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詩逢入京使賞析 推薦度:
- 《逢入京使》古詩的意思及賞析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逢入京使》古詩賞析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一些耳熟能詳?shù)墓旁姲,古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還在苦苦尋找優(yōu)秀經(jīng)典的古詩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逢入京使》古詩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逢入京使》
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 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 憑君傳語報平安。
賞析:
此詩描寫了詩人遠涉邊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帶平安口信,以安慰懸望的家人的典型場面,具有濃烈的人情味。詩文語言樸實,不加雕琢,卻包含著兩大情懷,思鄉(xiāng)之情與渴望功名之情,一親情一豪情,交織相融,真摯自然,感人至深。
這首詩是寫詩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長安的東行使者,勾起了詩人無限的思鄉(xiāng)情緒,也表達了詩人欲建功立業(yè)而開闊豪邁、樂觀放達的胸襟。旅途的顛沛流離,思鄉(xiāng)的肝腸寸斷,在詩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園東望路漫漫”,寫的是眼前的實際感受。詩人已經(jīng)離開“故園”多日,正行進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東邊的家鄉(xiāng)長安城當然是漫漫長路,思念之情不免襲上心頭,鄉(xiāng)愁難收!肮蕡@”,指的是在長安的家!皷|望”是點明長安的位置。
“雙袖龍鐘淚不干”,意思是說思鄉(xiāng)之淚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兩支袖子都擦濕了,可眼淚就是止不住。這句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表現(xiàn)思念親人之情,也為下文寫捎書回家“報平安”做了一個很高的鋪墊。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這兩句是寫遇到入京使者時欲捎書回家報平安又苦于沒有紙筆的情形,完全是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氣,寫得十分傳神。“逢”字點出了題目,在趕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馬倥傯,交臂而過,一個繼續(xù)西行,一個東歸長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長安,正好托故人帶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無紙筆,也顧不上寫信了,只好托故人帶個口信,“憑君傳語報平安”吧。這最后一句詩,處理得很簡單,收束得很干凈利落,但簡凈之中寄寓著詩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頗有韻味。岑參此行是抱著“功名只向馬上取”的雄心的,此時,心情是復(fù)雜的。他一方面有對帝京、故園相思眷戀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現(xiàn)了詩人開闊豪邁的胸襟。詩詞賞析
這首詩語言樸素自然,充滿了濃郁邊塞生活氣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長,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摯。詩人善于把許多人心頭所想、口里要說的話,用藝術(shù)手法加以提煉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義。清人劉熙載曾說:“詩能于易處見工,便覺親切有味!(《藝概·詩概》)在平易之中而又顯出豐富的韻味,自能深入人心,歷久不忘。岑參這首詩,正是有這一特色。
譯文:
東望回故鄉(xiāng)的路是遙遙沒有盡頭,
想起故鄉(xiāng)傷心的淚水不住地流,衣袖都沾濕了。
在馬上與回京的使者相逢,卻沒有紙和筆寫封家書,
就煩請你帶個口信,說我在他鄉(xiāng)很好吧。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意思
夕陽漸漸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處是歸宿?家鄉(xiāng)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腸寸斷!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賞析:
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詩人把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將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圖景中。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xiàn)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著一匹瘦馬,迎著凄苦的秋風(fēng),信步滿游,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透露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恰當?shù)乇憩F(xiàn)了主題,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顯示主題,完美地表現(xiàn)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譯文:
枯藤纏繞的老樹的枝干上棲息著黃昏歸巢的烏鴉,小橋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飄蕩著炊煙的幾戶人家。荒涼的古道上,迎著蕭瑟的秋風(fēng),一位騎著瘦馬的游子緩緩前行。 夕陽早已往西沉下來,漂泊未歸的游子還在極遠的地方。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的意思
當年遠行萬里為建功,匹馬單身投軍到梁州。
《訴衷情》
陸游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guān)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
賞析
陸游四十八歲,應(yīng)四川宣撫使王炎之邀,從夔州前往當時西北前線重鎮(zhèn)南鄭(今陜西漢中)軍中任職,度過了八個多月的戎馬生活。 開篇兩句,懷著自豪的心情回憶從戎南鄭的生活。起處用“當年”二字領(lǐng)起,化實為虛,點出所敘系指往事!耙挿夂睢保^尋找殺敵立功以取封侯的機會。“匹馬”既是紀實,也刻劃出作者從軍時的勃勃英姿!笆褐荨保唧w指出駐守的地方。南鄭屬古梁州,故曰。那是乾道八年(1172)的春天,陸游接到王炎的邀請書后,便匹馬單身離開夔州,風(fēng)塵仆仆地奔赴前線,去任“四川宣撫使司干辦公事兼檢法官”。當時他十分興奮,希望能在萬里邊防線上找到殺敵報國的機會。來到南鄭之后,他身披鐵甲,跨上戰(zhàn)馬,腰懸利劍,手挽長槍,冒著酷暑嚴寒,踏著崎嶇坎坷的山路,奔馳于岐渭蜀隴之間,調(diào)查地形,了解敵情,積極為北伐進行準備。他曾向王炎陳進取之策,對收復(fù)失地、統(tǒng)一祖國充滿了勝利的信心。詩人回憶這段生活,是為了與后文對照,揭示英雄末路的悲哀。
“關(guān)河”兩句一轉(zhuǎn),回筆描寫現(xiàn)實。殺敵報國的理想破滅了,而今只有在夢中才能重返前線?墒菈粜阎,一切都消失了,那雄偉險峻的關(guān)山江河又在什么地方呢?只有當年從軍時穿過的那件“舊貂裘”,積滿灰塵,還掛在墻上,作為“匹馬戍梁州”的紀念。陸游對這件“舊貂裘”十分珍視,因為他曾穿著它在前線沖鋒陷陣:“貂裘半脫馬如龍,舉鞭指麾氣吐虹!(《醉歌》)還穿著它在荒灘上親手剌死過一只猛虎:“百騎河灘獵盛秋,至今血濺短貂裘”。(《醉歌》)所以當他離開南鄭后,一直把它藏在身邊保存著!芭f貂裘”是此篇中唯一展現(xiàn)在作者眼前的物象,雖然詞中只用一句輕輕帶過,但卻是理解此詞的關(guān)鍵。原來詩人是睹物傷情,因見貂裘而引起對往事的回憶和感慨。也可以說,“舊貂裘”是這首詞靈感的觸媒。
換頭三句,緊承上片結(jié)拍,寫夢醒后的悲涼心情!昂礈纭保^入侵中原的金人尚未被消滅,半壁河山還在敵寇的鐵蹄蹂躪之下;“鬢先秋”,慨嘆自己發(fā)如秋霜,年邁體衰,不能重返前線;“淚空流”,是說壯志成空,憂國憂民的眼淚等于白流。這里連用“未”、“先”、“空”三個虛詞,表達作者對現(xiàn)實的幻滅感,一唱一嘆,感人至深。 “未”表達了作者逆胡(金入侵者)沒有消滅,功業(yè)沒有建成,感到無比遺恨之情;“先”表達了作者歲月不多,兩鬢已蒼,雄心雖在,壯志難酬的沉痛之情;“空”表達了作者對朝廷的不滿和憤慨,內(nèi)心的失望和痛苦之情。詩詞賞析
最后三句,通過自身的遭遇反映現(xiàn)實和理想的矛盾,抒發(fā)對南宋統(tǒng)治集團誤國誤民政策的無比憤慨。誰會料到,像他這樣一生志在恢復(fù)中原,時刻準備奔赴疆場,為國獻身的人,卻落得如此下場!此時被罷官回鄉(xiāng),只得披上漁蓑,去作江邊的無名隱士,終老于鏡湖之濱了。這種“心在天山,身老滄洲”的矛盾,不僅體現(xiàn)在陸游身上,南宋許多愛國志士同樣也有切身的體驗。因此陸游所抒發(fā)的悲憤之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梁啟超《讀陸放翁集》(之二)說:“辜負胸中十萬兵,百無聊賴以詩名。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胡塵意不平!边@首詞雖然沒有從正面揭露和譴責(zé)南宋投降派,僅就個人的身世經(jīng)歷和遭遇而言,但通過詩人飽含熱淚的訴說,不難看到投降派迫害愛國志士的罪行,從而激起讀者對他們的憤恨。
此篇語言明白曉暢,用典自然,不著痕跡,感情自胸臆流出,不加雕飾,如嘆如訴,沉郁蒼涼,有較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是陸游愛國詞作的名篇之一。
譯文
回憶當年奔赴萬里外的邊疆,尋找建功立業(yè)的機會,單槍匹馬奔赴邊境保衛(wèi)梁州。如今防守邊疆要塞的從軍生活只能在夢中出現(xiàn),夢醒后不知它在何處?唯有自己在軍中穿過的貂皮裘衣,已積滿灰塵變得又暗又舊。
敵兵還未消滅,自己的雙鬢卻早已白如秋霜,只能憑憂國的眼淚白白地流淌。誰能料我這一生,心始終在前線抗敵,人卻老死在江湖!
《逢入京使》創(chuàng)作背景
根據(jù)劉開揚《岑參詩集編年箋注·岑參年譜》,此詩作于唐玄宗天寶八載(749)詩人赴安西(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庫車縣)上任途中。這是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此時詩人三十四歲,前半生功名不如意,無奈之下,出塞任職。他告別了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陽關(guān),奔赴安西。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岑參忽地迎面碰見一個老相識。立馬而談,互敘寒溫,詩人知道對方要返京述職,不免有些感傷,同時想到請他捎封家信回長安去安慰家人,報個平安。此詩就描寫了這一情景。
《逢入京使》詞句注釋
、湃刖┦梗哼M京的使者。
、乒蕡@:指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和自己在長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遙遠。
、驱堢姡禾闇I淋漓的樣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淚龍鐘。”這里是沾濕的意思。
⑷憑:托,煩,請。傳語:捎口信。
《逢入京使》白話譯文
向東遙望長安家園路途遙遠,思鄉(xiāng)的淚沾濕雙袖模糊面容。
在馬上匆匆相逢沒有紙和筆,只托你給我的家人報個平安。
《逢入京使》作者簡介
岑參(715—770),唐代詩人。荊州江陵(今屬湖北)人。出身于官僚家庭,但父親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從兄受書,遍讀經(jīng)史。二十歲至長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三十歲舉進士,授兵曹參軍。天寶年間,兩度出塞,居邊塞六年,頗有雄心壯志。安史亂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薦任右補闕,轉(zhuǎn)起居舍人等職,官至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后罷官,客死成都旅舍。與高適并稱“高岑”,同為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其詩題材廣泛。有《岑嘉州詩集》。
【《逢入京使》古詩賞析】相關(guān)文章:
古詩逢入京使賞析03-31
《逢入京使》古詩的意思及賞析01-17
《逢入京使》古詩鑒賞01-21
《逢入京使》原文及賞析12-01
逢入京使古詩詞12-15
逢入京使的拼音誰有?06-24
《逢入京使》詩詞鑒賞03-18
求逢入京使的主旨啊06-12
唐代《逢入京使》詩歌鑒賞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