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機不可失的成語典故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一定都學過很多成語吧,成語的語言文字是非常深奧的,含義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都有哪些經(jīng)典的成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機不可失的成語典故,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成語:
機不可失
注音:
jī bù kě shī
出處:
五代·安重榮《上石敬瑭表》:“須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解釋:
機:機會;時:時機。好的時機不可放過,失掉了不會再來。
用法:
作賓語;常與時不再來連用
近義詞:
時不可失、時不我待
反義詞:
喪失良機、錯過良機
年代:
古代
例句:
【順接】:失之不經(jīng)、失之東隅、失之交臂、失之穿鑿、失之若驚、失光落彩、失口亂言、失聲痛哭
【順接】:百無一失、悵然自失、悵然若失、怊悵若失、成敗得失、瞠然自失、當世得失、得不償失
【逆接】:暗藏殺機、白費心機、剝復之機、不失時機、持重待機、喘息之機、錯過時機、費盡心機
【逆接】:機不可失、機不容發(fā)、機不旋踵、機中錦字、機事不密、機會主義、機關用盡、機關算盡
典故:
唐朝初年,高祖李淵為平定天下,委派將軍李靖攻打蜀郡的蕭銑。李靖的決斷對這一場戰(zhàn)役的成功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蕭銑得到李靖大舉進攻的情報,先吃一驚,繼之一笑,與部將道:“深秋蜀地,寒氣逼人,三峽天險,山高路陡,任李靖如何神通廣大,他那幾十萬兵馬難道都能插翅越江?他們不過虛張聲勢罷了,不必多慮!”各部將心中安定,也就放松了警惕。
李靖率三軍經(jīng)長途跋涉,來到長江邊。九月蜀地的長江,波涌浪急,奔騰咆哮。見此,一位部下建議:“水激山險,將士疲憊,不如稍作休整,待江水退去,再過江不遲!
秋風襲來,吹動李靖的衣襟。他站在高處,滿目滔滔江水。李靖回轉身來,注視著將領們,語氣堅定地兌:“現(xiàn)在一定要渡江!”他看著眾位不解的眼神,繼續(xù)說道:“兵貴神速,機不可失。我們的到來很突然。蕭銑尚未察覺;并且以為我們被江水阻隔.不可能立即進攻。我們必須趁江水迅漲的大好時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fā)動猛攻。這才是用兵的上策!”
良策得到了事實的證明。在李靖指揮下;將士們攻下夷陵,殺敵數(shù)萬,擄船四百余艘。然后乘勝占領江陵,直逼蜀郡。在勢如破竹的李靖軍隊面前,蕭銑不得不俯首聽命。
主人公簡介:
唐高祖李淵,字叔德,隴西成紀(甘肅天水)人,祖籍邢州堯山(邢臺隆堯)[1]、,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出身于北周的貴族家庭,七歲襲封唐國公。開皇中,歷任譙、隴、岐三州刺史,隋煬帝即位后,李淵又歷任滎陽(今河南鄭州)、樓煩(今山西靜樂)二郡太守。后被召為殿內(nèi)少監(jiān),又升衛(wèi)尉少卿。大業(yè)十一年(615年),李淵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大業(yè)十三年(617年),又拜太原留守。
隋末天下大亂時,李淵乘勢從太原起兵,攻占長安。義寧二年(618年)農(nóng)歷五月,李淵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禪讓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并逐步消滅各地割據(jù)勢力,統(tǒng)一全國。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門之變后,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于兒子李世民。貞觀九年(635年),李淵病逝。謚號太武皇帝,廟號高祖,葬在獻陵。
上元元年(674年)農(nóng)歷八月,改上尊號為神堯皇帝。天寶十三載(754年)農(nóng)歷二月,上尊號神堯大圣大光孝皇帝。
啟示:
機會是常常在意想不到的時刻到來,而且需要你在平時努力工作,在它來臨時,牢牢抓緊它,以供我們利用的一個能夠幫助我們成功的外在因素。對于我們來說,不僅要有創(chuàng)造機會的能力,還要有等待機會的勇氣喲。
【機不可失的成語典故】相關文章:
機不可失的成語故事04-21
成語典故07-25
成語典故09-08
古代成語歷史典故成語06-17
成語典故(精選50則)12-18
有關成語典故12-08
成語典故:不貪為寶08-02
成語南轅北轍的典故07-04
李郭仙舟的成語典故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