天光、水色連成一片,正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游人這時心胸開闊,舒暢,無拘無束,因而“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乘著一葉扁舟,在“水波不興”浩瀚無涯的江面上,隨波飄蕩,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風飛行,悠悠忽忽地離開人世,超然獨立;又像長了翅膀飛升入仙境一樣。浩瀚的江水與灑脫的胸懷,在作者的筆下騰躍而出,泛舟而游之樂,溢于言表。這是本文正面描寫“泛舟”游賞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2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作者飲酒樂極,扣舷而歌,以抒發(fā)其思“美人”而不得見的悵惘、失意的胸懷。這里所說的“美人”實際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边@段歌詞全是化用《楚辭·少司命》:“望美人兮未來,臨風恍兮浩歌”之意,并將上文“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的內容具體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見,已流露了失意和哀傷情緒,加之客吹洞簫,依其歌而和之,簫的音調悲涼、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竟引得潛藏在溝壑里的蛟龍起舞,使獨處在孤舟中的寡婦悲泣。一曲洞簫,凄切婉轉,其悲咽低回的音調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驟然變化,由歡樂轉入悲涼,文章也因之波瀾起伏,文氣一振。

      第3段,寫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此段由賦赤壁的自然景物,轉而賦赤壁的歷史古跡。主人以“何為其然也”設問,客人以赤壁的歷史古跡作答,文理轉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陳其事,而是連用了兩個問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問道:“此非曹孟德之詩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勝問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兩次發(fā)問使文章又泛起波瀾。接著,追述了曹操破荊州、迫使劉琮投降的往事。當年,浩浩蕩蕩的曹軍從江陵沿江而下,戰(zhàn)船千里相連,戰(zhàn)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滿,趾高氣揚,在船頭對江飲酒,橫槊賦詩,可謂“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這類英雄人物,也只是顯赫一時,何況我輩!因而,如今只能感嘆自己生命的短暫,羨慕江水的長流不息,希望與神仙相交,與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所以才把悲傷愁苦“托遺響于悲風”,通過簫聲傳達出來?偷幕卮鸨憩F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這是蘇軾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個方面。

      第4段,是蘇軾針對客之人生無常的感慨陳述自己的見解,以寬解對方?驮傲w長江之無窮”,愿“抱明月而長終”。蘇軾即以江水、明月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的認識。如果從事物變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過是轉瞬之間;如果從不變的角度看,則事物和人類都是無窮盡的,又何必羨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須臾”了!這表現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tài),并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而后,作者又從天地間萬物各有其主、個人不能強求予以進一步的說明。那么什么為我們所有呢?江上的清風有聲,山間的明月有色,江山無窮,風月長存,天地無私,聲色娛人,我們恰恰可以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此情此景乃緣于李白的《襄陽歌》:“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進而深化之。

      第5段,寫客聽了作者的一番談話后,轉悲為喜,開懷暢飲,“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照應開頭,極寫游賞之樂,而至于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清代古文家方苞評論這篇文章說:“所見無絕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閑地曠,胸無雜物,觸處流露,斟酌飽滿,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豈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為之,亦不能如此適調而暢遂也!碧K軾通過各種藝術手法表現自己坦蕩的胸襟,他只有忘懷得失,胸襟坦蕩,才能撰寫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賦》來。

      (1)駢散結合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郁郁頓挫,如“萬斛泉涌”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對偶不同,它相對更為自由,如開頭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意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于誦讀,并且極富聲韻之美,體現了韻文的長處。

      (2)形象優(yōu)美,善于取譬

      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边B用的六個比喻,渲染了簫聲的悲涼,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音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寫得具體可感,效果極佳。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知,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笨陀写刀春嵳撸懈瓒椭。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赤壁賦》注釋

      [1]選自《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一(《四部叢刊》本),這篇散文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在此之前蘇軾因烏臺詩案(元豐二年)被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因后來還寫過一篇同題的賦,故稱此篇為《前赤壁賦》,十月十五日寫的那篇為《后赤壁賦》。赤壁:實為黃州赤鼻磯,并不是三國時期赤壁之戰(zhàn)的舊址,當地人因音近亦稱之為赤壁,蘇軾知道這一點,將錯就錯,借景以抒發(fā)自己的懷抱。

      [2]壬戌: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歲在壬戌。

      [3]既望:既,過了;望,農歷十五日!凹韧敝皋r歷十六日。

      [4]徐:舒緩地。

      [5]興:起,作。

      [6]屬:通“囑(zhǔ),致意,此處引申為“勸酒”的意思。

      [7]少焉:一會兒。

      [8]白露:白茫茫的水汽。橫江:籠罩江面。橫,橫貫。

      [9]馮虛御風:(像長出羽翼一樣)駕風凌空飛行。馮:通“憑”,乘。虛:太空。御:駕御(馭)。

      [10]渺渺兮予懷:主謂倒裝。我的心思飄得很遠很遠。渺渺,悠遠的樣子。化用目眇眇兮愁予——《湘夫人》懷,心中的情思。

      [11]美人:此為蘇軾借鑒的屈原的文體。用美人代指君主。古詩文多以指自己所懷念向往的人。

      [12]倚歌而和(hè)之:合著節(jié)拍應和。倚:隨,循和:應和。

      [13]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像是哀怨,像是思慕,像是啜泣,像是傾訴。怨:哀怨。慕:眷戀。

      [14]余音:尾聲。裊裊:形容聲音婉轉悠長。

      [15]縷:細絲。

      [16]舞幽壑之潛蛟:幽壑:這里指深淵。此句意謂:使深谷的蛟龍感動得起舞。

      [17]泣孤舟之嫠(lí離)婦:使孤舟上的寡婦傷心哭泣。嫠:孤居的婦女,在這里指寡婦。

      [18]愀(qiǎo巧)然:容色改變的樣子。

      [19]正襟危坐:整理衣襟,嚴肅地端坐著危坐:端坐。

      [20]何為其然也:曲調為什么會這么悲涼呢?

      [21]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所引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詩句。

      [22]繆:通“繚”盤繞。

      [23]郁乎蒼蒼:樹木茂密,一片蒼綠繁茂的樣子。郁:茂盛的樣子。

      [24]舳艫(zhúlú逐盧):戰(zhàn)船前后相接。這里指戰(zhàn)船。

      [25]釃(shī)酒:斟酒。

      [26]橫槊(shuò):橫執(zhí)長矛。

      [27]侶魚蝦而友麋鹿:以魚蝦為伴侶,以麋鹿為友。侶:以...為伴侶,這里是名詞的意動用法。麋(mí):鹿的一種。

      [28]扁(piān)舟:小舟。

      [29]寄:寓托。

      [30]蜉(fú)蝣:一種昆蟲,夏秋之交生于水邊,生命短暫,僅數小時。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暫。

      [31]渺滄海之一粟:渺:小。滄海:大海。此句比喻人類在天地之間極為渺小。

      [32]須臾(yú):一會兒,時間極短。

      [33]長終:至于永遠。

      [34]驟:數次。

      [35]托遺響于悲風:余音,指簫聲。悲風:秋風。

      [36]逝者如斯:語出《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逝:往。斯:此,指水。

      [37]盈虛者如彼:指月亮的圓缺。

      [38]卒:最終。消長:增減。長:增長

      [39]共食:共享。蘇軾手中《赤壁賦》作“共食”,明代以后多“共適”,義同

      [40]更酌:再次飲酒。

      [41]肴核既盡:葷菜和果品。既:已經。

      [42]枕藉:相互枕著墊著。

      [43]既白:已經顯出白色(指天明了)。

      這篇賦在藝術手法上有如下特點:

      “情、景、理”融合。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通篇以景來貫串,風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輔之。作者抓住風和月展開描寫與議論。文章分三層來表現作者復雜矛盾的內心世界:首先寫月夜泛舟大江,飲酒賦詩,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懷世俗的快樂心情;再從憑吊歷史人物的興亡,感到人生短促,變動不居,因而跌入現實的苦悶;最后闡發(fā)變與不變的哲理,申述人類和萬物同樣是永久地存在,表現了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寫景、抒情、說理達到了交融的程度。

      “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此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郁郁頓挫,如“萬斛泉涌”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對偶不同,它相對更為自由,如開頭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意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于誦讀,并且極富聲韻之美,體現了韻文的長處。

      意象連貫,結構嚴謹。景物的連貫,不僅在結構上使全文儼然一體,精湛縝密,而且還溝通了全篇的感情脈絡,起伏變化。起始時寫景,是作者曠達、樂觀情狀的外觀;“扣舷而歌之”則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樂甚”向“愀然”的過渡;客人寄悲哀于風月,情緒轉入低沉消極;最后仍是從眼前的明月、清風引出對萬物變異、人生哲理的議論,從而消釋了心中的感傷。景物的反復穿插,絲毫沒有給人以重復拖沓的感覺,反而在表現人物悲與喜的消長的同時再現了作者矛盾心理的變化過程,最終達到了全文詩情畫意與議論理趣的完美統一。

      白話譯文

      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從雪堂出發(fā),準備回臨皋亭。有兩位客人跟隨著我,一起走過黃泥坂。這時霜露已經降下,葉全都脫落。我們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頭望見明月高懸。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樂;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詩,相互酬答。

      過了一會兒,我嘆惜地說:“有客人卻沒有酒,有酒卻沒有菜。月色皎潔,清風吹拂,這樣美好的夜晚,我們怎么度過呢?”一位客人說:“今天傍晚,我撒網捕到了魚,大嘴巴,細鱗片,形狀就像吳淞江的鱸魚。不過,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說:“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為了應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這樣,我們攜帶著酒和魚,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覽。長江的流水發(fā)出聲響,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聳;山巒很高,月亮顯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來。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覽所見的江景山色再也認不出來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著險峻的山巖,撥開紛亂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狀的怪石上,又不時拉住形如虬龍的樹枝,攀上猛禽做窩的懸崖,下望水神馮夷的深宮。兩位客人都不能跟著我到這個極高處。我大聲地長嘯,草木被震動,高山與我共鳴,深谷響起了回聲,大風刮起,波浪洶涌。我也覺得憂愁悲哀,感到恐懼而靜默屏息,覺得這里令人畏懼,不可久留;氐酱,把船劃到江心,任憑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這時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覺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鶴,橫穿江面從東邊飛來,翅膀像車輪一樣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潔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長聲音叫著,擦過我們的船向西飛去。

      過了會兒,客人離開了,我也回家睡覺。夢見一位道士,穿著羽毛編織成的衣裳,輕快地走來,走過臨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說:“赤壁的游覽快樂嗎?”我問他的姓名,他低頭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細了。昨天夜晚,邊飛邊叫著從我這里經過的人,不是你嗎?”道士回頭笑了起來,我也忽然驚醒。開門一看,卻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創(chuàng)作背景

      《赤壁賦》寫于蘇軾一生最為困難的時期之一——被貶謫黃州期間。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因被誣作詩“謗訕朝廷”,遭御史彈劾,被捕入獄,史稱“烏臺詩案”。蘇軾因寫下《湖州謝上表》被扣上誹謗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獄。“幾經重辟”,慘遭折磨。后經多方營救,于當年十二月釋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但“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這無疑是一種“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兩次泛游赤壁,寫下了兩篇以赤壁為題的賦,后人因稱第一篇為《前赤壁賦》,第二篇為《后赤壁賦》。

      作品鑒賞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年),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號,1056~1063年)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謚文忠。學識淵博,喜獎勵后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赤壁賦》創(chuàng)作背景:

      《赤壁賦》寫于蘇軾一生最為困難的時期之一——被貶謫黃州期間。元豐二年(1079),因被誣作詩“謗訕朝廷”,蘇軾因寫下《湖州謝上表》,遭御史彈劾并扣上誹謗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獄,史稱“烏臺詩案”!皫捉浿乇佟保瑧K遭折磨。后經多方營救,于當年十二月釋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但“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边@無疑是一種“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豐五年,蘇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兩次泛游赤壁,寫下了兩篇以赤壁為題的賦,后人因稱第一篇為《赤壁賦》,第二篇為《后赤壁賦》。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謚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后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作品簡介

      《前赤壁賦》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時所作的賦。此賦記敘了作者與朋友們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見所感,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線索,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脫的達觀。全賦在布局與結構安排中映現了其獨特的藝術構思,情韻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國文學上有著很高的文學地位,并對之后的賦、散文、詩產生了重大影響。

      文言現象

      一詞多義

      1、望:

      七月既望(名詞,陰歷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動詞眺望,向遠處看)

      2、歌:

      扣舷而歌(唱)

      歌曰(歌詞)

      倚歌而和之(歌聲)

      3、如:

      縱一葦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像)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像)

      4、然:

      其聲嗚嗚然(……的樣子,像聲詞詞尾)

      何為其然也(這樣)

      5、長:

      抱明月而長終(永遠)

      而卒莫消長也(增長)

      6、于: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東山之上(從)

      徘徊于斗牛之間(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托遺響于悲風(給)

      7、之:

      凌萬頃之茫然(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詞)

      扣舷而歌之(音節(jié)助詞)

      倚歌而和之(代詞,代“歌”)

      哀吾生之須臾(助詞,取獨)

      通假字

      1、舉酒屬客(“屬”通“囑”,致意,此處引申為“勸酒”)注:{高中課本上沒有標明“屬”通“囑”}

      2、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馮”通“憑”乘)

      3、山川相繆(“繆”通“繚”盤繞,環(huán)繞)

      4、杯盤狼籍(籍,通“藉”,凌亂)

      5、舉匏尊以相屬(尊,通“樽”,酒杯)注:人教版中為“樽”

      6、扣舷而歌之(扣通“叩”,敲打)

      古今異義

      1、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義:內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事物的象征。

      今義:美貌的人。

      2、凌萬頃之茫然

      古義:越過。

      今義:欺辱,欺侮。

      3、凌萬頃之茫然

      古義:遼闊的樣子。

      今義:完全不知道的樣子。

      4、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古義:對人的尊稱,多指男子。

      今義:兒子。

      5、徘徊于斗牛之間

      古義: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義:1.驅牛相斗比勝負的游戲。 2.相斗的牛。 3.挑逗牛與;蚺Ec人相斗。

      詞類活用

      1、歌:歌窈窕之章(名作動,歌詠)

      2、羽:羽化而登仙(名作狀,像長了翅膀似的)

      3、歌:扣舷而歌之(名作動,唱歌)

      4、空明:擊空明兮溯流光(形作名,月光下的清波)

      5、舞:舞幽壑之潛蛟(使動,使……起舞)

      6、泣:泣孤舟之嫠(lí)婦(使動,使……哭泣)

      7、正:正襟危坐(使動,整理,端正)

      8、南、西:烏鵲南飛……西望夏口(名作狀,朝南、往南;朝西,往西)

      9、下:下江陵(名作動,攻下)

      10、東:順流而東也(名作動,向東進軍)

      11、漁樵: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①名詞作動詞,打漁砍柴②可以認為無活用,漁、樵本身就為動詞)

      12、侶、友:侶魚蝦而友麋鹿(意動,以……為伴侶,以……為朋友)

      13、.舳艫(連接)千里:(省略謂語)

      14、白:不知東方之既白(形作動,天色發(fā)白,天亮)

      特殊句式

      渺渺兮予懷(主謂倒裝句)

      游于赤壁之下(狀語后置)

      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后置)

      何為其然也?(賓語前置)

      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

      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滄海之一粟。(謂語省略,省略句)

      而又何羨乎。ㄙe語前置)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判斷句)

      客有吹洞簫者——定語后置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定語后置(被動句)

      知不可乎驟得——倒裝

      固一世之雄也“也”為標志的判斷句

      此非曹孟德之乎?“非”為標志的判斷句

      (其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省略句

     。ㄆ渎暎┪栌嫩种疂擈允÷跃

      名家評價

      李扶九《古文筆法百篇》:“閑閑敘起,不必定游赤壁,不必定約某客!畼贰址蟆H杂谩L’‘月’二字,乃長公一生襟期,已引起游意。”“后篇亦寫客、寫歌、寫風、寫月、寫樂、寫酒、寫肴,一一與前篇同,而各位置不同。前篇同在舟中,次早還在;此篇有登岸一舉,夜即歸,則前篇所未有也;前篇借客生波,尚似實情;此篇忽鶴忽道士,幻極矣,乃神似《南華》,非襲其貌也。至前篇說悲處,在客口中;此篇悲則公自言矣。”

      李扶九《古文筆法百篇》引林西仲:“若無前篇,不見此篇之妙;若無此篇,不見前篇之佳,缺一不可!

      《古文觀止》評語:“豈惟無鶴無道士,并無魚,并無酒,并無客,并無類壁,只有一片光明空闊!薄扒捌獙憣嵡閷嵕,從‘樂’字領出歌來;此篇作幻境幻想,從‘樂’字領出嘆來。一路奇情逸致,相逼而出,與前賦同一機軸,而無一筆相似!

      虞集《道園學古錄》:“坡公《前赤壁賦》已曲盡其妙,后賦尤精。于體物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皆天然句法。末有道上化鶴之事,尤出人意表!

      呂祖謙《三蘇文范》卷十六:“此賦結處,用韓文公《石鼎》處彌明。意指鶴至戶為道士,亦暗使高道傳青城山,徐左卿化鶴以此也。”

      鄭之惠《蘇長公合作》卷一引袁宏道:“《前赤壁賦》為禪法道理所障,如老學究著深衣,遍體是板;后賦平敘中有無限光景,至末一段,即子瞻亦不知其所以妙!

      鄭之惠《蘇長公合作》卷一引李贄;“前賦說道理,時有頭巾氣。此則空靈奇幻,筆筆欲仙!

      鄭之惠《蘇長公合作》卷一引華淑:“《赤壁》后賦,直平敘去,有無限光景!

      儲欣《唐宋八大家類選》卷十四:“前賦設為問答,‘此賦不過寫景敘事。而寄托之意,悠然言外者,與前賦初不殊也!

      沈石民《三蘇文評注讀本》卷二:“飄脫之至。前賦所謂馮虛御風,羽化登仙者,此文似之!

      林紓《古文辭類纂·集評》卷七十一引王文濡:“前篇是實,后篇是虛。虛以實,至后幅始點醒。奇妙無以復加,易時不能再作。”

      相關賞析

      《赤壁賦》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chuàng)作的一篇賦,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作者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時。此賦記敘了作者與朋友們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見所感,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線索,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脫的達觀。

      全賦在布局與筆墨上以駢文之工藻、散文之氣韻、詩詞之英華熠熠生輝,是蘇軾抒情、議論、說理并重的名篇。以下是對該賦的賞析:

      景、情、理相結合的描寫手法:

      《赤壁賦》一文采用景、情、理相結合的描寫手法,通過對話來展開說理和抒情的討論。作者在第一段中描繪了秋天的江上景色,第二段則通過歷史人物的興衰來表達人生短暫的感慨,第三段則通過哲學思考來探討人生的意義。文章既有詩情畫意,又寓理于事,堪稱文學和哲學的完美結合。

      對比、借代、比喻等修辭手法:

      文章運用了對比、借代、比喻等修辭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動形象,易于理解。例如,在第一段中,作者通過對比“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和“舉世滔滔,吾誰與歸”來表達江上景色的變化和人生的孤獨感;在第二段中,作者通過借代手法將歷史人物抽象化,表達了人類在歷史長河中的短暫和渺。辉诘谌沃,作者通過比喻手法將人生比作“蜉蝣于天地之間”,表達了人生的短暫和脆弱。

      文學價值:

      《赤壁賦》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其文學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創(chuàng)作風格:蘇軾的創(chuàng)作風格以豪放、奔放著稱,但在這篇文章中卻表現出細膩、清麗的一面。他通過精煉的語言、形象的描寫、生動的對話和深刻的思考,展現了文學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2)思想深度:蘇軾在文章中不僅表達了對自然景觀的贊美,還通過歷史人物的興衰和哲學思考,表達了對人生、宇宙的思考和探索。他的思想深度和廣度,使文章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內涵和文化價值。

     。3)藝術特色:蘇軾在文章中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如對偶、排比、用典、比喻等,使文章具有了高度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同時,他還將詩、詞、曲等多種文學形式融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文學形式,為后世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借鑒和啟示。

      文化價值:

      《赤壁賦》作為蘇軾的重要作品之一,也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以下是對該賦文化價值的分析:

     。1)文化傳承:《赤壁賦》作為中國古典文學的經典之作,傳承了古代文學的優(yōu)秀傳統和智慧。它不僅代表了蘇軾個人的文學成就,更代表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2)文化影響力:《赤壁賦》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響力,其思想內涵和文化價值已經超越了文學本身。它對于中國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了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文化啟示:《赤壁賦》通過描寫自然景觀和歷史人物,表達了對自然、生命和人性的思考和探索。它啟示人們在面對自然和人生時應該保持敬畏之心和謙虛之態(tài),珍惜生命的美好和人生的意義。

      綜上所述,《赤壁賦》作為蘇軾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和文化價值。它的描寫手法、修辭手法和思想深度都展現了作者的卓越才華和文化智慧。同時,《赤壁賦》對于文化傳承、文化影響力和文化啟示等方面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作者主要成就

      文學

      蘇軾的文學觀點和歐陽修一脈相承,但更強調文學的獨創(chuàng)性、表現力和藝術價值。他的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認為作文應達到“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答謝民師推官書》)的藝術境界。蘇軾散文著述宏富,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三家并稱。文章風格平易流暢,豪放自如。

      釋德洪《跋東坡(左忄(xīn)右允)池錄》說:“其文渙然如水之質,漫衍浩蕩,則其波亦自然成文!碧K軾與歐陽修并稱“歐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是繼歐陽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在當時的作家中間享有巨大的聲譽,一時與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導者甚多,北宋文學家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和張耒都曾得到他的培養(yǎng)、獎掖和薦拔,故稱蘇門四學士。蘇門四學士和陳師道、李廌六人并稱蘇門六君子。

      其《題柳子厚詩》云:“詩須要有為而作……好奇務新,乃詩之病。”其《答喬舍人啟》亦云:““文章以華采為末,而以體用為本”主張詩要有為,以“體用”為文之根本。在《答王庠書》中又說:“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實用!

      其詩《送李公恕赴闕》說自己的詩文是“雜以嘲諷究詩騷”!端问贰芬舱f他作詩是“以詩托諷,庶幾有補于國”,這都說明他是在有意繼承風、騷的諷喻傳統。

      他在《答毛滂書》中也說:“文章如金玉,各有定價,先后進相汲引,因其言以信于世,則有之矣。至其品目高下,蓋付之眾口,決非一夫所能抑揚。”

      詩詞

      蘇軾的詩現存約兩千七百余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fā)展開辟了新的道路。葉燮(字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于筆端。”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绕洳豢杉罢,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為并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后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逼湓娗逍潞澜。朴每鋸埍扔,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赌钆珛伞こ啾趹压拧贰ⅰ端{歌頭·丙辰中秋》傳誦甚廣。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蘇軾的詞現存三百四十多首,沖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蘇軾在我國詞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chuàng)了與婉約派并立的豪放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沖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劉辰翁在《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天地奇觀!

      首先,在題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蘇軾的“具體的xx憂患”,而后期作品則將側重點放在了“寬廣的人生憂患”,嫉惡如仇,遇有邪惡,則“如蠅在臺,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發(fā)了烏臺詩案。黃州貶謫生活,使他“諷刺的苛酷,筆鋒的尖銳,以及緊張與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現的,則是一種光輝溫暖、親切寬和的識諧.醇甜而成熟,透徹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會責任,他深切關注百姓疾苦;后期,尤其是兩次遭貶之后,他則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歸到佛教中來,企圖在宗教上得到解脫。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啟發(fā),在黃州惠州儋州等地過上了真正的農人的生活,并樂在其中。

      第三,在風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氣磅礴、豪放奔騰如洪水破堤一瀉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則空靈雋永、樸質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遠益清。

      就詞作而言,縱觀蘇軾的三百余首詞作,真正屬于豪放風格的作品卻為數不多,據朱靖華先生的統計類似的作品占蘇軾全部詞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個時期創(chuàng)作的主流。這些作品雖然在數量上并不占優(yōu)勢,卻著實反映了那段時期蘇軾積極仕進的心態(tài)。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風貌,也有娛賓遣興,秀麗嫵媚的姿采。諸如詠物言情、記游寫景、懷古感舊、酬贈留別,田園風光、談禪說理,幾乎無所不包,絢爛多姿。而這一部分占了蘇軾全詞的十之八九,其間大有莊子化蝶、物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對現實的對xx的不滿、歇斯底里的狂吼、針尖麥芒的批判全部驅逐了。其題材漸廣,其風格漸趨平淡致遠。

      書法

      蘇軾還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他曾遍學晉、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自成一家,自創(chuàng)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自云:“我書造意本無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踐古人。”黃庭堅說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又云:“到黃州后掣筆極有力!蓖砟暧謷队泻M怙L濤之勢,加之學問、胸襟、識見處處過人,而一生又屢經坎坷,其書法風格豐腴跌宕,天真浩瀚,觀其書法即可想象其為人。

      人書并尊,在當時其弟兄子侄子由、邁、過,友人王定國、趙令畤均向他學習;其后歷史名人如李綱、韓世忠、陸游,以及的吳寬,清代的張之洞,亦均向他學習,可見影響之大。黃庭堅在《山谷集》里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黃州寒食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jié)所發(fā)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饵S州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洋溢著起伏的情緒。元朝鮮于樞把它稱為繼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書"。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

      《黃州寒食詩帖》彰顯動勢,洋溢著起伏的情緒。詩寫得蒼涼惆悵,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穩(wěn)健,痛快淋漓,一氣呵成。蘇軾將詩句心境情感的變化,寓于點畫線條的變化中,或正鋒,或側鋒,轉換多變,順手斷聯,渾然天成。其結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輕有重,有寬有窄,參差錯落,恣肆奇崛,變化萬千。

      因為有諸家的稱賞贊譽,世人遂將《寒食帖》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祭侄稿》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或單稱《寒食帖》為“天下第三行書!边有人將“天下三大行書”作對比說:《蘭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風格,《祭侄帖》是至哲賢達的風格,《寒食帖》是學士才子的風格。它們先后媲美,各領風騷,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書法史上行書的三塊里程碑。

      蘇軾晚年用筆沉著,早期書法代表作為《治平帖》,筆觸精到,字態(tài)嫵媚。中年代表作為《黃州寒食詩帖》此詩帖系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因為烏臺詩案遭貶黃州時所寫詩兩首。詩句沉郁蒼涼又不失曠達,書法用筆、墨色也隨著詩句語境的變化而變化,跌宕起伏,氣勢不凡而又一氣呵成,達到“心手相暢”的幾近完美的境界。所以元朝鮮于樞把它稱為繼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書”。晚年代表作有行書《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等,此二賦以古雅勝,姿態(tài)百出而結構緊密,集中反映了蘇軾書法“結體短肥”的特點。其最晚的墨跡當是《與謝民師論文帖》(1100年)。

      其代表作有《黃州寒食詩帖》、《天際烏云帖》、《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春帖子詞》、《愛酒詩》、《寒食詩》、 《蜀中詩》、《人來得書帖》、《答謝民師論文帖》、 《江上帖》、《李白仙詩帖》、 《次韻秦太虛詩帖》、 《渡海帖》、《祭黃幾道文卷》、《梅花詩帖》、《前赤壁賦》、《東武帖》、《北游帖》、《新歲展慶帖》、 《寶月帖》、《令子帖》、《致南圭使君帖》、《次辯才韻詩》、《一夜帖》、《宸奎閣碑》、《致若虛總管尺牘》、《懷素自序》等。蘇軾的書法,后人贊譽頗高。最有發(fā)言權的莫過于黃庭堅,他在《山谷集》里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繪畫

      蘇軾在繪畫方面畫墨竹,師文同(即文與可),具掀舞之勢。米芾說他“作墨竹,從地一直起至頂。余問:何不逐節(jié)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jié)生?”亦善作枯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郁也。”均可見其作畫很有奇想遠寄。其論書畫均有卓見,論畫影響更為深遠。如重視神似,認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托,反對形似,反對程式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并明確提出“士人畫”的概念等,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造詣。為其后“文人畫”的發(fā)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存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與《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等。存世畫跡有《古木怪石圖卷》、《瀟湘竹石圖卷》也是他的作品。

      蘇軾在才俊輩出的宋代,在詩、文、詞、書、畫、修心、悟道、自然辟谷等許多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極的成就。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學和藝術天才。

    【《赤壁賦》文言文翻譯】相關文章:

    赤壁賦的文言文翻譯12-02

    文言文《赤壁賦》原文及翻譯08-30

    赤壁賦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譯10-11

    文言文《前赤壁賦》翻譯及賞析10-08

    高一文言文赤壁賦原文翻譯08-28

    《前赤壁賦》翻譯06-08

    《赤壁賦》文言文原文07-08

    蘇軾《赤壁賦》原文及翻譯06-16

    《前赤壁賦》翻譯及注釋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