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讀后感 推薦度:
-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讀后感500字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精選)《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讀后感
讀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在課前,老師告訴我們曾經(jīng)有這樣一個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實驗,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進(jìn)滾燙的油鍋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躍而出,逃離陷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漸加熱的水鍋里,這次它感到舒服愜意,以致意識到危險來臨時卻欲躍乏力,最終葬身鍋底。由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看出,青蛙對眼前的危險反映敏感,對還沒有到來的危險反映遲鈍。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實人在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說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 生于憂患”是千古不變的名言,春秋時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是它最好的xx。那時,勾踐屈服求和,卑身事吳,臥薪嘗膽,又經(jīng)“十年生聚,十年數(shù)訓(xùn)”,終于轉(zhuǎn)弱為強(qiáng),起兵滅掉吳國,成為一代霸主,勾踐何能得以復(fù)國?這是亡國之辱的憂患使他發(fā)憤、催他奮起的結(jié)果。這說明,當(dāng)困難重重、欲退無路時,人們常常能顯出非凡的毅力,發(fā)揮出意想不到的潛能,拼死殺出重圍,開拓出一條生路。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們卻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于安樂 ”。這方面的例子莫過于闖王了。1644年春,闖王攻入北京,以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那些農(nóng)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義時打天下的叱咤風(fēng)云的氣魄喪失殆盡,只圖在北京城中享受安樂,“日日過年”,李自成想早日稱帝、牛金星想當(dāng)太平宰相,諸將想營造府第。當(dāng)清兵入關(guān),明朝武裝卷土重來時,起義軍卻一敗不可收拾。 這令我想起范仲淹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險情環(huán)生時人們能睜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險為夷;安逸享樂中卻意志消退,銳氣全無,結(jié)果一敗涂地。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07-14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10-02
論“生于憂患,死于安樂”07-12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譯文03-31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閱讀理解09-21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閱讀理解09-21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閱讀題09-16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閱讀題12-24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閱讀練習(xí)09-18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原文及鑒賞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