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流畅不卡精品,在线视频综合站,国产精品137页,亚洲制服丝袜中文字幕在

<td id="urspe"></td>
<small id="urspe"><menuitem id="urspe"></menuitem></small><small id="urspe"><sup id="urspe"></sup></small>

  • <small id="urspe"></small>
    <sub id="urspe"><menu id="urspe"><samp id="urspe"></samp></menu></sub>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盤點近年來出土的中國古代印章

    時間:2023-02-02 12:32:12 偲穎 語文百科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盤點近年來出土的中國古代印章

      印章是我國寶貴的傳統(tǒng)藝術。一枚枚印章不僅僅代表著古人的喜好,也代表了無處不在的歷史文化痕跡。每一枚印章都帶有其鮮明的時代烙印。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盤點近年來出土的中國古代印章,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盤點近年來出土的中國古代印章 篇1

      滇王之印

      滇王之印在1956~1957年云南晉寧石寨山出土。金質,蛇鈕,通高2厘米,印臺邊長2.4、厚0.7厘米,重90克。漢武帝時期,漢軍臨滇,滇舉國歸順,漢武帝賜滇王王印,還讓滇王管理當?shù)厝恕?/p>

      皇后之璽

      1968年被陜西省一名小學生撿到,經陜西博物館專家鑒定,這是一枚漢代的玉璽,呂后的.印章,高2厘米,長2.8厘米,重33克,是和田羊脂白玉雕刻而成。據(jù)說當時江青聽說了這件事,要求拿給她看一下,一借不還,1976年后印章才又回到陜西博物館。

      漢倭奴國金印

      1979年日本一個家族的后人把它捐獻給了福岡市博物館。金印為純金鑄成,印體方形,長寬各2.3厘米,高二厘米,蛇紐。這枚印章表明,至少自東漢光武帝時期,日本就曾經是中國的藩屬國。

      ;韬顒①R印章

      2016年在江西出土,;韬顒①R墓出土。

      盤點近年來出土的中國古代印章 篇2

      一、印章的起源

      我國使用印章的歷史非常久遠,根據(jù)考古資料顯示:1998在河南安陽殷墟出土了一方饕餮紋銅璽是目前年代最為久遠的印章。但是中國印章究竟起源于何時,至今尚無定論。一般學者一致認為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經出現(xiàn),而且在戰(zhàn)國時期已經普遍使用。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印章被當權者所廣泛使用,這更是一種封建社會當權者權力的體現(xiàn)。

      二、印章的分類

      印章的種類甚多,一般分為官印和私印兩大類。

      官。汗俜剿玫挠≌。歷朝歷代的官印,名稱、大小、形狀、印文等各有不同。官印由皇家頒發(fā),是權力的象征,通常也比私印大,風格大方而莊重。

      私。核接∈莻人的信物憑證。一般對材質、形制上沒有特殊的規(guī)定。私印的傳世量比較多。

      三、印章的組成

      印章由印面、印臺、印鼻、印紐、印背等組成。

      四、印章的紋飾

      紋飾可以是動物、人物、花果、古獸、魚蟲、博古圖等。

      金.銅印

      五、歷代印章介紹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把“璽印”稱之為“印章”。古時璽印,人人通用,并無等級之分。

      1.戰(zhàn)國古璽

      春秋戰(zhàn)國時的印章統(tǒng)稱為“古璽”。古璽大多呈原始狀態(tài),并無章法加以規(guī)定。字形少有修飾,天真自然是古璽的鮮明特征。戰(zhàn)國古璽的使用范圍和使用方法比較廣泛和多樣化。

      戰(zhàn)國古璽分為官璽、私璽、吉語璽和肖形璽等。

      官璽:是朝廷的信物,是官員行使權力時的憑證。使用制度非常嚴格,由國君任命頒發(fā),但如果免職時將予以收回。

      私璽:主要是姓名璽印和私人封緘用的璽印。

      吉語璽: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吉語璽的出現(xiàn)反映了古人祈福求愿的美好訴求和思想追求。

      肖形璽:印面多為陰刻,有鳥獸、龍鳳等多種圖騰圖案,據(jù)推測是封緘時所用。

      2.先秦印章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規(guī)定只有皇帝使用的印章才能稱之為“璽”,官印和私印一律稱之為“印”。

      秦印文字基本采用小篆,總體風格比較沉穩(wěn)平實。由于秦朝歷史短暫,秦印很難得到充分發(fā)展,但是對漢印的發(fā)展影響較大,歷史地位不容忽視。

      3.漢朝印章

      漢武帝時制定了比較完備的璽印制度,在中國璽印史上也是卓越成就的時期。漢印不僅傳承了先秦時期的古印文化,而且又進一步發(fā)展,形成了古印端莊大氣的總體風格,這一時期的古印美學標準也得到了后世的認可。

      漢印大致分為官印、私印、吉語印和肖形印等。

      官印多以銅為材質,白文印為主,這也是典型的漢風。漢代不同時期的.官印也有明顯的區(qū)別。

      私印材質廣泛,如金、銀、玉、骨等。私印在章法、字體上和官印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官印深沉莊重,而私印相對自由靈活、形式豐富多彩。

      吉語印:兩漢時期的吉語印較先秦時期有了更大的發(fā)展,形式更加多樣化。印章上一面是吉語,一面是姓名或圖案。

      肖形。簣D案印也稱為肖形印。肖形印在漢代形式內容更為豐富,傳世品也較多。

      漢玉。簝蓾h玉印在古印中十分珍貴而稀少。玉印制作精良,章法嚴謹,儀態(tài)大方,古樸典雅。

      4.魏晉南北朝印章

      魏晉印章無論官印還是私印都繼承了漢風,但鑄造上不如漢代精美。

      南北朝傳世印章較少,其中官印尺寸較大,官印也未見鑄印。

      5.隋唐印章

      隋唐時期,朱文印取代了白文印,印面也開始加大,許多官印印背上開始有年號鑿款。

      蟠條印是唐代官印所特有的風格。蟠條印是以銅線曲折盤繞而成,線條粗細一致,非常有質感。

      唐代私印除了姓名印,還有年號印、書畫印、詩詞印、圖書印等,是藝術印章的先驅,也為后世文人所青睞。

      6.宋朝印章

      宋代寬邊九疊文大印是兩宋官印的特征。宋官印背面均有年號鑿款。

      宋代私印的風格和內容都較前朝有了很大變化。既有漢代古韻遺風又有圓朱文先風,還有一些雜印印式。

      由于宋代文人對書畫的偏愛,而且皇帝重視璽印的藝術性,使得印章從實用之風轉向了篆刻藝術之風,也推動了印章藝術的發(fā)展。

      7.西夏公印

      西夏公印特色:

      (1)常用西夏文篆刻。

     。2)西夏公印獨用的圓角形式。

      (3)西夏公印筆畫粗且使用邊框,印面安排較規(guī)整。

     。4)印文以兩字的“首領”印最多。

      8.遼印

      遼代公印采用漢文和契丹文。其中契丹文又分為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

      9.金朝印章

      金朝公印做工精良,外觀平整光滑,很少有毛刺。金朝公印全用漢文。

      10.元朝印章

      元朝公印有漢文和八思巴文兩大類。八思八文公印的特點是背款均為漢字。

      11.明朝印章

      明代官印總體風格是九疊文、寬邊。明代官印背款皆鑿年款及編號。

      12.清朝印章

      清代官印特點是滿文和漢文均出現(xiàn)在同一枚印章上,左側為滿文,右側為漢字篆體。

      六、印章的收藏

      1.石質印章

      印章如果是石質材料,要判斷是哪種類型的印石,其中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的產地不同、價位也不同。

      收藏外觀精美、透明度和光澤度高的石質印章。

      收藏工藝精湛的印章,最好名家所篆刻,名家會有名人效應,有一定的升值空間。

      2.玉質印章

      玉印是以玉為材質雕刻而成的印章。白玉、黃玉、青玉、墨玉等都可以雕刻印章。玉印印章在中國古代使用廣泛,影響意義深遠。

      收藏質地溫潤的玉印、無裂紋及明顯瑕疵為佳。

      3.銅質印章

      銅印有黃銅、紅銅、青銅之分。

      收藏鑄造質量高、質地細膩的印章。

      七、印章的鑒定

      鑒定古代印章主要依據(jù)以下幾方面:

      1.印文內容

      2.印文字體

      3.印紐形制

      4.印章材質

      通過以上4種方法可以基本判斷出古印的真?zhèn),同時要參考相關古籍、文獻記錄、出土記錄冊等結合時代特征加以判斷。如果有真品印章可以與之對比,找出有爭議之處,請教專業(yè)人士幫助分析。

      八、印章的養(yǎng)護

      石質印章需要精心養(yǎng)護。

      1.印石不要與其他物品摩擦碰撞。

      2.用軟布輕輕擦拭灰塵。

      3.避免光照,及其他化學環(huán)境儲存。

      4.適當上油、封蠟等方式,不要用有顏色的油保養(yǎng)。

      5.有獨立的小盒或匣子收藏。

      盤點近年來出土的中國古代印章 篇3

      1.戰(zhàn)國古璽

      古璽是先秦中國印的通稱。我們現(xiàn)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中國印大多是戰(zhàn)國古璽。這些古璽的許多文字,現(xiàn)在我們仍不能辨識。朱文古璽大都配上寬邊,印文筆劃細如毫發(fā),都出于鑄造。白文古璽大多加邊欄,或在中間加一豎界格,文字有鑄有鑿。官璽的印文內容有“司馬”、“司徒”等名稱外,還有各種不規(guī)則的形狀,內容還刻有吉語和物圖案。

      2.秦印

      秦印指的是戰(zhàn)國末期到西漢初流行的中國印,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書體和秦漢量、秦石刻等文字極相近,所有文字較戰(zhàn)國古文容易認識。秦印多為白文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為多,低級職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約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長方形,作“日”字格,稱“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長方形,此外還有圓和橢圓的形式,內容除官名、姓名、吉語外還有“敬事”、“相想得志”和“和眾”等格言成語入印。

      3.漢官印

      廣義地說是漢至魏晉時期的官印的統(tǒng)稱。印文與秦篆相比,更為整齊,結體平直方正,風格雄渾典重。西漢末手工業(yè)甚為發(fā)達,尤新莽時代(“新”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為精美生動,漢代的中國印藝術登峰造極,因而成為后世篆刻家學習的典范。

      兩漢官印以白文為多,皆為鑄造。只有少數(shù)軍中急用和給兄弟民族的官印鑿而不鑄。

      4.漢私印

      漢私印即為漢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數(shù)量最多,形式最為豐富的一類。不僅形狀各異,朱白皆備,更有朱白合為一印或加四靈等圖案作為裝飾的,進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帶鉤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還加上吉語、籍貫、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輔助文字,鈕制極為多樣,充分顯示了漢代工匠的巧思。兩漢私印仍以白文為多,西漢以鑿印為主,東漢則有鑄有鑿。

      5.將軍印

      將軍印也是漢官印中的一種。這些中國印往往是在行軍中急于臨時任命,而在倉促之間以刀在印面上刻鑿成的,所又稱“急就章”。將軍印風格獨特,天趣橫生,對后的藝術風格有很大影響。漢代的將軍用印,普通都不稱“印”而叫做“章”,這是軍印的.一大特點。

      6.漢玉印

      兩漢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貴稀少的一類!芭逵瘛痹诠糯彩敲F卿和士大夫的一種高雅風尚。一般玉印制作精良、章法嚴謹、筆勢圓轉,粗看筆劃平方正直,卻全無板滯之意。由于玉質堅硬,不易受刀,也就產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謂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又由于玉質的不易腐蝕受損,使傳世下印得以比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來面目。

      7.魏晉南北朝印

      魏晉的官私印形式和鈕制都沿襲漢代,但鑄造上不及漢印精美。傳世的給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較多,用刀如刻如鑿,書法風格表現(xiàn)為舒放自然,從而成為一個時期篆刻風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國傳世的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鑿款比較草率,官印未見鑄印。

      8.朱白文印

      朱白文相間的印式在漢印中很見巧思,據(jù)說起自東漢。它的方式極為多樣,朱白文字的位置安排及字數(shù)均可靈活變化不受局限。這里例舉的數(shù)印就可見一斑。朱白的原則大致根據(jù)筆劃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筆劃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筆劃較少,白文則相反,從而達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諧效果,這類印大多為私印,未見用于官印。

      9.字母印

      子母印又稱“璽印”,起于東漢,盛行于魏晉六朝,是大小兩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人印腹空,可以合宜地套進一方或二方小印,形成母懷子的形狀。也有套進一方兩印成一組三方的。在一方中國印的體積中,兼?zhèn)淞藥追接〉氖褂脙r值,古代印匠的工藝水平由此見。

      10.六面印

      傳世六面印實物較少。這種呈“凸”字形的中國印,上面的印鼻有孔,可以穿帶而佩,鼻端作一小印,連同其余五個印面故稱六面印。傳世六面印的一種典型風格為帶邊白文,每字為一行,密上疏下,印文豎筆多引長下垂,末端尖細,猶如懸針,所以有"懸針篆"的俗名。這種風格雖然尚有筆意舒展、疏密相映的好處,但很容易流于庸俗,遠不及漢印的相茂,故歷來篆刻家只偶一為之。

      11.繆篆印

      繆篆印及與它相近的鳥早蟲書均是漢印的“美術字”,前者屈曲回繞,后者則在基礎上加上了魚形鳥頭等裝飾。這種文字最早多見于古代的兵器上或樂器的鐘上,有的還依文字的筆劃嵌以金絲,很有獨特的風格。鳥蟲書印只見于私印,以白文為多。

      12.雜形璽

      戰(zhàn)國以來的中國印中,雜形璽也是甚為別致的一類。其式樣沒有定例,大小從數(shù)寸至數(shù)分不等,變化極為豐富,除了方圓長寬更有凹凸形印、方、圓、三角合印,二圓三圓聯(lián)珠以及三葉分展狀等,朱白都有,不勝枚舉。雜形璽因其獨特的諧趣與官印的莊嚴、沉著的要求不同,故只用于私印。

      13.圖案印

      圖畫入印自戰(zhàn)國到漢魏都有,以漢代為最多。又稱肖形印或象形印。形式多樣,簡練生動,除了人物、鳥獸、車騎、吉羊和魚雁等圖案外,常見以吉祥的四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入印,這類印又稱為“四靈印”。

      14.成語印

      成語印自戰(zhàn)國開始就有,使用的格言、成語達百余種。如“正行”、“敬事”、“日利”、“日入千萬”、“出入大吉”等,成語字數(shù)不等,自一、二字始,多達二十字,其用途多為表示吉祥之用。

      15.花押印

      花押印又稱“押字”,興于宋,盛于元,故又稱“元押”。元押多為長方,一般上刻楷書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從實用意義上說歷代中國印大都有防奸辨?zhèn)蔚淖饔,作為個人任意書寫,變化出來的“押字”(有些已不是一種文字,只作為個人專用記號),自然就更難以摹仿而達到防偽的效果,因而這種押字一直沿用到明清時代。

      16.封泥

      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中國印,而是古代用印的遺跡──蓋有古代印的干燥堅硬的泥團──保留下來的珍貴實物。由于原印是陰文,鈐在泥上便成了陽文,其邊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寬邊。封泥的使用自戰(zhàn)國直至漢魏,直到晉以后紙張、絹帛逐漸代替了竹木簡書信的來往,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后世的篆刻家從這些珍貴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鑒,用以入印,從而擴大了篆刻藝術取法的范圍。

      17.鈕制

      古代的璽印大多有鈕,以使在鈕上穿孔系綬,系在腰帶上,這就是古代的“佩印”方式。自漢代開始,以龜、駝、馬等印鈕來分別帝王百官。例如高級官史使用龜鈕、駝鈕、蛇鈕則是漢魏晉時授與兄弟民族等官印常見的鈕制。歷代鈕制形式為豐富,其中以壇鈕、鼻鈕、復斗鈕為最常見,現(xiàn)將部分鈕制列舉于右,以見一斑。

      18.隋唐以來的官印

      官印到了隋唐時代,印面開始加大。隨著紙的普遍應用,朱文逐漸替了白文。許多官印印背上開始有年號鑿款。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并開始運用屈曲的“九疊文”入。ü糯摹熬拧睘閿(shù)的終極,故有此名,并不一定要九疊,可以隨筆劃的繁簡而變化)以便填滿印面。唐宋時代開始以隸楷入印,清代官印滿文,漢文兩體兼用,同刻于一印之中。無明清代各代農民政權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我們珍視的革命文物。

      19.宋元圓朱文印

      魏晉以來,紙帛逐漸代替竹木簡札,到了隋唐,中國印的使用已直接用印色鈐蓋于紙帛,到文人畫全盛時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寫,印工攜刻的中國印已詩文書畫合為一體,起到了鮮艷的點級作用,為書畫所喜愛。在這個階段,首先是宋末明初的書畫家趙孟罘對篆刻藝術人力提倡,由于書法上受李陽冰篆書的影響,印文筆勢流暢,圓轉流麗,產生了一種風格獨特的"圓朱文"的印,為后世的篆刻家所取法。

      20.兄弟民族文字的中國印

      宋以來的兄弟民族在漢民族文化的影響下,曾依據(jù)漢字書法創(chuàng)造了本民族文字,并把他們的文字仿效漢字篆體用于官印,傳也較少,所見的印文有金國(女真)書和元代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書,其中有許多文字尚不認識。

      21.今體字中國印

      在漢字書法中,篆書由于具備很強的裝飾性成為中國印藝術的主體至今不衰。但秦漢以后,隨著書體的演變篆書已不是其使用的唯一的書體。除了唐宋的隸楷中國印和元代的押字,在魏晉時代就出現(xiàn)了隸楷入印的先例。清以來的篆刻家亦好嘗試以今體(隸、楷、行草)入印,其中不乏佳作。由此使我們認識到,中國印藝術的體現(xiàn)并不限于某一書體的使用,關鍵在于章法、書法、刀法的高度運用能力。

      22.收集印、齋館印、閑章

      中國印發(fā)展到了唐宋兩代,作為欣賞藝術的一支日益發(fā)展。用以收藏、鑒賞、校訂的專用印記開始出現(xiàn)。鈐之于書畫藏品,種類繁多!褒S館印”是以文人書房、住室的雅稱刻制的中國印,如“樓、閣、館、巢、院、齋、軒、堂”不勝枚舉,其實許多有名無實的,只不過是知識分子思想性靈的表現(xiàn)方式罷了。閑章源出古代吉語印,這些以詩文、成語、名言、俗諺入印的作品,進一步使篆刻由以往單純的鐫刻官職,名號的實用藝術,發(fā)展成為獨立的具有文學含義的欣賞藝術、與詩文書畫交相輝映。

    【盤點近年來出土的中國古代印章】相關文章:

    中國古代妃子真實照片盤點01-17

    中國古代熱愛祖國的名言盤點04-01

    古代印章介紹03-24

    做蘿卜印章10-07

    近年來廣東高考作文01-15

    小苗出土五年級童話作文06-23

    幼兒園《印章》教案02-22

    每日小盤點06-08

    勵志口號盤點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