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初中文言文閱讀訓(xùn)練
在我們平凡無奇的學生時代,大家一定都接觸過文言文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駢儷對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是不是有很多人沒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文言文閱讀訓(xùn)練,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中文言文閱讀訓(xùn)練1
1.買鴨捉兔
昔有人將獵而不識鶻,買一鳧去原上。原上兔起,擲之使擊。鳧不能飛,投于地。再擲之,又投于地。至三四,鳧忽蹣跚而人語曰:“我鴨也,殺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抵擲之苦乎?”其人曰:“我謂爾為鶻,可以獵兔耳,乃鴨耶!”鳧舉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這腳手,可以搦得他兔否?”
從前有個人準備去打獵但不認識鶻,買了一只野鴨子就去原野打獵。原野上兔子出來,他就把野鴨子投放出去,讓他襲擊兔子。野鴨子不會飛,掉落在地上,他又一次把野鴨子投放出去,還是掉落到地上。這樣反復(fù)了三四次,野鴨子忽然蹣跚著走到獵人面前像人那樣對獵人說:“我是一只鴨子,殺死我并吃掉,這是我的本分,怎么把亂拋亂扔的痛苦加于我呢?”那個獵人說:“我以為你是鶻,可以捕捉到兔子,你竟然是鴨子。俊 野鴨子舉起腳掌給那個人看,笑著對他說:“你看看我這腳手,可以捕捉到那兔子嗎?”
2.良狗捕鼠
齊有相狗者,其鄰假以買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 其鄰畜之數(shù)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則桎之!'其鄰桎其后足,狗乃取鼠。
齊國有個人善于識別狗的優(yōu)劣。他的鄰居請他找一只捉老鼠的狗。過了一年,這人才找到一只,說:'這是一條優(yōu)良的狗呀!' 鄰居把狗養(yǎng)了好幾年,可這只狗并不捉老鼠。他把這個情況告訴了那個善于識別狗的人。那個善于識別狗的人說:'這的確是一只好狗呀,它想捕捉的是獐、麋、豬、鹿這類野獸,而不是老鼠。如果你想讓它捉老鼠的話,就得把它的后腿拴起來。' 這個鄰居果真把狗的后腿拴住了。這狗才捉起老鼠來。
3.狼子野心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與家犬雜畜,亦與犬相安。稍長,亦頗馴,主人乃忘其為狼。一日,主人晝寢廳堂,聞群犬嗚嗚作怒聲,驚起周視,無一人。再就枕將寐,犬又如前。乃佯睡以俟,則二狼伺其未覺,將嚙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殺之而取其革。狼子野心,信不誣哉!然野心不過遁逸耳,陽為親昵而陰懷不測,更不止野心矣。獸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貽患耶?
有一個有錢的人家,偶然間得到兩只小狼,將它們與家中的狗一起混雜在一起飼養(yǎng),這兩只小狼也和狗和平共處。時間久了,也挺聽話的,居然忘了它們的本質(zhì)是狼。有一天,主人晚上在房間里睡覺,聽到許多狗發(fā)出憤怒的嗚嗚的'聲音,驚醒,起身看周圍沒有一個人,再躺下準備睡覺,狗又跟剛才一樣發(fā)出嗚嗚的聲音。于是主人假裝睡覺等著看會發(fā)生什么事情。那兩只狼趁著主人沒有發(fā)覺,正要咬主人的喉嚨的時候,狗起身阻止使它們不能上前。于是主人就殺了那兩頭狼,割下它們的皮。 狼子野心,這樣的說法確實是可信的,而不是誣蔑!表面上假裝親昵,而心里卻心懷不軌,更不單單有這么點野心。野獸有這樣的情況不并足以說什么,為什么連人都會這樣而延誤自身呢?
4.澤人網(wǎng)雁
具區(qū)之澤,白雁聚焉。夜必擇棲,恐人弋己也,雁奴環(huán)巡之。人至則鳴,群雁藉是以暝。澤人熟其故,爇火照之,雁奴戛然鳴,澤人遽沉其火。群雁皆驚起,視之無物也。如是者再三,群雁以奴紿己,共啄之。未幾,澤人執(zhí)火前,雁奴不敢鳴,群雁方寐,一網(wǎng)無遺者。
太湖,有很多白雁聚集在這里。夜晚它們必定選擇地方棲息,惟恐人類用帶絲線的箭射自己,選派值班 雁在四周巡邏。有人來到就叫,群雁憑借這樣可以閉眼睡覺。湖邊的人熟悉它們的事情,點著火光照它。值班雁嘎嘎鳴叫,湖邊的人馬上放低并遮蔽火光。群雁都驚醒,看看,沒什么東西。如此這般三四次。群雁認為值班雁欺騙自己,共同啄它。沒多久,湖邊的人拿著火上前,值班雁不敢再叫了,群雁正在睡覺,一網(wǎng)捕去沒有一只遺漏的。
初中文言文閱讀訓(xùn)練2
(一)敏慧
1、黃琬巧對
1. ①皇帝命令;②認為與眾不同2①黃瓊思考該如何回答太后的詢問但又不知怎樣說清; ②就按照黃琬說的回答3.①4.如初升的彎月。
2.神童莊有恭
1.①官府②正巧③下棋④對“對子”⑤夸張、吹牛2.①差役們因為他年幼而忽視了他;②立刻問他道;③莊有恭用事實回答;④有什么難的呢!
3.曹植聰慧
1.①只②都③帶領(lǐng)④眾⑤提、拿;2.①善于寫文章;②為什么要請人?③曹操認為他很與眾不同。3.值得一看,意為曹植寫的辭賦相當有水平4.略。
4.鮑子難客
1.①附和②也③一同④相似2.①老天爺對百姓有恩德;②不像你所說的;③僅僅因為力量大小有別、智慧高下不同而互相制約。3.責難、駁斥。
5.曹紹夔捉“怪”
1.①停②友好③一會兒④發(fā)出⑤豐盛的菜肴⑥希望⑦備辦⑧完畢2.①和尚一一地把事情告訴他;②可以替你倆除去這怪聲音;③和尚一一再追問他這是什么原因。
6.楊億巧對
1.①是②緊接著(對方)剛停的話音2.適逢楊大年正好來報告事情3.①對得工整;②通俗形象。
7.解縉敏對
1.①回答②同“悅”③正當④立刻⑤回答⑥已經(jīng)⑦思維敏捷2.皇上本想用假話來刁難解縉。3.生兒子。
(二)學習
8.承宮樵薪苦學
1.①年幼失去父親②精通③屋,此指書舍④用竹鞭打2.豬的主人對承宮沒回家感到奇怪,一路上尋找。
9.桓榮勤學不倦
1.①早年②窮困③譏笑④回答⑤等到2.①然而桓榮學習不停;②只是自討苦吃白費力氣,什么時候再用得上它呢?
10.宋太宗學書
1.①好②專心③臨、苡腥刷萘⒖挞迾O2.①多次派太監(jiān)拿了寫的給王著看②又拿了寫的問王著(好不好)③(書法)本已經(jīng)很好了。3.王羲之。
11.催景俘拜師
1.①已經(jīng)②學生③追隨2.①我慚愧地拒絕,但對方不同意②我的愿望有希望實現(xiàn)了。3.①作為②成為③寫④做
12.為人大須學問
1.①早先②空閑③近④全國2.①親自參加戰(zhàn)爭②不是空話③回想年輕時做的事,感到很多做錯了。3.蒞事惟煩。
13.讀書五失
1.①選擇②向往③軟弱④確立(自己的信念)⑤效果⑥優(yōu)點⑦往往2.①往事②換個開頭③基礎(chǔ)。
14.顏回好學
1.①極悲傷②回答③同“無”2.①學生更加親近(我)②(你的)學生中誰是最愛好學習的?
(三)仁愛
15.張孝基仁愛
1. ①不成材②將③同情的樣子④漸漸地⑤感到奇怪⑥很⑦慢慢地2.
、偎膬鹤釉诼飞掀蚴尝诰桶阉赣H所委托的財產(chǎn)歸還給他。3.靠近;靠近當?shù)孬@得原材料。
16.陳實與“梁上君子”
1.①躲②暗中③句首助詞,無義④這(地步)⑤誰⑥慢慢地⑦教育⑧反、嵴麄2.①當時荒年百姓饑餓(饑,荒年)②嚴肅地教育子孫。3.小俞。
17.趙簡子元日放生
1.①同“于”;在②爭著③對的2.①表示(對飛禽)有恩德②恩德補償不了罪過。3.鳩4.擔當、勝任。
18.3鄧攸棄兒保侄
1.①只②恰逢③靠近④只⑤挑⑥還不如⑦聽從2.①抱著棄民逃跑②我們還年輕。3.①死②逃跑③死
19張之萬馬
1.①養(yǎng)②派③堅持④不多時⑤問⑥大概2.①張之萬對這事感到奇怪②剛騎,就被馬掀下來③一連換了好幾個人。
20.王安石辭妾
1.①沉、翻②還(債)③感傷的樣子④多少2.①(你)夫人讓我在你身邊服侍②家中財產(chǎn)全部用盡還不夠③把所欠的錢全部賞賜給她。3.①小妻②我(女子自稱)4.遇事先為他人著想。
21、宋仁宗忍餓
宋仁宗一日晨興,語近臣曰:“昨夕因不寐而甚饑,思食燒羊!笔坛荚唬骸昂尾唤抵既∷?”仁宗曰:“比聞禁中每有索取,外面遂以為例。誠恐自此逐夜宰殺,以備非時供應(yīng)。則歲月之久,害物多矣。豈不可忍一夕之餒,而啟無窮之殺也!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興 ②寐 ③禁中 ④誠
、葜 ⑥餒
2、翻譯:而啟無窮之殺也
3、解釋下列句子或詞組中的“比”:①比聞禁中每有索取 ②無以倫比 ③天涯若比鄰 ;④比比皆是
4、擴展:上文有“不寐”之說,請寫出帶有“寐”的一個成語
22、范仲淹罷宴
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登樓置酒,未舉觴,見缞絰數(shù)人營理葬具者。公亟令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將出殯近鄰,賵殮棺槨皆所未具。公憮然,即徹宴席,厚周給之,使畢其事。坐客感嘆有泣下者。
【考點】
1、解釋:①守 ②卒 ③殯 ④具 ⑤泣
2、翻譯:①暇日率僚屬登樓置酒 ;②公亟令詢之
3、“公憮然”有以下理解,哪一項是正確的?
、俅蠹腋锌臉幼樱虎诖蠹覒n傷的樣子;③范仲淹憂傷的樣子;④范仲淹默不作聲的樣子。
4、理解:這件事可以用來證明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說過的一名名言:
23、顧榮施炙
顧榮在洛陽,嘗應(yīng)人請,覺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輟己施焉。同坐嗤之。榮曰:“豈有終日執(zhí)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亂渡江/,每經(jīng)危急,常有一人左右相助。已向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嗤 ②經(jīng) ③已
2、翻譯:①有欲之色 ②因輟己施焉 ③豈有終日執(zhí)之而不知其味者乎?
3、“左右相助”中的“相”,是指:①他②互相③愿意④適當
24、逆旅主人無情
京城之俗,多以逆旅為利?椭,授一室,公可榻,俯而出入。曉鐘響,起為他事,遇夜始歸息,輿濯水皆自為,然月租以千數(shù),否必斥罵致訟。或疾病,輒遣出。其病危者,雖氣息尚屬,目未瞑,即棄之,而奪其資財。婦孕將產(chǎn)者,以為不祥,拒而不舍。其少恩薄情如此。非其性固然,地在京城,四方人至者眾,其勢必然也!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授 ②他 ③輿濯 ④或 ⑤輒 ⑥屬
2、翻譯:①然月租以千數(shù)
②否必斥罵致訟 ③非其性固然
3、理解:①“僅可榻”中的“榻”應(yīng)理解為 ;②“俯而出入”是形容
。ㄋ模┱\信
25、陸元方賣宅
陸少保,字元方,曾于東都賣一小宅。家人將受直矣,買者求見。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無出水處耳。”買者聞之,遽辭不買。子侄以為言,元方曰:“不爾,是欺之也!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直 ②但 ③遽 ④辭
2、翻譯:①子侄以為言 ②不爾,是欺人也
26、昔齊攻魯,求其岑鼎。
魯侯偽獻他鼎而請盟焉。齊侯不信,曰:“若柳季云是,則請受之!濒斢沽。柳季曰:“君以鼎為國,信者亦臣之國,今欲破臣之國,全君之國,臣所難”魯侯乃獻岑鼎。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以 ②破 ③全 ④
2、翻譯:①魯侯偽獻他鼎而請盟焉
、谌袅驹剖牵瑒t請受之
3、上文有兩個“信”,請分別加以解釋:①“齊侯不信”中的“信”,解釋為 ;
、凇靶耪咭喑贾畤敝械摹靶拧,解釋為
4、理解:在要不要獻岑鼎這個問題上,柳季為什么感到為難?
27、楊萬里與“誠齋”
楊萬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紹興二十四年進士第,為贛州司忘掉,調(diào)永州零陵丞。時張浚謫永,杜門謝客,萬里三往不得見。浚勉以正心誠意之學,萬里服其教終身,乃名讀書之室曰“誠齋”。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謫 ②名
2、翻譯:①杜門謝客 ②浚勉以正心誠意之學
28、和氏璧
楚人卞和,得璞于楚山中,奉而獻之于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蓖跻院蜑檎N,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諸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或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qū)氂穸暈槭,忠貞之士而視為誑!蓖跄耸褂袢死砥滂保脤氂褚,遂命名為“和氏璧”。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璞 ②奉 ③相 ④諸 ⑤泣 ⑥夫
2、翻譯:①王以和為誑 ②子奚哭之悲也?
3、這珍貴的玉璧為什么命名為“和氏璧”?
29、幽王擊鼓
周宅豐、鎬,近戎。幽王與諸侯約:為高堡于大路,置鼓其上,遠近相近,即戎寇至,傳鼓相告,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嘗至,幽王擊鼓,諸侯之兵皆至。人喧馬嘶,褒姒視之大說,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數(shù)擊鼓。諸侯兵數(shù)至而無寇。至其后,戎寇真至,幽王擊鼓,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驪山之下,為天下笑。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為 ②嘗 ③乃
2、選擇:“即戎寇至”中的“即”,解釋為 ①如果②立刻③靠近④不幸
3、翻譯:①因數(shù)擊鼓 ;②為天下笑
4、理解:周幽王的過錯是
。ㄎ澹┢沸
30、許生端方
道光間,姑蘇渡僧橋畔,泊一縣試舟。書生姓許,年方二十,風度翩翩,多才,生平端方無戲言,有古賢士之風。三更,見岸畔火焰耀天,鑼聲人聲轟然驚心,知店肆失火。許生頗為嘆息。方瞻仰見,見樓窗中躍下一少女,肌膚潔白,身未著寸縷,落于船頭,幾被女驚落河中,許正色曰:“姑娘受驚矣!迸炭郑娍⌒銜,欲赴河。許勸之曰:“既避火,何投水?”遂以錦被裹之,秉燭而坐以待旦,目不斜視。火止,東方已白,女父知而負衣裙至舟,女衣之,拜謝而歸。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頗 ②幾 ③赴 ④秉 ⑤負
2、翻譯:①生平端方無戲言 ②既避火,何投水?
3、理解:上文“身未著寸縷”中的“寸縷”指代
31、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婦之親蕭氏子至京師,因謁公,公約之飯。翌日,蕭氏子盛服而往,意為公必盛饌。日過午,覺饑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餅兩枚,次供豬臠數(shù)四,頃即供飯,傍置菜羹而已。蕭氏子頗驕縱,不復(fù)下箸,惟啖胡餅中間少許,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翌日 ②饌 ③方 ④具 ⑤頃 ⑥而已 ⑦啖 ⑧退
2、翻譯:①覺饑甚而不敢去
②其人已心怪之
3、理解:上文末了說“人取自食之”,那么王安石到底吃了什么?
32、范文正正直
范文正公仲淹悴,依睢陽朱氏家,常與一術(shù)者游。會術(shù)者病篤,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煉水銀為白金,吾兒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奔匆云浞脚c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內(nèi)文正懷中,文正方辭避,而術(shù)者氣已絕。后十余年,文正為諫官,術(shù)者之子長,呼而告之曰:“而父有神術(shù),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我收之,今汝成立,當以還汝。”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識宛然。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游 ②方 ③以 ④成立
2、翻譯:①會術(shù)者病篤 ② ③內(nèi)文正懷中
3、“當以還汝”中省略了介詞賓語
4、理解:這件事說明范仲淹
33、王安國直言
王安國性亮直,嫉惡太甚。王荊公初為參加政事,閑日因新聞記者晏元獻公小詞而笑曰:“為宰相而作小詞,可乎?”平甫曰:“彼亦偶然自喜而為爾,顧其事業(yè)豈止如是耶!”時呂惠卿為館職,亦在坐,遽曰:“為政必先放鄭聲,況自為之乎?”平甫正色曰:“放鄭聲,不若遠佞人也!眳未笠詾樽h己,自是尤與平甫相失也。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爾 ②遽 ③正色
2、翻譯:①顧其事業(yè)豈止如是耶! ;②況自為之乎?
;③不若遠佞人也
④呂大以為議己,自是尤與平甫相失也。
34、海瑞清廉
都御史剛峰海公,卒于官舍。同鄉(xiāng)宦南京者,惟忘掉部蘇民懷一人。蘇檢點其宦囊,竹箱中俸金八兩,葛布一端,舊衣數(shù)件而已。如此都御史那可多得!王司寇鳳洲評之云:“不怕死,不家錢,不立黨!贝司抛謹啾M海公生平,即造成言諛之,能加于此評乎?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卒婚 ②宦 ③惟
、芏
2、翻譯:即造成言諛之,能加于此評乎?
3、選擇:“不立黨”有以下理解,哪一項是正確的?
、俨唤Y(jié)伙;②不建立黨派;③沒有朋友。
4、理解:海瑞是怎樣的一個人,請用原文句子回答。
35、呂蒙正不記人過
呂蒙正不喜記人過。初任參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簾內(nèi)指之曰:“是小子亦參政耶?”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其同列怒之,令詰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罷朝,同列猶不平,悔不窮回。蒙正曰:“若一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忘,故不如無知也。不問之,何損?”時人服其量。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過 ②是 ③佯 ④遽 ⑤猶 ⑥復(fù)
2、翻譯:悔不窮問
3、上文有五個“之”,依次說明它們指代的內(nèi)容:① ② ③ ④ ⑤ ⑥
36、梁鴻尚節(jié)
梁鴻家貧而尚節(jié),博覽無不通。畢,乃牧豕上林苑中,曾誤遺火,延及他舍。乃尋訪燒者,問所失財物,悉推豕償之。其主猶以為少。鴻曰:“無他財,愿以身居作!敝魅嗽S。因為執(zhí)勤不解。耆老見鴻非恒人,乃共責讓主人,而稱鴻長者。于是,始敬鴻,還其豕,鴻不受。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豕 ②他 ③恒 ④讓
2、翻譯:①曾誤遺火 ②悉推豕償之 ③愿以身居作
;④稱鴻長者
37、蹇材望偽態(tài)
蹇材望,蜀人,為湖州倅。北兵之將至也,蹇毅然自誓必死。乃作大錫牌,鐫其上曰:“大宋忠臣蹇材望!鼻乙糟y二笏鑿竅,并書其上曰:“有人獲吾尸者,望為埋葬,仍見祀,題云'大宋忠臣蹇材望。此銀所以為埋瘞之費也!比障蹬婆c銀腰間,只伺北軍臨城,則自投水中,且啟遍祝鄉(xiāng)人及常所往來者。人皆憐之。丙子正月旦日,北軍人城,蹇已莫知所之,人皆謂之溺死。既而北裝乘騎而歸,則知先一日出城迎拜矣。遂得本州同知。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鐫 ②竅 ③系 ④憐 ⑤既而
2、翻譯:①只伺北軍臨城
、阱恳涯
3、解釋下列各句中的“見”:①仍見祀(上文) ;②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川》)
;③扁鵲見蔡桓公(《扁鵲見蔡桓公》)
、軆和嘁姴幌嘧R(《回鄉(xiāng)偶書》)
4、理解:蹇材望一再表示自己是“大宋忠臣”,這是真的嗎?何以看出?
。┪乃
38、米芾索帖
米芾詼譎好奇。在真州,嘗詣蔡攸于舟中,攸出所藏王右軍《王略帖》示之。芾驚吧,求以他畫易之。攸意以為難。芾曰:“公若不見從,某不復(fù)生,即投此江/死矣!币虼蠛,據(jù)船舷欲墜。攸遽與之。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詣 ②易 ③據(jù) ④遽
2、翻譯:①攸意以為難
、诠舨灰姀模巢粡(fù)生
3、請另外寫出三個古代著名書法家的姓名:① ② ③
39、趙孟頫過揚州
元盛時,揚州有趙氏者,富而好客。其家有明月樓,人作春題,多未當意者。一日,趙子昂過揚,主人知之,迎致樓上,盛筵相款,所用皆銀器。酒半,出紙筆求作春題。子昂援筆書云:“春風閬苑三千客,明月?lián)P州第一樓!敝魅说弥采,盡撤酒器以贈子昂。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致 ②相 ③援 ④云
2、翻譯:①多未當意者
、诒M撤酒器以贈子昂
40.歐陽修不喜釋氏
1.①有人②用、把③同“服”,佩服④同“辯”2。①一定板著臉看對方②卻為什么用“和尚”給兒子命名呢?③因為鄙賤它。41、唐伯虎識破術(shù)士
有術(shù)十千唐六如,極言修煉之妙。唐云:“如此妙術(shù),何不自為,乃貺及鄙人?”術(shù)士云:“恨吾福淺!吾閱人多矣,仙風道骨,無如君者!碧菩υ唬骸拔岬鱿筛#锌辗吭诔潜,甚僻靜,君為修煉,煉成兩剖!毙g(shù)士猶未悟。日造門,出一扇求詩。唐大書云:“破布衫中破布裙,逢人便說會燒銀。如何不自燒些用?擔不河頭賣與為。”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鄙人 ②閱 ③但 ④悟
2、翻譯:①何不自為 ②無如君者 ③煉成兩剖 ④日造門
3、理解:“擔水河頭賣與人”是什么意思?
42、朱文公受騙
朱文公有足疾,曾有道人為施針熨之術(shù),旋覺輕安。公大喜,厚謝之,且贈以詩云:“幾載相扶藉瘦筇,一針還覺有奇功。出門放杖兒童笑,不是以前勃窣翁!钡廊说迷姀饺ァN磾(shù)日,足疾大作,甚于未針時。亟令人尋逐道人,已莫知其所往矣。公吧息曰:“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詩,恐其持此詩誤他人爾! 【思考與練習】
1、 解釋:①厚 ②徑 ③作 ④甚 ⑤亟 ⑥莫 ⑦持
2、翻譯:①幾載相扶藉瘦筇
、谀撤怯镏,但欲追索其詩
43、章惇書絕壁
章惇嘗與蘇軾同游南山,抵仙游潭,潭下臨絕壁萬仞,岸甚狹。子厚推軾下潭書壁,軾不敢。子厚履險而下,以漆墨濡筆大書石壁上曰:“蘇軾章某來!焙裨唬骸昂我?”軾曰:“能自拼命者能殺人也。”子厚大笑。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抵 ②仞 ③拊 ④異日
2、翻譯:①子厚推軾下潭書壁 ②以漆墨濡筆大書石壁上
3、理解:“子厚履險而下”中的“履”,它在句子中的詞性屬 詞,解釋為
44、李白之死辨誤
世俗多言李白在涂采石,因醉泛舟于江/,見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故其地有“捉月亭”。予按李陽冰作太白《草堂集序》云:“陽冰試弦歌于當涂,公疾亟,草稿萬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簡,俾為序!庇掷钊A作《太白墓志》亦云:“賦《臨終歌》而卒!蹦酥讉髁疾蛔阈牛w與杜子美因食白酒牛炙而死者同也。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俯 ②修 ③亦 ④賦 ⑤卒 ⑥蓋
2、翻譯:①因醉泛舟于江/ ②公疾亟 ③俾為序
3、“乃知俗傳良不足信”中的“良”,有以下理解,哪一項是正確的? ①很;②真的;③尚;④恐怕。
4、理解:上文末句說的“杜子美”是誰?
。ㄆ撸┱
45、雋不疑之母
雋不疑每行縣錄囚徒,還,其母輒問不疑:“有何平反?活幾何人?”即不疑言多有所平反,母喜,笑為飲食,語言異于他時;或亡所出,母怒,為之不食。故不疑為吏,嚴而不殘。
【思考與練習】
。薄⒔忉專孩佥m ②亡
。、上文有三個“為”,除了“笑為飲食”中的“為”解釋為“給”、“與”外,其余兩個“為”分別依次解釋為:① ②
3、翻譯:①活幾何人? ②語言異于他時
4、理解:①上文“或亡所出”中的“出”指什么?
、陔h不疑母親對兒子的希望是
46、徐有功秉公執(zhí)法
皇甫文備,武后時酷吏也,與徐大理論獄,誣徐黨逆人,奏成其罪。武后特出之。無何,文備為人所告,有功訊之在寬;蛟唬骸氨岁贂r將陷公于死,今公反欲出之,何也?”徐曰:“汝所言者,私忿也;我所守者,公法也。安可以私害公?”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無何 ②或 ③守
2、翻譯:①奏成其罪 ②彼曩時將陷公于死 ③今公反欲出之
;④安可以私害公?
47、王翱秉公
王翱一女,嫁于畿輔某官為妻。公夫人甚愛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語女曰:“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且遷我如振落葉耳,而何吝者?”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擊傷夫人,出駕而罕于朝房,旬乃還第。婿竟不調(diào)。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置 ②白 ③案 ④竟
2、翻譯:①婿固不遣 ②則汝朝夕侍母 ;③且遷我如振落葉耳
、苎诉第
48、么恩與公法
漢順帝初,蘇章遷冀州刺史。其故人為清河太守,章知其奸藏,將按其罪。一日,請?zhí),為設(shè)酒肴,陳往日之好甚歡。太守喜曰:“人皆言若為青天!闭略唬骸敖袢仗K孺文與故人飲者,私恩也;明日冀州刺史按事者,公法也!碧啬弧R钊,遂收太守。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肴 ②若 ③翌日 ④收
2、翻譯:陳往日之好甚歡
3、上文有兩個“為”:①“為設(shè)酒肴”中的“為”,解釋為 ②“若為青天”中的“為”,解釋為
4、理解:為什么在蘇章一番話后太守會“默然”?
5、理解:“刺史”與“太守”分別是 與 行政區(qū)長官。
49、晉平公游于河
晉平公游于河而樂,曰:“安得賢士與之樂此也?”船人盍胥跪而對曰:“主君亦不好士耳。夫珠出于江/海,玉出于昆山,無足而至者猶君之好也;士有足而不至者,蓋主君無好士之意耳。無患乎無士也!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對 ②耳 ③夫 ④猶 ⑤蓋
2、翻譯:①安得賢士與之樂此也? ②無患乎無士也
3、“而”多作連詞用,有承接與轉(zhuǎn)折兩種作用。上文有四個“而”,請依次指出它們的作用:① ② ③ ④
4、理解:盍胥的話對不對?為什么?
50、子產(chǎn)不毀鄉(xiāng)校
鄭人游于鄉(xiāng)校,以議執(zhí)政。然明謂子產(chǎn)曰:“何不毀鄉(xiāng)校?”子產(chǎn)曰:“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zhí)政之善否。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吾聞為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民之言,吾聞而藥之也!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焉 ②損 ③作
2、翻譯:①以議執(zhí)政之善否 ②其所惡者,吾則改之 ③若之何毀之?
、芪崧劧幹
51、董閼于法無赦
董閼于為上地守,行石邑山中,見澗深峭如墻,因問左右曰:“人嘗有入此者乎?”對曰:“無有!痹唬骸皨雰、癡聾、狂悖之人,嘗有入此者乎?”對曰:“無有!薄芭qR犬彘嘗有入此者乎?”對曰:“無有!倍懹卩叭惶⒃唬骸拔崮苤我!使吾法之無赦,猶人澗之必死也,人則莫之犯也,何為不治哉!”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對 ②狂悖 ③赦
2、翻譯:①澗深峭如墻 ②人則莫之犯也 ;③何為不治哉!
3、成語“嚴懲不貸”中的“貸”解釋為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 。
。ò耍┢媛
52、商陵君養(yǎng)“龍”
有獻陵鯉于商陵君者,以為龍焉。商陵君大悅,問其食,曰:“蟻!鄙塘昃慷Z之;蛟唬骸笆橇牾幰玻驱堃。”商陵君怒而抶之。于是左右皆懼,莫敢言非龍者,遂從而神之。商陵君觀龍,龍卷屈如丸,倏而伸,左右皆佯驚,稱龍之神。夜穴壁而逝,左右走報:“龍壯,今果穿石而去!”商陵君悼惜不已,仍養(yǎng)蟻以伺,冀龍復(fù)來也。無何,天大雨,震電,真龍出焉。商陵君以為豢龍來也,持蟻以邀之。龍怒震其宮,商陵君死。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倏 ②佯 ③走 ④伺 ⑤無何
2、翻譯:①商陵君豢而馴之
②遂從而神之 ;③夜穴壁而逝 ;④悼惜不已
53、錢貨入瓶
唐揚州有丐者,曰胡媚兒。其有一瓶,與人言:“若錢施滿此瓶,則永世福矣!”觀者見瓶但容半升,故有施十錢、百錢者,然瓶未見滿,人怪之。一富人過,施千錢,仍未見滿。有好事者牽一驢,曰:“施驢!必ふ哳h之,驢隨變之類細繩而入瓶,一市人皆驚。其時有貨車過,貨主聞之戲言:“能令諸貨車入瓶否?”曰:“可。”丐微側(cè)瓶口,貨車一一入瓶。貨主大驢駭,欲捽丐,而丐已潛入瓶。貨主擊碎其瓶,一無所有。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但 ②頷 ③類 ④駭
2、翻譯:①人怪之 ②一市人皆驚
3、成語“欲蓋彌彰”中的“蓋”、“彌”、“彰”,分別解釋為 、 與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
54、田真兄弟
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議分財。生資皆平均,惟堂前一株紫荊樹,共議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樹即枯死,狀如火然。真往見之,大驚,謂諸弟曰:“樹木同株,聞將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知木也!币虮蛔詣,不復(fù)解樹。樹應(yīng)聲榮茂,兄弟相感,遂為孝門。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惟 ②諸 ③憔悴 ④勝 ⑤解
2、翻譯:①樹木同株 ②是人不如木也
3、成語“行將就木”中的“就”,解釋為 ;這個成語意思是
55、樵夫毀山神
康熙十五年,余姚有客山行,夜宿山神寺。夜半,有虎跪拜,作人言,乞食,神以鄧樵夫許之。明晨,客伺于神祠外,果見一樵夫過之,逆謂曰:“子鄧姓乎?曰:“然!币蚋嬉砸顾勔,戒勿往。鄧曰:“吾有母,仰食于樵。一日不樵,母且饑。死生命也,吾何畏哉?”遂去不顧,客隨而覘之。樵甫采樵,虎突出從竹間。樵手搏數(shù)合,持虎尾盤旋久之。虎不勝憤,乃震哮一躍,負痛遁去,樵遂而殺之?湍鎰谥。樵曰:“感君高義,盍導(dǎo)我至廟中!奔戎,大詬死虎斥神曰:“今竟如何?”遂碎其土偶。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⑴作 ⑵乞 ⑶許 ⑷伺 ⑸祠 ⑹逆 ⑺然 ⑻且 ⑼合 ⑽遁 ⑾遂 ⑿勞 ⒀詬
、揖
2、翻譯:①仰食于樵 ②遂去不顧
3、上文“因告以夜所聞見”中,“告”后省略了
4、山神與考慮合伙謀害樵夫,請用兩個成語來概括① ;②
56、奇鷹
楚文王少時好獵。有人獻一鷹。文王見之,爪距利,殊絕常鷹。故文王獵于云夢,置網(wǎng)云布,煙燒張?zhí)。毛群羽族,爭噬競搏;此鷹軒頸瞪目,無搏噬之志。王曰:“吾鷹所獲以百數(shù),汝鷹曾無奮意,將欺余邪?”獻者曰:“若效于雉兔,臣豈敢獻!倍矶齐H有一物翔,不辨其形。鷹遂竦翮而升,矗若飛電。須臾,羽墮如雪,血下如雨。有大鳥墜地,度其兩翅,廣數(shù)十里。眾莫能識。時有博物君子曰:“此大鵬雛也!蔽耐跄撕褓p之。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利 ②噬 ③曾 ④墜 ⑤雛
2、翻譯:①殊絕常鷹
、谥镁W(wǎng)云布,煙燒張?zhí)?/p>
3、上文有“俄而”,請在本文中找出它的同義詞。
57、雉鳥報復(fù)
有獵于山者,射雄雉而置雌雉,或扣其故,曰:“置雌者留以招雄也,射雌則雄者飏,并獲則絕矣!睌(shù)月后,雌果招一雄雉來,獵者又射之。如是數(shù)年,獲雄雉無數(shù)。一日雌雉隨獵者歸家,以首觸庭前香案而死。后其家人死相繼,又為訟累而蕩其產(chǎn),未幾獵者亦死,竟絕后;蛟唬骸叭四粣燮湄鴥,鳥亦然耶!鲍C者之計雖狡,而雉鳥之報更慘矣。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未風 ②伉儷
2、翻譯:①或扣其故 ②并獲則絕矣 ③又為訟累而蕩其產(chǎn)
、茗B亦然耶 ;⑤而雉鳥之報更慘矣
3、成語“置若罔聞”中的“置”與“罔”,分別解釋為 與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
58、桑中生李
張助于田中種禾,見李核,欲持去。顧見空桑中有士,因植焉,以余漿灌溉。后人見桑中生李,轉(zhuǎn)相告語。有病目痛者息陰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謝一豚!蹦客茨诵〖玻嘈凶杂。聞?wù)邆髡Z:“盲者得視!边h近翕赫,其下車騎常數(shù)千百,酒肉滂沱。間一歲余,張助遠出來還,見之,驚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種耳。”因欲之。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禾 ②去 ③顧 ④乃 ⑤間
2、翻譯:①因植焉 ;
、谟胁∧客凑呦㈥幭 ③盲者得視
3、成語“好高騖遠”中的“騖”,解釋為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 。
59、縣令捕捕蝗
錢勰任如皋縣令,會歲旱蝗發(fā),而泰興獨紿郡將云:“縣界無蝗!币讯却笃?⒃懼,令辭窮,乃言縣本無蝗,蓋自如皋飛來,乃檄如皋請嚴捕蝗,無使侵鄰境。穆得檄,輒書其紙尾報之曰:“蝗蟲本是天災(zāi),即非縣令不才。既自敝邑飛去,卻請貴縣押來!
。ㄟx自宋·葉夢得《避暑錄話》)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會 ②獨 ③紿 ④云 ⑤已而 ⑥詰 ⑦蓋 ⑧檄 ⑨不才
2、翻譯:①令辭窮 ;②輒書其紙尾報之曰
3、理解:這兩個縣令的共同點是什么?
60、天敵
蘇轍曰:“魚不畏網(wǎng)罟,而畏鵜鶘,畏其天也。”一村叟見蜈蚣逐一蛇,行甚急,蜈蚣漸近,蛇不復(fù)動,張口以待。蜈蚣竟直入其腹,諭時而出,蛇已斃矣。村叟棄蛇于深山中,越旬往視之,小蜈蚣無數(shù)食其腐肉。蓋蜈蚣產(chǎn)卵于蛇腹中也。又嘗見一蜘蛛,逐蜈蚣甚急,蜈蚣逃入籬搶竹中。蜘蛛不復(fù)入,但以足跨竹上,搖腹數(shù)四而去。伺蜈蚣久不了,剖竹視之,蜈蚣已節(jié)節(jié)爛斷矣。蓋蜘蛛搖腹之時,乃灑溺以殺之也。物之畏其天有如此奇者也。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叟 ②逐 ③斃 ④蓋 ⑤但 ⑥溺
2、翻譯:①逾時而出
、谖镏菲涮煊腥绱似嬲咭
41.唐伯虎識破術(shù)士
1.①我②看過③只④省悟2。①為什么不自已干②沒有像你這樣的③爍出(金銀)后各得一半④每天到家來3。意為在河邊挑了水當場要賣給人,比喻玩弄把戲。
42.朱文公愛騙
1.①重②直接③發(fā)④嚴重⑤立刻⑥沒有人⑦拿2。①好幾年依靠細竹竿著我(行走)②我不想懲罰他,只想追討那首詩。
43.章亨書絕壁
1.①到②古代八尺為一仞③拍④往后2。①章子厚要求蘇軾下仙游潭在石壁上寫大字(留念)②用毛筆蘸墨在石壁上寫了幾個大字。3。動;踩。
44.李白之死辨誤
1.①彎下身子②編③也④寫⑤死⑥大概2。①因為喝醉了酒乘船在長江/里行駛②李白的病很危急③讓我給它作序3。①4。杜甫。
(七)政事
45.雋不疑之母
1.①總是②同“無”2.①因②做、擔任3。①讓幾個人“因平反”而活命了?②說話跟平時不一樣4.①平反出獄②平反冤獄。
46.徐有功秉公執(zhí)法
1.①不久②有人③堅持2.①呈報(皇上)構(gòu)成他的罪狀②他早先要陷害你置你于死地③如今你反而要使他解脫(罪行)④怎么可以因為私人的恩怨去危害公法呢?
47.王翱秉公
1.①設(shè)備②稟報③幾案④最終2.①女婿堅持不放走②那么你可以整天陪侍你母親③況且調(diào)動我輕易得如同振落枝葉④十天后才回家。
48.私恩與公法
1.①葷菜②你③第二天④逮捕2.雙方述說著從前相交友好的情況,很快樂。3.①給、替②是。4.察覺災(zāi)難要臨頭了。5州;郡。
49.晉平公游于河
1.①回答②罷了③句首助詞,無義④因為⑤大概、恐怕。2.①怎么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并跟他共享這歡樂?②不要擔憂沒有人才。3.①承接②承接③轉(zhuǎn)折④轉(zhuǎn)折4.對的。有才能的人到處都有,關(guān)鍵在于統(tǒng)治者是否要真心獲得他們。
50.子產(chǎn)不毀鄉(xiāng)校
1.①于之,在那里②減少③發(fā)2.①來議論朝廷要員的好壞②他們所認為厭惡的,我就改掉它③怎么能廢掉它呢?④我聽到這些言論就把它當作良藥。
51.董閼于法無赦
1.①回答②發(fā)瘋③赦免2.①山溝極深,陡得如同墻壁②人就沒有誰敢觸犯它③為何不能治理好呢!3.寬。粐绤枒土P,絕不寬恕。
。ò耍┢媛
52.商陵君養(yǎng)“龍”
1.①一下子②假裝③奔④等候⑤不多久2.①商陵君養(yǎng)它并使它溫順②就跟著商陵君認為它是神③夜里穿透墻壁逃走了④痛惜不停
53.錢貨入瓶
1.①只②點頭③似④驚訝2.①人們對此感到奇怪②整個市場上的人都感到驚訝。3.掩蓋;更加;分明。想要掩蓋事實的真相,結(jié)果后而更加顯露出來(指壞事)。
54.田真兄弟
1.①只有②眾③枯黃的樣子④控制⑤分開2.①樹木是同一株②這是人不如樹③走向;不久將走進棺材,意為不久將死。
55.樵夫毀山神
1.①發(fā)出②求③答應(yīng)④等候⑤廟⑥迎上去⑦是的⑧將⑨回合⑩逃跑⑾跟上去⑿慰勞⒀罵、斥責⒁最終2.①靠打柴為生②就頭也不回地走了。3.之;因告[之]以夜所聞見。4.①狼狽為奸②一丘之貉③沆瀣一氣(選擇其中兩個填入)
56.奇鷹
1.①鋒利②咬③竟④掉下⑤幼禽2.①跟普通的鷹很不相同②設(shè)置的網(wǎng)像云一樣布滿,火燒的煙蓋住天空。3.須臾。
57.雉鳥報復(fù)
1.①不多時②配偶2.①有人問他這是什么緣故②都抓住便完了;③又因為被官司牽連而傾家蕩產(chǎn)④鳥也是這樣的⑤而雉鳥的報復(fù)后果更慘了。3.放著;沒有;放在一旁如同沒有看見聽見的樣子。
58.桑中生李
1.①苗②離開③回頭④是⑤隔2.①于是(把它)種在那里②有個眼痛的人在李樹下休息③眼瞎的人能復(fù)明。3.馬跑得遠;不切實際地追求高遠的目標。
59.縣令捕蝗
1.①適逢②卻③欺騙④說⑤不久⑥責問⑦大概⑧公文,此指發(fā)送公文⑨沒才能2.①(泰興)縣官無話可說②就在對方公文的未了(寫了首詩)回復(fù)他。3.都不負責任。
60.天敵
1.①老人②追③死④原來⑤只⑥尿2.①過了一段時間出來②動物害怕它的天敵竟有如此奇妙的事。
初中文言文閱讀訓(xùn)練3
【原文選段】
永有某氏者,畏日①,拘忌異甚。以為己生歲直子,鼠,子神也,因愛鼠,不畜貓犬,禁僮勿擊鼠。倉廩庖廚,悉以恣鼠不問。
數(shù)歲,某氏徙居他州。后人來居,鼠為態(tài)如故。其人曰:“是陰類惡物也,盜暴③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貓,闔門④,撤瓦灌穴,購僮⑤羅捕之。殺鼠如丘,棄之隱處,臭,數(shù)月乃已。 嗚呼!彼以其飽食無禍為可恒也哉!
【注釋】
、傥啡眨号路讣傻娜兆。
③盜暴:盜吃食品、糟踏物品。
④闔(hé)門:關(guān)閉門戶。
、葙祝浩腿
【閱讀訓(xùn)練】
1.對下列每組句中加點字的意思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因愛鼠,不畜貓犬。(畜:飼養(yǎng),喂養(yǎng)) B.購僮羅捕之。 (購:購買)
C.以為己生歲?子。(直:通“值”,遇到,碰到) D.且何以至是乎哉? (且:究竟)
2.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倉廩庖廚,悉以恣鼠不問。 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
B.飽食而無禍。 長跪而л??
C.?則竊嚙斗暴。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
D.棄之隱處,臭數(shù)月乃已。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下列對文章內(nèi)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永州某氏之所以對老鼠“恣鼠不問”,任由老鼠妄為,是因為他出生于鼠年。
B.后來居住的人千方百計捕殺老鼠,是因為他認為老鼠是盜吃食品、糟踏物品的壞家伙,必須徹底消滅。
C. 某氏時,他家的老鼠“飽食而無禍”;后來,它卻落得“殺鼠如丘”的下場,這是采用對比的寫法,意在告訴我們放縱猖獗、禍害別人的`人是沒有好下場的。
D.這是一則寓言,作者借老鼠喻“禍害他人的人”,其寓意是:讓我們對那些危害百姓的壞人壞事決不能姑息縱容妥協(xié),一定要堅決打擊。
4. 翻譯句子 (6分)
①嗚呼!彼以其飽食無禍為可恒也哉! (上文《犯日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B
2.C
3.A
4.(4分)①哎!那些老鼠以為那種吃飽喝足而又無災(zāi)無禍的日子是可以永遠過下去呢。ㄗァ耙浴薄昂恪币蛔1分)
初中文言文閱讀訓(xùn)練4
王粲字仲宣,山陽高平人也。獻帝西遷,粲徙長安,左中郎將蔡邕①見而奇之。時邕才學顯著,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②,賓客盈坐。聞粲在門,倒屣③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邕曰:“此王公④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背,粲與人共行,讀道邊碑。人間曰:“卿能誦乎?”曰:“能!币蚴贡扯b之,不失一字!鋸娪洟菽R如此。性善算,作算術(shù),略盡其理。善屬文⑥,舉筆便成,無所改定。是人常以為宿構(gòu)⑦;然復(fù)精意覃思⑧,亦不能加⑨也!度龂 王粲傳》
[注釋]①蔡邕:東漢末年文學家。②車騎填巷,賓客盈坐:意思是到蔡邕家的人很多。③倒屣(qǐ):急于迎客,把鞋子穿倒了,形容對來客的熱情歡迎。④王公:特稱王粲的祖父王暢。⑤強(qiǎng)記:記憶力強。⑥屬(zhǔ)文:寫文章。⑦宿構(gòu):預(yù)先謀劃準備。⑧精意覃(tán)思:精心深思。⑨加:超過。
1.用“/”畫出下面句子在朗讀時的停頓。
時 邕 才 學 顯 著。
2.解釋文段中加粗字的意思。
、倨妫篲_______________ ②一:________________ ③識:________________
3.說說文段中畫線句“因使背而誦之,不失一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寫了王粲的哪些才能?(摘選文段中概括性詞語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自己的.話說出“粲至”“一坐盡驚”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就蔡邕的言行,從其一角皮簡要談?wù)勀愕母惺芑蝮w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時/邕/才學顯著
2.①著重(以……為奇);②全(滿);③記
3.于是讓王粲背誦碑文,王粲背得不差一字;蛲豸右蛔植徊畹乇痴b出碑文。
4.強記默知;善算;善屆文
5.投想到蔡邕熱情歡迎的客人竟是一個年幼矮小的孩子。
6.本題為開放性試題,參考備案:蔡邕關(guān)愛,推重年輕人才的心胸令人感動(敬佩)或年輕人才的成長需要前輩的關(guān)愛和支持或人更有才,更要有高尚的品格。
初中文言文閱讀訓(xùn)練5
①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谌镏,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1.解釋加粗的詞。
。1)環(huán)而攻之 之:______________
。2)池非不深也 池:______________
2.“是天時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當_______講,在文中具體指代的內(nèi)容是________。
3.第③段中,“地利”的具體內(nèi)容是_________________。
4.具體闡述第②段、第③段與第①段之間的關(guān)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它(城郭) (2)護城河
2.這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4.要點:
。1)第①段提出論點,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2)第②③段舉“攻城”,不勝與“守城”不保兩方面的例子來論證論點。
。3)第②段側(cè)重論述“天時不如地利”,第③段側(cè)重論述“地利不如人和”
初中文言文閱讀訓(xùn)練6
楚人養(yǎng)狙
楚有養(yǎng)狙以為生①者,楚人謂之狙公。旦日②,必部分③眾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實,賦什一以自奉④,或不給,則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違也。一日,有小狙謂眾狙曰:“山之果,公所樹與?”曰:“否也,天生也!痹唬骸胺枪坏枚∨c?”曰:“否也,皆得而取也!痹唬骸叭粍t吾何假于彼而為之役乎?”言未既,眾狙皆寤。其夕,相與伺狙公之寢⑤,破柵毀柙⑥,取其積,相攜而入于林中,不復(fù)歸。狙公卒餒而死。郁離子曰:“世有以術(shù)使民而無道揆(ku )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覺也⑦,一旦有開之,其術(shù)窮矣!
導(dǎo)讀:此篇是一個寓言故事,說明當大眾受蒙蔽時,有權(quán)勢者尚可得逞于一時,一旦大眾覺醒,那么蒙蔽大眾的'人必將被拋棄。
注釋:①養(yǎng)狙以為生:靠養(yǎng)狙來維持生活。狙(j ),猴類。②旦日:(每天)早晨。③部分:安排。④賦什一以自奉:分給它們十分之一用來自己吃。⑤相與:一起。⑥破柵毀柙:打破欄桿,搗毀籠子。柙(xi ),關(guān)獸的木籠。⑦惟其昏而奉覺也:正因為他們還糊涂而沒有覺醒。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或不給,則加鞭棰焉( )( ) 2.山之果,公所樹與( )
3.狙公卒餒而死( ) 4.眾狙皆寤( ) 5.一旦有開之( )
二、翻譯
1.然則吾何假于彼而為之役乎?
。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
2.世有以術(shù)使民而無道揆者,其如狙公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文言文閱讀訓(xùn)練7
。ㄒ唬┟艋
1、黃琬巧對
黃琬幼而慧。祖父瓊,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師不見而瓊以狀聞。太后詔問所食多少。瓊思其對而未知所況。琬年七歲,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瓊大驚,即以其言應(yīng)詔,而深奇愛之。
【注釋】①建和:漢桓帝年號。建和元年為公元147年。②京師不見: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況。
【文化常識】
“太后”及其他。自從秦朝起,天子稱“皇帝”,皇帝的妻子稱“皇后”!疤蟆保ɑ蚧侍螅┲富实鄣哪赣H(周朝諸侯王的母親也稱“太后”),皇帝的父親稱“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稱“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疤庇兄粮咧链蟮囊馑,因此皇帝的醫(yī)生叫“太醫(yī)”,皇帝的老師叫“太師”,皇帝的祖廟叫“太廟”。
【思考與練習】
1、 解釋:①詔 ②奇
2、翻譯:①瓊思其對而未知所況 ;②即以其言應(yīng)詔
3、選擇:“瓊以狀聞”有以下理解,哪一項是不正確的? ①黃瓊因此聽說了這情況;②黃瓊把這情況報告皇上;③黃瓊把這情況讓皇上聽到。
4、理解:黃琬說的日食后的樣子到底是怎樣的?
2、神童莊有恭
粵中莊有恭,幼有神童之譽。家鄰鎮(zhèn)粵將軍署,時為放風箏之戲,適落于將軍署之內(nèi)宅,莊直入索取。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詰之曰:“童子何來?”莊以實對。將軍曰:“汝曾讀書否?曾屬對否?”莊曰:“對,小事耳,何難之有!”將軍曰:“能對幾字?”莊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將軍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廳事所張畫幅而命之對曰“舊畫一堂,龍不吟,虎不嘯,花不聞香鳥不叫,見此小子可笑可笑!鼻f曰:“即此間一局棋,便可對矣。”應(yīng)聲云:“殘棋半局,車無輪,馬無鞍,炮無煙火卒無糧,喝聲將軍提防提防。”
【注釋】①粵中:今廣東番禺市。②莊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書。③神格:神條與氣質(zhì)。④曾屬對否:曾經(jīng)學過對對子嗎?⑤廳事:指大堂。⑥火卒:軍中伙夫。
【文化常識】
象棋。圍棋與象棋是中國的兩大棋類活動。多數(shù)專家認為,先有圍棋后有象棋!跋笃濉币辉~最早出現(xiàn)在《楚辭·招魂》中,自秦漢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將、車、馬、卒四個兵種。唐時加了“炮”,到北宋時加了“偏”、“禪”,相當于“士”、“象”。至北宋末南宋初,中國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32枚子,分將、士、象、兵、車、馬、炮。
【注釋】①罄:一種打擊樂器。和尚用來作佛事。②術(shù)士:有法術(shù)的人。③齋鐘:寺廟里開飯的鐘。④律合:指頻率相同。
【文言知識】
說“彼”!氨恕庇袃蓚含義:一、指“那”、“那個”。上文“擊彼此應(yīng)”,意為敲擊那個,這個就呼應(yīng)。成語“此起彼伏”,意為這里起來,那邊下去。二、指“他”、“他們”。成語“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意為了解他們(對方)也了解自己,那么一百次戰(zhàn)斗也不會有危險。又,“縱彼不言,吾不愧于心乎”,意為縱然他(他們)不批評,我在心里能不感到慚愧嗎?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已 ②善 ③俄 ④作
、菔 ⑥冀 ⑦具 ⑧訖
2、翻譯:①僧俱以告
②當為除之
、凵鄦柶渌
6、楊億巧對
寇萊公在中書。與同事戲作對子:“水底日為天上日”,未有對,而會楊大年適來白事,因請其對,大年應(yīng)聲曰:“眼中人是面前人!币蛔Q為好對。
【注釋】①寇萊公:即寇準,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萊國公。②中書:即中書省?軠蕰r任宰相。③楊大年:楊億,當時的文學家。
【文化常識】
對“對子”。對“對子”是古代啟蒙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如“黑”對“白”,“天”與“地”!鞍滋}卜”對“紫葡萄”,其中“白”與“紫”均為表示色彩的形容詞,而“蘿卜”與“葡萄”又都是連綿詞,所以這樣對是合格的。若將“紫茶壺”對“白蘿卜”就不行,因為一則“茶壺”不是連綿詞,二則“茶壺”不能吃。對好“對子”,有利于日后作詩填詞中運用對偶句。如文天祥在《過零丁洋》詩中說:“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吧零丁!边@對偶句寫得極好。對“對子”現(xiàn)在還有用,如寫春聯(lián)、鑒賞楹聯(lián)等。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為 ②應(yīng)聲
2、翻譯:會楊大年適來白事
3、理解:楊大年對的對子好在哪里?
7、解縉敏對
解縉嘗從游內(nèi)苑。上登橋,問縉:“當作何語?”對曰:“此謂后邊又高似前邊!鄙洗笳f。一日,上謂縉曰:“卿知宮中夜來有喜乎?可作一詩!笨N方吟曰:“君王昨夜降金龍!鄙襄嵩唬骸笆桥畠!奔磻(yīng)曰:“化作嫦娥下九重!鄙显唬骸耙阉酪。” 又曰:“料是世間留不住!鄙显唬骸耙淹吨。”又曰:“翻身跳入水晶宮。”上本欲詭言以困之。既得詩,深嘆其敏。
【注釋】①解縉:明朝人。②內(nèi)苑:御花園。③上:指明成祖朱棣。
【文言知識】
說“卿”!扒洹北臼枪糯呒夐L官及爵位的稱謂。西周、春秋時天子及諸侯下屬的高級長官均稱“卿”,如“卿大夫”(“卿”與“大夫”)。戰(zhàn)國時作為爵位的稱謂,有上卿、亞卿等。另外,它也是君對臣、長輩對晚輩的稱謂。上文“卿知宮中夜來有喜乎”中的“卿”,就是明成祖對解縉的稱謂,相當于“您”!扒淝洹笔欠蚱揲g的`愛稱,有時也用在朋友之間!都t樓夢》第五回:“機關(guān)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其中“卿卿”(即“你”)指王熙鳳,含有嘲弄之味。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對 ②說
、鄯 ④遽 ⑤應(yīng)
、藜 ⑦敏
2、翻譯:上本欲詭言以困之。
3、理解:“降金龍”的意思是
。ǘ⿲W習
8、承宮樵薪苦學
承宮,瑯邪姑幕人。少孤,年八歲,為人牧豬。鄉(xiāng)里徐子盛明《春秋》經(jīng),授諸生數(shù)百人。宮過其廬下,見諸生講誦,好之,因忘其豬而聽經(jīng)。豬主怪其不還,求索。見而欲笞之。門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宮門下。樵薪執(zhí)苦,數(shù)十年間,遂通其經(jīng)。
【注釋】①承宮:東漢人。②瑯邪:古郡名,在今山東境內(nèi)。③門下生:指學舍里的學生。④樵薪:砍柴。⑤執(zhí)苦:干苦活。
【文言知識】
說“經(jīng)”!敖(jīng)”在古文中往往特指儒家經(jīng)典著作。上文“鄉(xiāng)里徐子盛明《春秋》經(jīng)”中的“經(jīng)”,也指《春秋》!洞呵铩肥强鬃泳帉懙囊徊眶攪木幠晔?鬃咏逃龑W生,以《詩》、《書》、《禮》、《易》、《春秋》為基本教材,世稱“五經(jīng)”。之后,儒家學派的人又以《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俗稱“四書”)作為經(jīng)典必讀書。所以后代有了“四書”、“五經(jīng)”之說。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孤 ②明 ③廬 ④笞
2、翻譯:①豬主怪其不還,行求索。
9、桓榮勤學不倦
桓榮初遭倉卒,與族人桓元卿同饑厄,而榮講誦不息,元卿嗤榮曰:“但自苦氣力,何時復(fù)施用乎?”榮笑而不應(yīng)。及為太常,元卿吧曰:“我農(nóng)家子,豈意學之為利若是哉!”
【注釋】①桓榮:東漢人。②倉卒:匆忙,此指社會動亂。③太常:職官名稱,負責祭祀禮樂及選拔人才。
【文言知識】
說“豈”!柏M”有兩個常用義項:一、指“哪里”,表疑問。上文“豈意學之為利若是哉”,意為哪里知道學習的好處能像這樣!“豈敢”即哪敢。二、指“難道”,表反詰。如“豈吾不若人”,意為難道我不如別人?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初 ②厄 ③嗤 ④應(yīng) ⑤及
2、翻譯:①而榮講誦不息
②但自苦氣力,何時復(fù)施用乎?
10、宋太宗學書
太宗朝有王著者右軍書,深得其法,侍書翰林。帝聽政之余,留心書法,數(shù)遣內(nèi)侍持書示著,著每以為未善,太宗遂刻意臨學。又以問著,對如初;蛟兤湟,著曰:“書固佳矣,若遽稱善,恐帝不復(fù)用意矣!逼浜螅酃P法精絕,超越前古,世以為由著之規(guī)益也。
【注釋】①太宗朝:指宋太宗趙光義執(zhí)政時期。②聽政:處理政務(wù)。③內(nèi)侍:此指太監(jiān)。④規(guī):勉勵。⑤益:得益。
【文化常識】
“翰林”及“翰林院”。“翰”本指毛筆,引申為詩文。“翰林”照字面講,是詩文高手集中的地方,后成了專有名詞。古代在科舉考試中,凡優(yōu)秀者,皇帝除直接任命一部分進士擔任某種官職外,把所有人均投入翰林院!昂擦衷骸睂嶋H上是個人才儲備所。上文說到王著曾為“侍書翰林”,意為他在翰林院做“侍書”——即為皇帝起草各種文件。翰林可被皇帝任命去外地任職,也有長期在翰林院里的,他們的工作是草擬詔書,編撰史籍,校對文史,為皇帝講文論道,等等。
【思考與練習】
1、 解釋:①善 ②刻意 ③臨
④或 ⑤遽 ⑥絕
2、翻譯:①數(shù)遣內(nèi)侍持書示著
、谟忠詥栔
、蹠碳岩
3、上文“學右軍書”中的“右軍”是指
11、崔景偁拜師
余始識景偁于京師,與為友,景偁以兄事余。既數(shù)歲,已而北面承贄,請為弟子。余愧謝,不獲。且曰:“偁之從先生,非發(fā)策決科之謂也。先生不為世俗之文,又不為世俗之人,某則愿庶幾焉。
【注釋】①余:指本文作者張惠言。他是清代文學家。②北面承贄:拜師。北面,面朝北,即向朝南坐的老師下拜。③發(fā)策決科:科舉考試中獲得功名。④庶幾:有希望。
【文言知識】
名詞作壯語用。在漢語中名詞是不能直接用來修飾動詞的,但上文“以史事余”中的“兄”,它屬名詞,直接修飾動詞“事”,這“兄”就是名詞作狀語用(或稱之名詞活用為副詞)。這句話的意思是崔景偁用對待兄長的態(tài)度侍奉我。又,《狼》:“一狼犬坐于前!薄叭币斫鉃橄窆芬粯幼,“犬”也是名詞作狀語用。又,“車載之而行”,意為用車載著他前往,“車”同樣是名詞作狀語。
【思考與練習】
1、 解釋:①既 ②弟子 ③從
2、翻譯:①余愧謝,不獲
、谀硠t愿庶幾焉
3、上文有四個“為”,請依次作解釋:① ②
、 ④
12、為人大須學問
唐太宗謂房玄齡曰:“為人大須學問。朕向為群兇未定,東西征討,躬親戎事,不暇讀書。比來四海安靜,身處殿堂,不能自執(zhí)書卷,使人讀而聽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書內(nèi)。古人云‘不學業(yè),墻面,蒞事惟煩。’不徒言也。卻思少小時行事,大覺非也!
【注釋】①大須學問:很應(yīng)該學習與求問。②君臣父子:指君臣父子之間的相處原則。③墻面:面對墻壁(一無所知)。④蒞事惟煩:處理事情只會麻煩。
【文化常識】
“朕”及其他;实圩苑Q,除了用“予”、“吾”等外,也有專用代詞——“朕”。上文的“朕”,是唐太宗自稱。諸侯王自稱,除了“予”、“吾”等外,也有專用代詞——“孤”、“寡人”;实蹖Τ甲臃Q“卿”。臣子稱皇帝為“上”、“皇上”、“皇帝”、“陛下”、“天子”等。封建社會是等級森嚴的社會,在稱謂上有明確的規(guī)定。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向 ②暇 ③比 ④四海
2、翻譯:①躬親戎事 ②不徒言也 ③卻思少小時行事,大覺非也
3、唐太宗認為不讀書的后果是什么?請用原文回答。
13、讀書五失
清袁文清嘗云:“予少時讀書有五失:泛觀而無所擇,其失博而寡要;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縮而不敢望,其失懦而無立;纂錄故實,一未終而更端,其失勞而無功;聞人之長,將疾趨而從之,輒出其后,其失欲速而好高;喜學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也!”
【注釋】①纂錄:摘錄。
【文言知識】
句末語氣詞常表達各種感情,有時表疑問,有時表感嘆,有時表警告,有時表呼吁。常見的句末語氣詞如“矣”、“也”、“耳”、“邪”、“乎”、“夫”等。一般情況下用一個語氣詞,有時卻兩個甚至三個連用。上文末句“其失又甚焉者也”中的“焉者也”,是三個語氣詞連用,其實只表達一個“了”的意思。又“人已去焉矣”,“焉矣”也只是“了”的意思。又“室中無人也矣”,“也矣”同樣只表示“了”。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擇 ②望 ③懦 ④立 ⑤功 ⑥長 ⑦輒
2、理解:①上文“纂錄故實”中的“故實”,應(yīng)理解為
、凇耙晃唇K而更端”中的“更端”,應(yīng)解釋為 ③“未能蓄其本”中的“本”,是指
14、顏回好學
顏回年二十九,發(fā)盡白,蚤死?鬃涌拗畱Q,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濒敯Ч珕枺骸暗茏邮霝楹脤W?”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注釋】①蚤:同“早”。②魯哀公:魯國國君。
【啟發(fā)與借鑒】
不遷怒,不貳過。在三千弟子中,孔子最喜歡的學生是顏回,不僅因為他好學不倦,始終努力實踐孔子的理想,還因為他有“有遷怒,不貳過”的修養(yǎng)。“不遷怒”意為不把自己的怒氣發(fā)到別人頭上;“不貳過”是指不重復(fù)犯錯誤。人難免要犯錯誤,但決不能重復(fù)犯錯誤。比如說謊騙了父母或老師,但經(jīng)指出后就要堅決改正,決不能再犯。如果再犯,就是“貳過”,就是明知故犯。再如玩電腦游戲玩過了頭,結(jié)果耽誤了功課,學習成績下降。這種情況發(fā)生后一定要吸取教訓(xùn),以后絕不再把大量的時間花在玩游戲上。要做到“不貳過”,首先要總結(jié)教訓(xùn),其次要有改正錯誤的決心。沒有這兩點,錯誤會一犯再犯。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慟 ②對 ③亡
2、翻譯:①門人益親 ②弟子孰為好學?
(三)仁愛
15、張孝基仁愛
許昌士人張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盡以家財付孝基孝基與治后事如禮。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見之,惻然謂曰:“汝能灌園乎?”答曰:“如得灌園以就食,甚幸!”孝基使灌園。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復(fù)謂曰:“汝能管庫乎?”答曰:“得灌園,已出望外,況管庫乎》?又甚幸也!毙⒒构軒。其子頗馴謹,無他過。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復(fù)有故態(tài),遂以其父所委財產(chǎn)歸之。
【注釋】①許昌: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內(nèi)。②如禮:按規(guī)定禮節(jié)。③就:本義為“接近”,此指“得到”。④馴謹:順從而謹慎。
【文言知識】
說“故”。“故”是個多義詞。一、指“舊”,與“新”相對。上文“不復(fù)有故態(tài)”,意為不再有舊的壞習慣。所謂“故居”,即原先住過的屋子。二、指“老朋友”。李白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三、指“所以”、“因此”!恫軇フ搼(zhàn)》:“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彼指“故意”、“事故”、“衰老”等。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不肖 ②且 ③惻然 ④稍 ⑤怪 ⑥頗 ⑦徐
2、翻譯:①其子丐于途
②遂以其父所委財產(chǎn)歸之
3、成語“就地取材”中“就”,解釋為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
16、陳實與“梁上君子”
陳實,東漢人也,為人仁愛,時歲饑民餒,有盜夜入其室,棲于梁上。實陰見之,乃起整衣,呼兒孫起,正色訓(xùn)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成性,遂至于斯!眱簩O曰:“孰也?”實指梁上盜曰:“梁上君子者是也。”盜大驚,自投于地,叩頭歸罪。實徐諭之曰:“視君狀貌,不似惡人,宜省己為善!睂嵵湄,乃令人與之絹二匹。自是一縣無復(fù)盜者。
【注釋】①歸:承認
【文言知識】
盜與賊,F(xiàn)代漢語中,盜指強盜,賊指小偷,而文言中恰恰與此相反:盜多指小偷,賊多指強盜。上文“盜夜入其室”、“盜大驚”中的兩個“盜”,均指小偷;“無復(fù)盜者”中的“盜”指偷竊。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棲 ②陰 ③夫 ④斯 ⑤孰 ⑥徐 ⑦諭 ⑧省
、嵋
2、翻譯:①時歲饑民餒 ②正色訓(xùn)之
3、理解:“梁上君子”現(xiàn)已成成語。它是指
17、趙簡子元日放生
邯鄲之民,以正月元旦獻鳩于簡子。簡子大悅,厚賞之?蛦柶涔剩喿釉唬骸罢┓派,示有恩也!笨驮唬骸懊裰胖,競而捕之,死者眾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過不相補矣!焙喿釉唬骸叭弧!
【注釋】①邯鄲:晉國的都城,今河北邯鄲市。②正月元旦:即農(nóng)歷正月初一。③簡子:即趙簡子,晉國權(quán)臣。
【文言知識】
詞類的活用。上文“君如欲生之”中的“生”,為動詞,解釋為“活命”,但若把整個句子理解為“您如果想活命它們”就不通了,因為“生”在這句話中要作“使動詞”用,即“使生(活命)”,句意為“您如果想使它們活命”就正確了。又如“人欲死之”,應(yīng)理解為“人們想要使他死!边@是詞類的一種活用方法。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以 ②競 ③然
2、翻譯:①示有恩也 ②恩過不相補矣
3、理解:“死者眾矣”前省略了主語 4、上文有“不若禁民勿捕”,其中“禁”解釋為“禁止”,那么成語“弱不禁風”中“禁”解釋為什么呢?
18、鄧攸棄兒保侄
鄧攸,晉人也,有弟早亡,惟有一兒,曰遺民。時值動亂,胡人入侵京師,掠牛馬。鄧攸挈妻子亡。食盡,賊又迫,謂妻曰:“吾弟早亡,但有遺民,今擔兩兒,盡死。莫若棄己兒,懷遺民走!逼尢槿缬。攸慰之曰:“毋哭,吾輩尚壯,日后當有兒!逼迯闹。
【注釋】:①胡人:匈奴人。②京師:京城。③挈:帶著。④毋:不要。
【文言知識】
“涕”及其他!疤椤爆F(xiàn)代漢語作“鼻涕”解釋,而在文言中指“淚”,而“鼻涕”在文言中則用“泗”表示。上文“妻涕如雨”,意為妻子的眼淚像雨一樣掉下。這就是古今詞義的不同。又,上文“懷遺民走”中的“走”,不是慢步而行,而是“奔”,這又是古今詞義不同。成語“走馬看花”中的“走”,是指“奔跑”,騎在奔跑的馬上看花,那花當然看不清楚李,所以它用來形容大略地觀察一下。又,上文說到“挈妻子亡”,其中“妻子”是指“妻” 與“子”。這又是古今詞義不同的一例。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惟 ②值 ③迫 ④但 ⑤擔 ⑥莫若 ⑦從
2、翻譯:①懷遺民走 ②吾輩尚壯
3、比較:上文有三個“亡”,依次分別解釋為:① ② ③
19、張之萬之馬
張尚書之萬,畜一紅馬,甚神駿,嘗日行千里,不喘不吁。有軍人見而愛之,遣人來買,公不許。固請,之萬無奈,遂牽而去。未幾,馬送回,之萬怪之,詢其故,曰:“方乘,遂為掀下。連易數(shù)人,皆掀墜。此乃劣馬,故退之!敝f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馬。比公乘之,馴良如故。蓋此馬愿從主也。
【注釋】①尚書:職官名稱。
【文言知識】
說“比”!氨取笔莻多義詞。一、指“比較”。二、指“等到”。上文“比公乘之,馴良如故”,意為等到張尚書騎上去,那馬溫順善良得跟早先一樣。三、指“并列”、“靠近”。成語有“鱗次櫛比”。又,王勃詩“天涯若比鄰”。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畜②遣 ③固 ④未幾 ⑤詢 ⑥蓋
2、翻譯:①之萬怪之 ②方乘,遂為掀下 ③連易數(shù)人
20、王安石辭妾
王荊公知制誥,吳夫人為買一妾,荊公見之,曰:“何物也?”女子曰:“夫人令執(zhí)事左右。”安石曰:“汝誰氏?”
曰:“妾之夫為軍大將,部米運失舟,家資盡沒猶不足,又賣妾以償!惫溉辉唬骸胺蛉擞缅X幾何得汝?”曰:“九十”公呼其夫,令為夫婦如實,盡以錢賜之。
【注釋】①王荊公:即王安石,因封荊國公,故又稱王荊公。②知制誥:職官名稱,掌握為皇帝起草詔書之事。③汝誰氏:你是誰家的。④軍大將:指軍中官員。⑤部米運:指監(jiān)督運米。
【文言知識】
說“物”!拔铩敝甘挛铮沤裣嗤。但它又指“人”,這是要特別注意的。上文“何物也”,不能理解為“什么東西”,鴯問“什么人呀”。“物”即人。“物化”、“物故”均指人死;“物論”、“物議”均指遭人議論;“物望”即眾望,如“物望所歸”。成語“待人接物”中的“接物”,即“待人”;小說中的“人物”即人。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失 ②償 ③愀然 ④幾何
2、翻譯:①夫人令執(zhí)事左右
②家資盡沒猶不足 ③盡以錢賜之
3、比較文中的兩個“妾”:①“吳夫人為買一妾”中的“妾”是指 ;②“妾之夫為軍大將”中的“妾”是指
4、理解:這則故事說明王安石
21、宋仁宗忍餓
宋仁宗一日晨興,語近臣曰:“昨夕因不寐而甚饑,思食燒羊!笔坛荚唬骸昂尾唤抵既∷鳎俊比首谠唬骸氨嚷劷忻坑兴魅,外面遂以為例。誠恐自此逐夜宰殺,以備非時供應(yīng)。則歲月之久,害物多矣。豈不可忍一夕之餒,而啟無窮之殺也。”
【注釋】①外面遂以為例:指官外的人便以此為例,天天要宰羊,以備皇上享用。
【文化常識】
“旨”及其他。皇帝的專用詞語。封建社會是一個等級極為森嚴的社會,不僅不種種禮儀區(qū)分尊卑高下,連用詞也有講究。上文所說的“降旨”,意為下命令,這只有皇帝可用。其他近義的還有“詔”、“敕”、“制”等!半蕖笔腔实圩苑Q;“御”是皇帝使用的東西,“御膳”、“御筆”、“御花園”等;“幸”指皇帝到某地去;“璽”是皇帝的圖章;“陵”是皇帝的墳?zāi)埂?/p>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興 ②寐 ③禁中 ④誠
、葜 ⑥餒
2、翻譯:而啟無窮之殺也
3、解釋下列句子或詞組中的“比”:①比聞禁中每有索取 ②無以倫比 ③天涯若比鄰 ;④比比皆是
4、擴展:上文有“不寐”之說,請寫出帶有“寐”的一個成語
22、范仲淹罷宴
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登樓置酒,未舉觴,見缞絰數(shù)人營理葬具者。公亟令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將出殯近鄰,賵殮棺槨皆所未具。公憮然,即徹宴席,厚周給之,使畢其事。坐客感嘆有泣下者。
【注釋】①邠州:古州名,在今陜西境內(nèi)。②觴:酒杯。③缞絰:喪服,此指穿著喪服。④營理:籌辦。⑤寓居士人:客居在外的讀書人。⑥賵殮:下葬時入殮的衣服。⑦棺材外面的套棺。⑧徹:通“撤”,撤去。⑨周:救濟。
【文化常識】
謚號,上文所說的范文正,即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他死后,朝廷給他的謚號叫“文正”,所以后人敬稱他為范文正。又如宋朝的包拯,死后賜謚號“孝肅”,故后人稱他為包孝肅;岳飛謚號為“武穆”,故又稱**穆;明徐光啟謚號為“文定”,故又稱徐文定;清紀昀的謚號為“文達”,故又稱紀文達。
【考點】
1、解釋:①守 ②卒 ③殯 ④具 ⑤泣
2、翻譯:①暇日率僚屬登樓置酒 ;②公亟令詢之
初中文言文閱讀訓(xùn)練8
危素,字太仆,金溪人,唐撫州刺史全諷之后。少通《五經(jīng)》,游吳澄、范梈門。至正元年用大臣薦授經(jīng)筵檢討。修宋、遼、金三史及注《爾雅》成,賜金及宮人,不受。由國子助教遷翰林編修。纂后妃等傳,事逸無據(jù),素買餳餅饋宦寺,叩之得實,乃筆諸書,卒為全史。遷太常博士、兵部員外郎、監(jiān)察御史、工部侍郎,轉(zhuǎn)大司農(nóng)丞、禮部尚書。
時亂將亟,素每抗論得失。十八年參中書省事,請專任平章定住總西方兵,毋迎帝師誤軍事,用普顏不花為參政,經(jīng)略江南,立兵農(nóng)宣撫使司以安畿內(nèi),任賢守令以撫流竄之民。且曰:“今日之事,宜臥薪嘗膽,力圖中興!睂みM御史臺治書侍御史。二十年拜參知政事,俄除翰林學士承旨,出為嶺北行省左丞。言事不報,棄官居房山。
素為人侃直,數(shù)有建白,敢任事。上都宮殿火,敕重建大安、睿思二閣,素諫止之。請親祀南郊,筑北郊,以斥合祭之失。因進講陳民間疾苦,詔為發(fā)錢粟振河南、永平民;茨媳鴣y,素往廉問,假便宜發(fā)楮幣,振維揚、京口饑。
居房山者四年明師將抵燕淮王帖木兒不花監(jiān)國起為承旨如故素甫至而師入乃趨所居報恩寺入井。寺僧大梓力挽起之,曰:“國史非公莫知。公死,是死國史也。”素遂止。兵迫史庫,往告鎮(zhèn)撫吳勉輩出之,《元實錄》得無失。
洪武二年授翰林侍講學士,數(shù)訪以元興亡之故,且詔撰《皇陵碑》文,皆稱旨。頃之,坐失朝,被劾罷。居一歲,復(fù)故官,兼弘文館學士,賜小庫,免朝謁。嘗偕諸學士賜宴,屢遣內(nèi)官勸之酒,御制詩一章,以示恩寵,命各以詩進,素詩最后成,帝獨覽而善之曰:“素老成,有先憂之意。”時素已七十余矣。御史王著等論素亡國之臣,不宜列侍從,詔謫居和州,守余闕廟,歲余卒。
先是,至元間,西僧嗣古妙高欲毀宋會稽諸陵。夏人楊輦真珈為江南總攝,悉掘徽宗以下諸陵,攫取金寶,裒帝后遺骨,瘞于杭之故宮,筑浮屠其上,名曰鎮(zhèn)南,以示厭勝,又截理宗顱骨為飲器。真珈敗,其資皆籍于官,顱骨亦入宣政院,以賜所謂帝師者。素在翰林時,宴見,備言始末。帝嘆息良久,命北平守將購得顱骨于西僧汝納所,諭有司厝于高坐寺西北。其明年,紹興以永穆陵圖來獻,遂敕葬故陵,實自素發(fā)之云。
。ㄟx自《明史·卷二百八十五·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4.下列各項中,對文中畫波浪線昀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居房山者/四年明師將抵燕/淮王帖木兒不花監(jiān)國起為承旨/如故素甫至/而師人/乃趨所居報恩寺入井/
B.居房山者四年/明師將抵燕/淮王帖木兒不花監(jiān)國起/為承旨如故/素甫至/而師人/乃趨所居報恩寺人井/
C.居房山者四年/明師將抵燕/淮王帖木兒不花監(jiān)國/起為承旨如故/素甫至而師入/乃趨所居報恩寺/入井/
D.居房山者/四年明師將抵燕/淮王帖木兒不花監(jiān)國/起為承旨如故/素甫至而師/人乃趨所居/報恩寺人井/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五經(jīng)》,指的是五部儒家經(jīng)典,即《詩》《書》《禮》《易》《春秋》,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稱“四書五經(jīng)”。
B.除,任命,授職。古代表示官職任命的詞語還有拜、舉、封,表示官職提升的詞有擢、拔,表示官職降低的有謫、遷。
C.上都,元朝的都城之一,位于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錫林郭勒盟,而元朝的另一個都城“大都”,位于今北京市。
D.學士,在古代不是指學位而是一個官名,因所屬的機關(guān)不同,職權(quán)也有不同;在不同的朝代,地位也有所區(qū)別。
6.下列對文章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危素是唐代撫州刺史全諷的后代。年輕時,曾在吳澄、范槨門下學習過。元朝至正元年,曾任經(jīng)筵檢討,負責主編宋、遼、金三部歷史,并注釋《爾雅》。
B.洪武年間,朱元璋很恩寵危素,賜宴時,只贊賞他一個人的詩,這引起了御史王著等人的嫉妒,他們屢進讒言,說危素是亡國之臣,不應(yīng)被重用。
C.朱元璋率兵打到河北,危素感到國破家亡,跳井自殺,但被報恩寺僧人大梓和尚撈了起來。因為危素設(shè)法保存了史庫,《元實錄》才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
D.危素雖然官居高位,但上都宮殿失火,順帝下令重建,危素苦諫,報以民間疾苦,不宜大興土木,于是國家發(fā)錢糧賑濟災(zāi)民。后來,他干脆辭官不做,住在河北房山的報恩寺。
7.把文中劃線的句子譯為現(xiàn)代漢語。(10分)
。1)纂后妃等傳,事逸無據(jù),素買餳餅饋宦寺,叩之得實,乃筆諸書,卒為全史。(5分)
。2)洪武二年授翰林侍講學士,數(shù)訪以元興亡之故,且詔撰《皇陵碑》文,皆稱旨。(5分)
參考答案:
4.C (居房山者四年,明師將抵燕,淮王帖木兒不花監(jiān)國,起為承旨如故,素甫至而師入,乃趨所居報恩寺,入井。)
5.B (“左遷”才表示官職降低。)
6.B (“這引起了御史王著等人的嫉妒,他們屢進讒言”與原文不符。)
7.(1)編纂后妃等傳,事跡亡佚無所憑據(jù),危素買來糖餅饋贈給宦官,叩問得到實情,就記載在書中,終于編纂成完整的史書。(逸、叩、卒各1分,大意2分)
(2)洪武二年,被任命為翰林侍講學士,皇帝多次拿元朝興亡的原兇詢問他,并且詔令他撰寫《皇陵碑》文,都能符合皇帝的意旨。(授、狀語后置句、稱旨各1分,大意2分)
初中文言文閱讀訓(xùn)練9
閱讀文言文《魚我所欲也》,完成1-5題。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辭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
(1)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舍:____________ 茍得:_____________
(2)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_______ 辟:_______
(3)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鄉(xiāng):_______
(4)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已乎:_________ 本心:___________
(5)蹴爾而與之。
蹴:_________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從全文看,本文先后運用了_______論證和_________論證的方法,有力地證明了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yīng)舍生取義這一觀點。生活中有許多人將這個觀點奉為行為的準則,請你根據(jù)對這個觀點的認識,列舉一個奉行這種準則的事例,加以簡要闡述。(要求:舉例典型,敘議結(jié)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為繼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師,孟子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請根據(jù)自己的積累,試寫出其中的兩條。(不得從本文中選取)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在文中贊揚和批評了怎樣的人?各用一個成語來回答,并談?wù)勀愕目捶ā?/p>
贊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批評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放棄 茍且取得,這里是“茍且偷生”的意思(缺少“茍且偷生”不算對)
(2)禍患,災(zāi)難 “辟”通“避”,躲避
(3)“鄉(xiāng)”通“向”,從前
(4)停止,放棄 天性,天良;
(5)用腳踢
2.(l)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
(2)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3)用腳踢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4)有人見了“萬鐘”的優(yōu)厚棒祿卻不辯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
3.道理 舉例 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組織力量堅決抵抗外來人侵,失敗被俘后,面對元朝的威逼利誘毫不動搖,視死如歸,最終被殺,他的這種高尚的民族氣節(jié)和為正義獻身的精神是永遠值得后人學習的。
4.示例:(l)生于優(yōu)患,死于安樂。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舍生取義 茍且偷生(見利忘義) 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初中文言文閱讀訓(xùn)練10
(一)共7分
1.B
2.(鄭燮)立即發(fā)放谷子給災(zāi)民,救活了一萬多人。
3.清正廉明、愛民如子、關(guān)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二)共7分
4.(1)先前,原先(剛才) (2)暗中 (3)交換(3分,每詞1分)
5.(唐臨)始終沒有張揚家僮的過錯。(2分,意對即可)
6.示例1:贊同,他們二人為人寬厚,善于待下,這是一種美德。示例2:不贊同,他們的做法,是對下屬的縱容,容易導(dǎo)致下屬再次犯錯。(2分,根據(jù)表達,酌情給分)
(三)共8分
7.C
8.B
9.“驚慚”的原因是打死的鴨子是能言之鴨,進貢之鴨,名人之鴨。內(nèi)官是個懼上欺下的人.
(四)共10分
10.⑴給 ⑵等到(等)⑶于是,就⑷書寫(寫)
11.A
12.入抱犢山,學書三年;未得筆法,捶胸嘔血;盜墓求書;學書畫被過表;精思學書,如廁忘歸;每見萬類,皆書象之。
(五)8分
13.⑴得到 ⑵但是、然而 ⑶除掉、去除 ⑷這(或“它”),代指竹子 (4分,每小題1分,意思基本對也給分)
14.我們江南人砍掉竹子把它們當柴燒(2分,意思符合即給分)
15.“物以稀為貴”、“不同地方的人對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或“事物的好壞貴賤是相對的”(2分,意思基本對即給分)
(六)12分
16、云 來 時/ 睢 陽 之 人 不 食 月 余 日 矣/ 云 雖 欲 獨 食 /義 不 忍! /
17、C
18、①南霽云知道賀蘭進明終究沒有為自己發(fā)兵的意思,就騎馬迅速離去。 ②這只箭就是用來做標記的。
19、拔刀斷指、寧死不屈
(七)18分
20.① 習:學習,研究,熟悉 ② 發(fā):打開 ③ 為:擔任 ④ 明日:第二天
21.①太祖皇帝常常勸他好好讀書。②關(guān)上門,打開書箱,拿出書,一讀就是一天。 ③趙普的臉色沒有絲毫改變,鎮(zhèn)定的跪著撿起來退下。
22.①年輕的時候熟讀官員官吏制度治理國家方面的書籍,精通選賢任能治理國家。 u ②深入研讀《論語》以其理論來治理國家。
23.太祖皇帝剛開始對趙普舉薦的人不了解所以“不用”,后來趙普再次舉薦,太祖仍不了解還是“不用”并對趙普有些煩了,最后趙普堅持舉薦,太祖由此看出趙普的忠心盡職,且體會到被舉薦人的不一般,所以“重用”。
(八)共10分
24.(1)買 (2)曾經(jīng) (3)離開 (4)正好(恰好)
25.B
26.我的心才變得坦然,不再掛念(這件衣服)
27.只有不被外物拖累,人才會變得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