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悄悄的革命》教師讀后感
最近,我有幸拜讀了日本教育學佐藤學博士的《靜悄悄的革命》一書,被佐藤學博士的平易、務實的研究態(tài)度所感動,被他對教學中的形式主義的批判所震動,閱讀《靜悄悄的革命》,給困惑中的我?guī)砹嗽S多思考、啟示。
思考:教師的角色
1、守望者。一直以來的“應試教育”讓我們的教師在課堂上扮演著學生學習知識的灌輸者,教室維持秩序的管理者,因而,我們的教室要么是寂靜、沉悶的,要么聽到的只是學生們齊聲的高呼“是”、“是”.在這里,我們看不到個體的參與。我們常常呼喊的“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這不是一句空話。就拿數(shù)學教學來說,教師更應注重學生的個體參與,從這種個體的參與中獲悉個體差異。長期以來,一直只存在著重認知理解,輕情感體驗,重共性統(tǒng)一,輕個性差異的發(fā)展。對于學習,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應該是多元的。每個個體根據(jù)自己的已有生活經(jīng)驗、人生閱歷、思想深度等對同一內(nèi)容會產(chǎn)生不同的反應。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要尊重學生的個體體驗和獨特感受,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獨到的見解。我想,新課改下,教師的角色真不應該做學生學習知識的灌輸者,教室維持秩序的管理者,應該成為關(guān)注每個個體的守望者。我國課程改革的目標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所以它應該是一個個性的教育問題,因為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心靈!笆赝奔窗鴮γ總個體的尊重。
2、傾聽者。對于傾聽,佐藤學先生對老師的要求是“教師在課堂上以慎重的、禮貌的、傾聽的姿態(tài)面對每一個孩子,傾聽他們有聲的和無聲的語言!彼赋隼蠋熞龅絻牲c:一是理解孩子言語所表達的意思;二是理解對方話語中滲入?yún)s又沒有明說的想法。這種傾聽方式不是聽學生發(fā)言的內(nèi)容,而是聽其發(fā)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
關(guān)于孩子們的傾聽,佐藤學先生指出:告訴孩子們,傾聽就要用好自己的耳朵,但并不僅僅指用耳朵,有時候我們還要用眼睛,用心靈,去感受和體驗。就像一只小鳥在向我們說話,我們聽不明白它的叫聲,如何去了解它此刻的心情呢?就要用眼睛去“聽”。
傾聽實際是一切教育的開始。美國的創(chuàng)意教學,有專門的培養(yǎng)學生傾聽的訓練中心。美國教學研究協(xié)會研究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教育的最大失誤之一,就是在孩子還沒學會如何聽課時,講課就開始了。傾聽是一種狀態(tài),也是一種能力;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品質(zhì)。
回想我們的課堂,常常埋怨孩子們不接應,不愿回答。閱讀《靜悄悄的革命》,似乎讓我找到的問題的癥結(jié)所在,那就是——傾聽。傾聽遠比發(fā)言更加重要,因傾聽是學習的基礎(chǔ),是學習的重要行為。而學生能傾聽源于教師的傾聽。《靜悄悄的革命》書中有這么一段話,“傾聽學生的發(fā)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話,好比是在和學生玩棒球投球練習。把學生投過來的球準確地接住,投球的學生即便不對你說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學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準確地接住的話,學生后來就會奮起投出更好的球來。這樣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認為應當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基本!毕襁@樣的精辟之言讓人耳目一新,發(fā)人深省!是啊,在我們的教學活動中,有多少教師認真傾聽了呢?特別是我們年輕的教師,懷里揣的是教案,腦中想的是下一個環(huán)節(jié),想著自己該說些什么話,該怎樣把學生引到自己要走的路上來,該開展哪個活動,對學生的發(fā)言沒有耐心聽。佐藤學先生提到:“善于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于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說話而不傾聽別人說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的好的!瓕W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zhì)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為’來實現(xiàn)的行為!边@個提示,讓我意識到: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要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發(fā)言的態(tài)度。學生雖需要鼓勵,但教師應該認真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fā)言并做出敏感的對應,應能慎重地選用每個學生都能理解的詞語講話,這樣,學生之間才會開始互相傾聽,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細傾聽別人的講話、互相交換意見的關(guān)系。就如佐藤學先生所說的“在以自然的輕聲細語來交往的教室環(huán)境里,更能培養(yǎng)自立、合作的學習者”,只有在“用心地互相傾聽的教室”里,才能通過發(fā)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互相交流。許多時候,我們急于完成“教教課本”的任務,將時間緊緊地攥在自己的手中,擔心學生會走向自己沒有預設(shè)的那一條路上,于是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學生的發(fā)言,心安理得地做一個驕傲的傳授者。
3、導演者。《靜悄悄的革命》中指出:“在以學為中心的教學中,教師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觀察每個學生,提出具體的學習任務以誘發(fā)學習,組織交流各種各樣的一意見或發(fā)現(xiàn),開展多樣化的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習活動更為豐富,讓學生的經(jīng)驗更深刻。”作為教師,一堂課,課前教師得認真研讀教材,結(jié)合教材實際、學生實際,進行有效的教學設(shè)計。特別要注意的是,教學設(shè)計用怎樣的具體任務以誘發(fā)學生的學習,組織怎樣合理、有效的活動,讓活動成為引令學生學習的實體。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上,教師成為了導演者。而走入課堂,教師應該注重的是學生的主體,改變原來的教學理念,重視傾聽思路各異的“異向交往”,理解“無論什么樣的學生的發(fā)言或行動,都有他自身的‘邏輯世界’!币虼耍n堂掌控在教師手中,教師就是課堂中的導演者。教師只有做到了“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學生才能“用教科書學,而不是學教科書”.我想,這樣的課堂才是個性的課堂、多彩的課堂。
書里舉了一個例子:老師就好像是和孩子們玩棒球,能否準確地接住孩子們投得標準或不標準的球,就是老師的應對能力。如果老師準確接住,投球的學生即便不說什么,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學生投得很差或投偏了球,老師也能準確接住的話,學生后來會奮起投出更好的球來。學生投來的球,就是學生有聲或無聲的言語表達,接住學生的“球”,才能與學生的想法產(chǎn)生共振,交流中才能與之進行心靈的碰撞,才能心心相印。
如何實施這樣的教學活動呢?我認為:老師安排切實可行,學生可操作的學習任務,讓孩子課前預習,自己先去發(fā)現(xiàn),去思考;探究的過程中,做好課堂上與老師同學交流的準備;課堂交流中,師生其實都要訓練傾聽與對話這個“接球”的技巧;然后學生反思,與新的自我對話,內(nèi)化實踐。
當然,教學方式的轉(zhuǎn)變、教師自身的角色定位,說到最終還是教師自身教育理念的改變,就如《靜悄悄的革命》“前言”中小林老師所說:“判斷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的每個學生的表情、學習的姿態(tài),看他們是否在持續(xù)學習!币蚕袼f:“現(xiàn)在在教室里,讓學生位于前臺,自己退居其后,也不再覺得痛苦了。”等到我們有了小林老師的那種切身體會時,我相信,我們的課堂一定是異彩紛呈的課堂,我們的教室一定是“潤澤的教室”!
讀完《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后,它帶給我們一種冷靜的思考,這是在教學改革轟轟烈烈的年代里的冷卻劑,讓我們躁動不安的心平靜下來,聆聽學生與教師真實的聲音!也許很多情況是我們無法改變的,很多改變也是艱難的,但既然有時我們改變不了別人,但起碼可以從自己的課堂改變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這場靜悄悄的革命吧。
初次看到《靜悄悄的革命》時,只讀書名,自以為是與諜報相關(guān)的。隨意翻開一讀,便放不下手。而讀過之后,心中已覺深深遺憾。如果幾年前就曾遇到它,相信今天自己前行的腳步一定會更從容一些。
佐藤學先生根植于教學的文字質(zhì)樸、凝練。讀它時,有一種讓這些觸動心靈的文字爛熟于心的沖動。書中文字講述的那場革命令是如此的令你熟悉,那些發(fā)生在異國他鄉(xiāng)的故事仿佛就發(fā)生在今天,就在你的身邊。這也正是我對這本書如此愛不釋手的原因,這場“從一個個教室里萌生出來的,是根植于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qū)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闭媸橇钊擞芍缘孛詰佟 “我觀察的出發(fā)點是與教室里的學生和教師同呼吸的。在想觀察什么之前,先把自己作為教室中與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員”——如佐藤學先生所說,他把自己當作 “學習共同體”中一員,把自己融入到教師和學生中去。沒有了理論和實踐的脫節(jié),這才是扎扎實實地做教育研究。這樣的研究對今天身處課程改革中的我們才會有真正的意義。 感謝翻譯這本書的李季湄教授,讓我們能置身于異國的這場“靜悄悄的革命”,能真切地感受來自“別人”的壓力,這應該能為我們更好的投身到“自己的革命中去”儲備能量。
不同的國度共同的實際問題。讀《靜悄悄的革命》,我知道我們今天的課堂上的困惑,異國他鄉(xiāng)也曾有過,只不過是在十幾年前,或者還要早。 對日本的課程改革,我知之甚少。因為在《靜悄悄的革命》佐藤學先生對日本許多學校許多教育實例的剖析和論證,讓我滿懷著探秘的心情又讀了水原克敏著的《現(xiàn)代日本教育課程改革》。也談不上讀,厚厚的一本書只能說是粗略地翻了翻。先讀讀這句話吧——“至1990年代之后,對于未來的預測變得十分困難了。在此之前,我國一直實行‘追趕型現(xiàn)代化’的路線。視美國為模范,以趕超的方法不斷地致力于課程的重建。而今天,已發(fā)展到‘日本的教育被當作榜樣’的時代了”(《現(xiàn)代日本教育課程改革》)。不知你讀后的心情!皦毫、敬畏”是敬業(yè)的日本同行留給我的印象,無論“日本”在我的心中曾是一個什么概念。誰也不能否認,我們已遠遠的讓人甩落在了后邊。教育是來不了半點浮躁的,沒有了扎扎實實,急功近利是做不了教育的。
讓我們跟著佐藤學先生在《靜悄悄的革命中》談到的一些今天同樣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現(xiàn)象一起反思吧。“關(guān)于‘主體性神話’”在書中佐藤學生是這樣說的“教學是有學生、教師、教材、學習環(huán)境”四個要素構(gòu)成的。在這四個要素中,最近的傾向可以說都集中在‘學生’這一要素中。特別是重視學生的‘需要、愿望、態(tài)度’的‘新學力觀’提倡以后,學生自主地設(shè)定課題、主動探索、自己解決問題的‘自我學習’形式等,均被樹立為理想的教學形態(tài)!边@和我們的現(xiàn)狀是何等的相似。這種將學生的“主體性”絕對化的傾向不正在我們的教學中“上演”嗎?在許多時候,尊重學生的主體已經(jīng)成了衡量我們教學的一項重要指標,特別是在那些評優(yōu)課、公開課上。我們是否也在思考“教育已經(jīng)成了僅僅針對學生的需要、愿望、態(tài)度等學生自身的性格取向來進行的神話?”“應當追求的不是‘發(fā)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傾聽的教室’”佐藤學先生的話讓我深感慚愧,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不管他們的回答是否是思考后的結(jié)果,懼怕課上的冷場,都曾是自己課堂上的真實寫照。那些鼓勵積極發(fā)言者的小星星、小卡片不也在許多不同的課堂上飛舞嗎?只有學生發(fā)言熱烈的課堂才能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差不多已經(jīng)成了我們錯誤的共識。在《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佐藤學先生以自己深入課堂的實踐向我們講述他的思考,從這個意義上,每一位身處課堂改革中的教師都應該讀讀這本書。
在來自實踐的呼吸中憧憬。在“潤澤的教室”里,教室和學生都不受“主體性”神化的束縛,大家安心地、輕松自如地構(gòu)筑著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構(gòu)筑著一種基本的信賴關(guān)系,在這種關(guān)系中,即使聳聳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見來,每個人的存在也能夠得到大家自覺地尊重,得到承認!皾櫇伞边@個詞表示的是濕潤程度,也可以說它表示了那種安心的、無拘無束的、輕柔滋潤肌膚的感覺!皾櫇傻慕淌摇 給人的感覺是教室里的每個人的呼吸和其節(jié)律都是那么的柔和。
還記得初讀這段話時難以抑制的內(nèi)心的激動!皾櫇傻慕淌摇笔嵌嗌俳處煹你裤剑@樣的教室是不會滋生暴躁、浮躁之氣的,置身這樣的教室中學生也會自然的擁有一份安全感!皾櫇傻慕淌摇睉撌且环N境界吧,達到這樣的境界單單擁有激情與教學的技術(shù)是不夠的,佐藤學先生在“以‘對應’為中心的學習和教學”和緊接其后的三節(jié)中用他的智慧借助一些真實的案例深入淺出的向我們闡述了他的觀點。這些觀點多我們的今天的教學都是有指導意義的。不管是“以學為中心的教學”還是有關(guān)“服裝裁剪式教學”以及“交響樂團式的教學”都會讓我們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特別是對“創(chuàng)造相互學習的教室”的介紹,那種和學生息息相通,能夠和學生產(chǎn)生共鳴的教師是多少家長和孩子所渴望的?這讓我想到了身邊的幾位同事和遠方的幾位朋友,生活在他們教室里的孩子是何其的幸福。“我認為,要讓學校改變,至少需要三年……操之過急的改革,對學生、對教師都沒好處……”三年雖然說并不漫長,但今天的社會、家長向教育要立竿見影的實效,誰會有耐心給我們改變的時間?那種生活在夾縫中的滋味相信有太多的人品嘗過,不說也罷。
“相互開放教室——改革的第一步。”相信佐藤學先生的闡述會讓那些以 “課堂是自己的私人空間”為借口拒絕別人走近他教室的人臉紅。要想讓那些虛掩著的教室的門“真正”的打開,形成一種“合作性同事關(guān)系”需要的是時間,也不單單是時間。
《靜悄悄的革命》對身處課程改革中的我們意義是深遠的,雖然兩國的國情、教育傳統(tǒng)不同,但這絲毫不會影響它對我們的指導意義,特別是佐藤學先生對教學中的形式主義的批判會時時提醒我們引以為戒。最后我想說,如果你的案旁還沒有這本書,就想辦法找到它吧,它會使你獲益匪淺的。
這本書沒有大哲理,沒有大理論,書中用最樸實的語言,用最生動的案例闡述著“靜悄悄的革命”的深刻內(nèi)涵。所謂“靜悄悄的`革命”,即是通過和事物對話、和他人對話、和自身對話的活動過程。文中極其深刻地指出:這場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里萌生出來的,是植根于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qū)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革命。作為日本名牌大學教授的佐藤學先生一直在積極地推進這一“靜悄悄地革命”。因為在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傾聽能力欠缺,我非常注意這方面經(jīng)驗:這本書中首先從傾聽開始抓起文中的許多觀點令我感到耳一新,受益匪淺。
佐藤學先生也把傾聽學生的發(fā)言比喻成接住學生的“球”,如果能把學生投過來的球準確地接住,投球的學生即便不對你說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學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準確地接住的話,學生后來就會興奮投出更好的球來。這樣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認為應當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基本!薄毡咀籼賹W先生所著的《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像這樣的精辟之言俯首可拾,讓人耳目一新,發(fā)人深。∈前,在我們的教學活動中,有多少教師認真傾聽了呢?特別是在公開課上,教師懷里揣的是教案,腦中想的是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對學生的發(fā)言不耐心聽,不加以辨析,學生回答中明顯的錯誤,老師也會充耳不聞,甚至還笑著鼓勵:“你說得真好!你真聰明!”如果說這是老師的口誤,那還可以原諒,但是,我們仔細地想想,這位教師認真傾聽了嗎?老師或許是出于對學生的尊重和鼓勵吧,殊不知,學生固然需要鼓勵,但不加辨析的盲目鼓勵,會使學生無法看清努力的方向,也許會讓孩子在錯誤的道路上漸行漸遠。
常常聽見周圍的教師不斷抱怨:現(xiàn)在的學生真是越來越不聽話,把教師的忠告當作“耳邊風”,越來越難教了。我想在這里提醒一下我們的教師:你在責怪學生的同時,可曾反省過自己:你何曾仔細聽過學生的話?又何曾知道學生的心理需求?我想許多教師還沒有意識到傾聽的重要性。
一、傾聽是學生心理發(fā)展的需要。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小學階段,學生的自我意識飛速發(fā)展,他們渴望被家長理解、被同學尊重、被教師信任。他們十分在乎外界對他們的評價和接納。在教育教學中尊重學生自我意識發(fā)展的最佳途徑之一就是傾聽他們的聲音、贊賞他們的成長、體會他們的喜怒哀樂。人人都有自尊,人人都需要尊重,學生也不例外。當學生在向你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愿望時,作為優(yōu)秀教師的責任就是傾聽,而不是隨意或粗暴地打斷學生的發(fā)言。讓學生在你傾聽的過程中,體會一種無言的尊重和信賴,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試想:當一個學生剛剛向你說了幾句,你便不耐煩的揮揮手,打斷他的話語,然后再喋喋不休、高高在上的“告戒”學生“你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我想學生心理肯定會不舒服,即使你講得再有道理、再有見地,他也不會完全贊同(因為你根本就沒有去聽他講,根本就沒有去尊重他,叫他如何接受你的觀點)。長此以往,學生也幾不會再找你談話了,向你傾訴,從而在師生之間形成嚴重的隔閡。馬卡連柯說過:“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對學生而言,你的傾聽相對于他來說就是受到了一種厚愛和尊重,這對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都大有好處。
二 傾聽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鑰匙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像對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的保護學生幼小的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可愛的,卻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滾落,就會破碎,不復存在。在現(xiàn)實的世界中,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科技的日新月異、社會的種種紛爭都會在學生的心理投下陰影,常常令學生感到疑惑、覺得迷茫。迫切需要有人來進行指導,幫助他們走出心理“沼澤”,此時他們往往向教師“求助”,把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和困惑向教師傾訴,教師的傾聽無疑就是對學生最好的鼓勵和幫助。如果教師及時意識到這一點,又能在學生的傾訴中作到面帶微笑和贊賞,認真進行傾聽,學生就會十分感到,從而愿意將藏在心底的秘密一股腦兒倒出來,征詢教師的意見,渴望得到教師的指導和幫助。在學生傾訴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向教師敞開封閉的心扉,展示在教師面前的是一個個絢麗多姿、鮮為人知的“心靈之窗”。透過這扇“心靈之窗”,教師與學生進行“親密接觸”,有利于教師及時洞悉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找出癥結(jié)所在,從而幫助學生擺脫心理陰影,重塑美好的信念。
三、傾聽是教育藝術(shù)的體現(xiàn)
“教育的藝術(shù)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知識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學會做人處世的基本方法和觀點,因為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讓學生成為人,成為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由此可以看出教師的職責首先就應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同時在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中也越來越清晰的要求教師“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會“蹲下來看學生”,如何做好學生學習的指導?如何促進學生心靈的健康發(fā)展?傾聽無疑就成了我們的最佳途徑。
傾聽是一種尊重學生的表現(xiàn),是一種教育觀念的轉(zhuǎn)變,是一種教育藝術(shù)的體現(xiàn)。讓我們學會傾聽,在傾聽中欣賞學生的心靈之花,品位學生的酸甜苦辣,引領(lǐng)學生健康成長!
革命,看到這兩個字首先想到的是轟轟烈烈的運動,革命烈士的壯舉,可是這里的革命卻是靜悄悄的,怎么回事呢?看過《靜悄悄的革命》這本書后細細想想,現(xiàn)在我們所進行的教育革命不正是這樣的靜悄悄的革命嗎,沒有什么轟轟烈烈的場面,有的只是潤物細無聲的日常教學,而這些正是我們在這場革命中所要思考的問題。認真讀完書后,我不禁為日本教師們的敬業(yè)精神以及他們的研究鉆研精神所感動。在這本書中,佐藤學先生深入淺出地闡述了日本目前教育教學中的課程觀、教學觀、師生互動觀等;同時,作者也對在教學過程中以及對課程的認識中所顯現(xiàn)出來的問題做出了深刻的批判,并且,也為現(xiàn)代學校的改革,尤其是中小學改革的實踐提出了許多實用而深刻的建議。我下面就其中的幾個問題寫一些自己的看法。
佐藤學先生參觀了許許多多日本及國外的中小學,正如書中所說“我看過數(shù)不清的教室,可以說沒有哪一個教室和其他教室洋溢著完全相同的氣息,有著完全相同的問題。”可是,作者卻發(fā)現(xiàn)在這些不同的教室里進行的教學,卻是大同小異的。因此,作者以此切入點,向現(xiàn)在的教學方式提出了質(zhì)疑,而這些質(zhì)疑對我們反思正在進行的新的課程改革也可以說是很有幫助的。教學是由“學生”、“教師”、“教材”、“學習環(huán)境”四個要素組成,而在這四個要素中,我們以前強調(diào)教師在教學中起到主宰性的作用,學生都要服從教師的安排,這是我們現(xiàn)在所擯棄的觀點,強調(diào)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這是好的改變,可是現(xiàn)在好像所有的活動都集中在學生身上,特別強調(diào)學生的“自己解決”、“自己決定”等,這是與我們所推行的課程改革所不相符的。也就是佐藤學先生所提出的“虛假的主體性”占據(jù)了我們的課堂,在課堂上,學生真的發(fā)揮出他們的主體性了嗎,教師可以通過什么方法來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性呢,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教師認真思考的問題。而為什么會產(chǎn)生“主體性”神話這樣的現(xiàn)象呢,佐藤學先生一針見血的指出:“產(chǎn)生主體性假象的溫床——教學中的形式主義”。在教學中,老師們有沒有深刻思考教師是否能夠尊重每個學生微妙的個別差異,是否能夠認真傾聽學生的每一次發(fā)言,在熱鬧的課堂中,學生是否真的明白了,還是只是敷衍。我們必須象佐藤學先生所說的“教學必須建立在還原學生的‘主體性’,克服‘主體性’神話的基礎(chǔ)上”,就是要考慮教師、教材和學習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考慮孩子的經(jīng)驗,與孩子進行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的“拋接球”活動。
佐藤學先生在書中還提出了要讓學校成為“學習共同體”,在教室中要實現(xiàn)“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提倡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要千方百計的促進交往,并且從“學”這一繁體字的結(jié)構(gòu),說明了學習的象征意義,揭示了學習的本質(zhì)。學習就是和文化遺產(chǎn)的交往,就是教師或家長支持學生在交往中成長,這一字體體現(xiàn)了對以孩子為中心的交往的支持。所以在我們的教室里,正是要構(gòu)筑這樣的一種關(guān)系,即學生在交往中共同成長的關(guān)系,而能觸發(fā)和支持這種關(guān)系的人就是教師。為了要實施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教師要積極構(gòu)建一種新型的師生關(guān)系,在教學中,既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又要將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在教室的引導下,班里的孩子互相學習,積極與老師進行互動,成為佐藤學先生所提倡的交響樂團式的教學。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例舉很多事實,讓我看到我們在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以上認識只是對課堂教學的一些認識,還有關(guān)于學習方式、學校教研、與課程實踐的闡述等都讓我受益菲淺,我難以言盡,就以該書最最本質(zhì)的闡述來表達我的收獲,那就是“這場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結(jié)構(gòu)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希望我們能夠?qū)W習佐藤學先生的這種鉆研務實的精神,在我們的教育教學改革中真正落實教改精神,取得實質(zhì)性的成果。
【《靜悄悄的革命》教師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釋圣靜詩集《樂道》讀后感09-13
靜悄悄的享受02-22
柴靜《看見》讀后感(精選33篇)04-22
靜悄悄的瞬間奇襲12-20
歲月靜散文04-29
靜守黑夜散文11-15
靜凈敬散文11-05
動與靜說課稿11-03
夜深人靜造句08-17
秋涼,心更靜散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