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個歷史典故成語故事 推薦度:
- 望梅止渴的成語典故 推薦度:
- 三顧茅廬的成語典故故事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成語典故300字(精選6篇)
導(dǎo)語:故事:在現(xiàn)實認知觀的基礎(chǔ)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tài)性現(xiàn)象。是文學(xué)體裁的一種,側(cè)重于事件發(fā)展過程的描述。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成語典故300字(精選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成語典故 篇1
不恥下問
解釋:
不以向地位、學(xué)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形容虛心好學(xué)。恥:羞恥。
這個成語來源于《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圣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xué)問的。
一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向人詢問,差不多每件事都問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么都要問?鬃勇牭竭@些議論后說:“對于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xiàn)啊!
那時,衛(wèi)國有個大夫叫孔圉(音yu),虛心好學(xué),為人正直。當(dāng)時社會有個習(xí)慣,在最高統(tǒng)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給他另起一個稱號,叫謚(音shi)號。按照這個習(xí)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謚號為“文”,所以后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xué)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么可以被稱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币馑际钦f孔圉聰敏又勤學(xué),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xué)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xué)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謚號。
成語典故 篇2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重耳逃亡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作為,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shè)宴招待重耳,忽然問道:“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dāng)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chǎn)。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dāng)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兩國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我一定命令隊伍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zhàn)。”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dāng)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隊伍在作戰(zhàn)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xiàn)他許下的'諾言,下令隊伍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pú)。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zhàn)的勝利。
成語“退避三舍”,現(xiàn)在常用來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之一。
成語典故 篇3
鵬程萬里
傳說,在遙遠的北方,有塊不毛之地,那里有個無邊無際的大海,名叫天池。天池里有一種魚,其身寬達幾千里,沒有人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鯤。鯤變成了一只大鳥,就是鵬,它的脊背好似巍峨的泰山,它展開雙翅,宛如遮天的烏云一樣。
大鵬鳥乘著旋轉(zhuǎn)的狂飆盤旋向上,搏擊一下翅膀,就激起海面三千里的浪。它乘著旋風(fēng),直向高飛去,扶搖直上,沖入云霄,一下子就可以飛出幾萬里。如此遠的距離,大鵬鳥要過半年才能飛回到原來的住所休息。
沼澤中有只小小的雀兒,看見大鵬在高飛,不以為然地笑笑說:“它將飛到哪里去呢?我跳躍飛騰,悠然向上,不過幾丈高,又回到地面上,在蓬蒿叢中飛來飛去,自由自在,這也是極得意的飛行啊。它飛飛向幾萬里外的地方,是為什么呢?”
后來,人們常用“鵬程萬里”作為祝賀或自勉的話。李白在《上李邕》中,寫道:“大鵬一日同風(fēng)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彼未~人李清照在《漁家傲》中,寫道:“九萬里風(fēng)鵬正舉!
成語典故 篇4
當(dāng)務(wù)之急
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問起,現(xiàn)在要知道和要去干的事情很多,究竟應(yīng)該先知道和干些什么。孟子回答說:“有智慧的人無所不知,但要知道當(dāng)前應(yīng)該做的事中最急需要辦的事,而不要面面俱到。比如仁德是人們無所不愛的,但應(yīng)先愛親人和賢者。又比如古代的圣主堯和舜,尚且不能認識所有的事物,因為他們必須急于抽當(dāng)前最重要的`事情。堯舜的仁德也不是愛一切人,因為他們急于愛的是親人和賢人!苯又献佑謴姆疵鎭砘卮疬@個問題:“父母死了,不去服三年的喪期,卻對服三個月、五個月喪期的禮節(jié)很講究;在長者面前用餐沒有禮貌地狼吞虎咽,咕哆咕哆地喝湯,卻去講什么不能用牙齒咬斷干肉等等,這就是舍本逐末,不知道當(dāng)前最需要知道和干的是什么!
【出處】先秦·孟軻《孟子·盡心上》:“知者無不知也,當(dāng)務(wù)之為急; 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wù)!
【釋讀】孟于曰:“知者無不知也,當(dāng)務(wù)之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wù)。釋義意思是指當(dāng)前應(yīng)該做的事情中最急需辦的事。
成語典故 篇5
【成語】大相徑庭
【讀音】da xiāng jing ting
【釋義】徑:小路;庭:院子;徑庭:懸殊,偏激。比喻相差很遠,大不相同。
【出自】《莊子;逍遙游》: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大有徑庭,不近人情焉?
【典故】春秋時,楚國有一位隱士叫接輿,他躬耕以食,佯狂不仕,當(dāng)時被人稱為狂人。據(jù)《論語;微子》記載,他曾以《風(fēng)兮歌》諷刺孔子,說: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并拒絕和孔子交談。唐代詩人李白有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之句。有一天,肩吾和連叔(都是古代神話中的人物)在一塊閑談,肩吾對連叔說:最近,我聽了楚國狂人接輿的一番言論,覺得他的話夸大而無根據(jù),而且越說越離奇,就像天上的.銀河沒有邊際,又像門外的小路和堂前之地一樣相距很遠,真是一點也不近人情。連叔問:他都說了些什么呀?肩吾說:他說lsquo;在遙遠的姑射山上住著一位神人,肌膚如冰雪,不吃五谷,只吸清風(fēng)喝露水。他乘龍駕霧,在四海之外遨游。rsquo;我認為,這些話狂妄而不可信。后人將大相逕庭演化成大相徑庭這句成語,本意為偏激。因為徑庭有兩者相距甚遠的意思,所以現(xiàn)在人們常用這句成語形容彼此矛盾,相距很遠。
成語典故 篇6
民以食為天這個成語來源于《漢書·酈食其傳》。
秦朝末年,有個名叫酈食其的讀書人。他年屆六十,窮極潦倒,卻滿口狂言,人們稱他為“狂生”。
秦朝滅亡以后,劉邦與項羽為了奪取全國政權(quán),展開了激烈斗爭。在一次戰(zhàn)斗中,劉邦的軍隊敗退到滎陽、成皋一帶。滎陽附近有一座小城,城內(nèi)有許多儲藏糧食的倉庫。因地處敖山,所以稱為“敖倉”。它是秦朝留下來的當(dāng)時關(guān)東最大的糧倉。
劉邦與項羽的軍隊在滎陽一帶激戰(zhàn)。劉邦因抵擋不住,一時又調(diào)不來援兵,導(dǎo)致滎陽失守。于是,他打箅把成皋以東的地區(qū)讓給項羽。為此,持地找_食其來商議這個問超。
酃食其聽了劉邦的打算,沉思了一會兒表示反對。他說:°稱王的人以百姓為天,而百姓又以糧食為天。敖倉是儲藏大量糧食的要害之處,如果放棄這要害之處,等于把它拱手讓人,這對戰(zhàn)局是非常不利的.。"
劉邦聽了點頭稱是,便反問鄆食其有何高見。酈食其說:“將軍可組織力量進兵,迅速收回滎陽,堅守敖倉,這樣就能改變目前不利處境,爭取一個有利的局面!
劉邦采取酈食其提出的戰(zhàn)略,終于取得了勝利。
【成語典故】相關(guān)文章:
杯弓蛇影成語典故08-01
有關(guān)成語典故12-08
成語典故:不貪為寶08-02
不教而誅的成語典故12-30
曲高和寡的成語典故04-03
迎刃而解成語典故12-15
塞翁失馬成語典故08-01
成語典故(精選50則)12-18
肝腦涂地成語的典故08-02
關(guān)于交友的成語典故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