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頂之下觀后感4篇
中國飛速發(fā)展的背后付出了太多太多,因為飛速的發(fā)展而導致了現(xiàn)在地球環(huán)境的惡化,對于霧霾,人們有著深深的恐懼。下面是小編整理收集的穹頂之下觀后感4篇,歡迎閱讀!
穹頂之下觀后感(1)
春節(jié)上班第一周,柴靜以紀錄片《穹頂之下——同呼吸,共命運》刷爆各路視頻網(wǎng)站、朋友圈、微博等等,掀起了新一輪的媒體事件,引來各路大神圍觀。對于霧霾的關注,其實在中國不算是什么特別新鮮的事情了,但是能夠一次性地引起如此巨大的媒體聚焦,不得不說是第一次。
柴靜的視頻播出后,贊揚者有之,論點不相上下,無非是肯定其對于知識普及的功效,認為這部紀錄片不僅思路清楚,論點清晰,材料充實,而且以一種女性母親的身份涉入,具有一種特別親切的人文情懷,非常容易能夠引起廣大觀眾的共鳴,其播出之后引起的巨大效應就是作品本身就是其藝術魅力的最好證明。
只不過,對于《穹頂之下》的批評者所切入的角度卻各有不同。有的直接從新聞本身的客觀性出發(fā),覺得柴靜本身“TED”式的紀錄片并不符合新聞客觀性的原則,用嬰兒腫瘤與采訪小孩子是否看到藍天等方式純屬于一種無謂的“女性煽情”,很容易給觀眾造成誤導。
而其對于數(shù)據(jù)的引用,對于諸多概念的表述,對于專家學者的訪談,也諸有段長聚一,移花接木,自相矛盾自處。還有人從柴靜《穹頂之下》所表現(xiàn)出的立場批評其內(nèi)在的利益鏈條,比如說對于油氣私有的支持,其實完全忽略了中國大型發(fā)展電站的正確性等等,必定與私有利益集團的支持有關,不過是為兩會的召開提前打個預防針而已。
更有甚者,將攻擊直接轉(zhuǎn)移到柴靜本人身上,覺得她的女兒得了腫瘤與柴靜本身是個“資深煙民”“高齡產(chǎn)婦”密切相關,而她的女兒本身為美利堅合眾國的居民,更是將柴靜本身口口聲聲的所謂對于霧霾的關懷大大地打了一個嘴巴。
看了各路神仙對于柴靜《穹頂之下》的褒揚和貶低,我都覺得,那些爭論比柴靜的紀錄片本身更有看頭了,就像豆瓣上的許多影評比電影本省更加精彩一樣。無可否認,柴靜的紀錄片給普通大眾上了一堂生動的霧霾課,她所運用的多種表達方式所產(chǎn)生的影響力,無疑是那些過分科學的讀物所無法取代的。
只不過,那終究只是一堂課而已,所提出的具體建議能不能應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還是得打一個問號。柴靜的建議是多舉報非法排污行業(yè),出門少開車。那似乎是每一個人所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能會像“隨手拍解救被拐兒童”一樣,在某一個階段掀起一陣高潮,最后又不了了之吧。因為她根本沒有觸及治理霧霾的難度所在,那是層層利益鏈條所組成的一個大漩渦,無論你從哪一個點入手,都無法全身而退。
以北京的“A派克藍”為例,為什么僅僅在幾天的時間,霧霾可以消失不見——因為政府以巨大的手腕制止了各路排污源頭。其代價是什么呢?那就是幾天的工廠停產(chǎn)。所謂的效果,必定要付出巨大的犧牲。中科院這么多人,國家的執(zhí)行人員那么多,環(huán)保局長又不是傻子,怎么不知道如何徹底根除霧霾呢?多少年前就提出了所謂的“科學發(fā)展觀”了啊,到現(xiàn)在為什么全中國霧霾越來越嚴重。
因為,那是一件沒有辦法的事,你經(jīng)濟要發(fā)展,必定得燒煤,所謂的高能源哪里這么容易得到?你要洗煤,那得付出多少勞動力?洗煤之后的臟水怎么辦?一步一步都是資本投資。西方發(fā)達國家為什么空氣好?因為他們都是過來人了,都曾經(jīng)以高污染換來了經(jīng)濟發(fā)展,如今的他們,當然有雄厚的實力將污染企業(yè)轉(zhuǎn)移到發(fā)展中國家。
或許,這種言論本身可能有點無奈,但確實是事實。許多事情背后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中國,還太窮。經(jīng)濟發(fā)展和環(huán)境保護,你只能選擇一個。
穹頂之下觀后感(2)
“在人們沒有發(fā)現(xiàn)PM2.5之前,它就存在了!边@是柴靜在紀錄片《穹頂之下》中對于霧霾簡介中的一句話,正是這句話,讓我進入了一個了解霧霾的世界。
對于霧霾一直是一無所知的我,這一次將它了解了個底朝天。
柴靜將兩個主要導致霧霾致癌率增加的罪魁禍首:煤礦和汽油。中國人自從進入銅器時代后對于煤的使用是日益頻繁,到了鐵器時代更是一發(fā)不可收拾,科技發(fā)達的現(xiàn)在,煤,始終是人們賴以使用的礦物,然而好礦會越用越少,而劣質(zhì)礦則會變得多了起來,對于劣質(zhì)礦物人們采用洗煤的方式讓它們變得“干凈”,但許多人都想跳過這個燒錢的過程,直接投入使用,而導致燒出來的黑灰變得更多,當這些東西進入大氣,就成為了霧霾的主材料。
當然汽油也是一個導致霧霾加強的主要原因。許多不達標的車在不安裝尾氣過濾器的`情況下連夜奔馳,導致空氣被嚴重污染,加上加油站的汽油揮發(fā),以及人們的過度用車讓霧霾變得如此囂張。
不僅如此許多工廠也以身試法,做許多法律上不允許的事,然而這一切是為什么呢?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人類自己。
就拿煤礦的事來說,許多老板為了省錢而不洗煤,也為更快的賺到錢,讓下一批煤盡快的給他賺錢,再加上煤的需求量大所以任何品質(zhì)的煤都是必需品,所以許多礦廠老板更是大量的將劣質(zhì)的褐煤送到其他老板手里來用,正因如此,所以褐煤成了人們自食其果的一個例子。
汽油也是一樣,任何一輛被查出超標的車都不愿意裝處理器,都是一個理由:省錢。就為了省錢所以買假車和國四的標來瞞天過海,這就是人性,這就是《穹頂之下》所要告訴我們真正的東西。
“在空氣中我聞到了錢的味道。”這是柴靜在節(jié)目里的一句原話,為了錢中石化提高石油價格,降低排放標準;為了錢煤礦廠老板拒絕洗煤;為了錢卡車司機拒絕裝過濾器;為了錢那些造假車的人以身試法;為了錢所有這些不過環(huán)境變化的人,最終拉著我們與他們一起吃他們種下的苦果。所以我們最大的敵人不是霧霾,而是自己。
穹頂之下觀后感(3)
從人人做起,保護我們所依賴的環(huán)境,讓天空變藍,讓星星充滿夜空。
人生只有一次,我們不能預測未來,不能穿越古代來和自己的行為做對比來分辨是對是錯,我們希望未來自己的孩子看的到星星看得見藍天、我們也希望未來自己的孩子可以過的好,沒有麻煩。
我覺得它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沒想到它這么強大,它搶走屬于我的顏色。被搶走的不只是天空的顏色,也將生活變得單調(diào),無趣甚至低悶。我本是挺討厭風這種東西,但是,現(xiàn)在我多么渴望來一陣風吹走它,吹走我心里的“霾”。
在告訴發(fā)展的時代里,我們一直把目光注視在GDP,城市化進程,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上,注視在高速發(fā)展的繁榮上,注視在燈紅酒綠的城市中。我們的雙眼被繁榮的光芒所吸引,我們的思想沉醉在紙醉金迷的喧囂中。我們的身體還享受著喜悅的美酒,眼前的繁榮像巨大的光幕,籠罩在天空上,只有少數(shù)人才能看到光幕后的黑暗,才能感到喧囂后的平靜,才能嘗到美酒中的苦澀。很有幸,今天我能觀看這部讓人震憾的影片,讓我們引發(fā)思考,這觸動了我們心靈的風暴。
穹頂之下觀后感(4)
《穹頂之下》這部長達一小時四十分鐘的視頻中,柴靜講故事的能力,是非常出色的。也正是這種能力,使得傳播變得有效、而不是類似官樣文章般的無聊,這正是值得我們每一個傳媒人學習的!柴靜“霧霾”的專題,我認真地看完,說實話,我做了近八年上海市政協(xié)委員,而且深入調(diào)查過污染問題,但是,我承認自己對霧霾問題的認識程度,遠比不上柴靜--柴靜的沉靜、理性、對材料掌握的充分與展現(xiàn)過程的淋漓盡致……很有說服力。
對這個國家的改變,知識分子是有責任的,但更重要的是,知識分子只能服膺于真理,而不是金錢、權力、還包括容易導致“文人相輕”的自我的虛榮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