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流畅不卡精品,在线视频综合站,国产精品137页,亚洲制服丝袜中文字幕在

<td id="urspe"></td>
<small id="urspe"><menuitem id="urspe"></menuitem></small><small id="urspe"><sup id="urspe"></sup></small>

  • <small id="urspe"></small>
    <sub id="urspe"><menu id="urspe"><samp id="urspe"></samp></menu></sub>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李白的唐詩

    時間:2023-12-18 17:06:18 詩人大全 我要投稿

    李白的唐詩

    李白的唐詩1

      我一直很喜歡《唐詩三百首》,我喜歡詩仙李白,記得李白小的時候有一次,學習不用功,缺乏毅力,有一天,他讀書讀到一半,就不耐煩,干脆把書一扔,溜出門玩去,他連蹦帶跳地跑著,突然聽到“嚓,嚓,嚓”的聲音,看見一位老奶奶正用力地磨著一根鐵棒,李白很奇怪,問老奶奶為什么在磨鐵棒,老奶奶告訴他自己在磨繡花針,只要不間斷地磨下去,再粗的鐵棒也能磨成繡花針的。李白聽后,心想:“對,只有要恒心,再難的事情也能做成功,”他轉身就往家跑,拾起扔在地上的書本,專心致志地讀起來。經過長期刻苦的學習,他打下扎扎實實的基礎。后來,李白成為了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詩人,被后人們譽為“詩仙”。

    李白的唐詩

      李白的性格豪邁,熱愛祖國山河,游蹤遍及南北各地,寫出大量贊美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他的'詩,既豪邁奔放,又清新飄逸,而且想象豐富,意境奇妙,語言輕快,如《早發(fā)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廣陵》、《靜夜思》等。尤其是他和“詩圣”杜甫是好朋友,兩人縱談天下大勢,都為國家的隱患而擔憂。

      我們現(xiàn)代的小學生,要學習李白等先輩們的不斷進取、鍥而不舍的精神,為以后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還要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為國為民的偉大胸懷,將來才可以為人民、為祖國獻出一份力量,做出應有的貢獻。

    李白的唐詩2

      《夢李白二首·其一》

      唐代:杜甫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址瞧缴,路遠不可測。

      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君今在羅網(wǎng),何以有羽翼。

      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版本一)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君今在羅網(wǎng),何以有羽翼。

      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陙項髁智,魂返關塞黑。

      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版本二)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為死別往往使人泣不成聲, 而生離卻常令人更加傷悲。江南山澤是瘴疬流行之處, 被貶謫的人為何毫無消息?

      老朋友你忽然來到我夢里, 因為你知道我常把你記憶。夢中的你恐不會是鬼魂吧, 路途遙遠生與死實難估計。

      靈魂飄來是從西南青楓林, 靈魂返回是由關山的黑地。你如今陷入囹圄身不由己, 哪有羽翼飛來這北國之地?

      明月落下清輝灑滿了屋梁, 迷離中見到你的顏容憔悴。水深浪闊旅途請多加小心, 不要失足落入蛟龍的嘴里。

      注釋

      吞聲:極端悲慟,哭不出聲來。惻惻:悲痛。開頭兩句互文。

      瘴癘:疾疫。古代稱江南為瘴疫之地。逐客:被放逐的人,此指李白。

      故人:老朋友,此指李白。這是杜甫常用的越過一層、從對方寫起、連帶雙方的手法。故人知我長相思念而入我夢,則我之思念自不必言,而雙方之相知相憶又自然道出。

      恐非平生:疑心李白死于獄中或道路。這兩句說:我夢到的該不是你的魂魄吧?山高路遠,誰知道你是否還活著!

      楓林:李白放逐的西南之地多楓林。關塞:杜甫流寓的秦州之地多關塞。李白的魂來魂往都是在夜間,所以說“青”“黑”。

      羅網(wǎng):捕鳥的'工具,這里指法網(wǎng)。羽翼:翅膀。這兩句說:既已身陷法網(wǎng),系獄流放,怎么會這樣來往自由呢?

      顏色:指容貌。

      這句指李白的處境險惡,恐遭不測。祝愿和告誡李白要多加小心。

      賞析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痹娨獙憠,先言別;未言別,先說死,以死別襯托生別,極寫李白流放絕域、久無音訊在詩人心中造成的苦痛。開頭便如陰風驟起,吹來一片彌漫全詩的悲愴氣氛。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辈徽f夢見故人,而說故人入夢;而故人所以入夢,又是有感于詩人的長久思念,寫出李白幻影在夢中倏忽而現(xiàn)的情景,也表現(xiàn)了詩人乍見故人的喜悅和欣慰。但這欣喜只不過一剎那,轉念之間便覺不對了:“君今在羅網(wǎng),何以有羽翼?”你既累系于江南瘴癘之鄉(xiāng),怎么就能插翅飛出羅網(wǎng),千里迢迢來到我身邊呢?聯(lián)想世間關于李白下落的種種不祥的傳聞,詩人不禁暗暗思忖:莫非他真的死了?眼前的他是生魂還是死魂?路遠難測!乍見而喜,轉念而疑,繼而生出深深的憂慮和恐懼,詩人對自己夢幻心理的刻畫,是十分細膩逼真的。

      “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眽魵w魂去,詩人依然思量不已:故人魂魄,星夜從江南而來,又星夜自秦州而返,來時要飛越南方青郁郁的千里楓林,歸去要渡過秦隴黑沉沉的萬丈關塞,多么遙遠,多么艱辛,而且是孤零零的一個!奥湓聺M屋梁,猶疑照顏色!痹跐M屋明晃晃的月光里面,詩人忽又覺得李白那憔悴的容顏依稀尚在,凝神細辨,才知是一種朦朧的錯覺。相到故人魂魄一路歸去,夜又深,路又遠,江湖之間,風濤險惡,詩人內心祝告著、叮嚀著:“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這驚駭可怖的景象,正好是李白險惡處境的象征,這惴惴不安的祈禱,體現(xiàn)著詩人對故人命運的殷憂。這里,用了兩處有關屈原的典故!盎陙項髁智唷,出自《楚辭·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舊說系宋玉為招屈原之魂而作!膀札垺币徽Z見于梁吳均《續(xù)齊諧記》:東漢初年,有人在長沙見到一個自稱屈原的人,聽他說:“吾嘗見祭甚盛,然為蛟龍所苦。”通過用典將李白與屈原聯(lián)系起來,不但突出了李白命運的悲劇色彩,而且表示著杜甫對李白的稱許和崇敬。

      創(chuàng)作背景

      公元758年(乾元元年),李白被流放夜郎(治所在今貴州正安西北),第二年春,行至巫山遇赦,回到江陵。杜甫遠在北方,只聽說李白被流放,不知道他已被赦還,憂思拳拳,久而成夢,于是寫下了兩首《夢李白》詩。

    李白的唐詩3

      【作品介紹】

      《清平調詞三首》的作者是李白,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64卷第35首。這三首詩是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所作。一日,唐玄宗和楊妃在宮中觀牡丹花,因命李白寫新樂章,李白奉詔而作。在三首詩中,把木芍藥(牡丹)和楊妃交互在一起寫,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渾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澤。

      古詩名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就是出自《清平調詞三首》這首詩。

      【原文】

      清平調詞三首

      作者:唐·李白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⑵,春風拂檻露華濃⑶。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⑷。

      其二:

      一枝紅艷露凝香⑸,云雨巫山枉斷腸⑹。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⑺。

      其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⑻,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⑼,沉香亭北倚欄桿⑽。

      【注釋】

     、徘迤秸{:一種歌的曲調,“平調、清調、瑟調”皆周房中之遺聲。

     、啤霸葡搿本洌阂娫浦疇N爛想其衣之華艷,見花之艷麗想美人之容貌照人。實際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菣懀簷跅U;露華濃:牡丹花沾著晶瑩的露珠更顯得顏色艷麗。

      ⑷“若非……會向”:是關聯(lián)句,“不是……就是”的意思;群玉:山名,傳說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貴妃貌美驚人,懷疑她不是群玉山頭所見的飄飄仙子,就是瑤臺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⑸紅艷:紅艷艷的牡丹花滴著露珠,好像凝結著襲人的香氣。

      ⑹巫山云雨:傳說中三峽巫山頂上神女與楚王歡會接受楚王寵愛的神話故事。

      ⑺飛燕:趙飛燕;倚新妝:形容女子艷服華妝的姣好姿態(tài)。

      ⑻名花:牡丹花。傾國:喻美色驚人,此指楊貴妃。典出漢李延年《佳人歌》:“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⑼解釋:消散。春風:指唐玄宗。

     、纬料悖和っ,沉香木所筑。

      【譯文】

      見到云就使人想到她的衣裳,見到花使人想到她的容貌,春風吹拂著欄桿,在露水滋潤下的花朵更為艷濃。如此美人若不是在神仙居住的群玉山見到,也只能在瑤池的月光下才能遇到了。

     。ㄙF妃)您真像一支沾滿雨露、芳香濃郁的盛開的牡丹花。髡f中楚王與神女在巫山的歡會那只是傳說而已,哪能比得上您受到君王的真正的恩寵呢?就算可愛無比的趙飛燕,還得穿上華麗的衣裳化好妝才能比得上。

      牡丹與貴妃都如此美麗動人,使君王直笑著看,此時心中有再大的恨意,只要和貴妃一起來到這沉香亭畔的牡丹園,也會被消散得無影無蹤了。

      【賞析】

      這三首詩是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所作。一日,唐玄宗和楊妃在宮中觀牡丹花,因命李白寫新樂章,李白奉詔而作。在三首詩中,把木芍藥(牡丹)和楊妃交互在一起寫,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渾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澤。從篇章結構上說,第一首從空間來寫,把讀者引入蟾宮閬苑;第二首從時間來寫,把讀者引入楚襄王的陽臺,漢成帝的宮廷;第三首歸到目前的現(xiàn)實,點明唐宮中的沉香亭北。詩筆不僅揮灑自如,而且相互鉤帶!捌湟弧敝械拇猴L,和“其三”中的春風,前后遙相呼應。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楊妃的衣服,寫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擁著她那豐滿的玉容!跋搿弊钟姓磧擅娴睦斫,可以說是見云而想到衣裳,見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說把衣裳想象為云,把容貌想象為花,這樣交互參差,七字之中就給人以花團錦簇之感。接下去“春風拂檻露華濃”,進一步以“露華濃”來點染花容,美麗的牡丹花在晶瑩的'露水中顯得更加艷冶,這就使上句更為酣滿,同時也以風露暗喻君王的恩澤,使花容人面倍見精神。下面,詩人的想象忽又升騰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瑤臺!叭舴恰薄ⅰ皶颉,詩人故作選擇,意實肯定:這樣超絕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見到。玉山、瑤臺、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襯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聯(lián)想到白玉般的人兒,又象一朵溫馨的白牡丹花。與此同時,詩人又不露痕跡,把楊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極。

      第二首,起句“一枝紅艷露凝香”,不但寫色,而且寫香;不但寫天然的美,而且寫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華濃”更進一層!霸朴晡咨酵鲾嗄c”用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為神女而斷腸,其實夢中的神女,根本及不到當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來,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可算得絕代美人了,可是趙飛燕還得倚仗新妝,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楊妃,不須脂粉,便是天然絕色。這一首以壓低神女和飛燕,來抬高楊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題之法。相傳趙飛燕體態(tài)輕盈,能站在宮人手托的水晶盤中歌舞,而楊妃則比較豐肥,固有“環(huán)肥燕瘦”之語(楊貴妃名玉環(huán))。后人據(jù)此就編造事實,說楊妃極喜此三詩,時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脫靴,認為大辱,就向楊妃進讒,說李白以飛燕之瘦,譏楊妃之肥,以飛燕之私通赤鳳,譏楊妃之宮闈不檢。李白詩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瞞不過博學能文的玄宗,而且楊妃也不是毫無文化修養(yǎng)的人。據(jù)原詩來看,很明顯是抑古尊今,好事之徒,強加曲解,其實是不可通的。

      第三首,從仙境古人返回到現(xiàn)實。起首二句“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傾國”美人,當然指楊妃,詩到此處才正面點出,并用“兩相歡”把牡丹和“傾國”合為一提,“帶笑看”三字再來一統(tǒng),使牡丹、楊妃、玄宗三位一體,融合在一起了。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釋春風無限恨”,春風兩字即君王之代詞,這一句,把牡丹美人動人的姿色寫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帶笑,當然無恨,煩惱都為之消釋了。末句點明玄宗楊妃賞花地點──“沉香亭北”;ㄔ陉@外,人倚闌干,十分優(yōu)雅風流。

      這三首詩,語語濃艷,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將花與人渾融在一起寫,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又似在寫花光,又似在寫人面。“一枝紅艷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融,言在此而意在彼。讀這三首詩,如覺春風滿紙,花光滿眼,人面迷離,不待什么刻畫,而自然使人覺得這是牡丹,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別的。無怪這三首詩當時就深為唐玄宗所贊賞。

      【作者介紹】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于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為昌明縣,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xiāng)),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平涼市靜寧縣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于安徽當涂,享年61歲。更多古詩欣賞文章敬請關注“”的李白的詩全集欄目。

      李白的詩歌創(chuàng)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xiàn)為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事物和具體時間做細致的描述。灑脫不羈的氣質、傲視獨立的人格、易于觸動而又易爆發(fā)的強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詩抒情方式的鮮明特點。他往往噴發(fā)式的,一旦感情興發(fā),就毫無節(jié)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際的狂飆和噴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異乎尋常的銜接,隨情思流動而變化萬端。

    李白的唐詩4

      作品原文

      臨終歌

      [唐]李白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馀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

      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作品注釋

     、怕罚簯獮椤敖K”之誤。

     、拼簌i:傳說中的大鳥。八裔:八方荒原之地。

     、侵刑欤喊肟罩小4荩捍煺,失敗。濟:幫助,成功。

     、肉棚L:遺風。激:激蕩,激勵。萬世:千秋萬世。

     、煞錾#汗糯裨拏髡f中的大樹,生在太陽升起的地方。古代把太陽作為君主的象征,這里游扶桑即指到了皇帝身邊。掛:喻腐朽勢力阻撓。石:王琦輯注《李太白文集》注云:當作“左”。袂(mèi):衣袖。

     、实茫褐簌i夭折半空。

     、恕爸倌帷本洌捍颂幱每鬃悠氲牡涔省髡f麒麟是一種祥瑞的異獸。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魯國獵獲一只麒麟,孔子認為麒麟出非其時,而被捕獲,非常難受。亡兮,一作“亡乎”。

      作品譯文

      大鵬奮飛啊振過八方,中天摧折啊力量不濟。

      所余之風啊可以激勵萬世,東游扶桑啊掛住了我的左袖。

      后人得此消息而相傳,仲尼已亡,還有誰能為我之死傷心哭泣。

      創(chuàng)作背景

      根據(jù)裴斐《李白年譜簡編》,此詩作于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即李白去世當年。這首詩題中的“路”字,可能有誤。根據(jù)詩的內容,聯(lián)系唐代李華在《故翰林學士李君墓銘序》中說:“年六十有二不偶,賦臨終歌而卒。”則“臨路歌”的“路”字當與“終”字因形近而致誤,“臨路歌”即“臨終歌”。

      作品鑒賞

      大鵬在李白的眼里是一個帶著浪漫色彩的、非凡的英雄形象。李白常把它看作自己精神的化身!独钐兹烽_卷第一篇就是《大鵬賦》。這篇賦的初稿,寫于青年時代。可能受了莊子《逍遙游》中所描繪的大鵬形象的啟發(fā),李白在賦中以大鵬自比,抒發(fā)他要使“斗轉而天動,山搖而海傾”的遠大抱負。后來李白在長安,政治上雖遭到挫折,被唐玄宗“賜金還山”,但并沒有因此志氣消沉,大鵬的形象,仍然一直激勵著他努力奮飛。他在《上李邕》詩中說:“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币彩且源簌i自比的。他有時甚至覺得自己就真像一只大鵬正在奮飛,或正準備奮飛。但此時他覺得自己這樣一只大鵬已經飛到不能再飛的時候了,他便要為大鵬唱一支悲壯的臨終歌。

      詩歌開頭“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兩句詩運用比興手法,藝術地概括了李白一生的奮斗經歷。“大鵬飛兮振八裔”,可能隱含有李白受詔入京一類事情在里面。“中天摧兮”則指他在長安受到挫折,等于飛到半空傷了翅膀。結合詩人的實際遭遇去理解,這兩句就顯得既有形象和氣魄,又不空泛。它給人的感覺,有點像項羽《垓下歌》開頭的“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那無限蒼涼而又感慨激昂的意味,著實震撼人心。

      “馀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意謂大鵬雖然中天摧折,但其遺風仍然可以激蕩千秋萬世。這實質是指理想雖然幻滅了,但自信他的品格和精神,仍然會給世世代代的人們以巨大的影響!坝畏錾!卑涤鞯搅嘶实鄣纳磉!皰焓恰钡摹笆碑斒恰白蟆弊种`。莊忌《哀時命》中有“左袪(袖)掛于扶!钡脑,李白此句在造語上可能受了莊忌的啟發(fā)。不過,普通的人不可能游到扶桑,也不可能讓衣袖給樹高千丈的扶桑掛住。而大鵬又只應是左翅,而不是“左袂”。然而在李白的意識中,大鵬和自己有時原是不分的,正因為如此,才有這樣的'奇句。

      “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前一句說后人得到大鵬半空夭折的消息,以此相傳。后一句用孔子泣麟的典故。但如今孔子已經死了,誰也不會像他當年痛哭麒麟那樣為大鵬的夭折而流淚。這兩句一方面深信后人對此將無限惋惜,一方面慨嘆當今之世沒有知音,含意和杜甫總結李白一生時說的,“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夢李白二首》)非常相近。

      此詩發(fā)之于聲是李白的長歌當哭;形之于文,可以看作李白自撰的墓志銘。李白一生,既有遠大的理想,而又非常執(zhí)著于理想,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追求了一生。這首詩說明他在對自己一生回顧與總結的時候,流露的是對人生無比眷念和未能才盡其用的深沉惋惜。全詩兼寓自悼、自傷、自信之情,化融多個典故,形象鮮明,想象豐富,含不盡之意于言外。

      作品點評

      胡震亨《李杜詩通》:仲尼適趙,聞簡子殺鳴犢,臨河不濟而嘆,作《臨河歌》。此“臨路”或“河”字之誤。

      王琦注《李太白全集》:按李華《墓志》謂太白賦《臨終歌》而卒,恐此詩即是;“路”字蓋“終”字之訛!娨庵^西狩獲麟,孔子見之而出涕。今大鵬摧于中天,時無孔子,遂無有人為出涕者,喻己之不遇于時,而無人為之隱惜。太白嘗作《大鵬賦》,實以自喻,故此歌復借大鵬以寓言耶?

      奚祿詒:“蓋自嘆也,必擬《臨河操》無疑!

      郭沫若《李白與杜甫》:《臨終歌》今存集中,刊本誤作《臨路歌》,簡短四十二字,照樣自比大鵬,自負之心至死不變。然而自嘆“力不濟”,這和《古風五十九首》的第一首“吾衰竟誰陳?”是有一脈相通的。在那首《古風》里,他想到了孔仲尼泣麟:“希圣如有立,絕筆于獲麟”;在這首《臨終歌》里,他又想到了孔仲尼泣麟。他一方面在自比仲尼,一方面又在嘆息時無仲尼,而卻寄希望于“后人”。實際上如果仲尼還在,未必肯為他“出涕”;而“后人”是沒有辜負他的。

      裴斐《李白〈臨路歌〉試析》:全詩六句,可分三解。一、二言鵬之奮飛振動八裔,奈何中天摧折力不濟矣。八裔即八極、八荒,極言其遠。三、四緊承二句,言力雖不濟,若得余風之助,猶能激揚萬世而游于扶桑。余風,乃相對從下而上之扶搖(飚)而言;……李白此歌托鵬言志,左袂即左袪、左袖,應指鵬翼。激萬世、游扶桑與掛左袂,皆虛擬假設之辭。要言雄心尚在,余勇可賈也。五、六亦接二句,言大鵬摧于中天,為后人——實指當今世人——所得,而世無孔子,故無人憐惜。按孔子因西狩獲麟而出涕,傷其“非出其時而見害”,事見《公羊傳·哀公十四年》及《孔子家語·辨物》;又按李白《大鵬賦》,不特贊大鵬之曠蕩縱適而不拘守常,亦贊其“不矜大而暴猛”,此正可與麟之為仁并提。“仲尼亡乎”,難道世上孔子之徒都死光了嗎?“誰為出涕”,無人為之出涕!結語悲涼,悲涼中仍見慷慨。上邊說的都是言內意。另外還有言外之意。(載大型畫冊《李白》,國際展望出版社)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xiàn)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yǎng)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的唐詩5

      《清平調·其二》

      作者:李白

      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注解】:

      此篇無注釋。

      【韻譯】:

      貴妃真是一枝帶露牡丹,艷麗凝香,

      楚王神女巫山相會,枉然悲傷斷腸。

      請問漢宮得寵妃嬪,誰能和她相像?

      可愛無比的趙飛燕,還得依仗新妝!

      【評析】:

      這首詩,寫貴妃的受寵幸。首句寫花受香露,襯托貴妃君王寵幸;二句寫楚王遇

      神女的虛妄,襯托貴妃之沐實惠;三、四句寫趙飛燕堪稱絕代佳人,卻靠新妝專寵,

      襯托貴妃的`天然國色。詩人用抑揚法,抑神女與飛燕,以揚楊貴妃的花容月貌。

    李白的唐詩6

      秋浦歌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詞句注釋

      【1】秋浦:唐時屬池州郡。故址在今安徽省貴池西。

      【2】白發(fā):白頭發(fā)。亦指老年。

      【3】緣:因為。

      【4】個:如此,這般。長(zhǎng)

      【5】明鏡:明亮的鏡子。

      【6】何處:哪里,什么地方。

      【7】秋霜:形容頭發(fā)白如秋霜。

      白話譯文

      白發(fā)長達三千丈,是因為愁才長得這樣長。不知在明鏡之中,是何處的秋霜落在了我的頭上?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是李白客居秋浦(在今安徽貴池縣西南的水鄉(xiāng)地區(qū))時所寫。他這時已經臨近晚年,有感于自己的日益衰老而寫下此詩。

      作品賞析

      這首詩寫對鏡悲白發(fā)的情景,運用夸張、比喻的手怯,寫得十分生動傳神。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傈長!卑装l(fā)長達三千丈,因為憂愁才變得這樣長?鋸埌装l(fā)之長是為了形容憂愁之深。起句突兀,落筆驚人,卻又切合人的心理,恰如其分。請問有誰面對明鏡梳理自己白發(fā)時不會感到長無邊際,因為撫弄那縷縷“白絲”之時,心潮涌動,多少陳年往事會涌向心頭,童年的無優(yōu)快樂,少年的燥動探求,青年的灑脫無羈,中年的年富力強,而今的垂垂老矣,多少事值得追憶,多少事值得惋借,一邊梳理長發(fā),一邊也是在梳理一生的坎坷,一生的轉折,人生短暫,好比是自朝至暮,最終還是剪不斷理還亂,這一切豈一個“愁”字了得,豪放如李白者,到此時也只能長嘆“緣愁似個長”,其實胸中惆悵何止“三千丈”,簡直是無邊無涯,永難訴清。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不知道明鏡里面,那里來了這一抹秋霜。這一句明知故問的比喻更令人感傷,明知鏡中“秋霜”即是自己的白發(fā),卻又不敢承認不愿承認。這此中感覺正如辛棄疾詞中“卻道天涼好個秋”一樣,不明說愁卻更見愁深如海。

      此詩雖是描寫暮年悲白發(fā),但用筆流暢,如行云流水,仍見灑脫。詩中一夸張,一比喻,生動形象,給人以極深的印象。一個白發(fā)蒼蒼的.老者孤獨地坐在明鏡前,木然看著自己滿頭白發(fā)的情景宛如就在眼前。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xiàn)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yǎng)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的唐詩7

      作品原文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李白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作品注釋

     、糯魈焐剑涸谒拇ú】h北五十里,青年時期的李白曾經在此山中的大明寺讀書。不遇:沒有遇到。

      ⑵吠:狗叫。

      ⑶帶露濃:掛滿了露珠。

      ⑷樹深:樹叢深處。時:偶爾、有時。

     、汕囔\:青色的云氣。

     、室校嚎。

      作品譯文

      水流清澈,回蕩隱約犬吠;桃花繁盛,滿帶濃艷露水。

      樹林深幽,野鹿時隱時現(xiàn)。正午靜寂,鐘聲卻未聽到。

      野竹分開青霧直穿藍天,飛瀑掛在碧綠山峰之上。

      無人明知道士去處。只好依仗古松,派遣萬端愁思。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是李白二十歲以前的作品。根據(jù)清代黃錫珪《李太白年譜》,李白在十八、九歲時,曾隱居在大匡山(即詩題中的戴天山)大明寺中讀書,這首詩蓋是時所作。

      作品鑒賞

      全詩八句,前六句寫往“訪”,重在寫景,景色優(yōu)美;末兩句寫“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轉。

      首聯(lián)兩句展現(xiàn)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寫所聞,泉水淙淙,犬吠隱隱;次句寫所見,桃花帶露,濃艷耀目。詩人正是緣溪而行,穿林進山的。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連忘返,且讓人聯(lián)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處世外桃源,超塵拔俗。第二句中“帶露濃”三字,除了為桃花增色外,還點出了入山的時間是在早晨,與下一聯(lián)中的“溪午”相映照。

      頷聯(lián)“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是詩人進山的第二程。詩人在林間小道上行進,常常見到出沒的麋鹿;林深路長,來到溪邊時,已是正午,是道院該打鐘的時候了,卻聽不到鐘聲。這兩句極寫山中之幽靜,暗示道士已經外出。鹿性喜靜,常在林木深處活動。既然“時見鹿”,可見其幽靜。正午時分,鐘聲杳然,唯有溪聲清晰可聞,這就更顯出周圍的'寧靜。環(huán)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與首聯(lián)所寫的桃源景象正好銜接。這兩句景語又含蓄地敘事:以“時見鹿”反襯不見人;以“不聞鐘”暗示道院無人!安宦勭姟迸c題中“不遇”遙相呼應。

      頸聯(lián)“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是詩人進山的第三程。從上一聯(lián)“不聞鐘”,可以想見詩人距離道院尚有一段距離。這一聯(lián)寫來到道院前所見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見融入青蒼山色的綠竹與掛上碧峰的飛瀑而已。詩人用筆巧妙而又細膩:“野竹”句用一個“分”字,描畫野竹青靄兩種近似的色調匯成一片綠色;“飛泉”句用一個“掛”字,顯示白色飛泉與青碧山峰相映成趣。由于道士不在,詩人百無聊賴,才游目四顧,細細品味起眼前的景色來。所以,這兩句寫景,既可以看出道院這一片凈土的淡泊與高潔,又可以體味到詩人造訪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懷。

      尾聯(lián)兩句“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詩人通過問訊的方式,從側面寫出“不遇”的事實,又以倚松再三的動作寄寫“不遇”的惆悵,用筆略帶迂回,感情亦隨勢流轉,久久不絕。這其中的苦思、探索,更能給人啟示,也更能讓人深刻理解詩人的其他詩作。

      此作的構思并不復雜,它寫詩人的所聞所見,都是為了突出訪道士不遇的主題。全詩辭句平易自然,純用白描,景美情深。當然,并不是說李白這首詩已經寫得盡善盡美了。李白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后期比較成熟的詩作,都寫得十分灑脫、酣暢、飄逸、雄渾,字里行間,充滿著一股豪氣。而他這首詩,在這方面的特點還不夠明顯,還不夠濃郁。這說明此作還帶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跡。

      作品點評

      《唐詩歸》:鐘云:全首幽適。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起聯(lián)仙境。三、四極幽野之致。通為秀骨玉映,豐神絕勝。

      《唐詩評選》:全不添入情事,下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

      《唐律消夏錄》:從水次有人家起,漸漸走到深林絕壑之間,而道士竟不知在何處也。仙乎仙乎!此等詩隨手寫出,看他層次之妙。

      《增訂唐詩摘鈔》:寫幽意固其所長,更喜其無丹鼎氣,不用其所短。

      《詩筏》:無一字說“道士”,無一字說“不遇”、卻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訪道士不遇”、何物戴天山道士,自太白寫來,便覺無煙火氣,此皆不必以切題為妙者。

      《古唐詩合解》:前解訪道士不遇,后解則對景而悵然,倚樹望竹泉而已。

      《唐詩成法》:不起不承,順筆直寫六句,以不遇結。唐人每有此格!八暋、“溪午”、“飛泉”、“桃花”、“樹”、“鐘”、“竹”、“松”等字,重出疊見,不覺其累者,逸氣橫空故也,然終不可為法。

      《唐宋詩醇》:自然深秀,似王維集中高作,視孟浩然《尋梅道士》詩,華實俱勝。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唐仲言曰:今人作詩多忌重疊。右丞《早朝》,妙絕古今,猶未免五用衣冠之議。如此詩,水聲、飛泉、樹、松、桃、竹,語皆犯重。吁!古人于言外求佳,今人于句中求隙,失之遠矣。

      《網(wǎng)師園唐詩箋》:入畫,畫且莫到(首二句下)。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生妍婉雋,殊似右丞。惟首句出韻耳。

      《唐宋詩舉要》:吳曰:此四句寫深山幽麗之景,設色其鮮采(“犬吠”四句下)。

      《李太白詩醇》:翼云云:用桃源事起,以“不遇”意承,以山中所見為轉句。合句仍寫不遇。又云:“兩三松”,見倚不一處,不一時。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xiàn)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yǎng)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的唐詩8

      1、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洲。

      2、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3、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4、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5、棄我去者昨曰之曰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曰之曰多煩憂。

      6、相知在急難,獨處亦何益。

      7、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漲東海。

      8、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9、妙論精言,不以多為貴。

      10、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入。

    李白的唐詩9

      作品簡介

      《子夜吳歌四首》是唐代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這四首詩分別以四時情景寫了四件事。第一首寫春景,秦羅敷采桑的故事;第二首寫夏景,西施若耶采蓮的故事;第三首寫秋景,戍婦為征人織布搗衣之事;第四首寫冬景,戍婦為征夫縫制棉衣之事。四首詩連起來則是一組彩繪的春夏秋冬四扇屏美人圖。組詩構思巧妙,層次分明,結構嚴謹。

      作品原文

      子夜吳歌四首⑴

      春歌

      秦地羅敷女⑵,采桑綠水邊。

      素手青條上,紅妝白日鮮⑶。

      蠶饑妾欲去⑷,五馬莫留連⑸。

      夏歌

      鏡湖三百里⑹,菡萏發(fā)荷花⑺。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⑻。

      回舟不待月⑼,歸去越王家⑽。

      秋歌

      長安一片月⑾,萬戶搗衣聲⑿。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⒀。

      何日平胡虜⒁,良人罷遠征⒂。

      冬歌

      明朝驛使發(fā)⒃,一夜絮征袍⒄。

      素手抽針冷,那堪把剪刀⒅。

      裁縫寄遠道⒆,幾日到臨洮⒇?

      詞句注釋

     、抛右顾臅r歌:《子夜歌》屬樂府的吳聲曲辭,分為“春歌”、“夏歌”、“秋歌”、“冬歌”!短茣分尽氛f:“《子夜歌》者,晉曲也。晉有女子名子夜,造此聲,聲過哀苦。”因起于吳地,所以又名《子夜吳歌》。

     、魄氐兀褐附耜兾魇£P中地區(qū)。羅敷(fū)女:樂府詩《陌上桑》有“日出東南隅,歸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善蠶桑,采桑城南隅”的詩句。

     、恰凹t妝”句:指女子盛妝后非常艷麗。

     、取靶Q饑”句:南朝梁武帝《子夜四時歌》:“君住馬己疲,妾去蠶欲饑。”此用其句意。妾,古代女子自稱的謙詞。

     、伞拔羼R”句:意思是,貴人莫要在此留連。五馬,《漢官儀》記載:“四馬載車,此常禮也,惟太守出,則增一馬。”故稱五馬。這里指達官貴人。

     、淑R湖:一名鑒湖,在今浙江紹興東南。

     、溯眨╤àn)萏(dàn):荷花的別稱。古人稱未開的荷花為“菡萏”,即花苞。

      ⑻若耶(yē):若耶溪,在今浙江紹興境內。溪旁舊有浣紗石古跡,相傳西施浣紗于此,故又名“浣紗溪”。

     、汀盎刂邸本洌褐肝魇╇x去之速,就在回舟的時候,月亮尚未出來,就被帶邀而去了。這是夸飾的修辭手法。

     、卧酵酰褐冈酵豕篡`。

     、弦黄拢阂黄嵉脑鹿。

      ⑿萬戶:千家萬戶。搗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擊,使衣料綿軟以便裁縫;將洗過頭次的臟衣放在石板上捶擊,去渾水,再清洗。

     、延耜P:玉門關,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北,此處代指良人戍邊之地。

     、移胶敚浩蕉ㄇ謹_邊境的敵人。

      ⒂良人:古時婦女對丈夫的稱呼!对娊洝L·唐風·綢繆》:“今夕何夕,見此良人。”罷:結束。

      ⒃驛(yì)使:古時官府傳送書信和物件的使者。驛,驛館。

      ⒄絮(xù):在衣服里鋪棉花。征袍:戰(zhàn)士的衣裳。

      ⒅“素手”二句:指冬夜寒冷,將征夫妻子的手都凍僵了,連針剪都拿不住。素手,白凈的手,形容女子的皮膚白皙。

     、撞每p:指裁縫好的征衣。

     、嘏R洮(táo):在今甘肅省臨潭縣西南,此泛指邊地。

      白話譯文

      春歌

      秦地有位羅敷女,曾在綠水邊采桑。素手在青條上采來采去,在陽光下其紅妝顯得特別鮮艷。她宛轉地拒絕了太守的糾纏,說:蠶兒已饑,我該趕快回去了,太守大人,且莫在此耽擱您寶斑的時間了。

      夏歌

      鏡湖之大有三百余里,到處都開滿了欲放的苛花。西施五月曾在此采蓮,引得來觀看的人擠滿了若耶溪。西施回家不到一個月,便被選進了宮中。

      秋歌

      長安城上一片明月,干家萬戶都傳來陣陣的搗衣之聲。秋風吹不盡的是,思婦們對玉門關外的綿綿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掃平胡慮,夫君從此不再遠征。

      冬歌

      明晨驛使就要出發(fā),思婦們連夜為遠征的丈夫趕制棉衣。纖纖素手連抽針都冷得不行,更不說用那冰冷的剪刀來裁衣服了。妾將裁制好的衣物寄向遠方,幾時才能到達邊關臨洮?

      創(chuàng)作背景

      六朝樂府的《清商曲·吳聲歌曲》里有《子夜四時歌》,李白這組詩是沿用樂府舊題創(chuàng)作的新詞,其創(chuàng)作的具體時間難以考證。

      作品鑒賞

      李白的《子夜四時歌四首》,每首六句,分詠春、夏、秋、冬四季。六朝樂府即有《子夜四時歌》,為李白所承,此體向作四句,內容多寫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李白的創(chuàng)造,尤具新意。

      《春歌》吟詠了漢樂府《陌上!吩娭忻琅亓_敷的故事。秦羅敷不僅有美貌,更有美麗的心靈。詩人贊揚她不為富貴動心、拒絕達官貴人挑逗引誘的`高尚品質。而且,詩中還突出了秦羅敷的勤勞品質,這在“蠶饑妾欲去,五馬莫留連”一句中得到了很好的闡述。這是“春歌”,所以用采桑起興。

      《夏歌》以寫景起端:“鏡湖三百里,菡萏發(fā)荷花!睆V闊三百里的鏡湖,在含著花苞的荷花吐發(fā)的時候,西施泛舟出現(xiàn)了,成為采蓮人,但是她的艷麗和美名引起了轟動,“人看隘若耶”,人人爭餐秀色,使寬闊的若耶溪變得狹隘了,著一“隘”字而傳神,那種人潮洶涌、人舟填溪滿岸的熱鬧場面,猶如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將王維《西施詠》的“艷色天下重”的虛寫,變成了轟動當?shù)氐娜鐚嵜枥L。這里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著墨,而留下了很大的空間:勾踐早已確定使用美人計來對付吳國,而西施的美艷傾倒眾生,轟動當?shù),那么越國的君臣也不用去費力探訪了,有了這位不二的美女人選之后,才“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較之王維的“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語異而意同,王維的詩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踐君臣實施美人計的過程;李白的詩實施了“截割”,割去了選作吳宮妃子的結果,同樣地表現(xiàn)了“艷色天下重”的意義。這種截割,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既然是“歸向越王家”,勾踐同樣也能留下這個美人,但他在“報吳”、“復仇”的目標下克制住了;而西施的入?yún)牵瑓s成為亡吳的原因之一。

      西施采蓮,在若耶溪里,不但有傳說,而且合情理;至于泛舟三百鏡湖之中,則是作者的想象了。但這一想象卻有更改事實之嫌,因為如果是借鏡湖湖水的清澈來表現(xiàn)西施“自鑒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來表現(xiàn)拜倒西施的人的眾多,那么下句“人看隘若耶”就顯得多余了,這可能是李白百密一疏的筆誤。

      《秋歌》寫征夫之妻秋夜懷思遠征邊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結束戰(zhàn)爭,丈夫免于離家去遠征。雖未直寫愛情,卻字字滲透著真摯情意;雖沒有高談時局,卻又不離時局。情調用意,都沒有脫離邊塞詩的風韻。

      籠統(tǒng)而言,詩人的手法是先景語后情語,而情景始終交融!伴L安一片月”是寫景,同時又是緊扣題面,寫出了“秋月?lián)P明輝”的季節(jié)特點。而見月懷人是古典詩歌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方法,加之秋來是趕制征衣的季節(jié),所以寫月也有起興的意義。此外,月明如晝,正好搗衣,而那“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婦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須先置砧上,用杵搗平搗軟,是謂“搗衣”。這明朗的月夜,長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聲中,而這種特殊的“秋聲”,對于思婦又是一種難耐的挑撥!耙黄薄叭f戶”,寫光寫聲,似對非對,措辭天然而得詠嘆味。秋風,也是撩人愁緒的,“秋風入窗里,羅帳起飄揚”,便是對思婦的第三重挑撥。月朗風清,風送砧聲,聲聲都是懷念玉關征人的深情。用“總是”二字,情思益見深長。這里,秋月秋聲與秋風織成渾成的境界,見境不見人,而人物卻好像真的在,“玉關情”也很濃。此情之濃,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婦的心聲:“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后世的某些人偏愛“含蓄”,認為刪去末二句作絕句更好,其實未必是這樣!安恢柚{妙,聲勢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種吞吞吐吐的用語。而從內容上看,末二句使詩歌思想內容大大深化,更具社會意義,表現(xiàn)出古代勞動人民冀求能過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詩手法如同電影,有畫面,有“畫外音”。月照長安萬戶、風送砧聲、化入玉門關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這是十分有意味的詩境,這種猶如女聲合唱的“插曲”決不多余,它是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畫外也在畫中,它回腸蕩氣,激動人心。因此,這首詩從正面寫到思情,而有不盡之情。

      《冬歌》不寫景而寫人敘事,通過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現(xiàn)思念征夫的感情。時間是傳送征衣的驛使即將出發(fā)的前夜,大大增強了此詩的情節(jié)性和戲劇性。一個“趕”字,不曾明寫,但從“明朝驛使發(fā)”的消息,讀者從詩中處處看到這個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緊張勞作的情景。關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縫”等等具體過程,詩人有所取舍,只寫抽針把剪的感覺,突出一個“冷”字。素手抽針已覺很冷,還要握那冰冷的剪刀!袄洹奔惹泻稀岸琛保匾氖怯兄诩訌娗楣(jié)的生動性。天氣的嚴寒,使手指也不靈巧了,而時不我待,偏偏驛使就要出發(fā),人物焦急情態(tài)宛如畫出。“明朝驛使發(fā)”,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然而,她從自己的冷想到“臨洮”(在今甘肅臨潭縣西南,此泛指邊地)那邊的更冷。因此又巴不得驛使早發(fā)、快發(fā)。這種矛盾心理亦從無字處表出。讀者似乎又看見她一邊呵著手一邊趕裁、趕絮、趕縫!耙灰剐跽髋邸保院喍庾,然而隨即又情急起來,她想:路是這樣遠,“寒到身邊衣到無”呢?這回卻是恐怕驛使行遲,盼望驛車加緊了!安每p寄遠道,幾日到臨洮?”這迫不及待的一問包含極度的深情與牽掛。這組詩第三首是正面歸結到懷思良人之意,而這一首詩卻純從側面落筆,通過形象刻畫與心理描寫結合,塑造出一個活生生的思婦形象,成功表達了詩歌主題。結構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勢突兀,結句意遠,情節(jié)生動感人。

      如果說《秋歌》是以間接方式塑造了長安女子的群像,《冬歌》則通過個體形象以表現(xiàn)出一類人——思婦形象。其語言的明轉天然,形象的鮮明集中,音調的清越明亮,情感的委婉深厚,得力于民歌,真是“意愈淺愈深,詞愈近愈遠,篇不可以句摘,句不可以字求”(《詩藪·內編》卷二)的佳作。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xiàn)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yǎng)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的唐詩10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注解

     、呕ㄩg一壺酒:“間”一作“下”, 一作“前”。

     、篇氉(zhuó):酌,飲酒。指獨自飲酒。

     、桥e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舉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飲,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陶淵明《雜詩》:“欲言無余和,揮杯勸孤影!睂Γ撼。三人:指月亮、作者及其身影。

     、炔唤怙嫞翰欢煤染。

     、赏剑和饺,白白地。

     、蕰海簳簳r。 伴:伴隨。將:和。

     、诵袠讽毤按海阂庵^趁著春天好時光及時行樂。 及春:趁著陽光明媚之時。

     、淘屡腔玻涸铝烈蛭腋瓒腔膊贿M。徘徊:來回走動。

      ⑼無情游:不是一般的世情,超乎世俗的情誼。指忘卻世情的交游。

     、蜗嗥阱阍茲h:“邈云漢”一作“碧巖畔”。相期:相約會。邈(miǎo):遙遠。云漢:銀河。

     、先孪剃柍牵骸俺恰币蛔鳌皶r”。 三月咸陽城,千花晝如錦:一作“好鳥吟清風,落花散如錦”,又一作“園鳥語成歌,庭花笑如錦”。

     、懈F愁千萬端:“千萬”一作“有千”。

     、衙谰迫俦骸叭佟币蛔鳌拔〝(shù)”。

      ⒁辭粟臥首陽:“臥首陽”一作“餓伯夷”。

      【韻譯】:

      準備一壺美酒,擺在花叢之間,自斟自酌無親無友,孤獨一人。

      我舉起酒杯邀請媚人的`明月,低頭窺見身影,共飲已有三人。

      月兒,你那里曉得暢飲的樂趣?

      影兒,你徒然隨偎我這個孤身!

      暫且伴隨玉兔,這無情瘦影吧,我應及時行樂,趁著春宵良辰。

      月聽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進,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滾。

      清醒之時,咱們盡管作樂尋歡,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離散。

      月呀,愿和您永結為忘情之友,相約在高遠的銀河岸邊,再見!

    李白的唐詩11

      送袁明府任長沙

      [唐] 李白

      別離楊柳青,樽酒表丹誠。古道攜琴去,深山見峽迎。

      暖風花繞樹,秋雨草沿城。自此長江內,無因夜犬驚。

      興唐寺

      [唐] 李白

      天臺國清寺,天下稱四絕。

      我來舉唐游,于中更無別。

      枿木劃斷云,高峯頂積雪。

      檻外一條溪,幾回流碎月。

      殷十一贈栗岡硯

      [唐] 李白

      殷侯三玄士,贈我栗岡硯。

      灑染中山毫,光映吳門練。

      天寒水不凍,日用心不倦。

      攜此臨墨池,還如對君面。

      對雪獻從兄虞城宰

      [唐] 李白

      昨夜梁園里,弟寒兄不知。庭前看玉樹,腸斷憶連枝。

      送梁公昌從信安北征

      [唐] 李白

      入幕推英選,捐書事遠戎。高談百戰(zhàn)術,郁作萬夫雄。

      起舞蓮花劍,行歌明月弓。將飛天地陣,兵出塞垣通。

      祖席留丹景,征麾拂彩虹。旋應獻凱入,麟閣佇深功。

      酬崔十五見招

      [唐] 李白

      爾有鳥跡書,相招琴溪飲。手跡尺素中,如天落云錦。

      讀罷向空笑,疑君在我前。長吟字不滅,懷袖且三年。

      暖酒

      [唐] 李白

      熱暖將來鑌鐵文。

      暫時不動聚白云。

      撥卻白云見青天。

      掇頭里許便成仙。

      送友生游峽中

      [唐] 李白

      風靜楊柳垂,看花又別離。幾年同在此,今日各驅馳。

      峽里聞猿叫,山頭見月時。殷勤一杯酒,珍重歲寒姿。

    李白的唐詩12

      《山中問答 / 山中答俗人問》

      唐代:李白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山中問答 / 山中答俗人問》譯文

      有人疑惑不解地問我,為何幽居碧山?我只笑而不答,心里卻一片輕松坦然。

      桃花飄落溪水,隨之遠遠流去。此處別有天地,真如仙境一般。

      《山中問答 / 山中答俗人問》注釋

      余:我,詩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棲:居住。碧山:山名,在湖北省安陸市內,山下桃花洞是李白讀書處。一說碧山指山色的青翠蒼綠。

      自閑:悠閑自得。閑:安然,泰然。

      “桃花”句:晉陶淵明《桃花源記》載,東晉時,武陵有一漁人在溪中捕魚。忽進桃花林,林盡處有山。山有小口。從山口進去,遇一與外界隔絕的桃花源,里邊的人過著安居樂業(yè)的生活。此句暗用其事。

      窅(yǎo)然:指幽深遙遠的樣子。

      別有天地:另有一種境界。別:另外。

      非人間:不是人間,這里指詩人的隱居生活。

      《山中問答 / 山中答俗人問》賞析

      這是一首詩意淡遠的七言絕句,以問答形式并暗用典故抒發(fā)了作者隱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體現(xiàn)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鼻熬淦鸬猛回#缶浣拥妹噪x。這首詩的詩題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問”的主語即所謂“俗人”。詩以提問的形式領起,突出題旨,以喚起讀者的注意。當人們正要傾聽答案時,詩人筆鋒卻故意一晃,“笑而不答”。

      “笑”字值得玩味,它不僅表現(xiàn)出詩人喜悅而矜持的神態(tài),造成了輕松愉快的氣氛;而且這“笑而不答”,還帶有幾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懸念,以誘發(fā)讀者思索的興味!靶淖蚤e”三個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寫照,更表明這“何意棲碧山”的'問題,對于詩人來說,既不覺得新鮮,也不感到困惑,只不過是“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罷了。第二句接得迷離,妙在不答,使詩增添了變幻曲折,有搖曳生姿、引人入勝的魅力。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边@是寫“碧山”之景,其實也就是“何意棲碧山”的答案。這種“不答”而答、似斷實連的結構,加深了詩的韻味。詩雖寫花隨溪水,窅然遠逝的景色,卻無一點“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颯情調,而是把它當作令人神往的美來渲染、來贊嘆。因為上面寫的“笑而不答”的神態(tài),以及末句的議論都流露出這種感情!吧交ㄈ缋C頰”(李白《夜下征虜亭》)固然是美的,桃花隨流水也是美的,它們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則,在榮盛和消逝之中顯示出不同的美,這不同的美卻具有一個共同點——即“天然”二字。這種美學觀點反映了詩人酷愛自由、天真開朗的性格。

      “碧山”之中這種沒有名利,又不冷落荒涼的環(huán)境,充滿著天然、寧靜之美的“天地”,不是“人間”所能比。而“人間”究竟怎樣,詩人沒有明說。只要讀者了解當時黑暗的現(xiàn)實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詩人“棲碧山”、愛“碧山”便不難理解了。這“別有天地非人間”,隱含了詩人心中許許多多的傷和恨。所以,這首詩并不完全是抒寫李白超脫現(xiàn)實的閑適心情。詩中用一“閑”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與“人間”形成鮮明的對比。因而詩在風格上有一種“寓莊于諧”的味道,不過這并非“超脫”。憤世嫉俗與樂觀浪漫往往能奇妙地統(tǒng)一在他的作品之中,體現(xiàn)出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

      全詩雖然只有四句二十八字,但是有問、有答,有敘述、有描繪、有議論,其間轉接輕靈,活潑流利。詩境似近而實遠,詩情似淡而實濃。用筆有虛有實,實處的描寫形象可感,虛處的用筆一觸即止,虛實對比,蘊意幽邃。詩押平聲韻,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絕形式,顯得質樸自然,悠然舒緩,有助于傳達出詩的情韻。

      《山中問答 / 山中答俗人問》創(chuàng)作背景

      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開始,李白在安陸(今屬湖北)居住十年,曾隱居碧山桃花巖。此詩當作于公元729年(開元十七年)或公元730年(十八年)李白在白兆山桃花巖隱居時期。

      《山中問答 / 山中答俗人問》作者介紹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李白的唐詩13

      1、《清平調·一枝紅艷露凝香》

      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2、《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相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3、《行路難·大道如青天》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雉賭梨栗。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搓幨芯n信,漢朝公卿忌賈生。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篲折節(jié)無嫌猜。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行路難,歸去來。

      4、《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5、《俠客行》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

      眼花耳熱后,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錘,邯鄲先震驚。

      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6、《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

      7、《春思》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8、《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9、《望廬山瀑布二首》

      【其一】

      西登香爐峰,南見瀑布水。

      掛流三百丈,噴壑數(shù)十里。

      欻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

      初驚河漢落,半灑云天里。

      仰觀勢轉雄,壯哉造化功。

      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

      空中亂潈射,左右洗青壁;

      飛珠散輕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樂名山,對之心益閑;

      無論漱瓊液,還得洗塵顏。

      且諧宿所好,永愿辭人間。

      【其二】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10、《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11、《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

      12、《清平調·云想衣裳花想容》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13、《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14、《金陵酒肆留別》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15、《上李邕》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恒殊調,聞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16、《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17、《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

      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

      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

      蕭蕭班馬鳴。

      18、《夢游天姥吟留別》

      ?驼勫蓿瑹煗⒚P烹y求;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19、《清平調·名花傾國兩相歡》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桿。

      20、《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廬山秀出南斗傍,屏風九疊云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fā)。閑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遙見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盧敖游太清。

      21、《行路難·金樽清酒斗十千》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22、《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李白的唐詩14

      棄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

      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

      中間小謝又清發(fā)。

      俱懷逸興壯思飛,

      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

      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

      明朝散發(fā)弄扁舟。

      李白詩鑒賞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又作《陪侍御叔華登樓歌》。

      李云:又名華,是李白的族叔。是當時著名的散文家,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天寶十一年任監(jiān)察御史。

      著有《含元殿賦》,此外還寫有《魯山令元德秀墓碑》碑文,顏真卿書,李陽冰篆額,時稱四絕碑。獨孤及《檢校尚書吏部員外郎趙郡李公中集序》中記載:

     。ㄌ鞂殻┦荒臧荼O(jiān)察御史。會權臣竊柄,貪猾當路,公入司方書,出按二千石,持斧所向,列郡為肅。

      可見李云為官的剛直、清正和不畏權貴。這首詩是在李云行至宣城與李白相遇并同登謝朓樓時,李白為之餞行而作。全詩辭語慷慨豪放,抒發(fā)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激烈憤懣,表達了對黑暗社會的強烈不滿和對光明世界的執(zhí)著追求。

    李白的唐詩15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宮怨詩。前兩句寫無言獨立玉階,露水濃重,浸透了羅襪,主人公卻還在癡癡等待。后兩句寫寒氣襲人,主人公回房放下窗簾,卻還在凝望秋月。前兩句寫久等顯示人的癡情;后兩句以月亮的玲瓏,襯托人的幽怨。全詩無一語正面寫怨情,然而又似乎讓人感到漫天愁思飄然而至,有幽邃深遠之美。

      李白的這首詩,雖曲名標有“怨”字,詩作中卻只是背面敷粉,全不見“怨”字。無言獨立階砌,以致冰涼的露水浸濕羅襪;以見夜色之濃,佇待之久,怨情之深!傲_襪”,表現(xiàn)出人的儀態(tài)、身份,有人有神。夜涼露重,羅襪知寒,不說人而已見人的幽怨如訴。二字似寫實,實用曹植“凌波微步,羅襪生塵”意境。

      怨深,夜深,主人公不禁幽獨之苦,由簾外到簾內,拉下簾幕之后,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似月憐人,似人憐月;而如果人不伴月,則又沒有什么事物可以伴人。月無言,人也無言。但讀者卻深知人有無限言語,月也解此無限言語,而寫來卻只是一味望月。這正是“不怨之怨”,所以才顯得愁怨之深。

      “卻下”二字,以虛字傳神,最為詩家秘傳。此處一轉折,似斷實連;好像要一筆蕩開,推卻愁怨,實際上則是經此一轉,字少情多,直入幽微。“卻下”一詞,看似無意下簾,而其中卻有無限幽怨。本來主人公由于夜深、怨深,無可奈何而回到室內。入室之后,卻又怕隔窗的明月照此室內幽獨,因而拉下簾幕。簾幕放下來了,卻更難消受這個凄苦無眠之夜,在更加無可奈何之中,卻更要去隔簾望月。此時主人公的憂思不斷在徘徊,直如李清照“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那種紛至沓來,這樣的情思,作者用“卻下”二字表達出來!皡s”字直貫下句,“卻下水晶簾”,“卻去望秋月”,在這兩個動作之間,有許多愁思轉折反復,詩句字少情多,以虛字傳神。中國古代詩藝中有“空谷傳音”的手法,這是如此!傲岘嚒倍郑此撇唤浺獾墓P調,實際上極見功力。以月的玲瓏,襯托人的幽怨,從反處著筆,全勝正面涂抹。

      詩中不見人物姿容與心理狀態(tài),而作者似也無動于衷,只以人物行動來表達含義,引讀者步入詩情的'最幽微之處,所以能不落言筌,為讀者保留想象的余地,使詩情無限遼遠,無限幽深。所以,這首詩體現(xiàn)出了詩家“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真意。以敘人事的筆調來抒情,這很常見,也很容易;以抒情的筆調來寫人,這很少見,也很難。

      契訶夫有“矜持”說,寫詩的人也常有所謂“距離”說,兩者非常近似,應合為一種說法。作者應與所寫對象保持一定距離,并保持一定的“矜持”與冷靜。這樣一來,作品才沒有聲嘶力竭之弊,而有幽邃深遠之美,寫難狀之情與難言之隱,使漫天的詩思充滿全詩,卻又在字句間捉摸不到。這首《玉階怨》含思婉轉,余韻如縷,正是這樣的佳作。

    【李白的唐詩】相關文章:

    關于李白的唐詩12-18

    唐詩人李白的生平簡介07-04

    《上李邕》李白唐詩鑒賞11-02

    《山中問答》李白的唐詩鑒賞08-10

    《靜夜思》李白唐詩鑒賞09-08

    《梁園吟》李白唐詩鑒賞07-24

    《玉階怨》李白唐詩鑒賞08-26

    李白《將進酒》唐詩賞析07-25

    李白《靜夜思》唐詩賞析08-11

    李白唐詩《將進酒》原文與翻譯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