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千古名句
在古時候中是有著許多的古詩,有些也是超級唯美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古詩的千古名句,歡迎大家的閱讀。
古詩千古名句
1、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jīng)·小雅·采薇》
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jīng)·小雅·鶴鳴》
3、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对乱箲浬岬堋
4、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栋丫茊栐隆
5、言者無罪,聞?wù)咦憬!对娊?jīng)·周南·關(guān)雎·序》
6、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都讶恕
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8、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古朗月行》
9、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
10、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督K南山》
11、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妒裣唷
12、雄關(guān)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稇浨囟稹渖疥P(guān)》
13、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堵劰佘娛蘸幽虾颖薄
14、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雜詩三首》
15、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墩撜Z·衛(wèi)靈公》
16、此夜曲中聞?wù)哿,何人不起故園情!洞阂孤宄锹劦选
17、大道如青天,我獨(dú)不得出!缎新冯y》
18、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督^句》
19、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都睦钍锥崱
20、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督溪(dú)步尋花》
21、言之無文,行而不遠(yuǎn)。——《左傳》
22、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斗e雨輞川莊作》
23、相親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肚镲L(fēng)詞》
2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墩撜Z·為政》
25、恰同學(xué)少年,風(fēng)華正茂!肚邎@春·長沙》
26、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左傳》
27、外舉不棄仇,內(nèi)舉不失親!蹲髠鳌
28、不去慶父,魯難未已!蹲髠鳌
29、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锻扉T山》
30、花間一壺酒,獨(dú)酌無相親。——《月下獨(dú)酌》
31、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对娊(jīng)·大雅·蕩》
32、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督^句》
33、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肚邎@春·雪》
34、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镀呗伞と嗣窠夥跑娬碱I(lǐng)南京》
35、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
3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对娊(jīng)·國風(fēng)·鄭風(fēng)·子衿》
37、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献
38、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对娊(jīng)·國風(fēng)·陳風(fēng)·月出》
39、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40、崢嶸赤云西,日腳下平地!肚即迦住菲湟
41、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端午日賜衣》
4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端陀讶恕
43、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山居秋暝》
44、長安白日照春空,綠楊結(jié)煙桑裊風(fēng)!断嗪透柁o·陽春歌》
45、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斗钯涰f左丞丈二十二韻》
46、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段鹘隆ぞ畬健
47、誰憐越女顏如玉,貧賤江頭自浣紗!堵尻柵畠盒小
48、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睹┪轂榍镲L(fēng)所破歌》
49、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50、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督濉
51、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卜算子·詠梅》
52、此曲只應(yīng)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顿浕ㄇ洹
53、君自故鄉(xiāng)來,應(yīng)知故鄉(xiāng)事!峨s詩·君自故鄉(xiāng)來》
54、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献
55、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稘h江臨眺》
古詩的相關(guān)介紹
中國古時候詩歌體式繁多,在古時候古詩的分類和叫法上也眾說紛紜。尤其是對于樂府、古風(fēng)、 歌行體三類詩,更易混淆。因?yàn),從形式上看?樂府體與古風(fēng)都是五言體,七言古時候古詩與歌行體都是七言體,很難區(qū)分。但是,從古時候以來,人們比較一致地承認(rèn)它們在表達(dá)內(nèi)容、手法、風(fēng)格特色的區(qū)別,對它們有約定俗成的稱呼。
人教版八年級(下)在《詩五首》的“研討與練習(xí)”第二題中說:“《 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和《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都是‘歌行體’詩,形式自由,語言流利,格調(diào)奔放。請從句式、敘事、抒情等方面說說這兩首詩的異同!庇志拍昙墸ㄉ希┲R短文《怎樣讀書》中說:“杜甫的`《石壕吏》格律較寬,叫古風(fēng)……”
這里的叫法,不符合習(xí)慣。人們習(xí)慣上把杜甫的《茅屋》一詩叫做“七言古詩”,而把 岑參的《白雪歌》叫做“七言歌行體”,編者也明顯看到了兩詩的“異”,所以出了這樣的問題。而杜甫的《三吏》《三別》雖然在形式上與“古風(fēng)”同為五言,但習(xí)慣上人們把《石壕吏》叫做“ 新樂府”,而不叫“古風(fēng)”。為了說清這個問題,需要對中國古時候詩歌體式作一簡要回顧。
我國最早的詩體是四言的“ 詩經(jīng)體”,接著出現(xiàn)了以 屈原《離騷》為代表的“ 楚辭體”(也叫“ 騷體詩”),后者用連詞“之”和語氣助詞“兮”將句式變長,如“帝高陽之苗裔兮”(《離騷》)、“操吳戈兮披犀甲”(《國殤》),這為后來的五、七言詩提供了先例。因此,《詩經(jīng)》與《楚辭》成為中國詩歌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