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造字的來源
導語:漢字是如何出現(xiàn)的呢?傳說是由倉頡創(chuàng)作的,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其中的典故吧!
倉頡造字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之一。倉頡,稱蒼頡,復姓侯剛,號史皇氏,軒轅黃帝史官,曾把流傳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據野獸的腳印研究出了漢字,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不朽的功績。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chuàng)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為“造字圣人”。
倉頡的籍貫,據《萬姓統(tǒng)譜·卷五十二》:記載,“上古倉頡,南樂吳村人,生而齊圣,有四目,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乃軒轅黃帝之史官也”。 《明一統(tǒng)志·人物上古》亦記載:“倉頡,南樂吳村人,生而齊圣,有四目,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乃軒轅黃帝之史官也”。
全國有多處紀念倉頡的遺跡,有倉頡造字、造字臺、倉頡陵、倉頡廟、等。在眾多倉頡及遺跡中,始建于漢代者有四處:河南南樂、虞城、開封和陜西白水 。
傳說中倉頡[jié]生有“雙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國史書上記載只有9個人,虞舜、倉頡、項羽、重耳、高洋、呂光、魚俱羅、關羽、還有李煜。
相傳,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在此以前,人們結繩記事,即大事打一大結,小事打一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huán)結。后又發(fā)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號作為記事。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文明漸進,事情繁雜,名物繁多,用結和刻木的方法,遠不能適應需要,這就有創(chuàng)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黃帝時是上古發(fā)明創(chuàng)造較多的.時期,那時不僅發(fā)明了養(yǎng)蠶,還發(fā)明了舟、車、弓駑、鏡子和煮飯的鍋與甑等,在這些發(fā)明創(chuàng)造影響下,倉頡也決心創(chuàng)造出一種文字來。
有一年,倉頡到南方巡狩,以“羊馬蹄印”為源靈感。
倉頡日思夜想,到處觀察,看盡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況、地上山川脈絡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跡、草木器具的形狀,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并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號拼湊成幾段,拿給人看,經他解說,倒也看得明白。倉頡把這種符號叫做"字"。
倉頡造字的傳說在全國流傳得更為廣泛!痘茨献印け窘浻枴份d“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墩f文解字》序說:“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爪之跡,知今之可相別異也,構造書契。”由于倉頡造字的貢獻實在太大,所以關于倉頡造字的傳說和遺跡遍布黃河中下游許多地方。這其中,臨汾的洞兒村即今堯廟鎮(zhèn)西趙村影響較為廣泛。據說,漢唐以來,村中一直建有倉頡祠堂,稱作“倉頡圣祠”,每年春天都要進行祭祀活動。該祠有房屋400余間,祠內兩廂,一邊為崇文會館,一邊為培英義莊,鄉(xiāng)會試在此舉行。清代,此祠被燒毀后,又建祠三間。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臨汾縣令、河間李早榮在倉頡祠旁修建碑亭,石碑上書寫了“倉頡造字處”五個陰刻正楷大字。現(xiàn)祠已被毀,石碑存于堯廟。當地相傳,倉頡是從獵人按虎、狼、牛、羊的腳印捕獵的故事中得到啟發(fā),造出了象形文字。據《平陽府志》記載:“上古倉頡為黃帝古史,生而四目有德,見靈龜負圖,書丹甲青文,遂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圓曲之變,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chuàng)文字,文字既成,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為潛藏。今城南有倉頡故里碑!边@足以印證,今西趙村或是倉頡故里,或是倉頡造字之地。
【倉頡造字的來源】相關文章:
倉頡造字的典故05-01
倉頡是如何造字的07-27
關于倉頡造字的故事04-12
倉頡是在哪里造字的07-27
倉頡造字的有趣故事03-18
倉頡造字的錯別字07-27
倉頡造字-鬼神哭泣07-27
倉頡造字的詩詞典故04-30
倉頡造字的神話傳說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