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史記:史家之絕唱
《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對后世史學和文學的發(fā)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chuàng)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后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妒酚洝愤被認為是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史記:史家之絕唱,歡迎閱讀與收藏。
《史記》的價值分析
司馬遷,生前曾任漢武帝的太史令。他復姓司馬,名遷,字子長,西漢夏陽人(今陜西韓城縣西南),生于公元前145年,即漢景帝朝。他父親司馬談,曾任漢代的五大夫。其父潛心研究儒、墨、道、名、法、陰陽各家學說多年,成績顯著,最著名的著作是《論六家要旨》,尤贊道學和黃老學說。論著歷史也是司馬談的愿望,但時不待人,其志由司馬遷完成。
司馬遷自幼學習古文學和今文學,兼學天文歷法、史學、儒學等,豐富的文化積淀,終于使司馬遷在遭遇個人不幸后,憤而寫出撼世之作。
漢武帝元封三年,因為司馬遷自年輕時游歷四方,且才華卓著,得以繼任父職,正式成為一名太史令,這一年司馬遷38歲。太司令的職責之一,是管理國家的文獻典籍,這給了司馬遷學習閱讀史料的機會。司馬遷潛心學習,主持了制定新歷的工作,經過努力,漢制的《太初歷》于元鼎元年完成。同年,也是前116年,司馬遷接替父親的《史記》編篡工作。一部《史記》,歷時18年,完稿后,直至漢宣帝執(zhí)政時期,才由司馬遷的外孫楊惲整理面世。司馬遷死于漢武帝末年,具體生卒年限不詳,有記載說,司馬遷只活了50多歲。而《史記》最初的名稱為《太史公書》,有的稱為《太史公記》,有的干脆叫做《太史公》。
“史記”的原意最初是古代史籍的泛稱。將司馬遷的作品成為《史記》,起于魏晉時期。司馬遷被人尊稱的可貴之處,是首開歷史學的“紀傳體”先河,這部書的編纂方法,在當時是史無前例的。全書包括“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氨炯o”和“列傳”是全書的主要部分。本紀可分為兩類,一類為記載先秦時代,以朝代為主線:另一類記載秦漢時期,按帝王順序成篇!氨怼币卜謨深,一類為大事年表;另一類為人物年表!皶笔蔷C合性的論著,涉及禮樂制度、天文地理等;“世家”的編寫形勢為編年和傳記兩種,記載諸侯和有突出貢獻的人物事跡;“列傳”是以任務為中心的傳記,記載中外各階層的人物!妒酚洝返膬热葸涉及當時域外的一些國家的歷史,對研究這些地區(qū)和民族的歷史作用巨大。
《史記》全書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全書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它上起遠古的三皇五帝,下至漢朝武帝年間,前后歷史跨度為三千年,貫穿古今。不僅包括華夏的歷史,還記錄了少數(shù)民族和國外的歷史,如種族來源、風情人物,內容之豐富,手法之新穎,堪稱歷代正史的典范,也可稱之為百科全書式的通史,司馬遷的《史記》,為五種體例,但重點還是本紀和列傳,所以稱之為紀傳體,后世幾乎所有的正史都依此而來,或者說,沒有能夠超越《史記》的體例范疇的。有的例目稍有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可以說,《史記》奠定了我國史學的基礎。鄭樵贊譽《史記》日:“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舍其書,六經之后,惟有此作!
一、建立杰出的通史體裁
《史記》是中國史學史上第一部貫通古今,網羅百代的通史名著。正因為《史記》能夠會通古今撰成一書,開啟先例,樹立了榜樣,于是仿效這種體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繼而起了。通史家風,一直影響著近現(xiàn)代的史學研究與寫作。
二、建立了史學獨立地位
中國古代,史學是包含在經學范圍之內沒有自己的獨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書在劉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藝文志》里,都是附在《春秋》的后面。自從司馬遷修成《史記》以后,作者繼起,專門的史學著作越來越多。于是,晉朝的荀勖適應新的要求,才把歷代的典籍分為四部:甲部記六藝小學,乙部記諸子兵術,丙部記史記皇覽,丁部記詩賦圖贊。從而,史學一門,在中國學術領域里才取得了獨立地位。飲水思源,這一功績應該歸于司馬遷和他的《史記》。
三、建立了史傳文學傳統(tǒng)
司馬遷的文學修養(yǎng)深厚,其藝術手段特別高妙。往往某種極其復雜的事實,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貼,秩序井然,再加以視線遠,見識高,文字生動,筆力洗煉,感情充沛,信手寫來,莫不詞氣縱橫,形象明快,使人“驚呼擊節(jié),不自知其所以然”。(《容齋隨筆·史記簡妙處》)。其中,《廉頗藺相如列傳》被列入小學生語文實驗教科書第18課《將相和》。
史記被什么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對后世史學和文學的發(fā)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chuàng)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后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成書過程
名稱來由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稱“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據現(xiàn)知材料考證,最早稱司馬遷這部史著為《史記》的,是東漢桓帝時寫的《東海廟碑》,此前“史記”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
創(chuàng)作背景
東周時期王道廢弛,秦朝毀棄古代文化典籍,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貴圖書典籍散失錯亂。漢朝建立后,蕭何修訂法律,韓信申明軍法,張蒼制立章程,叔孫通確定禮儀,品學兼優(yōu)的文學之士逐漸進用,《詩》《書》等被毀棄的古書亦不斷在各地被愛好文學的人士搜尋并獻出。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該書創(chuàng)作,前后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取材
《史記》取材相當廣泛。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秦記》《楚漢春秋》、諸子百家等著作和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實地調查獲取的材料,都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重要材料來源。特別可貴的是,司馬遷對搜集的材料做了認真的分析和選擇,淘汰了一些無稽之談,如不列沒有實據的三皇,以五帝作為本紀開篇,對一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采用闕疑的態(tài)度,或者記載各種不同的說法。由于取材廣泛,修史態(tài)度嚴肅認真,所以,《史記》記事翔實,內容豐富。
創(chuàng)作過程
司馬氏世代為太史,整理和論述歷史!端鍟そ浖尽份d:“談乃據《左氏春秋》《國語》《世本》《戰(zhàn)國策》《楚漢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見司馬遷之父司馬談有意繼續(xù)編訂《春秋》以后的史事。司馬談曾任太史令,將修史作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壯志未酬。元封元年,漢武帝進行封禪大典,司馬談身為太史令,卻無緣參與當世盛事,引為終生之憾,憂憤而死,死前將遺志囑咐兒子司馬遷說:“今天子接千歲之統(tǒng),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司馬遷則回答道:“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可知司馬遷乃秉承父親的遺志完成史著!妒酚洝芬浴斗舛U書》為其八書之一,即見其秉先父之意。司馬遷是紹繼《春秋》,并以漢武帝元狩元年“獲麟”,撰寫《史記》。
司馬遷子承父志,繼任太史令。他早年受學于孔安國、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后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chuàng)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漢三年(前98年),李陵戰(zhàn)敗投降匈奴,司馬遷因向漢武帝辯護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獄,并處以宮刑,在形體和精神上給了他巨大的創(chuàng)傷。出獄后任中書令,他忍辱含垢,發(fā)奮繼續(xù)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前后經歷了14年,創(chuàng)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文學影響
《史記》對古代的小說、戲劇、傳記文學、散文,都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首先,從總體上來說,《史記》作為中國第一部以描寫人物為中心的大規(guī)模作品,為后代文學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重要基礎和多種可能性。
《史記》所寫的雖然是歷史上的實有人物,但是,通過“互見”即突出人物某種主要特征的方法,通過不同人物的對比,以及在細節(jié)方面的虛構,實際把人物加以類型化了!妒酚洝窞橹袊膶W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說、戲劇中,所寫的帝王、英雄、俠客、官吏等各種人物形象,有不少是從《史記》的人物形象演化出來的。
在武俠小說方面,除了人物類型,它的體裁和敘事方式也受到《史記》的顯著影響。中國傳統(tǒng)小說多以“傳”為名,以人物傳記式的形式展開,具有人物傳記式的開頭和結尾,以人物生平始終為脈絡,嚴格按時間順序展開情節(jié),并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評論,這一切重要特征,主要是淵源于《史記》的。
后世小說多以《史記》為取材之源。其中比較典型的有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孫皓暉的《大秦帝國》和寒川子的《戰(zhàn)國縱橫》。
戲劇方面,由于《史記》的故事具有強烈的戲劇性,人物性格鮮明,矛盾沖突尖銳,因而自然而然成為后代戲劇取材的寶庫。
在傳記文學方面,由于《史記》的紀傳體為后代史書所繼承,由此產生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傳記。
作者簡介
司馬遷(前145年—?),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fā)奮繼續(xù)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chuàng)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史家之絕唱】相關文章:
母愛的絕唱07-19
絕唱世間07-13
千古絕唱06-20
千古絕唱07-08
千古絕唱06-20
十年絕唱作文12-02
家風家史家訓征文(精選25篇)02-21
樹之絕唱——讀《那樹》有感04-23
《史記》史記索隱序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