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流畅不卡精品,在线视频综合站,国产精品137页,亚洲制服丝袜中文字幕在

<td id="urspe"></td>
<small id="urspe"><menuitem id="urspe"></menuitem></small><small id="urspe"><sup id="urspe"></sup></small>

  • <small id="urspe"></small>
    <sub id="urspe"><menu id="urspe"><samp id="urspe"></samp></menu></sub>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談美》讀后感

    時間:2024-06-24 10:28:09 心得體會 我要投稿

    《談美》讀后感15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談美》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談美》讀后感15篇

    《談美》讀后感1

      什么是美?我覺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美并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許多人認為,看過去舒服的就是美的;也許更深一層,會說心靈美也是一種美。但這些感受都比較淺顯,看過朱光潛的《談美書簡》后,我知道了朱光潛先生眼中的美。

      光潛先生信奉“三此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按松響撟龆夷軌蜃龅氖拢偷糜纱松頁斊,不推諉給旁人”;“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該在此時做,不拖延到未來”;“此地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委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边@是朱光潛先生不尚空談、腳踏實地的治學精神的體現。這很值得我們廣大中學生學習。

      也許第一眼看到上面那段話,你不會有太深的感觸,但如果你專注地把這一整本小書讀完,你必會為朱先生治學為人的`態(tài)度所折服!書中其中最能領略到的是光潛先生非常經典的對美的分析論證:美是最不實用的經驗,但是人類歷史生生不息的;美是無處不在的,但是要靠人們細心發(fā)現的;美是客觀事物加主觀態(tài)度產生的,但是缺一不可。物質是可以用盡的,而無形的美是可以代代流傳供世人享用的。

      而在經濟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在滿足基本的物質需要后人們也越來越關注自己的心靈、精神的健康成長。其實美感無時無刻都沖斥在我們生活當中,從最簡單的吃穿住行來說大多人們都會選擇環(huán)境優(yōu)美安靜的餐廳就餐,因為感官的滿足可以提高食欲。穿衣打扮已經是現代人每天必備的功課,這可以讓人更有信心每天可以有一個好的開始。房屋裝修也是一門美學功課,明亮寬敞、舒適已經是老掉牙,而自己感覺和概念才讓它與眾不同,比如:歐式概念、田園風格、東南亞感覺、日式家居或者中西合璧等。獨特的家居風格可以代表主人的獨特性,更能讓他享受其中。車子基本性能就是帶步,而且現代人更追求的是外觀流線性、顏色等。所以美感不是實用主義,是不帶有功利心態(tài)的心理活動,美感可以讓人們得到心里上滿足和精神上的享受!

      在《談美》這書中,通俗易懂,使我對美學有了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認識。最美麗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態(tài)度,所以,我想每個人都應讀一讀《談美》深入淺出,引人入勝的語言,會讓你喜歡上《談美》,讀完后,一身輕爽,凈化了心靈,提升了精神世界。相信它會對你有所啟示的。

    《談美》讀后感2

      朱光潛先生的《談美》寫于1932年4月的倫敦。從十五個方面來論述,有:

      一、我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tài)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

      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

      三、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宇宙的人情化。

      四、希臘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鮮麗的英國姑娘美感與快感。五、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美感與聯(lián)想。

      六、靈魂在杰作中的冒險考證、批評與欣賞。

      七、情人眼底出西施美與自然

      八、依樣畫葫蘆寫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的錯誤。

      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藝術與游戲。

      十、空中樓閣創(chuàng)造的想象。

      十一、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創(chuàng)造與情感。

      十二、從心所欲,不逾矩創(chuàng)造與格律。

      十三、不似則失其所以為詩,似則失其所以為我創(chuàng)造與模仿。

      十四、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天才與靈感。

      十五、慢慢走,欣賞!人生的藝術化。

      在《談美》中,朱光潛先生將一件事物從多方面進行了論證。

      在一、我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tài)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中,對于一棵古松,木材商是用商業(yè)的心態(tài)去看,科學家是用研究的心態(tài)去看,而畫家則是用欣賞的心態(tài)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襯了三種效果。從經濟、科學、美感的角度看,就會有不同的感受。美的.東西需要人們用審美的眼光和欣賞的心態(tài)去看去想,如只講實用,那么美是最不實用的經驗。但如果說人類歷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觸動你我心靈深處的唯有那些給予美好情感的藝術作品,無處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閃著光,指引人們的靈魂、凈化人們的思想。

      在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中,藝術是主觀的情趣、感覺,而又有些客觀的控制和設計在其中,太過接近真實容易使人產生功利心,太過主觀也不容易讓人理解,畢竟藝術是給人們欣賞的。所以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是從局中和局外人物的角度進行的闡述。

      在十五、慢慢走,欣賞。∪松乃囆g化結束的段落中,不需多言,讀完此書,更見朱先生對美、對藝術理解的功力。努力向前也不要忘了駐足停下來,看看眼前的風景,品味一下生活。

      從朱光潛先生的《談美》中,我們可以學到看待一件事物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地看,并且不同的人看待事物的方式和內容也是不同的。看了《談美》,我想,這對我們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幫助。

    《談美》讀后感3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情”,這是朱光潛先生為人的準則,也是《談美》一書最基本的觀點。書中這樣比喻,當你走在一條河流的兩岸,如果你在河岸的這邊,你就會發(fā)現對岸的景色比這邊的美,而當你走到了河的對岸時,你又會發(fā)現對岸的景色又要比這邊的美。對此,朱光潛這樣說道:你在河的這邊,對岸對于你來說是孤立的,你在欣賞它的時候是不受它的羈絆的,而這邊的景色卻因為你身處其中,為其所困。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睂ι钪械娜f事萬物,俗世中的我們總抱著利用它來達到自己目的的心態(tài),將它當做自己的墊腳石。須知唯有獨立絕緣地看待事和物,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去欣賞,方能體察其美,若懷實用性目的,則心態(tài)已失。佛家經典《心經》的前三個字就是“觀自在”,如果能達到這種境界,就是跳出自我,就是美的獲得。

      全書也是以此為目的,把其中經歷的各種過程、形態(tài)呈現在我們面前。作者第一封信中所舉的.古松的例子,就是如此。庭院中的一棵古松,我們可以有三種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即以一種實用者的角度,如木匠;以科學家的客觀角度,如植物學家;另一種則是以美學家的角度去觀察。在三種不同的角度中,實用家想的是如何才能把這棵古松做成精美的家具,或者是一件精致的藝術品,而科學家所想的則是這棵古松的年齡、屬類等,這兩者都在無意間把外在的意向同自己的行業(yè)、學識等聯(lián)系起來,都把古松當做一塊踏腳石,由它跳到和它有聯(lián)系的各種事物上去;但是美學家則是把古松獨立于自我之外,從第三旁觀者的角度去看,以直覺去體味。

      如果把這種美學經驗和我們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我認為這就是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而這也是作者通過本書向我們傳遞的思想方法。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可能風平浪靜,特別是我們這些涉世未深的“初學者”,總免不了遭受挫折、困頓,前方的路也因此蒙上了一層厚厚的塵霧。但如果此時你能以一種美學的態(tài)度去觀察這個世界、這分生活、這種狀態(tài),恰如一劑清涼劑,你就會發(fā)現一種全新的角度、全新的境界,把自己從生活中孤立出去,以第三人的角度體察生活,欣賞生活,因為只有如此,你才能不受實際的切身利害的牽絆,就能安閑自在地玩味另一種生活,并從中得到美感。

      舉目凝神,我仿佛看見朱先生透過這茫茫的紅塵俗世蹙起雙眉、欄桿拍遍。

      最后,以阿爾卑斯山上路牌寫給游人的一句話作為結尾,那就是:

      “慢慢走,欣賞啊!”

    《談美》讀后感4

      朱光潛的《談美書簡》是美學經典,它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我們學文的人都應該瞧瞧,因為它對我們的藝術鑒賞能力將有很大的幫助。在戲劇和小說方面,“典型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這一章節(jié)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讀懂戲劇和小說。

      德國詩人歌德在一八二四年的《關于藝術的和感想》中有一段著名的語錄:

      詩人究竟為一般而找來特殊,還是在特殊中顯出一般。前一種程序產生出寓言詩,其中特殊只作為一個例證才有價值。后一種程序才適合詩的`本質。它表現出一種特殊,并不想到或明同時指出一般,誰如果生動地掌握住這特殊,他就會同時獲得一般而卻意識不到,或是了事才意識到。

      朱光潛認為,這種提法很好地解決了形象思維與文藝思想性的關系問題。我認為,這涉及到藝術典型在創(chuàng)作過程從是從共性出發(fā)還是中個性出發(fā)的問題。具體在我們的寫作活動中,以小說寫作為例,這個原則可以指導我們怎樣來塑造一個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

      首先,我們應選擇一個典型的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包括具體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自然環(huán)境。這個環(huán)境是直觀存在的,也可以是藝術的真實客觀存在,因而它具有特殊性,小說的故事確實要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發(fā)生。

      其次,我們要選擇這個人物形象也要是典型的,他有自己的個性,即使你寫到的是一個普通人,其實也要寫出這個人的特殊性。小學生作文中常常把人寫成一個樣子,通通是“高高的鼻子、大大的眼睛”,其實就是把人物類型化了,不符合典型人物的原則。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因。所以我們筆下手筆的人物都要有個性,不然就不符合自然規(guī)律,所以就不符合寫作的規(guī)律了。

      再次,要樹立用典型人物形象來表現一般規(guī)律的寫作原則。正因為我們筆下人物形象的人物是早期的,所以他更真實,更能反映校園生活的原貌。因為典型,還原了生活多姿多彩的面貌;因為典型,囊括了生活的一般的某種程度。

      最后,中會為了要演繹出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我們首先要勤于觀察,看到一種事物與它事物的區(qū)別,對涵義旨趣的特殊性要深入挖掘。其次,就是要表現出這個人物的特殊之處,突出人物的典型性。最后把人物置于一個典型環(huán)境中所,讓人物的特質與命運在環(huán)境中碰撞、融合。這樣我們就社交生活能用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來呈現生活的本質。

    《談美》讀后感5

      作者開篇就說明了本文的目的在于學會發(fā)現美并欣賞美,“談美”非“談風月”。

      作者明知身處危急存亡之秋,仍有心思來談論“美”,換句話來講,普通人連溫飽都不足,何有精力來講究美學呢?可能在大眾眼里,脫離物質基礎談精神追求是空想。

      然而,作者不急不躁地解釋,“我堅信中國社會鬧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問題,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壞。我堅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幾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從“怡情養(yǎng)性”做起······要求人心凈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現世是名利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無非是利害網,忙忙碌碌地兜轉于利害關系之中。人常常對自身境況感到不滿,同時又對別人的境遇心生羨慕。

      人處于現在和過去,對某件事情的看法以及對某種經歷的態(tài)度不免會有不同。

      在過去那個時空的自己可能會感到無比絕望,而從現在往回看,原來自己還是很堅強地挺過來了;在過去那個時空的自己可能經歷著無比心酸的事情,而從現在往回看,原來還有更令人酸辛的事情等著自己;在過去那個時空的自己可能被愛情傷得體無完膚,而從現在往回看,原來還有自己早已渡過那條愛情的河。

      過去到現在的這間隔以及這期間所積累的經歷會影響我們的看法和態(tài)度,究竟需要多久以及需要如何跳出自身的觀察視角,這依人而異。

      作者認為“一般人迫于實際生活的需要,都把利害認得太真,不能站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人生世相,于是這豐富華麗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飲食男女的營求之外,便無其他意義!

      那么,當我們處于某種困境時,是不是也可以放長遠去看,或者跳出自身視角來看?又或者直接逃離現實世界,沉浸到創(chuàng)造出來的美感世界。一般而言,美感的世界是純粹的意象世界,完全與現實世界隔離。

      作者認為,藝術是彌補人生和自然的.缺陷的,僅模仿現實生活和大自然,便難以讓觀眾欣賞真正的美感。但我認為,現實生活和大自然創(chuàng)造的“藝術”更超乎想象,總有些人的經歷詮釋了什么是荒誕人生,總有些自然景觀展現了什么是鬼斧神工。

      文的最后“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義的藝術。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蔽覠o比贊同,把生活當做藝術品來雕琢,善于發(fā)現身邊的趣事,把人生過得更具情趣,欣賞這獨一無二的人生。

    《談美》讀后感6

      翻開這樸素而又豐富的書,我開始在這新世界探索。

      令我印象最深的文章,是《我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tài)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 。這篇文章描述了從不同角度看同一事物所得出的不同觀感。在這篇文章的開頭,作者仿佛開門見山告訴我們:一切事物都有幾種看法,同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種,所看出來的現象也就有多種。接著,以園里的一棵古松做例子,分別把自己置身于一位木商、一位植物學家以及一位畫家的角度,來看這一棵古松。結果不難想出:“它的形象,隨觀者的性格和情趣而變化。各人所見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個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為的。極平常的知覺都帶有幾分創(chuàng)造性;極客觀的東西之中都有幾分主觀的成分”。

      之后,作者分別從這三種人對古松的態(tài)度中提取出了三個關鍵詞,木商對應的是實用,植物學家對應的是科學,而畫家則對應的是美感!皩嵱玫膽B(tài)度以善為最高目的',科學的態(tài)度以真為最高目的,美感的態(tài)度以美為最高目的”。自此,文章中心論點逐漸顯現出來:“人的實用的活動全是有所為而為,是受環(huán)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動全是無所為而為,是環(huán)境不需要他活動,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動的。在有所為而為的活動中,人是環(huán)境需要的奴隸,在無所為而為的活動中,人是自己心靈的主宰”。歸納得相當精辟。

      是啊,我們崇拜英雄,從小聽著他們的故事長大;我們崇敬詩人,從小吟著它們的詩長大;我們喜愛美人,從小看著她們的畫長大……而事實是,如果沒有那些故事、沒有那些詩、沒有那些畫、沒有那些美的感受,我們根本不會被所謂的英雄、詩人或是美人打動,甚至我們都不知道他們是誰。我想這就是美帶給我們的真正意義,它可以把千百年前的事物人物,帶到我們的面前,讓我們感受體悟他們身上的力量,也讓我們知道他們的前車之鑒,作為我們的后事之師。

      “悠悠的過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們之所以還能認識出來這漆黑的天空者,全賴思想家和藝術家所散布的幾點星光。朋友,讓我們珍重這幾點星光!讓我們也努力散布幾點星光去照耀那和過去一般漆黑的未來!”

      這篇文章的題目是“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tài)度”,但我所感受到更多的是,作者著重勾勒了美感。熟練的對比手法使這篇文章既不偏離于原本的想法,也有著它獨特的意味。這或許就是作者的高超之處了。

      談美,也很美。

    《談美》讀后感7

      朱光潛先生的《談美》中這樣寫到"牛希濟的"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兩句詞就是好例。詞中主人何以"記得綠羅裙"呢?因為羅裙和他的歡愛者相接近,他何以"處處憐芳草"呢?因為芳草和羅裙的顏色相類似。這是朱老先生對聯(lián)想中的接近聯(lián)想和類似聯(lián)想的一個好例,在本章中,對美感和聯(lián)想的關系論述可以說十分精彩,下面我們就跟著朱光潛先生的思路,細細品味這其中奧妙。

      介紹了聯(lián)想的含義后,作者寫到"聯(lián)想有時可以意志控制,但大多數情境中,聯(lián)想是自由的、無意的、飄忽不定的",這是在寫聯(lián)想的性質。我認為是非常真實且貼近生活的,比如我們晚上休息時,本應是一個意識漸去,身心放松的過程,但白天所見所看的一切就是在你腦海中不受控制的浮現,你越想擺脫他們,聯(lián)想就越活躍的.進行,由此可知意識在活動時就是聯(lián)想在進行。而且這個聯(lián)想線索前后相承,雖有關系可尋但它們都是偶然的。于是作者寫到"多數人覺得一件事物美時,都是因為它能喚起甜美的聯(lián)想"

      接下來作者在顏色,有歷史性的作品和音樂方面論述了聯(lián)想勢力,然后提出了本章的關鍵"聯(lián)想所伴的快感是不是美感呢?"朱先生介紹了對這個問題的兩個學派,肯定的是內容派而否定的是形式派。而作者贊成形式派的主張,即反對雜聯(lián)想于美感中。作者認為聯(lián)想是妨礙美感的,美感起于直覺,不帶思考,聯(lián)想卻不免帶有思考。聯(lián)想最多只能增加對一個作品的好感,但并不能增加美感。

      這就是本章中作者傳授給我們的道理,看起來很平淡,但運用到生活中,卻可以反應出很多事實。比如你在街上聽到一首曲子,而那首歌正是你喜愛拿手的,腦中就不免有許多回憶聯(lián)想,想到某年某月的演出,抑或是這首歌的歌手,心中可能會充滿甜美快樂,但這這是聯(lián)想所帶來的快感,并不是真正的美感經歷。真正的美感經歷在于"無所為而為",摒除內心的一切聯(lián)想雜念,寧靜專一,只在意那件事務本身,如此美感才出現在心中,否則只是無端的快感。

      在放眼當下,在這個物欲橫流的金錢世界中,朱老先生教會我們的就是靜下心來,擁有一顆純粹純潔的心,一顆感受世界之美的心,更是一顆只屬于自己的心。

    《談美》讀后感8

      20xx年,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國》和北京師范大學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二書均以通俗的講述方式使高雅文化為大眾所了解、接受、欣賞。易老師品讀的“三國”是一段掩埋于歲月風塵之下的歷史,易老師的“品”是以自己的視角結合考證的手段撥開彌漫于歷史真相之上的層層迷霧,以求得歷史之真;于丹老師解讀的《論語》則是一部滋養(yǎng)了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儒家經典,于丹老師的《〈論語〉心得》是以《論語》中的微言大義為當代人焦躁迷惘的精神狀態(tài)開了一劑利腦清心的良方,這是求心靈之善。人生境界真、善、美,人的生存不止要求真,求善,還有更高一個層次,“求美”!墩撜Z?先進》篇中說“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笨鬃铀隙ǖ娜松淖罡呔辰缇褪沁@樣一種精神自由的審美境界。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是春之美,“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是夏之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秋之美!昂聘√炷e雪冰川波”是冬之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是自然之美,“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是人情之美,而以上這些美的詩詞又都是藝術之美!懊馈笔菚r時有而處處在的,然而“春”“夏”“秋”“冬”本身并不是美,“自然”“人情”“藝術”也都不是美。那麼“美”到底是什麼,怎樣發(fā)現“美”,如何創(chuàng)造“美”,如果了解了這些,我們不就可以于時時感受到美,于處處創(chuàng)造美了嗎?我們被美圍繞,我們的.人生將是一個藝術化的人生,一個美的人生。

      其實,這些問題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美學家朱光潛先生就已經給我們做出了他的解答。朱先生于1932年為當時的青年寫作了一本美學入門書《談美》,這本書一共十五章,以“人生的藝術化”為中心命題,談到了審美態(tài)度,審美距離,美感,欣賞,藝術與游戲,藝術創(chuàng)造等十幾個命題。朱先生認為“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義的藝術”,每一個人“過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應有的美點”所以“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藝術家,他的生活就是藝術作品!敝旃鉂撓壬ㄟ^這本書,為我們走向藝術化的人生,美的人生打開了一扇智慧之門。朱先生在這本書中以平等的態(tài)度,親切與讀者交談。于清新質樸的文字中處處閃爍著思想的光輝,是很值得于云淡風清之日,明窗凈幾之下,就著茶香細細品味的一本好書。

    《談美》讀后感9

      朱光潛先生在《談美書簡》中曾舉過一個例子:對于園里那一棵古松,在木材商、植物學家和畫家眼里,卻是三種不同的東西――在木材商看來,它不過是一棵做某事價值多少錢的木料;在植物學家眼里,它是一棵葉為針狀、果為球狀、四季常青的顯花植物;然而畫家卻認為它是一棵青翠挺立的古樹。接下來三個人的反應態(tài)度也不全都――木材商在心里盤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考怎樣去買它、砍它、運它;植物學家立刻就會想到要把它歸到某類某科里去,留意它和其他松樹的異點,思考它何以活得這樣老;而畫家卻只是在聚精會神地欣賞它的青翠的顏色,它的盤屈如龍蛇的線紋以及它的昂然高舉、不受屈撓的氣概。

      我贊同三者眼中對古松的不同狀態(tài)和不同定位,我更推崇把三者的視角進行綜合,更多方位、更多角度地去端詳、去構思、去塑造眼前的事物。就如我們作為老師,可以如植物學家一般依據同學的生活環(huán)境、學習現狀等去推斷同學的優(yōu)勢與不足,分析其成因;如畫家般去感受同學的共性、體會同學的品行和趣味、挖掘同學不被他人察覺的閃光點;如木材商那樣規(guī)劃同學的前途、思忖同學的進展方向、培育目標。那樣,不同的同學才真正地在老師的眼中鮮活起來、立體起來。我們在進行訓練教學的同時,才能真正地本著關愛同學的原則開展與實施。

      就如,有的老師能針對不同同學的優(yōu)勢或特長,支配相對應的工作,使得同學不斷地樹立自信念,轉而在其他方面也有座提高。又如:我們在教學活動的設計過程中,要盡量多的賜予同學嘗試、熬煉、爭論、溝通等活動,讓同學從不同的活動中展現自己,讓老師全方位地了解同學,發(fā)覺同學多樣的美;再針對同學的特點,也可以量身定做地支配一些學習活動,使同學更樂觀地參加學習,獲得更多的學習方法。在我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曾嘗試過多種形式的師生合作示范:僅在語言上進行溝通;在繪畫方面進行合作;綜合語言溝通與繪畫合作等等。不論哪一種形式,同學在參加老師示范的過程中,都能樂觀開動腦筋,主動思維,大膽地發(fā)表著自己的見解與想法。很多想法由于同學間的差異,會形成老師也想不到的奇思妙想,從而迸發(fā)與碰撞出更精妙的思維的火花,同學們的共性因此而得到張揚,同學的生命在老師的呵護與培育中得到進展。

      師生的共同示范中,同學亦在老師的協(xié)作下,樂于多方面、多角度地思維;在老師的鼓舞下,更投入地更專注地進行創(chuàng)作與表現,使得美術課堂中的示范環(huán)節(jié)也成為了提高同學生命的質量,滿意同學心智成長需要,促進同學生命價值體現的一個良好途徑。

    《談美》讀后感10

      一天的光陰轉瞬即逝,而在這一天,我卻度過了一個有意義的時光:我用一天的時間讀完了13封信,而這13封信讓我對美學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這就是朱光潛先生在83歲高齡寫給青年的美學入門讀物《談美書簡》。

      朱光潛先生是中國現代美學的代表人物,是開拓者和創(chuàng)新者,在美學領域是全國的權威,他主張美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tǒng)一。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闡明了美和美感的規(guī)律、美范疇等一系列問題。

      在前言中,朱光潛告訴我們怎樣學美學,但我認為更重要的在于,他對我們人生觀的引導,如在前言中朱光潛寫到“正路并不一定是一條平平坦坦的直路,難免有些曲折和崎嶇險阻,要繞一些彎,甚至難免誤入歧途。哪個重要的科學實驗一次就能成功呢?“失敗者成功之母”。失敗的教訓一般比成功的經驗更有益”……這些都呈現出一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通篇讀來,其中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觀點比比皆是,現在簡要歸納輯錄如下:

      一

      人是審美的主體,人在改造客觀世界時也改造了人本身,人在審美中具有最高的意義,美離不開人。

      二

      學習美學的方法應是:在應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的同時,應多結合其他流派的觀點考察美學。

      三

      藝術也是一種生產勞動,在審美中,人有意識的依據美的.規(guī)律來創(chuàng)造美和發(fā)現美,所以,美也是一種生產勞動。

      四

      美是有階級性的,但同時,美更本質的性質是人性,階級性是人性中的一部分。這及時的更正了人們關于美的錯誤意識。

      五

      美與生理狀態(tài)的內在聯(lián)系,并認為美的文藝作品中應有思想性的滲透,但不是直接,而是間接從作品中表現出來。

      六

      現實主義從客觀出發(fā),而浪漫主義從主觀出發(fā),并據此認為我們不能容忍一個人因一點小過錯而失敗,從而產生出悲劇感,驚恐和哀憐是悲劇的情感基礎,悲劇更為本質,好的喜劇作品中一定有悲劇性。

      七

      崇高是我們由壓抑而產生的,它是由恐懼轉為振奮的,并在其中體會到一種自尊或愉悅。崇高側重于對立和沖突,而秀美側重于平衡和和諧。

      13封信,行云流水,讀來渾然天成,卻使我對美學有了第一次有了明晰的認識。每一封信都是那么親切自然,知識在這種脈脈溫情的態(tài)度中傳達出來,其間沒有美學中那種概念的堆砌,卻使人們對美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最美麗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態(tài)度,所以,每個人都應讀一讀這13封信。

    《談美》讀后感11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座平凡的山,一個看似糊涂不識廬山的詩人,卻就在這種糊涂之中見出了廬山真正的美。蘇軾不似你,你遠望廬山,望廬山之高峻,只說它的路途艱險,難以行走。你遠望廬山,望廬山之富饒,只說它的資源豐富,你更望了廬山之云的如夢如幻,卻只淺談談你望不見山頂而苦惱。若人人皆是如此,美何在?

      一棵老古松,在伐木者的眼下,砍掉它獲取利益便是它的歸宿。在科學家的眼下,分析,解析它的成分,了解它的種類便是它繼續(xù)存活的理由和價值。然而終是有像蘇軾這樣的藝術家們,他們靜靜望著這棵樹,不去想它的價值有多大,只是默默欣賞著它的每片葉兒,每段枝條,看它們的美與獨特。他們僅僅是欣賞著這棵樹的美,無所為而為似的看著它,漸漸沉浸在美的世界里,與樹竟如同合二為一,看著樹的他們,仿佛正在被樹望著。

      而社會如同是大河流水,人不往前游,就會被生活推著走,于是你自然的將事物的實用性和它對你的意義放在了第一位,又因此而談著這個社會是多么不公平,更是天天想著錢是多么可貴,于是,你心如磐石,從外面打不開,從里面又是無法掙脫束縛,終究是打不開心扉,怎么能裝得下真、善、美呢?你把實用性放在了第一位,有所為而為的去做每件事,最終卻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于是你認了,認了困難是大山,挖不走,也推不動。然而在利益的驅動下,你淡然了,你忘了這座山本應擁有的美麗,而是以仇視的目光望著它,只認為它擋了你的去路,卻忽略了困難背后對你的幫助,你并未用欣賞的眼光去細細品味這座山,自然意識不到它的.美,更想不到困難的源頭就是你心中的怨念和對成功極度的渴望,最終錯過了登上山頂,一覽山頂美景,獲得成功的機會,豈不見笑于世人!

      對于成功過分的渴望,對于一件事物給你有所為而為的想法終究會蒙蔽你的雙眼,讓你心生浮躁,你敢于嘗試的初衷終被扭曲。于是在看似困難而不困難的境遇之下,你怕了,于是你問路在何方,同時你卻早已被一葉障目而不見泰山。于是這是你急了,思想一片混亂,最終你敗了。也許就缺少那么一點的心靜,就成功了。在你急問路在何方時,你是否還想起過一路美在何方?也許它早已被你拋在腦后了。

      困難似山卻不是山,只需要你多一點美的眼光,多一點角度的變換,它會化作輕煙。而美似山上的樹,山下的你遠望著山上的樹,是否在那不經意之間,山上的樹正默默望著山下的你。

    《談美》讀后感12

      譬如《論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幾句話決沒完全描寫出孔子說這番話時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籠統(tǒng),沒有把當時的流水形容盡致。如果說詳細一點,孔子也許這樣說:“河水滾滾地流去,日夜都是這樣,沒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這流水時常變化不盡么了過去的事物不就永遠過去決不回頭么了我看見這流水心中好不慘傷呀!……”但是縱使譬如《論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夕”幾句話決沒完全描寫出孔子說這番話時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籠統(tǒng),沒有把當時的流水形容盡致。如果說詳細一點,孔子也許這樣說:“河水滾滾地流去,日夜都是這樣,沒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這流水時常變化不盡么了過去的事物不就永遠過去決不回頭么了我看見這流水心中好不慘傷呀!……”

      之前一直覺得有時候自己的表達過于詳細,反而很尷尬,會破壞一定的美感,正如朱所言

      據這個雕刻,討論美術上含蓄的道理。以上是從各種藝術中信手拈來的幾個實例。把這些個別的實例歸納在一起,我們可以得一個公例,就是:拿美術來表現思想和情感,與其盡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與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說出來,不如留一大部分讓欣賞者自己去領會。因為在欣賞者的頭腦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較盡量流露的還要更加深刻。換句話說,說出來的越少,留著不說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人世間的偉大不是由理性鑄就談情與理性,朱光潛這一點和烏合之眾不謀而合,這就是人性,群體中的個人不但在行動上和他本人有著本質的區(qū)別,甚至在完全失去獨立性之前,他的思想和感情就已經發(fā)生了變化,這種變化是如此深刻,它可以讓一個守財奴變得揮霍無度,把懷疑論者改造成信徒,把老實人變成罪犯,把懦夫變成豪杰。群體在智力上總是低于孤立的個人,但是從感情及其激發(fā)的行動這個角度看,群體可以比個人表現得更好或更差,這全看環(huán)境如何。一切取決于群體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么性質!后w固然經常是犯罪群體,然而它也常常是英雄主義的群體。正是群體,而不是孤立的個人,會不顧一切地慷慨赴難,為一種教義或觀念的凱旋提供了保證;會懷著贏得榮譽的熱情赴湯蹈火……這種英雄主義毫無疑問有著無意識的`成分,然而正是這種英雄主義創(chuàng)造了歷史。如果人民只會以冷酷無情的方式干大事,世界史上便不會留下他們多少記錄了。

      所以說再很多事情上人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壞人也有憐憫之心,源自于我們內心的潛意識,是人類幾千年來的傳承,這才是人性,這才是我們的信仰,我們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

      但是人性究其根源還是神性與劣根并存的種類,有時一念之差,差之千里,一定要發(fā)揚自己神性的一面,以木棒撬動地球。

    《談美》讀后感13

      應該說,《談美》是塵封在我記憶中的一本書,這次舊書重談,主要是因為我心中漸漸涌起一絲恐慌,日復一日地扎根在電力一線,會不會逐漸喪失了對工作和生活中美的感知和追求呢?有同事可能覺得,我們對著變電站,對著輸電線,科學與實用就夠了,需要美做什么呢?那我們可以認真想一想,我們的一生在追求什么?追求幸福,追求過去、現在、未來達成的平衡和愉悅。那幸福是什么,幸福其實是一種美。細化一些,舒適的工作環(huán)境是一種美,和諧的家庭是一種美,內心短暫或長期的滿足是一種美,甚至常掛在嘴邊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精神也是一種美。

      如果喪失了對美的追求,會有什么后果呢?

      第一是喪失了美感。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如果喪失了美感,把看到的聽到的一切歸于實用,那當我們看到一棵奇異的古松,我們就不會去欣賞它的蒼翠挺拔和不屈不撓的氣概,而只想去思考如果龍卷風來,樹枝會不會掛到電線上。這就是朱先生在書中所述的三種態(tài)度:科學的、實用的、美感的之間的差異。更關鍵的是,幸福本質上也是一種美,二者在內涵與外延上都極為接近。喪失了對美的追求,其實就喪失了幸福感。

      第二是喪失了靈感。

      朱先生說,天才創(chuàng)造往往需要藝術家式的靈感。從這句話中大家應該就能明白靈感與美之間的關系。我再舉個例子,賞月是一件非常有雅興的事。大家眼前是茫茫夜空和溶溶月色,內心卻歷經著豐富的情緒活動,大家寫詩作文,月色仿佛就在文字間流淌著。但如果布置了主題為賞月的'命題作文,大家再去賞月,就會覺得這個活動不過是為了完成任務,不是從一種欣賞美的角度。那么大家寫出來的東西可能就平平無奇,空洞而缺乏感情。喪失了對美的追求,其實就喪失了創(chuàng)造力。

      最后,我想說,我們在職場歷經一個新的人生階段,會面對各種各樣瑣碎的事情。如果以實用的態(tài)度對待工作生活,那么做任何事之前都會想有沒有意義,意義是可有可無見仁見智的,那么覺得枯燥無味也是在所難免。如果多從美的角度考慮,懷著“無所為而為”的精神,那么世界都會變得不一樣。朱光潛先生說,人所以異于其他動物的就是于飲食男女之外還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

      那么如何去認識美,如何去培養(yǎng)美感,如何去創(chuàng)造靈感,那就需要大家在書中具體感悟了。共讀社活動現場,大家圍繞美分享了許多富有哲理的話。美學概念和美學道理就是這樣,它若隱若現,卻足以引發(fā)大家內心深處的共鳴和回響。我想大家讀完《談美》這本書,定會生出豁然開朗的感慨。書中最后一章提到了藝術人生的概念,以前網絡上流行一句話:聽了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我想如果上升到美的層面,是可以過好這一生的!

    《談美》讀后感14

      本書作者朱光潛,字孟實。他90歲生涯的大部分都貢獻給了中國的美學事業(yè),所以晚年的他被尊稱為“美學老人”。

      朱光潛的《談美》寫于1932年,由著名的開明書店出版。在此之前,他寫過一本《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用書信的形式,漫談文藝、美學、哲學、道德、政治等問題,發(fā)人思考,指點迷津,在青年中引起很大反響,成為重印了30多次的暢銷書。但這本書主要談的是人生修養(yǎng),還沒有充分展示朱光潛的美學思想。于是,作為《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姊妹篇,朱光潛以“給青年的第十三封信”為副標題,寫作了這本《談美》。

      作者是懷著一種崇高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來寫這本不厚的小冊子的,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如話的語言把高深的美學問題講得深入淺出,引人入勝,從而起到了凈化讀者心靈、提升一代青年精神境界的作用。而我,讀了這本書后同樣受益匪淺。

      美是聯(lián)想所產生的嗎?作者借用牛希濟的.兩句詞“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指出“許多通常被認為美感的經驗其實并非美感”,而是“實際人的態(tài)度,在藝術本身以外求它的價值”。由萋萋芳草,聯(lián)想到綠羅裙,也可以由一件古董,聯(lián)想到金錢,并不是所有的聯(lián)想,都是美的。純粹的美,永遠是一種“專注”,離開了專注,就已經離開了美了。

      講解了基本的美學觀念之后,作者又進一步跟我們談了藝術與游戲、藝術與想象、創(chuàng)造、情感等方面的問題。告訴我們藝術創(chuàng)造除了想象之外,還需要情感。

      藝術創(chuàng)造除了想象之外,還需要情感。作者借司空圖《詩品》中的一句話“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指出:“詩人于想象之外又必有情感”,“情感是綜合的要素,許多本來不相關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調協(xié),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機體”!耙庀蟆笔侵旃鉂撁缹W理論的重要概念,這里情感的作用十分突出。沒有情感的統(tǒng)帥,想象也許會雜亂紛紜,有了情感的主導,則綱舉目張,“意”與“象”合了。

      朱自清先生說:“孟實先生引讀者由藝術走入人生,又將人生納入藝術之中。這種‘宏觀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值得學者深思。文藝理論當有以觀其會通,局于一方一隅,是不會有真知灼見的!蔽艺J為確實如此,通過他的講解,我真正認識了美,欣賞了美,發(fā)現了美。他的見解也的確“人性化”。

      學術界有人指出:“朱光潛對美學的理解可以說是非常之深,他對西方美學的介紹,在《談美》中已經達到了一代大師的化境。”

      我認為學習美學也好,學習藝術也好,關鍵不在能否掌握一兩種技能,而是要看我們能否達到一種境界。若能夠達到朱光潛先生所崇尚的“藝術化的人生”,恐怕可以說“今生無愧”。

    《談美》讀后感15

      這是一本大學時代我一度無法駕馭的書,彼時我總以為人嘴兩張皮,世界本沒有規(guī)則,知識和規(guī)則都是人為臆想出來的東西。

      有些書好像時機到了你就會拿起來讀,有些事時間到了就會去做,有些地方到了生命的某個階段就是很想去,仿佛冥冥之中有什么東西在召喚,聽起來很宿命,但不得不承認人生并不總是有跡可循,明天會遇到什么人取決于你在明天所處的時空里是否會看上他一眼,并不一定你們素未謀面。那么為什么你會看上他一眼?

      我一直覺得醫(yī)學是門很沒有美感的學科,它會讓我很難通過直覺去感受世間萬物進而產生共情,求真和求因的思維定式使我在美感的路上漸行漸遠,這便是大學時代我一直抗拒它的原因,若不是別無選擇,我定會放棄。從宏觀來講,個體生命之于人類歷史,人類歷史之于地球,地球之于銀河系,銀河系之于宇宙,宇宙之于更高維度的空間存在形式猶如一粟之于滄海。前人并沒有給我們留下長生,醫(yī)學的存在是整個人類對于生命的渴望和不舍,如果非要把醫(yī)學強加一個美的概念便是人類對于渴望和不舍亙古不變的執(zhí)著吧,但也不屬于醫(yī)學本身。

      朱光潛先生說,美是“無為而為”,美感是物我共情的感受,不摻雜利己和實用的感情色彩亦不摻雜聯(lián)想和意義。

      圖書館里,她坐他對面,他看著她,心里想,“這就是個男人啊,這寬廣的臂膀,這175的身高,以后衣服都不用買了,她的我都能穿”。她哪里美呢,是哪里讓他生出的美感呢,她認真說一件事時專注的樣子,她點菜時專業(yè)品評的樣子,是的,這舉手頭足里流露出來的積淀和多年的偏執(zhí)留下的痕跡讓他生出了共情,每每此時,便覺賞心悅目;彼時初見,只一眼就癡了,“這個妹妹好似哪里見過”,心生熟稔,不問緣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就是對美感最好的詮釋,物我合一,是顧不得思考的;而有些人,最美的是性格和聲色,鉛華褪盡也未減半分,情人眼里出西施,便是把眼中情人的美放大至極致,外人覺得,他那么帥怎么會娶了她,可是唯有他知道在這段婚姻里他賺了多大。兩個人能生活在一起一輩子,肯定是在拋卻最本能的生物快感的滿足以外,還有其他的可以欣賞的特質吸引著彼此,對方身上散發(fā)的人性的光和暖和散發(fā)的.荷爾蒙一樣深深吸引著你,令你不能自已。

      我明晰地感知到生命的流逝,知道三十歲和四十歲的區(qū)別,知道三十五歲的極盛和四十歲的力不從心,到了五十歲不免生出“隨他去吧”,知天命就是這個意思。等容顏和荷爾蒙隨著光陰都耗盡時,能夠欣賞的不再是勃勃生機下的欣欣向榮,而是歲月留在生命里的從容不迫和圓融豁達,抑或是歷盡千帆過盡后的深邃雋永耐人尋味。

      一直活在我們心里的不是三皇五帝、英雄豪杰和才子佳人,而是史官和詩人筆下的人情世故和過去未來。

    【《談美》讀后感】相關文章:

    也談無言之美周記02-24

    談美讀后感10-21

    《談美》讀后感[經典]11-20

    《談美》讀后感05-04

    談美書簡的讀后感12-18

    《談美》讀后感[優(yōu)選]02-18

    《談美書簡》讀后感悟01-02

    讀《談美》有感01-05

    談美讀后感范文最新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