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對聯(lián)賞析
導語:黃鶴樓位于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巔,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樓“、”天下絕景“之稱。黃鶴樓是武漢市標志性建筑,與晴川閣、古琴臺并稱“武漢三大名勝”。該建筑也與湖南岳陽樓、江西南昌滕王閣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
黃鶴樓相關(guān)對聯(lián)
上聯(lián):玉笛吹融兩江雪;
下聯(lián):梅花撒滿一城春。
上聯(lián):羽觴三醉重湖曉;
下聯(lián):鐵笛與聲萬戶秋。
上聯(lián):與誰重訪辛家酒;
下聯(lián):到此難忘崔子詩。
上聯(lián):游客重來,舉手欲招云外鶴;
下聯(lián):仙人幾度,臨風催放笛中梅。
上聯(lián):憶曩時黃鶴飛來,曾聞玉笛;
下聯(lián):看此日白云靄去,難識金丹。
上聯(lián):一樓勝境招嘉客;
下聯(lián):三楚奇觀入畫廊。
上聯(lián):一樓萃三楚精神,云鶴俱空橫笛在;
下聯(lián):二水匯百川支派,古今無盡大江流。
上聯(lián):一笛清風尋鶴夢;
下聯(lián):千秋皓月問梅花。
上聯(lián):邀鶴談心,云出常懷油沛志;
下聯(lián):登樓縱目,江流不盡古今情。
上聯(lián):眼底江漢空色相;
下聯(lián):樓頭云鶴復歸來。
上聯(lián):巖洞出賓,曾樹八仙楷模;
下聯(lián):鶴樓依閣,共增三楚雄風。
上聯(lián):修道何須必騎鶴;
下聯(lián):有緣仍許再登樓。
上聯(lián):醉月幾飛觴,何須擱筆題詩后;
下聯(lián):吟風還弄笛,且喜人歸在鶴先。
上聯(lián):自從大地金雷,辟開光天一片;
下聯(lián):畢竟青霄黃鶴,飛騰世界三千。
上聯(lián):追尋黃鶴千年杳;
下聯(lián):不讓元龍百尺高。
上聯(lián):拄地撐天,千古江山千古畫;
下聯(lián):脫胎換骨,一樓風雨一樓詩。
上聯(lián):云開天可語;
下聯(lián):詩伴鶴來歸。
上聯(lián):云淡千秋,崔子留詩曾太息;
下聯(lián):樓高百尺,費公騎鶴定歸來。
上聯(lián):星斗摘寒芒,古今誰具摩天手;
下聯(lián):乾坤留浩氣,霄漢常懸捧日心。
上聯(lián):心遠天地寬,把酒憑欄,聽玉笛梅花,此時落否?
下聯(lián):我辭江漢去,推窗寄概,問仙人黃鶴,何日歸來?
上聯(lián):向江漢憑欄,作頌愿為尹吉甫;
下聯(lián):讓英豪下筆,愛才誰似李青蓮。
上聯(lián):仙鶴立高峰,鸚鵡龜蛇齊舞拜;
下聯(lián):神龍歸大海,波濤風雨盡歡呼。
上聯(lián):我去太匆匆,騎鶴仙人還送客;
下聯(lián):茲游良眷眷,落梅時節(jié)且登樓。
上聯(lián):我輩復登臨,昔人已乘黃鶴去;
下聯(lián):大江流日夜,此心吾與白鷗盟。
上聯(lián):翁如跨鶴來游,還記亭邊仙棗;
下聯(lián):我欲凌風飛去,又聽笛里梅花。
上聯(lián):王粲登樓,猶往昔依然城郭;
下聯(lián):令威化鶴,又歸來如此江山。
上聯(lián):嘆浮世何求,仙人宛在;
下聯(lián):恨知音絕少,玉笛無聲。
上聯(lián):素云擁黃鶴;
下聯(lián):碧落跨青鸞。
上聯(lián):爽氣西來,云霧掃開天地恨;
下聯(lián):大江東去,波濤洗盡古今愁。
上聯(lián):勝跡重新,不見云中來鶴影;
下聯(lián):江城如舊,還從笛里聽梅花。
上聯(lián):三鎮(zhèn)風光來眼底;
下聯(lián):千年云鶴在心頭。
上聯(lián):氣吞三峽行云雨;
下聯(lián):襟帶五湖富稻粱。
上聯(lián):騎鶴翔空,一瞬元黃新甲子;
下聯(lián):神龍混跡,旁求忠孝作神仙。
上聯(lián):瓢飲長江,一吞六七千里;
下聯(lián):笛橫大別,三弄十二萬年。
上聯(lián):偶然一枕游仙,蝶夢是莊莊夢蝶;
下聯(lián):莫以半生嗜酒,醒人常醉醉人蘇。
上聯(lián):莫嫌我輩題詩晚;
下聯(lián):又見仙人駕鶴來。
上聯(lián):云開天可語;
下聯(lián):詩伴鶴來歸。
上聯(lián):云淡千秋,崔子留詩曾太息;
下聯(lián):樓高百尺,費公騎鶴定歸來。
上聯(lián):玉笛吹融兩江雪;
下聯(lián):梅花撒滿一城春。
上聯(lián):羽觴三醉重湖曉;
下聯(lián):鐵笛與聲萬戶秋。
上聯(lián):與誰重訪辛家酒;
下聯(lián):到此難忘崔子詩。
上聯(lián):大江流日夜;
下聯(lián):西北有高樓。
上聯(lián):吹笛聞梅落;
下聯(lián):登樓待鶴歸。
上聯(lián):城郭幾前游,樓高應來黃鶴;
下聯(lián):江山一長嘯,筆擱何止青蓮。
上聯(lián):長笛一聲,此曲只應天上有;
下聯(lián):大江千古,今朝都到眼前來。
上聯(lián):碧云朝卷四山景;
下聯(lián):流水夜傳三峽聲。
上聯(lián):三楚雄風驚日月;
下聯(lián):一樓興替寓春秋。
上聯(lián):三楚風云傳盛事;
下聯(lián):千古江山獨此樓。
上聯(lián):若青蓮來飲一杯,何須擱筆;
下聯(lián):如費祎留連半日,豈敢為仙。
上聯(lián):清江浮暖日;
下聯(lián):黃鶴弄晴煙。
上聯(lián):千古題詩到崔李;
下聯(lián):本朝制義在熊劉。
上聯(lián):抱郭江流,觸耳似聞仙笛弄;
下聯(lián):凌霄樓起,舉頭仍是白云飛。
上聯(lián):百代題詩至崔李;
下聯(lián):一樓抗勢壓江湖。
上聯(lián):白云在天外;
下聯(lián):明月滿樓中。
上聯(lián):把酒向云天,試邀黃鶴千秋上;
下聯(lián):憑樓問江漢,曾歷紅羊幾劫來。
上聯(lián):醉月幾飛觴,何須擱筆題詩后;
下聯(lián):吟風還弄笛,且喜人歸在鶴先。
上聯(lián):自從大地金雷,辟開光天一片;
下聯(lián):畢竟青霄黃鶴,飛騰世界三千。
上聯(lián):追尋黃鶴千年杳;
下聯(lián):不讓元龍百尺高。
上聯(lián):拄地撐天,千古江山千古畫;
下聯(lián):脫胎換骨,一樓風雨一樓詩。
上聯(lián):游客重來,舉手欲招云外鶴;
下聯(lián):仙人幾度,臨風催放笛中梅。
與黃鶴樓有關(guān)的詩歌
《黃鶴樓》
崔 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凄凄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江夏送友人》
雪點翠云裘,送君黃鶴樓。
黃鶴振玉羽,西飛帝王州。
鳳無瑯玕實,何以贈遠游。
徘徊相顧影,淚下漢江流。
《醉后答丁十八以詩譏余槌碎黃鶴樓》
黃鶴高樓已槌碎,黃鶴仙人無所依。
黃鶴上天訴玉帝,卻放黃鶴江南歸。
神明太守再雕飾,新圖粉壁還芳菲。
一州笑我為狂客,少年往往來相譏。
君平簾下誰家子,云是遼東丁令威。
作詩調(diào)我驚逸興,白云繞筆窗前飛。
待取明朝酒醒罷,與君爛漫尋春暉。
《望黃鶴樓》
東望黃鶴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紅日。
巖巒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頗聞列仙人,于此學飛術(shù)。
一朝向蓬海,千載空石室。
金灶生煙埃,玉潭秘清謐。
地古遺草木,庭寒老芝術(shù)。
蹇予羨攀躋,因欲保閑逸。
觀奇遍諸岳,茲嶺不可匹。
結(jié)心寄青松,永悟客情畢。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景點介紹
黃鶴樓位于武漢市蛇山的黃鶴磯頭,面對鸚鵡洲,與湖南岳陽樓、江西滕王閣、山東蓬萊閣合稱中國四大名樓。號稱“天下江山第一樓”。相傳始建于三國時期,歷代屢毀屢建。現(xiàn)樓為1981年重建,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shè)計。樓址仍在蛇山頭。主樓高49米,共五層,攢尖頂,層層飛檐,四望如一。底層外檐柱對徑為30米,中部大廳正面墻上設(shè)大片浮雕,表現(xiàn)出了歷代有關(guān)黃鶴樓的神話傳說;三層設(shè)夾層回廊,陳列有關(guān)詩詞書畫;二、三、四層外有四面回廊,可供游人遠眺;五層為瞭望廳,可在此觀賞大江景色;附屬建筑有仙棗亭、石照亭、黃鶴歸來小景等。黃鶴樓是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跡,它雄踞長江之濱,蛇山之首,背倚萬戶林立的武昌城,面臨洶涌浩蕩的揚子江,相對古雅清俊晴川閣,剛好位于長江和京廣線的交叉處,即東西水路與南北陸路的交匯點上。登上黃鶴樓武漢三鎮(zhèn)的旖旎風光歷歷在目,遼闊神州的錦繡山河也遙遙在望。由于這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前人流傳至今的詩詞、文賦、楹聯(lián)、匾額、摩巖石刻和民間故事,使黃鶴樓成為山川與人文景觀相互倚重的文化名樓,素來享有“天下絕景”和“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美譽。
黃鶴樓坐落在海拔高度61.7米得蛇山頂,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shè)計。樓高5層,總高度51.4米,建筑面積3219平方米。72根圓柱拔地而起,雄渾穩(wěn);60個翹角凌空舒展,恰似黃鶴騰飛。樓的屋面用10多萬塊黃色琉璃瓦覆蓋。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黃鶴樓色彩絢麗,雄奇多姿。
黃鶴樓得名,有“因山”、“因仙”兩說。唐《元和郡縣圖志》稱,“吳黃武二年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臨大江,西南角因磯為樓,名黃鶴樓”。而唐《圖經(jīng)》則有“昔費祎登仙嘗駕黃鶴返憩于此”因以名樓典故。與此相類似的還流傳著仙人子安乘鶴、呂洞賓“跨鶴登仙”等故事。昔之論者曾為二說聚訟不決。余以為,就得名時序言之,實證性的“因山”名樓說似在前頭,三國東吳于黃鵠磯初建戍樓之際,“鵠”、“鶴”音轉(zhuǎn),成“黃鶴樓”之名;而“因仙”說大約興起于道教仙話盛行的南朝時期,至唐代則因文人題詠而播揚廣遠!耙蛏健闭f為黃鶴樓得名奠定了地理學基石,“因仙”說卻令賞樓者插上縱橫八極的想象翅膀,滿足了人們的.求美情志和精神超越需求。兩說各具功能,以往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今后也必將彼此映照,共存于永遠。
黃鶴樓歷來是“臨高臺而極目”的絕佳去處,所謂“登臨送遠,游必于是,宴必于是”,這種地望特色,吸引古今騷人墨客來此,對景興懷,或體味清風明月,嘆江山永在,人生易老之慨;或遙領(lǐng)園野壯闊,抒請纓報國、澄清天下之志,因之佳篇迭出。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歷代詠樓詩詞千余首,楹聯(lián)近千副,文賦過百篇,匾額無算,而尤享盛譽者,莫過被推為“-七律第一的崔顥《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已成詠樓絕唱。崔詩與王勃的《滕王閣序》、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并稱名樓題詠三杰作。吟蹤遍天下的李白,也留下歌詠黃鶴樓的不朽詩篇,“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極盡此樓飄逸神態(tài),也令武漢三鎮(zhèn)從此獲得“江城”雅號。詩以樓名世,樓以詩行遠,勝景與美文相依互存,彼此激發(fā),并輝千秋。誠如清人楹聯(lián)所云:崔唱李酬,雙絕二詩傳世上;云空鶴去,一樓千載峙江邊。這里所謂“一樓千載峙江邊”,若指人們心中的黃鶴樓倚江永存,則十分恰當;若就物化建筑而論,實情卻“謂是今樓異昔樓,一樓毀絕一樓修”。自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黃鵠磯頭筑軍事了望臺以降,千余年間,黃鶴樓多數(shù)時段作為登臨游憩、宴客送遠的勝地,其樓木制,故屢造屢毀,最后一座木結(jié)構(gòu)古樓于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被焚,直至一個世紀后的1985年,方重建形制空前宏麗的新樓,此為今人交相贊嘆的“黃鶴百年歸”。
【黃鶴樓對聯(lián)賞析】相關(guān)文章:
崔顥古詩《黃鶴樓》賞析07-29
謎語對聯(lián)賞析03-17
《黃鶴樓》崔顥唐詩鑒賞07-02
崔顥《黃鶴樓》唐詩鑒賞06-11
語文《黃鶴樓送別》教學反思06-30
唐詩學習崔顥《黃鶴樓》02-20
中考古詩:崔顥《黃鶴樓》03-19
《黃鶴樓》課堂教學實錄03-07
描寫黃鶴樓的古詩精選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