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推薦度:
- 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推薦度:
- 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經(jīng)典】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在平凡的學習生活中,許多人都對一些經(jīng)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其實,文言文是相對現(xiàn)今新文化運動之后白話文而講的,古代并無文言文這一說法。還記得以前背過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點,歡迎大家分享。
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1
1.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
1.涕:(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2.持千金之資幣物
2.幣:(古義)禮品;(今義)貨幣。
3.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3.窮困:(古義)走投無路;(今義)貧窮。
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
4.偏袒:(古義)袒露一只臂膀;(今義)袒護雙方中的某一方。
5.諸郎中執(zhí)兵
5.郎中:(古義)宮廷的侍衛(wèi);(今義)稱中醫(yī)醫(yī)生。
6.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6.提:(古義)投擊;(今義)拿著。
7.斷其左股
7.股:(古義)大腿;(今義)量詞(用于成條的東西)。
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2
一、掌握下列重點詞語
1、 處室: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居家過日子,共同生活)
2、 饜:則必饜酒肉而后反(滿足,飽食)
3、 瞷:吾將瞷良人之所之(暗中察看)
4、 墦:卒之東廓墦間(墳墓)
5、 善:通國之善弈者也(擅長,動詞)
6、 誨:使弈秋誨二人弈(教,動詞)
二、通假字
1、反:則必饜酒肉而后反(通"返",回來)
2、蚤:蚤起(通"早",早上)
3、施:施從良人之所之(通"迤",逶迤斜行,這里指暗中跟蹤)
4、為:為是其智弗若與?(通"謂"認為)
三、一詞多義
1、之:①吾將瞷良人之所之(前者是助詞,后者是動詞,去,往)
、谥勒,乞其余(向,介詞)
、鄱既宋粗(它。代事情的真相)
、苡诸櫠(到,往,動詞)
、萃▏恼咭(的,助詞)
2、施:
①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迤,暗中跟蹤)
、谑┦⿵耐鈦(喜悅自得的樣子)
③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施行,實行,動詞)
④妾不驅(qū)使,徒留無所施(用處,動詞)
2、卒:①卒之東郭蕃間(終于,最后,副詞)
②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士兵,名詞)
、鄢,魯肅聞劉表卒(死亡,動詞)
、茏淙粏栐唬"天下惡乎定?"(通"猝",突然)
四、詞類活用
1、富貴:則盡富貴也(形作名,富貴的人)
2、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動作狀,站著)
3、驕:驕其妻妾(形作使動,使……驕傲)
五、古今異義的詞
1、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①古義:國都。
②今義:國家。
六、句式
1、此其為饜足之道也。(判斷句)
2、而相泣于中庭(介賓短語后置)
3、而良人未之知也(賓語前置)
4、惟弈秋之為聽(相當于"惟弈秋是聽",賓語前置)
5、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判斷句)
七、難句翻譯
1、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譯:認為是這人的智力比不上(他)嗎?回答說:不是這樣的。
2、惟弈秋之為聽。
譯:完全按照弈秋說的去做。
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3
古漢語句式
(一)判斷句
、俜俏乙,歲也(……也,表判斷)非我也,兵也。(……也,表判斷)
是亦走也(……也,表判斷)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也,表判斷)
②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也,表判斷)
(二)倒裝句
1.賓語前置句
①未之有也(賓語前置,應為“未有之也”)
②雞豚狗彘之畜(賓語前置,應為“畜雞豚狗彘”)
2.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狀語后置句)
、僖破渌谟诤觾(nèi)(“于河內(nèi)”為介賓結(jié)構(gòu))
②樹之以桑(“以!睘榻橘e結(jié)構(gòu))
③頓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于道路”為介賓結(jié)構(gòu))
、苁呛萎愑诖倘硕鴼⒅(“于刺人而殺之……”為介賓結(jié)構(gòu))
、萆曛孕€┲x(“以孝悌之義”為介賓結(jié)構(gòu))
(三)省略句
可以無饑矣(“以”后省略賓語“之”,句意是:可以憑借它不受饑餓之苦了)
特殊結(jié)構(gòu)(結(jié)合課后“研討與練習”第二題作小結(jié))
1.“或……或”(有的人……,有的人……)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來,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來。
2.“直……耳,是……也”(只是……罷了,這也是……啊)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皇菦]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還是逃跑啊。
3.“是何異于……”(這跟……有什么不同呢)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這種狀況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殺死后,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4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nèi)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陳情表》)
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李密《陳情表》)
臣生當隕首,死當結(jié)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李密《陳情表》)
時維九月,序?qū)偃。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閣序》)
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王勃《滕王閣序》)
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王勃《滕王閣序》)
云銷雨霽,彩徹區(qū)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王勃《滕王閣序》)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韓愈《師說》)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韓愈《師說》)
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5
1、燭之武退秦師(退,使動用法,使……撤兵。)
2、晉軍函陵,秦軍汜南(軍,名詞作動詞,駐軍。)
3、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亡,使動用法,使……滅亡。)
4、越國以鄙遠(鄙,名詞意動,把……當作邊邑;遠,形容詞作名詞,遠地。)
5、鄰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詞作動詞,變雄厚、變薄弱。)
6、既東封鄭(東,名詞作狀語,向東;封,名詞意動用法,以……為疆界。)
7、若不闕秦(闕,動詞使動用法,使……削弱。)
8、闕秦以利晉(利,名詞使動用法,使……獲利。)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詞用作動詞,損害。)
10、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詞作名詞,缺少的東西。)
11、樊於期乃前曰前:名詞活用為動詞,上前。
12、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詞作狀語,用匣子。
13、頃之未發(fā),太子遲之遲:形容詞用作意動詞,以……為遲,即認為遲。
14、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詞活用為動詞,穿上(白)衣,戴上(白)帽。
15、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名詞活用為動詞。出行前舉行祭路神的儀式。
16、使使以聞大王使1:動詞,派遣,使2:名詞,使者。
17、乃朝服,設九賓朝服:名詞活用為動詞,穿上上朝的禮服。
18、群臣怪之怪:意動用法,以……為怪。
19、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前:名詞活用為動詞,走上前。
20、愿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于前使:名詞,使命。
21、沛公軍霸上。(名詞用如動詞,駐軍,動詞)
22、沛公欲王關(guān)中。(名詞用如動詞,為王、稱王,動詞)
23、吾得兄事之。(名詞用如動詞,做事、侍奉,動詞)
24、籍吏民。(名詞用如動詞,登記,動詞)
25、范增數(shù)目項王。(名詞用如動詞,使眼色,動詞)
26、刑人如恐不勝。(名詞用如動詞,施加肉刑,動詞)
27、道芷陽。(名詞用如動詞,取道,動詞)
28、素善留侯張良。(形容詞用如動詞,友善、交好,動詞)
29、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以之為王,稱王,意動)
30、項伯,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動)
31、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使……跟從,意即帶領(lǐng),使動)
32、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nèi)。(使之止,制止,使動)
33、樊噲側(cè)其盾以撞(使……斜側(cè)著,使動)
34、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名詞作狀語,用對侍兄長的禮節(jié))
35、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詞作狀語,像鳥用翅膀)
36、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名詞作狀語,在夜里)
37、頭發(fā)上指。(名詞作狀語,向上)
38、道芷陽間行、間至軍中。(名詞作動詞,取道;名詞作狀語,抄小路)
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6
古今異義
以手撫膺坐長嘆(古義:徒,空。今義:作動詞。)
叢菊兩開他日淚(古義:往日,過去。今義:以后,將來的某一天或某一時期。)
無邊落木蕭蕭下(古義:樹葉。今義:樹木。)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古義:第二年。今義:今年的下一年。)
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古義:因此寫了。今義:表原因。)
老大嫁作商人婦。(古義:年紀大了。今義:長子,長兄等。)
朝來暮去顏色故。(古義:容貌。今義:色彩。)
又聞此語重唧唧。(古義:嘆息聲。今義:一般指蟲鳴。)
凄凄不似向前聲。(古義:剛才。今義:朝著前面。)
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東。(古:黃河。今義:泛指河流。)
(古:谷物收成不好。今義:兇惡,厲害。)
棄甲曳兵而走。(古:逃跑。今義:行,走路。)
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古:供養(yǎng)活著的人。今義:保養(yǎng)身體。)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可以憑借。今義:表示同意、認可。)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這樣,卻。今義:轉(zhuǎn)折連詞。)
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歸咎。今義:沒有罪過。)
金就礪則利。(古:指金屬制的刀劍。今義:黃金。)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古:檢查。今義:參加、參見等。)
用心一也。(古:用,使用;心,心力。今義:集中注意力,存心。)
蟹六跪而二螯(古:足,腳。今義:兩膝彎曲,單膝或雙膝著地。)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古:安置,安身。今義:托付,把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物身上。)
流血漂櫓。(古:盾牌。今義:指劃船的工具。)
以為桂林、象郡。(古:把……作為。今義:認為。)
贏糧而景從。(古:背負,擔負。今義:獲得,獲勝。)
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崤山以東。今義:山東省。)
古之學者必有師。(古:求學的人。今義:有專門學問的人。)
吾從而師之。(古:跟隨并且。今義:表因果的連詞。)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古:無論。今義:沒有。)
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古:一般人,普通人。今義:許多人。)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古:風尚。今義:道路,道德。)
小學而大遺。(古:在小的方面學習。今義:指與中學、大學相對的“小學”。)
不必不如師(古:不一定。今義:用不著,不需要。)
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7
一、詞類活用
1.則修文德以來之(使動,使……來)
2.既來之,則安之(使動,使……來;使……安定下來)
3.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使動,使……來)
二、特殊句式
1.何以伐為(賓語前置)
2.無乃爾是過與(無乃……與?疑問句式,恐怕……吧?)
三、重點實詞解釋
1.無乃爾是過與(無乃……與?恐怕……吧。是,這個;過,責備。)
2.是社稷之臣也(這個)
3.何以伐為(何以……為?表示反問的一種句式)
4.陳力就列,不能者止(陳,擺出來;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職位。)
5.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危,不穩(wěn)定;顛,跌倒;相,輔助盲人走路的人)
6.且爾言過矣(過,錯)
7.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疾,憎恨;辭,托辭。)
8.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貧,貧困;寡,少;傾,傾覆之患)
9.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蕭墻:國君宮門內(nèi)當門的照壁,暗指魯國內(nèi)部)
四、一詞多義
1、是A、是社稷之臣,何以伐為(這)
B、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是)
C、世無孔子,誰能定是非之真(正確)
2、疾A、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病)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痛恨)
C、老臣病足,不能疾走(快速)
3、止A、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停)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制止)
C、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只)
4、見、A、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看見)
B、曹劌請見(拜見)
C、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接見)
D、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現(xiàn))
5、過A、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經(jīng)過,走過)
B、過猶不及(超過,過分)
C、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太,過分)
D、是誰之過與(過錯)
E、無乃爾是過與(責備)
F、故嘗與過宋將軍(拜訪)
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8
1.孔子語錄(論語)
2.魚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
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告子下》)
4.曹劌論戰(zhàn)(《左傳》)
5.《鄒忌諷齊王納諫》(《戰(zhàn)國策》)
6.出師表(諸葛亮)
7.桃花源記(陶淵明)
8.三峽(酈道元)
9.馬說(韓愈)
10.小石潭記(柳宗元)
11.陋室銘(劉禹錫)
12.岳陽樓記(范仲淹)
13.醉翁亭記(歐陽修)
14.記承天寺夜游(蘇軾)
15.愛蓮說(周敦頤)
高考語文必背古詩
屈原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茞。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guī)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寧溘死以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仉捃囈詮吐焚猓靶忻灾催h。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zhì)其猶未虧。忽反顧以游目兮,將往觀乎四荒。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9
1、李白,盛唐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F(xiàn)存詩歌九百多首,人稱(詩仙)。他的詩歌想像豐富奇特,風格雄健奔放,色彩瑰麗,語言清新自然,是繼屈原之后的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杜甫曾稱贊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2、《蜀道難》是樂府舊題,大約作于742年。詩歌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形勢,含有入蜀艱難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末段寄寓了對蜀中軍閥可能割據(jù)叛亂的隱憂,意在警戒者在形式險要之處應當好好地用人防守。詩歌句式以七言為主,雜以其他長短句。
3、杜甫,字(子美),后世稱為(杜工部)。他生活中唐朝由盛而衰的時代,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歷經(jīng)戰(zhàn)亂,因而能體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詩抒寫個人情懷,往往緊密結(jié)合時事,思想深刻,意境開闊,后世稱(“詩史”),代表了我國古代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高峰。其詩形成了特有的(沉郁頓挫)的風格,他被后人稱為(“詩圣”)。
4、《秋興八首》(其一):這是一首七言律詩。詩歌通過對巫山巫峽蕭瑟的秋景的描寫,引發(fā)對國家盛衰和個人身世的感嘆,抒發(fā)了作者憂國思鄉(xiāng)之情和孤獨寂寞之感。
《詠懷古跡》(其三):《詠懷古跡》是杜甫以夔州或夔州附近有遺跡的五位古人(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庾信)的身世遭遇為材料,發(fā)掘古人的情愫,抒發(fā)自己的感慨。本詩借昭君當年想念故土、夜月魂歸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鄉(xiāng)的心情,詩人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書寫自己的情懷。
《登高》:詩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時節(jié),獨自登高遠望,縱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謂壯懷激烈,慷慨悲歌。詩中有對漂泊生涯的感嘆,有對老弱多病的嗟傷,但也有對自然的熱愛,對生命的執(zhí)著。讓人感受到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嘆逝的博大胸懷。此詩被后人推崇為“古今七言律第一”。
5、白居易,中唐詩人,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他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新樂府,就是一種用新題寫時事的樂府式的詩。新樂府專門“刺美見事”,“歌詩合為事而作”,所以作者的《新樂府》50首全都列入“諷喻詩”,這些詩歌廣泛深刻地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統(tǒng)治者的種.種罪行,反對窮兵黷武,為婦女鳴不平,具有強烈的人民性和現(xiàn)實主義精神。代表作有《秦中吟》、《新樂府》。
6、《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是一首敘事詩。詩歌借敘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涼身世,抒發(fā)了作者個人政治上受打擊、遭貶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在寫作上,雖為敘事詩,但具有相當濃厚的抒情成分。特別是琵琶女彈奏琵琶的一段,由于作者精通音樂,運用細致生動的藝術(shù)語言,描寫音樂的音響和旋律以及演奏琵琶的指法,并通過“急雨”、“絲語”、“流泉”、“大珠小珠落玉盤”等具體事物來比擬各種不同音響,寫出音樂的復雜變化,寫出聲音的疾徐輕重,更從這音響節(jié)奏中,襯托出彈者、聽者的面部表情和內(nèi)心活動,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這都充分顯示出作者詩歌創(chuàng)作的杰出才華。且“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等對琵琶聲的側(cè)面描寫,渲染了當時的環(huán)境氣氛,襯托了樂曲強烈的藝術(shù)魅力,也使讀者面對如此情境、氛圍、心靈搖蕩,不能自已。
7、李商隱,晚唐時期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詩歌創(chuàng)作上繼承了唐代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和嚴謹、深沉、雄渾的語言特點,同時又融合了齊梁詩歌綺麗濃艷的色彩,形成自己的風格和流派。與杜牧并稱“小李杜”,與溫庭筠齊名“溫李”。
8、《錦瑟》:這首詩全篇籠罩著一層濃重的哀傷低回、凄迷朦朧的情調(diào)氛圍,反映出一個衰頹沒落的時代中正直而不免軟弱的知識分子典型的悲劇心理:既不滿于環(huán)境的壓抑,又無力反抗黑暗社會;既有所追求向往,又時感空虛幻滅;既為自己的悲劇命運而深沉哀傷,又對造成悲劇的原因感到惘然。詩歌主要是運用象征的手法來表達情感,多用典故。
《馬嵬(其二)》:這是一首詠史詩。作者用倒敘的手法來記敘了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敘事中又采用對比、反襯的手法。詩歌批判了唐玄宗的自私虛偽,同時也隱含了人生無常,富貴難安之意,啟發(fā)世人記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廢朝政,致使國家陷于動蕩、人民飽受戰(zhàn)亂之苦的歷史悲劇。
9、孟子: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被稱為“亞圣”。在政治上,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反對諸侯間的兼并戰(zhàn)爭!睹献印肥怯涊d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經(jīng)典,它不僅文采華贍,清暢流利,而且善于雄辯,氣勢磅礴。
10、《寡人之于國也》:文章記述梁惠王向孟子請教自己盡心于民,但民并沒有增多的原因,孟子以戰(zhàn)爭中士卒逃跑,五十步笑百步為喻,對他進行駁斥。然后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勸說梁惠王施行仁政,役使農(nóng)民不要違農(nóng)時,使百姓有吃有穿,受到教化。
寫作特色:結(jié)構(gòu)嚴謹:每部分結(jié)尾的一句話既對每一部分的內(nèi)容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又體現(xiàn)了各部分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把全文各部分連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善用比喻:全文從設喻開始,又以設喻結(jié)束,前后呼應,所用的比喻又都在“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的范圍內(nèi),手法高超。氣勢宏偉,節(jié)奏感很強:文中多處運用排比和對偶,文章讀起來不僅氣勢磅礴,而且瑯瑯上口。
11、荀子:戰(zhàn)國時思想家、文學家,名況,當時人尊稱他荀卿。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與孟子成為儒家中對立的兩派,主張“性惡論”、“明禮義而化之”,強調(diào)教育的作用。荀子文章的特點是長于說理,論證嚴密,比喻妥帖,分析透辟,多用排比,氣勢雄渾,語言質(zhì)樸、凝練!秳駥W》為代表作。
12、《勸學》: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tài)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本文的特色是以喻明理的論證藝術(shù)。
文中一共有20個形式多樣的比喻句,從不同角度說明學習的重要意義,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闡述道理,啟人思考。(1)設喻方式多樣:正面設喻:“青出于藍”、“輮以為輪”等;正反設喻:“鍥而不舍”與“鍥而舍之”等;反復設喻:“登高而招”、“順風而呼”等。(2)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xiàn)象作為喻體。(3)設喻與說理結(jié)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有的將道理隱含于比喻之中,有的先設喻,后引出道理,有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
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述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的?(1)從學習的意義方面論述,作者用了五個比喻,論證了學習的意義在于能提高自己,改變自己。(2)從學習的作用方面論述,作者用了五個比喻論證了學習能夠彌補不足,并得出結(jié)論:君子天賦與他人沒有什么不同,但他善于利用學習的幫助來彌補自己的不足。(3)從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方面論證,作者用了十個比喻,從正反兩方面論證學習要逐步積累,要堅持不懈,的要專心致志。
13、賈誼,西漢初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他在政治上有遠見卓識,能洞察隱微,他的政論文如《論積貯疏》《過秦論》等,分析形勢,切中時弊,有深刻獨到的見解。他的辭賦也很有名,以《鵬鳥賦》《吊屈原賦為代表》。
14、《過秦論》:“論”是一種文體,是論斷事理,包括論政、論史等內(nèi)容,重在說理。這篇文章論述了秦朝興衰的原因,希望漢王朝借鑒秦朝滅亡的教訓。他這樣做,是希望漢文帝以秦朝為借鑒,施行仁義,以免重蹈秦朝滅亡的覆轍。
作者認為秦朝滅亡的原因是什么?怎樣來論證的?作者認為是“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作者用舉事實、作比較的方式證明其論點的正確。一方面秦取得天下前后的比較,另一方面是陳涉與九國的比較,從而得出論點。
15、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死后謚號文,后世又稱韓文公,中唐杰出的散文家。在文學上主要倡導“古文運動”,反對六朝以來講究排偶、辭藻的艷麗浮夸的文風,主張“唯陳言之務去”。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同時他又開了“以文為詩”的風氣,對宋詩影響頗大。
16、《師說》:“說”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一般是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師說”是說說關(guān)于從師的道理。文章表面上是韓愈送給學生的,但實際上主要是針對當時“恥于相師”的社會風氣而寫的,其目的是針砭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著重闡明教師的作用和從師應采取的態(tài)度,對我們今天仍有借鑒作用。
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10
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狀語
、儆邢硖煜拢e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那樣;包,像包裹那樣;囊,像口袋那樣)
、谔煜略萍憫,贏糧而景從。(云,像云那樣;響,像回聲那樣;景,像影子一樣)
③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東,向東;北,向北)
④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南,向南)
、菽耸姑商癖敝L城而守藩籬(北,向北)
、迌(nèi)立法度,……外連橫而斗諸侯。(內(nèi),對內(nèi);外,對外)
、哧惿娈Y牖繩樞之子(甕,用破甕;繩,用繩子)
2.名詞作動詞
、訇惿娈Y牖繩樞之子(牖,當作窗戶;樞,當作門軸)
、谧訉O帝王萬世之業(yè)也(帝王,稱帝稱王)
③外連橫而斗諸侯(連橫,采取連橫的策略)
、苈亩亮(履,登上)
、輰(shù)百之眾(將,帶領(lǐng))
、扌虬酥荻(序,招致,使……依次序排列)
、邥硕\弱秦(盟:結(jié)盟)
(二)動詞的活用
1.動詞作名詞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軍隊)
2.動詞的使動用法
①外連橫而斗諸侯(斗,使……相斗)
、诜偃f,漂櫓(漂,使……漂浮)
、弁潭芏鲋T侯(亡,使……亡,滅亡)
、苄虬酥荻(朝,使……朝拜)
、輩s匈奴七百余里(卻,使……退卻)
、藜s從離衡(離,使……離散)
(三)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①崤函之固(固,險固的地勢)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利,有利的形勢)
2.形容詞作動詞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變;弱,削弱)
3.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僦T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弱,使……弱,削弱)
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凼坎桓覐澒鴪笤(彎,使……彎)
名詞作動詞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為歌曰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左右既前,斬荊軻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設九賓
使動用法
1.使使以聞大王
2.使畢使于前
3.自引而起,絕袖
意動用法
1.太子遲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斷句
1.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購之(以)金千斤
2.欲與(之)俱
3.見燕使者(于)咸陽宮
4.而(群臣)卒惶急無以擊軻
被動句
1.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2.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介賓短語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賓短語后置)
2、嘉為先言于秦王(介賓短語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賓短語后置)
4、使畢使于前(介賓短語后置)
定語后置
1.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11
句讀是考查文言文的傳統(tǒng)方式,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讀,要綜合運用古漢語字詞句及古代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識,因而斷句和劃分節(jié)奏能力高低,成了閱讀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墩Z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實施建議”中指出“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yǎng)語感!薄白⒁馔ㄟ^詩文的聲調(diào)、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nèi)容和感情!边@就要求我們在文言句讀方面要下足功夫。
讀準句讀就是指讀準文言文句子的節(jié)奏。讀準句讀最基本的原則是不能破句,以便讓別人聽清并聽懂句子的意思。要讀準句讀還有一些規(guī)律可循。
命題規(guī)律探尋
讀準句讀,是誦讀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頓有兩種:一是句間停頓,二是句中短暫停頓。從近幾年中考試題來看,考查的重點為后者,即句中停頓。
解題技巧與方法
不少考生畏懼文言文句讀題。那么,給文言文劃分節(jié)奏有沒有規(guī)律可循呢?其實,文言文中的節(jié)奏劃分有時是有方法可循,有關(guān)鍵可抓的。在我們遵循了一定的方法,抓住了一些關(guān)鍵,就會給文言文劃分節(jié)奏帶來方便,大家不妨用下面的方法試試:
節(jié)奏劃分有訣竅,劃一劃二不劃三。
主謂謂賓要停頓,謂補之間照樣分。
遇上關(guān)聯(lián)想一想,總領(lǐng)詞后漫步走。
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詞狀語須打住。
省略成分斷沒錯,提示停頓理當然。
專有名詞分清楚,節(jié)奏劃分顧全貌。
這是一首文言句子劃分朗讀節(jié)奏的口訣。下面詳細解說這一口訣,以便大家靈活應用。
節(jié)奏劃分有訣竅,劃一劃二不劃三。
一句文言句子中,停頓一兩次是常事,停頓二次或三次以上就很少了,即使是要停頓二次或三次以上,做題時也可以省去可劃可不劃的地方。
②主謂謂賓要停頓,謂補之間照樣分。
通常情況下,文言句子的結(jié)構(gòu)與現(xiàn)代漢語的句子結(jié)構(gòu)相似,都是有主語、謂語、賓語、補語等成分構(gòu)成,朗讀時主謂之間、動賓之間、中心詞與補語之間要停頓。
、塾錾详P(guān)聯(lián)想一想,總領(lǐng)詞后漫步走。
遇上表示假設、轉(zhuǎn)折等的連詞,如“若”、“而”、“然則”等,或表示總結(jié)性的詞語,如“故”、“是故”等,或句首發(fā)語詞,如“夫”、“蓋”等,往往在這些詞語的后面要停頓。
、芄哦褚灰髦,名詞狀語須打住。
連在一起的兩個單音節(jié)詞,朗讀時要分開讀;在名詞活用作狀語的這個“活用詞”之前要停頓。
⑤省略成分斷沒錯,提示停頓理當然。
古代漢語通常有省略句式,在省略之處停頓準保沒錯,有些語氣詞用在句子中,表示提示或舒緩語氣,在這個詞的后面停頓合情合理。
、迣S忻~分清楚,節(jié)奏劃分顧全貌。
古代漢語有很多表示人名、地名、年號名、官職名等的詞語,我們要加以分辨,在這些專有名詞的中間是決不能停頓的。
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12
文言句式
1.判斷句
(1)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斷)
(2)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斷)
(3)雖有槁暴,不復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斷)
2.省略句
(1)鞣(之)以(之)為輪(分別省動詞、介詞的賓語“之”)
(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省介詞“于”)
3.倒裝句
(1)青,敢之于藍,而青于藍(于藍取之、于藍青,介賓后置)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乎己參省,介賓后置)
(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賓后置)
(4)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利之爪牙、強之筋骨,定語后置)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于水,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13
(一) 通假字
(1)被楚受辱( 通“棰”。木杖)
(2)其次剔毛發(fā)(“剔”通“剃”,剔光)
(3)見獄吏則頭槍地(“槍”同“搶”,撞擊)
(4)及罪至罔加(“罔”同“網(wǎng)”)
(5)古者富貴而名摩滅(“摩”通“磨”,消磨,磨掉)
(6)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底”通“抵”,大都)
(7)思垂空文以自見(“見”通“現(xiàn)”,現(xiàn)露)
(8)則仆償前辱之責(“責”通“債”,此處指下獄受宮刑)
(9)其次詘體受辱(詘通屈,彎曲)
(二)古今異義
(1)意氣勤勤懇懇?(意氣:古,情義。今指:意志和氣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觀和偏激而產(chǎn)生的情緒。勤勤懇懇:古,誠懇,懇切。今指勤勞而踏實)
(2)素所自樹立使然?(樹立:古,立身處世。今指建立)
(3)念父母,顧妻子?(妻子:古,妻子和兒女,今指男子的配偶)
(4)何至自沉溺縲紲之辱哉?(沉溺:古,陷身。今指陷入不良的境地,難以自拔)
(5)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非常:古,不同尋常。今用作程度副詞,相當于“很”、“十分”)
(6)下流多謗議?(下流:古,身處下流,指地位卑微。今指卑鄙齷齪,不文明)
(7)仆以口語遭遇此禍?(口語:古,說話。今指談話時使用的言語,與“書面語”相對)
(三)詞類活用
(1)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牛馬:名詞作狀語,像牛馬一樣,這里是作者的謙稱)
(2)倡優(yōu)畜之(倡優(yōu):名詞作狀語。像樂師優(yōu)伶一樣)
(3)太上不辱先(辱: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受辱)
(4)何足貴乎(貴:形容詞作動詞。稱道)
(5)且勇者不必死節(jié)(死:動詞的為動用法,為……而死)
(6)韓非囚秦(囚:動詞的被動用法,被……囚禁)
(7)若望仆不相師(師,效法)
(8)衣赫衣,關(guān)三木。(名作動,穿)
(9)孫子臏腳(名作動,受臏刑)
(10)退而論書策(名作動,寫成書)
(11)請略陳固陋(形作名,因塞鄙陋的想法)
(12)古者富貴而名摩滅(形作名,富貴的人)
(13)流俗之所輕也(形作動,輕,輕視)
(16)思垂空文以自見(使流傳)
(16)且勇者不必死節(jié)(為動,為死)
(四)一詞多義
以
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介詞,用
以通其狂惑表目的,用來
及以至是已經(jīng)
夫人不能早自裁繩墨之外,以稍陵遲因而
重為鄉(xiāng)黨所笑,以污辱先人連詞表結(jié)果
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是以,因此
仆以口語遇此禍因為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為此也與所合用,表的原因
乃
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副詞,卻 ,轉(zhuǎn)折連詞)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副詞)
家祭無忘告乃翁( 你的 ,代詞)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才)
屈原放逐,乃教賦《離騷》(于是)
之
況仆之不得已乎?(取獨)
無兄弟之親(定語后置標志)
而用流俗人之言(助詞,的)
藏之名山,傳之后人(它)
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槍地(助詞,不譯)
(五)文言句式
(1)省略句
闕然不報,幸勿過(之)
(2)被動句
、偕w西伯拘而演《周易》(無被動標志的被動句)
②雖萬被戮,豈有悔哉(以“被”表被動)
③下流多謗議(無被動標志的被動句)
(3)固定結(jié)構(gòu)?無乃與仆私心刺謬乎?(“無乃……乎”不是……嗎?恐怕……吧?)
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14
語法現(xiàn)象:
1.積累性的
實詞:重要實詞、通假字、偏義復詞
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
虛詞:重要虛詞、固定結(jié)構(gòu)
2.規(guī)律性的:
詞類活用、各類句式
文言文翻譯的標準
翻譯文言文的標準是:信、達、雅
“信”要求忠實于原文,用現(xiàn)代漢語字字落實、句句落實直譯,不可以隨意增減內(nèi)容。
例: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六國滅亡,不是武器不鋒利,戰(zhàn)術(shù)不好,弊病
在于賄賂秦國。
“雅”要求用簡明、優(yōu)美、富有文采的現(xiàn)代漢語把原文的內(nèi)容、形式以及風格準確的表達出來。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樣(兇狠殘暴)的人。
憑著勇氣在諸侯中間聞名
憑勇氣聞名在諸侯國
例:以勇氣聞于諸侯。
“達”要求譯文表意明確、語言通暢、語氣一致。
翻譯的程序
1、先讀懂原文的大意,在此基礎上結(jié)合上下文翻譯句子。
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點。
3、進行初步的字字落實的翻譯,特別注意一些容易理解錯的字和關(guān)鍵的字的翻譯。
4、對文句中一些特殊情況(如各種修辭、文化常識、專有名詞、習慣用語)的處理。
5、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文言句子準確表達出來。
6、查對字詞的落實,謄寫到答案卷上。
文言文翻譯的原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直譯為主:對原文逐字逐句對應翻譯,字字落實。
例: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
鄭國人讓我掌管他們的北門的鑰匙
2、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等到太子丹用荊軻刺秦王作為對付秦國的計謀,才招致禍患 。
意譯為輔:在尊重原文的基礎上,靈活地增減內(nèi)容,改變句式,使文意連貫。
例1: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
張衡到職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表章請求告老還鄉(xiāng)。
例2: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樊籬,卻匈奴七百余里。
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長城,守衛(wèi)邊境,擊退匈奴七百多里。
例3: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15
1、隔離
古義:遮斷,遮蔽
今義:不讓聚在一起,避免接觸
2、直走直走咸陽
古義:趨向
今義:行走
3、鉤心斗角各抱地勢,鉤心斗角
古義:指宮室結(jié)構(gòu)的參差錯落,精巧工致;
今義:比喻用盡心機,明爭暗斗。
4、落矗不知乎幾千萬落
古義:所、座;
今義:下降、衰落。
5、氣候一日之內(nèi),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古義:文中是指情緒氣氛之意
今義:是指一個地區(qū)的氣象概況
6、明星明星熒熒,開妝鏡也
古義:明亮的星光;
今義:指行業(yè)中做出成績,出了名的人。
7、經(jīng)營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jīng)營
古義:指金玉珠寶等物;
今義:指籌劃管理或組織(企業(yè)、活動)。
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16
1動詞的使動用法。
動詞使動用法表述的意思是:主語使賓語發(fā)出謂語動詞表示的動作或出現(xiàn)謂語動詞表示的變化。
如:“焉用亡鄭以陪鄰?”(《燭之武退師》)
其中的“亡”是主語使賓語出現(xiàn)的狀態(tài),意思是“使鄭國滅亡”。這句中的“亡”是不及物動詞,不能帶賓語,但因后邊跟了“鄭”這個名詞,成為使動用法。這些謂語動詞只有用使動用法來理解,才符合原文的意思。
再看以下各例: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燭之武退師》)(闕:使……減少)
使使以聞大王(《荊軻刺秦王》)(聞:使動,使……聞,稟告)
項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活:使……活)
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形容詞帶上賓語以后,如果使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zhì)和狀態(tài),那么這個形容詞活用為使動動詞。
如“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小石潭記》)中的“寒”,本是形容詞“寒冷”,因其后帶賓語“骨”,意為“使骨寒”,成為使動。
再看以下各例: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苦:使……受苦;勞:使……勞苦、疲勞;餓:使……饑餓;空乏:形使……資財缺乏。)
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破:使……破,撞破)
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磨厲之于義。(《勾踐滅吳》)(潔:使……潔凈;美:使……美麗;飽:使……飽。)
3名詞的使動用法。
名詞的使動用法,就是當名詞活用為動詞后,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物。
如“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鴻門宴》)其中加點的“王”本來是名詞,它后邊又帶一個代詞“之”作賓語,要按照一般的用法來解釋和翻譯就會出錯,就有可能翻譯成“先攻破秦進入咸陽的就王他”。這樣必須改變詞性才能解通,變?yōu)椤笆官e語怎樣”,即使動用法才能符合全句的意思。王之,就是“使他為王”的意思。
再看以下各例:
既東封鄭(《燭之武退師》)(封:使……成為邊邑)
闕秦以利晉(《燭之武退師》)(利:使……受益)
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17
一、通假字
曲終收拔當心畫(畫通劃)
鈿頭銀篦擊節(jié)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齒梳)
二、古今異義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 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老大嫁作商人婦(老大:古:年紀大了 今:長子、長兄等)
又聞此語重唧唧(唧唧:古:嘆息聲 今:一般指蟲鳴)
因為長句(因為:古:因此寫了 今:表原因)
暮去朝來顏色故(顏色:古:容貌 今:色彩)
凄凄不似向前聲(向前:古:剛才 今:朝向前方(面))
三、一詞多義
(1)言
感斯人言(言: 話語)
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字)
自言本是京城女(言L:說)
(2)命
遂命酒(命:吩咐,命令)
命曰[琵琶行](命:取名)
(3)為
因為長句(v 寫、作)
初為【霓裳】后【六幺】(為:彈奏)
為君翻作【琵琶行】(為:介詞,為、替)
(4)暫
凝絕不通聲暫歇(暫:副詞,短暫)
如聽仙樂耳暫明(暫:副詞,頓時、忽然)
(5)幽
別有幽愁暗恨生(幽:深沉)
幽咽泉流冰下難(幽:形容低微,隱晦,不暢達)
野芳發(fā)而幽香(幽:清幽幽的)
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幽:昏暗)
(6)語
琵琶聲停欲語遲(語:說話,回答)
今夜聞君琵琶語(語:曲)
(7)暗
尋聲暗問彈者誰(輕聲地)
別有幽愁暗恨生(隱藏的)
偏聽則暗(糊涂,愚昧)
四、詞類活用
聞舟中夜彈琵琶者(夜:名詞作狀語,在夜里)
遂命酒(酒:名詞作動詞,擺酒席)
歌以贈之(歌:名詞作動詞,作詩)
商人重利輕別離(重、輕:形容詞作動詞,看重、輕視)
五、文言句式
1、倒裝句
轉(zhuǎn)徒于江湖間(于江湖間,介詞結(jié)構(gòu)作狀語,后置)
嘗學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穆,曹二善才,介詞結(jié)構(gòu)作狀語,后置)
2、省略句
問其人,本(是)長安倡女
送客(于)湓浦口
使(之)快彈數(shù)曲
沉吟放拔插(于)弦中
3、被動句
感斯人言
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18
《寡人之于國也》
一、文言實詞
1.通假字
(1)剛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通“毋”,不要)
(2)無失其時(通“毋”,不要)
(3)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通“斑”,此處指頭發(fā)花白)
(4)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同“途”,道路)
(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僅僅)
2.特殊詞義
(1)河內(nèi)兇(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鄰國之民不加少(副詞,更、更加)
(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過)
(4)數(shù)罟不入洿池(細密)
3.一詞多義
(1)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食:前一個為動詞,吃;后一個為名詞,食物)
(2)數(shù)
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譯(幾,若干)
數(shù)罟不入洿池(密)
愿令得補黑衣之數(shù)(數(shù)目)
扶蘇以數(shù)諫故(屢次)
(3)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過)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彎曲)
系向牛頭充炭直(通值,價錢)
(4)勝
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盡)
驢不勝怒,蹄之(能承受)
其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勝利)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超過)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優(yōu)美的)
(5)發(fā)
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打開)
發(fā)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派遣)
百發(fā)百中(發(fā)射)
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花開)
(6)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
窮兵黷武(軍事力量)
必以長安君為質(zhì),兵乃出(軍隊)
草木皆兵(士兵)
4.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填然鼓之(敲鼓)
樹之以桑(種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稱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吃)
5、古今異義
(1)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東(古:黃河 今:泛指河流)
(2)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東(古:谷物收成不好 今:兇惡,厲害)
(33)棄甲曳兵而走(古:跑,逃走 今:行,走路)
(4)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古:供養(yǎng)活著的人 今:保養(yǎng)身體)
(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可以憑借 今:表示同意,認可)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然意為這樣,而意為卻 今:轉(zhuǎn)折連詞)
(7)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歸咎 今:沒有罪過)
二、文言虛詞
1.而
(1) 連詞,連接狀語和中心語,表修飾:棄甲曳兵而走
(2) 連詞,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
(3) 連詞,表轉(zhuǎn)折: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殍而不知發(fā)
(4) 連詞,表并列: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2.其
(1) 指示代詞,相當于“那”“那里”: 則移其民于河東
(2) 代詞,作定語成分:移其粟于河內(nèi)(代河東的)/ 無失其時(它們的)
3.之
(1) 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寡人之于國也/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2) 結(jié)構(gòu)助詞,的:察鄰國之政/王道之始也
(3)襯音助詞,無義:填然鼓之/樹之以桑
⑷代詞,作賓語成分:申之以孝悌之義(指代百姓)/ 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說的事)
4.焉
(1) 句末語氣助詞:盡心焉耳矣
(2) 代詞: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
5.然
(1) 指示代詞,這樣:河東兇亦然/然而不王者
(2) 形容詞詞尾,相當于“地”:填然鼓之
6.于
(1) 介詞,對于: 寡人之于國也
(2) 介詞,表比較,比: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3) 介詞,在: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三、文言句式
1.判斷句
(1)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語氣詞“也”,表判斷)
(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斷)
(3)非我也,歲也(語氣詞“也”,表判斷)
(4)是亦走也
(5)非我也,兵也
2.疑問句
(1)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問代詞, 與“也”連用,表疑問)
(2)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疑問代詞“何”與“如”連用,表疑問)
(3)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疑問代詞 “何”在此表示反問)
3.省略句
(1)(寡人)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語“寡人”)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棄甲曳兵而走(省去主語“士兵”)
(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以”后省“是”,“以是”相當于“因此”)
(4)(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省去主語“梁惠王”)
(5)(孟子)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省去主語“孟子”)
(6)(國家)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語“國家”)
(7)(王)則日:“非我也,歲也。”(省去主語“王”)
(8)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
(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4.倒裝句
(1)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于鄰國多,介詞賓語后置)
(2)申之以孝悌之義(以孝悌之義申之,介詞賓語后置)
(3)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詞賓語后置)
(4)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19
《勸學》
一、文言實詞
1.通假字
(1)輮以為輪(通“煣”,用火烘木使彎曲)
(2)雖有其槁暴,不復挺者(通“又”,再;通“曝”,曬)
(3)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異也(通“性”,資質(zhì),稟賦)
2.古今異義
(1)輮以為輪(以為,古義:把……做成;今義:認為)
(2)金就礪則利(金,古義:文中指金屬制成的刀劍等; 今義:黃金)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博學,古義:廣泛地學習; 今義:學問淵博)
(4)用心一也(用心:古:用,因為 今:集中注意力;居心,存心)
(5)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參:古:驗,檢驗 今:參加,參見)
(6)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寄托:古:安置,安身 今:托付;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3.詞類活用
(1) 動詞使動用法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使……彎曲)
(2) 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其曲中規(guī)(彎曲的弧度)
(3) 名詞作狀語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向上,向下)
(4) 名詞作動詞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輮使之然也(“輮”這種方法)
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
(5) 數(shù)詞作形容詞:
用心一也(專一)
4、一詞多義
(1)絕
假舟輯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橫渡)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隔斷)
以為妙絕(到了極點)
佛印絕類彌勒(非常)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終止)
(2)假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憑借,借助)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借)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與真相對,不真,假裝)
(3)聞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聽見)
博聞強記(見聞、知識)
不能稱前時之聞(聲譽、名聲)
(4)強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強大,強健)
挽弓當挽強,用劍當用長(有力的弓)
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有余)
乃百強步,日三四里(竭力,勉強)
(5)望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向遠處看)
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盼望,希望)
先達德隆望尊(名望)
七月既望(月圓之時,農(nóng)歷每月十五日)
二、文言虛詞
1.而
⑴連詞,表修飾: 吾嘗終日而思矣/吾嘗跂而望矣
、七B詞,表轉(zhuǎn)折: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⑶連詞,表并列: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蟹六跪而二螯
、冗B詞,表承接: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蛇B詞,表遞進: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2. 于
(1)介詞,從: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2)介詞,比: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3)介詞,表對象,可以不譯:善假于物也
3.之
、糯~: 青,取之于藍(代靛青)/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代冰)
、浦~,定語后置的標志: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⑶助詞,的: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
、戎~,用于定語和中心詞間,無實義:不如須臾之所學
4.焉
、偶嬖~,于之,從這里: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凭淠┱Z氣助詞,了: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三、文言句式
1.判斷句
(1)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斷)
(2)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斷)
(3)雖有槁暴,不復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斷)
2.省略句
(1)鞣(之)以(之)為輪(分別省動詞、介詞的賓語“之”)
(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省介詞“于”)
3.倒裝句
(1)青,敢之于藍,而青于藍(于藍取之、于藍青,介賓后置)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乎己參省,介賓后置)
(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賓后置)
(4)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利之爪牙、強之筋骨,定語后置)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于水,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20
《過秦論》
一、實詞
1、通假字:(讀本字音)
約從離衡(通“橫”)
合從締交(通“縱”,合縱)
制其弊(通“敝”,困頓,失敗)
陳利兵而誰何(通“呵”,呵問)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崛起)
贏糧而景從(通“影,像影子一樣”)
百有余年(通“又”)
威震四海(通震,震懾)
始皇既沒(通歿,死)
2、古今異義
(1)以為桂林、象郡(以為:古:把..作為 今:認為)
(2)流血漂櫓(櫓:古:盾牌 今:指劃船的工具)
(3)贏糧而景從(贏:古:背負、擔負 今:獲勝,獲得)
(4)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東:古:崤山以東 今:山東省)
3、詞類活用
、倜~作狀語
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席、包、囊: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樣)
內(nèi)立法度,……外連橫而斗諸侯(內(nèi)、外:對內(nèi)、對外)
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向南、向西、向東、向北)
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云、響、景:像云一樣、像聲音一樣,像影子一樣)
、诿~作動詞
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甕、繩:用破甕作,用草繩系)
子孫帝王萬事之業(yè)也(帝王,稱帝,稱王)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安排次序)
、蹌釉~作名詞
追亡逐北(亡:逃走的人)
④動詞的使動用法
卻匈奴七百余里(卻:使……退卻)
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
外連橫而斗諸侯(斗:使……爭斗)
流血漂櫓(漂,使……漂浮)
吞二周而亡諸侯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使……滅亡)
、菪稳菰~作名詞
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臨不測之淵以為固(固:險固的地勢)
、扌稳菰~作動詞
尊賢而重士(重:敬重、看重)
、咝稳菰~使動用法
會盟而謀弱秦以弱天下之民(弱:使變?nèi)酰魅?
以愚黔首(愚:使……愚蠢)
約從離衡(離,使….離散)
⑧形容詞作動詞
而天下諸侯已困矣(困,處于困境之中)
4、一詞多義
(1)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過秦論》:(制服)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岳陽樓記》) : (規(guī)模)
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 《后漢書張衡傳》:(制造、制作)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 《赤壁之戰(zhàn)》:(壓制、控制)
王寥、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過秦論》:(統(tǒng)率、指揮)
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養(yǎng)足以事父母 《齊桓晉文之事》:(規(guī)定、制定)
(2)亡
從徑道亡,歸璧于趙《廉頗藺相如列傳》:(逃跑、逃脫)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過秦論》:(丟失、失去)
燕雖小國而后亡 《六國論》:(滅亡、消亡)
今劉表新亡,二子不協(xié) 《赤壁之戰(zhàn)》:(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萬 《過秦論》:(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應 《愚公移山》:(通“無”,沒有)
吞二周而亡諸侯 《過秦論》:(使動用法,使……滅亡)
(3)固
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過秦論》:(牢固、堅固(的地勢) )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孟子》:(鞏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 《廉頗藺相如列傳》:(堅持、堅決)
吾固知公子之還也 《信陵君竊符救趙》:(本來、原來)
獨夫之心,日益驕固 《阿房宮賦》:(固執(zhí)、頑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報任安書》:(固然、誠然)
(4)遺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丟失)
蒙故業(yè),因遺策(遺留下來的)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師表》):(wei,給)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師說》:(遺漏、忽略)
(5)利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勸學》:(銳利、鋒利)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勸學》:(使快)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有利、條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過秦論》:(有利的形勢)
有蔣士者,專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說》(利益、好處)
(6)度
內(nèi)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規(guī)章制度)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計算)
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越過)
平心而度之,無果無一失乎(揣度)
文言句式:
1、判斷句
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甿隸之人,而遷徒也
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
2、被動句
為天下笑者,何也?
3、狀語后置
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
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
4、省略句
(1)省略主語
(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百越之君)委命下吏
(2)省略賓語
以(之)為桂林、象郡
鑄以(之)為金人十二
(3)省略介詞
聚之(于)咸陽
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21
《師說》
一、文言實詞
1.通假字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通“授”,傳授)
(2)或師焉,或不焉(通“否”)
2.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學者,古義:求學的人;今義:指在學術(shù)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所以,古義:用來……的;今義:表因果關(guān)系的連詞)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不必,古義:不一定;今義:用不著)
(4)今之眾人(眾人,古義:一般人;今義:眾多的人,大家)
(5)小學而大遺(小學,古義:小的方面學習;今義:指教育的一個階段,也指實施這種教
育的機構(gòu))
(6)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無:古:無論 今:沒有)
(7)吾從而師之(從而:古:跟隨(他)并且…. 今:表示因果關(guān)系)
(8)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道:古:風尚 今:道路,道德)
3.一詞多義
(1)師
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求學)
吾師道也(動詞,學習)
(2)傳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名詞,解釋經(jīng)文的著作)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動詞,傳授)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3)于
師不必賢于弟子(比,介詞,引出比較對象)
而恥學于師(向,介詞,引出動作行為的對象)
不拘于時(被,介詞,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
其皆出于此乎(在,介詞,引出動作行為的處所)
(4)乎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乎,介詞,相當于 于,引進比較對象)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乎,語氣詞,呢,表示反詰語氣)
(5)從
惑而不從師(跟隨)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自)
(6)所以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用來…的)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的原因)
4.詞類活用
(1) 名詞作動詞
吾師道也(學習)
其下圣人也亦遠矣(低于)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從師)
(2) 名詞的意動用法
吾從而師之(以……為師)
孔子師郯子(以……為師)
(3)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而恥學于師(以……為恥)
(4) 形容詞作名詞
小學而大遺(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吾未見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惑,疑惑的問題)
愚益愚(愚人)
是故圣益圣(圣,圣人)
二、文言虛詞
1.而
(1) 連詞,表并列: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小學而大遺
(2) 連詞,表轉(zhuǎn)折:惑而不從師
(3) 連詞,表承接:吾從而師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擇師而教之
(4) 連詞,表修飾:則群聚而笑之
(5) 表陳述語氣:如是而已
2.之
(1) 助詞,的: 古之學者必有師/彼童子之師
(2) 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3) 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4) 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人非生而知之者
(5)代詞,他:作師說以貽之
(6)代詞,這,這一類。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3.其
(1)代詞,那些: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2)代詞,他: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3)代詞,他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其皆出于此乎
(5)副詞,表反問語氣:其可怪也歟
4.于
(1)介詞,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介詞,向:而恥學于師
(3)介詞,對于:于其身也
(4)介詞,從:皆出于此乎
(5)介詞,被:不拘于時
5.乎
(1)介詞,相當于“于”,譯為“在”: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2)介詞,相當于“于”,表比較,譯為“比”: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3)語氣助詞,表揣測,譯為“嗎”或“吧”: 其皆出于此乎
(4)語氣助詞,表感嘆,譯為“唉”、“呢”: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也
(1)句末語氣助詞,與“者”連用表判斷: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2)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3)句末語氣助詞,與“歟”連用,加強語氣:其可怪也歟
三、文言句式
1.判斷句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者……也”,表判斷)
(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表判斷)
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2.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賓語“之”)
(2)吾從(之)而師之(省賓語“之”)
(人)問之,(士大夫之族)則曰….(省略主語)
其下(于)圣人也亦遠矣(省略介詞)
3.倒裝句
(1)而恥學于師(于師學,介賓后置)
(2)師不必賢于弟子(于弟子賢,介賓后置)
(3)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賓語前置)
(4)其聞道也亦先乎吾(乎吾,介詞結(jié)構(gòu)作狀語,后置)
4.被動句
不拘于時(介詞“于”表被動)
四、重要詞義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無,古義:無論;今義:沒有,否定副詞)
吾從而師之(從,古義:跟隨、而且;今義:連詞,表目的或結(jié)果)
【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相關(guān)文章:
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點11-01
[精選]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點05-16
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點11-24
高三語文重要文言文知識點10-19
[熱門]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點11-25
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點(14篇)06-28
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點14篇07-30
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精選五篇11-21
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點(合集14篇)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