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吊子的典故
半吊子是漢語中常用的一個熟語。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該熟語的意思是指:不通事理、說話隨便、舉止不沉著的人;知識不豐富或技術不熟練的人;做事不仔細、有始無終的人。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半吊子的典故,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義五百銅錢。舊時銅錢一千枚穿成一串,半吊是五百,不能滿串。這是北方方言中諷刺挖苦人的'話。
北方話中以“半”字打頭的俗語很多。指某人不精明、能力低,或智商較低,或說話辦事沒準譜兒,都有個“半”字,用來表示不是整個兒的意思。如“半瘋兒”,指不是純瘋子。又如“半標子”“半傻不苶(nié)”“半憨子”“半吊子”等,意思也比較接近。但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具體所指又有細微的差別,從而準確地表達更為確切的內涵。其中,“半吊子”有時說“二半吊子”,指那些辦事不精明、本事不到家、舉止莽撞而夸夸其談的人,也含有癡呆的成分。那為什么叫“吊子”呢?原來它與古代的錢幣有關。
明洪武以后官局所制銅錢的形式、文字、重量、成色及其使用方法都有嚴格的定制,所以叫“制錢”。人們?yōu)榱耸褂梅奖,也便于攜帶計數,就將每一千枚銅錢,用彩色的繩穿成一串,這一串就是一吊,也叫一貫。貫,是指穿錢的麻繩。這一串也叫“錢串子”。那么一千為一吊,五百即半吊。后來由不夠一串逐漸演繹成指某些智商低、思維遲鈍的人,說成是缺心眼或心里沒數,這個數就是指一吊而言。
后來“半吊子”又用以比喻不通事理、說話隨便的人,或知識不豐富、技術不熟練的人。