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父母的心》教學反思范文
《父母的心》是日本享譽海內外的著名小說家川端康成的一篇小小說,作者以他慣有的柔膩的纖細筆觸,懷著淡淡的哀怨,描寫了在一艘輪船上發(fā)生的至親至愛的故事。下面小編收集整理了課文《父母的心》教學反思范文,歡迎閱讀參考!
課文《父母的心》教學反思范文1
1、轉變學生學習方式
充分體現(xiàn)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統(tǒng)一。課堂的主宰者不是教師而是學生以主人公的身份去感受、品味。以學生自主學習為基礎,品味感悟為主導,盡展學生的心聲。是我們今后教學的一個發(fā)展趨勢。
2、開發(fā)教育資源,激發(fā)課堂
本課在設計的時候,把整篇文章從結構到主題以及語言特色、美好的祝愿融為一體。便于學生把握主脈,透析內容。要求學生在感悟親情的基礎上,表達親情,傳遞親情,并生通過三節(jié)課關于親情的學習,已經對愛并不陌生,也對通過各種文體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有了一定的了解,已具備了一些自主分析和理解的能力。學生的思維也由感知向感悟過度,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情感升華來來獲得新的感悟。當然在此過程中,以一些感性知識作為依托,借助多媒體電教手段加強情感的感染,便于學生理解。且使學生在品讀文本方面有所收獲;诖,本節(jié)課按照“層層剖析、梯級感悟、情感升華”來設計。達到工具性教學和人文性熏陶的雙重目的。
課文《父母的心》教學反思范文2
兩個星期前,我知道了自己要講一節(jié)公開課,一節(jié)對我的考核課。這是對我一個學期以來學習成果的考核,也是我一個學期學習成果的展示匯報。我也希望通過這次機會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讓大家對我刮目相看。
因為臨近期末,七八年級新課已經上完,于是,我就選擇了蘇教版的一篇文章——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這是一篇表現(xiàn)父母對孩子愛的小說,文字淺顯易懂,所以我選擇在七年級上。這篇文章,我主要的教學目的是想讓學生通過文章的學習體會父母的`那顆愛子之心,我先讓學生理清故事情節(jié),情節(jié)概括為“三送三悔”,然后從“為什么送”和“為什么悔”兩個方面去分析,得出“送是因為貧苦,悔是因為不舍”,讓學生理解“送與悔”都是對孩子的愛,最后延伸大災大難中的母愛和日常生活中的愛,讓學生加深理解。最后讓學生通過句子仿寫,寫出自己對于父母之心的理解。我自己認為通過這次的教學設計,我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是非常清晰,而且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時間的把握也剛剛好。上完課之后,除了與學生的配合不是很好之外,我自我的感覺還比較良好?墒牵牭浇萄薪M長的意見之后,我的自信心一下子跌到了谷底,心重重地摔了下去。我真正地體會到了“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這句話。
其實一節(jié)成功的公開課,從學生課堂的表現(xiàn)就可以反映出來;蛟S是因為我太想要表現(xiàn)自己了,所以忽略了學生的反應。課堂上,學生發(fā)言不積極,回答問題不自信,這些都是老師的教學造成的。因為這個原因,我對自己這節(jié)課的表現(xiàn)失望之極,但是教研組長給我的建議確實非常中肯,也讓我確確實實認識到了這節(jié)課的問題所在。首先,作為小說,我在課堂中沒有突出小說的三要素,尤其是情節(jié)和人物的安排,沒有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以及對小說主題的作用。父親的形象,父親的心理對主題的突顯作用,次要人物高貴婦女對主題的作用等,這些我在上課時都沒有涉及到。其次,我上課之前沒有明確,通過這篇文章,我到底想要教給學生什么知識,提高什么能力。第三,我的提問不夠確切,不夠精煉,讓學生不知從哪個方面來回答,所以學生發(fā)言不夠踴躍,第四,我沒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展示的空間少,所以課堂沉悶,部分學生游離于課堂之外。第五,設計的朗讀環(huán)節(jié)沒有給學生提出朗讀的要求,朗讀形式多,但是朗讀沒有明確的指向性?傊,我這節(jié)課是一堂非常失敗的課。
我都不知道這是我第幾次失敗了,或許失敗多了,就開始麻木了,但是這一次,我確確實實是感覺到痛了,傷心了。我本來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展示自己的,但是卻適得其反,或許是我太想要證明自己了,所以教學設計就是我一個人在閉門造車,沒有聽取其他老師的意見,最后導致這節(jié)課的失敗。
這一學期,我沒有帶班,時間是很充足的,我也確確實實聽了好多老師的課,主要是小學語文老師的課,也看了一些教學名師的著作和教學實錄,我自認為還是學到了不少的東西,但是為什么都沒有展示出來呢?其實,實行課堂模式改革以來,我自己雖然也在積極地學習,認真地思考,也在借鑒別人的模式,可是我似乎總是沒有開竅一樣。以前,我原來完全沒有意識到教學設計的重要性,只是單純地按照教案來進行教學,現(xiàn)在知道了教學設計的重要性,可是卻不知道如何入手去設計。各種題材的文章的教學,我還沒有形成基本的模式,也就是還沒有“入!,比如小說的教學就要抓住小說的三要素,分析人物形象和情節(jié)對主題的作用,整個課堂沒有一以貫之的主線,所以看起來非常的散亂,而且沒有知識點和能力點。如果說太過于模式化會導致課堂僵化,但是我連基本的模式都沒有,更別提有其他的發(fā)展了。其次,我在備課的時候依然沒有從學生的認知出發(fā),沒有認真去分析學情,完全從我個人的理解和意志出發(fā),所以根本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無法讓學生與文本形成共鳴。
盡管遭遇了無數(shù)次的失敗之后,我還是不相信這一點。就算是所有人都懷疑我的能力,我依然對自己有信心,只是我現(xiàn)在遇到了瓶頸,我一直還沒有開竅,只要我努力學習,虛心聽取意見,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多多的摸索,我一定會取得進步的。
課文《父母的心》教學反思范文3
《父母的心》是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的一篇自讀課文,要求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這篇教學設計是我的教學過程的實錄,課結束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一、對整體設計的反思
這份設計從學生實際出發(fā),能針對當今中學生以自我為中心,不理解、體諒父母的現(xiàn)狀,通過故事《一袋父母心》引導學生進入父母的內心世界,通過分析揣摩課文中父母的心理體會父母的不易,通過續(xù)寫表達學生的愿望,通過觀察日記《懂你》教育學生懂得父母對自己的濃濃的愛心和深切的期望,做一個懂事的孩子,走好成長路上的每一步,既是教書,也是育人。
在這份設計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層層鋪墊,循序漸進。如導入中的復述故事為后面的復述課文情節(jié)做了很好的鋪墊和示范,導學過程中的每個問題也都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深入,引導學生認真思考,大膽發(fā)現(xiàn)與探究。教師的話無需多說,答案自然水到渠成。學生的學習也不會感到什么困難,并能在發(fā)現(xiàn)與探究中找到自信,學習的興趣也會倍增。
備課時,有好多相關的故事都涌上心頭,因為父母為我們做得太多太多,一時不知如何是好,可課堂時間有限,最后只好忍痛割愛,其他故事只得不了了之。這或許是我的一大遺憾吧。
二、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分析整堂課的教學過程:引入情境——整體感知——探究情節(jié)特點——體會語言風格——拓展延伸,不難看出,這個過程設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能根據(jù)學生的思維水平和思維方式設計問題,讓學生以先學到的東西為基點,步步為營,不斷加入新的內容,既注重思維訓練,又注重語言表述。從細節(jié)體現(xiàn)教學理念,教師成了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學生進步的賞識者,而教師的引導和賞識正好又成了學生學習的動力。以課本為綱,又不局限于課本,將語文學習于生活自然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教育的目的也就很順利地達到了。
另外,教學目標的出示我一直不贊成詳盡地展示,很多時候,這會使不少學生產生依賴心理,他們會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套用教師提出的目標中的語言來答,無形中減少了思維過程。
三、教學技能和教學策略的運用的反思
在這堂課的組織中,導入和導學過程都促進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的活動,能使學生迅速進入教師預設的環(huán)節(jié),省時高效。多年的教學,我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學生能學會的教師不講,學生能說出的教師不說,學生可以做學生的老師,學生也可以做學生的學生,課堂上人人都可以是老師,誰都不必怕說錯,“歡迎出錯”是我上課常說的話,因為“錯了我們大家都有了發(fā)表見解的機會!笔聦嵶C明,學生的思維能力在主動學習中不斷提升,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在不斷地糾錯中實現(xiàn)了飛躍,學生的回答偏題率也越來越低。
因此,我對我的教學策略充滿自信,至于我的學生,我更是相信,他們個個都是高情商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